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与基本议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721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与基本议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与基本议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与基本议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月第期高教论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与基本议程朱新屋(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摘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教学对象、教材体系和教学向度上,均与一般的历史教育有所不同。而以知识、思想和信仰为教学基本向度的“纲要”课程,在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教学的基本议程设置尤为关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议程应坚持以教材体系为遵循,以教学向度为导向,把两个过程、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的历史叙述以及四大选择、三大巨变和四个飞跃的历史解释设置为基本议程。通过厘清“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和基本议程,可以更好地构建

2、“纲要”课的教学体系,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基本向度;基本议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朱新屋(),男,江西于都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收稿日期:修稿日期:一、前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随着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方案”)而设立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有关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内容,被先后安排在诸如“新民主主义论”(“方案”)、“中国革命史”(“方案”“方案”)、“中国共产党党史”(“方案”)

3、等课程中。但是自“方案”确立“纲要”课作为独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来,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学院之下设置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部),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设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纲要”课与一般的历史教育有所区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难点问题。毫无疑问,除了教学对象和教材体系以外,“纲要”课在教学向度和教学议程上与一般的历史教育有所不同。本文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尝试厘清“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和基本议程,以期更好地构建“纲要”课的教学体系,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二、基本向度:知识、思想与信仰对于

4、“纲要”课的教学向度问题,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及其实施方案(简称“号文件”)有所说明。其中“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即“三个选择”)。按中共中央文件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教材指出:“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

5、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结合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和 纲要 教材体系可知,“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知识向度。“纲要”课应引导青年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历史人物,从而使“纲要”课在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的知识世界中扮演重要作用。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曾多次表示,有关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是:教给本科生以常识(知识),教给硕士生以方法,教给博士生以视野。作为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就应当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向度。对于“纲要”课的这种教学向度,蔡勤禹、刘莲和张岳红等学者指出:“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开

6、设对于理工农医类大学生而言,可以弥补其历史知识方面欠缺;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可以在初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基础上,通过学习而不断巩固和提高已有的知识水平,并为学习文学、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打下更扎实基础。”由此可见,将知识层面确立为“纲要”课的教学向度,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而且深具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能。为此,一方面要强调“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使“纲要”课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走向厚基础、宽口径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致广大而尽精微”,使“纲要”课为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服务。思想向度。“纲要”课应引导青年学生思考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若干宏大叙事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从而使

7、“纲要”课在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世界中扮演重要作用。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有些高校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即旨在“以问题为主线,以释疑为过程,以思考为意义,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希望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科学的历史思维。虽然思想通常可以被理解为知识的更高层次,因为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思想的提升为目标,而思想的提升也往往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但是,从知识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知识与思想并不总是融合在一起,所以在儒学史上始终存在“道问学”和“尊德性”的争论。龚自珍说乾嘉时代是一个“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时代,意思就是说那个时代的知识和思想是分离的。这种

8、分离的状况映射到当代青年学生身上,就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以极端为时髦,以偏激为深刻。“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向度之一,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建立思想和知识之间的紧密关联,让独立判断和理性思维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信仰向度。“纲要”课应引导青年学生追寻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及其学习的基本意义,充分体现“纲要”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使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而使“纲要”课在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的信仰世界中扮演重要作用。从哲学上说,信仰是人自我确证的需要,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换句话说,信仰会告诉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

9、要到哪里去”等问题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 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又 说:“人 民 有 信 仰,民 族 有 希 望,国 家 有 力量。”而关于党史国史学习与理想信念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之路揭示了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也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

10、,而且必须修好。”把信仰层面作为“纲要”课的终极教学向度,既是“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以确立的依据,也是“纲要”课区别于一般历史教育的核心所在。高校所开设的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构成有机联系,其中,“纲要”课承担着普及国家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百科全书”,它集聚了前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学习和研究历史主要目的就是以历史经验教训为镜鉴,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为当下及其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不同场合,把历史比作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和营养剂,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这些论述对于思考“纲要”课

11、的教学向度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价值多元、思潮混乱、歧惑纷繁的时代形势,“纲要”课应以拓展知识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树立科学信仰为教学向度,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三、基本议程(上):过程、矛盾与任务顾名思义,“议程”指的是事先安排在某个指定时间进行讨论的一项事务。在政治学、新闻学和社会学领域,议程设置不仅是指突出的事件或话题从媒介议题向公众议题的传递,同时也是指新闻媒体在公众头脑中构筑这些话题和事件的作用。将议程设置理论挪用到课程教学中,可以彰显出议程设置在“纲要”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基本议程的设置能力最能体现“纲要”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效能,同时也最能体现任课教师

12、科研与教学的互动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确定以知识、思想和信仰为“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以后,就能以这个向度为导向,展开基本议程的设置。有所不同的是,“纲要”课因兼及历史课和政治课的双重属性,其教材体系又以革命史范式为主兼及现代化范式,那么“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议程就应分成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两个维度。就前者而言,至少应当包含以下三种基本议程。两个过程。所谓“两个过程”,指的是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的著名论断,即“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

13、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至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正如张海鹏所说:“毛泽东在这里实际上勾画出了近代中国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在此后的不少论著中,毛泽东对这“两个过程”有过更具体的论述。比如,在 新民主主义论 中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又比如,讲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近代史,指出“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反对英法联军

14、侵略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太平天国战争,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都失败了,于是再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辛亥革命,这就是到辛亥为止的近代中国史”。这“两个过程”论不仅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构成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尤其是教材编写)的基本线索,理应纳入“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议程中来。两大矛盾。纲要 教材的编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因此,在以革命史范式为主导的中国近现代史叙述中,理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纲要“上编综述”部分先叙述中国近代阶级关系的变

15、动,随后再阐述阶级之间的历史矛盾,即是用阶级分析方法作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架构。在论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大矛盾”时,纲要 教材详细叙述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运用这“两大矛盾”进行阶级分析时,特别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这“两大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6、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这“两大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三是这“两大矛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也是动态发展的,有时以民族矛盾为主、阶级矛盾为次,有时以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为次。两大任务。在分析中国近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及“两大矛盾”的基础上,“两大任务”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议程及分析框架。纲要 教材的论述是:“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

17、人民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这“两大任务”进行了延伸和提升:“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个历史任务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那么,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必须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将“两大任务”与“两个过程”“两大矛盾”勾连起来,从对革命合法性的论述(这本身不证自明)直接过渡到对具体革命道路的阐述,因此也就不仅延伸和提升了“两大任务”的叙述,而且丰富和增强了“纲要”课基本议程的设置,为革命史范式的历史叙述提供了新的启迪。本

18、着“纲要”课的历史学属性,“纲要”课的基本议程首先应该是历史叙述,但是这种历史叙述与一般性的历史教学有所不同:以两个过程、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为基本议程的历史叙述,更侧重宏大叙事及叙事逻辑,从而能有效规避一般性历史教学的碎片化和无序化倾向。为了更清晰地表达“纲要”课教学在历史叙述上的基本议程,把两个过程、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统在一起,可以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历史表达来阐述,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因此以两个过程、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为主要内容的“纲要”课基本议程,也就有效包蕴在“中国梦”的教学体系中。四、基本议程(下):选择、巨变与飞跃美国历史学家爱德

19、华霍列特卡尔()曾对“历史”作过精彩而影响深远的界定,即“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他还强调说:“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彼此互为依存。没有事实的历史学家是无本之木,没有前途;没有史学家的事实是一潭死水,毫无意义。”实际上,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在这里提出的是相比于历史叙述更进一步的历史解释:从“纲要”课程属性来说,实质上也就是政治叙述,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由此可见,即使是一般的历史研究,也无法脱离研究者背后的意识形态,历史的客观性不论如何都只是“高贵的梦想”,因此,对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纲要”课,理应在教材体系和议程设置上

20、体现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来看,“纲要”课教学中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种基本议程。四大选择。自“方案”实施以来,“四大选择”就构成了“纲要”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纲要 教材的叙述是:“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在整个“纲要”课程中,“四大选择”最能体现“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的唯物史观。换句话说,“四大选择”合历时性而为一整体,实际上就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身上。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

21、的有机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有所体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而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改革开放 多年、新中国成立 多年、近代以来 多年和中华文明 多年等四个时间点来理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与 历 史 之 间 的 紧 密 联系。显然把“四大选择”列入历史解释的基本议程,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和坚持“四个自信”。三大巨变。

22、在 纲要 教材体系中,“三大巨变”的叙述并不明显,将“三大巨变”纳入“纲要”课的基本议程,主要是基于确立教学体系的考虑。“三大巨变”的提法最早来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题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站在世纪末回望整个 世纪的中国历史(即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得出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的基本结论,其中“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政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变

23、”或“不变”事实上构成历史解释的中心。任何以“变”或“不变”为线索得出的历史解释,都是经由“倒放电影”进行回溯性确认及意义凸显的结果。因此,“三大巨变”的提法更应当视为是一种历史价值判断而不是现实价值判断。以前两大 历 史 性 巨 变 为 线 索,可 以 把 晚 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年至今)三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勾连起来;以第三大历史性巨变为线索,可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勾连起来,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价值,无疑应纳入“纲要”课的基本议程中。四个飞跃。“四个飞跃”即“四个伟大飞跃”,出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24、的决议(以下简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四个飞跃”分别对应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其中,第一个飞跃即“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对应的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历史贡献;第二个飞跃即“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对应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贡献;第三个飞跃即“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应的是“极

25、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伟大历史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前“三个飞跃”是对“三大巨变”的继承和发展,已经从历史价值判断上升到了现实价值判断。由此可见,以这“四个飞跃”为“纲要”课的基本议程,对于增强历史教学的时效性、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性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构成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一体两面,历史叙述是历史解释的必要基础,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必然提升。龚自珍在 古史钩沉 中所说:“欲 知 大 道,必 先 为 史。灭 人 之 国,必 先 去 其史。”显然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于历史解释的重要

26、性已经不言而喻了。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与各种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形成天然对抗。只有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议程,掌握历史解释的话语权,强化这种历史解释在“纲要”课中的教学效能,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历史地、科学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进而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五、结语议程设置不仅与大众媒体有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宣传主流政治话语、引领社会舆论动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凸显出议程设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科学正确、与时俱进的议程设置,能够在舆论场中扩

27、大“红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弘扬新风尚,传播正能量。以“纲要”课程中的议程设置为例,作为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纲要”课教学中的基本议程应以教材体系为遵循,以教学向度为导向,坚持将两个过程、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四大选择、三大巨变和四个飞跃作为基本议程。通过全面统筹课程体系,精细安排课程内容,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人本意识、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切实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课,使“纲要”课在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8、:刘松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朱新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基本文献与基本观点思想理论教育,():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龚隽,陈继东中国禅学研究入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蔡勤禹,刘莲,张岳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卢诚“问题教学法”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党史文苑,():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求是

29、,():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人民日报,()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祁程、安芳华、李朝军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张海鹏张海鹏自选集北京:学习出版社,: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习近平在参观 复兴之路 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朱新屋“中国梦范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

30、要”课教学体系的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杨豫,译北京:三联书店,: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侃红色文化、国家记忆与现代国家建构的宏观思考:一个政治哲学的维度福建论坛,():人民网主流话语提升“议程设置力”():基金项目: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年度项目“以新的历史决议开辟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责任编辑:吕建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