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GBT 3984.1-2004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 第1部分 总则.pdf

上传人:super****30541 文档编号:50830 上传时间:2021-06-08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 3984.1-2004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 第1部分 总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GBT 3984.1-2004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 第1部分 总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GBT 3984.1-2004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 第1部分 总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GBT 3984.1-2004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 第1部分 总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GBT 3984.1-2004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 第1部分 总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 C S 3 1 . 0 6 0 . 7 0一一 K 4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 第 1 部分: 总则 P o w e r c a p a c i t o r s f o r i n d u c t i o n h e a t i n g i n s t a l l a t i o n s - P a r t 1 : Ge n e r a l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 I D T)

2、2 0 0 4 - 0 2 - 0 4发布2 0 0 4 - 0 8 - 0 1 实施 木 替 窗 瞥 臀 瓣 瞥 篡 臀臀 暴 发 “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前门 G B / T 3 9 8 4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 分为两个部分: 第 1 部分 : 总则; 第2 部分: 老化试验、 破坏试验和内部熔丝隔离要求。 本部分为 G B / T 3 9 8 4的第 1 部分, 本标准等同采用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感应加热装置用 电力电容 器第 1 部分 :

3、 总则 。 本部分与J B 7 1 1 0 -1 9 9 3 电热电容器 主要差别有: a ) 适用频率由原来 4 0 Hz -2 4 0 0 0 H z 改为 5 0 k Hz 及以下 ; b ) 原标准中只有水冷式和空气 自 冷式电容器 , 本部分中增加 了强迫通风电容器的要求及相应的 规定 ; c ) 本部分增加了短路放电试验、 冷却管密封试验、 自 愈性试验( 对自愈式介质的电容器) 的要求; d ) 交流极间电气强度试验由原来 的 2 . 1 5 U N 持续 1 0 s 改为 2 . 0 U N 持续 1 0s 。直流极间电气强 度试验由原来的4 . 3 U N 持续 1 0 s

4、改为4 . 0 U N 持续1 0 s ; e ) 极对壳耐压试验也由原来的三档改为2 . 1 5 U m , 最小值为2 0 0 0 V, 历时1 0 s o 本部分的附录 A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 B 、 附录 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电力电 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C S B T S / T C 4 5 ) 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西安电力电容器研究所、 上虞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 郭天兴、 陈柏 富。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J B 7 3 2 - 1 9 6 5 , J B 7 3 2 - 1 9 7 5 ,

5、 G B 3 9 8 4 - 1 9 8 3 , J B 7 1 1 0 - 1 9 9 3 。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 第 1 部分: 总则 1 概述 1 . 1 范 围 G B / T 3 9 8 4 的本部分适用于标称电压不大于 3 . 6 k V, 频率为 5 0 k H z 及 以下的可控或可调的交流 电压系统中, 专门用来改善感应加热、 熔

6、化、 搅拌或铸造装置, 以及类似应用场合的功率因数的户内电容 器单元和户内电容器组。 对于由内部元件熔丝保护的电容器的附加要求在G B / T 3 9 8 4 . 2 中给出。 本部分不适用于下列电容器 : 电力系统用串联电容器 ; 电动机用电容器及其类似者; 藕合电容器及电容分压器 ; 标称电压 1 k V及以下交流电力系统用自 愈式并联电容器; 标称电压 1 k 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 标称电压1 k V及以下交流电力系统用非自愈式并联电容器; 荧光灯和放电灯用小型交流电容器 ; 电力电子电路用电容器; 微波炉用电容器 ; 抑制无线电干扰用 电容器; 拟在叠加有直流电压的交流电压

7、下使用的电容器。 各附件, 诸如绝缘子、 开关、 仪用互感器、 外部熔断器等均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本部分的 目的是 : a ) 阐述关于性能、 试验和定额的统一规则 ; b ) 阐述特殊的安全规则 ; 。 ) 提供安装和使用导则。 1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 B / T 3 9 8 4 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然而, 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 不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 B / T 2 9

8、 0 0 . 1 6 电工术语 : 电力电容器( G B / T 2 9 0 0 . 1 6 -1 9 9 6 , n e q I E C 6 0 0 5 0 ( 4 3 6 ) ; 1 9 9 0 ) G B / T 3 9 8 4 . 2 感应加热装置用电力电容器第2 部分: 老化试验, 破坏试验和内部熔丝隔离要求 ( GB / T 3 9 8 4 . 2 -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2 : 2 0 0 0 , I DT ) G B / T 6 1 1 5 ( 所有部分) 电力系统用串联电容器( e q v I E C 6 0 1 4 3 ( 所有部分) )

9、 G B / T 1 2 7 4 7( 所有部分)标称电压 1 k V及以下交流电力系统用 自愈式并联电容器 ( I E C 6 0 8 3 1 ( 所有部分) , I D T ) G B / T 1 1 0 2 4 ( 所有部分) 标称电压 1 k 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 e q v I E C 6 0 8 7 1 ( 所有 部分) G B / T 1 7 8 8 6 ( 所有部分) 标称电压 1 k V及以下交流电力系统用非自愈式并联电容器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10、 0 - 1 : 1 9 9 8 ( i d t I E C 6 0 9 3 1 ( 所有部分) ) J B / T 8 9 5 7 检验电容器损耗角正切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J B / T 8 9 5 7 -1 9 9 9 i d t I E C 6 0 9 9 6 : 1 9 8 9 ) 1 . 3 定 义 本部分采用下列定义: 1 . 3 . 1 ( 电容器) 元件( c a p a c i t o r ) e le m e n t 主要是由电介质和被它隔开的两电极构成的部件 。 1 . 3 . 2 ( 电容器) 单元( c a p a c i t o r ) u n i t 由一个或多个

11、电容器元件组装于同一外壳中并将端子引出的组装体。 1 3 . 3 自 愈式电容器 s e l f - h e a l i n g c a p a c i t o r 在电介质局部击穿之后能迅速地基本上恢复其电性能的电容器。 1 . 3 . 4 ( 电容器) 组( c a p a c i t o r ) b a n k 连接起来共同起作用的若干电容器单元 。 1 。 3 . 5 电 容器 c a p a c i t o r 在本部分中, 电容器一词是当不需要特别强调电容器单元或电容器组的不同含义时的用语。 1 . 3 . 6 电容器装19 c a p a c i t o r i n s t a

12、l l a t i o n 一个或多个电容器组及其附件。 1 . 3 . 7 放电器件( 电容器的) d i s c h a r g e d e v i c e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一种可装于电容器内部的、 当电容器从电源断开后能在给定时间内将电容器端子间的电压几乎降 低到零的器件 。 1 . 3 . 8 内部熔丝( 电容器的) I n t e r n a l f u s e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在电容器单元内部与一个或一组元件串联连接的熔丝。 1 . 3 . 9 过压力装置( 电容器的)o v e r p r e s s

13、 u r e d e v i c e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在电容器内部压力不正常增大情况下发出警报或切除电容器的装置。 1 . 3 . 1 0 过温度装置( 电容器的)o v e r t e m p e r a t u r e d e v i c e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在电容器内部温度不正常增高情况下发出警报或切除电容器的装置。 1 . 3 . 1 1 线路端子 l i n e t e r m i n a l 连接到线路的端子 。 1 . 3 . 1 2 额定电容( 电容器的) ( C N ) r a t e d c a

14、 p a c i t a n c e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 C N ) 设计电容器时采用的电容值。 1 . 3 . 1 3 额定容f( 电容器的) ( Q N ) r a t e d o u t p u t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 Q N )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由额定电容、 额定频率和额定电压得到的

15、无功功率。 1 . 3 . 1 4 额定电压( 电容器的) ( U N ) r a t e d v o l t a g e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 U , ) 设计 电容器时采用的正弦波交流电压方均根值。 1 . 3 . 1 5 额定频率( 电容器的) ( f , ) r a t e d f r e q u e n c y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UN ) 设计电容器时采用的频率。 注: 如果电容器拟用于一个频率范围, 则 f N指该范围中的最大频率。 1 . 3 . 1 6 额定电流( 电容器的) ( I N ) r a t

16、 e d c u r r e n t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 I N ) 设计电容器时采用的正弦波交流电流方均根值 。 1 . 3 . 1 7 电 容器损耗 c a p a c i t o r l o s s e s 电容器消耗的有功功率。 注: 应包括所有部件产生的损耗, 例如: 对于单元, 指电介质、 内部熔丝、 内部放电电阻、 连接件等产生的损耗; 对于电容器组, 指由单元、 外部熔断器、 母线、 放电电阻器等产生的损耗。 1 . 3 . 1 8 损耗角正切( 电容器的) ( t a n s ) t a n g e n t o f t h e lo s

17、 s a n g l e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 t a n S ) 在规定的正弦交流电压和频率下, 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与容抗之 比。 1 . 3 . 1 9 最高允许交流电压( 电容器的) ( U .) m a x i m u m p e r m is s i b le a . c . v o l t a g e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 U .) 在规定条件下, 电容器能承受一给定时间的最高交流电压方均根值 。 1 . 3 . 2 0 最大允许交流电流( 电容器的) ( I .) m a x i m u m p e r

18、 m i s s i b l e a . c . c u r r e n t ( o f a c a p a c i t o r ) ( I .) 在规定条件下, 电容器能承受一给定时间的最大交流电流方均根值 。 1 . 3 . 21 环境空气温度a m b ie n t a i r t e m p e r a t u r e 拟安装电容器处的空气温度。 1 . 3 . 2 2 冷却空气温度 c o o l in g a i r t e m p e r a t u r e 在稳定状态下, 在电容器组的最热区域的两单元中间测得的冷却空气温度。如果仅有一个单元, 则 为在距离电容器外壳大约 0 .

19、 1 m和距离底部 2 / 3 高度处测得的温度。 1 . 3 . 2 3 稳定状态s t e a d y - s t a t e c o n d i t i o n 在恒定输出和恒定冷却条件下电容器所达到的热平衡状态。 1 . 3 . 2 4 剩余电压r e s i d u a l v o l t a g e 断开电源一给定时间后 , 电容器端子间尚残存的电压。 1 . 3 . 2 5 设备最高电压( U m ) h i g h e s t v o l t a g e f o r e q u i p m e n t ( U . ) 设计时采用的连接在一起的端子与外壳之间的绝缘上所承受的正弦电

20、压方均根值。 注: 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见 6 . 8 .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1 . 3 . 2 6 水冷却电容器周围的空气温度 a i r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r o u n d w a t e r- c o o l e d c a p a c i t o r s 当电容器运行时, 在电容器最热点处上方0 . 0 5 m处测得的空气温度。 1 . 3 . 2 7 强迫通风电容器的出口空 气温度 o u t l e

21、t a i r t e m p e r a t u re f o r f o r c e d - v e n t i l a t e d c a p a c i t o r s 在最热点测得的离开电容器的冷却空气温度。 1 . 3 . 2 8 强迫通风电容器的进口空 气温度 i n l e t a ir t e m p e r a t u re f o r f o r c e d - v e n t i la t e d c a p a c i t o r s 在进口空气通道的中部, 不受电容器散热影响处测得的冷却空气温度。 1 . 3 . 2 9 空气冷却电容器的外壳温升 c o n t a

22、 i n e r t e m p e r a t u re r i s e f o r a i r - c o o l e d c a p a c i t o r s 外壳最热点温度与冷却空气温度之间的差。 1 . 4 使用条件 1 . 4 . 1 正常使用条件 本部分给出的要求适用于在下列条件下使用的电容器。 1 . 4 . 1 . 1 再通电时的剩余电压 剩余电压应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 0 0 0 ( 见1 . 3 . 1 4 ) , 1 . 4 . 1 . 2 海拔 海拔不应超过1 0 0 0 ma 1 . 4 . 1 . 3 温度类别 电容器按温度类别分类。每一类别以电容器可以 投人运行

23、的 最低温度( 从一 2 5 1C , -1 0 C, 0 三个 值中选取) 和从下表中选择的冷却媒质的上限温度来表示 。 表 1 冷却媒质上限盆度 一弃节 1 . 4 . 2 非正常使用条件 本部分不适用于使用条件不符合本部分要求的电容器, 但制造厂与购买方之间另有协议时除外。 2 质,要求和试验 2 . 1 试验要求 2 . 1 . 1 概述 本条给出了对电容器单元和在有规定时对电容器元件的试验要求。 支柱绝缘子、 开关、 仪用互感器、 外部熔断器等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w w w . b z f x w . c o

24、m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2 . 1 . 2 试验条件 除对特殊试验或测量另有规定外, 电容器介质的温度应在5 *C +3 5 范围内。当必须进行校正 时, 使用的参考温度为2 0 0C, 但制造厂和购买方之间另有协议时除外。如果电容器在未通电状态下在 恒定环境空气温度中放置了适当长的时间, 则认为电容器单元的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同。 除非另有规定 , 交流试验和测量应在 5 0 H: 或 6 0 H : 的频率下进行 , 与电容器的额定频率无关。 2 . 2 试验分类 2 . 2 . 1 出厂

25、试验 a ) 电容测量( 见 2 . 3 ) ; b ) 电容器损耗角正切( t a n s ) 测量( 见2 . 4 ) ; c ) 端子间电压试验( 见2 . 5 ) ; d ) 端子与外壳间电压试验( 见 2 . 6 . 1 ) ; e ) 内部放电器件试验( 若有时)(见2 . 7 ) ; f ) 密封试验( 见 2 . 8 ) ; g ) 冷却管密封试验( 若有时)(见2 . 1 2 . 1 ) . 试验顺序不一定按上述顺序。 出厂试验应由制造厂在交货前对每一台电容器进行。如果购买方有要求, 则制造厂应提供详列这 些试验结果的证明书。 2 . 2 . 2 型式试验 a ) 热稳定性试

26、验( 见2 . 9 ) ; b ) 电容器损耗试验( 见 2 . 1 0 ) ; c ) 测量电容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若有要求)(见2 . 1 1 ) ; d ) 端子与外壳间电压试验( 见2 . 6 ) ; e ) 自 愈式金属化介质电容器的自 愈性试验( 见2 . 1 3 ) ; f ) 短路放电试验( 见 2 . 1 4 ) ; g ) 老化试验( 见G B / T 3 9 8 4 . 2 ) ; h ) 破坏试验( 见 G B / T 3 9 8 4 . 2 ) ; i ) 内部熔丝隔离试验( 若有时) ( G B / T 3 9 8 4 . 2 ) ; J ) 冷却管密封试验( 若有

27、时)(见2 . 1 2 . 2 ) 0 进行型式试验是为了确保电容器单元符合本部分中规定的性能和运行要求 。 型式试验应在与供货的电容器有相同设计的电容器 , 或在可能影响型式试验所要检验 的各项性能 的设计与工艺上与供货产品没有差异的电容器上进行。 所有型式试验项 目没有必要都在同一电容器单元上进行 , 可以在具有相同特性 的不 同单元上进行 。 上面列出的型式试验没有指明任何试验次序。 除非另有规定 , 每一拟用来作型式试验的电容器试品应首先满意地通过了全部出厂试验。 2 . 2 . 3 验收试验 出厂试验和( 或) 型式试验, 或其中的某些试验项 目可 由制造厂按照与购买方签订的合 同并

28、且在购 买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试验种类 、 进行这些试验的试品数量 、 验收标准和试验报告应 由制造厂与购买方协商确定且应在合 同中写 明 。 2 . 3 电容测f 2 . 3 . 1 测f程序 电容测量应在 0 . 9 1 . 1 倍额定电压的工频电压( 见 2 . l . 2 ) 下 , 用能排除 由谐波或被测 电容器外部 附件所引起的误差的方法进行, 如应排除测量回路 内的电抗器和阻塞电路引起的误差。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其他的测量条件

29、可由制造厂和购买方协商确定, 例如, 当在额定电压下电容器超过了电桥的允许功 率时, 使用低电压电桥。测量方法的准确度以及与在额定电压和频率下测量值的关系应予以给出。 电容测量应在端子间电压试验( 见2 . 5 ) 之后进行。 2 . 3 . 2 电容偏差 偏差指在 2 . 3 . 1 条件下测得的电容值的偏差 。 在参考温度( 见 2 . 1 . 2 ) 下的电容与额定电容之差应不超过 : 对于单元或具有4 个及以下单元的电容器组, - 5 o o -+1 0 %; 对于具有5 个及以上单元的电容器组, 0 十l 0 0 o ; 多端子 电容器单元的各个电容之和应在电容器单元规定的偏差之 内

30、。 2 . 4 电容器损耗角正切( t a n S ) 测 f 损耗角正切( t a n s ) 应在 0 . 9 -1 . 1 倍额定电压的工频电压( 见 2 . 1 . 2 ) 下, 用能排除由谐波或被测电 容器外部附件, 如在测量 回路 内的电抗器和阻塞电路所引起的误差的方法进行测量 。 其他的测量条件可由制造厂与购买方协商确定。 测量应在端子间电压试验( 见2 . 5 ) 之后进行。 注 1 : 测量大量小电容器时, 可用统计抽样法测量 t a n s 。统计抽样方案应由制造厂与购买方协商确定。 注 2 : 某些类型介质的t a n 8 值是测童前通电时间的函数。制造厂和购买方应协商确

31、定试验电压与通电时间。 注 3 : 测量设备应按 7 B / T 8 9 5 7 或能给出同样的或更商准确度的别的方法进行校正。 2 . 5 端子间电压试验( 出厂试验) 每一电容器应承受2 . 5 . 1 的试验或2 . 5 . 2 的试验。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 由制造厂选择。 自愈式电容器应按2 . 5 . 1 进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不应发生击穿或闪络。对于自愈式电容器, 可 以发生自 愈性击穿。 2 . 5 . 1 交流试验 交流试验应用实际正弦电压在 2 . 0 U r, 和工频下进行, 持续时间 1 0 s , 对于具有一个公共端子的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电容器, 每个部分应分别进行试验。

32、 对于内部有串联的电容器, 不允许有任何内部元件击穿和一根内熔丝动作。这可以用在试验电压 降低到不超过0 . 1 5 U r , 下的电容预测来检验。测量方法的再现性应能检测出一个元件击穿或一根熔丝 动作。 注: 如果每一单元中动作的熔丝不超过 2 根 , 且电容器内部没有申联, 而电容偏差仍然满足要求, 则内部元件熔丝动 作是允许的。 2 . 5 . 2 直流试验 直流试验电压应为4 . 0 U , , 持续时间1 0 s , 注: 见 2 . 5 . 1 的注。 2 . 6 端子与外壳间电压试验 2 . 6 . 1 出厂试验 所有端子均与外壳绝缘的电容器单元应承受工频( 见2 . 1 .

33、2 ) 2 . 1 5 U m ( 见1 . 3 . 2 5 ) , 最小值为2 0 0 0 V 的交流电压试验, 历时 1 0s , 交流电压施加在连接在一起的端子与外壳之间。 在试验过程中不应发生击穿或闪络 。 即使在运行中有一个端子拟与外壳连接, 此试验仍应进行。有一个端子固定连接到外壳上的单元 应不作此项试验 。 当单元外壳是由绝缘材料构成时, 可省去本试验。 如果电容器具有分开的几个部分, 则对各分开部分之间的绝缘应进行试验, 其试验电压及要求与端 子对外壳试验相同。 2 . 6 . 2 型式试验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w w w .

34、b z f x w . c o m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所有端子均与外壳绝缘的单元应承受按 2 . 6 . 1 的试验, 持续时间6 0 s , 如果电容器外壳属绝缘材料制成的, 则试验电压应施加于各端子和紧包在外壳表面上的金属箔 之间。 2 . 7 内部放电器件的试验 如果有内部放电器件, 则其电阻应用测量电阻或用测量放电速率( 见4 . 2 ) 的方法来检验。检验方 法由制造厂选择。本试验应在2 . 5 . 1 电压试验之后进行。 2 . 8 密封试验 电容器单元应经受能有效地检测出其外壳

35、和套管上任何渗漏的试验。试验程序由制造厂规定, 制 造厂应说明有关试验方法。 如果制造厂没有规定程序 , 则应采用下列试验程序 。 将未通电的电 容器单元通体加热, 使各部分均达到不低于表1 所列冷却媒质最高温度加2 0 的温 度, 并应在此温度下保持2 h a 不应发生渗漏。 建议使用适当的指示剂。 注: 如果在试验温度下, 电容器不含有液体材料, 则可以省去此试验。 2 . 9 热稳定性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证明在下述条件下电容器单元的热稳定性。 2 . 9 . 1 冷却条件 2 . 9 . 1 . 1 自然通风空气冷却电容器( A N )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应将电容器置于具有正常冷却条件

36、的封闭箱中, 箱中冷却空气温度应保持铭牌 上标出的上限或更高的温度。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冷却空气温度( 见 1 . 3 . 2 2 ) 应以具有热时间常数约 1h 的温度计来检验。 2 . 9 . 1 . 2 强迫通风空气冷却电容器( A F ) 应将电容器直立放在一个垂直的通风管道的内部, 对于横截面为矩形的电容器, 通风管道也应有矩 形横截面。通风管道的尺寸应能保证在每侧都有足够的间隙以便于冷却空气流通。 除非制造厂另有说明, 建议在电容器每侧留有0 . 0 4 m的间隙。 管道应扩大到低于电容器外壳底部大约0 . 4 m, 而高出外壳顶部大约0 . 1 m o 风扇离开管道的距离应为

37、0 . 5 m - 1 m 以便得到具有 良好均匀性的空气流速。 预热后的空气应从下部送人管道。该空气的温度应调节到铭牌上所规定的冷却空气温度的上限或 更高的温度, 并且应测量管道壁与电容器之间的中央空气的流速。 空气温度的测量点应取紧靠电容器外壳的底部之下( 或顶部之上) 进行。并应注意使测量不受电容 器外壳热辐射的影响。 电容器外壳温度的测量应在靠近顶部的低于浸渍剂( 如有的话) 水平面处进行 。 管道的壁应用绝热材料制造。 试验装置的详细说明见附录 Ao 注: 已计算过, 由使用绝热壁管道代替在试验中置于被试电容器旁的同样通电的电容器在距离等于所规定的间隙时 所导致电容器外壳温度的误差,

38、 实际上对试验结果没有影响。 2 . 9 . 1 . 3 水冷却电容器( WF )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应保持铭牌上规定的最小水流量不变。并应 以加热方式调节进 口水的温度从 而使得在整个试验期间出口水的温度保持在铭牌上规定的值或更高值。 2 . 9 . 2 电气条件 试验容量 , 对于额定频率 4 0 Hz -6 0 H : 的电容器应为额定容量 场 的 1 . 4 4 倍, 而对 于额定频率 6 0 H : 以上的电容器应为 嗽 的 1 . 3 3 倍。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八E C 6 0 1 1

39、0 - 1 : 1 9 9 8 注: 对于额定频率 6 0 H z 及以下的电容器, 如果电容器是从一批中挑选的, 则建议选 t a n 8 值最大的电容器。 如果 电容器的额定频率不能实现 , 则试验应在尽可能接近额定频率的频率下进行, 且应根据试验频 率对无功容量用一个适当的校正系数进行校正。 试验电压应基本上是正弦形的。 2 . 9 . 3 试验持续时间和准则 电容器应承受2 . 9 . 1 和2 . 9 . 2 所规定的冷却和电气条件, 其持续时间按表2 0 在试验最后时间, 应测量电容器的损耗或电容器外壳接近顶部处的温度至少 4 次, 并应记录。在整 个期间内, 外壳相对于冷却媒质的

40、温升的增加量应不大于 1 K。当能够测量 t a n s 时, 则其增加量应不大 于测量灵敏度, 测量灵敏度应不低于士1 X1 0 - 4 o 表 2 热稳定试验的冷却和通电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 阵 ?ipAfi7U-NMA 98:JRM%ljiaF511 17 no 7vjtoro 井to *1 EE *AofA(1 1 11 q 1I148 612 6 如果观察到变化较大, 则试验应继续进行直到热平衡或发生击穿。 试验后相对于同一介质温度测得的电容与试验前测得的电容相差不得超过2 %a 若电容器装设有信号或保护装置, 则在试验过程中这些装置应是可使用的, 但不应动作。 2 . 1 0 电容器

41、损耗试验 电容器损耗应在达到热平衡之后, 在热稳定试验结束时测定。 2 . 1 0 . 1 额定频率 4 0 H z -6 0 H z 的电容器 对于额定频率 4 0 H z -6 0 H z 的电容器应测量损耗角正切( t a n 8 ) , 测量电压应为热稳定试验电压 。 2 . 1 0 . 2 自然通风和强迫通风空气冷却电容器 对于额定频率6 0 H : 以上的自然通风和强迫通风空气冷却电容器, 损耗应采用由制造厂与购买方 协商的方法进行测量。 2 . 1 0 . 3 额定频率 6 0 H z 以上的水冷却电容姗 对于额定频率6 0 Hz 以上的水冷却电容器, 损耗应由出口和进口水温度之

42、差和水流量来进行计算。 注 1 : 对于水冷却电容器, 由冷却水散逸的电容器的损耗可用下式计算: P 7 0 q o e t a n s P / Q 式中 : 尸 有功功率, W; , 水的流量, ( L / m in ) ; A O 一 水的温升, 1 C o 注 2 : 水冷却电容器也从外壳侧面散发一些热量到空气中去。因此, 如果要测量出全部损耗, 则在试验过程中应用 绝热材料将电容器包起来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 下, 使用一个 由过去的经验得出的系数对水散发的损耗进行校 正就足够了。 2 . 1 0 . 4 要求 按 2 . 1 0 测得的或确定的损耗( t a n 句值应不超过制造厂给出

43、的值或制造厂与购买方协商的值 。 2 . 1 1 电容随温度的变化关 系 在制造厂与购买方之间有协议时, 电容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可以作为型式试验进行测量 。电容器应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承受2 . 3 . 1 规定的电气条件。 2 . 1 2 冷却管( 若有时) 的密封试验 2 . 1 2 . 1 冷却管的密封试验, 出厂试验 如果电容器装有连接在电容器内部的冷却管, 由于用电容器单元密封试验不能检查出其渗漏, 故应 对每个冷

44、却管进行密封试验, 试验方法由制造厂 自 行选定 , 其应在冷却管装人电容器之前能有效检查出 渗漏。 2 . 1 2 . 2 冷却管的密封试验, 型式试验 制造厂应采用对冷却回路施加 1 5 0 最大规定运行压力, 历时至少 5 m i n的试验, 来确保水冷却电 容器的冷却管能够耐受在正常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水压 。 注: 如果购买方有要求, 则制造厂应提供在额定流量时进口与出口间水压的最大差值 见 5 . 1 . 2 项 e ) = 2 . 1 3 自愈性试验( 对 自愈式金属化介质的电容器) 自愈式 电容器应具有满意的 自 愈性能。可用下面的试验进行检查。 在试验前后应按 2 . 3 . 1

45、 测量电容。 电容器应承受 2 . 5 . 1 所述的试验。 如果在试验期内发生少于 5 次 自愈击穿( 清除) , 则应以不超过 2 0 0 V / min的速度升高 电压直到 自 试验开始计共发生5 次清除为止, 或直到电压升到最大值3 . 5 U r , 为止。 然后将电压降低到发生第5 次清除时的电压值的0 . 8 倍的电压, 或0 . 8 倍最大电压, 并保持 1 0 s e 在此期间内允许发生一次附加的清除。 如果试验前后测得的电容没有明显的变化 , 则认为电容器通过了试验。 试验过程中的自愈击穿, 可用示波器、 声响法或高频试验法进行检测。 2 . 1 4 短路放电试验 单元应以

46、直流充电, 然后通过尽可能靠近电容器放置的间隙放电。电容器应在 1 0 m i n内承受 5 次 这样的放电。 试验电压应为 2 U , , 在试验前后应测量电容( 见 2 . 3 . 1 ) 。两次测量值之差应小于相 当于一个元件击穿 , 或一根内部熔 丝动作之量, 或者不超过2 %. 对于自愈式电容器, 电容变化应小于 0 . 5 %。且对于自愈式电容器在试验前后应测量 t a n s ( 见 2 . 4 ) 。 试验后 t a n ,3 的增量不得大于 2 0 %. 2 . 1 5 老化试验 见 G B / T 3 9 8 4 . 2 。 2 . 1 6 破坏试验 见 G B / T 3

47、 9 8 4 . 2 。 2 . 1 7 内部熔丝( 若有时) 隔离试验 见 G B / T 3 9 8 4 . 2 。 3 过负荷 3 . 1 最高允许电压 电容器单元不适宜在端子间有效值 电压超过额定电压下长期运行 , 过渡过程除外。 每天允许在不超过1 . 0 5 U N 的电压下运行最多1 2 h o 重复施加电 压峰值的最大值应不超过1 . 0 5 X 授X U N o 在过渡状态期间, 端子间以 及端子与外壳间的瞬时电 压应不超过2 涯X 1 . 0 5 U , , 3 . 2 操作 电压 用不重击穿断路器来切合电容器组通常会产生第一个峰值不超过 2 , 1 -2 倍施加电压( 有

48、效值) , 持续 G B / T 3 9 8 4 . 1 -2 0 0 4 / I E C 6 0 1 1 0 - 1 : 1 9 9 8 时间不大于 1 / 2 周波的过渡过电压 。 在这些条件下, 每年约5 0 0 0次切合操作是可以接受的, 这是考虑到其中有些是在电容器内部温度 低于。 , 但在温度类别之内发生的( 相应的暂态过电流峰值可达1 0 0 I N ( 见附录B ) ) , 在切合电容器更为频繁的场合 , 过 电压幅值和持续 时间 , 以及暂态过电流均应限制到较低 的水平 ( 见 6 . 5 ) 。 这些限制和( 或) 降低应由制造厂和购买方之间协商确定。 3 . 3 最大允许

49、电流 电容器单元应适于在下列最大有效值 电流下连续运行( 过渡过程除外) : 表 3 电容器允许连续运行的最大电流 44t5Z% fN60 Hz 十一 l. 2 IN1. 151, 这些过电流因数是考虑到谐波、 过电压、 电容偏差和频率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安全要求 4 . 1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和污秽等级目前正在考虑之中。 4 . 2 放电器件 在电容器内部或外部应备有使所有电容器在3 m in内 从福 U N 初始峰值电压放电到7 5 V或更低 的放电器件。 在电容器单元与放电器件之间应没有开关、 熔断器或任何其他隔离器件。 注: 对用在要求较短放电时间的场合, 可用一可切换的放电电阻

50、器附加到安全装置上( 见 6 . 5 . 4 ) . 放电器件不能代替在接触电容器之前将电容器端子短路并接地。 注 1 : 高于额定电压的运行条件, 可能引起剩余电压超过 7 5 V. 注2 : 应注意, 当要求更短的放电时间和更低的剩余电压时, 购买方应通知制造厂。 注 3 : 放电回路应具有足以承受电容器从 3 . 1 规定的过电压峰值下放电的载流能力。 4 . 3 外壳连接 仅适用于具有金属外壳的电容器 。 为使电容器金属外壳电位得以固定, 并能承受对壳击穿时的故障电流, 金属外壳应设有能承受故障 电流的连接件。 4 . 4 环境保护 当电容器是用不允许扩散到环境中的材料浸渍时 , 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电力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