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主语 是 宾语”判断句语义演变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0238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语 是 宾语”判断句语义演变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主语 是 宾语”判断句语义演变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主语 是 宾语”判断句语义演变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5Journalof Ning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3年7 月July 2023第4 期No.4第4 5卷Vol.45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语+是+宾语 判断句语义演变研究刘一鸣(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自系词“是”产生以来,“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引申发展出了诸多语义功能,形成了现代汉语“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语义系统。这些语义功能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来源和演变机制,是系词“是”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对“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意义功能进行从秦汉至唐宋的历时描写和类型介绍,认为其语义功能的产生

2、来源主要有句式代替、意义扩张和系词“是”的进一步虚化,其语义功能扩张的动因与判断句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世界并将信息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关键词:“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演变;系词“是”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1-57 4 4(2 0 2 3)0 4-0 0 3 5-0 8系词“是”和“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产生和发展,一直是汉语史的重要议题。1 9 3 7 年王力先生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中阐述了汉语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及其形成的原因,此后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学界对于系词“是”的争论经久不衰。但对于“是”字判断句的历时演变研究,多

3、停留在某一时代、某一著作,或对其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机制进行探讨,而对于“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句式语义的研究则较为忽略。本文将对“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语义演变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结合相关理论作出解释。“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来源及演变过程一般认为,系词“是”来自代词“是”,在“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中获得语法化的条件,经句式内部重新分析,逐渐演变为判断词。一直以来,关于系词“是”的产生年代多有争论,主要因为重新分析“是”句式表层结构不变但内部成分的划分和结构关系发生了改变,使得系词“是”从萌芽至发展成熟经历了模糊而漫长的阶段。据肖娅曼 2 ,系词“是”的萌芽在春秋时代可见端倪,左传国语

4、中出现了若干“判断对象+则是+判断语”句式,如:“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左传成公十三年)。这类句式的主语和宾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关系。但毕竟这类句子的主语还比较长,多为复句,“则是”前并无代词出现证明“是”不作代词,因此“是”的复指功能无法抹去。另外,虽然“是”前出现了具有副词性质的“则”,但是其他副词却十分罕见,“则”与“是”的最初语义关系又很密切,都有法则、效法的意义,表事物因果、条件关系,就无法避免“则是”为同义并用的可能性。因此,将春秋时期视为系词“是”产生的萌芽阶段更为合适。左传中“是”前只能出现较为单一的副词,而到了战国中期的孟子等文献中,“是”前可以出现“均”“必”等副

5、词。战国末年,我们已经可以在传世文献和马王堆、睡虎地等出土文献中看到“是是”句和“此是.”句,标志着“是”的判断性和指代性已经分化,系词“是已经产生。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系词“是”与“是”字判断句都有着明显的发展。在使用形式上,系词“是”逐渐脱离句尾判断语气词“也”,独立表判断功能,否定判断形式发生了由“非”到“非是”到收稿日期:2 0 2 3-0 2-1 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汉语后期语法演变与现代汉语通语及方言格局形成之关系研究”(1 9 ZDA310)作者简介:刘一鸣(1 9 9 5一),吉林白城人,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研究。36

6、“不是”的演变;在使用频率上,“是”字判断句逐步取代无系词判断句和“为”字判断句等。除此以外,诸如“是”可以受多种副词和助动词修饰,“是”字判断句语义上发生扩张,“是”可作为焦点标记使用等现象的产生,都标志着“是”逐渐摆脱上古判断句的束缚,发展成为一个功能较为成熟的系词 3 。其中,系词“是 语义功能的扩张过程,正是本文研究的内容。由于系词“是”的产生是经过上古判断句重新分析而来,那么“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语义必然对于重新分析前的句式语义有所继承。因此,本文从系词“是”的萌芽期开始,以先秦文献为起点。(一)秦汉无系词判断句的语义类型在先秦至汉代文献的无系词判断句中,我们发现了大致有8 类语

7、义功能。现举例说明如下1.类属这类判断句一般宾语为一个类别,而主语则是该类中的一个成员。这个类可以是人物、事物的身份、性质、属性等,也可以是其他概括性的分类。总之,主语和宾语体现出“成员”与“类”的关系,则可以将该判断句归为“类属”语义类。一般而言这类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可调换,否则逻辑不通。“类属”义是判断句较为原始的语义,在上古无系词判断句中经常出现。如:(1)晋,吾仇敌也。(左传昭公五年)(2)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在由“是”指代主语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中,也可以见到,如:(3)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4)掩地表亩,刺中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苟子富国)

8、2.等同这类判断句的主语和宾语指向同一事物,表“等同”义。在语法上,这类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可以互换位置而不影响逻辑通顺。“等同”也是判断句中较为基础的语义,在无系词判断句中常有出现,如:(5)季公若之姊为小夫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6)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史记伯夷列传)但在“是”为复指代词的“主语,是+宾语 判断句中,却较少发现有表示“等同”语义的。究其原因,或许是这类句式之所以会用“是”为代词回指前文作下一分句主语,主要是因为主语较长,叙述内容较多,所含信息过于分散笼统,所以需要用一个词充当总结提要的功能,标示与下文的关系。这样就注定复指代词“是”出现的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大多较为

9、繁复。而我们认为表“等同”义的判断句的主语和宾语都应明确指向同一对象。如果主语和宾语指示对象如此单一,那么也确实不再需要代词“是”来回指主语,进行语义提点和句法连接了。3.评价这类判断句一般宾语是对主语性状的评述和形容描写,带有一定褒贬等主观色彩。“评价”语义在无系词判断句中可见如下:(7)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8)于梁举壶遂、臧固、他,皆天下名士。(史记韩长孺列传)在先秦文献中,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处于过渡期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此时的“是”仍视为代词,举例如下:(9)左史倚相趋过。王日:“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左传昭公十二年)(1 0)夫日“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

10、之传,陋者之说也。(苟子正论)4.解说这类判断句的语义功能是对已存在的客观事物、人物或知识等进行解释、说明。“解说”类语义是判断句中一个最为宽泛的语义,句子可以表现为宾语对主语进行解释、说明,或者主语是对宾语的阐述、描写,如:(11)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而在“是”处于代词阶段时,“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中有较多的表“解说”义的句子,如:(1 2)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左传定公十年)(1 3)阎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孟子尽心下)前文中也有提及,一般需要代词“是”回指前文的句子,主语都较为长,多为叙述性成分,这类句子在意义功能上多表示解释、阐

11、述等。因此,代词“是”回指的判断句中有较多的表“解说”义句子5.因果这类判断句的语义功能是表达因果关系,主语和宾语互为原因和结果,如:37听话人最大限度获得说话人的言语重点。信息保留,省略语境提供的背景信息,使得读者和供了相关信息后,将说话人想要强调的最重要的常出现在语段篇章尤其是对话中。在语境已经提有便捷性的体现。我们发现,“映射”义判断句经“映射”义判断句的出现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语境信息。系,要准确理解其意义,需要依靠上下文提供的使节”主语和宾语等同或类属关理,所以将其归为“映射”义。气”,例(2 1)的意思是“(有)百辆车子的是显贵的福庆”,并非将“梦”与“王福庆”作归类或等同处上文中例

12、(2 0)的意思是“战争凭借的是勇其中例(3 0)意为“所做这个梦的内容,关于王(2 1)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31)夫火者(太平经)大(2 0)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3 0)此梦者,是王福庆。(修行本起经卷上)服也。(论衡卷三)南方而雀是筋力勇怯相胜住(29)鹰必鹰生于(28)又人中和万物之(太平经)龟策列传)(2 7)卫平对日:“龟者是天下之宝也。”(史记列传)(26)襄子必是豫让史记刺客记滑稽列传)”(史巫姐弟子是女一也(25)西门豹日按序列举如下:例“解说”“因果”“映射”“比喻意义,分别取句逐渐占有-席之地,可表“类属”“等同”“评价”随着系词宾语”判断公四年)相及

13、也。不虞君之涉吾左传(2 4)君处北风马牛不也有表示“比喻”义的例句,如:在判断句中(23)将相,孤之股肽也。(史记楚世家)22)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彩,所以将这些判断句都归为“比喻”语义类,如:(1 4)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1 4)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15)相吕礼者,欲取秦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主语和宾语互为因果,则句子既可以表示行为事件的原因,也可以表示目的。这一点和后来带有系词“是”的判断句保持一致。在“是”为代词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阶段,也有很多表示“因果”义的句子,如:(1 6)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

14、驾于晋也。(左传昭公元年)(1 7)县贵父日:“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礼记檀弓上)6.关系这类判断句通常主语为并列短语,或表复数集合的名词和代词,宾语为表示主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名词。表“关系”义的无系词判断句举例如下:(1 8)庆封日:“崔、庆一也。是何敢然?请为子讨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1 9)晋与鲁、卫,兄弟也。(左传成公二年)7.映射这类判断句虽然主语和宾语同为名词性成分,但在逻辑上并没有类属或等同关系,如果没有语境和上下文意义支撑,则全句逻辑不通。朱德熙认为这类“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要依托上下文来分析具体的意思 4 。周一民认为这类句子主语和宾语分属两个有对应关系

15、的合集,只是宾语的集合名称没有显露出来 5。如:8.比喻这类判断句的语义功能是表达比喻关系。主语为本体,宾语为喻体。宾语有时由具有比喻特色的名词成分组成,有时是歇后语、成语、俗语、诗文等有典故含义的成分,由于这些典故多有比喻色(二)汉代“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发展情况1.“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继承无系词判断句部分语义2.“列举”义和“关系”义“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尚未出现“列举”义在上古汉语中,多用“一日,二日.”这类句式表达,这种句式属于叙述句,而不是判断句。如:(3 2)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日择人,二日因民,三日从时。(左传昭公七年)“列

16、举”义在汉代仍旧以“一日,二日”的格式为主,如:(3 3)其三弟皆封为侯,各千三百户,一日阴安侯,二日发干侯,三日宜春侯,贵震天下。(史记外戚世家)也有少量用“为”“则”作为判断词出现的,如:38(3 4)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厄。(札记王制)(3 5)居右食嘉,见将倾邪,岂能举记陈言得失乎?一则不能见是非,二则畏罚不敢直言。(论衡卷十二)但并没有发现用系词“是”作为判断词表达“列举”义的。可见系词“是”在此时还没有该语义功能。同样,系词“是”在汉代也并没有表“关系”义的功能,在文献中,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判定仍使用无系词判断句。(3 6)盾闺门开,居处节,钼魔退,

17、叹日:“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史记晋世家)(3 7)由此言之,人受气命于天,卒与不卒,同也。(论衡卷一)(38)夫涛濑,一也。(论衡卷四)3.系词是”出现焦点标记用法汉代系词“是”的一大突破发展是产生了焦点标记的用法,有了进一步虚化的体现。由此“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有了表强调的功能。现代汉语的“是”有三种词性和用法,是,为判断动词,是,为副词,表示“确实”义,是,为焦点标记。在本文中,表示“强调”义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是”主要由是,和是,组成。从语法结构上看,一般来说表示“强调”义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中“是”可以去掉但不影响全句结构完整,是,和是,都能大致满

18、足这一点,但是,和是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吕卓雅提出,是,是一个有较实意义的副词,表示“确实、的确如此”,是,则偏重于语用上的标记,并非一个句子的线性标记 。因此是,经常出现在动词前作状语,在句中经常重读,而是,只出现在焦点前,一般不重读。就本文而言,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语料,缺少逻辑重音和前后文的语境帮助判断,可能会出现是,和是3 混同的情况。但它们所表示传达的强调意义是一样的,且“是”并非为专职的焦点标记,其标记的功能还较弱,这就很难将是3 从是,和是2 中完全剥离出来,这也是我们将焦点标记“是”所在的“主语+是+宾语”句式仍视为判断句的原因。解植永认为,“是”作为焦点标记用法,最迟在汉代末年

19、出现,但在汉代,只能标记施事为焦点 7 ,如:(39)如审是王莽致之,是非瑞也。如非凤皇,体色附从,何为均等?(论衡卷十六)(4 0)是其威神令吾等失神足。(修行本起经卷上)(4 1)师日:“必是佛所为耳。”(中本起经卷上)以上三句,“是”后皆为施事主语,强调标记施事。(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演变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语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许多重大的语法现象都在此时产生或得到飞速发展。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系词“是”蓬勃发展的时期,“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发展出了更多的语义类型,有了更多的功能用法1“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可表存在“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在此时出现了一

20、个重要的新语义功能,即表达“某地存在某物”,一般主语为方位名词,宾语为事物。上古无系词判断句并没有表示“某地有某物”的语义,而在系词“是”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出现这个用法。解植永认为表“存在”的判断句是系词“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引申用法,大约出现在中古后期 8 。世说新语中仅有一例,此外晋代及南北朝时期还有少数例句如下:(4 2)牛屋下是何物?(世说新语雅量)(4 3)有两小儿在前,径至帘前,忽便还走,语后众人:“小住小住!屋中总是道人。”(古小说钩沉荀氏灵鬼志)(4 4)昨夜山上是何火光?古小说钩沉冥祥记)(4 5)囊自轮转,径入斋中,缘床脚而上,止于兴膝前,皮即四处卷开,见其中

21、周匝是眼,动瞬甚可憎恶。(古小说钩沉述异记)上例中,世说新语与冥祥记述异记都确定为南朝时期作品,苟氏灵鬼志为东晋时期苟氏所作,苟氏生平姓名皆不可考,仅从其作品文字中可知他在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 0 5一4 1 8 年)任南平国郎中,可知成书时间也与世说新语等相差不远。因此,“存在”语义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起源时间最迟在晋末至南北朝初期。其后近一百年的水经注周氏冥通记中,也有类似的例句出现,如:(4 6)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语言不同,嗜欲亦异。(水经注卷三十六)(4 7)前左右即是许长史旧墓。(周氏冥通记卷三)2.“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可表时间地点“主语+是+宾语”判

22、断句的“时间地点”类语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引人时间和地点,主39语一般为代词或时间词,宾语为时间名词或地点名词;另一类是说明某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主语一般是某事件,宾语则是其发生的时刻或地点,或反之。据解植永,方位名词、时间名词充当主语和宾语都是“是”字判断句在中古时期的新发现(9)。由此,“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在该时期增添了表“时间地点”的语义功能。如:(4 8)此是君家之蚕室。(搜神记)(4 9)十日,见洪君、范帅云:“明是戊寅,上玄治建,可戴屋。”(周氏冥通记卷四)(50)山下水际,是赤松羽化之处也。(水经注卷四十)(51)许长史立山宅应是晋穆帝永和中,至今一百六十七年耳。(周氏冥通

23、记卷四)魏晋南北朝时期,该类“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在用法上已经较为完全,不仅有如例(4 8)、例(4 9 单纯引人介绍时间地点的,也有例(50)、例(51)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样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是相同的。3.“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可表列举前文中提及,汉代表“列举”义的句式中可用“为”和“则”。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系词“是”的发展,“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有了表列举义的用法,如:(52)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经,二是八关斋文。(贤愚经卷一)(53)城南门道东有三碑,一碑是晋太傅羊祜碑,一碑是镇南将军杜预碑,一碑是安南将军刘俨碑,并是学生所立。(水经注卷二十八)(54)右十三条八

24、月中事,二条是来,十一条是梦往。(周氏冥通记卷四)4.“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可表关系据语料统计,表示事物关系义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产生,多用于表达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少数用于表达事物内部的成员关系,如:(55)始平令,太康地志有,何志晋武帝立;而雍州始平郡之始平县,何云魏立。按此县末虽各立,本是一县,何为不同?(宋书)(56)潘安仁怀旧赋云“前瞻太室,傍跳嵩丘”,嵩丘太室是一山,何以言傍跳?(古小说钩况俗说)(57)言白者金行,符,合也,鸠亦合也。符鸠虽异,其义是同。(南齐书)(58)洛中雅雅有三,刘粹字纯,宏字终,漠字冲,是亲兄弟。(世说新语赏誉),漠字冲,是亲兄弟。

25、(世说新语赏誉)5.作为焦点标记的“是”可标记对象增多进人魏晋南北朝后,“是”作为焦点标记用法的例子有所增加,可标记对象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如:(59)卫尉丞颜灵宝窥见太祖乘马在外,窃谓亲人日:“今若开内领军,天下会是乱耳。”(南齐书)(6 0)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6 1)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水经注卷十九)在汉代,“是”作为焦点标记,还只能用来标记施事,而以上例句中,例(59)用“是”标记形容词性谓语成分,例(6 0)用“是 标记动词性谓语成分,例(6 1)用“是”标记时间。(四)唐宋时期“主语+是+宾语 判断句语义演变情况1.表“关系”义的“主语+是+

26、宾语”判断句得到发展唐代以后,表“关系”义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随着系词“是”的成熟在数量上有一定增加,同时表示主语成员内部复杂关系的语句逐渐增多,如:(64)此仁人以兄弟之道责君,则同姓之臣,故恩厚之至,不忍去也。以膏盲云“楚拳同姓,有不去之恩”,论语注云“箕子、比干不忍去”,皆是同姓之臣,有亲属之恩,君虽无道,不忍去之也。(毛诗正义卷二)(6 5)又日:“古本云:一凡人沮之誉之。与彼夫圣人是一对,其文意尤有力。”(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6 6)西使言,夏国与朝廷是父子之国,今已恭顺,旧例先送告哀公躁,然后差使副贵谢罪表状赴朝廷。(续资治通鉴长编)(6 7)前日为军马拥遇至此,其首领百

27、户不知姓名,与此知县是兄弟,遂将奴奴嫁与他,今成亲六日矣。(新刊大宋宣和遗事)2“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可表数量现代汉语中“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有一类语义功能是阐述事物的数量,一般主语为事物,宾语现代汉语中“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有一类语义功能是阐述事物的数量,一般主语为事物,宾语为数量短语,如“袋子里的苹果是五个”。表“数量”义的判断句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中都非常少见,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出现了数量短语作系词“是”后宾语的少量例句,但从整句的表40意来看,并不是表达“数量”的语义,如:(68)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

28、罪也。(说苑)(69)子业启事陈谢,上又答日:“书不长进,此是一条耳。”(宋书)以上句中,宾语虽然是数量短语,但并不表示主语的数量,而是表示对于主语的归类或描述。在隋唐文献中,我们找到极少数的数量短语作宾语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如:(70)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六祖坛经)(7 1)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六祖坛经)经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上述这两个例句中,第一句或许勉强可以视作表示“数量

29、”义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但“五阴”“十二人”“十八界”都是佛教专有名词,下文也有对“五阴”“十二人”“十八界”的介绍,可知其中每一“阴”“人”“界”都是有专名特指的。因此这一句与后世中的“苹果一共是五个”这类句子还有较大的差别。而第二句则更应看作对于“五对”的列举和解说,并不是表示数量。在宋代文献中,也只发现了较少的例句,这些例句和我们在今天所使用的表“数量”义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基本一致,不仅在形式上表现为数量短语作宾语,在句子整体的意义上也表现为主语事物的数量而非对专有名词的解释,如:(7 2)一伏详令旨,契勘见在皇子亲王,告称二十八人,来目只是十四人,更厅入濮、燕、越三王,

30、又未详名岁。(开封府状)(7 3)过邓圭付来亲乏、妃目,的是二十八位,只是邻王、仪王早先逝,燕王、越王的是皇弟,因成二十八数。(开封府状)(74)“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是四件事(朱子语类卷七十六)古代汉语中,尤其是在书面文献上,表示“数量”义较少用“是”字判断句,多用“名词+数词+量词”的组合,如“侍女三人”“黄金十两”,也经常将量词省去,如“子三”(有三个儿子)“率军十万”。即使在系词“是”产生后,也多在口语中才出现用“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表示“数量”义。我们发现,出现这类例句较多的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口语性极强,开封府状则是北宋靖康之变时开封府为向金军呈送赵宋皇子、

31、后妃、公主、宗室等而与金军来往的文书,同样具有一定的口语性。因此,我们认为,表“数量”义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约在宋代口语中出现3.表存在义“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短暂出现新形式在宋代出现了一类新的表示“存在”义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主语为事物名词,宾语为方位处所名词,与我们常见的表“存在”义“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主宾语的顺序相反,如:(7 5)日食是日月会合处。(朱子语类卷二)(76)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朱子语类卷二)据张智义,在宋代文献尤其是朱子语类一书中,发现了较多的这类句子,而在宋代以后的文献中,这类句子便消失得十分干净,一句也找不到1)。可见,这类句子只短暂地存

32、在于宋代,或者说,仅较为普遍地使用于朱子语类一书中。这类句子出现又快速消亡的原因,张智义认为是“主语+是+宾语”存在句受到“主语+是+宾语”等同句的影响,也有了主语和宾语互换位置不影响逻辑和意义的特征。但这样的特征会使句式结构复杂化,没有精准的语义基础,更重要的是当时也是表存在的“在”字结构强势发展的时期,所以这类“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没有竞争过“在”字结构而被取代。虽然在普通话中,这类句子并没有被保存下来,但在徽州方言中却得以流传至今。徽州方言中只有极少数的文言表达用“在”表示事物所存在的方位,在日常白话中则使用“是”来提示方位处所。徽州是朱熹的故乡,也是程朱理学极为昌盛之地。这样看来,朱

33、子语类作为口语性极强的语录体文献,其中有较多“事物名词+是+方位处所名词”例句便有迹可循。徽州方言的这种语言现象也可上溯至宋代。至宋代后,“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语义模式逐渐稳定,形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语义功能样貌。“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扩展机制通过对“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各语义的溯源研究,我们发现,“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基本41有1 3 种语义,且它们有不同的来源和演变机制(一)句式代替“类属”义、“等同”义、“评价”义、“解说”义、“因果”义、“关系”义、“映射”义、“比喻”义都是上古无系词判断句就有的语义,是汉语判断句较为基础的意义功能。它们出现在“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中并广

34、为群众所使用,是因为系词“是”的不断发展,“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逐渐取代无系词判断句。这些语义类型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是伴随着“是”演变为系词而产生的。一般认为,系词“是”产生的动因多种多样,从句法位置上说,代词“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连接主语和谓语,当主语变得简洁,不需要“是”来复指,那么“是”语义羡余,自然转化为表判断关系的系词。这也符合人类思维的认知,即判断对象和判断内容之间用判断词连接。从句法功能上说,“是”用来复指较为复杂穴长的主语,有意义整合和凸显的功能,对于划分判断对象和判断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1 2.1 3 “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表“列举”义与以上

35、各义有相似之处。在先秦文献中,表示“列举”义并不使用判断句,而多见“一日,二日”等句式。到了汉代,“二”“二”等数词后逐渐出现“为”“即”“乃”“则”等有判断意义的动词。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系词“是”的蓬勃发展,“主语(数词或序数词)+是+宾语”判断句替代了原有句式。与继承自无系词判断句的语义类型相比,“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表“列举”义可看作由于句式类推而成的新形式。(二)“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扩张“存在”义是系词“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引申出来的意义,是“主语+是+宾语”判断句非典型性用法,这类句子也可称为判断型存在句。它既表示“某地有某物”的“存在”义,也表示对于相应事实的强调义

36、。相比于“有”字存在句,“是”字存在句的主观性要强得多。这类句子中“某物”的出现,与说话人的主观视角和表达意图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用判断句来表示。如“门外是一片草坪”一句,门外可能有树木、马路、车辆、高楼,不止一片草坪,但使用“是”字判断句,突出了说话人强调草坪的存在和草坪位置的主观意图,具有交际功能,这是其他句式不能体现的。更有引申出来的类似“满脸是血”“浑身是胆”“屋里满是沉重的叹气”这类夸张、抽象用法,也是由于“是”具有凸显说话人对宾语对象的强调功能而出现的。甚至由于过度受到“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影响,发生了一些“错误的类推”,如短暂存在于宋代文献中“事物+是+处所”的例句,而这些句

37、子最终也由于不符合语言表达精确周密的特点而很快在传世文献和普通话中消失。可见,对于交际表达的需求推动语言的发展,但交际表达的精确性也约束着语言发展的方向,二者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便于交流的语言现象会快速发展,而使表达不精确的语言现象也会很快消失。“时间地点”义也是“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中古后期出现的新用法,语法形式上,时间名词、方位处所词作“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宾语。语义上,时间和地点被纳入“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语义系统,成为“主语+是+宾语 判断句的意义用法之一。“数量”义是在宋代口语才逐渐出现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新用法。据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料的统计分析

38、,其在现代汉语“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各个语义中也是使用频率最低的。这也对应它在“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历时演变过程中出现得最晚,留存的例子最少,是一种典型性较弱、较为边缘的用法。关于“是”字判断句语义引申扩张的原因,从人类交流与信息传递方面看,我们认为与判断句能够表达说话人主观意图这个特点分不开。判断句的最大意义特征和用法就是“判断”,即将说话人主观认定或想要着重强调的事实凸显表达出来。这使得判断句有两个重要意义功能,一是对于客观事实的判定,二是基于说话人角度进行主观强调。这两种意义功能贯穿于整个判断句的语义系统。前面提到后起的“存在”义、“时间地点义”义、“数量”义“主语+是+宾语”判断

39、句,都可看作说话人对于相应信息的一种选择性强调。但体现判断句这个特点最为明显的还是“映射”类句子,即说话人主观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作为宾语,其余信息则一概省略在语境中。系词“是”的出现,使得“主语+是+宾语”句式成为判断句的主要形式。相较于无系词判断句由句式和句尾语气词辅助判断,系词“是”将判断句的判断意义进行了进一步集中和凸显,推动判断句的语义发生扩张。从认知语言学方面来看,判断句也是人类对于自身及世界万事万物认知的体现。语言无时无刻不与人类的思维有关。而判断句则恰好体42现了人们了解、认识世界的各种信息并将其提取出来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 1 4 。语言在不断地完善,人类的思维和认知

40、也在不断地发展。人类在交流中,越来越认识到一些信息的重要性,需要在语言表达中凸显和强调的时候,就会让这些信息概念化,进人判断句的句式中,传递说话人对于该信息的重视。人们判断的对象,开始是人物事件的属性、特点、因果、内在联系等,后来逐渐增加空间(包括空间内存在的)、时间,等等。据赵艳芳,认知语言学中有“人类中心说”的思想,即人们认识世界总是从自身出发,再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 1 5。这也与“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相应性。(三)“是的进一步虚化“强调”义体现系词“是”的进一步虚化,在意义上有了“确认”“肯定”义,功能上有了标记功能。德国语言学家海恩(Be

41、rnd Heine)和库泰瓦(T a n i a K u t e v a)【1 6 对世界中存在的多种语言进行了精密调查之后发现,人类语言中的焦点标记最常见的两个来源是判断词和指示代词,且这两个来源通常是同一语法化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 1 7 。因此,指示代词 判断词 焦点标记是人类语言演化的一个共同规律。焦点标记的出现,表示语言的发展更加贴合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更加突出人们的交流需求,也与前文中提到“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具有主观强调性分不开。正是由于“是”字判断句有着对于判断对象某一方面信息的选择性强调的意义功能,才极大促进“是”有了更为虚化的强调用法。目前,“是”还不是专职的焦点标记,我们

42、很难将焦点标记“是”与副词“是”、判断动词“是”等完全分开,或许“是”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三结语系词“是”和“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自春秋时期萌芽,汉代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蓬勃发展以来,产生了许多新的语义,扩展了新的用法。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在多种机制和动因的驱使下,“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语义功能才发展成为现代我们所熟知的样貌。本文追溯“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各个语义功能的来源并对其演变脉络进行梳理,对其产生动因进行分析,希望加深对判断句意义和功能更为全面的认识。参考文献:1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9 3 7(1):2 3-4 6.2肖娅曼.汉语系词“

43、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 D.成都:四川大学,2 0 0 3:2 7 5-2 7 8.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9:1 9 7.4 朱德熙.语法讲义 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7:1 0 5.5周一民.现代汉语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91.6吕卓雅,现代汉语焦点标记的判定及其分类研究 D.南昌:南昌大学,2 0 1 2:4 4-4 8.7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D.成都:四川大学,2 0 0 7:9 0-128.8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D.成都:四川大学,2 0 0 7113.9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D.成都:四川大学,2 0

44、0 7:9 6-102.10张智义.功能视域下汉语特殊是字句的演进研究 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 0 1 4(2):6 3-6 5.11张智义.功能视域下汉语特殊是字句的演进研究 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 0 1 4(2):6 3-6 5.12孟昭水.试论判断词“是”的形成原因及形成时间 J.泰安师专学报,2 0 0 0(1):3 8-4 1.13邱峰.系词“是”字判断句的形成机制 J.湖北社会科学,2 0 1 4(1 0):1 1 5-1 2 2.14聂仁海.判断句式的原理及认知功能 J.商场现代化,2 0 0 5(1 2 X):3 8 1-3 8 2.【1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1:1 6 3.16BerndHeine,T a n i a k u t e v a.语法化的世界词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 0 0 7:1 1 1.17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一“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 J.语言研究,2 0 0 5(4):4 4.【责任编辑王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