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在场”:引领学生思维生长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例谈 陶林超【摘 要】道德与法治 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其中编写了法治教育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问题是重要的教学切入口,教师要“关注问题场域,激活学生的法治思维;建构问题链条,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生长;巧设问题情境,推动学生法治思维的进阶”,让学生逐渐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行事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思维;法治专册;问题道德与法治 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其中编写了法治教育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然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法律知识较少,给法治教育
2、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基于教材,开展法治教学,使学生形成对法律的认同,成为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教师可以问题为切入口展开教学,通过“关注问题场域、建构问题链条、巧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领学生在问题中探究,感悟法律的内在价值,让法治思想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逐渐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行事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一、关注问题场域,激活学生的法治思维道德与法治 六年级上册的课题、栏目名等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自然地构建了课堂的问题场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问题资源,结合具体课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激活学生的法治思维。(一)善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法治教
3、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法”。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使学生在感知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法治内涵。1.善用导引问题,带领学生感知法律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导引问题,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法律知识。第1课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中的“法律作用大”板块在阅读角中提出了“你认同他们的观点吗?参考文献:1 威金斯,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二)M.沈祖芸,陈金慧,张强,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2 朱伟强,崔允漷.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 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4、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教学月刊 小学版2023/78综合JIAOXUEYUEKANXIAOXUEBAN教 学 参 考36为什么?”等问题。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调查、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保护我们的坚强盾牌,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此外,教师要依托正文进行追问,使学生形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如第6课 人大代表为人民 中的正文部分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人大代表有哪些职责?他们是如何履行这些职责的呢?”教材从“一名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职责”这一生活场景切入,引出人大代表的职责,引导
5、学生了解人大代表要依法认真行使大会期间的各项职权,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选民的意见和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材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拉近了学生和法律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法”,“法”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2.挖掘教材内涵,促使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教师必须全面挖掘教材内涵,立足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并梳理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使教材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第4课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中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板块的活动园时,教师围绕孙园一家去饭店吃饭要不要开发票的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你觉得要
6、不要开发票呢?如果收银员执意不开发票,该怎么办呢?学生搜集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生活经验,得出结论: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纳税人可以通过拨打12366纳税服务热线进行举报。学生还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源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三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中找到了更确切的答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明白了公民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不履行,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学生在思辨中深化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二)链接课外资源,深化学生的法治认识除了利用教材资源
7、,还要充分发挥课外资源的作用。视频资源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化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如教学第8课 我们受特殊保护 中的“专门的法律来保护”板块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先播放了一个保护未成年人安全的公益宣传片,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这些法律?有什么意义?你对哪款法律条文感兴趣?当下未成年人犯罪情形主要有哪几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对9种不良行为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接着,教师呈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段行为规范的规定,
8、让学生有了明晰的认识。通过链接课外资源,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为未成年人,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实现了对法治的深度认识与理解。二、建构问题链条,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生长受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再加上平时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较少,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刻性。对此,教师可以建构问题链条,为学生创设立体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生长。(一)根据回答进行追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现实中,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常存在断层现象。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适度的引导和追问,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明晰新旧知识的本质,在辨析中深刻认识法律。以第7课 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中的“权力行使有边界
9、”板块为例,教材的活动园呈现了问题:“学校旁边小店卖的零食已经过期,还不给退换,这件事该归谁管?”学生根据案例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该找市场监督教学月刊 小学版2023/78综合JIAOXUEYUEKANXIAOXUEBAN教 学 参 考37管理部门。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学生却频频摇头。教师顺势进行了讲解。学生由此明白:除了负责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还对市场交易、网络商品交易及其他相关行为进行依法监管。而对于卫生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法律没有授予他们查处过期食品的权力。这就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可见,权力行使
10、是有边界的。通过追问,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法治知识,建立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根据知识点进行串问,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困惑围绕学生的认知困惑和误区展开教学,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联系课堂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思辨判断中深入理解法治知识。如教学第4课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时,学生能说出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分析具体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对“行使公民权利的要求有哪些?”“在哪些情况下不能滥用权利?”等问题存在困惑。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活动园“高叔叔装修房子影响邻居休息”的案例进行思考。问答过程如下。问题1:你觉得高叔叔的这种做法对吗?生:不对。问题2:高叔叔装修自
11、己家的房子是不是他的权利?生:是。问题3:林博远和他的父母有没有权利?生:也有。问题4:当林博远和他父母的休息权与高叔叔的装修权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保障谁的权利?生:两者都应该兼顾。问题5: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处理?生:与装修房子的邻居进行协商。生:汇报居委会,请他们出面帮忙解决。生:寻求派出所等部门的帮助。问题6:哪种方法最好?生:协商这一方法最好。小结:这个案例中,虽然高叔叔有装修权,但在行使装修权的过程中不能侵犯他人的休息权。可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滥用权利。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学生总结出行使权利应以不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利为前提,由此解决了自身的认知困惑。(三)锚定课堂生
12、成进行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生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锚定课堂生成,进行探究性提问,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究中感悟法律,迸发思维的火花。教学第4课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时,一个学生根据“高叔叔装修房子影响邻居休息”这一事例联想到校园问题在校园里修剪花草的噪声干扰学生学习。他认为大家应该针对这个问题行使批评建议权。教师顺势将这一课堂生成作为教学的新契机,并据此提问。问题1:“噪声干扰学习”这一事件中,大家的哪一项权利受到了侵犯?反映问题是在行使哪项权利?问题2:反映“噪声干扰学习”这一事件有何现实意义?问题3:怎样解决“噪声干扰学习”的问题?请你提几条合理的建议。问题4:公民
13、正确行使批评建议权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以上问题环环相连,步步深入。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修剪花草与学习错时进行,如白天学习,傍晚修剪”的建议,得到了校方的采纳。这样,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思维向纵深处推进,又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巧设问题情境,推动学生法治思维的进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已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然诉求。教师要通过创设多元情境,采取讨教学月刊 小学版2023/78综合JIAOXUEYUEKANXIAOXUEBAN教 学 参 考38论、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实现法治思维的进阶和
14、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找准教材情境,培育学生的守法意识找准教材情境,可让学生建立教材、教学情境与自身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在场感”和作为当事人的特殊体验。如在第8课 我们受特殊保护 中,“我们是未成年人”板块的知识窗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演绎不同年龄段儿童应该做的事,并思考为什么。通过演绎并结合表格提供的信息,大部分学生能找到判断的理由和依据。有的学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满 12周岁才能骑车上路,有的学生认识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特殊保护通过对教材的演绎,学生对自身的生活和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有了新的看法,明白了法律为自己提供特殊保护,逐渐形
15、成了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二)整合生活情境,深化学生的法治思维创设多元开放的生活情境,有利于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和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和道德的自主建构。教学第9课 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中的“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板块时,教师对阅读角中呈现的“在小区被狗咬伤”这一情境进行了加工,创设了“如果在小区不小心被流浪狗咬伤了,该由谁负责?”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该情境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流浪狗,没有主人可追责;有的认为物业是小区的主要管理部门,应由物业负责;有的提议把流浪狗送去收养所教师顺势出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的相关规定:遗弃、
16、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课堂上,这一教学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分析、思辨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道德、法治等角度出发,剖析问题,提出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法治意识,也涵养了人文情怀,提升了对社会生活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深化了法治思维。实践证明,基于学生思维发展进行问题创设,有利于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法治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法律的内在价值,自然地形成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参考文献:1 张福华,谢建美.基于导引问题,实现内在价值:例谈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策略的运用 J.教学月刊 小学版(综合),2020(9).2 茅亚平.“问题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专册教学例谈 J.读写算,2022(3).3 唐隽菁.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三条路径 J.江苏教育,2019(1).(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教学月刊 小学版2023/78综合JIAOXUEYUEKANXIAOXUEBAN教 学 参 考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