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882282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班级 &nbsp; &nbsp; &nbsp;教师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日期 &nbsp; &nbsp; &nbsp; &nbsp;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nbsp; 人,其中女生 &nbsp; 人。经过三年级系统的科学学习,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对科学课充满了兴趣,对科学实验充满了期盼,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不过,由于年龄的因素,学生在科学方面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全面,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有少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问题,往往因为科学课是技能科而产生轻视之意。在本学期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20年最新制订的教科版教材。本教材根据内容划分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本教材共三个单元,分别围绕“声音”“呼吸与消化”“运动和力”三个主题展开,每个单元又分8课,共24课。 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本单元围绕“声音”这个主题展开教学探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从声音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本单元围绕“声音”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系等问题,并在了解有关声音知识的基础上,让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以及利用物体的发声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单元,本单元围绕“呼吸”“消化”这个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点一点的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就是消化。消化和呼吸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呼吸,了解肺活量,探究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了解我们一天当中所吃的食物,了解我们的消化器官,感受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懂得在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本单元围绕“运动和力”这个主题编排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重力、拉力、弹力、摩擦力、反冲力等各种各样的力,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与力有关。本单元以小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用气球驱动小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运动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小车运动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探究运动中小车的能量,用简单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我们的小车等一系列活动,研究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单元《声音》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声音,引导学生运用高低、强弱等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通过观察发声的物体,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认识到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够感应声波并震动,使声音传到内耳,引起听觉,引导学生了解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着密切关系;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的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懂得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在了解声音知识及物体发声原理的基础上,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引导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科学的魅力。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呼吸是人体重要的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 ·了解肺活量的概念,懂得肺活量的测量方法,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了解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 ·懂得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丰富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的营养就是从各种食物中获取的。我们要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及其作用,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认识到牙齿、舌头、胃部的作用。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懂得力的作用,知道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需要力的作用,探究物体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通过用气球驱动小车,认识推力和反冲力的概念,了解推力和反冲力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认识弹性和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到弹力的作用以及弹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懂得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知道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了解运动物体的能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学会利用运动物体的能量。 ·在了解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小车,并且使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把科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3、树立开放的科学教学观念,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5、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也解控制变量对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单 &nbsp;元 课 &nbsp; &nbsp;题 课 时 备 注 1 第一单元 声音 1.听听声音 1 机动 2课时 1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2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 2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3 5.声音的强与弱 1 3 6.声音的高与低 1 4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 4 8.制作我的小乐器 1 5-6 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2 7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1 机动 2课时 7 2.呼吸与健康生活 1 8 3.测量肺活量 1 8 4.一天的食物 1 9 5.食物中的营养 1 9 6.营养要均衡 1 10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 10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1 11-12 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 2 13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1 机动 2课时 13 2.用气球驱动小车 1 14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1 14 4.弹簧测力计 1 15 5.运动与摩擦力 1 15 6.运动的小车 1 16 7.设计制作小车(一) 1 16 8.设计制作小车(二) 1 17-18 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 2 19-20 综合复习 综合复习 4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 &nbsp; &nbsp;题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而在真空环境中是不能传播的。 3、能够根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作一个“土电话”,并试一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课件、小鼓、玻璃罩、闹钟、水槽、音叉、一次性纸杯、线绳等等 教 &nbsp;学 &nbsp;过 &nbsp;程 旁 &nbsp;注 一、聚焦 1、教师在讲台上敲击音叉,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得到音叉的声音吗?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能听到。 2、教师引导:老师敲击音叉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同学,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这音叉的声音是如何从讲台这边传到教室的每一个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传播。 3、板书课题: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实验一:声音的传播与空气 1、出示闹钟,教师将闹钟的闹铃打开,引导学生听一听。 出示一个玻璃罩,引导:下面我们把这个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预测:仍然能够听到 &nbsp; &nbsp; 听不到 2、教师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引导学生再仔细听一听:我们还能听到闹钟发出声音吗?闹钟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 预设: 闹钟的声音有了变化,声音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没有声音。 特别说明:此处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因为操作的问题,玻璃罩内的空气不会抽取干净,因此才会听到闹钟的声音,不过闹钟的声音会减弱减小。 3、教师引导:当我们把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并且把玻璃罩里的空气全部抽掉,就会发现闹钟的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最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什么呢? 预设: 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是与空气有关系的,没有空气或者空气变得稀薄,都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与固体 1、出示实验要求: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并比一比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一位同学用手轻轻的抓挠桌面,另一位同学先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仔细听,然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再听一听,比较一下听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 3、全班同学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这个实验可以进行多次,同桌的两位同学可以轮流操作。 4、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声音的传播与固体有关系。 板书: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与液体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和固体都有关系,声音能够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证明。 2、实验材料:音叉、盛水的水槽。 3、实验方法: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再将音叉浸入水中,将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听,看是否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4、出示课本第7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要领:击打音叉要用力,这样效果会更好。击打音叉后,要立刻用音叉接触水面,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微弱,我们要把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的听,同时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得出实验结果。 同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合作,每个人可以多体验几次。 6、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实验操作,然后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且纠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 7、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三、研讨 1、刚刚我们通过三组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关系。声音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呢?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借助了什么物质? 2、出示课本第8页的资料,学生仔细读一读。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情境题 (1)有人说: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是听不到声音的,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这是对的。因为太空中空气稀薄,声音无法传播。因此,宇航员只能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如果我们到月球上去,会发现月球上是没有一点声音的。 (2)小刚说:他游泳的时候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 小刚没有说错,在水下确实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四、拓展 1、引导:既然声音能够通过固体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土电话”试一试。 2、实验材料:一次性纸杯、线绳 3、操作方法:在一次性杯底钻个小孔,用绳子把两个一次性纸杯连起来,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完成了。 4、出示课本第8页的最后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 5、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土电话”。 6、全班展示制作好的“土电话”。 7、教师:同学们的“土电话”制作好了,想不想用我们制作的“土电话”来试一试呢。 组织学生到空旷的操场上用同学们制作的“土电话”来打电话,试一试“土电话”的效果。 8、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试验了自己制作的“土电话”,效果怎么样呢? “土电话”为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大家知道“土电话”的制作原理吗? 9、教师小结:“土电话”之所以能够传播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我们懂得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且根据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我们制作了“土电话”。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下一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业练习含答案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nbsp;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声带越( &nbsp; &nbsp; &nbsp;),发出的声音越( &nbsp; &nbsp; &nbsp;),声带越( &nbsp; &nbsp; &nbsp;),发出的声音越( &nbsp; &nbsp; &nbsp;)。 2、赛龙舟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nbsp; &nbsp; &nbsp; &nbsp;)而产生的。 3、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 &nbsp; &nbsp; &nbsp; &nbsp;)物体。 4、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 &nbsp; &nbsp; &nbsp; &nbsp;)(填“能”还是“不能”)发岀声音。 5、敲击音叉,然后轻轻按住,感觉音叉在( &nbsp; &nbsp; &nbsp; &nbsp;)。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 &nbsp; &nbsp; &nbsp; &nbsp;)。二、选择。 1、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声响,这响声是由于( &nbsp; &nbsp; &nbsp;)。 A、破裂时气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B、气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气球被吹大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2、下列有关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nbsp; &nbsp; &nbsp;)。 A、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C、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3、下列做法中,( &nbsp; &nbsp; &nbsp;)会发出声音 A 拉伸橡皮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 揉搓橡皮筋 C 用手按压鼓面 &nbsp; &nbsp; &nbsp; &nbsp;D 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 4、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最佳方法是( &nbsp; &nbsp; &nbsp;)。 A 用力拉伸橡皮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 轻轻拨动橡皮筋 C 揉搓橡皮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D 挤压橡皮筋 5、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就立即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nbsp; &nbsp; )。 A、锣面停止了振动 B、锣面振动更慢了 C、声波传到锣内去了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nbsp; &nbsp; &nbsp;) 2、让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马上就停止了。( &nbsp; &nbsp; &nbsp;) 3、被敲击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音叉在振动。( &nbsp; &nbsp; &nbsp;) 4、振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功能,如心脏的搏动。( &nbsp; &nbsp; &nbsp;) 5、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 &nbsp; &nbsp; &nbsp;) 6、敲击音叉后轻触水面,水面会有变化。( &nbsp; &nbsp; &nbsp;) 四、你能想办法使塑料小尺发出声音吗?至少写出三种方法。 五、实验操作题:利用音叉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目的:探究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水槽、水、音叉 实验猜想: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 (3)观察水面,用手轻轻触模击打过的音叉 实验现象: (1)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水面会(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音叉,感觉音叉在(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实验分析: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会产生水花和波纹,说明此时的音叉正在快速地振动。用手轻轻触音叉产生“麻麻”的感觉,也能说明音叉在振动。 实验结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nbsp; 声音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nbsp; 作业设计 一、填空。 1、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声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 2、赛龙舟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nbsp;振动 &nbsp;)而产生的。 3、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 &nbsp;振动 &nbsp;)物体。 4、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填“能”还是“不能”)发岀声音。 5、敲击音叉,然后轻轻按住,感觉音叉在( &nbsp;振动 &nbsp;)。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 &nbsp;振动 &nbsp;)。二、选择。 1、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声响,这响声是由于( &nbsp;B &nbsp;)。 A、破裂时气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B、气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气球被吹大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2、下列有关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nbsp;A &nbsp;)。 A、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C、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3、下列做法中,( &nbsp;D &nbsp;)会发出声音 A 拉伸橡皮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 揉搓橡皮筋 C 用手按压鼓面 &nbsp; &nbsp; &nbsp; &nbsp;D 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 4、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最佳方法是( &nbsp;B &nbsp;)。 A 用力拉伸橡皮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 轻轻拨动橡皮筋 C 揉搓橡皮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D 挤压橡皮筋 5、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就立即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nbsp;A &nbsp;)。 A、锣面停止了振动 B、锣面振动更慢了 C、声波传到锣内去了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nbsp;× &nbsp;) 2、让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马上就停止了。( &nbsp;√ &nbsp;) 3、被敲击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音叉在振动。( &nbsp;√ &nbsp;) 4、人类生活中离不开振动,振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功能,如心脏的搏动。( &nbsp;√ &nbsp;) 5、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 &nbsp;× &nbsp;) 6、敲击音叉后轻触水面,水面会有变化。( &nbsp;√ &nbsp;) 四、你能想办法使塑料小尺发出声音吗?至少写出三种方法。 方法一:弹拨小尺。 方法二:用小尺拍打桌面 方法三:把小尺使劲摔到地上。 五、实验操作题:利用音叉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目的:探究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水槽、水、音叉 实验猜想: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 (3)观察水面,用手轻轻触模击打过的音叉 实验现象: (1)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水面会( &nbsp;荡起波纹 &nbsp;)。 (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音叉,感觉音叉在( &nbsp;振动 &nbsp;) 实验分析: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会产生水花和波纹,说明此时的音叉正在快速地振动。用手轻轻触音叉产生“麻麻”的感觉,也能说明音叉在振动。 实验结论:用力击打音叉,音叉会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当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引起水面振动,使水面会荡起波纹。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课 &nbsp; &nbsp;题 3.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弹力。 2、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小车、橡皮筋、砝码等等。 教 &nbsp;学 &nbsp;过 &nbsp;程 旁 &nbsp;注 一、聚焦 出示橡皮筋,问:同学们,我们平时都玩过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呢? (可以拉伸,有弹性。) 上两课我们利用垫圈、绳子、气球等简单材料使小车运动了起来。那么,我们使用橡皮筋能够使小车运动起来吗? 板书课题: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要想探究用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就需要先组装一台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2、出示课本46页下面的两幅图,学生自由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了解如何使用橡皮筋组装一台小车。 第1步: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2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 第3步:放开手,会发现车轮会转动起来。 3、学生分小组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并展示自己的橡皮筋小车。 4、讨论: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呢? 5、出示课本46页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内容。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6、教师小结: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就是因为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我们今天所做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其实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活动二:推测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并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小车的运动与橡皮筋的缠绕有关系,那么,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 2、我们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全班交流,选择比较好的设计方案,板书在黑板上,建议大家选择使用。 3、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卷尺等等 实验方法: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然后使小车运动起来,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得出结论。 实验要领: 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使小车运动起来。 每一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在实验时注意观察,橡皮筋缠绕不同的圈数时,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交流本小组的实验过程。 5、教师小结: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度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6、认识弹力 教师引导:橡皮筋产生的力,究竟是什么力呢? 出示课本47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认识弹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改变形状时,他们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7、实验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大,驱动小车行驶距离越远;反之,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少,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短,产生的弹力就越小,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小。 三、研讨 1、在实验中,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来自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距离越短。 因为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弹力大,缠绕的圈数少,弹力小。 四、拓展 1、橡皮筋的弹力,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显然是不是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让橡皮筋产生大小不同的力? 学生分小组讨论,想出方法,并且通过验证来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科学。 2、有同学说,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是不是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可以无限制的加大?产生的弹力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变大?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是有一定的范围值的,在这个范围之内,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超过了这个范围值,橡皮筋就会损坏,就会失去弹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弹力,知道橡皮筋在拉伸时,恢复到原状,会产生弹力,利用弹力,我们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并且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弹力越小,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课题 声音的强与弱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 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重点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难点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 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非洲鼓·逆战》 非洲鼓表演时鼓手在鼓面上拍打就能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符,敲击非洲数,我们发现,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因为用力的大小不同,鼓面产生的振动情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音乐课上,我们将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课题) 观看视频 猜测答案 通过观看视频好,同学们会发现用力的大小不同,非洲鼓发出的声音强弱就不同。分析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一把钢尺 实验步骤: (1)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10厘来,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3)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二: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四个钉子、一块木板、一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在一块木板上钉4个钉子,将橡皮筋均匀地围在钉子之间。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三: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 (1)将碎纸屑均匀地洒在鼓面上。 (2)轻轻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3)用力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 用力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分析: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弱时,碎纸眉只能轻微地跳动,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小;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强时,碎纸屑会被弹起很高,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我们可以打开一个音频的应用播放音乐,声音越强,显示声波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研讨二: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1.我们轻轻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小;重重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大。 2.我们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3.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吊个乒乓球,乒乓球挨着旁边的音叉,当我们敲击音叉时,会发现乒乓球也跟着摆。当我们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乒乓球的摆动幅度也变大。乒乓球的摆动幅度相当于振动幅度,说明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强度就越大。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思考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研讨环节,能够回忆思考今天的实验内容,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音量: 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 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5声音的强与弱 振幅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振幅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板书设计</p>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科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