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文化刍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2007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文化刍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文化刍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文化刍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7 月第4 2 卷第7 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Jul.,2023Vol.42No.7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文化台议王静(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 7 1 9 34)摘要:北魏洛阳城佛寺的命名方式多样,或彰显强烈的政治意味,或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或凸显儒家的世俗化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关键词: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文化中图分类号:K239.21;K928.75佛寺寺名反映着立寺者的价值观念,是当时社会风俗的折射,因此,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虽详述了北魏洛阳城诸多佛寺的地理位置、立寺缘由、形制

2、格局、周围环境及历史掌故等,但对这些佛寺寺名的来源甚少论及。“由于汉字多由形声、假借、会意组成,一字多义,词语的含义更是变化无穷,所以用汉字标识的寺名,往往表达出多样的观念内涵,这就使汉地佛寺的名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1 2 35正因为如此,笔者拟对这些佛寺命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为学界深人了解北魏洛阳城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彰显强烈的政治意味北魏人主中原伊始,就积极塑造自身作为华夏正统的形象。择取具有儒家特色的佛寺名称就是其重要举措之一。(一)以帝王年号命名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一般选取吉利祥瑞的词语,来体现帝王的尊贵与显赫。“景明”是北魏宣武

3、帝元恪执政时期的第一个年号(50 0 一50 3),“正始”是宣武帝的第二个年号(50 4 一50 8),“熙平”是北魏孝明帝元翊的第一个年号(51 6 一51 8)。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2 9 7“正始寺,百官等所立也。正始中立,因以为名。”2 7 3“(建阳)里内有熙平.等十寺。里内士庶,二千余户,信崇三宝。众僧利养,百姓收稿日期:2 0 2 3-0 5-2 1作者简介:王静(1 9 7 9 一),女,河南洛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地理和史学理论。文献标识码:A所供也。”2 1 58-5 由此不难看出,景明寺和正始寺的寺名源于建寺

4、年代的帝王年号,而熙平寺因史书记载阙如,其是否建于熙平年间虽有待考证,但它是以皇帝年号来命名的佛寺却是毋庸置疑的。景明寺、正始寺和熙平寺等以帝王年号命名佛寺,表明了统治者奉佛重教,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同时表达了汉族士族阶层效忠朝廷的政治愿望,更是在无形中大大提升了上述佛寺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二)借命名以渗透儒家的“忠孝”观念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儒家思想提倡以孝治天下。拓跋氏都洛期间,始终践行着这一儒学礼制,借此赋予北魏王朝以正统的光环。洛阳伽蓝记记载:“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为冯太后追福。在开阳门外三里。”2 1 1 0 6“(大统寺)东有秦太上公二寺,在景明南一里。西寺,太后所立;东寺

5、,皇姨所建。并为父追福,因以名之,时人号为双女寺。”2 1 0 3“秦太上君寺,胡太后所立也。当时太后,正号崇训,母仪天下,号父为秦太上公,母为秦太上君,为母追福,因以名焉。”2 6 8 报德寺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追福”而建并命名的,秦太上公寺和秦太上君寺是灵太后胡氏“为父母追福”而建并命名的。上述寺庙的设寺主旨特别是命名表明佛教已经接受了儒家的忠孝观念,与此同时,这些佛寺也因统治者宣扬孝道而闻名。(三)借命名以表达自身的政治意图统治者还常常通过敕建佛寺并借助命名以表达政治追求和理念,为国为民祈福,兴国安邦,维护并巩固自身的统治。例如洛阳伽蓝记记载的永宁.21.文章编号:1 0 0 9-4 9

6、7 0(2 0 2 3)0 7-0 0 2 1-0 4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第7 期寺和永明寺就贯彻了统治者的政治意图:“永宁寺,熙平元年(51 6)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间阖门南一里御道西。”2 1“永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在大觉寺东。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轶,负锡持经,适兹乐土。世宗故立此寺以憩之。”2 1 57“永宁”一词,源自儒家经典尚书中记载的“其宁惟永”,有宁静长远的含义。很显然,“永宁”“永明”暗含长治久安、天下安宁永存之义。具体来说,永宁寺作为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尽管是当时强盛国力的集中反映,但其设立的目的更是为灵太后政权的合法性制造奥论 3 1

7、7 3。永明寺则是为了安置异域僧侣而建,不仅可以弘扬佛法,也可以向四夷昭示北魏强大的国力和帝国的威严。由此可见,这种命名方式多是统治者为了推崇政治教化,贯彻自身的政治意图。综而观之,北魏洛阳城皇家佛寺的取名,单从字面来看,是以能传播儒家文化的吉祥典雅意蕴为主,往往取具有尽忠尽孝、兴国安邦、祈福祈寿含义的词语,以折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礼佛与治国结合的一种宣示,承担了一定的政治宣传功能。也就是说,这些佛寺命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是为皇权政治服务的工具,无疑是北魏统治者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方针的具体表现,因此这些佛寺也往往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然而,与彰显强烈政治意味的命名取向相比,

8、散发浓厚佛教气息的寺名,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取向。二、散发浓厚的佛教气息北魏迁洛后,在帝王的极力扶植下,“佛教作为一种思想学说,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为知识阶层研习接受,蔚成风气,并在教理、教义的研究方面较快达到很高的水平”3 2 56。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光明寺、法云寺、开善寺、宝光寺、宝明寺、愿会寺、平等寺、龙华寺、正觉寺、大觉寺、三宝寺、融觉寺、璎珞寺、慈善寺、通觉寺、崇真寺、因果寺、般若寺、修梵寺、禅虚寺、禅林寺、灵觉寺、归觉寺等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均以佛经、义理、禅修等词语来命名,处处用典而意蕴深远,以表明自己的信仰。(一)以佛经、义理命名在北魏洛阳城佛教昌盛的特定背景下,这种佛寺命名方

9、式,透出别样的意蕴。般若寺、庄严寺和22因果寺就是这类命名取向的典型代表。众所周知,“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是“智慧”。般若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也是汉魏之际汉译最多、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庄严”,佛教语,指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等。“因果”是佛教基本定律,主张今生善恶业,可以引发到未来世。总而言之,以“般若”“庄严”“因果”等佛经、义理命名,代表了特定的宗教内涵。张弓指出,这种寺名取向需具备如下条件:“汉译佛经有了一定数量,经法义理在上层社会已为人熟知,汉地佛教信仰已相当普及。”1 2 38 可以说,佛经的翻译,对佛寺命名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他进一步指出:“

10、这些以经为名的佛寺,几乎都集中在南北朝各都城内。这是由于各都城,同时是译经中心的缘故。这一事实,显示以经命寺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1 2 38。也就是说,北魏洛阳城作为都城,译经较为频繁,加上统治阶层重视义理,所以这里的佛寺命名显示出更高的文化品位。(二)反映禅修风气的命名“禅修”,印度语为“心灵的培育”之意,通过打坐、内观、冥想等修行方法来觉悟真理。这种佛教修养活动亦影响着寺名取向。光明寺、开善寺、愿会寺、平等寺、正觉寺、大觉寺、三宝寺、融觉寺、通觉寺、慈善寺、崇真寺、修梵寺、禅虚寺、禅林寺、灵觉寺、归觉寺等就是例证。“作为外来文化,佛教之所以能融入中华文化,关键在于其精神特质本身具有的自由平

11、等、兼容并蓄、变通和谐、宽大慈悲、人间性的大智慧。”4 洛阳伽蓝记记载,灵太后听政时期,“京邑比丘,悉皆禅诵,不复以讲经为意”2 6 2,洋溢着智慧气息的谈禅之风逐渐在洛阳城盛行,进而影响着佛寺命名的取向。(三)以佛教圣物命名洛阳伽蓝记有菩提寺和璎珞寺的记载,由此可知以佛教圣物命名佛寺,也是一种寺名取向。其中“菩提”是佛教圣树,象征佛觉悟称道,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圣树下修成正果的。“璎珞”则是古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由世间众宝所成,寓意为“无量光明”。这种现象反映了在“汉地佛教弘传期,对于佛教原地、佛教传说和佛教诸神的好奇、刘加全指出“其宁惟永一语频繁出现在皇帝诏书、朝臣表章中,常被用以歌颂

12、帝王德政,是儒家士大夫粉饰太平最常用的吉祥话语”。参见北魏洛阳永宁寺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 0 1 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 3页。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第7 期痴迷与崇信之深。这一寺名取向的势头,随汉传佛能。应该说,这也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发生的一种特教趋向成熟,方见减弱”1 2 36。要之,以佛经义理、殊现象。”6 美国学者芮沃寿对此亦有阐发,他认禅修、圣物等散发浓郁佛教气息命名的方式,是为:“在许多情况下,豪富修建和捐赠的寺院不仅“随着佛典翻译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佛教本是他们个人的隐居处,而且还是他们永久举行家族身的特色越来越清晰地显露出来,佛教本位的术语仪式的圣祠。”7 系统也渐

13、渐建立”5。正因为如此,这种方式是更(二)以灵瑞吉祥名号命名高层次的命名取向。可以说,“反映道俗信仰生活、传统儒学认为灵瑞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折射其精神世界的这类寺名,发散着中古佛教的时自然现象,因此,“灵祥命寺作为一种取向,始终贯代气息,成为南北朝寺名文化的主流”1 2 39,充分穿在寺名文化历程中。这一现象,显示中国传统的展示了北魏洛阳城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灵祥观念,同佛释信仰的交融杂”1 2 8。洛阳伽蓝记中所载的龙华寺、瑶光寺、灵仙寺等便属此三、明显的儒家世俗化倾向类,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观念与佛教信仰的和谐融汇,有着明显的儒家世俗化倾向,无不凸虽然说寺名最基本的功能,“是为

14、了显示各个显了汉传佛教依附皇权的政治特征。比如,龙是中寺院的差别,以便信众及有关方面之辨别和认知”6 ,但其取名来源多样是不容忽视的事实。除了上述佛寺命名方式外,北魏洛阳城的寺名文化还有明显的儒家世俗化倾向。(一)以姓氏、职官命名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胡统寺、长秋寺、昭仪尼寺、魏昌尼寺、高阳王寺、王典御寺、河间寺等以姓氏、职官为寺名取向的佛寺。这类寺名世俗化的色彩浓厚,应当是一种相对简便的称呼,显得较为自然。“胡统寺,太后从姑所立也。人道为尼,遂居此寺。”2 4 6“长秋寺,刘腾所立也。腾初为长秋令卿,因以为名。”2 1 35“昭仪(指古代嫔妃封号)尼寺,阎官等所立也。”2 4 3“魏昌尼寺,阁官瀛

15、洲刺史李次寿所立也。”2 1 6 3“高阳王寺,高阳王雍之宅也。在津阳门外三里御道西。雍为尔朱荣所害也,舍宅以为寺。”2 1 2“王典御寺,阔官王桃汤所立也。2 1 3“经河阴之役,诸元歼尽,王侯第宅,多题为寺。寿丘里间,列刹相望,郁起,宝塔高凌。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指河间王元琛)寺。”1 2 1 2这些寺院多是宗室、官宦兴建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洛阳城王公贵胄私家立寺的兴盛。这些佛寺似乎有长期供养自已家庙的传统。严耀中的观点颇具启发性,他认为:“佛寺承担着家庙的一些职能,所以拿族姓或人名来作为寺院的标识,体现了方便和实用,也符合中国人的习惯。”6 也就是说,在汉族文化传统中,家

16、族寺院是一个家族繁荣的象征和荣耀,亦是巩固血缘关系、处理家族内部事务的场所,并得到世代供养。“这样子的寺名也显示了这些寺院的建立者和拥有者,本质上是对寺院的世俗性质的一种强调,而不在于它们的宗教功华民族图腾符号,在古代中国是皇权的象征,以龙的形象来命名佛寺,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与帝王的密切关系,可视为佛教中国化的文化表征。我国古代先民将瑶光作为北斗七星中第七星的名称,因此,瑶光亦是祥瑞的象征。总体来看,这种命名取向表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这种现象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应,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接受,是佛寺世俗化的一种表现。总之,北魏洛阳城佛寺的命名方

17、式多样,或彰显强烈的政治意味,或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或凸显儒家的世俗化倾向,从而构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寺名文化。寺名均为立寺者精心提炼的象征符号,以表达自身内心深处的一份希冀。其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随处可见。可以说,无论哪种命名方式,儒家和佛教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不仅“含有佛教文化符号,也有中国文化符号”8 ,二者互补共存。正是在此意义上,佛教寺名不仅成为沟通佛教与儒家社会的桥梁,更反映了儒学治国的优越性。诚如王仲所言:“儒学对于巩固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秩序说来,是最适合不过的理论武器,它既没有玄学思想所附带的消极性,又不像佛教那样有影响国家租调和兵源(因寺院经济和僧人激增)的威胁,所以自

18、然受到各朝封建统治者的欢迎。”9 或者说,这是一种温和的政治渗透方式,包含了丰富、宏大的政治含义。参考文献1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23.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第7 期版社,1 9 9 7.2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校释M.周祖谟,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 0 1 0.3赵振华,孙红飞.汉魏洛阳城:汉魏时代丝绸之路的起点M.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1 5.4邓波.“塔”之意义的现象学解读:以西安大雁塔为例J.人文杂志,2 0 1 5(4):8-1 8.【5周贵华.中国佛教义学的过去与现在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 4(1 0):7 4 7

19、 8.6严耀中.关于吐鲁番文书中一些寺名之再探讨 J.敦煌学辑刊,2 0 1 9(1):1 0 0-1 0 8.7芮沃寿.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M.常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9:39.【8 张宜民.佛教跨文化东传与中国佛寺命名J.学术界,2016(5):196-205.9王仲.魏晋南北朝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8 7 5.责任编辑湛贵成】Name Culture of Buddhist Temples in Luoyang City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Wang Jing(School of History an

20、d Culture,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934,China)Abstract:The naming patterns of Buddhist temples in Luoyang City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ere di-verse.Some highlighted strong political tendency,some presented their strong Buddhist connotation,and some re-flected the secularization of Confucianism.These naming patterns indicate distinct era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Luoyang city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Buddhist temple;name culture of temples.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