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2023年第2 期文化研究饶战理抢研究内蒙古“两创”视阈中政德教育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契合刘长利杨发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独特的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重要支撑,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补足精神之钙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2、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他还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为我们开展政德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政以德,警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领导干部,政德是他们的修身之根、从政之本。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政德教育,“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已之生面”,对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一、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政德教育的价值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
3、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政德教育不仅能促进健康道德风尚形成和党群干群关系紧密,还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政德教育是贯彻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的创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政德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系统阐述,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以
4、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应用到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积极作用(二)政德教育是落实“两创”方针的科学实践2013年1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济宁时,作出了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2 0 1 5 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第二次回访调研,提出“到曲阜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地进行政德方面的传统教育,并组建党性教育培训特色基地”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2 0 1 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
5、进一步安排部署。2 0 1 7 年1 0 月,党的十九大深刻阐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推动2023年第2 期57文化研究统战理抢研究内蒙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再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坚定文化自信,建设
6、文化强国,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山东济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儒家文化为抓手开展政德教育,打造特色党性教育基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更好地以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三)政德教育是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有益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强调“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
7、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这为进一步优化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从全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上看,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浦东干部学院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训资源较丰富、培训体系较完善。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相对薄弱,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培训阵地。山东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发挥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干部政德教育培训基地,与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相辅相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干部教育培训链条,拓展了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优化了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二、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
8、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儒家文化生命坚韧、历久弥新,有强大生命力、先进感染力、时代引领力,彰显着宏大的理论实践意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民族滋养,与马克思主义有理论契合和实践逻辑的应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民族基因,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形式、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体现出沉淀厚积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思维、中国方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理论契合和实践逻辑的
9、应然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传承发展,就必须融人民族文化,让中国人民能够充分理解、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否则只会沦为“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或“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儒家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优秀的文化基因,在与马克思主义“双向互动”的理论与实践中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富养料。在理论契合上,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结晶,蕴含着治国理政、体恤民生、爱护环境、修人处事的系统思想,如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贵君轻、睦邻友好等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是深度融合的。儒家文化提倡“天下为公”,向往“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
10、等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高度一致的。儒家文化强调“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民为邦本”“仁者爱人”与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性、坚持人民立场,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浑然一体的。儒家文化宣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反对“凋泽而渔、焚林而猎”,与马克思主义坚持“两个和解”、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是同向而行的。在实践逻辑上,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应的发展性、联系性、开放性、辩证性、包容性。儒家文化中“君子不器”“教学相长”“和而不同”“过犹不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观念寓意深刻、影响深远,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出时代章华,而马克思主义也深刻体现出
11、儒家文化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经过丰富实践与艰辛思考,在批582023年第2 期文化研究統战理抢研究内蒙古判吸收了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并随着社会实践与人类历史不断创新,是发展的、科学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儒家文化从不同维度注重实践、崇尚实践:“学思结合”的教育实践、“修身成己”的道德实践、“知行合一”的行为实践、“经世致用”的社会实践、“修齐治平”的天下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实践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出真知,重视以实践改变世
12、界。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家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就是在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实现的。(二)儒家文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民族基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历史与价值逻辑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非凡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沃土。只有植根中国具体实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所以儒家文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民族基因恩格斯指出,“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
13、2 0 世纪4 0 年代,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提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他认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哲学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儒家文化“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太平世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息息相关的。儒家文化“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仓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朴素唯物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相辅相成的。儒家文化“过犹不及”“中庸之道”“执两用中”“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辩证传统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相互融汇的。我们必须坚持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汲取儒家文化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15、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在“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彰显民族性、真理性、可持续性;在“两个结合”中,儒家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儒家文化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观念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解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基础和内在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和“两创”方针的实践硕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
16、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弘扬儒家文化,让政德教育成为领导干部的历史自觉和共识习性历史反复证明,如果哪个民族一味安于原有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不仅不能固守自己的文化,最终必将导致原有文化的自我瓦解,因为固守意味着停滞不前与呆板僵化,没有丝毫生命力。原有文化必须通过生机勃勃的载体进行创新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恒久气魄、富含世界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出来,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底色和价值本色,为政德教育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基因和恒久的精神源泉。取儒家文化营养全面提升政德教育水平,在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动“两创”,以“两创”成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2023年第2 期59文化
17、研究统战理抢研究内蒙古政治性、时代性、专业性、实践性,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嵌人涵养领导干部为政之德中,全面推进政德教育提质升级(一)确立奋斗奉献的人生理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儒家的人生理念体现出奋斗奉献的精神,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强奋斗、奉献付出,对人自身的力量充满信心和勇气。“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搞迷信、认为不存在鬼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关心社会管理和黎民百姓,重视人的能动性,为了推广治国理念、实现政治抱负,他四处奔波、不懈奋斗。孔子不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时还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消极生活状态,应该“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
18、之将至”。要实现理想,必须依靠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秉承这种人生理念,孟子也强调人的积极作用和后天努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苟子同样重视人的主导作用,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表现出相信人的自身力量,顺应规律、改造社会的决心和勇气。由于确立了这种人生理念,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甘于奉献、勇于付出才成为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要求和品质培养。政德教育要求领导干部牢牢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信念、努力进取、奋发有为(二)确立民本民贵思想牢记服务宗旨民本民贵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础。如何对待人,孔子提出“仁”的观点,“仁者爱人”,对待百姓要宽
19、容、爱护,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戴。孟子明确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观点,荀子则形象地用舟水来比喻君民关系,阐明百姓的重要性,从而民本民贵思想系统形成。历史证明,只要秉承民贵民本思想,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社会就会兴旺发达。政德教育吸收了民本民贵思想的精髓,要求领导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牢记服务宗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时时忧民为民,处处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不怕麻烦、不怕吃苦,耐心细致地把工作做到位。与此同时领导干部还要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古训,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管好用好权力,杜绝以权谋私,(三)牢记忠于国家的道德观念强化公仆意识儒家文化的
20、“忠”强调“忠诚为国、奉公为民”,在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教育,对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地位观、权力观、政绩观起积极作用。“仁爱孝梯”“忠诚奉公”的道德观念可以启迪领导干部孝顺父母、仁爱宽厚、以民为本、忠于国家,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忠于国家作为根本的道德基础。欲望之前道义优先、利益之前忠孝优先,不贪国财、不夺民利。如果抛弃道义标准,贪国财即为不忠、夺民利即为不孝,不仅受到伦理道德的遣责,还要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政德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蜕业业、恪守职责,从孝顺父母、团结兄弟的小爱”升华到勤政爱民、克己奉公的“大爱”。只有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才能时刻维护党和国家的
21、利益,自觉当人民的公仆(四)明确义以为上的价值标准提升廉政建设儒家文化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在利与义之间,义是更为优先与重要的价值,要“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肯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但在摆脱贫困和低贱、获得财富和地位时要遵循道义原则。苟子强调“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也体现了“见利思义”的标准。依据“见利思义”来区分君子与小人,孔子坚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倡导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符合道义的原则去获取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22、孟子则认为“非其道,则一算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儒家文化承认物质利益,但要以道义为前提和标准,用道义来约束欲望,“以义制利”,廉洁清正。政德教育传承了为国为民的优良品格和廉洁奉公的民族精神,对人们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激励着领导干部牢记服务宗旨,坚持公平正义和浩然正气,不断加强廉政建设(五)打造完美无瑕的君子品格树立道德榜样孔子第一次提出君子概念,蕴涵着丰富的道理,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这是君子自我修养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标准,使君子成为儒602023年第2 期责任编辑:白竺冉文化研究统战理抢研究内蒙古家文化的理想品格,成为人们用心用力追求“虽不能
23、至”却心向往之”的最高境界。君子品格不能仅看成个人修养,还有深层次的意义和要求,即通过“修已以安人”实现“内圣外王”“修己”是“安人”的基础,“安人 则是“修己 的目标。“修己 的最终结果是“内圣”,“安人”的最终归宿是“外王”“修已”反映了君子道德修养的自律性,“安人”折射出君子的担当精神和社会使命,这就要求君子利用“修已”形成忠孝、仁义等道德自觉来管理国家、造福百姓。礼记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是君子的最低要求,“齐家”提高了一个层次,“治国、平天下”是最高要求。如果不能“治国、平天下”,那么个人道德再好也没有多少社会功用,不是真正意义的君子。政德教育引导领导干部
24、争做君子。从个人修养到培育家庭,再到奉献社会,需要君子作为标杆。我们有为了村里喝上水而终身修渠的“当代愚公”黄大发;有心中有民、心中有党的“当代焦裕禄 廖俊波;有一心为国、潜心研究的“当代隐形人黄旭华正是这样君子似的道德榜样,奉献社会、精忠报国,才挺起坚实的民族脊梁(六)弘扬血脉相承的亲情孝道恪守优良家德“百善孝为大”。孝道是维系家庭、保障社会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文化阐述人伦道德的起点。“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认为孝道是品德的根基和教化的前提。有子进一步阐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不仅把孝
25、当成做人的最低标准,还认为孝道是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仁政的核心,从而上升到政治伦理的高度政德教育倡导领导干部要孝敬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断然不能关心群众疾苦,不能为群众做小事、谋福利。领导干部遵守孝道、以身作则,能形成孝顺老人、关心群众的良好氛围。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家庭团结一心、相处美满,那么社会就会稳定、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因此,重视孝道、恪守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七)坚持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侣导终生学习儒家文化重视学习,一直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的基本方式也是学习孔子一生都在传播学说,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
26、效能性,认为学习不是单一的,既包括自我认识的学习,也包括对他人的学习,还包括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第一次提出学无止境的思想,这是儒家文化对学习态度的最好总结。儒家文化不是单纯强调学习,而是注重学习中勤于思考、思考中升华学习。“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思结合、共同提高,才能不断进步党中央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学字当头,勤于思索,这样才能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八)提高讲规矩守纪律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儒家文化从不同角度表明对自身、对别人、对社会、对自然界都要遵守“道”,“不逾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
27、态。孔子说“不逾矩”,孟子要求人们遵守“天道”和“人道”,认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进行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等。这些朴素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光芒,为政德教育提供了不竭动力政德教育指出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任何个人的私利,要遵纪守法,不越红线,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领导干部要培养法治思维与诚信思维,增强底线思维与红线意识,这样既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也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在系统的社会结构中,领导干部是决定因素;在复杂的道德体系中,政德是标杆模范。“多读书,修政德”,把政德教育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领域全环节全过程的系统中,使政德成为领导干部行为自觉和良好习惯,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以德润才、以德领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才能牢固树立,从而彰显人民立场的目标指向、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指向、表达增进人民福证的价值指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者刘长利系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所长、校刊编辑部主任、副教授;杨发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