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政治意蕴——从“物质贫困”到“权利贫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0716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政治意蕴——从“物质贫困”到“权利贫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政治意蕴——从“物质贫困”到“权利贫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政治意蕴——从“物质贫困”到“权利贫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70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政治意蕴一从“物质贫困”到“权利贫困”*程萌*【摘要】资本论中超越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正是将贫困由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社会问题”推进到资本剥削劳动的“政治问题”。一方面,以斯密等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家强调,借助于“经济人”的自利本性,劳动者、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可以自发实现一种“普遍富裕”。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运行过程与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是同时发生的,资本通过控制生产资料,进而支配工人不断创造剩余价值。就此而言,无产阶级的贫困是保障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在客观上巩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消灭贫困的共产主义方案,摆脱了拉萨尔派

2、、李嘉图派社会主义和蒲鲁东主义等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呈现为“重建个人所有制”、“自由人联合体”以及“按需分配”等多重维度。【关键词】资本论;权利贫困;资本逻辑;人类解放“无产阶级贫困化”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兴起和繁荣,这一理论被新自由主义者指责为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无法解释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中民众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新社会事实。结果,不仅马克思的贫困化命题面临着过时性的语难,而且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有待进一步被审视。例如,彼得桑德斯就认为,按照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资本主义越发展,大多数人口的物质状况就越悲惨”,但如今

3、的现实状况是“我们今天称之为贫困的,在仅仅几代人之前却代表着富足”。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明确指出,能够真正体现无产阶级贫困之本*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ZDB002)的阶段性成果。*程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程明,古林人学召学社会学院马克思王文召学专业博工生,王安研方呵为与克芯王文召子塞础理比。【英】彼得桑德斯:资本主义一一一项社会审视,张浩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5,第112 页。【英】彼得桑德斯:资本主义一一一项社会审视,张浩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

4、0 0 5,第2 0 页。171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政治意蕴质特征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贫困”,而是由于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所有权而遭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权利贫困”。“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他人无酬劳动或它的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已的产品。”借用阿马蒂亚森的说法,“权利方法所重视的是每个人控制包括食物在内的商品组合的权利,并把饥饿看作是未被赋予取得一个包含有足够食物消费组合权利的结果”。按照这一视角,无产阶级的物质贫困仅仅是其权利贫困的外在反映,权利贫困方是致使其陷人物质贫困境地的深刻原因。这样,当代西方国家尽管在贫困治理方面取得一系列社会性成就,但在不彻底

5、改变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前提下,它恰恰证实而非证伪了资本论的反贫困思想所彰显的历史价值。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论性贫困一一般而言,古希腊和中世纪只是一种以自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城邦共同体”或“上帝共同体”。在这种奴隶对主人、农奴对地主、臣子对君王等的人身依附关系中,唯有根据出身获得公民身份的人,才被允许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和分配劳动产品。而作为上述自然等级秩序的必要组成部分,贫困被视为对穷人天生罪恶的惩罚,是不能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变的宿命。与之相对,17、18 世纪的政治经济学重新发现了“社会”,并将贫困提升为受公共领域普遍关注同时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贫困问题集中于两个紧密相连的主题赤贫

6、化与政治经济学但它们实际上都是同一个不可分割的事实的组成部分,这个事实就是:社会的被发现。”这里关键性的步骤是:斯密从财富形式的维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狩猎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等历史发展阶段;其次,他抛开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等对劳动的所有外在规定(比如农业劳动、商业劳动),把“一般劳动”视为财富和价值的根本来源;进而,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尽管地主、劳动者和资本家等都从“经济人”固有的自利本性出发,但在“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下,这三大社会阶层分别依靠土地、劳动与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各自收获地租、工资和利润,即能实现“普遍富裕”。而在马克思看来,以斯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家的理论使命,是阐述

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比封建社会更有利于财富的生产,并借此证明“这些关系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自然规律。这是应当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6 7 4页。【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 0 0 1,第6 1页。【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8 9 页。【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译林出版社,2 0 13,第6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6 12 页。172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8、究总第3 0 期辩论中,马克思针对莱茵省议会判决大自然赋予穷人拾捡枯木的习惯权利属于盗窃行为的做法,洞察到本应捍卫公共利益的国家底护的是林木所有者的等级特权。他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愈加辛辣地控诉,普鲁士国家机构的腐朽落后,对摩泽尔河沿岸地区的贫困问题负有首要责任。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概述的:“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具有同样的意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一针见血地用“一无所有”来描述无产阶级的这种贫困情形,迫切探寻物质贫困背后更深刻的权利缺失的社会根源。“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这样,真正体现无产阶级贫困特征的,与其是政

9、治经济学所说的缺乏一定数量的物质生活资料,毋宁说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中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不能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无根”状态。恰如阿伦特在论革命中极富见识总结的,马克思对现代反贫困理论的重大贡献就是,将它从市场经济能够自发解决的“社会问题”推进到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的“政治问题”,主张用“无套裤汉的权利”取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鼓吹的虚假“普遍人权”。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不像政治经济学那样以地租、工资和利润等作为基本要素,而是直接以作为“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的“商品”为开端来揭示无产阶级低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理由是,商品不仅是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

10、实体内容”,而且是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存在”的“形式规定”。“生产不仅把人当做商品、当做商品人、当做具有商品的规定的人生产出来;它依照这个规定把人当做既在精神上又在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从表面上看,劳动者和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领域中,是作为彼此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产生劳动力的卖和买的交换行为。但实际上,劳动者能否出售劳动力而获得生活资料,存在着“卖”(商品一货币)和“买”(货币一商品)之间时空分离的非对称流通关系导致的“惊险的跳跃”。于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直接表现为,垄断货币权力的资本家对工人劳动能力的胁迫操控。“劳动能力表现为绝对的贫穷,因为整个物质财富世界以

11、及物质财富的一般形式即交换价值,都作为别人的商品和别人的货币与它相对立”。可以说,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谬之处,也是马克思指认的资产阶级所有权的两条规律存在内在矛盾的地方。“第一条是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性;第二条是劳动表现为被否定的所有权,或者说,所有权表现为对他人劳动的异已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3 12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 0 0 1,第19 7 页。【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 0 18,第5 0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17 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2 卷,人民出版

12、社,19 9 8,第44页。173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政治意蕴8的否定。”资本逻辑对社会生产总体环节的控制破除政治经济学用“物质贫困”掩盖“权利贫困”的意识形态幻象,就要深人探析作为资本论核心范畴的“资本”。不同于斯密等简单地将它视为提供利润的“预蓄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明确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中,资本分别进行着资本积累、资本增殖、资本流通、资本收入等周期性循环,并力求最大限度地搜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掩盖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权利贫困”状态。1.生产:资本积累与机器排挤的“产业后备军”无产阶级贫困化

13、首先是资本主义积累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必然产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历史性地勘定了剩余价值资本化,即资本家赚取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劳动资料是与无产阶级贫困积累同步出现的资本积累。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机器大工业取代传统的工场手工业,进而市场大大减少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并产生了被机器排挤出工作岗位之外的“产业后备军”。“这种适应的开头是创造出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结尾是现役劳动军中不断增大的各阶层的贫困和需要救济的赤贫的死荷重。”他们时刻服从现代工业特有的活跃、繁忙、危机乃至停滞等周期性转换,并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稳定提供取之不竭的劳动力。不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

14、非真的排斥产业后备军,而是致力于将他们变成资本家强迫现役劳动军不断从事过度劳动的剥削手段。“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这样,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根深蒂固的阶级对抗,被分化瓦解为无产阶级内部的产业后备军和现役劳动军之间激烈的就业竞争。相应的,劳动者的工资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被抑制在维持其牲畜般的生存需要的最低水平。2.分配:资本增殖与时间管控的“生命活动”资本家不仅利用机器使工人的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而且以钟表量化的劳动时间作为计算工资的价值尺度,进而使工人遭受剥削的程度愈发加深。在马克思看马克思恩格斯文

15、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12 0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 0 0 1,第8 7 7 8 7 8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7 42 7 43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 0 0 1,第7 3 7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43 6 页。17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2年第2 期总第3 0 期来,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尽可能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可是,工作日的延长不应超出劳动者的身体界限和当时社会道德的界限。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时期,资

16、产阶级则致力于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革生产工具来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延长为资本家服务的剩余劳动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人生产过程本身,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马克思在资本论大量引用工厂视察员报告公共卫生报告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等说明了这一点。而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出售者,尽管有权要求劳动时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却没有足够的革命武器同资本家相抗衡。所以,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都毫不意外地遭到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并以失败妥协告终。正是在这一寓意上,资本论中“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的章节,直接指明了19 世纪资本主

17、义国家制定颁布的缩短工人劳动时间长度的工厂法案,本质上只是资本家以保护工人劳动权利的假象来削弱其革命反抗的斗争意志。3.交换:资本流通与殖民扩张的“帝国主义”一旦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市场接近乃至完全饱和、无法再为资本家的投资继续带来利润时,资本逻辑就力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结果,资本主义列强纷纷掀起瓜分他国领土的狂潮,依靠资本输出和使用他国劳动力,建立帝国主义式的世界统治体系。随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结构也嵌人到世界市场范围内,形成了西方工业国家单方面支配殖民地国家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就像马克思所述:“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

18、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一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因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必然会加深世界广大人民的贫困。作为研究全球正义的领军人物,托马斯博格就同马克思一样坚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其主导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它们必须为强制侵犯贫困国家居民的基本人权而负有援助补偿乃至矫正不合理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义务。4.消费:资本收入与操纵欲望的为“符号消费”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是以生产为起点、以分配和交换为中间环节与以消费为终点的具体规定,资本逻辑对无产阶级“权利贫困”的遮蔽,最终落脚到建构“消费社会”。19 世纪中后期,资产

19、阶级意识到,压制工资来提高剥削率的早期做法将不可避免地限制工人群体的消费能力,进而必然影响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 0 0 1,第3 0 6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 0 0 1,第8 6 0 8 6 1页。175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政治意蕴产。“剩余价值的实现,不是受一般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而是受大多数人总是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必然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的那种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所以,转向满足绝大多数人的物质需求从而构建消费社会,成为晚期资本主义克服生产过剩、遏止利润率下降的全新统治策略。但是,将个人需要的满足等同于对物的占有欲望满足的消

20、费社会,实质上是在消费领域制造意识形态幻象,企图使无产阶级感到自身和资产阶级一样自由从而放弃自身的阶级意识,最终走向“去革命化”。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自然的需要”与“历史形成的需要”的经典区分,准确洞察了这种使无产阶级变成自已欲望奴隶的异化形式。前一种需要是维持人的自然生命的本能性需求,后一种则是资产阶级刻意营造的、无止境的贪欲。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虚假世界”,它使得无产阶级攀比羡慕他人的地位或生活品质而忘记自身的革命任务。共产主义消灭贫困的制度性方案如上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社会根源,而且,资本逻辑统治着生产、分配、交换和

21、消费的社会生产总过程。基于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提出的消灭贫困的科学方案,就不再局限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正义观念,而是诉诸变革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既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倡议的以“平等的权利”达到“公正的分配”的核心观点,也是马克思超越早期各种社会主义者仍从分配正义着手而阐发的理论创见。例如,从拉萨尔派到李嘉图派社会主义再到蒲鲁东主义,摆脱贫困的理解始终束缚在修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规律所确立的“永恒公平”的法权构想之内。首先,马克思批评主张“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的拉萨尔主义。拉萨尔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提出工人阶级的贫困是由“铁的工资规律”造成的。他

22、强调,工资的提高会促使工人生养更多的后代,而随着人口的增多,工资又将回落到原来能够维持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特定生活水平;所以,工资无法被有效提高,工人应该放弃一切旨在提高工资的政治斗争活动;解放工人阶级的唯一可能道路,是在普鲁士国家的帮助下广泛建立生产合作社,让依据权利原则的“劳动所得”替代“工资”成为工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对此,马克思毫不客气地指责道,“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向普鲁士土容克献媚”。英国的李嘉图派社会主义比德国的拉萨尔派更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遭受贫困资本论第2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4,第3 5 0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

23、42 8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1卷,人民出版社,2 0 0 3,第3 3 6 3 3 7 页。1762022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第3 0 期的社会原因。他们从李嘉图提出的地租、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对立关系出发,将劳动价值论由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辩护的经济学概念擢升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政治观点。如霍吉斯金强调,劳动作为创造财富的绝对基础是依据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推论出来的,但在当前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中却蜕变成“如此彻底的一种奴役原则”,呈现为“造成劳动者阶级贫困和不幸的主要原因之一”。格雷进一步设想,共产主义将以代表劳动量多少的小时券,代替造成市场经济活动中价格和价值不相

24、符的金属货币。但是,这些聚焦流通领域的货币改革等措施,实质上仍然局限于修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蒲鲁东认同李嘉图派共产主义者从政治经济学视域理解共产主义的思路,同时批评以往共产主义的“乌托邦的深渊”与政治经济学的“谬误的假设”。他试图通过揭露经济范畴的形而上学性质,使二者的矛盾“在某种广泛的基础上或者说通过某种复杂的公式来解决,也就是说,使对立双方互相吸收,彼此协调”,从而在哲学意义上实现对共产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超越。特别是,在对作为资本主义所有权来源的先占权、劳动权和收益权等进行批判考察中,他得出了“所有权就是盗窃”的非凡看法。然而,蒲鲁东出于保护劳动者的所有权所寻求的私有制与共产制之外的、

25、以平等为基础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在总体上是排于同情无产者苦难和迷恋资产者财富之间的小资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要真正解决资产阶级所有权造成的无产阶级贫困问题,就必须彻底打破拉萨尔主义、李嘉图派社会主义和蒲鲁东主义等停留于商品交换领域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的眼界”。这即是说,摆脱劳动者权利贫困的首要途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将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转换为共同所有。“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基于资本逻辑的自我否定

26、性,在共产主义图景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将重新实现统一,资本和劳动相对立的所有制形式将被彻底克服。与以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相联系的,是一种超越资产阶级国家“虚假共同体”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生成。资产阶级国家虽然摆脱了古希腊和中世纪社会中个人对城邦、对上帝的依附关系,从重视共同体价值转向关注个人权利,但又以私有财产为公民获取权利资格的前提。而在马克思所推崇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使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个人劳动力同时就是社会劳动力。于是,“自由人”和“联合体”是有机统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既归社会所有又为个人平等地占有。【英】托马斯霍吉斯金:通俗政治经济学,王铁生译,商务印书馆,

27、2 0 14,第5 6 5 7 页。2【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余叔通、王雪华译,商务印书馆,2 0 10,第5 2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8 7 4页。177资本论反贫困理论的政治意蕴此外,马克思还深刻地认识到,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而就的,所以,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利贫困的消灭也将是一个渐进的演变历程。具体而言,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因为刚刚从资本主义中脱胎出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物质产品的丰富程度等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时仍然不可避免地要保留资产阶级的按劳分配原则。而一旦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情形随之消

28、失,劳动也将从谋生的手段转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到那时,衡量财富的尺度将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让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故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总结说,“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揭示“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破解了表面上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背后所蕴含的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也即,贫困由因物质生活资料匮乏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推进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的“政治问题”。他进一步提出的消灭贫困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自由人联合体”与“

29、按需分配”的科学方案,涵盖了劳动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等高于资产阶级抽象的政治解放的发展路径。“无产阶级除了贫困以外,什么也不会失去,而得到的则是整个祖国,整个世界。”特别是,当代社会虽然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条件相比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但贫困差距问题依然是困扰着其发展进步的重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反思资本论中的反贫困思想,不仅具有驳斥和廓清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的种种曲解的理论旨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今天坚持在共产主义道路中阔步前行的现实意义。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Anti-poverty Theory in Capital-From“Material P

30、overty to“Poverty of Rights”Cheng MengAbstract: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Das Kapital that goes beyond political economy isto push poverty from the“social problem of lack of material subsistence to the“politicalproblem of capitals exploitation of labor.Political economists represented by Smith andothe

31、rs emphasized,with the help of the self-interested nature of“economic man,a kind of“universal prosperity”could be achieved spontaneously among laborers,capitalists andlandlords.But in Marxs view,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capital and the impoverishment of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第9 2 9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

32、卷,人民出版社,2 0 0 1,第3 3 8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 5 8,第5 3 9 页。17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2年第2 期总第3 0 期the proletariat occur simultaneously.By controlling the means of labor,it controls theworkers to continuously create surplus value.In this regard,the poverty of the proletariat is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ensure th

33、e stable reproduction of capitalist wage-labor relations,and can effectively consolidate the world-wide ruling order of the bourgeoisie.On the otherhand,the communist plan for eradicating poverty put forward by Marx in Das Kapital got ridof the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of Lassalleans,Ricardian socialism and Proudhonism,whichwere still confined to repairing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It presents multipledimensions such as“re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ownership,“combination of free peopleand“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needs.Keywords:Capital;Poverty of Rights;Logic of Capital;Human Liber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