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1 1年 第 1 2 期 (总 第 2 6 6期 ) Nu mb e r 1 2 i n2 0 1 1 ( T o t a l No 2 6 6 ) 混 凝 土 Co n c r e t e 原材料及辅助物料 M ATERI AI AND ADM I NI CL E d o i :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2 3 5 5 0 2 0 1 1 1 2 0 1 6 粉煤灰和硅粉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王社 良,于洋 ,张博 ,赵昆 ,樊禹江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 1 0 0 5 5 ) 摘要: 通过试验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和
2、硅粉掺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粉煤灰 掺量的增加, 再生混凝土抗压、 抗拉强度逐渐降低, 但对抗折强度影响不大,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速率较普通再生混凝土低。 硅粉的复合掺入, 使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显著增长, 并提高了其早期强度增长速率, 但抗拉强度增长较为有限。 关键词: 粉煤灰;硅粉 ; 再生混凝土;强度 中图分类号 : T U 5 2 8 0 4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2 3 5 5 0 ( 2 0 1 1 ) 1 2 0 0 5 3 0 3 Ex pe r i me nt al s t
3、ud y on i nf l ue nc e of mec ha ni c pr ope r t i es o f r ec y c l ed c on c r e t e by f l y a sh an d si l i c a f uma WA NGS h e - B a n g , Y UY a n g , Z HA NGB o , Z HAOKu n , F ANY u -j i a n g ( C o l l e g e o f Ci v i l a n dAr c h i t e c t u r eE n g i n e e r i n g , Xi an Un i v e r
4、s i t yo f Ar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Xi an 7 1 0 0 5 5 , C h i n a ) Abs t r a e t : Th e i n fl u e n c e o n me c h an i c p r o p e gi e s o f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b y t h e c o n t e n t o fs i l i c a f u n l a and fl y a s h i S s t u d i e d An d t h e me c h ani
5、s m o f a c t i o n i s r e s e a r c h e d a t t h e p r e l i mi n a r y s t e p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 wi th the i n c r e a s e i n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n y a s h , t h e c o mp r e s s i v e s tr e n g t h and t e n s i l e s t r e n g t h o f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t e g
6、 r a d u a l l y d e c r e a s e , b u t i t h a s l i R l e e f f e c t o n the fl e x u r a l s t r e n g t h Gr o wt h r a t e o f e arl y s t r e n gth o f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t e w i t h fl y a s h i s l o we r than n o r ma l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t e C o mp o u n d mi x e d wi t
7、h s i l i c a f l l lT l a , the c o mp r e s s i v e s tr e n g t h a n d f o l d i n g s t r e n gth o f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o b v i o us l yi n c r e a s e d, a n di t s g r o wt h r a t eof e arl y s tre n g t hh a sb e e ni mp r o v e d, b u t theg r o wt ho f t e n s i l e s tre n g t
8、hi s r e l a t i v e l yl i mi t e d Ke y wor d s: fl y a s h; s i l i c a f u ma ;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t e ; s tre ng t h 0 引言 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 清洗 , 分级后, 按一定比例混合形 成再生粗骨料 , 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新混凝土 称为再生混凝土( R A C) 1 。 由于再生混凝土在形成过程中的损 伤积累, 内部存在大量微细裂缝, 导致其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 等通常较同配合比的普通混凝土偏低2 3 。 为弥补缺陷, 本文通过掺加粉煤
9、灰和硅粉对再生混凝土进行 改性。 由于这两种掺合料物理形态, 化学组成各不相同, 掺人混 凝土后各有不同表现。 粉煤灰的形貌效应、 填充效应等的作用可 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 但由于粉煤灰活性较水泥低, 掺人混凝 土后往往导致早期强度过低。 硅粉的填充效应和水化作用能显 著提高混凝土强度, 但其极大的比表面积会吸附更多的拌和水 , 易造成和易性降低嗍 。 而将两种活性矿物料复合掺人 , 其作用效 果相互促进, 扬长避短 , 将使再生混凝土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本文以这两种掺合料为试验对象, 研究了其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力 学l生能的影响, 为再生混凝士应用推广, 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1 试验
10、设计 1 1 试验原材料 ( 1 ) 水泥: 秦岭牌 P 0 3 2 5 R级水泥。 ( 2 ) 拌和水: 普通自来水。 ( 3 ) 砂 : 灞桥某砂场的河砂, 级配范围属 I I 区, 细度模数为 2 8 , 表观密度为 2 6 1 0 k g r n , 堆积密度为 1 5 7 5 k g m 。 ( 4 ) 天然粗骨料( NA) : 天然碎石, 基本性能见表 1 。 ( 5 ) 再生粗骨料( R A) : 西安市龙首村某拆迁建筑混凝土经 破碎分级后 , 按一定 比例混合而成, 混凝土龄期 1 O年, 原始强 度 C 3 0 , 基本性能见表 1 。 表 1 粗 骨料的基本性能 ( 6 )
11、 粉煤灰: 西安某厂生产的I I 级粉煤灰, 性能指标见表 2 。 表 2 粉煤灰性能指标 ( 7 ) 硅粉: 西安霖源微硅粉有限公司生产的S i O : 含量为 9 0 硅粉, 化学成分见表 3 。 ( 8 ) 减水剂: 西安某厂生产的萘系高效减水剂, 性能指标见 表 4 。 收稿日期: 2 0 1 1 _ 0 6 一 l 7 基金项目: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 9 0 7 1 5 0 0 3 )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1 0 9 7 2 1 6 8 ) ;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 2 0 0 8 0 7 0 3 0 0 0 2 , 2 0 0 9
12、 6 1 2 0 1 2 0 0 0 5 ) ; 陕西省工业攻关项目( 2 0 0 8 1( 0 7 3 1 ) ;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 0 8 J Z 3 5 , 0 9 J S 0 2 2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 0 8 K F 0 2 ) ;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项目( 0 9 J S 0 2 3 , 0 9 J S 0 2 4 ) ; 中国 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科技创新基金; 陕西省社发攻关项目 ( 2 0 1 0 K 0 1 1 2 7 ) 5 3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表 3 硅粉化 学成分 表 6 掺加活性矿物料
13、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减水率 p H 密度l ( g e m ) 固体含量 含气量 8 6 1 1 7 6 3 1 7 6 2 5 1 7 _ 8 1 2试验 配合 比 本文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3 0 的再生混凝土为基准 , 设 计强度 C 3 0 , 分别进行了单掺粉煤灰( F A) 和掺加粉煤灰基础上 复掺硅粉( s F ) 两种试验。 粉煤灰掺入采用等量取代法, 硅粉掺 入采用内掺法 , 即均为在不改变水胶比的前提下 , 等量取代水 泥掺入, 其中粉煤灰掺量分别为 : 1 5 、 2 0 、 2 5 ; 硅粉掺量分 别为: 4 、 6 、 8 、 1 0 。 为在水胶比不变的前
14、提下保持混凝土 和易性, 复掺硅粉后需加入减水剂( P S ) , 其掺量为胶凝材料用 量的 1 。 配合比设计依据 J G J 5 5 2 0 0 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 计技术规程 , 粉煤灰掺量依据 G B J 1 4 6 9 0 粉煤灰混凝土应 用技术规范 , 硅粉掺量参照其厂家产品说明, 减水剂掺量依据 G B 5 0 1 1 9 _ - 2 o 0 3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 再生混凝土的 配合比见表 5 。 表 5 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 注: R C表示普通再生混凝土; R F表示单掺粉煤灰后的再生混凝 土 , R F 一 1 、 R F 2 、 R F 3 分别表示粉煤灰掺
15、量为 1 5 、 2 0 、 2 5 的再生混 凝土; R F S表示复掺硅粉后的再生混凝土, R F S 1 、 R F S 2 、 R F S 一 3 、 R F S 一 4 分别表示硅粉复合掺量为4 、 6 、 8 、 1 0 的再生混凝土。 1 3 试件制作与试验方法 试件在实验室制作, 再生混凝土采用人工拌合 , 振动台振 动成型, 在标准条件下养护至一定龄期后进行试验。 活性矿物料 掺入方法: 投入骨料, 随后投入活性矿物料、 水泥干拌后, 再加入 水和其他外加剂。 试件共 8 组 , 每组三块, 其中 1 0 0 mmx l O 0 mr n x 1 0 0 a i m三组, 分
16、别用于测定 7 、 2 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 强度; 1 0 0n l n l x 1 0 0mmx 3 0 0 n l r n一组 , 用于测定棱柱体抗压强 度; 1 0 0 m mx 1 0 0 mmx 4 0 0 mm一组, 用于测定抗折强度。 取每 组试件算术平均值为该组试件强度值, 若一组内最大值与最小值 差均超过 中间值 1 5 ,该试验结果无效。 力学性能试验依据 G B T 5 0 0 8 1 -2 0 0 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进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 1 力学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如表 6所示。 2 2 单掺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这部分
17、试验以普通再生混凝土( R C) 为基准。 依据表 6 试验 结果绘制粉煤灰掺量与再生混凝土各项强度关系, 如图 1 。 5 4 4 0 日 3 5 室 3 0 番 2 5 20 15 O l 5 20 25 粉煤灰, 图 1 粉煤灰掺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 系 40 3 5 营 3 0 2 5 0 粉煤灰 , 粉煤灰掺 量与棱柱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o 1 5 2 0 2 5 ,粉煤灰, 图 3 粉煤灰掺量与劈 裂抗拉强度的关 系 5 0 鬈 s 4 0 U l 5 2U 25 粉煤 灰 , 图 4 粉煤灰掺 量与抗折强度 的关 系 如图 1 3 所示, 与基准再生混凝土相比, 粉煤灰掺量从 1
18、 5 提高到 2 5 , 再生混凝土 7 d立方体抗压强度分别降低了 l 1 和 2 2 ; 2 8 d 立方体抗压强度分别降低了 1 2 和 2 8 ; 棱柱体抗 压强度分别降低了 9 和2 3 ; 抗拉强度分别降低 O 3 和 1 0 , 可见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掺入后 ,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 立方 体、 棱柱体抗压强度) 、 抗拉强度显著降低, 其降幅随粉煤灰掺 量增加逐渐增大, 原因是粉煤灰活性较水泥低, 掺入后使得水泥 在整个浆体中所占的比例下降, 延缓了整个体系的水化速度, 从 而造成早期再生混凝土强度较基准再生混凝土低。 粉煤灰掺量 分别为 1 5 、 2 0 、 2 5 的再生
19、混凝土, 其 2 8 d 立方体抗压强度 较 7 d立方体抗压强度分别增长了 3 3 、 2 9 、 2 3 , 而基准再生 2 2 m , B d 姜 骠辑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混凝土此强度增幅为 3 5 , 进一步说明粉煤灰取代水泥掺人 , 延 缓了再生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增长。 如图4 所示 , 粉煤灰取代水泥掺人后 , 对再生混凝土抗折 强度影响不大, 这是因为粉煤灰的掺入虽然降低了水泥的水化 速度, 但由于粉煤灰中粒径很小的微珠和碎屑, 在水泥石中既 可以相当于未水化的水泥颗粒起到填充密实的作用 , 又可以参 与水化反应, 可提高混凝土的匀质性
20、、 致密性, 从而提高韧性。 2 3 复掺硅粉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这部分试验以粉煤灰掺量为 2 0 的再生混凝土( R F 2 ) 为基 准。 依据表 6试验结果绘制硅粉掺量与再生混凝土各项强度关 系, 如图 5 8 。 4 5 日40 三3 5 3 o 2 5 2 0 o 4 6 8 1 O 硅 粉 图 5 硅粉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硅粉 , 图 6 硅粉与棱柱体抗压强度的关 系 3 5 善 警 -0 2 5 、 锚 骥 0 4 6 8 l 0 硅粉 , 图 7 硅粉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 硅粉 图 8 硅粉与抗折强度的关系 如图 5 、 6所示 , 与基准再生混凝土( R F 一
21、2 ) 相比, 硅粉掺量 从 4 提高到 1 0 , 再生混凝土 7 d立方体抗压强度分别增长 了3 和 2 6 , 2 8 d 立方体强度分别增长了 9 和3 4 , 棱柱体抗 压强度分别增长了 5 和 2 9 , 可见硅粉复合掺人后 , 再生混凝 土抗压强度显著提高, 其增幅随硅粉掺量增加逐渐增大, 原因主 要是硅粉可与水泥水化产生的 c a ( O H) 发生反应生成硅酸钙 ( c S H) 凝胶 , 其强度要高于 C a ( O H ) 的强度 , 同时在硅粉特 殊的形态效应等作用下, 再生混凝土的内部缺陷得到很大程度 上的弥补, 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硅粉掺量分别为 4 、
22、6 、 8 、 1 0 的再生混凝土, 其2 8 d 立方体抗压强度较 7 d 立方体 抗压强度分别增长了3 1 、 3 1 、 3 3 、 3 7 , 而基准再生混凝土 ( R F 一 2 ) 此强度增幅仅为 2 9 , 说明硅粉的掺入, 提高了再生混 凝土早期强度增长速率,原因是硅粉活性较高可与水t _ J k 化产物 C a ( OH) 发生反应 , C a ( O H) 不断被消耗同时又加快了水泥水化 的速率, 使得再生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比基准再生混凝士陕。 如图 7 所示, 硅粉掺量分别为 4 、 6 、 8 、 1 0 的再生混凝 土其抗拉强度较基准再生混凝土( R F 2 ) 分
23、别增长了 6 、 5 、 1 0 、 1 1 , 可见硅粉复合掺人对再生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增长 贡献较小 , 原因可能是硅粉加入后所生成的凝胶体虽可填充 再生混凝土内部孔隙 , 改善其受力分布, 但所生成的凝胶体吸 水后会产生一定的体积膨胀, 增大了再生混凝土的内部应力 , 一 定程度上导致其膨胀开裂, 影响了再生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提高。 如图 8 所示, 硅粉掺量分别为 4 、 6 、 8 、 1 0 的再生混凝 土其抗折强度较基准再生混凝土( R F 一 2 ) 分别增长了5 、 1 2 、 2 6 、 3 9 , 可见硅粉复合掺入后 , 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的提高 最为明显 , 这是因为硅粉的
24、掺入提高了作为再生骨料黏结材料 的水泥凝胶层的强度, 同时粉煤灰对抗折强度影响较弱, 所以抗 折强度有了较快的增长。 硅粉掺量小于 1 0 时的2 8 d 立方体抗压强度, 硅粉掺量小 于4 时的抗折强度均基准再生混凝土( R c ) 低, 说明此掺量下硅 粉对强度的提高还不能弥补粉煤灰对强度的削弱, 所以仅就力 学性能而言, 要得到预期的强度增长需合理控制复掺比例。 3结 论 ( 1 ) 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掺入, 使再生混凝土早期抗压强 度、 抗拉强度降低, 其降幅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逐渐加大 , 但对 抗折强度影响不大。 ( 2 ) 硅粉复合掺人, 使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显著 增长
25、, 增幅与取代率基本呈线性规律, 其中抗折强度增长最快 , 但抗拉强度增长较为有限。 ( 3 ) 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掺入, 减缓了再生混凝土早期强度 的增长; 硅粉的复合掺人, 促进了再生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增长。 ( 4 ) 结合高效减水剂 , 在掺加粉煤灰的基础上复掺硅粉可 得到具有较高强度的再生混凝土。 参考文献 : l 肖建庄, 李佳彬, 兰阳 再生混凝土最新研究进展与评述 混凝土, 2 0 0 2 ( 1 0 ) : 1 7 2 0 , 5 7 【 2 O T S U R I N , MI Y A Z AT O s , Y O DS UD J A I WI n fl u e n e e
26、o f r e c y c l e a g g r e g a t e o n i n t e r f a c i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z o n e , s t r e n g t h, c h l o rid e p e n e t r a t i o n a n d c a r b o n a t i o n J J o u rn a l o f M a t e ri a l s i n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i n g , 2 0 0 3 , 1 5 ( 5 ) : 4 4 3 4 5 1 f 3 T O P C U I B ,
27、S E N G E L S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c o n c r e t e s p r o d u c e d w i t h w a s t e c o n - c r e t e a g g r e g a t e J C e me n t a n d C o n c r e t e R e s e a r c h , 2 0 0 4 ( 3 4 ) : 1 3 0 7 - 1 3 1 2 4 康忠寿 圭 粉和粉煤灰双掺配制高强度大流动性混凝土 浙江交通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0 5 , 6 ( 2 ) : 1 3 1 5 作者简介: 王社良( 1 9 5 6 一 ) , 男, 博士 , 教授、 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混 凝土结构基本理论,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控制, 工程结构 健康诊断与处理, 新型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及智能材料结 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联系地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路 1 3 号 土木工程学院( 7 1 0 0 5 5 ) 联系电话 : 1 3 6 8 9 2 0 7 1 4 1 5 5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