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152695 上传时间:2024-10-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4 月第2 8 卷第2 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Apr.2024Vol.28 No.2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吴晓静1.2(1.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 2 50 0 2;2.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 2 4 0 51)摘要:“专创融合”贯穿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且有着特殊的内在发展逻辑。应用型高校要消传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依赖,突破来自认知、技术、功能和行政等方面的路径锁定,需聚焦理念、实践、管理与保障等环节,强化内部治理,推进外

2、部协同,构建以体制创新为核心的“三链四融合”教育发展模式。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路径依赖;路径创造;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教育部2 0 2 0 年度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纵横有道的农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生态系统研究”(教高厅函【2 0 2 0】2 0 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 0 2 1年度重大课题“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构建我国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格局”(2 1CXZ02)作者简介:吴晓静,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盐城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文章编号:10 0 7-8 6 0 6(2 0 2 4)0 2-0 0 2 5

3、-11收稿日期:2 0 2 4-0 2-0 6DOI:10.19 4 11/j.c n k i.10 0 7-8 6 0 6.2 0 2 4.0 2.0 0 3 文献标志码:A“专创融合”作为应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的重要手段,正逐步成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热点。自2 0 15年始,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相继出台系列文件,着力推动高校“专创融合”改革,并已取得长足进展。不过,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结合松散、操作机械的突出问题。如何围绕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基于学科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以及如何有效破除路径依赖对“专创融合

4、”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应用型高校深化改革发展进程中呕需思考和破解的重要难题。国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起步较早,许多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了较完整的融合教学方式和实施体系。自2 0 0 3 年实施考夫曼校园计划开始,26美国受资助的高校开始推行全校性创业教育改革,特别是在构建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融通的实践策略上各显特色。如霍华德大学、罗彻斯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纷纷成立了全校性跨学科创业中心,得克萨斯大学的创业教育与多学科联通,工商管理学院与工程学院相互联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1同时,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音乐学院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开设“音乐创业与营销”

5、“音乐创业导引”等课程。斯坦福大学和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跨越专业教育界限,打通学科割裂的布局,形成较为成熟的融合发展体系。2 国内关于“专创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龚英翔 3 、巩丽霞 4 等为代表对“专创融合”的概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进行辨析;二是以李雅乐 5、苗青 6 等为代表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障碍及消解路径进行研究;三是王占仁 7 、陈寿灿 8 、杜辉 9 、傅田 10 等围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模式及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当前,我国“专创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步向纵深发展,结合不同学科特点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成果逐渐增多,

6、但主要是融合理念、课程、实践等方面的探索,实质性的追因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路径依赖理论与路径创造理论,通过剖析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全面分析造成这种路径锁定的原因,并从路径创造的视角提出有效纤解举措。一、路径依赖、路径创造与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发展的适应性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1路径依赖理论与路径创造理论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由美国经济学家大卫保罗(Paul A.David)从生物学界引人经济学领域,用以解释技术变迁中的相关问题。布莱恩阿瑟(W.Brian Ar-thur)扩展了此理论,认为经济社会或技术等系统一旦进人某一路

7、径(无论好坏),惯性的力量会使其不断进行自我强化且锁定在该路径上。1I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C.North)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路径依赖的形成更多是由行动者的有限理性以及制度转换的较高交易成本引起的,受经济、政治的交互作用和文化遗产的制约而变得更加复杂。12 后来,他进一步提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最先从认知层面开始,经由制度层面发展,最后到达经济层面。13 青木昌彦在制度领域对路径依赖进行分析,认为路径依赖是制度重建时,由参与者的认知能力所决定的主观选择模型继续认同旧的基本制度结构,导致旧制度在新政权中以新形式延续的情况。14 1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路径依赖的产生主要受三

8、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历史文化和观念。制度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已有历史文化和观念。二是制度集合。制度变迁有利于形成制度集合,从而刻画路径依赖。三是制度转换。制度转换成本与路径创造代价呈正相关关系,制度转换成本增加意味着路径创造的代价增加,从而导致路径依赖锁定。此外,我们不能忽视技术变迁在路径依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路径锁定理论的奠基人布莱恩阿瑟认为,路径锁定刻画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旦形成,很难被外力改变,更难以从内部实现突破。也就是说,锁定是一种很难逃离的状态。151第2 期为了打破路径依赖形成的锁定对事物发展的栓,通常采取的路径创造方式有三种:其一,借助外力,即凭借新的系统创设新的

9、路径;其二,借助特定的物质奖惩对路径发展过程施加影响;其三,通过共同演化的过程调整理想的构造路径。16 格伦德(G r a u d)等人认为,行为主体通过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和学习以解锁路径依赖,实现发展路径的突破和创造。逊斯托克(Schienstock)总结了实现路径创造的五大要素,即获得新的机会、新的市场前景、环境压力、关键事件及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路径创造与路径依赖彼此依存,且路径创造的困难程度与路径依赖的强度相关,二者是共生演化的关系。2路径依赖、路径创造理论与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适应性分析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中的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分析,特别是发展变

10、迁中的路径探索和选择问题,显示了很强的普适性,这为分析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1)打破路径依赖是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原生动力是打破专业教育发展惯习,突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专业教育是基石,创新创业教育是支撑,两者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有人将我国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种形态:一是效仿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二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模式,兼具学术性和职业性;三是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模式。17 只有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浸润,专业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中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

11、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专业教育,否则容易陷入虚脱;专业教育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来引导,否则容易僵化。因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强调的是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依托,侧重创业知识的应用创新,从而强调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开拓进取精神的培养。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的着力点就在于打破传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割裂发展形成的路径依赖。(2)克服路径锁定是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发展动力。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多方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他们既相互合作又彼此博奔,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路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行为主体成本最小化”,即政府、社会和高校等行

12、为主体在行为选择时,因受规避成本风险、追求成本最小化的控制而产生对原有路径的依赖;二是“行为主体效用最大化”,即政府、社会和高校等行为主体在做出选择时,会自主追求效用最大化,使得先人为主的路径优势被锁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历史选择效用。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初始选择时,总会采取便于操作的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而这种初始选择对“专创融合”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专创融合”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延滞性。因而,高校在暂时缺乏精确的衡量指标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时,倾向于选择短时间内容易出成绩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二,自我强化效用。制度政策的发展

13、对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从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2728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政策,旨在强化“专创融合”的力度。然而,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部门,制度政策的颁布是对已有政策的完善和发展,实质上并不是推翻或替代 18 已有政策。已有政策的延续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的稳定与过渡,但也为“专创融合”的发展推进埋下隐患,即在原有教育教学模式上很难实现真正的融合。第三,成本核算效用。路径依赖理论强调行为主体在选择时受关注成本核算的制约,也就是应用型高校在缺乏动力或精力及时获得“专创融合”教育理念、实践创新路径时,往往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经验去判断和做出决策

14、,受到改革成本核算的羁,因而很容易形成路径锁定。以上三方面的叠加与交互作用,势必导致应用型高校受控于路径锁定,并最终造成“专创融合”改革问题日趋突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打破这种低效的路径锁定,改变割裂状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跨课程、跨平台、跨师资的“专创融合”。(3)实现路径创造是破解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发展困境的钥匙。从路径依赖审视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呕需突破传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的路径依赖,最大限度地消解路径锁定带来的负面效应。路径创造观点认为,历史因素和先前条件固然重要,但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在制度革新、创新形成及环境交互过程

15、中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19 因而,充分发挥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实现路径创造是破解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发展困境的关键。二、路径依赖与锁定: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发展困境近年来,应用型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专创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落后、课程教学不健全、管理脱节及保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原有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就容易被锁定在某种无效或者低效的状态,进入锁定状态后,就会陷人困境。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状态主要体现在认知性锁定、技术性锁定、功能性锁定与行政性锁定等四个方面。1认知性锁定:原有教育理念割裂认知性锁定,

16、指的是对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固有发展理念和路径的认知。当将原本形成的固化专业教育思维和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量化指标作为衡量教育改革的标准时,就容易形成基于传统教育发展路径的认知依赖。然而,行为主体的这种认知图式和理念形成之后,又会在一定时期内左右人们的选择,增强这种路径依赖。这种认知性锁定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认为它是一种业余的教育;或者不能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认为它是一种速成的教育。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认识不清,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些观念认知的长期存在,人为地将创

17、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形成了认知性锁定。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较稳定的独立体系。与之不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第2 期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兴事物,发展尚不完善,“专创融合”也是近几年才成为热点话题。这一现状导致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知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或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相联系甚至相等同,或主观地认为“专创融合”会对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造成不利影响。这种认知理念上的偏差,不仅体现在对教育政策的理解认知上,也体现在对教育目标的理解认知上。一方面,不断深化的“专创融合”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获得执行主体的认可,而作为

18、主要执行主体的相关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政策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成效。路径依赖理论认为,新的政策制度是对已有政策制度的延续与发展,而非完全意义上的推翻或替代。这就决定了政策执行主体很容易将“专创融合”教育政策理解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或机械融合。另一方面,高校推进“专创融合”的教育目标应符合高等教育改革总体目标要求,即通过“专创融合”,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大局。然而,创新创业教育至今尚未充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之中,从而导致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疏离,难以实现融会贯通。理念认知的路径依赖直接影响“专创融合”的发展进度,成为“专创融合”改革

19、的主要阻力,使得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实现跨学科的专业、课程间的互动融合。2技术性锁定:高校内部技术支持不够技术性锁定,指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技术问题,如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融合结构不合理等。“专创融合”在实践选择上的路径依赖主要体现在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当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课程设置独立化,即局限并满足于增设几门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但忽视了这些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关联度,从而导致增设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紧密,有的甚至完全脱节;二是实践教学精英化,也就是将实践教学锁定在创新创业大赛或相关项目研究上,只注重为特定群体学生提供展

20、示自我的机会,从而背离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由于理念认知上的路径依赖,部分高校尚未真正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人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仍游离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之外,导致“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呈现线性逻辑。同时,部分高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受制于实践经验不足和操作技术的路径依赖,导致专业课程很难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从而制约了“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面,高校的专业知识传授方式也受制于传统学科的专业教学体系,孤立于创新创业课程和其他基础学科之外,专业教学中的维持性教学和验证性教学与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难以融合。同时,在教学

21、重心和方法的选择上,专业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的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实践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二者的教学模式与交互学习环境的差异,客观上带来双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融合上的挑战。2 0 3行政性锁定:高校内部原有组织结构和制度落伍行政性锁定,指的是受制于应用型高校内部原有组织结构和制度约束,呈现出管理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2930体系不协调,融合机制不完善。这种行政性锁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组织机构不健全。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通常挂靠不同的行政部门,并未交给二级学院,很难有专业教育作支撑。其二,师资队伍薄弱。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

22、专职教师缺乏,多为行政人员、专职辅导员、外聘教师等兼职教师,缺乏专业依托;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缺乏团队合作,很难形成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其三,制度保障不力。“专创融合”缺乏激励机制和学分认定转换制度,特别是“专创融合”的成效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由于“专创融合”课程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比,实施的质量评价指标较难把握,而在“专创融合”相关政策中,关于质量评价的表述又很宽泛,从而直接影响参与“专创融合”教育的管理者、实施者及受益者的改革热情和动力,教育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专创融合”管理混乱主要体现在多头管理。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创新创业教育由政工部

23、门牵头,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各类比赛的组织等,而专业教育一般由教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受制于高校内部不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对抗,两者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重在理论教学,缺少专业深度,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前沿理论、技术方法割裂。尽管部分高校在尝试“专创融合”改革过程中,形成初步格局,但由于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不完善,管理部门缺乏均衡协调,只是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中呈现试验点。4功能性锁定:高校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关系异化功能性锁定,指的是受外部关系异化影响,应用型高校始终按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取办学资源,从而导致“专创融合”保障机制不健全,融合成效不高。这种功能性锁定主要体

24、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从应用型高校与政府间的纵向关系看,政府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承担指导者、监督者角色,为“专创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但由于应用型高校发展层次参差不齐,且缺少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政府提供的政策、资金等“专创融合”资源不仅在“质”上呈现供给不均衡,在“量”上也存在供给不足,大多数学生并非直接的受益主体。其次,从应用型高校与兄弟院校的横向关系看,相互间合作交流不够。应用型高校长期倾向于和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保持传统、纵向的封闭关系,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互动交流,失去了相互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机会。一味强调竞争的横向关系,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共享当地高校发展网络形成的增长聚合效

25、应。最后,从应用型高校与企业行业关系看,存在关联度低且供给与需求匹配困难等问题。由于应用型高校自身办学定位不准,缺少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的动力,导致人才培养链与地方产业链的割裂,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地方行业企业需求。路径依赖理论的贡献之一就在于“重视人的有限理性和较高的制度转换成本的作用”,认为“较高的制度转换成本的存在又使得路径创造是不经济的,从而加固原有的锁定”。2 1 教育资源是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载体,包括用于维持正常教学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专创融合”的教育资源配置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平台建设和师资队伍组建等。受制于学校现有管

26、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第2 期理者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知、条件、能力等资源关系,应用型高校很难在整合校内外资源的过程中打破原有建制,形成新的资源关系。高校原有资源整合能力也成为制约“专创融合”校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拥有较强影响力和强势学科的高校,对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拥有更好的吸附力。反之,则会在资源流动中受到严格的控制,形成马太效应,从而更深地限制其获取资源的渠道和能力。三、路径创造: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纤解举措应用型高校要消传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依赖,突破来自认知、技术、功能和行政等方面的路径锁定,需聚焦理念、实践、管理及保障等环节,强化内部治理,推进外部

27、协同,构建以体制创新为核心的“三链四融合”教育发展模式。1突破认知依赖,促进教育观念融合首先,政府作为深化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需转变观念,加强统筹引导,发挥好决策服务作用,主动协调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精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其次,应用型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将“专创融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思路,融会贯通于学校整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中,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自觉追求。再次,应用型高校各级政策执行主体要摒弃原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孤立的线性人才培养思维,淡化边界意识,促进各教育环节的全面融合。高校内部在观念上应

28、厘清“专创融合”不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做创新创业教育的简单加法,而应是统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共同认知和思维的整体设计;不是各学科、专业教学课程、师资等要素的机械叠加,而是建立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整体目标基础上的各要素有机整合。2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内涵式融合,要求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都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教育重理论、强系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思维定势,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感性认知。最后,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是“专创融合”实施的内源性支持动力。专业教师具备本专业发展前沿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知识传播和实践教学具有内源性诉求,是“专创融合”的优质师资力

29、量。引导和激发专业教师转变观念,致力于“专创融合”教育改革尤为重要。2突破技术依赖,促进课程教学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建设,通过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融合与重组,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是“专创融合”的前提。应用型高校要统筹和引导政策执行部门树立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等融人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学科教学学院与创新创业学院,构建突显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征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这既有利于形成融通识类和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于一体、广度和深度兼顾的课程体系,也有利于聚焦某一专业或领域的相关学科,形成多理论、广视角、新范式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构性融

30、合。“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体现在课程目标、内容、功能等方面,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3132而且包括重构与改造学科、形式及种类等维度。这里,我们提出“理论十实践十延展”的课程构建思路:一是理论课程。深入挖掘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创业元素,加强专业必修课程的创新创业思想渗透;针对部分学生开设理论选修课程,增加创新创业类优质专业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同时,可以相应开设针对不同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创新兴趣课程,作为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专题选修课程。二是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最能够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特质,“专创融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有机统一,有效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及

31、创新能力。实践课程体系既包括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及各类实践竞赛。三是延展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应该增设创新创业管理、创业实操类辅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改革既是“专创融合”课程实施的落脚点,也是关键环节。创新创业教育若不能扎根课堂,就会流于形式,“专创融合”只能成为空谈。因而,“专创融合”实施的重点在课堂。传统的专业教育思想影响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导下的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尝试。应用型高校需统筹协调,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尤其是探索基于智慧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新工科和新文科融通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打造全方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

32、台,探索校内外共建共享的教育模式;引导师生通过对话、沟通与协作等方式探究问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3突破资源依赖,促进保障体系融合其一,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加强校内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应用型高校内部要搭建科学的组织架构,出台“专创融合”相关政策与实施方案,形成以评价、激励及资源配置机制为重点的制度规范,在制度层面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协调校内各类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平台创建、师资队伍培训以及实践成果转化等。因此,学校应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管理机构,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以及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实施、评估及反馈,为学生提供创业技术支持等。其

33、二,建立多元师资队伍,提高校内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求建立以高校为主,政府和产业为辅的多元人才培养格局,其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在于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转变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和内源性支持动力;其次,提升骨干教师素养,把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质量观;最后,采用柔性引聘的形式,广泛招揽校外行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其三,建立协同合作机制,提升育人保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主动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地区创新引领战略需求,争取政府与社会产业支持。首先,无论是产教融合还是校企合作,政府都具有显著优势,居于重要位置,发挥关键作用。其次,深度校企

34、合作不仅能为高校提供专业的实践教育平台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指导教师,而且能够加快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化速度,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高校既要提升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专业性更强的创新人才,又应抓住重点,协调多方,完善外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为“专创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配置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第2 期保障和政策支持。最后,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发挥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挖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协调与政府、产业及社会之间的力量互动,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发展动力。4突破制度依赖,促进组织结构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牵

35、涉校内外多组织主体,涵盖多部门机构。传统专业教育的制度依赖造成诸多障碍,楷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需要校内外组织机构深度合作,互融互通。(1)疏通人才供需链。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专业教育提出新要求,教育供给侧改革需对接社会需求侧发展现状,结合社会产业调整、升级以及岗位多样化需求,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合格人才,才能实现人才的有效供给。随着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探索学科专业与产业集群间的良好对接。为此,应用型高校应立足地方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做到专业设置、产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政策和

36、资源优势,有效协调各方,确保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科学设计与布局,促进校企合作,使高校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产业需求,进一步提升高校专业科研创新向社会经济转化的水平和能力。(2)疏通人才培养链。应用型高校应打破学科、专业、部门壁垒,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坚定以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办学定位。另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疏通人才培养体系各环节。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37、和学科优势,既要建立全过程、全模块、全链条的个性化、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又要丰富和优化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人差异化的“专创融合”培养模式中,从而完善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3)疏通融合生态链。从校内外组织机构合作共赢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人才培养资源,积极建立“专创融合”生态体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人才培养生态系统需要内外部生态要素和谐共生。“专创融合”既要挖掘校内各类创新发展资源,如校内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及学分认定、成果奖励等,也要通过校外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制度及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外部发展资源和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

38、的学习氛围。同时,创建“专创融合”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与服务。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路径依赖的起点受制于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而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受到国家宏观高校管理模式和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制约。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但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仍依赖集权管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四、结语3334理,导致应用型高校在发展转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往往很难取得大的成效,人才培养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真正实现“专创融合”,扎实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相结合的校内融合,并向校外的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多重融合延伸,才能为改革创新创业

39、教育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坚实保障。参考文献:1 罗志敏,夏人青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1 3(2):1 2 8 一132.2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一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 0 1 6(1 1):6 2 一7 0.3 龚英翔,何淑贞,卓泽林,等促进还是抑制:论创业教育与文理教育之间的关系J高教探索,2 0 2 3(2):1 0 9 1 1 6.4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1 1(9):43 一46,1 2.5

40、李雅乐,张建设,杨百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瓶颈及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0(27):43 46.6 苗青英国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发J教育评论,2 0 1 8(3):6 7 一7 2.7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 0 1 5(5):5 6 一6 3.8陈寿灿,严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科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8):96100.9 杜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 0 1 7(5):9 1 9 4.1 0 傅田,赵柏森,许媚“三螺旋”理论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41、融合的机理、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 0 2 1(4):7 4一8 0.11 ARTHUR W B.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 J.Economic Journal,1 9 8 9(3):1 1 6 1 1 7.12J NORTH.D C.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transition problem JJ.WIDER Annual Lect

42、ures,1997(1):11-18.13 NORTH.D C.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7178.1 4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 0 0 1:3 6 一5 6.15 ARTHUR W B.Comment on Neil Kays paperRerun the tape of history and QWERTY al-ways wins J.Research Policy,2013,42(6-7):11861187.

43、16 KEMP R,RIP A,SCHOT J.Constructing transition paths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niches M/Path Dependence and Creation.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1:269-299.17李鹏虎我国高校专业教育模式的历史流变与发展进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2 0(6):6 7 7 4.1 8 包水梅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演变机制研究一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J复旦教育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各兼论高等教育内涵的重新审

44、视J.第2 8 卷第2 期论坛,2 0 1 8(4):8 0 8 6.1 9 张丽。大学章程实施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生 J高等教育研究,2 0 1 9(6):3 4一3 9.2 0 宋华明,刘泽文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J江苏高教,2 0 1 7(2:8 8 一9 1.2 1 时晓虹,耿刚德,李怀“路径依赖”理论新解J经济学家,2 0 1 4(6):5 3 一6 5.2 2 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1 8(3):1 47 1 5 2.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35Path Dependence and

45、 Breakthrough of 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 in Integrating Specialized Education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WU Xiaojingl.2(1.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2,Jiangsu,China;2.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51,Jiangsu,China)Abstract:Integrating specialized education wit

46、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a conceptrunning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and various links of talent train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and has its unique internal development logic.These universities should elimi-nate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

47、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break through the path locking from cognitive,technological,functionaland administrative aspects,and focus on concept,practice,management and guarantee,strengthening internal governance,promoting external coordination,and building up an edu-cational model centering 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with tight links in three aspects and inte-gration of four domains.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specialization-innovation integration;path de-pendence;path creation;talent cultivation(责任编辑赵林平)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