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设备大修原则
一、 编制目的
为实现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以设备可靠性为核心,以资产(设备)评价为基础,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提高电网设备(设施)大修项目计划编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规范性,有重点、有步骤解决制约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问题,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设备大修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原则。
二、 编制范围
本原则适用于公司总部,各分部以及公司系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国网运行公司、国网新源公司等相关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本原则针对大修对象为生产设备、设施及附属(辅助)设施,主要包括电厂设备、电网一次设备、厂站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电力通信系统、自动控制设备、电网(厂)生产建筑物、构筑物等辅助及附属设施、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设施、非贸易结算电能计量装置、监测装置等。
三、 总体原则
1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地方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实公司相关标准、制度、规定和反措要求,重点解决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生产设备(设施)问题。
2 电网设备(设施)大修应有利于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水平,有利于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有利于提升电网经济运行水平。
3 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原则。在保障电网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基础上,统筹考虑电网设备的安全、效能、周期成本,最大限度发挥资产效益,实现电网资产全过程闭环管控和资产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最优。
4 以设备状态综合评价为基础原则。统筹考虑设备运检环节安全性评价、隐患排查、状态评价、设备故障缺陷状况等因素,以综合评价结果为基础,解决影响人身安全、电网安全和设备安全的突出问题。优先安排评价认定已处于严重状态,对系统安全运行有严重影响,以及判定为有威胁安全运行的严重缺陷的设备。
5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电网设备健康水平。
四、 通用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引用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6 标准电压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 12325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 12326 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 14549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
GB/T 15543 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
GB/T 5582 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
GB/T 50150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T 5582-1993 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
GB 311-1997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 620 交流电气装置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DL/T 6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5009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DL/T 5161-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DL/T 374-2010 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方法
DL/T 972-2005 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的质量保证导则
DL/T 974-2005 带电作业用工具库房
DL/T 976-2005 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5009-2005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Q/GDW 152-2006 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
Q/GDW 168-2008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
国务院第 293 号令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经贸委、 公安部第 8 号令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电监会[2004] 5号令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国家电网安监[2009]575 号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
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 号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国家电网生技[2005]129号 关于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
国家电网生[2012]352号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国家电网生[2006]1226号 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则
建运运行[2007]114号 电气设备状态维修和试验规程
国家电网生[2008]269 号 国家电网公司设备状态检修管理规定(试行)和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规范开展状态检修工作意见
国家电网生[2010]1761号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设备大修工作管理办法
安监质量[2010] 10号 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指标体系
国家电网运检[2012]1840号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提升电力设施保护工作规范化水平指导意见的通知
五、 设备大修原则
1 通用部分
1.1 不满足国家电网公司反措、规程要求或存在家族性缺陷的设备,应优先安排大修。
1.2 因电网发展需要,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额定电压、电流、容量、变比等)不能满足安装地点要求的设备,应优先安排大修更换部件解决。
1.3 设备评价为异常及严重状态,影响人身、电网、设备安全,应优先安排大修。
1.4 根据设备检修周期需要供应商提供专业服务的设备大修。
1.5 直流输电系统设备存在单一元件故障导致直流闭锁隐患,需要更换部件或更改回路的,应优先进行大修;存在先天性缺陷影响系统运行,需要更换部件或更改回路的,应进行大修。
1.6 设备外壳、构架等出现锈蚀、风化,宜进行防腐处理。
2 变电(含直流)设备及附属设施
2.1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4109 高压套管技术条件
GB/T 10229-1988 电抗器
GB/T 11024-2010 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
GB/T 22390-2008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DL/T 538-2006 高压带电显示装置技术条件
DL/T 713-2000 500kV变电所保护和控制设备抗扰度要求
DL/T 724-2000 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DL/T 781-2001 电力用高频开关整流模块
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
Q/GDW 446-2010 电流互感器状态评价导则
Q/GDW 451-2010 并联电容器装置状态检修导则
Q/GDW 452-2010 并联电容器装置状态评价导则
Q/GDW 454-2010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状态评价导则
Q/GDW 506-2010 交直流滤波器及并联电容器状态评价导则
Q/GDW 509-2010 控制保护系统状态检修导则
Q/GDW 510-2010 控制保护系统状态评价导则
Q/GDW 606-2011 变电站直流系统状态检修导则
Q/GDW 607-2011 变电站直流系统状态评价导则
Q/GDW 608-2011 所用电系统状态检修导则
Q/GDW 609-2011 所用电系统状态评价导则
Q/GDW 610-2011 变电站防雷及接地装置状态检修导则
Q/GDW 611-2011 变电站防雷及接地装置状态评价导则
Q/GDW 628-2011 换流站直流系统保护装置标准化规范
国家电网生技[2004]634号 直流电源系统技术标准
国家电网生技[2004]641号 预防直流电源系统、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高压支柱瓷绝缘子事故措施
国家电网生技[2005]173号 10~66kV干式电抗器检修规范
国家电网生技[2005]174号 直流电源系统技术监督规定
国家电网生[2011]961号 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直流换流站单、双极强迫停运二十一项反事故措施
2.2 术语和定义
1) 薄绝缘变压器
薄绝缘变压器是指我国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生产的220kV和110kV的绕组匝间绝缘厚度低于1.95mm、1.35mm的变压器。
2) 直流电源系统
由交流输入、微机监控、充电、馈电、蓄电池组、绝缘监察(接地选线可选)、放电(可选)、母线调压装置(可选)、电压监测(可选)、电池巡检(可选)等单元组成。
3) 视频监控系统
指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机柜、视频处理单元、电源、外围监控设备、报警探测器、值班员工作站、监控中心工作站、管理服务器等的总称。
4) 防误操作系统
指包括计算机监控防误系统、独立防误系统、防误装置、编码锁、高压带电显示装置、专用接地装置等的总称。
5) 生产环境
指变电站内地标、显示板、标示标牌(主要含设备标示牌、设备国标相色牌、二次标签、国标防踏空线、设备巡视路线、安全标识、国网品牌标识、各类警示牌、模拟图板、设备巡视路线牌、简介牌、防鼠挡板及其它各类型标示牌等)、SF6气体泄漏报警系统、锁具、通风降噪设备、加热除湿装置等辅助设施。
6) 生产土建设施
指变电站内房屋(含控制楼、开关室、保护室、主变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门卫室等站内生产性用房)、墙面、门窗、生活设施(不含生活用品)、办公设施(不含办公用品)、大门、场地、道路、围墙(含围墙栏杆)、电缆沟、电缆沟盖板、安全隔离栏、固定围栏、防盗设施、防汛、给排水系统、室内外照明(常规照明、事故照明、场地照明等)、防火封堵(指变电站屏柜孔洞、电缆沟管防火封堵,不包括变电站消防装置、变压器消防设施)、防小动物封堵、绿化、构支架、接地网等。
2.3 具体内容
2.3.1 电网发展
2.3.1.1 大型充油设备
2.3.1.1.1 随着电网系统容量的增长,抗短路能力严重不足的变压器,应进行大修。
2.3.1.2 10kV、35kV开关柜
2.3.1.2.1 对于开关柜内组件不能满足运行或负荷增长需要的,应进行大修。
2.3.1.3 母线设备
2.3.1.3.1 因系统变化,需要对母线或者设备间隔导线增容的,应进行大修。
2.3.1.4 其他设备
2.3.1.4.1 因系统变化,造成设备运行中主要参数不满足系统要求,能够通过更换或维修部分部件,提高设备性能参数,满足设备运行要求,应进行大修。
2.3.2 运行环境
1.1.1.1 防污闪
1.1.1.1.1 变电设备外绝缘不满足以下要求,应进行外绝缘大修:
1)污区等级处于c级(接近上限)及以上的直流换流站、核电、大型能源基地电力外送站及跨大区联络330kV及以上变电站设备应涂覆防污闪涂料。发生过冰闪和雨闪的地区、 处于冻雨和粘雪的地区和外绝缘伞间距小于67mm的设备应加装增爬裙。
2)污区等级处于d级及以上污秽区,220kV及以上变电站设备应涂覆防污闪涂料。发生过冰闪和雨闪的地区、处于冻雨和粘雪地区的设备应采取加装增爬裙等措施。
3)污区等级处于c级的750、500(330)、220kV变电站及污区等级处于d级的110(66)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 应视绝缘配置、污秽情况及雨雪地区情况确定采取涂覆防污闪涂料和加装增爬裙。
1.1.1.1.2 对运行中的防污闪涂料,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抽查,对不满足要求的及时覆涂。
1.1.1.2 防高温
1.1.1.2.1 就地控制设备如对运行环境温度要求较高时,其控制柜应配备温度控制装置,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2.2 对保护室、控制室温控能力不足,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空调系统进行大修。
1.1.1.3 防雨防潮
1.1.1.3.1 以下设备应配置防雨罩:
1)室外大型充油设备的瓦斯继电器、压力继电器、速动油压继电器、油流继电器、油位、温度表计等非电量保护继电器(表计),以及CT接线和各种电源接线盒。
2)站用变非电量保护继电器。
3)交流场、交流滤波器场、直流场室外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盒。
4)直流分压器、阀厅穿墙套管、断路器、GIS、互感器等室外密度继电器。
5)空调、消防等辅助系统的室外温控器、继电器等。
1.1.1.3.2 室外端子箱、汇控箱、机构箱密封不良、密封胶垫老化严重,容易进水受潮或者凝露严重时,应进行大修。
1.1.1.4 防鸟害
1.1.1.4.1 鸟害多发地区宜安装有效的防鸟害装置。
1.1.1.4.2 变压器低压侧母线,电容器组母线排应采取防鸟害及防小动物措施。
1.1.1.4.3 电容器的多股软连接,应加装绝缘护套,电容器接头应加装防鸟帽,缺损时应及时修补。
2.3.3 设备缺陷
1.1.1.1 大型充油设备
1.1.1.1.1 对遭受出口短路次数较多或短路电流较大的变压器,试验证明已发生绕组变形的,应进行大修。
1.1.1.1.2 已出现绝缘老化或多次发生严重事故的变压器设备,及同类设计或同批次产品,尤其是位于重点区域的变压器,应进行大修。
1.1.1.1.3 设备部件存在缺陷,影响设备运行的,可安排大修。
1.1.1.1.4 变压器密封件老化造成严重渗漏油时,应更换密封件。
1.1.1.1.5 运行超过15年的储油柜胶囊和隔膜应进行更换。
1.1.1.1.6 在满足变电站噪音等环保要求且不降低变压器使用寿命的条件下,可逐年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强油风冷变压器改造为自然油循环风冷方式。
1.1.1.1.7 换流变、主变、油浸式电抗器高速油泵(大于1500 r/min)小管径(≤Φ80mm)冷却器应进行大修。
1.1.1.1.8 强油循环的冷却系统必须配置两个相互独立的电源,并采用自动切换装置,其容量应不小于实际冷却器电机容量的130%,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1.9 换流变、主变、油浸式电抗器冷却效率下降,不能满足夏季满负荷运行时温升要求,应分析原因,在不能通过其他手段提高冷却效率的冷却系统,可考虑部分更换冷却器。
1.1.1.1.10 换流变、主变、油浸式电抗器单管水冷却器应进行大修。
1.1.1.1.11 对操作频繁(年操作次数超过7000次)的油中灭弧式有载开关,为使开关灭弧室内的绝缘油保持良好的状态,应列入大修项目,装设带电滤油装置。
1.1.1.1.12 如存在局部过热的设备,应根据分析结果安排大修,落实加装磁屏蔽,更换绕组、铁心、箱体等措施。
1.1.1.1.13 换流变、平波电抗器油枕宜配置两套不同原理的油位检测装置,并具备就地精确显示功能,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1.14 压力释放阀应装设导向管,避免压力释放动作时产生的油气污染器身,未配置导向管的应进行大修。
1.1.1.1.15 换流站的换流变、平抗阀侧套管以及穿墙套管的SF6密度继电器应选用带压力数值指示的继电器,且显示表盘应放置在阀厅外的巡检通道旁,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1.16 铁心、夹件接地装置应便于在运行过程中使用钳形电流表测量接地电流,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1.17 换流变、主变有载分接开关应采用流速继电器或压力继电器,不应采用带浮球的瓦斯继电器,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1.18 换流站充油设备的冷却器控制回路中,每台潜油泵、每台风扇电机宜装设独立的电源空气开关,便于检修更换。冷却器电源监视模块应具有断相保护功能,且应具备冷却器强投功能,便于在控制电源丢失导致冷却器全停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启动冷却器。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1.19 换流站的换流变、平抗作用于跳闸的非电量保护应采用“三取二”逻辑。非电量保护跳闸接点和模拟量采样不能经中间元件转接,应直接接入控制保护系统或非电量保护屏。换流变、平抗非电量保护跳闸出口宜分别引接至两组跳闸线圈。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1.20 变压器、电抗器频产乙炔等超标气体,应查明原因,无法通过滤油、内检解决时,应安排大修。
1.1.1.2 GIS
1.1.1.2.1 户内GIS室内应采用机械排风,通风量不满足要求应加装轴流风机,且通风口设备过滤网应保证GIS室内洁净度要求。户内GIS配电装置室内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氧量仪和SF6 浓度报警仪,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2.2 对早期GIS设备采用的空压系统应及时做好维护检查工作,定期更换空压机油,解体大修空压机,重点检查更换失效的空压机、压力元件、阀门及二次元件,对集中供气的空压系统应配备应急供气装置、采用气动操作的隔离开关、接地开关可更换为电动(电动弹簧)机构,对集中供气系统管路、阀门等进行大修。
1.1.1.2.3 对于打压频繁、动作次数达到大修要求,应对GIS机构进行大修。
1.1.1.2.4 对早期产品不具备本体防跳、三相不一致功能的应逐步进行功能完善。二次回路采用RC加速设计的,应进行大修。
1.1.1.2.5 对气动机构宜加装汽水分离装置和自动排污装置。
1.1.1.2.6 辅助开关触点腐蚀、松动变位、触点转换不灵活、切换不可靠时,应进行大修。
1.1.1.2.7 户外汇控柜或机构箱的防护等级低于IP44、无防腐、防雨、防潮、防尘和防小动物进入措施的,应进行大修。
1.1.1.2.8 对于采用“螺旋式”连接结构绝缘拉杆的断路器应进行大修。
1.1.1.3 敞开式交直流断路器
1.1.1.3.1 断路器累计开断容量(或累计短路开断次数、累计合分操作次数)达到产品设计的额定累计开断容量(或额定累计短路开断次数、累计合分操作次数)时,状态评价已处于严重状态的断路器,应进行大修。
1.1.1.3.2 高寒地区使用的断路器应采取加热措施,防止绝缘气体液化,并将投退信号送控制室,且应具有强投功能,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4 高压隔离开关
1.1.1.4.1 隔离开关导电部分、转动部分、操动机构、瓷绝缘子等,存在机械卡涩、触头过热、瓷绝缘子裂缝、机械联锁不完善或强度不足、密封不严等情况时,应进行大修。
1.1.1.4.2 对于GW6型等类似结构的隔离开关,操动机构蜗轮、蜗杆存在倒转现象时,应进行大修。
1.1.1.5 交直流滤波器(含电容器)
1.1.1.5.1 电容器接线未使用多股软连接线的,应进行更换。
1.1.1.5.2 交直流滤波器干式电抗器若配有阻火隔声罩,隔声罩内应有防止鸟类进入的措施,不满足要求的应加装。
1.1.1.6 交直流电压、电流测量设备
1.1.1.6.1 老型带隔膜式及气垫式储油柜的电流互感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应加装金属膨胀器进行密封。
1.1.1.6.2 对于运行中频发事故的直流测量设备(包括相同结构设计、相同材质、相同批次产品),应考虑对该类型的直流测量设备进行返厂处理。
1.1.1.6.3 电子单元或合并单元故障导致测量异常的,应进行更换。
1.1.1.6.4 直流测量设备不满足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直流换流站单、双极强迫停运二十一项反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11〕961号)中下列要求,需要更换部件或更改回路的,应进行大修。
1)直流测量装置输出回路、元件不满足控制保护系统对于独立性和防误动措施要求的,应增加模块、元件。
2)测量回路不具备自检功能,或测量回路或电源异常的报警信号未提供给控制或保护装置防止误出口的。
3)光电流互感器、直流分压器、零磁通电流互感器等设备测量传输环节中的模块,如合并单元、模拟量输出模块、差分放大器等,应由两路独立电源或两路电源经DC/DC转换耦合后供电,每路电源具有监视功能。
4)光电流互感器本体应至少配置一个冗余远端模块,该远端模块至控制楼的光纤应做好连接并经测试后作为热备用。对于光电流互感器确无空间再增加远端模块的,可不安装备用模块,但应具备停运后更换模块的功能。
5)直流测量装置的非电量元件都应设置三副独立的跳闸接点,按照“三取二”原则出口,三个开入回路要独立,不允许多副跳闸接点并联上送,三取二出口判断逻辑装置及其电源应冗余配置。
1.1.1.6.5 采用SF6绝缘的直流测量设备,气体的年泄漏率大于0.5%或可控制绝对泄漏率大于10-7 MPa cm3/s,应根据密封性检测结果,安排大修处理。
1.1.1.6.6 采用SF6绝缘的直流测量设备不能带电补气的应考虑进行大修。
1.1.1.7 换流阀及阀控系统
1.1.1.7.1 对不符合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直流换流站单双极强迫停运二十一项反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11〕961号)中下列要求,需要更改部件或更改回路的,应进行大修。
1)每套阀控系统应由两路完全独立的电源同时供电,一路电源失电,不影响阀控系统的工作。
2)阀控系统的跳闸回路中不应含有常闭接点。
3)直流控制系统接收到阀控系统的跳闸命令后应进行系统切换。
1.1.1.7.2 当晶闸管的累计开、关次数达到产品设计的额定累计开关次数时,当光触发板的累计发光时间达到产品设计的额定寿命时,应进行大修。对运行时间超过15年的换流阀或阀控设备,状态评价为严重状态,如晶闸管、光触发板等主要部件故障率上升接近冗余配置数量,应对换流阀进行大修。
1.1.1.7.3 阀控系统相关元器件和回路虽为冗余配置,但冗余配置中的一个元器件或一条回路异常后,无法监测并报警,应进行大修。
1.1.1.8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
1.1.1.8.1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不满足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直流换流站单、双极强迫停运二十一项反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11〕961号)中下列要求,需要更换部件或更改回路的,应进行大修。
1)当保护主机或板卡故障时,程序应具有完善的自检能力,提前退出保护,防止保护误动作。
2)每极、每阀组各套保护间,极、阀组间不应有公用的输入/输出(I/O)设备。一套保护退出进行检修时,其它运行的保护不应受任何影响。
3)每套保护输入/输出模块采用两套电源同时供电;每个“三取二”模块采用两套电源同时供电;控制保护屏内每层机架应配置两块电源板卡;相互冗余的保护不得采用同一路电源供电,各装置的两路电源应分别取自不同直流母线。
4)双重化配置的控制系统之间应可以进行系统切换,任何时候运行的有效控制系统应是双重化系统中较为完好的一套。
5)极控制系统与智能子系统(阀冷却系统)之间的连接设计应为交叉连接,且任一智能子系统故障不应闭锁直流。
6)与换流变相连的交流场采用3/2接线方式时,“中开关”逻辑应满足反措要求。
7)接入相互冗余的控制和保护系统的开关、刀闸辅助接点信号电源应相互独立,取自不同直流母线,并分别配置空气开关。对于采用“启动+动作”原理的保护,启动和动作回路也应完全独立。
8)在设计保护程序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开关和刀闸单一辅助接点位置状态量作为选择计算方法和定值的判据,应考虑使用能反映运行方式特征且不易受外界影响的模拟量作为判据。对受检修方式影响的模拟量,应采用压板隔离方式,以便检修或测试。
1.1.1.8.2 运行时间长的老旧或老化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设备,如果主要部件故障率上升,无法满足安全稳定运行要求的,应查明原因后进行大修。
1.1.1.8.3 控制保护系统主机一个运行周期内单台主机出现3次及以上死机异常时,应更换主机并进行修复。
1.1.1.8.4 运行中控制保护系统主机的CPU负荷率、主系统内相关系统的通信负荷率高于设计指标的,应查明原因,对不能通过维护解决的,可考虑进行更换。
1.1.1.9 阀冷却系统
1.1.1.9.1 阀冷却系统不满足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直流换流站单、双极强迫停运二十一项反事故措施(国家电网生〔2011〕961号)中下列要求时,需要更换部件或更改回路的,应进行大修。
1)作用于跳闸的内冷水传感器应按照三套独立冗余配置,每个系统的内冷水保护对传感器采集量按照“三取二”原则出口;当一套传感器故障时,出口采用“二取一”逻辑;当两套传感器故障时,出口采用“一取一”逻辑出口。
2)传感器应具有自检功能,当传感器故障或测量值超范围时能自动提前退出运行,不会导致保护误动。
3)内冷水保护装置的主机、板卡、测量回路及电源的配置应满足保护冗余和系统独立性的要求。各传感器电源应由两套电源同时供电,任一电源失电不影响传感器的稳定运行。
4)仪表、传感器、变送器等测量元件的装设应便于维护,能满足故障后不停运直流而进行检修及更换的要求;阀进出口水温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应装设在阀厅外便于维护的地方。
5)在东北、华北、西北高寒地区,内冷水系统要考虑两台主泵长期停运时户外管道的防冻措施,可采取添加乙二醇或搭建保温棚的措施。
6)内冷水主泵电源馈线开关应专用,禁止连接其它负荷。同一极相互备用的两台内冷水泵电源应取自不同母线。
7)外冷水系统喷淋泵、冷却风扇的两路电源应取自不同母线,且相互独立,不得有共用元件。
8)外风冷系统风扇电源应分散布置在不同母线上。外风冷系统风扇两路电源应相互独立,不得有共用元件。
9)主泵宜设计轴封漏水检测装置,及时检测轻微漏水。
10)冗余配置的外冷系统喷淋泵及冷却风扇的控制回路、信号回路等应完全隔离,不得有公用元件。
11)换流阀外冷水水池应配置两套水位监测装置,并设置高低水位报警。
1.1.1.9.2 运行时间长的老旧或老化的阀冷却系统设备,如主要部件故障率上升,影响直流系统运行,应进行大修。
1.1.1.9.3 阀冷却系统设备中的离子交换剂,应三年至少全部更换一次。
1.1.1.9.4 阀冷却系统主泵采用工频直接启动方式的,应每年对启动接触器的触头进行检查,触头灼烧严重时应进行大修。
1.1.1.9.5 发生主泵轴封故障、主泵绕组绝缘降低、主泵渗水等问题时,应进行大修。
1.1.1.9.6 传感器故障率偏高,存在输出不稳定、无输出、输出误差大等缺陷时,影响直流系统安全运行,应进行更换。
1.1.1.9.7 采用非密封式阀冷却系统设备(高位水箱恒压系统)时,当出现循环水中的含氧量过高,影响换流阀电极、主泵叶片运行寿命的隐患时,应进行大修。
1.1.1.9.8 阀冷却系统中球阀、碟阀、自动排气阀等设备,在循环水温度变化时易出现渗漏并对影响直流系统安全运行,应进行大修。
1.1.1.9.9 阀外冷系统设备IP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54。如出现设备锈蚀严重,电机内部进水泵锈蚀严重,端子箱、接线盒渗水等情况,应进行大修。
1.1.1.9.10 阀冷却系统设备进入阀塔的主水管道未采用法兰连接,可根据运行情况加装法兰。
1.1.1.10 站用电交流系统
1.1.1.10.1 内冷水主泵电源馈线未配置专用馈线开关。同一极相互备用的两台内冷水泵电源未取自不同母线,应进行大修。
1.1.1.10.2 外冷水系统喷淋泵、冷却风扇的两路电源未取自不同母线,不满足相互独立、无共用元件要求,应进行大修。
1.1.1.10.3 外风冷系统的全部风扇电源设计在一条母线上。外风冷系统风扇两路电源不满足相互独立、无共用元件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11 站用电直流系统
1.1.1.11.1 直流系统的馈出网络采用环状供电方式,未采用辐射状供电方式,需进行大修。
1.1.1.11.2 直流系统用断路器未采用具有自动脱扣功能的直流断路器。上、下级之间的级差配合不满足运行维护管理要求,应进行大修。
1.1.1.11.3 直流系统的电缆未采用阻燃电缆,两组蓄电池的电缆未分别铺设在各自独立的通道内,在穿越电缆竖井时,两组蓄电池电缆未加穿金属套管,应进行大修。
1.1.1.12 消防、工业水、生活水、给排水系统等辅助系统
1.1.1.12.1 换流站、变电站宜有两路可靠水源供水,优先考虑自来水供水方案;当只有一路水源时,蓄水池的容积应能充分满足给水系统的维修时间,站外取水系统应能根据蓄水池水量自动启停水泵,故障时,报警信号应送至监控系统。站内应有生活用水净化处理装置。不满足上述要求,应进行大修。
1.1.1.12.2 雨污排水系统工作不正常,不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及时进行大修。
1.1.1.12.3 监控系统不具备实时监视:工业水池和消防水池等水池、水井的水位及管道流量,阀厅、控制楼设备间、保护小间、重要设备、区域的温湿度,可根据变电站重要程度考虑增加。
1.1.1.12.4 消防管网未设置合理的隔离阀门,消防主管上的阀门未采用带有伸缩节的连接,阀门未采用不锈钢材质。消防泵出口管道处未配置压力释放装置,应进行大修。
1.1.1.12.5 管道穿过结构伸缩缝、抗震缝及沉降缝处,在墙体两侧未采取柔性连接,在管道或保温层外皮上下部未留有不小于150mm 的净空,在穿墙处未做成方形补偿器水平安装。应进行大修。
1.1.1.12.6 各设备室及设备盘柜进出电缆孔洞和盘间缝隙(含电缆穿墙套管与电缆之间缝隙)未采用合格的不燃或阻燃材料进行封堵,电缆竖井和电缆沟未分段做防火隔离,隧道敷设的电缆未采取分段阻燃措施,应进行大修。
1.1.1.12.7 设备可靠性差,故障频发,长期停运不能正常工作,需要更换部件或更改回路的,应进行大修。
1.1.1.13 空调系统
1.1.1.13.1 阀控制室(VCU室)未安装两台风冷分体空调,应进行大修。
1.1.1.13.2 通风系统管道滤网位置不便于更换,寒冷地区空调主机未采取防雪、防冻措施,应进行大修。
1.1.1.13.3 空调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外机锈蚀、管道漏液(气),或部(组)件损坏、氟利昂泄露,造成制冷(热)、制冷(热)效果差,不满足使用要求,或空调不能正常工作的,应进行大修。
1.1.1.13.4 重要二次设备间设备如水冷动力柜等发热严重影响运行的,可分析原因进行大修。
1.1.1.14 10kV、35kV开关柜
1.1.1.14.1 不能满足五防要求的开关柜,应进行大修。
1.1.1.14.2 对母排、刀闸、接头、流变等发热严重的开关柜,应进行大修。对老化、开裂的母排绝缘护套应及时更换。
1.1.1.14.3 开关柜所用绝缘件缺少均压措施,应结合修理更换为带均压措施的绝缘件。
1.1.1.14.4 高压开关柜内的绝缘件(如绝缘子、套管、隔板和触头罩等)未采用阻燃绝缘材料,应进行更换。
1.1.1.14.5 高压开关柜观察窗未使用机械强度与外壳相当的内有接地屏蔽网的钢化玻璃遮板,应进行更换。
1.1.1.15 消弧线圈
1.1.1.15.1 消弧线圈、接地变环氧表面存在爬电痕迹及裂纹现象、运行中震动声较大、温控装置动作不可靠,指示不正确,自动调谐装置档位不对应,切换不正常等,应进行大修。
1.1.1.15.2 消弧线圈装置中控制器抗干扰性能差、记录功能不健全、显示器故障、打印机故障等,应进行大修。
1.1.1.16 防雷及接地装置
1.1.1.16.1 对于经校验接地装置截面不满足短路容量要求的、接地体腐蚀程度较严重、接地电阻超标等,影响到电网的安全运行,应进行大修。
1.1.1.16.2 主设备不满足两点接地要求的,应进行大修。
1.1.1.17 干式电抗器
1.1.1.17.1 干式电抗器线圈匝间在运行时发生短路,可进行大修。
1.1.1.17.2 干式电抗器局部温升过高,应进行大修。
1.1.1.17.3 干式电抗器绕组表面出现树枝状爬电现象,在涂RTV或绝缘漆后仍不能解决时,应在干式电抗器底部加装均流电极。
1.1.1.18 微机防误操作系统
1.1.1.18.1 防误系统主机软硬件损坏,系统数据库、软件功能不能正常运行,应进行大修。
1.1.1.18.2 防误系统电脑钥匙故障、传输设备等故障,应修理更换。
1.1.1.18.3 独立微机防误系统专用锁具卡涩、锈蚀等原因影响防误系统正常工作,应修理更换。
1.1.1.18.4 电磁锁、接地电磁锁、设备网门(电磁锁)、带电显示装置(含独立带电显示器及开关柜带电显示装置)防误功能不健全或故障的,可进行大修。
1.1.1.19 视频监控系统
1.1.1.19.1 视频监控系统故障频发、图像不清、控制失灵,应根据情况进行大修。
1.1.1.19.2 视频监控系统主机、硬盘录像机运行不稳定、性能差、网速慢,硬盘容量偏小,图象切换不正常,视频系统无录像功能等问题,应进行大修。
1.1.1.20 附属设施
1.1.1.20.1 站内地标、显示板、标示标牌等出现不清晰、脱落、锈蚀、损坏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运行工作,应进行更换。
1.1.1.20.2 SF6气体泄漏报警系统、锁具、通风降噪设备、加热除湿装置、空气净化装置等辅助设施出现损坏无法正常使用时,应进行大修。
1.1.1.20.3 生产厂房、站内辅助生产土建设施和安防设施损坏,应进行大修。
1.1.1.20.4 防汛、给排水系统、电缆沟堵塞或渗漏,水泵故障,影响防汛功能,应进行大修。
1.1.1.20.5 换流站户外照明系统在控制室内应配置集中照明系统。集中照明系统不满足以下要求,宜进行大修:
1)集中照明系统应实现对换流阀厅、交流场、滤波场、GIS室、直流场、道路以及站前区等区域的分区控制。
2)各区域的庭院灯和投光灯应单独控制,庭院灯应实现定时自动点亮和关闭功能。
3)每个换流阀组的照明系统应在控制室设置远方控制开关。
1.1.1.20.6 照明系统照度不够,照明电源控制箱、回路、照明灯具、插座、开关等损坏,应进行更换。
1.1.1.20.7 防火、封堵及防小动物封堵损坏,影响防火设施的完善及设备安全运行,应进行大修。
1.1.1.20.8 变电站、换流站内导线、金具严重腐蚀,经应考虑对相应导线或金具进行更换。
1.1.1.21 串补装置
1.1.1.21.1 串补平台出现严重锈蚀、平台支持瓷瓶破损、串补平台上部分装置试验数据不合格需更换部件,应进行大修。
1.1.1.22 其他
1.1.1.22.1 换流变、平抗、等充油设备未安装巡视栅格走道和围栏,应进行大修。
1.1.1.22.2 在线监测系统数据不准确、运行工况不良时,应进行大修。
1.1.1.22.3 检修用工器具、试验装备发生损坏,影响其功能、性能和数据判断,应进行维修。
1.1.1.22.4 特种作业车辆部件故障或老化不能保证安全作业,需要更换部件的,应进行检修。
1.1.1.22.5 设备专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计算机等出现老化、部件频繁故障时,应进行大修。
1.1.1.22.6 智能机器人及附属设施故障、损坏,无法正常工作,应进行维修。
3 架空输电线路及附属设施
2.4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50061-2010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 50545-2010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50233-2005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89-2006 75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JB/T 8737-1998 高压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使用导则
DL/T5092-1999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864—2004 标称电压高于1000V交流架空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使用导则
DL/T 626-2005 劣化盘形悬式绝缘子检测规程
DL/T 988-200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
DL/T 436-2005 高压直流架空送电线路技术导则
DL/T 5224-2005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DL/T 966-2005 送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DL/T 475-2006 接地装置工频特性参数的测量导则
DL/T 1122-2009 架空输电线路外绝缘配置技术导则
DL/T 5440-2009 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 1122-2009 架空输电线路外绝缘配置技术导则
DL/T741—2010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
DL/T 307-20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