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5169359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班级 教师 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女生 人。经过三年级系统的科学学习,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对科学课充满了兴趣,对科学实验充满了期盼,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不过,由于年龄的因素,学生在科学方面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全面,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有少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问题,往往因为科学课是技能科而产生轻视之意。在本学期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

2、。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20年最新制订的教科版教材。本教材根据内容划分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本教材共三个单元,分别围绕“声音”“呼吸与消化”“运动和力”三个主题展开,每个单元又分8课,共24课。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本单元围绕“声音”这个主题展开教学探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从声音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本单元围绕“声音”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系等问题,并在了解有关声音知识的基础上,让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以及利用物体的发声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第二单元呼吸与

3、消化单元,本单元围绕“呼吸”“消化”这个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点一点的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就是消化。消化和呼吸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呼吸,了解肺活量,探究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了解我们一天当中所吃的食物,了解我们的消化器官,感受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懂得在饮食上注重

4、营养均衡,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本单元围绕“运动和力”这个主题编排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重力、拉力、弹力、摩擦力、反冲力等各种各样的力,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与力有关。本单元以小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用气球驱动小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运动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小车运动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探究运动中小车的能量,用简单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我们的小车等一系列活动,研究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力。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单元声音知道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声音,引导学生运用高低、强弱等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观察发声的物体,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

5、动产生的,并且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认识到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够感应声波并震动,使声音传到内耳,引起听觉,引导学生了解耳廓和鼓膜的作用。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着密切关系;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的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懂得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在了解声音知识及物体发声原理的基础上,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引导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科学的魅力。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呼

6、吸是人体重要的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了解肺活量的概念,懂得肺活量的测量方法,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了解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懂得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丰富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的营养就是从各种食物中获取的。我们要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及其作用,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认识到牙齿、舌头、胃部的作用。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懂得力的作用,知道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需要力的作用,探究物体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用气球驱动小车,认识推力和反冲力的概念,了解推力

7、和反冲力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通过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认识弹性和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到弹力的作用以及弹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懂得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知道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了解运动物体的能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学会利用运动物体的能量。在了解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小车,并且使小车运动起来。教学措施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

8、代化的教育技术,把科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3、树立开放的科学教学观念,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5、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也解控制变量对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进度安排周 次单 元课 题课 时备 注1第一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1机动2课时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2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24

9、.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35.声音的强与弱136.声音的高与低14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48.制作我的小乐器15-6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27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1机动2课时72.呼吸与健康生活183.测量肺活量184.一天的食物195.食物中的营养196.营养要均衡110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10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111-12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213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1机动2课时132.用气球驱动小车114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144.弹簧测力计1155.运动与摩擦力1156.运动的小车1167.设计制作小车(一)1168.设计制作小车(二)117-1

10、8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219-20综合复习综合复习4(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2课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习题一、 填空1.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_才能产生声音。_停止,声音就会停止。(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2. 声音是由物体_产生的。3. 敲击音叉,然后轻轻按住,感觉音叉在_。4. 任何物体振动都能发出_。5. 我们的喉咙有一个能发出声音、控制自如的器官是_。6. 橡皮筋在拉伸后还需要_才能发出声音。7. 右图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实验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8. _是一种发声仪器,

11、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9.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_运动。10.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_。二、 选择1. 用手握住钢尺或竖笛,它们不会发出声音,是因为它们没有( )。A.断裂 B.振动 C.受到力2.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的声音表示的意义不同B. 人说话不需要人体振动C. 凡是声音都能看见3.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拉开一根弹性绳子就会有声音B. 拨动塑料尺会发出声音C.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 下列做法中,( )会发出声音。A拉伸橡皮筋 B.用手按压鼓面 C.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5. 在停止对打钟

12、撞击后,大钟仍“余音为止”,这是因为( )。 A.钟产生了回声 B.人的错觉 C.撞击虽然停止,但大钟任然在振动6. 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最佳方法是( )。 A.用力拉伸 B.轻轻拨动 C.揉成一团7. 人说话时产生的声音主要是由( )振动产生的。A. 声带 B.口腔 C.嘴唇8.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A 震动 B振动 C 颤动9. 下面对音叉轻触水面时的现象,正确的是( )A 敲击前轻触水面,水面有明显的波纹 B 敲击后轻触水面,水面有明显的波纹 C 敲击后轻触水面,水面没有明显的波纹三、 判断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停止后发声不会停止。( )2. 我们拍球时,虽然能听见声

13、音,但是看不见球面或地面的振动,因此拍球发声时不振动。( )3. 物体只要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产生声音。( )4. 电视机里的声音是通过音箱发出来的。( ) 5.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6. 人类生活中离不开振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功能,如心脏的搏动。( ) 7. 所有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8. 敲击音叉后轻触水面,水面会有变化。( )9. 有力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条件。( )10. 音叉上面的数字是指音叉振动的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 ) 四、 下面是401班同学们准备的一些器材,你能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吗?把你的做法写下来。 _ _ _五、 实验探究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

14、生的。研究的物体研究的方法物体的状态是否发声鼓按压不振动敲打振动相同的鼓,在按压的时候_(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在敲打的时候_(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这说明物体必须_才会发出声音。2. 实验:利用音叉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目的:探究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材料:水槽、水、音叉。实验猜想: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实验步骤:(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3)观察水面,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音叉。实验现象: (1)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水会荡起波纹。(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音叉,我们的手会有“麻麻”的感觉。实验分析:用击打过的音叉

15、轻触水面,会产生水花和波纹,说明此时的音叉正在快速地振动。用手轻轻触摸音叉产生“麻麻”的感觉,也能说明音叉在振动。实验结论:_。六、 简答:用实验证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一填。1.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一根棒来听钢琴演奏的,他打开钢琴上盖将棒的一端与钢琴接触,棒的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他就能“听到”音乐。并且创作了非常多的音乐著作。贝多芬是通过钢琴发声时产生_“听到”声音的。2. 著名的歌曲保卫黄河的歌词中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分别是_、_、_振动而发出的。3. 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_振动而产生的。参考答案:一、1. 振动 振动

16、2. 振动3. 振动4. 声音5. 声带6. 拨动7. 振动8. 音叉9. 往返10. 振动二、1. B2. A3. A4. C5. C6. B7. A8. B9. B三、1. 2. 3. 4. 5. 6. 7. 8. 9. 10. 四、敲打 拨打 拉伸后开始拨动五、1. 不会 会 振动2. 音叉的声音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六、(答案不唯一)实验设计:先把钢尺的一段压在桌面上,另一段露出桌面。再用力下压钢尺露出桌面的部分,然后松手。我们可以观察到钢尺在振动,并且可以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七、1. 振动2. 空气 马的声带 黄河水3. 笛子里的空气(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

17、的教案课 题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时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弹压橡皮筋、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等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初步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观察我们的发声器官声带,了解声带的特点及作用。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认真观察发声的物体,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声音产生的奥秘。教 学 过 程旁 注一、聚焦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音有的来自于动物的叫声,有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那么我们能

18、够制造出声音来吗?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引导: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够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探索活动一:研究橡皮筋的发声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引导:同学们,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我们可以让他发出声音吗?实验要求: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实验步骤。第1步: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第2步:采用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等方法,看一看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第3步:弹拨、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第4步: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橡皮筋本身的变化。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橡皮

19、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且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报告,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都不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而轻轻地弹拨橡皮筋,横向拉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够发出声音,并且橡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颤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橡皮筋的声音是由于橡皮筋的振动产生的。活动二:研究物体是怎样发声的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研究了橡皮筋是怎样发声的,下面我们继续来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图片一:轻轻拨动钢尺,让

20、钢尺发出声音。图片二:轻轻的击鼓,让鼓发出声音。图片三: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各小组分别按照以上三幅图的做法,轻轻拨动钢尺、轻轻的击鼓、敲击音叉,并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轻轻地触摸这些还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有什么感觉。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钢尺、小鼓和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用手轻轻触摸还在发声的钢尺、小鼓和音叉,看看有什么感觉。全班交流,预设:生1:我发现这三种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本身都在振动。生2: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生的小鼓时,发现小鼓在振动。生3: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发现音叉也在振动。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

21、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钢尺、小鼓和音叉在发声的时候,本身都在振动。由此可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三、研讨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产生。那么,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全班交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从上面实验的橡皮筋、钢尺、小鼓和音叉发出声音时,他们本身在振动。从这些证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问题: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教师出示学生吹竖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一段竖笛吹奏的乐曲。四、拓展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我们是怎样发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

22、下我们的发声器官。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以及旁边的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人类的发声器官声带,体会声带发声的原理。教师指导学生把手轻轻的放在喉结处,然后大声的说话,认真的感觉声带的振动。五、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本身就会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而我们人类能够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那么,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课继续探讨。教学反思(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四学习目

23、标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3.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4.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5.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6.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呼呼的风声、潺潺的流水声、虫儿的鸣叫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产生的的奥秘!我们不时地听到各

24、种声音,如家里人说话的声音、电视机发出的声音、电话铃声、门窗打开的声音、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树上鸟儿的声音、菜市场的嘈杂声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如通过喉咙发出的声音: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歌声等;通过身体发出的声音:肚子咕咕叫声、拍手声、跺脚声等。以上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回顾周围的声音,先听家里的,再听外面传来的,外面自己发出的,通过自己器官发出的。小组总结汇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讲授新课橡皮筋发声实验。1.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实验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对橡皮筋发力,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实验材料:橡皮筋、小木棍。实验步骤:(1) 两只手分别捏住橡皮筋的两端,

25、轻轻拉伸,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实验步骤:(2)将橡皮筋放在桌面上轻轻按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3)将橡皮筋放在手中轻轻揉搓,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4)把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或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实验现象:当我们轻轻拉伸、按压或揉搓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当我们把橡皮筋拔动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了声音,轻轻拉动橡皮筋,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实验记录:方式能否发出声音拉伸橡皮筋否按压橡皮筋否揉搓橡皮筋否弹拨橡皮筋能拉动橡皮筋否实验分析: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当橡皮筋两端固定

26、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实验结论: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没有发出声音,弹拨橡皮筋时发出声音,声音的产生与橡皮筋的振动有关。2.橡皮筋发声时看到的现象。橡皮筋发声时,会上下或左右运动。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我们发现,当橡皮筋发出声音时,它在振动。3.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的情况。拨动橡皮筋,它会振动并发出声音,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4.总结。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

27、的。探究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实验目的:探究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实验材料: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实验步骤:(1)什么情况下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拨动、拍打、敲击都能使钢尺发出声音。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实验步骤:(2)什么情况下这些物体不能发出声音。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3) 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你有什么感觉?实验现象: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

28、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实验现象: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发声物体我看到的现象我的想法弹拨橡皮筋橡皮筋在振动声音的产生于物体的振动有关拨动钢尺钢尺上下振动敲击鼓面鼓面产生振动敲击音叉音叉剧烈振动实验分析:(1)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根据它们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2)由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些情况分析,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却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实验分析:(3)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所以轻轻触摸会感觉到物体的振动。

29、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观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视频资料。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

30、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拓展提高: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昆虫发声1.摩擦发声。蟋蟀的发音器由音铿和摩擦片组成。振翅时,左翅叠在右翅上,音铿和摩擦片相互摩擦而发出声音。蝗虫的发音器分别称为音铿和刮器,两者摩擦时,还引起前翅的振动发出“嚓嚓”的声音。2.由口发声。天蛾靠内唇发声,当咽及肌肉收缩形成气流从口内出入时,遇内唇受阻,会发出犹如人“吹哨”的声音。3.翅振发声。昆虫飞翔时翅的拍

31、打,胸部骨片的振动以及左右翅互相拍击也能产生声音。4.膜振发声。昆虫的发音器构造分为大小两室。大室内有褶膜与镜膜,小室位于体的内侧,内有鼓膜,当昆虫体内肌肉收缩,便振动鼓膜发声,加之镜膜的协助和共鸣室的反响,声音就分外响亮了,如蝉等。5.碰击发声。如灰蝶中有些种类的蛹,以它的前端敲打树叶、小枝条发声。如叩头虫。观看动物的语言视频资料。思考、操作并汇报。思考并回答。猜测。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同学们做完后,有各组记录员进行填写。通过实验感受物体发声的共同特点,利于激发学生动脑思考求证方法。通过橡皮筋发出声音,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这个活动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的声音方法放入猜测。通

32、过实验研究发现振动和物体发声之间的关系。通过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产生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关。通过感受声带发声的小活动,激发学生对振幅与声音的关系的兴趣。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我们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力的作用不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根本原因,只有振动才能产生声音,这些物体停止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停止振动。板书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练习题 1. 填空。(1)上

33、课时,老师的声音是通过 振动传人同学们的耳朵中的。(2)“隔墙有耳”是因为 能传播声音。古时候,人们常用耳朵贴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追兵,这是因为 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最慢的是 。(4)花样游泳的选手头部潜入水中时,仍能随音乐起舞,这说明 能传播声音。(5)甲、乙两位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足够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 次敲击声。2. 选择。(1)拉小提琴时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A.木头 B.空气 C.琴弦(2)用棉线和纸杯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话筒传到听筒的。A.空气 B.

34、棉线 C.纸杯(3)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 ),所以人们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A.空气 B.无线电设备 C.任何物质(4)用耳朵紧贴钢轨,可以听到很远的火车在钢轨上行驶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朵里的。A.空气 B.火车 C.钢轨(5)上课铃声响起,校园中各个地方的同学都听到了铃声,这不能说明(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固体中传播的能力强B.声音能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C.铃的振动会引起空气的振动(6)我们听到的雷声是由( )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A.闪电 B.空气 C.雨水(7)把三个硬币放在铁罐里,摇晃铁罐会发出较响的声音。下面能让这种声音变得轻些的是( )。A.把里面的硬币用

35、棉花包裹起来B.把整个罐子用棉花包裹起来C.A和B两个方法都可以(8)体育老师吹响哨声时,操场上各个角落玩耍的同学们立马安静下来,这说明( )。A.声音在空气中只能向同一方向传播B.声音在空气中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3. 实验探究观察下图,完成下面各题。(1)能听到闹钟声音的是 号。(2)不能听到闹钟声音的是 号。(3)通过实验得知,声音能在 和 中传播;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4. 培优训练手机是一种不用电线的电话-移动电话,其原理是将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声音,为验证声音和电磁波的传播是否需要空气,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将手机放在玻璃瓶中,拨号呼叫它,看到信号灯闪烁,并听到铃声。不断抽出瓶中空气,并再次拨号呼叫它,看到信号灯闪烁,铃声逐渐微弱,直至最后听不到铃声,反复拨号呼叫手机,看到信号灯闪烁,听不到铃声。接着将空气灌入瓶内,拨号呼叫手机,看到信号灯闪烁,听到铃声。(1)以上实验 证明电磁波传播不需要空气。(填“能 ”或“不能”)(2)以上实验 证明真空不能传声。(填“能”或“不能”)参考答案1. (1)空气 (2)墙体 地面(3)固体 气体(4)水(或液体) (5)22. (1)C (2)B (3)A (4)C (5)A (6)B (7)C (8)B3.(1)1和3 (2)2 (3)空气 水 真空4.(1)能(2)能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科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