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935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1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南京大学陈德文 年岁暮,我与南京大学日文专业研究生曾就日本文学翻译这一话题进行过一次交流探讨,由我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一作答。其中大都是平时翻译中时常碰到的问题,我的回答也只是个人体验。一管之见,不足为训。但回头想想,部分内容或许对青年同道有一定参考作用,故整理出来,请多指正。文学翻译的实质与译者的定位问:除了最基础的要求之外,翻译工作更加强调译者本身的文学素养,但在译者的文学素养很难和作者相对齐平,或者说译者和作者的作文风格迥异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避免过多的译者痕迹?如实地反映作者的文风,译者是否要克制自我意识,而仅仅做一个他人意识传递的中介呢?但

2、这又和文学翻译中强调并尊重译者能动性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即忠实原文与译者的大胆“创作”是互相制衡的,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一平衡点呢?答: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也就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定位。这关系文学翻译的实质,我的看法是,文学翻译的实质在于文学意象的转化。什么叫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原作者利用原语创造的全部文学成果,包括故事结构、人物设计、情节推演、表达手段以及写作风格等方面。既然是翻译,作为译者 南大日本学研究:日本文学中的城市书写要严守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的职责仅在于完成一切文学成果的等值转化,而没有任何超逸原作或改制原作的权利。任何标榜高于原作的所谓再创造,对于译者赖以为翻译活动根据的原作来说,只能

3、是变种或赝品。有的人无限度地强调译者的所谓再创造,以为转换(应该是转化)只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语言换位,非得用所谓“再创造”夸大译者的主动作用,提升译者的定位,强调个人译作的影响,认为这样才会吸引学界、出版界的眼球。殊不知,“转化”实在是一种艰苦卓绝的语言实践过程,努力做好两种语言的“转化”,若非实践者或实践较少者很难体会得到。假如有人硬要将转化说成是再创造或再创作,那就只能是曲解、降低“转化”一词的功能效用,而模糊“创造”的基本含义 产生或制造从前没有的事物。只有原作,才是原作者的创造,译者不应该抛开原作另外生产或制造新的文学意象。前辈翻译家将翻译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我的理解就是这个意思,

4、这是颇为传神的比喻。所谓意象转化并不排斥译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相反,译者应该在做好意象转化这一前提下,努力贴近原作、深入原作,然后运用最富于替代性的译语,准确而完美地完成这一“转化”过程。问:如果说文学翻译承认不同译作,并无法避免不同译者的多种解释的话,在可行的范围内,能否选择与作者对话来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当然,只有少数作品可能实现。答:我曾在 新京报 的一个访谈中说,每一种译作都有存在的理由,其实是以同时具有相当水平而获得读书界认可的优秀译作为前提的,不包括那些未曾出版,或虽然出版但上不了台盘,或自吹自擂、自产自销的翻译次品。对于译者来说,原著是唯一的根据,是唯一的权威,不存在“多种解释”

5、,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寻找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意图。“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问:对有些名家的译本,读者和译界的看法一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由先前的推崇到后来的批评。这该怎样看待呢?同时,这也说明读者的评判标准以及文学审美诉求是与时俱进的,那译者作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个体,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自己,这时候译者应该怎么办呢?答:忠实于原作,是译文的根本与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达雅中的“信”,舍此,一切都不复存在。失去“信”,就失去了“忠实于原文”这一译事的根本。片面强调文学性、灵活性,对原作恨铁不成钢,译文中实行解释性翻译,增加个人描述,有意“膨胀”译作等,在读者中都是通不过

6、的。我在访谈中拿“跑高铁”“磁悬浮”作比,以为翻译就像动车和钢轨的关系,任你多么快速,都不能脱离轨道。车无道,谓之“脱轨”;人无道,谓之“出轨”;翻译无道,谓之“开无轨电车”。译者只对作品负责,译者当然要重视读者的反馈,及时修正谬误,不断提高译作质量,但也不必计较读者对于自己译作的褒贬与评判。须知,读者的观点与水平参差不齐,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分,各种意见都会存在。对于译者来说,除了引以为戒,进一步加强各方面修养之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方是正确态度。市场反应与文学翻译问:请问老师当初是如何获得翻译文学作品的工作机会的呢,自己联系出版社吗?还有,因为看到老师对日本古典作品的研究颇

7、深,所以想请教,对于日语古典文法的学习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答:关于我的日本文学翻译历程,我在 风雨五十年 一文中有具体的阐述。南大日本学研究:日本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参见花城出版社 随笔 杂志 年第期,或“豆瓣”等其他网络平台。)我从小喜欢文学,上过半年私塾,念过半部 论语(即 上论),学生时代,除语文和作文外,经常阅读中外小说,尤其痴迷中国古典文学。年,我以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录取的新生身份跨进燕园,准备实现专攻祖国古代典籍的大学梦,结果阴差阳错学了日语。当时心情一时绕不过弯来。后来想想,喜忧参半(参见我在“豆瓣”上发表的 与网友聊日语)文语,即文言日语,确实相当困难,很难掌握,专攻这方面的老

8、学者似晨星寥落。关于这方面的著述也很少。我知道的老一代学者除了我的大学老师陈信德、刘振瀛诸先生外,还有陈涛、吕永清、申非先生等;日本的佐治圭三、新井荣藏(文型式古典文法入门)、阪仓笃义(新修文语文法)等学者,大都写过关于如何学习和运用文语的著述,可以找来阅读。问:当我们在译介一些此前未被大量翻译的作者的作品时,作为出版社必须考虑商业利益,如一部分优秀的作者,他们的文学多为严肃文学,但考虑到商业价值,极少有出版社愿意承担风险,遇到这类问题时,请问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比如从读者、平日的文学教育角度出发,或是从宣传推广的角度出发,您能谈谈您的看法吗?答:译者与出版方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要允许出版方

9、有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出版家考虑市场发行,考虑经济效益,这是自然的,无可厚非,但他们也不全为赚钱,而不顾作品的文学价值。话又说回来,我们毕竟是一名译者,主动权在出版方,译者不可能左右出版家的意愿。目前的客观事实是:出版方认为有必要出版并主动约请你担当翻译的,那就没有什么问题。相反,出版方没有约请,而你主动找上门去,力述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多么多么重要,但对方不予认可,或经过选题论证,不予纳入当年出版计划,最终你的愿望也无法成为现实。“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当然,当你的译作在读书界获得信任,保有一定地位,出版界自然会给予关注,有时会主动向你约稿,同你签约。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

10、问:如何看待文学翻译特别是小说翻译中体裁与内容并重的问题?做到小说情节和作者叙事文风的再现自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我们往往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某某译者的情节更加优秀,但某某译者又长于文采斐然,与作者呼应。答:总体来说,文学翻译有两方面侧重 故事情节与语言表现。译者要有这两方面较为熟巧的本领与技能,既要善于记事,又要善于描写,两者都是对译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验。一般地说,小说偏重记事与叙述,散文与诗偏重于描写和抒情。面对一部具体作品,应先对原作进行一番研究和考量。这就好比作战,先要有战略准备,然后进入“战术实战阶段”。我个人从阅读中体会到的是,西方和中国小说多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日本小说则多以实感和体验

11、取胜(尤其是现当代作品)。比如读川端和三岛,作家不大注意构筑逻辑性的故事情节,而多重视舒缓而散漫的具体语言描述。这在日本文学中具有普遍性。所以有人以“散文式小说”命名之。至于具体翻译活动 理解与表达,译者则需研读原作,正确把握原意,吃透每个词语的含义与表现特色,然后选择译语,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问:间隔复查法是提升译文质量的方式之一,即每完成一部翻译,间隔一定时间再做译文复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初稿和修订版间关于内容理解的微妙差异。在小说翻译中我经常遇到此类问题,想请教老师应该如何解决此问题,做到对小说情感的正确解读。南大日本学研究:日本文学中的城市书写答:译作,尤其是初版译作,通常都会多少出现

12、些误译或漏译,译者应利用一切可能及时修正,抓住增印和再版的机会,以原文为依据,对译文细加检点,完善译语,进一步提高质量。从这种意义上说 翻译永远在途中。问:您认为翻译是唯一的吗?或者说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最合适的吗?(之前有人提出过“翻译是唯一的”这种观点,想听听陈老师的意见。)答:“翻译是唯一的”,我不明白这话的意思。如果说优秀的译文只可能有一种,那是不确当的。如果说多种优秀译作中只有一种最优秀(即最贴近原文),大致是对的。不过,这一说法很难判别。同创作一样,译作的好坏优劣,不取决于个别人的表彰与贬抑,甚至不定位于一时的评判论说,它需要经过历史和时代的筛选与淘洗,方能见其生命光华。问

13、:我们常看到有些作品原文只是平实普通的文字,但被译成华美、具有韵味的中文,如果看得懂原文的话,可能会觉得意译得有些过了。虽然不可否认译者汉语文字功底非常高,但这是否违背了原作本身所传递的感觉呢?一个好的译本应该极尽表现译者个人的文字功底吗?答:作为译者,不论本领多大(译语表达能力),都不应该过分强化译者的个人作用。否则,情节结构或语言表现上的所谓“超越”,都是不忠不信的表现,只能成为“华丽的赝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是被动的、从属性的。严格地说,译者也不可能绝对服从作者,除非不译。相反,译者在意象转化与语言表现方面,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个人的译文装金、增色,以个体风格争取读者,并向典范进军

14、。“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问: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时,我很容易有翻译腔,但是有的语气、措辞等如果改掉,换成自然的中文表达,我认为就会弱化作品风格与人物性格特点,所以不知进退。请问该如何在这之间斟酌平衡呢?答:译作的两重性 日译汉,赋予异域风味的汉语表达:除特定的词语(寿司、四叠半、障子门等)外,还取决译者对于选词造句的敏感性,亦即对于词语的驾驭与判断能力,构词组句的技巧。所谓翻译腔、夹生饭,具体指什么,我不太清楚。我想,问题还是出在理解与表达上。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原作,并作了一番研究,有十足的把握,又对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保有自信,译文就不大会出现翻译腔。这里的翻译腔多由知

15、识匮乏、汉学文字修养以及构词组句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造成。应多学习、多实践,尤其要补上古典文学这一课。要苦读经典,收获好辞,提高说话与写作的语言“含金量”。我曾说过“翻译就是玩语言”,就是这个意思。自己的语言积累除了来自后学之外,还有赖于丰厚的纵向(历史)与横向(社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如何平衡“信”“达”“雅”三者关系问:请问陈老师在日汉互译中是如何平衡翻译精确性和流畅性的关系的?也就是说,您是否有避免日式中文等翻译腔的妙招?答:我曾说过,一个“信”字足矣,“达”“雅”似乎多余。道理很简单,如果原文不“雅”不“达”,你怎么办?一切手段以“信”为本。忠实是翻译第一要素,在这一原则下,考验译者的中

16、文表达能力。综合理解与综合表达 交互运用传统词语、近现代词语、外来词语,通过具象处理与抽象处理、明确处理与模糊处理等修 南大日本学研究:日本文学中的城市书写辞手段,走进原文,深化理解,然后经过酿造、发酵、孕育的过程,以期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问: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如何在保证正确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文学性呢?因为感觉很多文学作品在翻译之后总是少了那么一些美感,仅仅成为意思的传达。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汉语各种表达手段,充分发挥汉语丰富的修辞特色,使其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通晓畅达,摇曳生姿。前两年,有人对拙译 枕草子 第一段的译文,以周译为手本进行质疑,认定我的译

17、文不忠实于原文、令人笑掉大牙。其实,这位文士不懂得日汉两种语言表述上的不同特色。以下是被这位人士判为“不忠实于原文”,“将来必成笑柄,令人摇头叹息”的 枕草子 开篇第一章:春天的黎明最美好。山头渐渐露出鱼肚白,天空微微明亮了,横斜着细细的紫云。夏天的夜晚最迷人。有月时不必说了,漆黑的暗夜,萤火交飞,一点,两点,微光闪烁,好看极了。碰到下雨,也很有趣。秋天的夕暮最难忘。夕阳接近山端,乌鸦归巢,或三只四只,或二只三只,那急急飞行的样子招人怜爱。更有那联翩的雁阵,望上去越变越小,好不叫人心醉。落日西沉,风声、虫声,不绝于耳。那情趣妙不可言。冬天的早晨最有趣。不必说降雪,白霜遍地或严寒难耐时节,急忙生

18、起炭火,手捧火桶走来走去,那情景和冬天的早晨最相宜。到了晌午,寒气渐消,火盆的炭火变成白灰,也着实叫人扫兴呢。“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这里,我将原文中六个形容词性质的词语,即“、”,分别使用“好看极了、有趣、招人怜爱、心醉、情趣妙不可言、不必说降雪”来翻译,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属于原文词语的生发,不是子虚乌有,完全是有根据的。根本扯不上什么忠实不忠实。首先请看 枕草子 原书编者、日本学者永井和子的一段说明:日语原文:心情表形容詞訳語、適切見出、訳者力不足遺憾。、優雅立派見事優趣奇妙 等、種訳分一往可能、右 以下口語、逆中古語言替 以外、等他語、訳文読通、誤、心、一番無難 、

19、出来統一。、到底当場合、時言替。(小学馆 年版 枕草子 所收“凡例”,第 页)译成中文,大意是:不过在表达心情的形容词译语里,有时很难判断使用哪个词儿最恰当。作为译者,常力不从心,感到遗憾。例如“”这类词儿,可以翻译为“有意思,美好,优雅,快乐,漂亮(豪华、出色),优秀,有趣,可笑(滑稽),奇妙”等,南大日本学研究:日本文学中的城市书写这些译语都是可以使用的。但上述“”以下的口语,分别逆向翻译为中古语的时候,除“”以外,也可以选用“美貌(面目姣好、丽姿、都雅),妖艳(妖娆,娇媚、妖冶),上好(特别、格外),可怜(爱怜、怜爱、好玩),迂执(迂腐、愚蠢),奇怪(可疑)”等。因而,单靠译文通读全作,

20、并非没有被误导的危险。对此因心中没有把握,保险起见,尽可能用“有意思”一词统一了起来。但是,单用“有意思”这个词儿,有时候并不适合表达原文意思,故而也曾使用别的词语替代。好在我的译作 枕草子 不久即将上市,正是获得广大读者检验的时机。译事中的“实战”阶段,是译者最费时间、最花心力、最伤脑筋的过程,犹如农民种庄稼,工人造机器,女人生孩子。不过,劳动后的喜悦,艰辛后的精神享受,也是外人无法体验的。译者最快乐的时候,是拿到样书,而并非领取稿费。一本书,孜孜矻矻,一年半载,起五更,睡半夜,朝亦思,暮亦想,一切牵挂在案头。等样书一到,那快递小哥简直就像一名产房护士,将新生婴孩抱给了你。“我的儿!”你不由

21、叫一声,摩挲再三,热泪涌流问:关于俳句和和歌等的翻译,是也按字数五七五地卡过来好呢,还是更应该照顾文学性呢?我个人更倾向于灵活地译成四言五言七言等句数,也灵活一点。答:我早年曾对芭蕉俳句 古池 做过练习性翻译,以译文的五七五对应原文的五七五,但后来改变了主张,因为这样做需要大量增添和填补,但又不甘心译成民歌、儿歌、大白话。我偏向于两句五言或七言古诗形式,并兼用白话自由形式。松尾芭蕉散文(作家出版社,年)中的俳句大体都是如此。此书不久也将 “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以两种版本面世,我新写了“译后记”,重点谈了我对翻译俳句的看法。专有名词、术语、内含文化背景的词语的翻译问:翻译

22、遇到查不到的词该如何处理?如一些地区独有的菜的叫法、特有的地名、各种外来语等。答:原文词语或照录,或改制,或创新,三者皆须加注。外来语可查阅国内外译文通例,将外文原文缀入脚注,略加说明。顺便提一下,注解不可小觑,这是读者窥视和判断译者文字运用能力的小窗口。有人专门注意注解,以便测定译文水平。译作完成后,还应写好序文或译后记,行文应简捷、明确,避免东拉西扯,拖泥带水。问:在没有参考范例的情况下如何翻译专有名词?答:搞清原词的来龙去脉(译语 亲缘词、回头词、异质词),灵活处理。可以创制,“可口可乐”之类,即为范例。但要避免低俗意味。网上有大量“新潮”词语,多数青年不知其来源,滥用成风。这些词语一般

23、来说不宜进入文学译文。问:想问一下关于术语翻译的问题,比方说某地特有的一些习俗或者风土人情,在一些文学作品里,经常有很多带有个人印记或者地方色彩的描述,想请教一下老师这方面怎么才能更好地精确、精准翻译呢?答:弄清真相,做好注释,必要时可以在前言或后记中提示说明。南大日本学研究:日本文学中的城市书写翻译风格与提升翻译能力问:翻译时应该隐藏译者的个人风格吗?我翻的东西别人读了会说,这一看就是你翻的,是不是应该更凸显作者,或者说凸显日本作品文风中的日本感呢?答:翻译是语言艺术,既保持作者风格,也应具有译者风格。两者的关系不对立、不矛盾,相辅相成、相存相生。过去京剧有四大流派,各派的代表人物 梅、程、

24、尚、荀四大名旦,各人都有自己的剧团,各人似乎都主演过 贵妃醉酒。演绎的都是同一个杨贵妃,而四大流派各有各的舞台风格。京剧和翻译都是艺术,既有人物风格,又有演员(译者)风格。但风格不是简单形成的,而是经过相当长的实践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开始时还是不要过多考虑如何凸显个人风格,应该将精力全部投入译作为好。问:请问陈老师在翻译时,是如何把握原作者、对象文本以及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的呢?巴特“作者已死”的观点将一直以来的关注点拉回“文本”和“语言”,同时也给了读者更多空间。当译者进入“作者、文本和读者”这个三者关系的时候,“译者”既是一名“读者”,又会成为一部分“作者”,在“对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译

25、文读者”产出“译本文本”。译者在作为读者的时候,在巴特的观点下,是被赋予了创作权的,但实际中译者经常是揣摩着原作者的意图翻译的。而译者在作为作者的时候,又是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对“作者、文本、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较为清晰的厘定呢?答:这恐怕还是关系翻译的实质与译者定位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 “为文学翻译奋斗终身”与大学生们漫谈文学与翻译只能是译者 文学意向的转化者,而不是创造者。原作的一切创造(创作)都已经由作者完成,任何所谓的“创造”或“再创造”都是对原作的不忠表现。说白了,平时所说的创造都属于转化这个过程。如果硬说创造,只能是语言(译语)的表达。(参考前述)

26、问:做好文学翻译具体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答:不必迷信那一套一套的翻译理论,那些对你的翻译能力不会起到任何帮助。应该着力于强化个人的外语理解与运用技能,不断提高中文写作能力,多多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尽可能扩展和深化历史、家庭、集体、个人等的各种生活经历与体验,向中华古典传统文学索要知识,从中西内外、正史野传等人文资源中汲取营养。对“左国史汉”、唐诗宋词、元明戏曲、明清小说、近现代诸家散文都应有所接触。多读、多思、多讲、多写 多练。要有几本常备的“爱读书”()。我所接触过的大学翻译专业的诸君,对文学翻译大多只停留于爱好、喜欢的程度。依我看,这还不够,更应该达到痴迷的程度。一旦选定这门职业,就应有终身为之奋斗的决心。锲而不舍,兀兀穷年。必有成。以上表述,率尔操觚,愿与同学们共勉。年己亥年 月作者简介:陈德文,南京大学教授,翻译日本文学名家名著多种,涉及日本古今物语、小说、诗歌、俳谐、散文、随笔、戏剧等各领域。主要学术专著有 日本现代文学史 岛崎藤村研究,散文随笔集有 我在樱花之国 花吹雪 樱花雪月 岛国走笔 鸽雨雁霜 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