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研究样本.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887448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研究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研究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河北明代长城碑刻简述 郑立新 河北省是历代长城较多的省份之一, 特别是明长城, 占了较大比重。包括蓟镇、 宣镇、 真保镇和昌镇( 今北京市) , 近半个世纪以来, 经过几次文物普查, 特别是对长城的大规模调查, 发现了大量的仍残存于明长城体上的碑刻文字, 这些碑刻真实地记录了明长城修建的历史背景、 建造过程、 年代等一系列纪实情况, 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碑文内容反映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情况, 研究这些碑文, 对明朝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特别是明北部边防、 长城”九边”的历史, 和明、 蒙古关系史……等都非常重要。 一、 河北明长城碑刻概况 记载明长城的文献, 大致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文献记载, 另一是历史遗留下来大量碑刻文字和世代相传的口述, 而文献、 碑刻是主要的。关于长城防御体系的建设、 防务组织, 官军以及兵力的配备, 粮谷后勤、 春秋两防、 屯田, 抚赏、 通贡, 朱明王朝和蒙古的关系……等, 有明一代, 留有大量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经世文编》等许多官方文献外, 九边长城几乎都有专志, 篇幅浩繁, 各地府、 州、 县志更是详备, 明人杂记、 野史等都包括了相当珍贵的史料。二是碑刻文字, 是长城文献的另一来源, 它是记录长城载体的直接材料。具体如长城的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边墙墙体的规格、 尺寸、 边墙上的各种附属设施, 如关隘、 敌台、 战台、 哨楼、 附墙台、 炮位、 房址、 墩台、 拦马墙、 水门, 镇、 路、 关、 营、 堡、 城址的分布等正史中虽有提及( 如各路城址) , 但文献记载不多, 而更多的需要是实地调查和碑文记载来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长城沿线留下来的大量碑刻, 真实的记录长城情况, 这些碑刻是无声的语言, 是活着的历史。见证长城的直接材料, 也是当时最科学、 最真实地记录, 它记载着每一段长城的情况、 当时的修筑背景、 工程进度、 春秋两防、 卫所官军、 士卒轮换情况、 屯驻官员莅临纪事, 边防、 关隘、 通贡, 蒙、 汉人民经济贸易往来, 边墙内、 外的军事战争, 明廷的禁边和蒙古的入侵……等一系列事件, 每一块碑文都是一页活着的历史, 碑文的记载很多在正史中是找不到的, 正是因为这样, 寻求记录和研究碑文, 成为解释长城上的某些疑团的直接解秘材料。 近半个世纪以来, 经过多次文物普查, 提供的线索和从各方文博部门征集到一部分碑文, 已多见于报刊报导, 同时从各府、 州、 县志中也收录散佚的为数不少的碑刻文字。长城碑刻大规模搜集, 大概有两次: 一是1979年全国长城普查以来各地方文博部门调查搜集大量长城碑刻。原河北省长城考察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调查发现明蓟镇长城沿线墙体上、 敌楼内、 住堡中仍存有碑刻160余方, 曾作为内部资料, 编辑了《河北明长城碑碣石刻文字辑录》三辑。( 1) 二是 以来开展的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考察, 在全省范围内又调查收集到了各种长城碑刻文字资料374方, 另有砖文44款, 铜、 铁炮、 铳铭文42款, 合计460条。( 2) 374方碑刻的分布, 今仍存于长城墙体上。敌台内和住堡群众家中的碑刻有172方, 内转载已出版的《秦皇岛长城》一书中的碑刻13方, 转载《迁西石刻》书中的碑刻40方, 转载原长城队《石刻辑录》碑刻21方, 各市、 县博物馆提供的多见之后报刊报导过的碑刻102方。从各地方志等转录碑刻、 墓志26方。并于 1月出版了《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两册。( 3) 根据执行主编在该书《后记》中说: 《辑录》”收录城工碑八十二通; 阅视鼎建碑四十八通, 纪年纪事刻石十二块, 门额、 台铭刻石六十七块, 边塞摩崖石刻三十五款, 相关碑刻六十八通, 墓碑两通, 墓志铭二十三方( 合) , 佚碑录文四十一篇, 文字砖四十六种, 炮铳铭文四十方, 共四百六十个条目。从前述碑刻分布情况看, 而真正属于今长城沿线、 墙体、 敌台、 住堡等群众手中的碑刻为172方, 另部分砖文。这是和长城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 其余碑刻、 墓志、 佚碑录文等多从过去发现的地方石碑刻、 报告、 志书中的碑刻大量转载并全文录入, 一些碑刻文字多经介绍研究。就是说今仍在长城线墙体、 敌台、 住堡中和群众手中的碑刻, 调查者真正付出辛劳, 她们冒酷暑, 抗严寒, 跋山涉水, 披荆斩棘, 对于边墙上的碑刻进行传拓, 调查来的各种数据, 来之不易, 这些材料要就原地记录、 传拓, 或直接把碑刻本身征集起来, 工作人员之辛苦可想而知; 另各地文博部门广采博闻, 从已发表报刊文集史志资料中征集的碑刻材料集中在一起, 又重新整理进行整合, 分门别类, 体现其工作量之大, 正如在辑录的前言中所报导的参与调查征集、 拓片工作人员多达35人( 含执行文字编辑) , 可见《辑录》是一个集体的劳动成果, 渗透了工作人员的心血, 材料公布可谓集长城碑刻之大成。但公布的原始材料, 有许多是新的内容, 又是第一次发表, 其研究成果尚需花大气力, 就是说研究这些碑刻, 仍需相当的时日。 《辑录》在后记中把碑刻分为10类, 这只是从碑刻的功能和种类上分的, 但涉及碑刻内容则在前言中寥寥数语, 却非常之少。 碑刻的内容, 涵盖了明代的政治、 经济、 文化、 民族关系, 友好往来。长城本身的建筑科学、 艺术等。信息十分广泛, 贯穿了一个时代, 是任何一种文物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 一些碑刻是属于纪实性的, 修完一段边墙或敌台, 立一块碑, 以志。特别是明朝和蒙古的一些重大事件。初步分析, 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1、 明朝修筑长城的政治背景——明廷和蒙古的关系。 2、 蓟宣真保镇边防组织概况( 包括政治、 军事、 各级组织朝廷命官和边关各级官吏情况。 3、 山川地理形胜和军事史方面的研究资料。 4、 镇、 路、 关、 营、 堡城、 边墙防御体系的形成。 5、 碑刻中所反映的边墙等级问题。 6、 各种敌台等级问题。 7、 边墙工程的组合。即边墙——敌台——住堡三位一体的关系。 8、 班军、 卫所军春秋两防修边工程。 9、 边防军士和家眷垦荒屯田问题。 10、 碑刻中诗词歌赋、 文艺色彩及名人字迹的保留。 11、 边关经济发展与形成。 12、 边外蒙古诸部落的分布与蒙古民族史的研究。 上述概括提出的问题当然是不全面的, 我们只能就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二、 关于明修长城的政治背景及朱明王朝和蒙古的关系 这是一个大问题, 许多碑刻都涉及到这个问题, 但这里, 我们不能全面展开, 只能谈一些片段。 ( 一) 洪武、 永乐、 北征、 元帝国败亡和明对北疆的经营 明朝建立, 大元帝国败亡一段历史, 洪武、 永乐帝北征和朱明王朝和蒙古的关系, 在碑文中多所提及。如万全《昭毅将军都指挥事胡公合葬墓志铭》”永乐间扈驾北征, 屡受重赏, 卒公嗣之。已巳英庙北狩。从杨洪守于芦沟, 于紫荆……累策战功……宦贼喜宁为虏谋……公密画及, 偕参将江福等致宁火落火孙诸酋于野狐岭关”( 4) 碑文中杨洪其人在刘定之《否秦录》中有记载, 因洪协助兵部尚书于谦保卫北京有功封为昌平侯。喜宁乃宫内宦官( 内臣) , 初随英宗北征为贴身内侍, 虽蒙英宗厚恩, 却屡次为瓦剌太师也先兵的作响导。”也先实意送英宗回, 又被喜宁屡次阻住, 但唆令进兵”, 已背叛明廷, 为虏谍。在墓志文中, ”偕参将江福等, 致宁于火落火孙诸酋于野狐岭关”段和《否秦录》记载不同, 或为漏记。此段可补史之不足。( 5) 宣化《宣府钟楼记》碑”己已胡虏之拢, 财力困竭”。( 6) 赤城《颖国公武襄杨( 公) 神道碑》正统”十四年秋, 也先大举入冠, 车驾亲争至沙岭, 公入见, 命随行……寻命还守本镇……土木之败, 贼为伪书, 遣其下伯颜帖木儿辈, 诱公开门, 公遣人出城, 送京师”( 7) 记土木之变护驾守城之事, 其中提到: 伯颜帖木儿为瓦剌太师也先之弟, 实握兵权。明万历三十八年傍水崖《关武安王庙重修记碑》太祖高皇帝驱逐元胡, 成祖文皇帝三犂虏廷”( 8) 记明太祖朱元璋、 成祖朱棣数征北元之事。又万历三十八年《创立张将军破虏记碑》”己巳之变, 庚戌之危”, ”适朵颜影克犯界岭口, 罗汉洞、 凡永平、 抚宁、 昌黎、 卢龙、 榆关……虏以二十万骑横行汉地”( 9) 等情况。许多的碑文内容都反映了明王朝和北元蒙古部落之间的斗争, 涉及到明和蒙古的关系问题。 洪武元年( 1368) 八月, 朱元璋大军逼近元大都, 以元惠宗妥欢帖木儿为首的元政权, 携其后妃太子盾出塞, 居开平( 元上都) , 史称北元。但惠宗北奔, 并不甘心于失败, 怀念故都, 时刻企图夺回元大都。其拥兵数十万, 仍统治着中国北部半壁河山。( 10) 朱洪武派徐达、 常迂春、 李文忠、 兰玉等将大军北征内蒙古一线, 大部城市皆下。( 11) 洪武元年( 1370) 五月, 明军攻应昌, 是役元军大挫, 元惠宗脱欢帖木儿病死。元昭宗立, 并已退往故都和林。应昌之役以后, 北元汗廷北迁, 并活动于漠北一带。洪武五年( 1372) 为防止北元再起, 第二次再征漠北, 正月命徐达、 李文忠、 冯胜分三路分别趋和林, 漠北、 甘肃, 这次出征并未取得全胜, 中、 东路受挫, 西路小胜, 宣告第二次北征计划失败。 洪武六年以后, 李文忠、 冯胜、 兰玉、 马云连年出击, 东北、 漠南、 漠西大部落入明廷手中。到洪武二十一年, 为了彻底消灭北元势力, 命兰玉率15万大军北征漠北蒙古汗廷于捕鱼儿海( 今呼伦贝尔地区) , 北元军大败, 脱古思帖木儿在逃往和林途中为阿里不哥所杀。北元大汗的军队、 财富损失殆尽, 汗廷受到毁灭性打击, 短时期内难以恢复。北元残存势力全部退到漠北, 蒙古南部即今内蒙古地区, 大部为明廷所占据。并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经营。 洪武时期对外线的经营 为了占稳脚跟, 随着明军北征, 拓展疆土, 相继建立卫所, 施行有效管辖, 而形成东自营州, 西到东胜的一道外防线, 外防线不修墙体只利用元帝国先曾设置的旧治所, 改为都司、 卫、 所。其地域囊括医巫闾山以西燕山、 军都山以北的旧热河察哈尔省地方、 辽河上游, 大凌河、 滦河、 潮、 白河、 洋河广大流域。洪武二十年( 1387) 设大宁都司, 命皇子权镇守大宁( 今内蒙宁城县大明城) , 设大宁卫。洪武二十八年( 1392) 设营州( 今朝阳) 各屯卫。建文4年( 1369) 设开平卫( 今内蒙古正兰旗元上都) 。洪武30年( 1397) 设兴和所( 今张北) , 新城卫( 青城) ( 1387) 、 富峪卫( 1391) , 会州卫( 今平泉会州) ( 1387) 、 兴州五卫( 哈喇河套) 、 宜兴所( 小兴州) 等。( 12) 对于降明称臣的诸蒙古首领给予印信, 成立羁摩卫所, 如兀良哈三卫, 全宁卫、 老哈河卫、 呼伦贝尔地方的坚河卫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卫所, 命她们领之以安其众。朱洪武在北边建立行政机构, 施行管辖权, 形成了明朝北部一道外边防线, 这条防线之外为蒙元势力所控制。同时开始了燕山到军都山、 宣府大同一线的防御关隘的经营, 但当时尚未提出修建塞垣的政策。 ( 二) 三犂虏廷 太宗文皇帝”三犂虏廷”这在碑文中多次提到, 是指成祖的武功, 在明史中也是大书特书之事。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 夺取帝位以后迁都北平( 后改北京) 。由于兀良哈三卫随永乐帝靖难南征有功, 把大宁卫东西一线赐予兀良哈, 使三卫永为藩蓠。其后开平迁至独石堡, 永乐元年弃兴和徙至宣府城, 东胜到河套地区也南缩, 永乐以后东胜失守, 朱洪武经略的外边防线已都逐步地南缩或崩溃。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 北元的势力又逐步地强盛起来, 分为瓦剌、 鞑靼、 兀良哈三部。时本雅失里为可汗明、 蒙古间的矛盾激化, 从永乐8年( 1410) 到永乐22年( 1424) 征北元所谓”五出三犂”即五次出塞征北元, 三次到达北元龙廷, 大规模连年军事行动, 动辄以数十万大军随征, 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最后一次即永乐帝二十二年回征途中死于榆木川。( 13) 长城碑刻所提到的”五出三犂”, 是明朝初年, 在政权尚未巩固之际的几次征讨北元势力的军事斗争。北元蒙古势力虽已衰败, 非短时期能恢复元气, 但未达到永乐帝预想彻底铲除北元之目的。永乐以后明朝再也没有太大的举动向北出击了, 特别宣德以后由于蒙古逐步强大, 各部的不断内侵, 始终不忘反明复元的大计, 明廷只有固守内边( 九边) 以自卫。 永乐初弃三卫开平, 是不明智的, 明人悔之, 因为既缩小了疆土, 又缩短了战线, 使京都面临守边的任务, 形成”皇帝戍边”由于外边不守, 只有经营内边一线了, 内边就是东北经医巫闾山、 燕山、 军都山, 西到阴山河套以西一线了。 ( 三) 蓟镇和宣镇长城 河北历代长城中明长城占了较大比重。因为蓟、 宣两大镇, 而蓟镇为明长城中的精华。 《明史·兵志》”初设辽东、 宣府、 大同、 延绥四镇, 继设宁夏、 甘肃、 蓟州三镇, 而太原总兵治偏头, 三边制府驻固原, 亦称二镇, 是为九边”。( 14) 九边为明代北部最重要的边防, 即人为地在明和蒙古部落之间设立了一道屏障, 使汉、 蒙等民族和中原隔开, 九边行经地带, 也是农牧交错地带, 蒙、 汉等民族错居杂处, 经济上互补和依赖性很强。中原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明王朝为了农业地区的安定, 设置了一道边墙, 既破坏了经济上的自然格局, 也加深了汉、 蒙等民族之间的矛盾, 从而演变为军事冲突和斗争, 这种斗争, 终明之世未曾停止过。九镇边墙建设中, 宣、 大, 延绥建设为最早, 宣镇从永乐十年( 1412) 开始到万历二年( 1574) 完成。而蓟镇则在洪武十五年( 1382) 提出在燕山、 军都山一线建关隘堡寨200处( 15) 。万历十一年( 1583) 戚继光调离蓟镇前完成, 其它各镇也接近这个时期, 总之明边墙建设前后修了将近170余年。是历史上修筑边墙用工最多, 经费上国帑开支最多, 修筑时间最长, 技术最新, 守戌将士也最多的一道边墙了。 河北是明代边防中蓟、 宣两大镇的所在地, 明嘉靖三十年( 一说29年) , 又从蓟镇中分出昌镇( 今大部属北京市) 和真保镇( 又称内三关) 两小镇。合为明九边十一镇。九边中, 蓟、 宣两镇, 因其密迩京师, 屏敝京陵, 三面近塞, 堪为明边防中的重中之重。洪武时期经营外线, 广大地域包括旧热河、 察哈尔地方, 永乐帝时已赐予兀良哈三卫, 这样, 这一地域, 又都回到蒙古各部落手中, 当时所谓的外线, 实际已经崩溃不存在了。这时明廷防御经营的重点只有转向燕山、 军都山西到阴山一线的内边了, 即所说东自辽东, 西至甘肃的”九边”各镇的经营了。各镇长城线以北就是蒙古部落, 万历时期牧民已到长城脚下。蓟镇, 据《四志三关志》: 永乐二年( 1404) 设总兵驻寺子峪镇守边官, 遂为蓟镇。……天顺四年( 1460) 建立三屯营城, 移驻总兵府于内。( 16) 蓟镇十二路辖以三协, 东自山海关连辽东界, 西抵石塘岭亓连口接慕田峪界, ”延袤”1765里。据明隆庆元年( 1572) 七月庚子, 刘应节给新君万历上的奏折称: ”蓟镇十一路边墙总长1557里( 含后来分出的喜峰口路) 。( 17) 而据万历四年成书的《四镇三关志》, 当时喜峰口路已创立, 蓟十二路边墙统计为1450里。( 18) 上述”1557里”是隆庆六年七月官方的数字, 应该是准确的, 也是至今一直延用的数字。 20世纪80年代, 河北省长城考察队, 对明蓟镇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 西到怀柔亓连口, 涵盖了蓟镇十二路长度, 共调查边墙长度736374.2米。( 19) 以明1尺合今0.32米, 明一里合今0.48公里来推算, 736374.2米为明代1534.11里。( 小数点后两位以下省略) 这是当时明蓟镇边墙的实际调查数字, 和隆庆六年七月官方的数字1557明里, 仅差23明里( 20) 。 宣府镇 简称宣镇”永乐七年( 1409) 置镇守总兵官, 佩镇朔将军印, 驻镇城( 今宣化) , 至是始称宣镇总兵。……正统四年( 1439) , 设置副总兵( 21) 初设五路, 嘉靖中到万历时期增设共分为八路, 各路先后设置不一。( 22) 各路兵备、 副、 参、 游、 守等官齐备。宣镇塞垣长度。据翁万达修边墙疏: ”宣府西起西路阳河, 逶迤而东、 北历中、 北二路, 抵东路之永宁四海冶, 实一千二十五里”( 23) 此为宣镇大边边墙的长度, 统计于嘉靖二十六年( 1547) 。另据《明史·翁万达传》为二十三里, 此统计于嘉靖二十三年( 1544) , 二者有二里之差。1025里是上报给朝廷的数字, 也是官方数字, 应该是准确的, 也是至今沿用的数字。 宣镇河北段明大边的长度, 根据河北省长城考察队 公布的数字, 东起万水泉小川口, 西到怀安、 尚义交界处, 下马圈曹碾沟门大边( 包括上西、 下西、 上北、 下北, 中、 东路) 全长为552526.5米, 内包括主体边墙493778.5米, 附边23825米, 山险墙34923米。如此主体墙( 大边) 493778.5米( 小数点以下舍) 如一明里合480米推算, 则493778米为明1028.70里, 比翁万达疏的1025明里多了3.7明里, 如加上宣镇明长城起点延庆四海冶镇南墩到赤城小川口一段墙体, 则要多40明里左右, 是其地点不同, 计算也不同, 总之明宣镇长城实际调查长度和文献记载中的数据是非常接近的。( 24) 真保镇, 今正定, 保定西部太行山一线, 《四镇三关志》明”嘉靖二十九年设总兵镇守三关为真保镇云”。( 25) 三关指紫荆, 倒马、 龙泉, 又称内三关。其疆域””东自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镇边城界, 西抵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 延袤780里”。根据各口下的边墙统计为30227丈。( 26) 以明一尺合今0.32米, 折算为96726.4米, 明一里为今480米折算, 真保真边墙为201.5公里。( 27) 昌镇, 今北京市, 不赘。 ( 四) 土木之变对明廷的冲击 土木之变, 是明、 蒙关系史上一件大事, 皇帝被掠去当了俘虏, 在明人心目中, 既是奇耻大辱, 也是一件非常痛心之事, 在碑刻中, 记此事者甚多, 虽只廖廖数语, 但都说明明人对此事的耿耿于怀, 久久不能忘记。土木之变在碑刻中多称已巳之变, 是取正统十四年为已巳年之故。其经过在《明史》、 《明实录》刘定之《否秦录》、 李实《北使录》、 杨铭《正统临戊录》, 郑晓《皇明北虏考》、 高岱山《鸿猷录》等都有较详细记载, 特别是李实、 袁彬的奉使录等, 记述颇详。远因由于永乐崩后经洪熙正统二十余年, 瓦剌部太师也先经过对蒙古各部征服和统一壮大了自己。明人称其为”桀骜不驯”, 觉得有实力能够和明王朝抗衡争天下了。近因则是通贡, 请封赏和也先为其子求婚未果, 因而正统十四年( 1449) 七月初八日也先率蒙古各部数十万众全面内犯。( 28) 明大监王振劝英宗亲征, 七月十七日车驾北行, 从征官军50余万人, 出居庸关, 抵宣府, 至大同。因雷电交加, 王振怕, 挟英宗以驾还, 至土木, 为也先大军围困, 该地无水, 大军困喝, 英宗突围不得, 无数大大臣将领皆战死, 50万大军溃败。英宗被俘北去, 此土木之役, 瓦剌军以少胜多, 出奇制胜, 说明瓦剌太师也先很会用兵。( 29) 十月也先以奉英宗回京为名, 率各部围京师。由于于谦率部抵抗后撤去。英宗被俘在瓦剌部也先太师大营中辗转漠南蒙古经过多次明、 蒙协商达成协议, 到宣德元年( 1426) 八月才将英宗奉还, 已巳之变, 明政权风雨飘摇, 险些遭受灭顶之灾, 如不是兵部侍郎于谦率臣民保卫京师, 明政权早已难保。( 30) 导致土木之变这一事件的发生, 既有偶然的反常因素, ( 诸如皇帝亲征, 王振专权, 指挥错乱等) 也有深层次原因, 能够说是也先扩张与明朝禁边固守造成明、 蒙之间政治、 经济关系发生不平衡, 导致了这一场腥风雪雨的战争。如果明廷不在长城沿线实行政治上孤立、 经济上封锁的禁边政策, 经过友好协商能够避免的。 ( 五) 达延汗的统一和蒙古黄金时代 在土木之变后, 景泰时期, 明朝的防御重点是保卫北京, 兵部尚书于谦主要是加大宣、 大、 延绥一线的防务, 使北京明政权日益稳固, 收拾变后的残破局面。由于两下和好, 通贡往来不绝, 一时稍称平安状态。大的兴兵动武稍息。当时的蒙古各部, 由于瓦剌的衰弱, 各部纷争, 互相撕杀不已。脱脱不花可汗死后, 部落强大的首领孛来, 毛里孩、 加思兰都设法争立可汗, 出现了一段纷乱的局面。到成化中期, 满都古勒汗死, 达延汗立, 经过几十年的争讨, 才出现了一个蒙古王权比较稳定的局面。由于达延汗的雄才大略, 治理和平服蒙古各部, 于是强大起来, 蒙古草原人畜兴旺, 出现了几十年来的相对统一, 成为蒙古黄金时代。( 31) 达延汗有十一子, 皆分封于各地掌握蒙古各部。( 32) 由于达延汗强大和统一, 蒙古汗廷和明廷发生了对抗关系, 据《五边典则》”弘治元年五月, 先是北虏小王子部潜住大同近边, 营亘三十余里, 势将入冠, 奏番书求贡, 书辞悖慢, 自称大元大可汗”。( 33) 以后不断犯边, 弘治三年、 十年五月入大同连营三十里, 十三年、 十七年、 十八年不断侵犯。正德初入宣府为已巳之变后兵祸所未有, 正德八年, 三路侵大同, 深入内地500余里进行抢掠( 34) 对明廷采取请入贡, 或内侵不断的双层政策。 ( 六) 庚戎之变, 俺达汗通贡, 隆庆和议 达延汗死后, 不久达延汗之嫡孙吉囊和俺答兴起, 成为继达延汗之后的又一个强大的蒙古实力集团。吉囊死后, 俺答成为丰州土默特川一带唯一的强大实力集团首领, 向东排挤走小王子, 其势力东起辽、 蓟, 西抵甘青, 南近宣大, 举兵威逼北京。 嘉靖二十九年( 1550) 即庚戌年, 俺答、 小王子数十万骑全面内犯, 云中、 上谷、 朔州、 横岭、 倒马、 白马、 古北、 蓟州、 保定皆吃紧; 辽东方面小王子犯广宁、 辽阳, 至此, 明廷和蒙古的冲突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俺答汗目的是请贡、 开市、 解决蒙古经济困难, 特别蒙民的生活困难问题, 如粮、 棉、 布疋、 日用铁锅, 一些生活用品等, 明廷对蒙古要求根本置之不理。俺答率兵则由边外溃墙而入, 俺答兵由石匣达密云、 怀柔、 顺义城下围之, 明丁汝孝兵败, 俺答兵薄都城, 分抄黄山、 沙河、 畿甸大振戎严。丁汝夔守不利, 下狱伏诛。仇鸾兵相视不战, 俺答兵围北京。( 35) 史称”庚戌之变”俺答汗的条件是”予我币, 通议贡”开马市……即解围。当时嘉靖帝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采纳尚书徐阶的缓兵之策, 答应俺答汗的条件。后俺答率大兵北去, 最终撤出大边。经过双方派人协商, 终于达成协议。《明史·鞑靼传》说: ”嘉靖三十年( 1551) 答以侍郎史道涖其事, 给白金十万。开市大同、 新开口、 次及延绥, 首约俺答预开市”。俺答九马致皇帝为最高致礼, 嘉靖以各种大礼金带、 金顶大帽、 紵丝膝襕衣, 丝衣等赐俺答以下各首领, 议定每年开市日期, 岁以为常, 至此明蒙和好, 内外一家。到嘉靖三十三年( 1551) , 由于外逃在蒙的一些明朝罪犯亡命如丘富、 周原等人在俺答面前用事与挑拨, 嘉靖三十三年( 1554) 贡道、 马市皆停, 俺答兵全面犯宣、 大, 小王子入蓟镇, 三十五年入滦河, 三十八年俺答子辛爱入滦河潘家遵化、 玉田、 京师大震, 史称”滦河之变”, 俺答入侵多有汉人为向导。 俺答汗通贡 通贡是明廷和蒙古间的一件大事, 俺答多年举兵内犯, 目的之一就是要求明廷开马市、 通贡, 蒙、 汉在边墙内外互通有无, 换取生活必须品, 维护草原蒙族人民的生存。她曾多次致书嘉靖, 隆庆二帝, 请求封贡, 但多次遭到拒绝, 这其中丘福、 赵全等亡命从中阻挠, 破坏也有关。经过三十多年的通贡, 开马市, 或关闭再开, 反重复复一无始终。嘉靖晚期, 在高拱、 张居正等主政以后, 任有识之士为边关大吏如, 方逢时、 王崇古等, 在互相尊重满足俺答封贡要求, 几经周折, 矛盾趋于缓和。这里其中好多细节自不必说。王崇古立主和议, 审时度势, 得上决策, 许开云中威虏堡, 上谷、 张家口、 太原水泉营为马市。隆庆五年二月, 崇古上书穆宗皇帝, 陈述俺答开市与求贡之利害, 开市互通有无, 两利, 一再求封贡, 是俺答表恳请向化之心, 不能违其意, 机会一失, 不可再得。( 36) 并陈数事以请。隆庆五年五月, 俺答汗奉表称臣, 并贡名马三十匹。使太吏奉金册, 封俺答为顺义王, 老巴都、 黄台吉俱都督同知( 都) 巴汉那吉仍所赐指挥使, 其余各及首领分别赐指挥同知, 指挥事、 正千户、 副千户、 百户等有差, 并赐缎帛衣服, 共六十五人。当时( 隆庆五年五月二十一日) 于得胜堡外九里建厂开市。( 37) 当时代方逢时任大同巡抚的刘应箕撰《款塞始末》记载的非常清楚。( 38) 这次明廷和蒙古开市和通贡, 是明朝和蒙古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明、 蒙双赢, 互相都有利, 史称”隆庆和议”, 被载入史册。万历九年十二月十九日, 俺答卒。俺答之小妾三娘子非常能干, 始封贡始成, 多出三娘子之意, 俺答子、 孙嗣位, 但30多年来, 兵权多握在三娘子手中, 专理通贡、 开市, 给蒙、 汉各族人民带来极大利益, 受到了各族人民特别是蒙族人民的爱戴, 她掌兵数十年, 为中国守边、 保塞, 众畏服之, 后被朝廷勅封为忠顺夫人。自封贡以来, 宣、 大、 甘、 绥不兵者, 近三十年皆赖其力。( 39) 达到内外一家, 和平相处, 此局面来之不易。 自朱明王朝推翻大元帝国以后, 蒙古皇室北归, 仍统治着中国北部半壁河山, 史称北元, 经过近200多年的部落之间的纷争, 有争有和, 其间有三次统一, 在草原上出现了瓦剌部也先、 鞑靼部的达延汗( 正宗) 和俺答汗这样领袖人物特别是达延汗的统一是蒙古的黄金时代, 在北边形成和明王朝的北部对峙。这对于明政权的稳固与否是一巨大的威胁。这恐怕是明王朝不惜一切代价建立万里长城陈兵百万守边的背景和原因吧。后经蒙古领袖俺答汗和明王朝的多年抗争, 最终达成纳款、 封贡、 开马市、 互易, 到”隆庆和议”, 出现了蒙、 汉一家的和平局面。三十多年不动刀枪, 反映了明廷对蒙古绥服政策转变, 由孤立转为团结, 由禁边改为开放。上述这些朱明王朝和蒙古的重大事件, 在辑录碑文中多有所反映。 注 释 (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长城考察队《河北省明长城碑碣石刻文字辑录》第一——三辑( 油印本) 。 ( 2) 碑刻中蓟镇部分有50余方, 和上世纪80年代调查的碑刻重复。 ( 3) 河北省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队《河北省明代长城辑录》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辑录》。 ( 4) 《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第648页, 科学出版社。 ( 5) 刘定之《否秦录》、 《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一辑67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 6) 《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493页, 科学出版社。 ( 7) 《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664页, 科学出版社。 ( 8) 《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410页, 文物出版社。 ( 9) 《河北明代长城碑刻辑录》408页科学出版社。 ( 10) 何乔远《王享记》选择自《名山藏》《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二辑567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11) 《明史》太祖本纪( 二) 中华书局标点本, 21页。 ( 12) ( 《明史》卷四十《地理志)》 ( 13) 郑晓《皇明北虏考》《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一辑97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14) 《明史·兵志》( 三) 中华书局标点本, 2235页。 ( 15) 明《太祖洪武实录》卷四十八, 第十页。 ( 16) 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 建置沿革。 ( 17) 《明神宗实录》卷三, 第21页。 ( 18) 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之建置沿革。 ( 19) 郑绍宗、 郑立新《河北省明长城沿革考略》, 《文物春秋》, 4期, 45页。 ( 20) 关于明里的推算依据, 见邱光明等主编《中国历代度量衡置量质表》科学出版社, , 第一版47页。 ( 21) 明孙世芳修《宣府镇志·诏命》嘉靖四十年刊本, 台北影印。 ( 22)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2辑276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23) 翁万达修边墙疏《明经世文编》卷二二四《翁东涯文集》二, 2355页。 ( 24) 郑绍宗、 郑立新《河北省明长城沿革考略》, 《文物春秋》, 4期, 45页。 ( 25) A 明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 建置沿革, 形胜; B。《日下旧闻考》卷154”边障”。 ( 26) 明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建置沿革, 形胜” ( 27) 邱光明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表三《中国历史度量衡量质表》。科学出版社, , 第447页。 ( 28) 《否秦录》 《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一辑68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29) 刘定之《否秦录》 《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一辑68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30) 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第四章, 408页 ( 31) 道润梯步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六, 265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 32) 萧大享《北虏风俗》( 附北虏世系《明代蒙古汉藉史料》第二辑, 236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 33) 徐日久《五边典则》卷之六, 《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五辑180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34) 徐日久《五边典则》卷之六、 七, 《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五辑180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3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之七《俺答列传》卷六——八, 《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五辑36——77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36) 焦《通贡传》《国朝献征录》卷一二○《四夷》此转引《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二辑432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37) 《明史·列传》二百十五,《鞑靼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8463页。 ( 38) 刘应箕,《款塞始末》, 《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二辑90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何乔远《王享记》, 《明代蒙古汉藉史料汇编》第二辑588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39) 《明史·列传》二百五十,《鞑靼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8489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