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海经》疾病名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569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海经》疾病名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海经》疾病名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海经》疾病名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12013文艺杂谈一、引言中医药神话产生于初民对医药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需求程度的不平衡。早期先民多临水群居且人畜混居,野生动物时常出没,满足传染病流行三要素,因此疫病神话极有可能流传自上古时期自然疫源地。1。我国是现存疠疾记载最早的国家,最早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甲骨文的“疾年”一词,疠疾流行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 674 年的霍乱。2据疫病史鉴的判定原则,凡以“疫”或“疫疠”记载的、确属别称的资料均属传染病考查范围,另外具有地方病特征的资料若因人口迁移等原因形成地方外流行的情况亦应考虑在内。山海经作为反映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初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完整反映了中国早期抗疫神话的阶段式发展。

2、据前人总结,山海经有可治疗疾病 40 余种,可预防疾病 29 种,其中疠疾主要见载于山经,包括疫、疠、疟、蛊、疥、瘅、瘕、疣、垫九种病名。3此类病症的流行地域据谭其骧考证山海经所载山脉可知主要分布于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4从医药角度看,山海经中的医学思想启蒙后世中医学发展。从神话角度看,后世多以山海经为出发点,以此汲引疫病神话的发展。本文以阐释上述病名在山海经中的意蕴为基础,总结其在后世医书中的分类流变与历代疫病神话反映的时人防治理念。二、疫山海经关于“疫”的记载共 5 处:1.山海经中山经:“堇理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2.山海经中山经:“乐马

3、之山。有兽焉,其狀如彙,赤如丹火,其名曰,见则其国大疫。”3.山海经东山经:“太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4.山海经东次二经:“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见则其国多疫。”5.山海经中山经:“复州之山有鸟焉,其狀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疫通称传染病,山海经疠疾防治一病多方,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由药物分布广泛可知时行疠疾流行强度较小且种类单一。时人的经验思维通过“见则”连接动物及征兆,这种万物有灵观是巫医混同的产物。上述引文仅青耕具有抵御功效,由被动承受到初步治疗,先民自主意识逐渐鲜明。上述精怪均为动

4、物,且禽类过半数,可见初民在以因果关系系联牲畜与病发地的主观创造基础上也获得了飞禽致疫的早期知识。传统中医历来以“气”为诊疗要点,郭璞山海经图赞跂踵:“青耕御疫,跂踵降灾。”便以气相异为二鸟相异之由,此种联结疫病病因与气的看法在后代得到了长足发展。5时气为历代医籍治疫要点。战国至隋唐是温病学的萌芽阶段。周礼天官:“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疠疾发于风邪,按时令细分。素问遗篇刺法论以五行分五疫,对应五脏,皆发于三虚相合,是最早的疫病分类。又“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即鼻子,可见宋朝已具备呼吸道传播疫病认知,同吴又可所谓“盖温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

5、”。此外,吴“疫者感天地之厉气”的观点确立了以气为瘟疫病因的学说体系,同郭璞观点。5素问遗篇还以气候分疫发于司天不迁正、不退位引起的刚柔失守,而疠发于在泉不迁正、不退位引起的刚柔失守。黄帝八十一难经承袭素问之说,以温病涵盖疫病,属广义伤寒,发于冬伤于寒。论衡“温气疫病”并举温、疫,是“疫病”连用的开端。伤寒论伤寒例以寒温分疫病是寒疫最早的书面记载,而以正伤、时行细分寒疫则是疫病于医籍中的最早记载。晋肘后备急方首载防疫专方,以伤寒、时疫、瘟疫为同义,陈延之亦仅以雅俗区分伤寒和瘟疫。虽病因相同,但诸病源候论区别于肘后备急方,开疫病别于伤寒之先河。“时行病”出于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时行病者,是春时应

6、暖山海经疾病名研究郭子菡(西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摘 要】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它记载了大量原始的医学知识,为中医学演进提供了诸多思路。本文于 山海经中择取疫、疠、疟、蛊、疥、瘅、瘕、疣、垫九种疾病名,从中提炼初民早期经验思维和治病理念,在此基础上疏理各类疾病在后世典籍中的发展,并以病名及其别称为主要线索,结合其中反映的病症及方剂分类归纳疾病在历代神话传说中的衍化。【关键词】山海经;病名;中医;神话【作者简介】郭子菡(1999-),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中国

7、神话研究。【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33(2022)23-0013-060142022.12文艺杂谈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此则时行之气也。”以传染性区别疫与感冒,归属时行病,同时行感冒、时气、疫气,同周礼发于四时不正之气的疠疾,即今流感。至唐朝,备急千金要方除按四时分青筋牵病、赤脉攒病、白气狸病、黑骨温病,另以黄肉随病为发于每季后十八日的疫病。此外,书中方剂“岁日屠苏洒”除内服,还可“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即消毒井水,此方两用映射了中医学的进步,是先民主动御疫,从根源解决问题的表现。宋金元

8、时期是温病学的成长阶段,多以五运六气之说解读疫病。伤寒总病论分温病为“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毒所致,自春及夏至前为温病。”即发于寒毒之气的伏气温病和“冬时伤非节之暖,名曰冬温之毒”的异气引发的天行温病。此外还以疫发于毒,通称外感热病病变。伤寒补亡论革新前人以温病发于伏气的思维模式,分温病为伏气后发与新感急发。世医得效方:“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斑,喘咳引气,名曰湿疫。”则是对湿疫的早期描述。温病学形成发展于明清,温病与伤寒的分立渐趋成熟,多以强传染性、流行性的外感热病为温病。清代温病学家多继承前朝五运六气之说,但明吴有性另辟蹊径,以杂气为疫病病因。其温疫论是中医

9、对传染病防治的第一部专著,标志着温疫学派的形成,但尚未区分温疫和温病。温热论 突破“伏寒化温”的传统认知,以温病发于温邪,自口鼻两系吸受,从根本上区分疫病与伤寒。伤寒大白以疫发于时气不正,以伤寒论为基础分湿疫、燥疫。吴医汇讲:“土疫即湿疫。”证实素问以土疫之邪来犯必需湿气的观点。松峰说疫以寒热分疫为寒疫、温疫、杂疫,但杂疫本质仍属温疫,疫疹一得则进一步分温疫为湿热疫、燥热疫。温病条辨依时令分温病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时至今日四时温病还大多沿用上述病名。“瘟”字出现晚于“温”,早期温义包含瘟,后二字混用,逐渐瘟与疫同义并称疫病,故温疫为温病与瘟疫交集。总之,历代

10、医书对疫的划分呈现多元化,继承关系错综复杂。时至 20世纪,中医学愈发频繁地与西方碰撞。1902 年,传染病一词首次替代瘟疫。1943年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疫,今传染病也,微生物为之病原,古者多以为鬼神之祟。”标志着在术语和理论两方面疫病的现代化表述转变均已完成。7刘熙释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役本义役使,释名以疫为有鬼作祟。山海经多精怪致疫,后因鬼观念的产生而变为瘟鬼致疫,其中以颛顼三子最为著名,论衡解除篇:“昔颛项氏有子三人,生而皆亡:一居江水为虐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欧隅之间,主疫病人。”虐鬼即疟鬼,独断、搜神记还提到第三子“善惊小儿”。三子中有两子临水而居反映了先民已知潮湿

11、环境多发疫病,而人形疫鬼映射了先民对瘟疫人际传播特征的认知。先秦周礼:“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汉郑玄注:“冒熊皮者,以惊敺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魌为二十四鬼中的疫疠之鬼,可见方相氏是掌管驱逐瘟疫的神祗。神农尝百草相较于依靠自然力的青耕神话则更多反映了人类自身力量,黑暗传中神农为抵御瘟疫尝百草,其判出的七十二毒神姓名体现了原始农业时期先民对瘟疫的部分认知及初步命名。晋 太上洞渊神呪经 有诸多疫鬼传说。玄子都常行卒死病,赤石行万种病的对象多为老人小孩,这是对易感人群的写照,而早期道教疾病鬼五通大鬼散播疾病使“万民患之”突显了疫病传染性。至于夷坚

12、支景:“我从城里来此行蛇瘟,一月后却归矣。彼村居人七百家,是夏死者大半。”则是以野生动物携带传染病病菌为原型的传说清萤窗异草讼疫中城隍以疫病流行为“人所自致”显示了成熟的瘟疫人际传播的观念,又“诚舍予,则鸡犬之祀亦易事”可见清朝防疫仍上古巫医不分的留存。驱瘟逐疫之法是黄帝最先创立的,其提到“沐浴斋戒”、“劳形趋步”有利于强身健体、提高个体免疫力,“饮酒茹葱”则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不乏科学性。三、疠山海经关于“疠”的记载共 5 处:1.山海经西山经:“浮山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2.山海经西山经:“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

13、,可以杀虫。”3.山海经北山经:“咸山条菅之水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4.山海经中山经:“葛山之首其中多珠蟞鱼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5.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由山海经行文体例可知,“已”搭配即成之病对应治疗性药物,“无”“不”搭配未见之病对应预防性药物,反映了先民标本兼顾的诊疗观。治疗性药物多见于西山经,而预防性药物多见于中山经与东山经。由预防性药物多于治疗性药物可知时人治疫讲求未病先防,这标志着中医朴素预防思想萌芽的出现。3上述引文中有半数药物居于水中,说明时人意识到水质影响疫病。“食之”的高频

14、率出现反映战国至汉初多以食疗治疫,此种由内而外的食疗观已普遍为时人接受。山海经多以酸甘之物治“疠”的理念亦为后世承袭,2022.12015文艺杂谈对发展完善中医治疠及方剂调配的理念具有指导价值。8其中珠鳖鱼“状如肺部”,推测启发后世以形补形食疗理念的产生。5此外,被郭璞称为“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的西王母作为司掌瘟疫之神,是天人相感思维方式的产物,人形神明执掌瘟疫区别于动植物方剂借助自然力,表现了人类自我力量,以己度物的取象比类法在此基础上,成为早期医药神话的必要思维条件。郭璞以内外分山海经中的疠,外指麻风病,后造“癞”字以表,即恶疮,内指瘟疫,以珠鳖鱼治时气病,即瘟疫,其结论可能得之于仅此

15、方属预防性,符合上文提到时人以预防为主的御疫观念,可见疫病已于先秦初步分类。而由麻风病数次现于山海经可知其以高发病率和极具辨识度的病征为时人熟知。图经本草以熏草同今零陵香,但依郭注熏草对症麻风病,为外用药,而零陵香主治祛风寒、辟秽浊,方剂多内服,张存惠以此二者为古今异义关系。说文解字:“疠,恶疾也。”以疠属疠气造成的外感病邪,以病因命名。有观点以疠气为戾气,温疫论以戾气指生于疫病前的阴阳乖戾之气,疠气指生于疫病后的疫疠之气,二者属因果关系,混淆二者模糊了戾气不正常运气的原始义。9疠在历代医籍中别称较多。黄帝内经中疠同癞风、大风,多发于脉风。五十二病方 称疠为冥病。金文称疠为厲、疠、癘。10史记

16、记载:“疠音赖。赖,恶疮病也。凡漆有毒,近之多患疮肿,若赖病然,故豫让以漆涂身,令其若癞耳。”以赖病同癞,均指麻风病。麻风始见于太平圣惠方。汉以前疠包含疫,除疫病义外还指麻风病并泛指顽疾,后与疫同义并称,直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才定为“疠疫”。1疠鬼与瘟鬼义近。先秦日书载有焚烧或熏烤新鲜桐树枝“燔生桐其室中”以驱赶疠鬼,是对医籍以焚香避疫的神化。晋太上洞渊神呪经中以鸟形散布疠病的都卢那鬼及以乌鹊绕宅为标志的疠鬼赤都皆以禽流感为创作原型。宋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记载接近山兵孙青精所持五彩鸟者均患病,此精怪与白泽图中人面被发的五彩鸟“似”均为禽流感的写照。清夜航船中刘鹤士季弟以松江痘症大发

17、为疠鬼作祟引发厉疫,夜航主人以发于戾气的疠病为原型作此传说。四、疟山海经关于“疟”的记载共 2 处:1.山海经中山经:“阳华之山其草多薯蓣,多苦辛,其状如橚,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2.山海经东山经:“北号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上述两味药均为植物药且“其味酸甘”,符合山海经以酸治疫的理念。说文:“疟,热寒休作。从疒,从虐,虐亦声。”会意兼形声字。虐为形符兼声符,本义为虎伤人,疟取虐义指杀人之病。8137144释名释疾病:“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归纳其寒热休作有时的特点。素问疟论分疟为先寒后热的寒疟和先热

18、后寒的温疟,以疟发于先受暑热而复感风寒。难经五十六难以肥气发于疟疾、寄生虫病等,称疟疾为痎疟,发于邪气。伤寒杂病论据脉症和病人体质分疟疾为瘅疟、温疟、牝疟、疟母等。脉因证治:“母疟有母,传染者也。”首次指出疟的传染性。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以化脓菌引发的疮疖属疟疾,今化脓热,又以痎疟通称疟疾,发于疟原虫。中医百病名源考明确疟疾发于疟原虫,并指出疟疾即为东汉盛行的疫鬼传说的原型。疫鬼是历代疫病传说的经典选材。汉礼纬含文嘉有以卦为名的疟鬼“兄弟二人,并名贲。但舌上书癸卯字,即瘥也。”晋太上洞渊神呪经载有疫鬼盈女、大野行百种病取小儿性命及疫鬼蛇舍依时令现身,符合疟疾属时行病且易感儿童的特点。明猗觉寮杂记载

19、有羽落于童衣上使小孩患寒热病的暗夜,状如大蝴蝶,即水经女鸟,又即姑获鸟,典籍多记载其为死去产妇执念所化,仅此处与禽流感相联系。元正法念处经饿鬼品中针口饿鬼苏支目佳遭受寒热、蚊叮、热病等惩戒。其中寒热为疟疾病症,且蚊虻恶虫似以携带疟原虫的疟蚊为原型。琅嬛记 中道士以枣驱疟应启发于 东山经北号山可驱疟的似枣果实。明广博物志:“猕猴之鬼,令人病疟。”又夷坚甲志记以泥裹塑猕猴,拜为护寺神致民众“初作大寒热,渐病狂不食,缘篱升木,自投于地,往往致死,小儿被害尤甚。”此两则传说均以携带传染病病菌的野生灵长类动物为原型。说郛引戊辰杂抄记有龙于太湖边蜕皮,有虫生于鳞甲名为龙甲,取之患疟疾,此传说中的潮湿环境利

20、于疟疾传播,龙甲原型应为疟原虫。除了野生动物,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还载有疟疾患者的尸身成为传染源的守尸之鬼传说。五、蛊山海经关于“蛊”的记载共 6 处:1.山海经中山经:“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2.山海经西山经:“天帝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3.山海经中山经:“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0162022.12文艺杂谈4.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5.山海经中山经:“从山从水其中多三足鳖,枝尾,食之无蛊疫。”6.山海经

21、中山经:“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鱼,状如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由“蛊疫”可知蛊属疫病。蛊以病因命名,说文解字:“蛊,腹中虫也。”蛊本义指腹内寄生虫病。由蛊常见于 山海经可知寄生虫所致传染病在山海经写作时期最为多见,推测受先民临水而居影响,与寄生虫生存的物理空间产生交叉。以上药物均为预防性,可见时人尚未找到对症药物。预防蛊疾方法最为丰富,除了内服,还有服之、席其皮等外用法,是先民重视外治法的显现。3李良松以古时皿与血近体通用,蛊指血中有虫,蛊病为今血吸虫病,属蛊胀病。高昊则以蛊病为腹、血中都有虫,通称寄生虫病。6此外,高氏以鱼对应

22、的蛊疾异于他蛊,郝懿行云:“北次三经云:人鱼如鱼,四足,食之无癡疾。此言食者无蛊疾,蛊,疑惑也;癡,不慧也;其义同。”说文以癡同痴,左传宣公八年:“晋胥克有蛊疾。”杜预注:“惑以丧志。”蛊疾表现为智力缺陷;又俞樾以蛊通痼,表顽疾,此两种说法均异于 山海经 中其他蛊。除了以上六条引文,于山海经中高频出现的四凶之一穷奇在原文中虽未提及其治蛊,但袁珂注曰:“后汉书礼仪志所记大傩逐疫追恶凶之十二位神中,有穷奇腾根共食蛊,则穷奇者,亦或于人有益,不尽为恶也。”可见凶兽穷奇在后世被尊为驱蛊逐疫的神灵。此类反转并非个例,庚巳集:“太仓民家,得三足鳖,命妇烹,食毕入卧,少顷,形化为血水,止存发耳。”中山经中的

23、御蛊良方三足鳖于后世演变成了可使人体化而亡的毒物。高昊以除蛊疾外的蛊或蛊疫为虫毒,属今寄生虫病。6诸病源候论以蛊毒发于变惑之气,其中常载有携带寄生虫的野物,还有食之中毒的肉类,符合生肉中多寄生虫虫卵的现代医学常识,由此可知传染病知识在隋朝已渐趋理性和系统性。赤水玄珠虫蛊以湿热环境利于虫毒聚集,符合寄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选择。证治汇补:“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胀满应与赤水玄珠“湿热生虫”原理相同,指虫蛊胀。寄生虫病传说较少,仅举下例以示。南北朝异苑:“豫章胡充有大蜈蚣合门时患,死亡相继。”毒虫入户导致“死亡相继”,推测以虫媒传染病为原型。六、疥山海经关于“疥”的记载共 3 处:1.

24、山海经南山经:“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2.山海经西山经:“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枬,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3.山海经西山经:“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从“浴之已疥”可知疥属皮肤科传染病,即疥疮,由疥虫感染所致。说文解字:“疥,搔也。”陆德明 释文引 说文 以疥为瘙疡。昭二十年傅 谓疥当为痎,以痎为小疟,痁为大疟。诸病源候论九虫之一的蛲虫可引发包括疥疮在内数种皮肤病,其中不乏疥、癣、癞等传染病,由此蛲虫应与疥虫同属螨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以今本说文脱“疡”字,并以瘙疡专指今疥疮,

25、以搔统称搔痒症。七、瘅山海经关于“瘅”的记载共 3 处:1.山海经西山经:“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食之已瘅,可以御火。”2.山海经西山经:“翼望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3.山海经北山经:“涿光之山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郭璞注云:“黄瘅病也;音旦。”以瘅通疸,为黄疸病,主要发于肝炎,感染性较强,属疫病范畴。金匮要略:“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黄疸病征为火热,似能解释丹木及鳛鳛之鱼均可以御火的原因。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指出颜师古注 汉书 皆以瘅为黄

26、病,而王冰注素问以疽为劳,段以瘅通疽,本义指劳病。后世多以瘅通疸,指黄疸病,亦以病因命名。2黄帝内经以具有传染性为瘅疟、黄瘅,发于脾胃为脾瘅,发于肝胆为胆瘅。古代疾病名候疏义 区分瘅和疸,以瘅字同,为今神经衰弱性反应,以疸为今黄瘅。瘅的本义劳通痨,痨始见于宋金元医籍,即今结核病,如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中血尸神形如鸟猴,以犬为本体传播痨病,是野生动物携带传染病病菌的写照。瘅在神话传说中的病征似瘅疟。太上洞渊神呪经中战死将领化作大鬼主作祟人间,引发“黄瘅謦欬咽喉不通”的病症与瘅疟“手足热而欲呕”之症相似。八、瘕山海经关于“瘕”的记载共 1 处:1.山海经南山经:“招摇之山丽水其中多育

27、2022.12017文艺杂谈沛,佩之无瘕疾。”瘕为多音字,在此处读 ji。郭璞注:“瘕,虫病也。”其义取自字形,叚有寄生义,与疒组合表寄生虫病。袁珂山海经全译:“当即今之所谓蛊胀病。”蛊同鼓,指其腹大而急,形如鼓。育沛即今琥珀,应是在佩戴过程中逐渐发现其可“佩之无瘕疾”。本经逢原提到琥珀可治“血结肿胀,腹大如鼓,而小便不通者”的症瘕积聚之症,与袁珂所谓蛊胀病相似,故袁说是。瘕今多指腹内结块病或生于腹内的虫病。瘕在先秦两汉时期有两指,一通称症瘕积聚病,由属血分的无形固定症积及属气分的无形移动瘕聚组成。说文解字:“瘕,女病也。”以瘕属妇科病,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以说文为训瘕为女病的开端。但段玉裁以唐初

28、本说文解字未见女字判定女字为衍文。可见瘕本义并非特指女性,但因瘕疾患者多妇女,后世逐渐于妇科立专章讨论,如诸病源候论划分八瘕。二指阳明中寒证,出自伤寒论,发于胃部阴寒积聚。由此,秦汉时期未见瘕指虫病。至于其虫病义,瘕与蛊同音通假,二者均可指腹中虫病,此外其虫病义与蛊胀病内涵交叉,医林绳墨:“至若蛊胀之症,所受山岚瘴气,或虫蛇蛊毒之物,遂使大腹作胀,肚见青红之纹。”即以蛊胀病为蛊毒引起的流行性疾病。九、疣山海经关于“疣”的记载共 3 处:1.山海经北山经:“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之水,其中多滑鱼。其状如鳝,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2.山海经北山经:“瀤泽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鱼,

29、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3.山海经东山经:“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以上药物均取于水中,符合上文时人防疫以水为症结的理念。王引之以山海经北山经:“马成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名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中的寓为字假借,又同疣,亦指疣病。疣,古今同名,发于人类乳头瘤病毒,主要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生殖器疣等,均具传染性,其中寻常疣俗称瘊子、刺瘊,中医称千日疮。疣赘是疣最常用的别称,同赘疣,出自法言问道,在历代典籍中多比喻多余无用之物。景岳全书瘤赘:“向一人于眼皮下弦生一小瘤,初如米粒,渐大如豆,其人疑畏,求治于

30、外科。”以其发于眼睑推测为丝状疣,属寻常疣。医学入门称疣为鱼鳞痣、千日疮、悔气疮,其中鱼鳞痣俗称鱼痣,是由鱼鳞残留物引发的传染性皮肤病。疡医大全以疣、肬为异体字,其不分鸡眼和跖疣是由于尚未意识到跖疣发于病毒感染。古方汇精:“猴子疳,是症从肛门或阴囊边凡见此症,切忌洗浴。”由“忌洗浴”可知此病或可自身接种,由中猴、瘊同音,且其发病部位与生殖器疣相似,推测二者同义。医宗金鉴:“小儿生赘生睑内,初小渐大隐摩瞳。”赘应由疣赘简省而来,同上丝状疣。十、垫山海经关于“垫”的记载共 1 处:1.山海经中山经:“首山多鸟,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汪绂注垫为下湿病,即湿疾足肿之病,似肿足病病

31、症,即今血丝虫病,属寄生虫病,属流火、大脚风、膏淋范畴。说文解字:“垫,下也。”段玉裁以垫通称下。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郑玄注垫取下湿之义。湿痹,发于湿气,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即脚气病,具有较强传染性,古籍中多见“脚肿湿痹”,应同垫。急救广生集:“凡患流火,切不可食猪肉,食则发肿难愈。”以流火发于丹毒,可诱发足癣。痧胀玉衡书以流火属痧气病子类。潜斋医案以大脚风俗称耕于水田的农民常患的脚肿病,发于杂合之邪瘀凝于内导致的气血阻痹、经脉不通。十一、结语疠疾最早见载于我国殷墟甲骨文中,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中国先后发生过 352 次重大流行病,

32、在此基础上中医在驱瘟逐疫方面不断发展,此外时人出于心理需求,创造出大量疫病神话。被鲁迅称为“盖古之巫书”的山海经启蒙后世疫病神话的同时,亦启蒙后世治疫理念发展。本文于山海经中择取九种病名,分析其映射的初民对防治瘟疫的原始猜想,探查其在医籍中的历时演变,以病名、病症为据寻查其在各代衍生出的神话传说,以就教于方家。注释:梁峻,郑蓉,张磊.疫病史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89.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56,158,106,100,151.王招明,王暄.山海经图赞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6:186.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M.上海:上

33、海古籍出版社,1990:72.74-75.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57.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6.孙思邈.千金方精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233.庞安时.伤寒总病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2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9.唐竺山著.吴医汇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39.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159.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8.0182022.12文艺杂谈王充.校注论衡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

34、17:892.姬旦.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287.栾保群.中国神怪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3.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10.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3,22,78,97,4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52.李绍平.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20:192.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30,10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52.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117.朱丹溪.脉因证治M.太原:山

35、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3.佐佐木聪.礼纬含文嘉精魅篇的辟邪思想与鬼神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05):14.董斯张.广博物志 卷15-16M.学海堂重镌,1879:11.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37,26,131,5,158,135.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47.李梦生.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左传译注 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567.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12.陆粲,郑晓.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庚巳编 今言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6

36、.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77.刘敬叔,阳松玠.异苑M.北京:中华书局,1996:38.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5,22,2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52.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58,50,63.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51.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51.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袁珂.山海经全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37、3.张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20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52.方隅.医林绳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214.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60,69,104.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78.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616.爱虚老人.古方汇精 方书 28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20.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925.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2

38、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89.陈戍国校注.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19:21.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09.程鹏程.急救广生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3.参考文献:1陈玫芬.疫病之中医预防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2李媛.山海经病症名词在先秦两汉医籍中的演变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3张新悦,周永学.山海经疫病防治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05):5052.4龚胜生罗碧波山海经的医学地理学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3):351-353.5延嘉琦.山海经神话中的驱疫禳灾J.名作欣赏,2021(20):7576.6高昊.山海经中山经疾病记载研究D.郑州大学,2015.7高晞.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01):94104.8骆瑞鹤.山海经病名考(下)J.长江学术,2006(03):137144.9顾植山.“三虚”致疫中医学对疫病病因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05):350351.10马毳毳,赵天恩,张建中,马振友,张玉森.中国典籍中“麻风”一词的演变与典故J.中国科技术语,2013,15(05):566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