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5159261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9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投老得归无。【注释】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1) 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解析: (1)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2)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漂泊异乡的孤苦;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

2、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漂泊异乡的孤苦;思归不得的忧伤。【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艺术主要包括: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

3、,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空间的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投老得归无”。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晨兴寄乐天 刘禹锡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冬日”交待了本诗创作的时间,“寄”表明本诗属唱和

4、之作。B.首联以动写静,用“晓禽动”“残点声”衬托出了冬日早晨的宁静。C.颔联写挑落“红烬”,暗示天已亮了,照应了题目中的“晨兴”。D.尾联运用反问,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及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颈联是写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此两句是诗人的衰老之叹,但视角独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衰老的原因,而是借责怪梳子太尖太利,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来体现衰老。用非常幽默的话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解析】【分析】(1)D项,“尾联运用反问”错,“独吟谁应

5、和,须寄洛阳城”,我独自吟诵谁能与我应和?需要寄到洛阳城给白居易。这是“设问”,不是“反问”。故选D。 (2)首先分析颈联的意思,“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意思是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再分析用到的手法,此句用到了反语,不说头发稀少,反责怪梳子太尖太利;不说容颜衰老,反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视角独特,表达幽默。最后分析情感,这表明风趣的背后,其实是作者的衰老之叹,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D; 颈联是写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此两句是诗人的衰老之叹,但

6、视角独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衰老的原因,而是借责怪梳子太尖太利,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来体现衰老。用非常幽默的话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

7、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仔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把握。 首先来理解颈联“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的含义。大意是说自己头发稀少还嫌梳子太尖利了,自己容颜衰老,年华已逝,怨恨镜子太亮了,把自己衰颓的容颜照得清清楚楚。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容颜憔悴,衰老的感伤之情。但是较为委婉,这里他没有说明自己衰老的原因,而是将这一切归咎于梳子与镜子。用语较为幽默,展现了诗人不愿意正视自己容颜已衰的事实。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 , 苑边高冢卧麒

8、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释)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著名游览胜地。翡翠:翠鸟。物理:事物的道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初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千飞花,愁情被引爆。B.颔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C.颈联写曲江景象,翠鸟在原来人住的小堂上筑巢,石麒麟倒卧在坟墓之旁。D.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2)本诗颈联寄寓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以下诗句没有寄予“物是人非”感慨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

9、都城南庄)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案:A解析: (1)A(2)A(3)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 【解析】【分析】(1)A项“首联写初春景象”表述错误,因为根据意象“落花”可以确定应该是暮春景象,体现的是伤春之情。故选A。 (2)A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描写的是大漠风光,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国

10、情怀。故选A。 (3)本诗首联写暮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千飞花,愁情被引爆;颔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颈联写曲江景象,翠鸟在原来人住的小堂上筑巢,石麒麟倒卧在坟墓之旁;尾联写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由此可概括总结出答案。 故答案为:A;A; 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是

11、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2)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把握的能力。解答首先审请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意象,抓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内容。 译文: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

12、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3)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首联和尾联详细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 , 鸟度云移落酒杯。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注释】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裁:写诗(1) 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解析: (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

13、途和时光的感慨)。(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分析】(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

14、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

15、,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

16、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诗表达的诗人情感有: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注释】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

17、的孟春之景。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 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

18、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分析】(1)A项,“孟春之景”分析有误,应是仲春之景,由“荠菜花”“新耕”“蚕生”可知。B项,“一片凄凉景象”分析有误,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D项,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分析有误,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C项 。 (2)结合词下面的注解及词的内容可知,这首词主要是借怡人的田园风光,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手法应当是以乐景衬哀情。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词人想到了的失意,因此感叹岁月流逝,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C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

19、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 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

20、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 上寇 准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征人临迥碛 , 归雁别沧州。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注释】碛(q):指沙漠。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为西域回归,做出了

21、巨大贡献,被封定远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写春到人间,边塞雪停;“方”字突出边塞下雪持续时间之长。B.颈联写征人临边、归雁北飞,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思念。C.诗人通过对春天塞雪、冰河、迥碛等的描写,突出了边地的荒凉、严寒。D.全诗结构严谨,描写客观,景象阔远,气势雄浑,语言质朴,情感沉郁。(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尾联运用典故,汉代班超出击匈奴,出使西域,建立功勋,被封为定远侯。实际上是说自己想要投笔从戎,希望像当年班超一样建功立业。表明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雄心。 【解析】【分析】(1)B项,

22、“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思念”这一表述不当,脱离诗歌内容。故选B。 (2)本题中,尾联“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的意思是:我准备扔掉笔参加,期望可以立下大军功。注:投笔,定远侯,化用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立下军功被封为定远侯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像当年班超一样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雄心。 故答案为:B; 尾联运用典故,汉代班超出击匈奴,出使西域,建立功勋,被封为定远侯。实际上是说自己想要投笔从戎,希望像当年班超一样建功立业。表明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雄心。【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

23、、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

24、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雪深时,须相忆。【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

25、,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D解析: (1)D(2)“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

26、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分析】(1)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表述错误,“正梅花雪深时”,点明时间。原文“正梅花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故选D。(2)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

27、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故答案为:D;“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

28、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29、“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宋)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注】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B.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

30、,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C.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D.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B解析: (1)B(2)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

31、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故选B。(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

32、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故答案为:B; 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33、,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白居易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意为诗笑屈原不知天命,只

34、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闲适”理解错误。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

35、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C; 意为诗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36、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 二 首(宋)洪咨夔其一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未了纬车鸣。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其二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注释】促织:蟋蟀。缲车:剥茧抽丝车。纬车:纺车。催科:催租税。(1)第一首着力描写_,第二首重点批判_。 (2)这两

37、首诗作为一个整体,有哪些共通的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1)织妇劳作辛苦;税负沉重(2)以小见大。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用比(比拟或比兴)手法。第一首以缫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诙谐中含讽刺。“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戏谑中含着痛苦,诙谐中透出严峻,其讽刺意味之辛辣、深刻

38、,令人惊叹。 【解析】【分析】(1)第一首,前两句由“促织”起兴,三四两句,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女。写她们为了要在官吏催缴赋税之前做好准备,不得不挨冻受饿,连夜地赶织。又是催科,又是先期办,可见官府对纺织女盘剥之苛刻;又是风露饥肠,又是织到明,可见纺织女生活之苦,劳动之累。诗人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女,由纺织女而想到催科,诗的主题步步深化,对纺织女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揭露也从诗中表现出来。第二首,第一句,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第二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第三四两句,这是写促织的担心。担心什么呢?是怕官府知道后来勒索土产钱啊。一个恐字,把促织此时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报县来拘土产钱七字,更是将官府敲诈盘

39、剥成性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批评了沉重的税赋。 (2)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使用的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诗作里的促织,正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的形象。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更容易由促织的境遇而联想到老百姓的遭遇,并由此看到人间的黑暗。诗人没有直接写官吏对老百姓的盘剥,但官吏的吸血本性已清晰可见。诗人没有直接写老百姓的遭遇,但其遭遇从促织身上可以想见。诗意含蓄,讽刺有力。 故答案为:织妇劳作辛苦 税负沉重 以小见大。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

40、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用比(比拟或比兴)手法。第一首以缫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诙谐中含讽刺。“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戏谑中含着痛苦,诙谐中透出严峻,其讽刺意味之辛辣、深刻,令人惊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

41、分析。阅读诗词可知第一首着力描写织妇劳作辛苦,第二首重点批判税负沉重。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第一首以缫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

42、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注释】晁衡,日本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监。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若:如何。(1) 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同。 (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概括出“难”的具体内容。 解析: (1)虚实不同。“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景色特点不同。“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

43、依依惜别之情。(2)路途遥远;航程艰险;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解析】【分析】(1)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意境。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渭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清新明朗特点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但是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

44、”“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故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 (2)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难”,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情。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若乘空” 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诗句写出朋友所回的日本遥不可及,极言朋友归家路途遥远,寄予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中间四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45、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作者虚写,想象海中神奇的大鳖和鱼,来突出朋友归家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最后四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作者直抒胸臆,极言双方通信之艰难,传达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虚实不同。“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景色特点不同。“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

46、的依依惜别之情。 路途遥远;航程艰险;通信不便(音信难通)。【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1)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第一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及自己被翠竹围护的居所。B.第二句中,“蝉”“草”“池塘”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处美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