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173823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第一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下面不能作为我们研究早期人类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早期人类的头盖骨化石B早期人类的遗址C早期人类使用过的工具D史书里对早期人类的记载2与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生活有了明显的进步。下列能够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A过上了定居生活B具有爱美意识C创立了早期文字D使用打制石器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B海洋文明C城市文明D游牧文明4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主要原因是A私有制的发展B原始社会的解体C统治者的自私D早期国家的建立5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考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下列文物出土于“帝都”的是( )A青铜立人B后母戊鼎C四羊方尊D青铜神树6学历史,要注意分辨“史实”与“史论”。“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史论”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诸侯势力崛起B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改革,召集诸侯会盟C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D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统一进程7史记商君列传记

3、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保护固守传统的贵族的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8大教育家孔子所办私学的招生原则是A招收品德高尚的学生B招收不同类别的学生C招收智商足够高的学生D招收出身底层的学生9“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皇帝制10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

4、兵役,他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上述内容反映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A秦统一中国B秦的暴政C秦始皇废除分封制D秦朝建立郡县制11“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 )A秦始皇时期B汉高祖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2汉朝从国家初定发展到文景之治的繁荣昌盛,其原因不包括A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B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13光武帝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14“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

5、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 )A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B“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C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D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15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C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16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文明融合的最大贡献是A促进了汉朝与

6、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B使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D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17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C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D南方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18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南迁开始于( )AABBCCDD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西晋、北魏B前秦、北魏C曹魏、北魏D曹魏、前秦20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

7、拓你的美”你唱到他这首歌时会想到哪位书法家( )A张旭B王羲之C顾恺之D柳公权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材料二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三 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小明对秦始皇的

8、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4)你怎样看待秦始皇的功与过?22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

9、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23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推动古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材料一(1)分别写出居住图中房屋的原始居民,并指出其

10、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发挥的作用,简要说明它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3)根据材料指出甲、乙对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的描述的不同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2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政治方面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方面;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请你写出横线部分商鞅变法中确立

11、封建经济制度的关键措施。你认为商鞅变法哪一项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材料二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请回答(4)材料二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北魏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二回答“一系列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

12、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第二手史料是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史书里对早期人类的记载”反映了后人通过以前的资料和遗迹、化石得出记载。属于第二手资料。D符合题意;“早期人类的头盖骨化石”“早期人类的遗址”“早期人类使用过的工具”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属于第一手资料,ABC排除;故选D。2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与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生活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一是磨制石器的广泛流行;二是陶器的使用;三是农业的起源和畜牧业产生,人类由原始时代的采集和狩猎为主转变为从事固定的农业和畜牧业活动;四是居住环境由穴居变成早期房屋居住,过上了定居

13、生活,故A符合题意;具有爱美意识和使用打制石器,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故BD不符合题意;创立了早期文字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3A解析A【详解】题干中的神农教种五谷,这属于农业,因为种五谷要耕地,所以叫农耕。养蚕缫丝,是农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A符合题意;BCD项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排除。故选择A。4A解析A【详解】材料“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可以看出应该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早期的禅让位制,结合所学知识, 我们可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私有制的发展,A正确;原始社会的解体是“公天下” 转变为“家天下”的影响,排除B;统治者的自私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早期国家的建立是材料现象的影

14、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5B解析B【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殷是指今天的河南安阳,是商朝时的都城。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故选项B符合题意;青铜立人于1986年出土于四川三星堆,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青铜神树于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6D解析D【详解】“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史论”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

15、和评价,“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统一进程”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作用的历史评价,属于“史论”,D符合题意;ABC项所述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属于“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D。7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反扑时,商鞅被以车裂执行处死。为变法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说明改革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D正确;A排除;材料的内容与“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无

16、关,B排除;由材料“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处死商鞅是因为宗室贵族的怨声载道。C排除;故选D。8B解析B【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故选项B符合题意;招收品德高尚的学生,表述正确,但不全面,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招收智商足够高的学生,表述错误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招收出身底层的学生,表述正确,但不全面,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A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

17、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A项符合题意;B项与西周有关,排除;C项开始于夏朝的启,排除;D项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排除。故选A。10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秦朝不但实行有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还实行严厉的法律,从而体现了秦始皇的暴政,因此秦的暴政是秦未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故选B;ACD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11D解

18、析D【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中“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使儒家教育官方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D项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措施,打压儒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汉高祖时期和汉景帝时期,主要采取“黄老之学”而非儒家思想,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

19、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属于汉朝从国家初定发展到文景之治时期,C符合题意;ABD属于汉朝从国家初定发展到文景之治的繁荣昌盛的原因,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实行三十税一,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故D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A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的成就,故B

20、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局面,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A解析A【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体现了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A项正确;“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与“国家主权意识”不符,排除B项;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与“家国情怀”中的“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与题干关键信息“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C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

21、广泛收集医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C项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开刀等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同时还编制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以强身健体。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题干中“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是解题的关键。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

22、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16C解析C【详解】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这是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文明融合的最大贡献,故C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世界文明融合不符,排除A;使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是西域都护的设立,排除B;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与张骞出使西域不符,排除D。故选C。17A解析A【详解】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发展

23、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表明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后期,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南方“赋轻役稀”,故排除C项;“城市经济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18D解析D【详解】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19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北魏、前秦、曹魏都曾统一过北方,西晋和曹魏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2

24、0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与王羲之有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项正确;张旭、柳公权与“兰亭临帖”无关,排除AD项;顾恺之是画家,排除C项。故选B。二、综合题21(1)他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秦始皇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2)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3)全面而辩证。(4)秦解析(1)他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秦始皇顺应中国

25、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2)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3)全面而辩证。(4)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秦始皇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他又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他对人民实行暴政,采用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走向灭亡【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秦始皇是中国封

26、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所以说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可知,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

27、上是全面而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认为秦始皇有功有过。(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其功表现在秦始皇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其过表现在他又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他对人民实行暴政,采用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走向灭亡。22(1)分封制;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

28、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中央集权制。(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解析(1)分封制;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中央集权制。(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

29、国家走向统一。(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4)依据材料三C下设太尉、丞相、太尉,可知“C”是皇帝。结合课本所学,秦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0、总理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3(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解析(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安

31、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任意一点)(4)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

32、2)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3)由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可知,甲描述的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由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渔盐祀梓之利,充向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乙描写的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

33、产技术等。(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24(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2)支持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5)解析(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2)支持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详解】(1)依据材料一“经济方面;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横线部分商鞅变法中确立封建经济制度的关键措施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2)依据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支持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北魏皇帝是孝文帝;根据材料二回答“一系列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5)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