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仪器分析教研室( 刘 晓 宇)
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课程内容既有成分分析又有结构分析,既有无机分析又有有机分析。它是从事化学、生物、地质、食品分析等学科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常用仪器分析方法是: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色谱法、质谱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这些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及其应用要有基本的理解。
具体的要求可归纳为:
1. 理解各分析方法的原理。如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有关的定律、公式及其应用。
2.知道有关仪器的结构。如仪器由几部分组成,有哪些重要部件,简单工作过程。
3.了解各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4.掌握各方法的分析步骤和数据处理。了解各方法对样品的要求与样品的处理,实验条件的选择,基本数据的运用,分析数据的处理。
学 时 分 配
课程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绪论 2
光谱分析导论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4 2
原子吸收光谱法 4 2
红外吸收光谱法 3 2
色谱法:色谱分析导论 2
气相色谱法 5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4 2
合 计 30 10
总 计 40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仪器分析》课程的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联系与区别,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它的发展情况,介绍仪器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2. 相关系数、检出限
授课方式
本章为理论课,共0.5学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并采用回顾仪器分析的发展历史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仪器分析简介
一、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测量和表征的科学。 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测量有关组分的含量。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物理物化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光、 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分析方法一般要依靠仪器来完成,故习惯上称为仪器分析。
二、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光学分析法(spectroscopic analysis)
以物质的光学性质(吸收,发射,散射,衍射)为基础的仪器分析方法。
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
(二)电分析(electrical analysis):
电流分析,电位分析,电导分析,电重量分析,库仑法,伏安法。
(三)色谱分析(chromatography analysis) :
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四)其它仪器分析方法(other analysis):
1. 质谱法
2. 热分析法 包括热重法、差热分析法、示差扫描量热法等。
3. 电子显微镜,超速离心机,放射性技术等。
三、仪器分析的特点
多学科交叉
(1) 仪器分析法具有很强的检测能力
绝对检出限可达微克、纳克、皮克、甚至飞克数量级。
(2) 仪器分析法的取样量较少。
可用于微量分析(0.1~10mg或0.01~1mL)和超微量分析(<0.1mg或<0.01mL)
(3) 仪器分析具有很高的分析效率
(4) 仪器分析法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可用于成分分析,价态、状态及结构分析,在线分析等。而化学分析一般只能用于离线的成分分析。
(5) 仪器分析的仪器设备比较复杂,价格比较昂贵。
四、仪器分析在生产实践及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 应用于传统领域:医药、食品、商检、公安、国防、材料、能源、环保等
2. 应用于前沿领域
例:遗传研究 仪器确定DNA双螺旋结构
生命科学研究 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确定蛋白质等大分子结构
五、仪器分析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起始于20世纪初,这正是分析化学的第一次变革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建立,仪器分析成为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支柱。并形成了第二次变革。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是仪器分析日新月异发展的时期。也是分析化学的第三次变革时期。
发展趋势:
1.计算机技术在仪器分析中更广泛地应用,分析仪器实现了自动化。
2.不同仪器分析方法联用,提高了仪器分析的功能。
3.新型仪器更加微型化,智能化。
落地式—台式—移动式—便携式—手提式—
Lab-on-a-Chip(芯片实验室)
第二节 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a)
•灵敏度: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用S表示。
•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精密度用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 s或相对标准偏差(sr )量度。
•准确度: 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
•检出限:某一分析方法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该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以浓度表示的称为相对检出限,以质量表示的称为绝对检出限。
本章作业
1.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2.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光谱分析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学习光学分析法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要求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基础知识,了解能级跃迁图,光谱仪的分类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光的波粒二象性
2.电磁波谱区
3.原子光谱项、分子光谱能及跃迁图
授课方式
本章为理论课,1.5学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讲授。课件中采用动画效果以求生动和形象的效果。
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光与光谱
一、光的波动性(Characterization of light waves)
波动性参数: λ(波长,Wavelength);
n(频率,frequency);
C(光速,The velocity of light)
ó =1/λ(波数,wave number)
关系式=C/λ=Có
单色光(monochromatic light)---只含一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复合光(multichromatic lights)---多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散射光(杂散光,(scatting light)---指定波长外的光。
二、光的微粒性
(Micro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of light )
Parameter of micro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E
E=hn=hC/λ h—Planck’s constant
h=4.14×10-15ev.sec =6.626×10-27erg.sec
C=3×1010cm/sec
One photon energy:
E=1240/λ (ev) λ的单位为 nm
第二节 原子与分子的能级及电子在能级间的跃迁
一、 原子能级及电子在能级间的跃迁
原子光谱的特征 Characterization of atoms spectrum
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属电子光谱,线状光谱。
Transition on electronic levels, electronic spectrum, linear spectrum.
二、分子的能级及电子在能级间的跃迁
分子形成带状光谱的原因
能量离散,导致谱线宽度扩展
测不准原理、相对论效应导致谱线宽度扩展。再加上能级之间的能量间距非常小,导致跃迁所产生的谱线非常多,间距非常小,易于重叠。
仪器条件造成色散元件难以将谱线完全分开
真实分子光谱的特征
UV-Vis:电子、带状光谱。在特定条件下,能反映振动能级的精细结构
Infrared:振动、带状光谱, 在特定条件下, 能反映转动能级的精细结构。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小结
原子光谱:
电子能级上的电子跃迁
电子光谱
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
紫外-可见(UV-Vis):
电子能级上的电子跃迁
反映振动精细结构的电子光谱
带状光谱
红外光谱(Infrared):
振动能级上的电子跃迁
反映转动精细结构的电子光谱
带状光谱
三、物质和光的作用Interaction of light and matter
当一束光照射到物体上时,除透过部分光与分子没有作用外,物质将吸收和散射一部分光。
1. 物质吸收光的过程
分子吸收光能,吸收时间极短,只有10-15 sec.,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的激发态。
X + hv →X*
激发态的寿命很短,约为10-8 sec.,然后以发生光物理和光化学反应后,以下列形式回到基态。
1) 无辐射退激
激发分子与其它分子相碰,损失能量产生热能回到基态,称无辐射退激。
X* → X + 热能
2)共振发射
激发分子发射光子直接回到基态:X* → X + hv
如发射光的波长等于入射光的波长,这种发射称共振发射,其谱线称共振谱线。对分子来说,这种可能性很少,对原子来说,可能性较大。
3)荧光
激发分子与其它分子相碰,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后,下降到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回到基态的其它振动能级并发射光子,这种发射光称荧光。
X* → X + hv + 热能
荧光的发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长。
4) 磷光
激发分子与其它分子相碰,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后,下降到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它不直接跃迁回到基态而是转入到亚稳的三重态,分子在三重态的寿命较长(从10-4 sec.到10sec.),然后再回到基态的其它振动能级并发射光子,这种发射光称磷光。
2. 物质散射光的过程《拉曼(raman)散射》
A 瑞利散射
入射光与分子碰撞后,可发生弹性散射或非弹性散射。弹性散射时,光子与分子无能量交换,仅光子方向改变,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
B. 非弹性散射有两种情况:
① 斯托克斯散射
入射光与基态分子碰撞后,将一部分能量给了分子,于是散射光的能量比入射光的能量下降,即波长变长。散射光谱中的谱线称斯托克斯谱线。
② 反斯托克斯散射
入射光与振动能级处于较高能态的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后,被碰撞分子由较高的振动能级跃回较低能级,其能量的差值给了光子,于是,光子能量增加,产生的谱线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更短,此谱线称反斯托克斯线。散射光的能量比入射光的能量下降,即波长变长。散射光谱中的谱线称斯托克斯谱线。
第三节 物质的光谱与光谱分析Spectrum of matter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一、光谱的基本类型
按照光谱产生的方式可分:
1. 吸收光谱(absorbed spectrum)
原子吸收光谱(如AA)
分子吸收光谱(如 UV/VI,IR 等)
2. 发射光谱(emission spectrum)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原子荧光)
分子发射光谱(分子荧光,磷光)
3. 散射光谱(拉曼散射光谱,scatter spectrum)
第四节 光谱仪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s
1.光谱仪的作用:
通过分析过程的信息传递链,取得样品的真实光谱。
2.光谱仪的分类
本章作业
1.玻尔兹曼常数的物理意义?
2.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区别?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Ultraviolet 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
简称 UV-Vis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原理和结构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在有机定性及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生色团的共轭作用
2.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原理及构造
3. Beer - Lambert定律
4.化合物的鉴定、结构分析
授课方式
本章为理论课+实验课,共7学时。理论课3学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讲授。课件中采用动画效果以求生动和形象的效果。实验课4学时,在中心实验室上课,为教师演示实验。(注:实验课教案另附)
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定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应用:主要用于有机物的定量及定性分析。
分子光谱: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的运动包括分子中电子的运动、分子的振动及其转动,所有这些运动都必须由能量来维持,故分子的能量包括:
E分子=Ee+Ev+Er
第二节 紫外可见光谱法基本原理The Theory of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 电子跃迁类型
分子外层电子的分子轨道可以分为五种,即σ成键与σ* 反键轨道,π成键与π*反键轨道,n非键轨道。
A. σ分子轨道(σ(bonding) molecular orbital),
如: -C--C-
B.π键轨道(π(bonding) molecular orbital),
如: C=C C=O -N=N- -C≡C-
C.n键轨道((non-bonding) molecular orbital),
如: -C--Br: -C—O:H -C--N:H
In addition, two typed of antibonding orbital may be involved in the transitions:
D. σ*反键轨道 (sigma star)orbital
E. π*反键轨道 (pi star)orbital
σ,π,n 键轨道为基态轨道(ground state orbital) ,σ*,π*为激发态轨道(excited state orbital).
根据轨道能量: σ< π< n< π*< σ*
2、分子电子能级和跃迁 Molecular-electronic orbital and transition
The following electronic transition can therefore occur by the absorption of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light :
1.σ→σ* 跃迁( σ→σ* transition)
E 较大,跃迁发生在远紫外区,波长范围低于 200nm。如甲烷(125nm),乙烷 (135 nm)。
2.n→σ* 跃迁(n→σ* transition)
△E 较σ→σ* 跃迁要小,跃迁发生在150--250nm波长范围内。如含有杂原子饱和烃衍生物。摩尔吸收系数一般在100-300范围内。
由n→σ* 跃迁而产生吸收的一些例子
3. n→π* 和 π→π* 跃迁
这两类跃迁是最有用的。△E 比较少,最大吸收波长均大于200 nm 。这两类跃迁的差别在于吸收峰的强度不同。n→π* 跃迁摩尔吸收系数很少,仅在10-100范围内。而π→π*跃迁摩尔吸收系数很大,比n→π* 跃迁大100-1000倍,达到1000-100000。
生色团的概念:含有π键的不饱和集团称为生色团。
(二)分子结构和光谱的相互关系Correlation of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spectrum
1. 共轭效应 (Conjugation effect )
当分子含有多个π键,并且被单键隔开时,共轭效应增加,π→π* 跃迁能量更低,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摩尔吸收系数增大。称红移效应(red shift effect)。
2. 含有π电子芳香体系,最大吸收向紫外方向移动。称蓝移效应(blue shift effect)。
Aromatic systems, which contain πelectrons, absorb strongly in the ultraviolet
3. 助色团:
一些原子和原子团不吸收200-800nm范围内的光,但与生色团结合后,具有能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或短波方向移动的作用,这样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助色团。
Auxochromes: An auxochrome is a group which does not absorb significantly in the region 200-800nm, but which affect the spectrum of the chromophore to which it is attached. Examples of auxochromes are
(三)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Ø 影响最大吸收波长: 溶剂极性的改变会使由π—π* 跃迁和n —π*跃迁产生的两种吸收峰的最大吸收波长向不同方向移动。
溶剂极性增加, π—π* 跃迁吸收峰发生红移(长波方向)
n —π* 跃迁吸收峰发生蓝移(短波方向)。
二、定量分析的基础-Beer--Lambert定律
When a bean of radiation strikes any object it can be absorbed, transmitted, scattered, reflected or it can excite fluorescence.
1. Correlation of T and C
2.
2. 朗伯-比尔定律
3. 浓度测量中相对误差与透光率和吸光度的关系
4. Beer--Lambert定律在混合物中的表达式
5、偏离Beer-Lambert定律的因素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er)
1.分光光度计的组成(Spectrophotometer component parts)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_结构
(一) 光源(sources)
1. 理想光源的特性(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al source )
A.高强度( High intensity)
B.宽波长范围( Wide spectral range)
C.稳定的输出( Stable output)
D.长寿命( Long life )
E.价格低( Low cost)
F.适宜的尺寸( Optimum size)
2. 常用光源(Commonly used sources)
钨灯、钨卤灯、氘灯
(二) 单色器( Monochromators )
1. 要求特性(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monochromatoes)
A.高效能( High efficiency or throughput )
B.宽波长范围 (Wide wavelength range)
C.容易调节波长(Easily selected wavelength)
D.好的波长精度和重现性(Good wavelength 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E.高的光谱纯度( High spectral purity)
F.好的机械稳定性( Good mechanical stability)
2. 滤光片单色器( filter monochromator)
组成:入口狭缝(entrance slit)、滤光片(filter)、出口狭缝(exit slit)三部分组成。
3. 棱镜和光栅单色器 (Prisms and Gratings Monochromator)
光谱通带宽度 少于 1nm
组成:狭缝(slit:entrance slit, exit slit)、色散元件(dispersive element)、准直元件: 透镜(focus mirror)、反射镜(mirror)。
棱镜和光栅单色器比较
A、光栅为匀排光谱,棱镜为非匀排光谱。光栅所采用的狭缝可产生几乎恒定的光谱通带而与波长无关。棱镜要得到恒定的带宽时,长波时要求狭缝窄,短波时要求狭缝宽
B. 光栅对温度不敏感,棱镜对温度很敏感(折射率n与温度有关)。
C、光栅存在着潜在的杂散光源。
D、光栅需要有一个“级消除滤光片(order-sorting filters)”以消除λ/2,λ/3,....等波长的干扰。
E、光栅光能量消耗大。
(三)、样品池 ( Sample cell )
按材料不同分:玻璃池 340-1000nm
石英池 200-340nm
紫外级石英池 185-220nm
按用途分: 常用比色池 0.5, 1.0, 1.5, 2.0厘米
微 量 池 0.5毫升以下
流 动 池 5-11微升
注意:样品池使用前必需进行以下测定:
玻璃池: 365nm时, 每个池之间△T<0.5%,即△A<0.002
石英池: 240nm时, 每个池之间△T<1.5%, 即△A<0.007
(四) 检测器 ( Detectors )
作用: 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A. 几种光检测器性能的比较
光电池(photocells)
光电管(phototubes)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s)
波长(nm)
(Wavelength)
400-750
190-650(蓝敏)
600-1000(红敏)
180-900
响应速度
(Speed of response)
慢
约10-8 秒
10-9 秒
灵敏度(Sensitivity)
低
105 --106
108 -109
B. 结构和作用
a. 真空光电管(Vacuum Phototube)
篮敏光电管阴极镀有光电发射材料金属锑和铯。
红敏光电管阴极镀有光电发射材料金属银和氧化铯。
b.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s)
作用: 除了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作用外,还具有放大作用。
二、 分光光度剂的分类及特点
1.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特点:光路系统简单,机械振动小,信噪比高。
2.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特点:消除了光源不稳定造成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3.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特点:仅使用一个吸收池。
第四节 定性和定量分析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一.仪器条件的选择
1. 测量波长的选择
A.优先选择最大吸收波长
B.最大波长受到共存杂质干扰时,选择次强波长。
C.最大波长的吸收峰太尖锐,测量波长难以重复时,选择次强波长。
2. 透过率或吸光度的范围的选择
选择T=15%--70%或A=0.150-0.800之间。
3. 狭缝宽度的选择
定性分析:选择较小的狭缝,以尽量保留振动能级跃迁的精细结构。
定量分析:在吸光度稳定的情况下,选用最少狭缝。
4. 样品池选择
根据测定波长、溶液浓度(选择L)等选择。
二. 定性分析 Qualitative Analysis
1. 未知试样检定
根据光谱形状(极大、极小和拐点波长)吸收峰数目,位置与标准试样比较。
2.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推测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_结构与光谱
1.如在200nm到400nm区域内没有吸收峰,则可以初步判断待测化合物无双键或不含环状共轭体系
2.若250nm处有吸收峰,而且emax约103-104时,化合物可能具有芳香环结构,如果芳香环被取代而使共轭体系延长时,emax大于104。
3.如在270-350nm区域有弱的吸收峰, emax大约10到100,且200nm以上无其它吸收,说明该化合物含有带孤对电子的未共轭的生色团,如:
3. 同份异构体鉴别
4. 纯度的检查
三. 定量分析 Quantitative Analysis
标准曲线: 直接分取标准溶液进行光度测定或显色测 定所测得的A与C作图得到的曲线。
工作曲线: 标准溶液按样品处理进行测定得到的A与C 的曲线。
标准对比法:只配制一个浓度的标准溶液和样品比对,求出待测样品的浓度。
标准加入法(增量法)
本章作业
1.生色团及助色团的概念?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有哪几部分?
3.吸光度(A)与透光率(T)的转换?
第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仪器装置和定量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分吸收与No的关系
2.峰值吸收与被测定元素含量的关系
3.光谱通带的概念和作用
4.干扰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授课方式
本章为理论课+实验课,共8学时。理论课4学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讲授。课件中采用动画效果以求生动和形象的效果。实验课4学时,在中心实验室上课,为教师演示实验。(注:实验课教案另附)
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定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AS)是根据物质的基态原子蒸汽对同种元素特征谱线的共振吸收作用来进行元素定量测量的方法。
原子吸收法的特点
1. 高选择性
2. 检出限低,可达10-10g,无火焰法可达10-14g
3. 准确度高,一般0.5%~2%测定误差。
4. 可测定的元素多,与采用的火焰类型有关。空气-乙炔火焰可测36种元素,N2O-乙炔火焰可测33种元素,间接测定法可测16种元素,除交叉测定外,共可测70多种元素。
5. 分析速度快
6. 在通常情况下,分析一个元素,就要用该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基态原子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元素分析方法。
原理:从空心阴极灯(光源)辐射出来的特征谱线,通过含有该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气后,由于该待测元素对特征谱线进行吸收而使特征谱线的强度减弱,在一定范围内,特征谱线的减弱程度(吸光度)与待测元素的含量呈正比。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a)
一、原子吸收线
(一)原子吸收线的产生:由于原子受外界能量激发,最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不同的较高能态而产生。
(二)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
1、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宽度
2、影响原子谱带变宽的内、外部因素
A、自然宽度 10-6~10-5 nm
原子发生能级间跃迁时,激发态原子寿命不一样而产生。
B、多普勒变宽(热变宽) 10-3nm
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产生。
C、碰撞变宽(压力变宽) 10-3nm
原子间或原子同其它粒子的碰撞使原子的基态能级稍有变化,因而吸收谱线变宽。
a. 赫尔兹马克变宽(Holtzmark)
由同种原子碰撞引起,也称为共振变宽
b. 罗伦茨变宽( Lorentz)
由不同种原子碰撞引起。
D、自吸变宽
由光源周围温度较低的原子蒸气吸收同种原子发射线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E、埸致变宽
由强电埸和强磁埸引起。
结果:谱线的变宽导致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下降。
二、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的关系
在一定的温度下,原子达到热平衡时,基态原子数No与激发原子数Ni的比值符合波尔兹曼分布:
E为激发电位。
T为绝对温度。
K--波尔兹曼常数,1.38×10-16 尔格/度。
qi, qo 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
三. 原子谱线的测量
1、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电动力学理论,在给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积分吸收值为:
要将此理论变为实践,则必须要获得一个单色光波长只有0.001nm的光源,此光源称锐线光源。
峰值吸收理论认为:当锐线光源发射的谱线,其中心频率刚好与原子吸收的中心频率相同,且能保证锐线光源的谱线宽度小于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1/5时,这样锐线光源的光理论上可以100%被原子吸收,从而实现对峰值吸收的测量。
必须满足的条件:
①锐线光源发射的谱线,其中心频率刚好与原子吸收的中心频率no完全一致。
②锐线光源的谱线半宽度比原子吸收谱线半宽度更窄,一般为1/5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基本部件: 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转换装置→显示、记录系统
一、锐线光源
1. 作用:提供原子吸收所需要的足够尖锐的共振线。
2. 要求:辐射强度大、稳定性好、背景小、寿命长、操作方便。
空心阴极灯结构和机理
机理: 当施加300-400伏直流电压时,阴极发射出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高速飞向阳极,途中与惰性气体碰撞而使其电离,正离子又在电场作用下被大大加速飞向阴极,对阴极表面猛烈轰击,使金属原子被溅射出来,被溅射出来的原子再与电子、原子、离子等粒子互相碰撞而被激发,从而发射出被测元素的特征谱线。
二、原子化器
作用:将试样蒸发并使待测定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蒸汽。
分类:火焰原子化法、非火焰原子化法、氢化物发生法(Hydride Generation,HG)
1. 火焰原子化器(雾化器、雾化室、燃烧器)
2.
2.无火焰原子化器(最常用的是石墨炉)
3 化学原子化器(氢化物原子化法)
三、单色器
组成:入射狭缝、光栅、反射镜和出射狭缝。
作用:选出有用的谱线。
光谱通带:即单色器出光狭缝允许通过的波长范围。
W=D·S
W:光谱通带(nm);
D:倒线色散率(nm·mm-1);
S:狭缝宽度(mm)
位置:置于原子化器之后。目的是防止原子化时产生的辐射干扰进入检测器,避免强烈辐射引起的光电倍增管疲劳。
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分类: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光谱干扰和背景干扰。
一、物理干扰及其抑制方法
1. 物理干扰:是由于试液和标准溶液的物理性质的差异,引起进样速度、进样量、雾化效率、原子化效率差异所产生的干扰。
(1) 干扰因素:溶液的黏度;表面张力;密度;溶剂的蒸汽压;雾化气体的压力
(2) 干扰性质:非选择性干扰。对试样中各元素的影响基本相同。
2. 消除和抑制方法:
(1) 配制与待测试样溶液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如试样组成不详,采用标准加入法加以消除物理干扰。
(2) 避免使用黏度大的硫酸、磷酸来处理试样;稀释试液。
二、化学干扰及其抑制方法
化学干扰:化学干扰是由于待测元素与共存组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难挥发或难解离的化合物,使基态原子数目减少所产生的干扰。
2. 消除和抑制方法:
(1) 提高火焰温度
提高火焰温度使难挥发、难解离的化合物较完全基态原子化。采用N2O-C2H2 高温火焰代替常用的空气-乙炔火焰,可提高原子化效率。(适用于难挥发、难解离的金属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
(2) 加入释放剂(releaser)
加入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稳定或更难挥发的化合物,从而使被测定元素从含有干扰元素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3) 加入保护剂(有机络合物)
它与被测元素或干扰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避免待测元素与干扰元素生成难挥发化合物。
(4) 加入基体改进剂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加入某些化学试剂于试液或石墨管中,改变基体或被测定元素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避免了化学干扰,这些化学试剂称为基体改进剂。
(5) 化学分离法
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和沉淀法。
作用:可将待测定元素与干扰元素分离,不仅可以消除基体元素的干扰,还可以富集待测定元素。
三、电离干扰及其抑制
1. 电离干扰:某些易电离元素在火焰中产生电离,使基态原子数减少,降低了元素测定的灵敏度,这种干扰称为电离干扰。
2. 抑制方法:加入消电离剂。
常用的消电离剂有CsCl、KCl、NaCl
四、光谱干扰及其抑制
谱线干扰和消除方法
1. 谱线干扰:它是指单色器光谱通带内除了元素吸收分析线外,还进入了发射线的邻近线或其它吸收线,使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下降.
2. 消除和抑制方法 :
① 减小狭缝宽度,提高仪器的分辨率,使元素的共振吸收线与干扰谱线完全分开。
② 降低灯电流,选择无干扰的其它吸收线。
③ 分离共存的干扰元素。
五、背景干扰和抑制方法
1. 光谱背景干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背景干扰主要是指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分子吸收和固体微粒产生的光散射干扰效应。
2. 光谱背景干扰的抑制和校正
(1) 光谱背景干扰的抑制
火焰法:改变火焰类型、燃助比和调节火焰观测区高度。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选用适当基体改进剂;采用选择性挥发来抑制分子吸收
(2) 光谱背景的校正
仪器调零吸收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