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班级 教师 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女生 人。经过三年级系统的科学学习,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对科学课充满了兴趣,对科学实验充满了期盼,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不过,由于年龄的因素,学生在科学方面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全面,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有少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问题,往往因为科学课是技能科而产生轻视之意。在本学期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20年最新制订的教科版教材。本教材根据内容划分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本教材共三个单元,分别围绕“声音”“呼吸与消化”“运动和力”三个主题展开,每个单元又分8课,共24课。
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本单元围绕“声音”这个主题展开教学探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从声音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本单元围绕“声音”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系等问题,并在了解有关声音知识的基础上,让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以及利用物体的发声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单元,本单元围绕“呼吸”“消化”这个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点一点的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就是消化。消化和呼吸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呼吸,了解肺活量,探究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了解我们一天当中所吃的食物,了解我们的消化器官,感受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懂得在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本单元围绕“运动和力”这个主题编排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重力、拉力、弹力、摩擦力、反冲力等各种各样的力,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与力有关。本单元以小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用气球驱动小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运动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小车运动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探究运动中小车的能量,用简单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我们的小车等一系列活动,研究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单元《声音》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声音,引导学生运用高低、强弱等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通过观察发声的物体,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认识到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够感应声波并震动,使声音传到内耳,引起听觉,引导学生了解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着密切关系;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的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懂得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在了解声音知识及物体发声原理的基础上,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引导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科学的魅力。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呼吸是人体重要的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
·了解肺活量的概念,懂得肺活量的测量方法,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了解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
·懂得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丰富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的营养就是从各种食物中获取的。我们要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及其作用,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认识到牙齿、舌头、胃部的作用。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懂得力的作用,知道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需要力的作用,探究物体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通过用气球驱动小车,认识推力和反冲力的概念,了解推力和反冲力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认识弹性和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到弹力的作用以及弹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懂得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知道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了解运动物体的能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学会利用运动物体的能量。
·在了解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小车,并且使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把科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3、树立开放的科学教学观念,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5、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也解控制变量对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课 时
备 注
1
第一单元
声音
1.听听声音
1
机动
2课时
1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2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
2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3
5.声音的强与弱
1
3
6.声音的高与低
1
4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
4
8.制作我的小乐器
1
5-6
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2
7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1
机动
2课时
7
2.呼吸与健康生活
1
8
3.测量肺活量
1
8
4.一天的食物
1
9
5.食物中的营养
1
9
6.营养要均衡
1
10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
10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1
11-12
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
2
13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1
机动
2课时
13
2.用气球驱动小车
1
14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1
14
4.弹簧测力计
1
15
5.运动与摩擦力
1
15
6.运动的小车
1
16
7.设计制作小车(一)
1
16
8.设计制作小车(二)
1
17-18
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
2
19-20
综合复习
综合复习
4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 教案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心理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准备
1、 分组材料:水槽、水、烧杯、石块、课本、小盒、土电话、铃铛、小槌、鼓、鼓槌、纸屏、泡沫小球。
2、 演示材料:水槽、小石子、高锰酸钾。
3、 其它材料:课件、记录单、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播放电影片段:①铃声及同学们从不同的地方跑到教室的情景;②花样游泳表演;③人把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到来声情景……
2、 设疑引导讨论:看了刚才的影片,你有什么想法?说说你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还有什么想要弄明白的问题?……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
1、 同学们想一下,平时课下你在哪活动,就像刚才影片中的那样,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来到教室上课?……同学们从不同的地方听到铃声来到教室上课这说明什么?
2、 小组讨论。
3、 谁来说一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小组汇报)
4、 教师板书-—方向:四面八方 空气
(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1、同学猜测声音在液体、固体中能否进行传播?根据什么?
2、同学通过实验验证:
a、学生介绍实验材料
b、出示实验要求
c、分组设计实验并验证(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设计实验并验证,注意边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如果实验中出现困难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实验探究建议卡。)
d、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验证了声音能在什么中传播?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3、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了声音不仅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像桌子、课本、土电话、文具盒等这样的固体中和水这样的液体中传播。气体、固体、液体是架在发生物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中来的,我们把这些物体叫做声音传播的途径。(板书——途径)
(三)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
1、 从实验桌斗拿出小鼓、鼓槌,纸屏。
2、 小组讨论、设计声音传播的方式实验。
3、 分组实验。
4、 汇报实验结果。
5、 讨论:为什紧贴着纸屏的小球会振动?
6、 学生汇报。(多找几组同学回答,注意小组间评价)
7、 教师小结:当物体振动发生时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体振动得快,周围的空气振动得就快(小球),发声体振动得慢,周围的空气振动得就慢。这样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不断振动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就叫声波。(课件演示讲解声波)
8、 教师:在投影下演示音叉被敲击后进入水中引起水波的实验,声波就像水波同学们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水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
9、 学生想象声波应该是什么样的?
10、教师出示课件:讲解声波的传播方向。
三、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 巩固练习
1、 上课开始在电影里看到人把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到来声的镜头,这是怎么回事?
2、 《小儿垂钓》一诗为什么小孩向问路者招手?
五、小组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方向 四面八方
空气 气体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途径 土电话 桌子 固体
水 液体
方式 声波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练习教科版含答案
1填空题
(1) 轻轻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______ ,它发出的声音_______。用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______它发出的声音________。声音的强弱和物体_____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______;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____。
(2)我们通常把声音的轻重称为声音的________。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__________来描述。
2判断题。
(1)我们改变电视机的音量时,改变的是声音的强弱。( )
(2)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声音的高低会发生变化。( )
(3)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的幅度不会发生变化。( )
3选择题。
(1)在弹奏吉他时,若想要使它发出的声音响一些,可以( )。
A.调节弦的松紧度B.用的力气大一点C.用的力气小一点
(2)某一根琴弦发出较强的“5”这个音,和它发出较弱的“5”这个音相比,琴弦振动()。
A.速度较大B.幅度较大C.幅度较小
(3)敲击音叉的力越大,发出的声音()。
A.越高B.越低C.越响
(4)声音的轻重不可以用()来描述。
A强弱B.音量C.音高
(5)电视机的声音太小了,用遥控器把声音调大了一些。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机的( )。
A.声音强弱发生了变化B.声音高低发生了变化C.声音音色发生了变化
(6)下列关于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长短相同时,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更强
B同一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强
C.同一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
(7)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乐器,由7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弦组成。小雅弹古琴时,要使它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可以( )。
A、弹更粗的琴弦B.弹得更用力一些C.轻轻地弹
4探究题。
在鼓面上撒上一些豆子,敲打鼓面可以看到豆子上下跳动。
(1)鼓面发出声音的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_____。
(2)轻轻敲打鼓面,豆子跳动的幅度小、说明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____,发出的声音_______。用力敲打鼓面,豆子跳动的幅度大,说明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____,发出的声音_______。
(3)这探究了()。
A声音的高低与击力度之间的关系B.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C.声音的强弱与豆子跳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要在鼓面上放豆子?
第5课 声音的强与弱 练习题参考答案
1填空题
(1)小 弱 大 强 振动的幅度 强 弱
(2)强弱(3)音量
2判断题
(1)V
(2)X解析:用不同的力去敲击同一个音叉,声音
的强弱会发生变化。
(3)X解析:用不同的力去敲击鼓面,鼓面振动的
幅度会发生变化。
3选择题
(1)B (2)B (3)C (4)C (5)A (6)C (7)B
4.(1)振动
(2)小 弱 大 强
(3)B
(4)因为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变化不明显,放上豆子可以更直观地看I
出鼓面振动幅度的不同。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6运动的小车教案
课 题
3.6运动的小车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飞行的子弹、踢飞的足球、运动的小车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
2、通过撞击实验,探究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懂得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形式的能量。
教学重点
通过撞击实验,探究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懂得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一、聚焦
1、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
飞行的子弹击穿物体
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
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
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
落下的锤子砸碎了玻璃。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这组图片中,运动的物体都产生了能量,这些能量影响了其他的物体。那么运动的小车也有能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6运动的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敲击实验,感受运动物体的能量
1、出示课本54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两幅插图的内容,并读一读上面的相关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要求及方法。
2、实验材料:橡皮锤、音叉
3、实验方法:
第1次用橡皮锤轻轻的敲击音叉。
第2次用橡皮锤重重地敲击音叉。
4、实验要求:分别仔细听两次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说一说两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5、实验要领:
两次敲击音叉是不一样的,第1次是轻轻地敲,第2次是重重地敲。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仔细用耳朵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感受两次敲击给音叉带来的不同效果。
6、学生分小组活动,敲击音叉,并且分别感受音叉的不同之处。
7、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并说一说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轻轻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小,这时用手触摸音叉,会感音叉受到很轻的震动。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比较响,用手触摸音叉,会感受到音叉明显的震动。
9、为什么轻轻敲击音叉和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呢?
因为轻轻的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小,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小;而重重地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大,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
活动二:撞击实验
1、教师引导:既然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那么运动小车的速度和其能量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用实验探究。
2、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木块。
3、实验要求:
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测量并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
4、实验注意点:
释放木块时,每次都要从斜坡的同一位置释放。
在木块的起始位置摆放小旗或者其他标记,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用小旗或者其他标志去标记木块被撞击后的位置。
测量距离,记录数据,每次实验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5、出示活动手册上的撞击实验记录表。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好数据,完成实验记录表,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7、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撞击实验,我们发现坡度越大,小车释放时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快,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越远。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三、研讨
1、刚刚我们进行了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那么橡皮锤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橡皮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产生震动,可以知道橡皮锤具有能量。
小车从高处释放,滑下来后撞击木块,使木块被撞后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可以看出小车具有能量。
2、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产生的能量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小,产生的能量越小。
四、拓展
1、出示课本55页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等等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存储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2、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预设: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物体就不会工作。
能量存在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也存在能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的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还知道从不同坡度上释放的小车,滑下来之后会产生能量,坡度越大,小车滑下来的速度越快,产生的能量也越大。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案
课 题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之后,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知道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部分组成,认识人的消化系统图。
3、通过模拟食道工作和胃工作的实验,进一步了解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化过程,体会食道和胃的作用。
4、知道消化器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非常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化情况,体会这两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人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人体内部的“旅行”过程。
2、懂得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图、模拟食道和胃部工作的实验操作材料等等。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一、聚焦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食物进入的第一个消化器官是( 口腔 )。
2、人的牙齿分为( 门齿 )( 臼齿 )( 犬齿 )。其中门齿的作用是( 用来切割食物 ),臼齿的作用是( 用来咀嚼食物 ),犬齿的作用是( 用来撕碎食物 )。
3、食物在口腔消化的过程中,有( 牙齿 )和( 舌头 )等等消化工具发挥作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会在口腔中完成初步的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便利条件。那么,食物进入人体之后,又会经历哪些器官?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食物的消化。
板书课题: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人的消化器官
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人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活动二: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
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是怎样“旅行”的呢?请大家将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画在左边的人体轮廓图中。
同学们画的对不对呢?出示课本37页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部分及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
请将我们绘出的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与科学家绘制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比较,看一看我们画的准确不准确?科学不科学?
学生对照,并且做适当的修改,进一步认识人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过程。
活动三: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1、教师引导:食物离开口腔之后,第一个经过的消化器官就是食道,食物又是怎样经过食道的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2、出示课本38页的下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食道模拟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一只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一小块馒头。
实验方法:
把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道。然后把一小块馒头放入塑料管内,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实验目的:体会食物在食道中的旅行过程。
实验要领: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塑料管要竖直摆放,这样才能更好的模拟我们的食道。
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内,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使馒头顺着塑料管向下移动。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观察食物在塑料管内的蠕动过程。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
4、教师小结: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连接咽喉和胃部,食道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将食物从咽喉传递到胃部,当食物进入咽喉时会触动吞咽的反复动作,这个吞咽的反复动作主要是蠕动,以将食物吞入胃中。
活动四:模拟胃的工作
1、刚刚我们模拟了食道的工作,下面我们再来模拟胃部的工作,体会胃部是怎样工作的。
2、出示课本39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看图,并且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塑料袋一个、一小块馒头、煮熟的蔬菜、水等等。
实验方法:在塑料袋里装上水、一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然后扎紧塑料袋口部,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里的食物,观察里面的食物有什么化。
实验目的:体会人体胃部的工作情况,体会胃的作用。
实验要领:这个实验过程中,要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中的食物,一边挤压、揉搓,一边仔细观察塑料袋里食物的变化,以此来体会人体胃部的工作情况。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塑料袋中的食物变化情况,体会胃部的工作情况。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以及观察到的食物变化情况。
4、教师总结:胃部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进入胃部以后,就会被分解成人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胃部消化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机械消化主要是依赖胃壁肌肉的收缩运动,化学消化主要是依赖胃液强烈的化学消化作用。我们刚才所做的反复挤压、揉搓的动作,就是胃部的机械消化。
5、讨论交流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胃部这个器官带来哪些麻烦?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全班交流讨论。
预设: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就会给胃部带来压力,胃部消化这些大块的、坚硬的食物难度会大一些。
遇到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口腔的作用就非常巨大,口腔可以把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通过牙齿咀嚼成小块的、细碎的食物,并且口腔中有唾液消化酶,可以初步分解一部分食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口腔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块的、坚硬的食物在口腔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分成细碎的、小块的食物,然后进入胃部,可以缓解胃部的压力。
三、研讨
经过了以上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了食道和胃部的工作过程。
出示三条问题,全班进行研讨复习
我们对人体消化器官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
什么样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他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四、健康小提示
1、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一段提示内容,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了解这个过程。
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健康。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段文字之后,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
生1:明白了我们的消化器官其实非常脆弱,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
生2:明白了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过冷、过热和不洁净的食物都不宜食用,并且吃的时候,食物还要在口腔中经过充分咀嚼才能咽下去,这是对我们消化器官的一种保护。
生3:通过这段提示,我明白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想了解更多,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了人的消化器官,知道了食道和胃部的工作情况,同时明白了消化器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也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