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吴笛教授访谈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152951 上传时间:2024-10-2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吴笛教授访谈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吴笛教授访谈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吴笛教授访谈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者访谈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吴笛教授访谈录赵 燕*内容提要:吴笛教授在欧美诗歌研究方面造诣深厚,成果斐然。本文是对吴笛教授就跨学科视角开展英美诗歌研究与翻译的访谈录。在访谈中,吴笛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英美诗歌翻译与研究实践,分析了跨学科意识对诗歌研究及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他从“生态伦理批评”“文学法律批评”以及“文学跨媒介批评”等视角阐释了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进而强调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加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致力于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吴笛教授还阐释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研究的意义所在,强调了诗歌翻译在语言、语义及结构等方面理应坚守的翻译准则。关键词:英美诗歌;多维视野;跨学科意识

2、;翻译研究A b s t r a c t P r o f e s s o r W u D i h a s m a d e s ign i f i c a n t a n d e x c ept i o n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t h e f i e l d o f E u r o-A m e r i c a n po e t ry s t u d i e s.T h i s a r t i c l e pr e s e n t s a n i n t e r v i e w w i t h P r o f e s s o r W u D i,d

3、i s c u s s i ng h i s i n t e r d i s c ipl i n a ry r e s e a r c h e xpe r i e n c e,a s w e l l a s h i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pr a c t i c e s i n E ngl i s h a n d A m e r i c a n po e t ry.D r a w i ng f r o m h i s e x t e n s i v e e xpe r i e n c e i n b o t h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4、a n d r e s e a r c h o f po e t ry,P r o f e s s o r W u D i e l a b o r a t e s o n t h e i mpo r t a n c e o f i n t e r d i s c ipl i n a ry s t u d i e s o f po e t ry a n d f o r e ign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i s c o n v e r s a t i o n.H e e xpl o r e s t h e 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5、 l a spe c t s o f E ngl i s h a n d A m e r i c a n po e t ry r e s e a r c h f r o m t h e pe r spe c t i v e s o f“e c o-e t h i c a l l i t e r a ry c r i t i c i s m”,“l ega l l i t e r a ry c r i t i c i s m”a n d“c r o s s-m e d i a l i t e r a ry c r i t i c i s m.”H e f u r t h e r e l u c

6、i d a t e s t h a t t h e pu rpo s e o f s t u dyi ng f o r e ign l i t e r a t u r e i s t o e n h a n c e 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ge s a n d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l d i a l ogu e s,t h e r e by c o n t r i b u t i ng t o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h u m a n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7、 n i ty.”I n a d d i t i o n,P r o f e s s o r W u D i s h e d s l igh t o n t h e*作者简介:赵燕,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欧美诗歌研究。吴笛教授信息详见封底介绍。r e l e v a n c e o f po e t ry t r a n s l a t i o n pr a c t i c e f o r po e t ry s t u d i e s a n d u n d e r s c o r e s c e r t a i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pr

8、i n c ipl e s c o n c e r n i ng l a ngu age,s e m a n t i c s,a n d s t r u c t u r e t h a t s h o u l d b e a d h e r e d t o i n po e t ry t r a n s l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 E ngl i s h a n d A m e r i c a n po e t ry;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 pe r spe c t i v e;i n t e r d i s c ipl i

9、n a ry a w a r e n e s s;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赵燕(以下简称“赵”):吴老师,您好!我很荣幸受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的委托,对您进行一次专访。近期,我一直在拜读您新出版的两部著作 俄罗斯小说发展史 和 外国文学经典散论。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到有点纳闷的是,您作为外国文学研究专家,主要研究兴趣是包括英美诗歌在内的欧美诗歌研究,但在您的这两部近著中却基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请问,这是否意味着您的研究重心发生了转移?吴笛(以下简称“吴”):谢谢赵燕博士的采访和提问。最近出版的两部拙著确实没有涉及欧美诗歌研究,这是因为 俄罗斯小说发

10、展史 是我的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题成果,受限于该课题的研究领域,并未涉及诗歌研究。此外,为了凸显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体裁,我将涉及欧美诗歌研究的相关论述收集在另一部题为 欧美诗歌论集的著作中,因此,外国文学经典散论 也同样没有涉及相关的诗歌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研究重心发生了转移,欧美诗歌依然是我研究的焦点。赵:原来如此!在您的学术生涯中,小说研究与诗歌研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参照价值和启迪意义?吴:当然有的。文学研究的领域本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可以不断拓展,更何况许多杰出的作家本就身兼数职,在不同的创作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譬如,亚历山大普希金(A l e x

11、a n d e r P u s h k i n,1 7 9 91 8 3 7)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您感兴趣的诺奖作家伊凡布宁(I v a n B u n i n,1 8 7 01 9 5 3)也是诗人兼小说家。在英国,1 9世纪的勃朗特姐妹(t h e B r o n t S i s t e r s)以及托马斯哈代(T h o m a s H a r dy,1 8 4 01 9 2 8),2 0世纪的D.H.劳伦斯(D.H.L a w r e n c e,1 8 8 51 9 3 0)等作家也都是出色的小说家兼诗人。哈代还被人视为在小说和诗歌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双料冠军”。这些作家的小说与诗

12、歌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创作在思想意蕴、语言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这样一来,就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者只有同时关注到他们的全部创作体裁和创作技艺的演变,才能够全面把握其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质。赵:您的研究经历的确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正如您所说,小说研究和诗歌研究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有诸多共通之处。尤其像您刚提及的布宁、哈代这两位作家,他们所创作的小说具有语言诗意化的特点,而他们的诗歌又呈现散文化、小说化的倾向,布宁本人就始终秉持“诗歌与小说之间不可划分明确界限”的诗学主张。由此看来,我们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全面掌握作家的创作倾向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研究

13、范式方面,我注意到,您近年来发表了多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切入点的文章,但是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基本以小说文本为主。请问,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学科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运用于诗歌研究吗?吴:应该可以的。聂珍钊教授所提倡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我们开拓文学研究的视野非常重要。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提出的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旨在建构具有中国独特话语体系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小说研究,同样适用于英美诗歌研究。相对而言,我在英美小说研究领域展开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确实要多一些,但我同样关注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诗歌研究方面

14、的应用,而且也在小说研究中同样注意象征寓意等诗歌艺术要素在小说作品中的运用。譬如,我在 论 中神性因子与人性因子的伦理冲突 一文中就曾提出,这部作品中的红字,存在着从原有的内涵“A d u l t e ry”向“A r t h u r”的转换,从“Ap pl e”向“A b l e”的转变,象征着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伦理选择,代表了人类从神性因子向人性因子的伦理价值的转向,这一观点就是从伦理批评的视角展开的探讨。同样,近期我在 外国文学 杂志上发表的 论休斯诗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以及我在第十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主旨发言 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等,都是将文学伦理学批评

15、的研究范式应用到英美诗歌研究当中的具体实践。赵:说到您的 论休斯诗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篇论文,我读后感触很深,您在文中提出,特德休斯(T e d H ugh e s,1 9 3 01 9 9 8)作为一名在3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 创作中以动植物意象为主要关注对象的诗人,对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看法非常复杂,它们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但可以总结出几个方面的思想线索。他把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困境,引导人类关注该如何改变环境和人类自身;他反对基督教将人类与其他物种分开并视人类高于其他物种的观念,他分析环境的相互联系,揭露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并挑战人文主义关于人类至上的观念;他笔

16、下的动植物意象,不仅是他激发诗情的要素及生态批评的理想文本,更为体现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而休斯诗歌中所体现的这一生态伦理思想,尤其是诗人对非人类自然界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以及对伦理道德的审视,对于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您的这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当然,特德休斯是当代著名英语诗人,在2 0世纪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下,我们自然能够理解诗人的这种生态伦理观。那么,您提到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1 8世纪末和1 9世纪初,是否也通过诗歌创作呈现出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吴:其实,我在第十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思

17、想 已经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所热衷的自然书写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了深邃思考,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浪漫主义诗人以自然意象来思考和探索,或通过它们来寻找人与自然的关联,这里面渗透着复杂而深邃的生态伦理思想。他们书写自然,除了探寻自然意象所具有的独立价值,更多的是探寻既作用于人类也作用于自然界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从而给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道德经验。我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生态伦理批评研究,主要是围绕浪漫主义自然意象的伦理隐喻、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开的。譬如,在谈及伦理隐喻时,我认为浪漫主义抒写自然的诗篇中,最为典型的伦理隐喻当属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 a m u e

18、l T ayl o r C o l e r i dge,1 7 7 21 8 3 4)的 古舟子咏(“T h e R i m e o f t h e A n c i e n t M a r i n e r”,1 7 9 8)。在这个伦理隐喻中,代表人类的船员受到代表自然的信天翁的保护,是信天翁带领出海远航的船只脱离困境,回归正轨。但是,老水手却将这只信天翁杀害,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悲剧冲突。全船成员随后在干渴中相继死亡,唯独老水手一人在痛苦中不断遭受折磨,他求死不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全船成员的死亡,以及老水手所遭受的惩4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罚,就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生

19、动的伦理警示。赵:这一生态伦理的理念确实值得关注,它使我们不再囿于传统生态批评的视野,不再满足于纯粹的自然书写,而是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伦理意识,从而在思想层面上得以提升。吴:是的,浪漫主义诗歌尽管书写非人类的动植物世界,但其根本目的还是要给人类的发展提供道德的警示或伦理的启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没有一味地表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人文主义思想,而是始终在大千世界的一草一石、一花一木等非人类的自然意象中探求灵性和情感,赞咏人的自然本性的返璞归真,追求生命真谛的天人合一。他们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我曾在主编的 外国诗歌鉴赏辞典古代卷 以及 比较视野中的欧美诗歌 等书籍中,

20、分析过威廉 华兹华斯(W i l l i a m W o r d s w o r t h,1 7 7 01 8 5 0)的名诗 咏水仙(“T h e D a f f o d i l s”,1 8 0 4)。我觉得“水仙”不但具有自然意象的基本内涵,而且具有摆脱孤独、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伦理意蕴,所以该诗的艺术结构是从孤独的漫游开始,从开篇第一行的“孤独”(“l o n e ly”)到终篇最后一行的“一同翩翩起舞”(“d a n c e s w i t h.”),人类心灵因自然的浸润而达到了“涨满幸福”的理想境界。在该诗的最后一行,诗人已经摆脱了“孤独”,在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中,得以“顿

21、悟”,感受到了“共同体意识”。而且,该诗充分表明,这种“共同体意识”不仅应存在于人类各个民族和国家,更应该体现在人类和自然之中。我们应该在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下,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并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因此,华兹华斯笔下的水仙体现了自然要素与人类精神的契合,凸显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意识。咏水仙 所呈现的情绪和顿悟仿佛是人一生的“伦理选择”的浓缩和象征。赵:听了您所做的分析,我确实感觉到生态伦理批评视角下的诗歌研究颇具特色,令人信服。它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提升了经典诗歌的当代生命力,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打开了新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还使文学

22、研究的层次和基调都得到了一定的升华。这体现了您这些年来一直主张和坚持的文学研究的多维视野,以及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路径。就文学研究的多维视野而言,除了生态伦理批评,您还在一些场合提出了“文学法律批评”以及“文学5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 跨媒介批评”等概念,它们也适用于英美诗歌的经典文本分析和研究吗?吴:答案是肯定的。就文学法律批评而言,法律主题的文学文本渗透在英国文学经典的各类体裁之中。在小说创作领域,丹尼尔笛福(D a n i e l D e f o e,1 6 6 01 7 3 1)、亨 利 菲 尔 丁(H e n ry F i e l d i ng,1 7 0 71 7 5 4)、沃尔特

23、司各特(W a l t e r S c o t t,1 7 7 11 8 3 2)、查尔斯 狄 更 斯(C h a r l e s D i c k e n s,1 8 1 21 8 7 0)、威 尔 基 柯 林 斯(W i l k i e C o l l i n s,1 8 2 41 8 8 9)、哈代等英国著名作家的多部长篇小说,都在法律审视以及法律书写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如菲尔丁的 汤姆琼斯(T o m J o n e s,1 7 4 9)、司各特的 密得洛西恩监狱(T h e H e a r t of M i d l o t h i a n,1 8 1 8)、狄更斯的 荒凉山庄(B l

24、 e a k H o u s e,1 8 5 2)、哈代的 无名的裘德(J u d e t h e O b s c u r e,1 8 9 4)等,都是文学法律批评的优秀文本。我所提倡的“文学法律批评”,旨在借鉴法学原理来审视文学作品。在我国外国文学学界,文学法律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司各特、狄更斯等小说家的研究,以及威廉莎士比亚(W i l l i a m S h a k e spe a r e,1 5 6 41 6 1 6)的戏剧研究。小说因为情节性较强,所以从法律批评的视野探究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形象等内容,相对而言更为妥帖。但要知道,文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家,尤其是诗人,常

25、被视为哲学家的“近邻”,诗歌善于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哲理的内涵,同样,诗人也善于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法学观念,在诗的措辞、技艺等方面体现对法律问题的审视,呈现诗性正义的精神。于是,诗歌创作同样可以与法律的要素发生关联。在诗歌创作领域,仅以我熟悉的1 7世纪英国诗歌为例,就有很多具有法律素养的诗人。我在 英国玄学派诗歌研究 一书中,论及不少这样的玄学派诗人,如沃尔特 罗利爵士(W a l t e r R a l e igh,1 5 5 21 6 1 8)、弗朗西斯夸尔斯(F r a n c i s Q u a r l e s,1 5 9 21 6 4 4)、托马斯坎皮恩(T h o m a s C

26、a mpi o n,1 5 6 71 6 2 0)、约翰多恩(J o h n D o n n e,1 5 7 21 6 3 1)、托马斯卡鲁(T h o m a s C a r e w,1 5 9 41 6 4 0)、约翰萨克林(J o h n S u c k l i ng,1 6 0 91 6 4 2)等,他们在大学攻读的都是法律专业,接受过法律专业严格的训练,有着极高的法律造诣,总是善于在作品中借鉴法律意象进行创作,或者表现法律的内涵。埃德蒙斯宾塞(E d m u n d Spe n s e r,1 5 5 21 5 9 9)等诗人更是善于应用法律词语,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法律思想。正因

27、如此,我认为,同小说6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创作一样,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法律问题的深思,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法理思想和法学观念等都十分值得关注。因此,文学法律批评自然可以应用于诗歌研究之中,从而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在内的文学经典,发掘其新的内涵。在 文学法律批评v s法律与文学 等文章中,我强调过,文学法律批评旨在让法律意识成为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让法律正义成为文学作品所弘扬的真善美的具体内涵。在我看来,文学法律批评理应成为诗歌文本解读和诗人创作思想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赵:那么您又是如何看待“文学跨媒介批评”呢?早在2 1世纪初,您就曾在“

28、浙江人文大讲堂”做过一场题为“跨媒体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从影片 苔丝 谈起”的讲座。在该场讲座中,您以哈代的 苔丝(T e s s of d U r b e r v i l l e s,1 8 9 1)为例,论及世界文学的跨媒介研究,提出了“文学跨媒介批评”这一研究方法。如今,随着跨媒体格局的形成,跨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这种文学批评方法是否也可以用于英美诗歌研究?吴:“文学跨媒介批评”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研究文字与影像的关系,也可以研究影像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实践证明,“文学跨媒介批评”不但适用于英美诗歌的研究,而且非常适当,值得关注。我在为博士生开设的“现代欧美诗

29、歌”“外国文学名著原著精读”等课程中,就十分强调这一批评方法。我所教授过的浙江大学博士毕业生中,已有多人从文学跨媒介批评这一研究途径入手,对英美诗歌展开深入研究。他们的多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其中包括英国的前拉斐尔派诗歌研究、布莱克诗歌研究,以及美国的威廉斯诗歌研究、2 0世纪3 0年代的诗歌研究等,当然还有其他语种的欧美诗歌研究,如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M i c h e l a nge l o B u o n a r r o t i,1 4 7 51 5 6 4)诗歌跨媒介批评研究。这些都充分说明,在英美诗歌研究领域,跨媒介批评不但非常有必要,而且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

30、认可。赵:我觉得您所从事的外国文学研究,不仅跨度大、涉及面广,并且,您总是在研究中不断拓展疆域。就研究体裁选择而言,您兼顾小说研究和诗歌研究;就语种而言,您在研究中全面发挥了多语种的研究优势,同时聚焦于诗歌艺术成就较高的国家或民族,对英语文学和俄语文学展开重点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您具有敏锐的跨学科意识,涉7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 及面广,研究视野开阔。请问,这种跨界意识,或者说多维视野对您所从事的英美诗歌研究有何帮助或启迪意义?吴:早在2 0世纪末,美国的迈克尔吉本斯(M i c h a e l G i b b o n s)等学者就撰写了 知识生产新模式(T h e N e w P r o

31、d u c t i o n of K n o w l e dge,1 9 9 4)一书,提出了异于传统科学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他们在书中强调,由于知识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必要从学科语境转向跨学科语境。这种跨学科意识对英美诗歌研究同样具有重要启迪意义,文学研究需要多维视野,这其中既包括文学内部研究的审美视野和语言学根基,也包括认知批评等跨学科视野。譬如,刚才我们谈及的生态批评及生态伦理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法律批评等,当然,还包括文学经济批评、文学教育批评等。所有这些批评理论,都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疆域,也极大地提升了外国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的拓展,才能不断挖掘文学经典

32、的价值,体现文学研究的意义之所在。赵:那么,您所具有的多语种的优势是否也有利于这种跨学科视野的呈现?我们研究英美诗歌,除了源语国家的文化语境,是否也需要充分理解译入语国家的文化现状?您认为,研究英美诗歌,对于中外文明互鉴,进而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是否具有促进意义呢?吴:这一问题很有意义。我们研究英美诗歌,其目的就是文化交流,就是文明互鉴,相互吸收有益的成分。英美诗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进程,反过来,中国诗歌也对现当代英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譬如,英美意象派诗歌就明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意象派诗歌所奉行的诗体革新,以及对于音节、音步及韵脚等相关概念的革新,都与中国文化的影响

33、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国的象形文字,非常明晰地作用于英美意象派诗歌的生成和发展,中国诗歌中以“字”为结构单位的认知模式,极大地作用于我们所熟悉的诸如埃兹拉庞德(E z r a P o u n d,1 8 8 51 9 7 2)的 在地铁车站(“I n t h e S t a t i o n o f t h e M e t r o”,1 9 1 3)、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 i l l i a m C a r l o s W i l l i a m s,1 8 8 31 9 6 3)的 一辆红色手推车(“T h e R e d W h e e l b a r r o w”,1 9 2 3)等许多英美意

34、象派诗歌中的代表作品。这种影响和作用充分弘扬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我想,这也是我们当今强调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所在。赵:您所说的英美诗歌研究与我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也8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是我国外国文学学科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一。您曾在一些学术会议的主旨发言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中多次提及外国文学学科的意义所在,认为“外国文学”不是“外国的文学”,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点,您能否进一步做些阐释?吴:的确,我强调过“外国文学”不是“外国的文学”,因为我们研究外国文学,不是为了宣传外国文化,而是为我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提

35、供借鉴,为我国文化强国策略做些贡献。作为学科,外国文学是我国学科建设和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所以,在翻译研究中,我们还应将外国文学从部分文学翻译研究的词语对应中解救出来,真正认识到翻译文本与民族文学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译者的使命,从而将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密切结合起来,从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及其对我国民族文学的学术贡献这一视野来考察外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赵:既然提到英美文学翻译,我想知道,您翻译出版过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苔丝、狄更斯的长篇小说 艾德温 德鲁德之谜(T h e Mys t e ry of E d w i n D r o o d,1 8 7 0

36、)、金斯利艾米斯(K i ngs l ey Am i s,1 9 2 21 9 9 5)的长篇小说 反死亡联盟(T h e A n t i-D e a t h L e agu e,1 9 6 6),以 及 美 国 作 家 纳 撒 尼 尔 霍 桑(N a t h a n i e l H a w t h o r n e,1 8 0 41 8 6 4)的代表作 红字(T h e S c a r l e t L e t t e r,1 8 5 0)等一些小说作品,也翻译出版过 劳伦斯诗选(1 9 8 8)、雪莱抒情诗全集(1 9 9 4)、夏洛蒂勃朗特诗全编(1 9 9 6)、时光的笑柄:哈代抒情诗选

37、(2 0 1 4)等多部英国诗人的诗集,那么,您认为小说翻译与诗歌翻译有何区别?我们在进行诗歌翻译实践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吴:诗歌翻译与小说翻译的区别,其实就体现在两种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上。我在 浙籍作家翻译艺术研究 等论著中,也曾论及小说翻译和诗歌翻译的异同。小说翻译与诗歌翻译要注意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意义”和“声音”方面。小说作品,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基本特性是“讲故事”,服从于一定的思想内容,具有明晰的情节性。所以小说翻译主要讲究传达原作的内容和思想,尤其是小说的情节。而诗歌作品,无论是韵文体还是无韵体,常常都是没有情节可言的,即使部分长

38、诗具有情节,情节也不是首要的。诗歌翻译更重要的是传达诗歌从意象中升华而出的意9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 境和情感以及诗歌构成要素中的韵律、节奏等音乐特质。能否将英美诗歌中的韵律及音乐特质表达出来,是衡量诗歌翻译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说翻译主要是传达“意义”,诗歌翻译则需要传达呈现意义的“声音”。可以说,诗歌的可译性直接与音乐性相关。罗伯特弗罗斯特(R o b e r t F r o s t,1 8 7 41 9 6 3)所说的诗歌翻译中所丧失的东西,所指的也主要是诗歌中的音乐特质。而能否以及如何恰当地传达诗歌中的这一音乐特质,对译者来说,无疑是富有挑战意义的艺术追求。所以,我在翻译雪莱、哈代等英

39、语诗歌的实践中,亦努力体现并传达源语文本的声音内涵,尤其是对于十四行诗体之类严谨的格律诗,我们理应遵从原诗的形式和内容,力求神与形的完美结合,并且在译入语的丰富的语言矿产中,探寻、挖掘和选择恰当的语料、词汇和表达方式,传达原诗的韵式特征和语义负载。赵:既然诗歌翻译要注意“声音”,那么,为了传达声音的内涵,有时能否忽略结构要素呢?吴:诗的结构要素是不能忽略的。作为译者,要在呈现“声音”的同时,忠实于源语诗歌文本的结构。我今年发表在 当代外语研究 上的 欧美诗歌的结构模式及其翻译策略 一文,对此有过论述。诗的结构模式内涵丰富,不仅涉及词语、意象、修辞,还涉及基本的诗歌形态和语法结构、声音模式等多个

40、方面。就其内部结构而言,诗歌结构与诗的构思、逻辑关联、诗行的整体组织以及声音的常规模式等都具有一定的关联。谈及声音模式,韵式、韵律、节奏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甚至连语法结构都是研读诗歌和翻译诗歌时必须关注的对象。也就是说,翻译诗歌,既不能忽略诗歌文本微观的内部词语结构,也不能忽略诗歌文本宏观的整体逻辑结构的和谐贯通。诗歌语言不同于小说语言,为了韵律和节奏的需要,往往在诗中变化常态性的次序,颠倒诗句的文字排列,以便形成“错位”,并且化常为奇,从而加强诗的气势。尽管存在这种现象,尽管有些诗人声称自己在诗歌创作中具有自由使用词语结构的权力,但是各个词语之间的密切关联仍是不可忽略的。在翻译过程中,如果

41、不弄清楚每个词语的微观结构或句法功能以及作品宏观的逻辑结构,就难以与原作者形成共鸣,有时,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也会对诗歌的语义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在重视译者的艺术个性、译笔的神奇活力的基础上,应坚持将译文的忠实性,包括对原作结构要素的忠实传达,放在重要的位置。01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赵:听了您对诗歌研究和诗歌翻译的见解,我很受启发。我们在开展英美诗歌研究的过程中的确需要具备跨学科意识和多维视野。而在诗歌翻译方面,所要传达的源语要素确实很多,也很重要,我们年轻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必须在母语和外语两个方面好好磨炼,狠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从事诗歌翻译和研究。吴老师,这次访谈使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我们也期待您有更多欧美诗歌研究及翻译领域的优秀成果问世!11英美诗歌研究的多维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