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把一个大长方体截成两个小长方体,其表面积( )。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2.将 平移或旋转,总是无法得到( )。
A. B. C. D.
3.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
A.没有公因数 B.只有公因数1 C.全是奇数 D.全是质数
4.A、B两站是某条地铁的两个始发站。每天早晨从A站开出的首班车是5时整,发车间隔是6分钟。从B站开出的首班车是5时20分,发车间隔是8分钟。每天早晨5时( )分会第一次从A、B两站同时开出一列地铁。
A.24 B.36 C.44 D.48
5.下面分数中,比小的是( )。
A. B. C. D.
6.奇思和妙想各买了一瓶的橙汁,奇思喝了它的,妙想喝了它的,( )剩下的橙汁多。
A.奇思 B.妙想 C.一样多 D.无法判断
7.一个合唱队有30人,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要( )分钟才能通知每个人
A.4 B.5 C.6
8.如图是赵老师五一开车从学校回老家的过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个.
①学校距离老家640km
②14:00﹣15:00行驶了60km
③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60分钟
④全程共行驶8小时
⑤12:00~13:00时速为90米/时
A.0 B.1 C.2 D.3
二、填空题
9.(________) 2.4立方米=(________)立方分米
10.要使是真分数,同时使是假分数,应该是(________)。
11.要让25×15×□这道算式乘积的末尾有3个零,□最小填(________)。
12.如果a÷b=3(a、b都是非零自然数),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
13.1路车每5分钟发一次车,2路车每4分钟发一次车。如果这两路公共汽车同时出站,至少过(________)分钟它们又同时发车。
14.一个由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分别如下图所示,这个立体图形是由(______)个正方体搭成的。
15.学校运来的沙子,铺在一个长、宽的沙坑里,可以铺(________)厚。
16.有12盒山楂,其中1盒偷工减料,至少用天平称(________)次才能找出这盒比较轻的山楂。
三、解答题
17.直接写得数。
18.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9.解方程。
20.明明上半身长45cm,身高是105cm,明明的上半身长是下半身长的几分之几?
21.李老师奖励学生糖果,每人分9颗或12颗都正好分完,李老师至少准备了多少颗糖果?
22.工程队铺一条千米长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千米。两天一共修了多少千米?
23.一块长方形铁皮(如图),从四个角各切掉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用了多少铁皮?它的容积是多少?
24.有一个长方体鱼缸,如图,放进去一块珊瑚石(完全沉没),水面升高了5厘米,这块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
25.操作题。
(1)请画出图1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2)请画出图2向左平移5格后的图形。
(3)图3向( )平移了( )格。
26.丁丁将如图所示的长方体石块(a>b>c)放入一圆柱形水槽内,并向水槽内匀速注水,速度为v立方厘米/秒,直到注满水槽为止。石块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完全放人水槽内,如图①~图③所示。在这三种情况下,水槽内的水深h(厘米)与注水时间(秒)的关系如图④~图⑥所示。根据图像完成下列问题:
(1)请分别将三种放置方式的示意图和与之相对应的关系图像用线连起来。
(2)水槽的高=( )厘米。 从三种放置方式的示意图和与之相对应的关系图像中找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求出它的体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
把一个正方体切开分成两个长方体后,新露出两个面,表面积就是增加了两个面,据此分析。
【详解】
把一个大长方体截成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
故答案为:B。
【点睛】
两个立体图形(比如正方体之间)拼起来,因为面的数目减少,所以表面积减少,反之如果切开,面的数目增加。
2.B
解析:B
【分析】
将原图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以及平移,看是否可以得到选项中的图形即可。
【详解】
A.由图形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
B.平移或旋转都无法得到;
C.由图形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
D.由图形平移得到的。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留意阴影小正方形的位置。
3.B
解析:B
【分析】
最简分数定义: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或者说分子和分母互质的分数。
【详解】
由最简分数的定义可知: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最简分数的意义。
4.B
解析:B
【分析】
从A站开出的班车的时间分别是5时、5时6分、5时12分、5时18分、5时24分、5时30分、5时36分、5时42分、……;
从B站开出的班车的时间分别是5时20分、5时28分、5时36分、……;
找出相同的发车时间。据此解答。
【详解】
每天早晨5时36分会第一次从A、B两站同时开出一列地铁。
故选:B。
【点睛】
采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比较好理解。
5.A
解析:A
【分析】
根据题意,分别和下列的分数进行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比较的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即可。
【详解】
A.=,=,因为<所以<;
B.=,=,因为>所以>;
C.=,=,因为>所以>;
D.=,因为>所以>
故答案为: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将分别和下列的分数进行通分,即可进行比较。
6.A
解析:A
【分析】
把一瓶600毫升的橙汁看作单位“1”,分别求出两个人剩下的橙汁比较即可。
【详解】
600×(1-)
=600×
=400(毫升);
600×(1-)
=600×
=300(毫升)
400>300
奇思剩下的橙汁多。
故选择:A
【点睛】
此题考查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单位“1”相同,也可直接比较剩下的橙汁所占分率。
7.B
解析:B
【分析】
第一分钟老师和学生一共有2人;
第二分钟老师和学生每人都通知一人,又增加了1×2=2人,第二分钟老师和学生一共有:2+2=4=2×2人;
第三分钟老师和学生每人都通知一人,又增加了1×4=4人,第二分钟老师和学生一共有:4+4=8=2×2×2人;
第四分钟老师和学生每人都通知一人,又增加了1×8=8人,第二分钟老师和学生一共有:8+8=16=2×2×2×2人;
同理,每次通知的学生和老师的总人数,总是前一次的2倍,
所以,2×2×2×2×2=32人,因此,5分钟能通知完;所以最少用5分钟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每增加1分钟收到通知的学生和老师的人数是前一分钟收到通知的学生和老师的人数的2倍,
所以2×2×2×2<30+1<2×2×2×2×2,即16<30+1<32;
因此,5分钟能通知完;所以最少用5分钟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故答案为:B.
【点睛】
在“打电话”的优化问题中:“相互通知”这种方法最省时,所以它是最优方案;规律是:新接到通知的人数等于前一分钟通知到的师生的总人数,新接到通知的人数是总人数的一半;本题还可以通过画示意图和列表找打电话最优方案的规律.
8.C
解析:C
【详解】
看图,先看轴,纵轴表示路程,单位千米,横轴表示时间,单位小时.根据折线统计图可知,学校距离老家640km,①正确;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km,②正确;从7点到11点,共计4小时,从11点休息到12点,即60分钟,③正确;全程行驶时间为15-7-1=7(时),④错误.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⑤错误.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9.325 2400
【分析】
将1325毫升换算成升数,用1325除以进率1000得1.325升;将2.4立方米换算成立方分米数,用2.4乘进率1000得2400立方分米;据此解答。
【详解】
由分析可得:
1325mL=1.325L 2.4立方米=2400立方分米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体积、容积单位的换算,解题时要明确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10.4
【分析】
真分数是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假分数是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是真分数,x>3
是假分数,x≤4
3<x≤4
则x=4
要使是真分数,同时使是假分数,x应该是4。
【点睛】
本题考查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根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进行解答。
11.8
【分析】
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的末尾是零,是因为两个因数中含有因数5与因数2,因数5与因数2相乘,积末尾就会出现1个零(5×2=10),将25×15改写为5×5×5×3,5×5×5×3中有3个5,要使乘积的末尾有3个零,则需要与3个2相乘;据此解答。
【详解】
由分析可得:要让25×15×□这道算式乘积的末尾有3个零,□最小填2×2×2=8。
【点睛】
理解“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的末尾是零,是因为两个因数中含有因数5与因数2”是解题的关键。
12.a
【分析】
a÷b=3(a、b都是非零自然数),可知a是b的3倍,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两数之中较大的一个。据此解答。
【详解】
由分析可得:如果a÷b=3(a、b都是非零自然数),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
【点睛】
此题考查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之积。
13.20
【分析】
1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那么1路车的发车间隔时间就是5的倍数;2路车每4分钟发车一次,那么2路车的发车间隔时间就是4的倍数;两辆车同时发车的间隔是5和4的公倍数,最少的间隔时间就是5和4的最小公倍数。
【详解】
5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5×4=20;
所以两辆车每两次同时发车的间隔是20分钟,即至少过20分钟它们又同时发车。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两辆车同时发车的两次之间间隔时间就是5和4的最小公倍数。
14.4
【分析】
正面的图形可知立体图形由左右两排,上下两层小正方体;从左面图中可看出立体图形有前后两排,上下两层小正方体;从上面可可出有左右两排,前后两排小正方体。据此可得出答案。
【详解】
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可得到立体图形有2层组成,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体,第二层有1个小正方体,即这个立体图形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由不同方位观察到图形的形状来判定这个立体图形,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观察三视图,培养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15.5
【分析】
要求这些沙子可以铺多厚,即相当于求长方体的高,用沙土的体积除以沙坑的底面积,依条件列式解答即可。
【详解】
28dm=2.8m
8.4÷(6×2.8)
=8.4÷6÷2.8
=0.5(
解析:5
【分析】
要求这些沙子可以铺多厚,即相当于求长方体的高,用沙土的体积除以沙坑的底面积,依条件列式解答即可。
【详解】
28dm=2.8m
8.4÷(6×2.8)
=8.4÷6÷2.8
=0.5(m)
可以铺0.5m厚。
【点睛】
此题属于长方体体积的实际应用,根据长方体的高=体积÷底面积,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16.3
【分析】
第一次:把12盒山楂平均分成6、6两组,每边放6个,天平不平衡,天平较高的那边留下;
第二次:把3盒山楂平均分成3、3两组,每边放3个,天平不平衡,天平较高的那边留下;
第三次:两3盒
解析:3
【分析】
第一次:把12盒山楂平均分成6、6两组,每边放6个,天平不平衡,天平较高的那边留下;
第二次:把3盒山楂平均分成3、3两组,每边放3个,天平不平衡,天平较高的那边留下;
第三次:两3盒山楂平均分成1、1、1三组,两边各一盒,轻的一边就是偷工减料的,若天平平衡,未称的就是较轻的。
【详解】
由分析可知,至少用天平称3次才能找出这盒比较轻的山楂。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找次品,依据天平平衡原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
17.;;;;
0;;1;
【详解】
略
解析:;;;;
0;;1;
【详解】
略
18.;;0
【分析】
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利用减法的性质,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的和;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性质,把同分母分数结合起来再计算。
【详解】
=
= ;
=
=
= ;
=
解析:;;0
【分析】
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利用减法的性质,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的和;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性质,把同分母分数结合起来再计算。
【详解】
=
= ;
=
=
= ;
=
=1-1
=0
19.;;
【分析】
解方程时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出未知数x的值,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将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再进行加减。
【详解】
解:
;
解:
;
解:
解析:;;
【分析】
解方程时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出未知数x的值,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将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再进行加减。
【详解】
解:
;
解:
;
解:
20.【分析】
根据题意,先求出下半身的长,用身高减去上半身长,再用上半身的长除以下半身的长,约分即可解答。
【详解】
45÷(105-45)
=45÷60
=
答:明明上半身长是下半身长的。
【点睛】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先求出下半身的长,用身高减去上半身长,再用上半身的长除以下半身的长,约分即可解答。
【详解】
45÷(105-45)
=45÷60
=
答:明明上半身长是下半身长的。
【点睛】
本题考查求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21.36颗
【分析】
求李老师至少准备了多少颗糖果,即求9和12的最小公倍数,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9=3×3
12=2×2×3
9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3×3=36
答:李老师至少准备了3
解析:36颗
【分析】
求李老师至少准备了多少颗糖果,即求9和12的最小公倍数,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9=3×3
12=2×2×3
9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3×3=36
答:李老师至少准备了36颗糖果。
【点睛】
本题考查了灵活应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2.千米
【分析】
第一天修了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千米,则第二天修了(+)米,再把它和第一天修的长度相加即可解答。
【详解】
++
=
=
=(千米)
答:两天一共修了千米。
【点睛】
本题考查分
解析:千米
【分析】
第一天修了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千米,则第二天修了(+)米,再把它和第一天修的长度相加即可解答。
【详解】
++
=
=
=(千米)
答:两天一共修了千米。
【点睛】
本题考查分数连加的应用。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即可解答。
23.900cm2;2250cm3
【分析】
观察图形,做成的无盖长方体盒子的长是30厘米、宽是15厘米、高是5厘米。据此,结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分别求出这个盒子用了多少铁皮以及容积是多少。
【详
解析:900cm2;2250cm3
【分析】
观察图形,做成的无盖长方体盒子的长是30厘米、宽是15厘米、高是5厘米。据此,结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分别求出这个盒子用了多少铁皮以及容积是多少。
【详解】
长:40―5―5=30(厘米)
宽:25―5―5=15(厘米)
用的铁皮面积:
30×15+30×5×2+15×5×2
=450+300+150
=900(平方厘米)
容积:30×15×5=2250(立方厘米)
答:这个盒子用了900平方厘米的铁皮,它的容积是2250立方厘米。
【点睛】
本题考查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灵活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24.27立方分米
【分析】
珊瑚石的体积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即可求得。
【详解】
5厘米=0.5分米
9×6×0.5
=54×0.5
=27(立方分米)
答:这块珊瑚石的体积
解析:27立方分米
【分析】
珊瑚石的体积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即可求得。
【详解】
5厘米=0.5分米
9×6×0.5
=54×0.5
=27(立方分米)
答:这块珊瑚石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
【点睛】
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25.见详解
【分析】
(1)沿着对称轴,依次找出右侧图形对应左侧的点,再依次连接起来即可得出轴对称图形;
(2)图2中将图形的各个点向左移动5格得到新的点位置,再依次连接得出答案;
(3)根据平移后图形
解析:见详解
【分析】
(1)沿着对称轴,依次找出右侧图形对应左侧的点,再依次连接起来即可得出轴对称图形;
(2)图2中将图形的各个点向左移动5格得到新的点位置,再依次连接得出答案;
(3)根据平移后图形各个点的位置,数出移动格数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由题意可得:
(3)图3向下平移了6格。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轴对称图形及平移的图形变换,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图形的轴对称、平移规律,进而作出图形。
26.(1)见详解;
(2)10;540立方厘米
【分析】
(1)由于a>b>c,所以ab>ac>bc,所以①中这个长方体与水槽的接触面最大,刚开始注水时,水位上涨最快,后水位超过c厘米之后,水位上涨速度
解析:(1)见详解;
(2)10;540立方厘米
【分析】
(1)由于a>b>c,所以ab>ac>bc,所以①中这个长方体与水槽的接触面最大,刚开始注水时,水位上涨最快,后水位超过c厘米之后,水位上涨速度减缓;同理,③中这个长方体与水槽的接触面较小,刚开始注水时,水位上涨速度稍低于①,之后水位超过b厘米之后,水位上涨速度也减缓;②中长方体的高恰好等于水槽的高度,所以水位是匀速上涨的。据此连线即可。
(2)观察图片和水位的变化情况,发现水槽的高是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9厘米和6厘米,据此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直接列式计算即可。
【详解】
(1)
(2)由图可知,水槽的高=10厘米,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9厘米和6厘米。
10×9×6=540(立方厘米)
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540立方厘米。
【点睛】
本题考查了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