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5155205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三) 板块 1 鉴赏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 徐 渭①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①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 【解析(1)】分析诗歌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性,把握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头两句中的“落魄”“啸晚风”,直接写出了诗人形象,后两句中的“无处卖”“闲抛闲掷”,则用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不得志。此外,还要注意结合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 【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 【解析(2)】解题时要注意“明珠”所用到的手法,再结合诗人生平怀才不遇的境况,可以得知诗人用“明珠”来喻己。回答时先解释“明珠”的内涵,再回答出诗人情感即可。(比方性意象) 【答案(2)】诗中的“明珠”用比方手法,表面上是比方所画的葡萄,事实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投降派罗织罪名被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美酒名。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如何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解析(1)】此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因此要答好此题,重要是读懂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从“家住”到“一开颜”写的是诗人的隐居生活及其旷达闲适的心情,而后两句却表达了诗人的落寞。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解析(2)】此题考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好人物形象的特点,特别要读懂下阕的含义。 【答案(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事实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道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赏析】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达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旨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尘染,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签》胡《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欣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快乐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成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到,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也正由于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特别显得冷隽。   3、(2023·苏锡常镇二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解析(1)】第(1)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解析(2)】第(2)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烘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4、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 调】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 南庄上马变牛, 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 阳沟①里好驾舟。 翁来大肉馒头, 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 鹌鹑嗉①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②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注】 ①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②刳:剔挖。 这两首小令分别塑造了什么形象? 【解析】解题时,我们一方面要注意诗歌的标题。“谎人”即吹牛撒谎的人,“贪小利者”则是那种吝啬、贪婪的人。此外,要考虑诗歌所用到的手法。最后,应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所持的态度或情感,从标题中的“嘲”和“讥”也可得出答案。 【答案】《嘲谎人》重要是用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个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讥贪小利者》重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分别表达出人们对这两类人的嘲讽和厌恶。 板块 2 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咏 竹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 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 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 羞入上宫③琴。 谁能制长笛, 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解析】解题时,要把握“竹”所创设的意境和氛围,还要注意“竹”的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此外,“竹”在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内涵也不可忽视。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2、(2023·深圳一调)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 (2)请具体说明这二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解析(1)】解答第(1)题时要抓住表现诗词意象特点的字眼,如“雨纷纷”“细雨”“点点滴滴”等。 【答案(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 【解析(2)】解答第(2)题时既要注意诗词中跟抒发感情有关的“欲断魂”“冷冷清清”“愁”等词语,又要知人论世。 【答案(2)】两首诗词中的“江南雨”所蕴涵的感情分别是:①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②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意思相近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宋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春解舞:柳絮被风从枝头吹散,却像是随着春光轻柔地漫舞。 ③此二句用唐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问:这首词中“孤花”是如何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孤花”的特点,诗中用了“明如许”来写出了孤花的明丽,还用了“藤刺”“飞絮”等意象来和孤花形成反差;但是这美丽的孤花却生长在“墙角”,并“无人来折取”,写出其无人欣赏,诗人写花,其实亦在写人。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凉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相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表现“兰”“若”特点的字眼,如“生春夏”“芊蔚”“青青”等。此外,回答思想感情要一方面注意本诗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以及是如何抒情的。通过诗中的重点词“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重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方自己杰出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抱负破灭。 板块 3 鉴赏景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 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 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 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 断桥垂露滴梧桐。 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如何的一种意境? 【解析】回答该题的语言可以这样组织:用整齐的句式列举意象,点明营造的气氛、描摹的画面,或写出意境体现的诗人情感。 【答案】颈联用寥落的星辰、深碧的潭水、悲鸣的鸿雁、瑟瑟的秋风等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悲凉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 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 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 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 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 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如何的一种意境?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1)】颈联上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大江、江中航行的帆船,表现了途中所见景物的美丽;下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农家传来的时断时续的机杼声,表现了山间的安宁。 【答案(1)】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 【解析(2)】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形象和概括诗人情感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分析题干的提醒。 【答案(2)】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爱慕之情;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景物——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爱慕。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 吕】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 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 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 思莼季鹰, 笑我飘零。 (1)“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如何的意境?请简要解说。 (2)“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一个如何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景物形象,要抓住文中的重点意象,分析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如诗中的“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分析人物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动作、心理、外貌等,从这些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特性。如从人物的动作“频”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追求功名的热切,从“不饶人”中可以看出岁月的无情等。 【答案(1)】诗人用萧瑟的西风、孤独的驿马、泛红的秋叶、冷清的吴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怆的意境,表现了自己落寞的境况。 【答案(2)】第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功业无成而老之将至的感慨,第二句表现了诗人对时不我待的感慨。两句对照,塑造了一个富有才华、急于进取但最终无所成就、穷途落拓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如何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解析】这两道题规定我们分析氛围、情感。分析诗歌的氛围,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具体来说要分析诗人笔下的人、事、景,本诗中“人”已去,“草”是“秋草”,“林”是“寒林”,“日”也是“斜日”,氛围自然是萧条、凄怆的。分析诗歌中流露的情感,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中涉及贾谊、汉文帝,情感自然也要涉及他们两个。分析尾联,自然会感受到作者于曲折处流露出的讽世之意。 【答案(1)】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答案(2)】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暗 香① 姜 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 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做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 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 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考核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赏析,以及对整首词的意境的赏析,难度较大。考生可以从句子中重要的词语入手,如此句中的“压”字,以及“寒碧”一词,赏析意境则需要联系全词来把握。 【答案】“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互相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注释】子:果实。可怜:可惜。无车马:意指不被人们注意。(这里指坐车骑马的达官贵人)颠倒:错乱,多指心神纷乱。绛:大红色。 ——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慨,而事实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干保证拿住全分。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点拨】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石榴花红艳夺目,但“此地无车马”,没有人欣赏,它只好默默地飘散于青苔上。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欣赏的慨叹。诗以寂寞的石榴花来暗喻怀才不遇、困顿终生的英杰,对他们的可怜命运表达深切的同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在该词写周瑜,抒发了什么感情? 【点拨】从表层(对周瑜)及深层(自身)两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抒发了对周瑜的赞美、敬佩及对他建立了一番功业,志得意满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感伤之情。 词中塑造了周瑜的人物形象,也有景物形象,也有抒情主人公形象。注意这些形象之间的关系及内在联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 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快乐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故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奇。(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①,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现②, 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③。 杖藜徐步转斜阳④。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⑤。 【注释】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赏析】此词为元丰六年(1083年)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边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 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楚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边。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附: 快速把握诗歌技法的“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朴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的。 2023年高考语文海南、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边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朴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参考答案】(5分)画面大约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02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如何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