收藏 分销(赏)

“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950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黎华楠(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积极稳妥推进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目标,需要充分吸收马克思的生态人文思想。这种生态人文思想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生活中构建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反对人类毫无节制地滥用自然生产力。基于此,我国在构建“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加快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既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又要驱动产学研在生态领域的深度融合以形成“双碳”生态创新链,还要大力推广“双碳”生态示范点以凝聚社会共识,真

2、正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人民的福祉。关键词: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生产方式;以人为本;“双碳”;新发展格局DOI:10.16397/ki.1671-1165.202300306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碳中和与碳达峰(以下简称为“双碳”)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目标,既涉及经济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也关系到党和国家对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而党的二十大更是要求“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双碳”目标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数议题聚焦在绿色金融、电力技术、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区域规划等方面。但是,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视角

3、对“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构建展开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立足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的分析视角,以期在理清“双碳”目标下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发展格局构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新发掘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的当代价值。一、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的理论意蕴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强调人要科学运用自然力量,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双重解放为价值目标。但是,这个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而以人为本的生态基本原则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彰显。*收稿日期:2022-11-07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XB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两个结合 及其关系研究”(21&ZD009)。作者简介:黎华楠,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6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一)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通过构建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揭示出人类要科学运用自然力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支配的是一种“逆生态”的生产关系,它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这种生产关系表现为“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

5、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对人类而言,自然力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蕴藏着“常常诉诸暴力、风暴、干旱和大混乱”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可转化为能够为人类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生产力。只不过,这种生产力需要人类不断掌握自然知识才能形成。譬如,古典政治经济学曾一度把自然力视为一种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先有威廉 配第(William Petty)强调人类把自然力量转化为生产力时要“提高有关自然的知识”;再有亚当 斯密(Adam Smith)主张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与自然力一起创造出财富,即在“人工以外,尚有大部分工作,非赖自然力不可”;还有萨伊(Jean-Baptiste Say)指认“构成资本主要项目的工具和机器,不过是

6、作为手段借以利用自然力”的科技产物;更有李嘉图(David Ricardo)把土地生产力以及“同土地的自然肥力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机械和劳动”,都视为获得更高利润的手段。由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将自然力量转化为生产力,并随着对自然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能够利用自然生产力实现资本增殖,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辩证地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较于封建生产方式的进步之处。这集中体现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幼稚行为”,在变革自然界的同时,资本通过原始积累所形成的力量逐渐支配自然力量,并把它转化为增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但

7、是,这里的现代自然科学并未体现出人类科学运用自然力量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质,而是成为满足资本家发家致富欲求的手段。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应是“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在此基础上,它使得“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即试图通过废料循环利用的方式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这恰恰反映了要构建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生产关系的诉求。虽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使自然界成为对人类有用的物,而不再是一种自发的力量,但是自然界作为有用物在这种生产方式中遭到了无节制开发,例如土地肥力的下降、森林植被的破坏、煤炭储量的耗费等都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也

8、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卡洛琳 麦茜特.自然之死 M.吴国盛,吴小英,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威廉 配第.政治算术 M.陈冬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1.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 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48.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7.大卫 李嘉图.大卫 李嘉图全集:第6卷 M.胡世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 M.北京:

9、人民出版社,1998:2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6.64其制度对资本增殖的欲求扭曲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平衡状态,既不关心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关注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以致“摧毁了人民的生命根源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因此,马克思试图在超越资本主义逆生态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注重发掘生产方式的生态价值,但是生态价值不像劳动价值那样,能够以最直接的效益在短时间内得到呈现。马克思批判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

10、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生态价值作为“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可见,马克思主张构建的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是一种聚焦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的生产关系,要求人类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物质生产与生活。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是对至今整个社会制度实行的完全变革,“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即实现人与自然双重解放。(二)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彰显以人为本的生态基本原则构建合乎自然规律生产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为价值目标,意味着现实的人能够在这种生产关系中

11、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主要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形式表现出来。虽然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但是“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这就意味着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的范畴谈论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马克思不仅没有将自然界视为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的范畴,而且认为人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只是这种实践活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以劳动异化的形式出现。人类对物的欲求驱动着他们无休止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这种欲求归根结底由资本逻辑所支配,旨在实现资本增殖而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简言之,这种生产方式并非以人为本,而是以资本为中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2、以物与物的关系遮蔽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马克思所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遭受到物化而被扭曲。以土地肥力为例,马克思指责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人在物质生产与生活中所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无法回归土地本身,从而破坏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自然条件。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所取得的任何进步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进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紧张。譬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是掠夺劳动者与土地的技巧的进步。这里农业进步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是一种包含机器与货币在内的破坏性力量。它不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3、,而是以资本的增殖作为出发点。这不仅致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不可持续的物质变换,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0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9.黎华楠

14、:“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 6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也受到这种物质变换的支配。因此,马克思主张自由人的联合体可在社会化生产中合理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即在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完成物质变换。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人类本性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种统一在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导向的基础上,辩证地推动了生态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合,从而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相分离的二元对立状态。其中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导向表现为马克思主张

15、“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揭示出人类通过自然科学掌握自然力量的目的在于把人类社会改造得更加美好。但是,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中的应用,使“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人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被夺走”。换言之,自然科学并未被应用于造福人类社会本身,而是用以实现资本增殖,走向人全面发展的对立面。由此,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表明: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人与自然在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会形成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会调整甚至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以人为本的生态基本原则强调要重视这些以生产关系

16、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模式的构建。这也是马克思强调要实现人的主体性复归的原因,即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重新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限度,按照自然规律运用自然力量造福人类社会。二、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对构建“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启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提出的重大战略。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中首次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

17、自立自强”。这种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亟需我国坚持发展的新格局,把实现“双碳”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与这个目标相一致的正是新发展格局中的绿色发展。换言之,“双碳”目标下的新发展格局构建需要发展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生产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就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而这就离不开马克思的生态人文思想的理论引领,如同习近平所述,“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马克思,恩格斯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9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66(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重视人与自然的生态化物质变换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双碳”为目标表明,社会的发展要“让人们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恩惠并增进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而新发展格局要求的高质量供给需求,也就是在产品的供

19、给与需求中提升其生态价值,不断提高供给与需求在发展绿色高质量产品层面的动态适配,以此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绿色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表明,人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让自身以各种形式消费掉的自然的组成部分回归到自然。对于此过程,马克思直言不讳地指出,由于“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所以并未意识到产品的生态价值,从而一味地以活劳动作为增殖自身的养料,殊不知已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相反,我国构建以“双碳”为目标的绿色新发展格局,是重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水平的集中表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目标达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绿色生产的重要指标是使产出增长与污染排放之间呈现非关联性

20、,即在推动产出增加的同时,尽可能持续减少碳污染排放。另一方面,绿色生活的重要标准是人民生态保护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双碳”目标的达成要求将人的感性活动与生态保护高度结合,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提高人民的生态参与积极性。这就需要人以实践的方式积极参与生态领域的建设,在与自然相互交融中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马克思所述,人的普遍性在实践上表现为一种将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这样一种普遍性。人民对生态的保护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保障。因此,在“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保障人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而这意味着我国亟须进一步创新生态型生产关系。(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创新可持续的生态型生产关系

21、生态型生产关系是一种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型生产关系,它形成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征程中。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依托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模式。其中“环境污染少”要求降低碳在工业生产中的排放量,这就需要创新“双碳”目标下可持续的生态型生产关系。生态型生产关系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它表现为通过实现“双碳”目标以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相结合的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我国当前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创新生态型生产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以市场机制为依托,围绕高效能、低碳排放与低能耗的指标,“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

22、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可见,可持续性是生态型生产关系的显著特征,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 M.陈先太,眭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5.王传发,陈学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概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73.黎华楠:“双

23、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 67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要的能力”。生态型生产关系的创新关系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延续性,有别于仅着眼于追求资本增殖的资本主义逆生态的生产关系。如同马克思所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创新超越资本主义逆生态发展的生产关系,不仅在于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还要使这种联合体能够延续。构建以“双碳”为目标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更好地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匹配,倒逼以往的高耗能与粗放式生产关系实现绿色转型。尤其是“双碳”目标2021年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我国将生态型生产关系的创新与人类

24、命运共同体的延续性紧密结合,不仅以制度化的形式逐步落实与深化,还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推动“双碳”目标下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这表明“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它驱动着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三)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充分反映了“双碳”目标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生产方式的变更反映了社会变迁,而实现“双碳”目标所引发变革的价值旨向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国在发展绿色生产方式过程中,尤为注重将其与绿色生活方式的相结合,譬如“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无论是绿色生产方式还是绿色生活方式,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

25、好生活的需要。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只不过无休止地追求这些资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而忽视了所有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生产真正的目的,也就是将对物质的欲求盖过了生活本身。可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所推动的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实质上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继承,要求人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构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生产方式以完成“双碳”目标的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生态逻辑是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过程中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其利益密

26、切有关,而通过发展绿色生产方式达成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目标,既是在保护作为共同利益的生态环境,也是在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并非纯粹的经济利益,还包括了生态效益。如果说经济利益的增进旨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么生态效益的增长则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构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生产方式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它的发展有效表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绿色生产方式对构建“双碳”目标下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以人民为中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 M.王之佳,柯金良,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27、: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93.68心的价值理念基础上,推动经济体系全面绿色转型以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这深刻体现了“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及通过构建“双碳”目标下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三、“双碳”目标下新发展

28、格局的构建路径我国当前正致力于构建“双碳”目标下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体实践路径包括:以新型举国体制的健全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以产学研在生态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双碳”生态创新链;大力推广“双碳”生态示范点,在实践中绘制马克思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制度保障。它对“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通过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实现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方面。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以绿色科技创新为动力支

29、撑点,驱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并行,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的实现需要坚持“双轮驱动”的原则,由“政府和市场双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一方面是绿色低碳的重大科技攻关,包括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技术的攻关;另一方面是绿色低碳的推广应用,包括充分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交易体系与技术评估平台。这两方面都需要在绿色科技创新领域有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巨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譬如,2016年7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工业的绿色转型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并“结合国家科技重大工程、重大科

30、技专项等,突破一批工业绿色转型核心关键技术”。同年9月,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在此基础上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级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科技计划”的方式,“加大绿色制造相关专项支持力度”。由此,工信部在2021年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中主张,“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尤其是要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可见,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围绕减污降碳的总体要求,展现了科技创新在我国通往绿色低碳模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并借助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克服了不少“双碳”目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31、: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工信部规划司.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R/OL.(2016-07-11)2023-06-07.https:/ R/OL.(2022-07-06)2023-06-07.https:/ 69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标实现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部分产业实现了规模效应,但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以风电设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例,我国风机轴承仍需从日本、德国、美国等科技发

32、达国家进口,而要实现风电设备国产化,还需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不过,部分产业通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有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芯片自主化战略的推行,使得产业的生态创新链得到不断的优化,在2022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二)驱动生态领域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形成“双碳”生态创新链产学研在生态领域的深度融合是一种通过科技成果高度转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绿色创新资源合理分配的平台,优化了绿色创新资源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流通,有利于加快“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产学研在生态领域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是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

33、理念,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贯彻绿色创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生态的产研学深度融合中的优势。这不仅加快了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人才在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理分配与流动,还推动了面向碳中和与碳达峰专门开设的国家级新型储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发中心的运行。产学研在生态领域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下的新发展格局,营造一条稳定的生态创新链。这条生态创新链要求“在绿色转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各类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进而有效“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实现生态科

34、技成果的产业化与市场化。与此同时,还需要“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高校作为孕育知识以及人才的摇篮,能够将生态理论应用到实践,使生态科研成果市场化,进而被企业吸纳或者被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企业作为生态产学研的创新主体,通过融合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生态技术创新人才以及绿色低碳创新技术,能够深化生态人力资源以及绿色低碳创新技术资源在市场中的推广与应用,由此优化人才创新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浙江工业大学与湖州森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二者通过发展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与不锈钢酸洗废水废渣综合利用的绿色技术,实现了“双碳”目标下的产学研绿色协同创新。因此,

35、产学研在生态领域的深度融合,既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又能够优化生态示范点的建设。(三)大力推广“双碳”生态示范点,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生态示范点,旨在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凝聚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共识,加快“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虽然中共中央早在“十五计划”期间就提出要“加强自然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7):39-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0.70保护区和

36、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但我国当前要实现“双碳”目标仍需通过大力推广生态示范点的方式促进集成示范,激发全民参与“双碳”行动的积极性。“双碳”生态示范点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担当,是全方位与全过程的“示范先锋”。它既肩负着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又是把“双碳”战略由局部推向全国的关键试验点。试验的成功,能够极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热情,促使人民群众形成绿色责任共识,并将这种共识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由此,“双碳”生态示范点需要打造“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建设“双碳”生态示范点主要是通过区域化的绿色循环发展,

37、逐步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效能。一方面,“双碳”生态示范区域内需“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作用”,增强本区域内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升级创新能源的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对碳排放总量的有效控制。譬如,我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尤为注重先从“双碳”生态示范点“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另一方面,“双碳”生态示范点要建立一套强通用性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的建设标准以及综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这些标准的评估要聚焦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与低碳生态三大系统,由此形成区域性的生态文明管理制度与全社会共同遵循的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以“双碳”生态示范

38、试点的方式引领全民形成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例如,我国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以及科学技术部在2021年批准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逐步扩大这些示范点的影响范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为实现“双碳”目标所主张的“地方先行先试”原则,即通过生态示范点的建设,及时总结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为实现全国“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结语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彰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生活中构建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反对人类毫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生产力。因此,我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亟须充分吸收马克思的生态人文思想,坚

39、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加快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既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又要驱动产学研在生态领域的深度融合,还要大力推广“双碳”生态示范点以凝聚社会共识。只有这样,我国在构建“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正成为人民的福祉。(责任编辑刘娟,朱凯)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40、020:28.黎华楠:“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 71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Under Carbon Peaking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Insights from EcoHumanisticThought of MarxLI Huanan(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Abstract:To effectively and prudently promot

41、e carbon neutrality and carbon peaking as a key goal of China 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incorporateMarxs ecohumanistic thought.The ecohumanistic thought consistently embodies a peoplecentered value concept,requiring hum

42、anity to construct production relationships that conform to natural laws in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life,and oppose the unbridle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by humans.Based on this,in the process ofconstruc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under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

43、ity,China needs to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roduction methods with a peoplecentered value pursuit.This includes not onlyimproving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to promote green and lowcarbon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but also driving the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IUR)in th

44、e ecological field to form an ecological innovationchain of carbon neutrality and carbon peaking.Additionally,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publicize the ecologicaldemonstration sites of carbon neutrality and carbon peaking to gather social consensus,so as to truly make the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a benefit for the people.Key words:ecohumanistic thought of Marx;mode of production;peoplecenteredness;carbon neutrality and carbonpeaking;new development pattern 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