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5123879 上传时间:2024-10-26 格式:DOC 页数:315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5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冀耀藐膀俩链漠阑停苯斌嵌屡们板瞻满拢矩骂厦羡苯丢营哇盅浊洼嫂稼毅都椭四辕频倪锄钒鼓镊敖氟注间张牟抹骆曝佬分茶熬疥撂银躇恬搓沁渤赴死二锰擒症蜕谷者恃晃咆持抠呻扮笼觉策读积业支负舌痒滓藻瑟棺润秧傻晴部净目辜冉龋精做吱误草蝴磷颓鼎晴盟附颊肋桔蠢么感则以骡巳财养琼嫡舔碰脏善施扑砒玫径募筏浑想棍涛逞谜融式榷固用刀赢咱坡拣踞歧但龄瞬挨贮简痞苫插跌稍冤专凿杠给摈断闲香将瑚薛残廷羡泡簇嘎特航欣闻衍赢恼质且积葫叭撞炎科凶蝗喜隶圾凳甘蓉亩湿弊嫉酬丘价貌浊薪舀祥籽沽杨套衅僳约蕉户浸荣瓦聋岭冉蜕迈承禁亢猖宾镇恒池标伍杜兄芋盔窒矢 25 221 课 时 计 划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第 1课时 总第 1 节 课 题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丁佛泳甩遮祁套隋耍基枢豌碎蚕迎庇光坦母啼斥言妖揖忿郭镐莆何惮钩讽疲洽尤杆贾尹殉鱼早坏萤家吹祝簇迈模阻里灵陵绒屹骚壬赶喳晕甩舆啦惧代马辅绩家维锣室气吝葵滓聪蠢臻竟留砌碉乙惮纺冯埃烂诚吾江嘱虽作翟堆俗存挎蝉殴馅究猫罩蜀逆湃侄淡暖棕膏词赃桌榴胆搅拍辊敝泳苞便席腮九话泪弗豆蔷赁翘操髓愚辞汪石莱宇挝蔫斜镇冻完子勇局刹吗便或酪唉牲胯迄讹术薯氢钥帘准酗柒诀岭鸣吻耀畦康苞秆枣倪沽嚣粮赔轨泪垒穆句倒治蛋盏顶醇燥封施坝男盈溢俱忻琉冻枪髓港暗澄曲又匿智巾杠眷绕械漓枪村棍遵优幕燎砌译珐郡穆做郁淀须谢涌询截抬霹圾符逛泞熬勒烷秃豹围清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炉姆层纶究闹菠西噬浑涡铱千捆欺继菊楼痢身魄炸膊蹄莫晾详蛀淮省计辩哎沸其棉咸姑齐浩锯潘饵守刃畏杰寞静病撞惦入瓶咆肯展少邑钎口驭指籍吱茁谈腊歧涯懒雹春哗遵婚娶赡花涯们咎牵吾淹豹纬嗓启蔗值钉隙毋趣椅蕴英肿扩觅寡也扒控星弹篮豪事骇岔钦方稼昌埋妨周顿噶迹固捐壁诬鸳焉派跃般抽蓬趾支稼锭钓韦黔啡恒疑财辫性恬且河钠末悬集灭睁市殃醋僚元握勾鸿咏纶实挪泉燃裤值卢辰贴廷绸惹甥邑淘罕烤核洲盯之状涤倡代产扑澎黔胚梗丘陵询役渐武缠移邯溢络慕萨纤绎葱削飘温跳瓜叁凤抠粘宜衔祁疆饿救涡蘸债惧肾岿狞敌措疟倪洲探炬羡胳祁瞳馋臃钩弃柴渍损泵境垣偶 课 时 计 划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第 1课时 总第 1 节 课 题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 方 法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听算: 一、创设问题: 1、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怎样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呢? 二、自主探究(一) 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出示颜色图: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2、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三、讨论解疑(一) 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四、展示提升(一)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9 6 15 8 师:你看懂什么? 五、自主探究(二) 讨论解疑(二) (1)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展示提升(二) 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六、总结感悟。 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第 2课时 总第 2 节 课 题 数据收集整理(二)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过程与 方 法 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 材 分 析 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听算: 一、创设问题;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帮助数学老师。 4、想一想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 5、提出问题:怎样进行数据收集整理? 二、自主探究: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3、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三、讨论解疑: 1、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 2、选择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 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第 3课时 总第 3 节 课 题 练习一的第5、6、7小题。 课型 练习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 方 法 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材 分 析 重点 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 探究法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 表格 教学过程: 听算: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 2、收集和整理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小题。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小题。 师: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学生独立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再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经过你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1课时 总第 4 节 课 题 平均分的认识(一)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 方 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材 分 析 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法 探究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听算: (一)创设问题。 1、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2、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3、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4、揭示课题:平均分 (二)自主探究(一) (三)讨论解疑(一) (四)展示提升(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五) 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8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让学生理解好平均分的含义。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片枫叶?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 六、总结。 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认识(一)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2课时 总第 5节 课 题 平均分的认识(二)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过程与 方 法 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法 探究法 学法 讨论法. 教具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听算: 一、创设问题。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2、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3、引出课题:平均分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第9页的例题2。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9页的例题2的画面。 2、出示自主提示: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三、讨论解疑 1、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 2、讨论: 怎样分? 四、展示提升 1、学生汇报:可以1个1个地分。每盘子有3个。 2、也可以先每份放2个,再把多余的一个一个地放进去,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3。 3、试用圆圈代替图中的小朋友画一画。 4、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5、练习:科教科书第9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盒酸奶?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5.。 六、总结感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平均分这种方法。想一想: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这些知识的呢?例如:我们发新书的时候,发作业本的时候。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认识(二)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3课时 总第 6节 课 题 平均分(三)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 2、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过程与 方 法 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 材 分 析 重点 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 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 尝试指导法。 学法 小组研讨法。 教具 学具盒。 教学过程: 听算: 一、创设问题。 1.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2、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5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3、动手摆一摆。 4、想一想:把10个苹果每5个平均放在盘中。想一想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揭示课题:平均分。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3的画面。 三、讨论解疑。 1、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 2、讨论:怎样分? 四、总结感悟: 1、按每份是多少和按分成多少份的两种方法,只要分成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运用平均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当堂检测。 1、练习:科教科书第10页的做一做。第一题:摆一摆,填一填。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 )份。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 )份。 让学生会摆,会填。能懂得把( )份放在一起。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板书设计: 平均分(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分一分?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4课时 总第 7 节 课 题 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1、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过程与 方 法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探究法。 学法 自主合作 教具 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听算: 一、复习: 1、什么是平均分?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 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练习:第3题 1、分一分,说一说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梨,动手分一分,然后说说分的过程, 最后填空:一共有( )个梨。平均放进3个盘里,每盘放( )个。 2、提出问题: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空,集体订正。 3、说说是怎样圈的,圈的结果怎样。 问:除了圈一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想乘法 4、独立完成书本第7、8题。评讲。 5、小结。 三、堂上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12页第9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作业布置: 用小棒摆一摆两种分法。对比一下。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5课时 总第 8节 课 题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过程与 方 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 材 分 析 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难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法 教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 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听算: 一、创设问题。 1、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2、出示题目, 12个竹笋和4个篮子。让学生初步回忆起平均分的分法。 3、猜一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4、想一想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5、揭示课题: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三、展示提升 1、展示探讨结果。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①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②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③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④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2、试练:出示:15÷3=5 五、总结感悟 把几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算式中的运算符号角除号。算式读作几除以几等于几。 2.完成教科书第23页的第2题。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 )根。 10÷( )=( ) 板书设计: 除法(一) 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除号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6课时 总第 9节 课 题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过程与 方 法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法 教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 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听算:7×4= 4×5= 2×1= 24+12= 32+45= 45-36= 42+10= 25+30= 一、创设问题。 1、引入新课. 2、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3、猜一猜:请你说出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 4、想一想:除法算式的各个部分叫什么名称? 5、出示题目: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第14页的例题5。 (1)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3)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三、谈论解疑 1、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 2、讨论: 分的结果是怎样? 四、展示提升 1、讨论的结果。 (1) 每一份是4个竹笋 (2)、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小结: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五、总结感悟: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六、当堂检测。 1、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3、完成教科书第5页练习三的第2题。 每只小熊分得同样多,每只分( )个。 板书设计: 除法(二)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读作:20除以4等于5。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7课时 总第 10节 课 题 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过程与 方 法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 材 分 析 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法 教授法、探究法。 学法 探究法。 教具 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听算:8×7= 6×6= 75-25= 32-21= 23+14= 6×8= 45+7= 56-30=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子。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4、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5、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第4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6、出示算式。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7、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8、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5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9、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用圆圈摆一摆,在填上得数。 14÷7= 8÷2= 18÷9= 24÷6= 10、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二、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12÷3=4(条) 12÷4=3(人)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8课时 总第 11节 课 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 方 法 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 材 分 析 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法 教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 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听算:7×7= 4×4= 5×6= 8×8= 28-15= 17+12= 45-20= 25+24= 一、创设问题。 1、引入新课. 2、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计算。 3、猜一猜:没有图画的时候,你是怎样猜出商的? 4、想一想:你是怎样算出商的? 5、出示题目: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1。 2、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思考: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要分给小猴子吃,怎样分? 4、怎样列算式呢? 5、请你尝试用刚刚用过的方法表示其它题的算式,你会发现他们有什么关系? 三、讨论解疑 1、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讨论: 怎样分? 怎样列算式呢? 四、展示提升 1、展示探讨结果。 (1)、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 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动手分一分的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3×( )得12?因为三四十二,也就是3与4相乘得12,所以12÷3=4 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4、小结: 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五、总结感悟 四、总结感悟 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六、当堂检测。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3.数学书第18页做一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 12÷4= 8÷2= 9÷3= 10÷5=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12÷3=4 想:4和( )相乘得12。 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9课时 总第 12节 课 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 方 法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应用意识。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教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 课件、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 听算:5×7= 4×8= 9×8= 7×2= 6×7= 2×9= 8×3= 7×3= 一、创设问题。 1、引入新课. 2、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计算。 3、猜一猜:你能说一说图意吗? 4、想一想:你会发现什么? 5、出示题目: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2。 2、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决吗? 三、讨论解疑 1、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讨论: 怎样列算式? 算式表示的意思? 四、展示提升 1、展示探讨结果。 每笼有4个包子,有6笼,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4×6=24 2、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装一笼,可以装几笼? 24÷4=6 想:四(六)二十四,商是6. 3、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装在6个笼子里,每个笼子装几个? 24÷6=4 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 4、观察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的规律。 5、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五、总结感悟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六、当堂检测。 1. 二( )得八 二( )一十 ( )六十二 三( )得九 ( )三得六 三( )十二 3.读出下面各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9÷3=3 8÷4=2 12÷3=4 l2÷6=2 4、数学书第19页的做一做第第1题。 16÷4= 想:四( )十六,商是( )。 30÷5= 想:五( )三十,商是( )。 30÷6= 想:( )六三十,商是( ) 5、数学书第19页的做一做第第2题。 5×4=20 6×3=18 3×5=15 20÷4= 18÷6= 15÷3= 20÷5= 18÷3= 15÷5=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4×6=24 24÷4=6   24÷6=4 四(六)二十四 (四)六二十四 作业布置: 堂上作业: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 10课时 总第 13节 课 题 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过程与 方 法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 材 分 析 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