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一次实践。人们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是通过哪一途经了解到的
A.文字记载 B.神话传说 C.大胆猜测 D.遗址发掘
2.根据下图中的房屋和水稻,判断住在这里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大汶口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红山原始居民
3.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女娲、伏羲 B.炎帝、黄帝 C.尧、舜 D.禹
4.“上联.伊尹伴商汤成就大业;下联.助武王灭掉商纣。”这副对联中,下联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A.伶伦 B.吕尚 C.仓颉 D.管仲
5.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面四件大型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其中有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A. B. C. D.
6.下列哪种现象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A.周天子衰微,号令不行 B.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C.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D.各诸侯国掀起变法运动
7.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所示)。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政治.商鞅变法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8.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巨变的时代,以下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①兼并战争频繁②思想学术繁荣③社会制度变革④铁器牛耕出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货币
10.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
A.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D.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11.“今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马,共天下”也。”据史书记载,为此,“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盐铁专卖 C.实施“推恩令” D.大举反击匈奴
1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13.“民心”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优势所在。下列历史人物的执政结局,依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分组正确的是
A.商纣、周武王、汉景帝 B.夏桀、商纣、光武帝
C.盘庚、周厉王、汉景帝 D.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
14.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一场战役时,记下了以下几个重要地点“黎阳”“白马津”“延津”“乌巢”,他研究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垓下之战 D.巨鹿之战
15.“这项发明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这段话评价的是( )
A.铁农具的发明 B.造纸技术的发明和改进
C.《大明历》的创建 D.书法艺术的形成
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四句诗 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 )
A.西洋 B.天竺 C. D.西域
1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双季稻 ③粪肥得到推广 ④麦稻兼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如图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江南地区开发 B.民族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大一统政权
19.庐江县某校张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爱不释手,“置于座侧,朝夕观赏”。相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酷爱《兰亭集序》 B.《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代表作
C.《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兰亭集序》创作于唐朝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 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小明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4)你怎样看待秦始皇的功与过?
22.先进的政治制度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统治具有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周朝和秦朝有关制度的相比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王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皇帝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①
②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历史学家翦伯赞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材料二中①②处填写所对应的史实,并说明它们的共同作用。
(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请你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其理由。
23.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思想学术组)
中国古代所崇拜的对象,到后世,都合并起来,而被收容于道教之中。然所谓道教,除了牵合道家之学之外,尚有一个元素,那使是神仙家。中国社会,速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1)说出“道家之学”的创始人。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
第二组.(科学技术组)
(2)请你依据主题.
A.帮助第二组归类
医学成就_____农学成就______
B:据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第三组.(文学艺术组)
(3)上面第三组的总结有ABC(如图所示,字母前下划线部分为错误的人名或地名)三处错误,请你帮他们改正。
24.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文物),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径有书籍、网络、博物馆等。
材料一.“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
——郭沫若
(1)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殷”指哪一朝代?“一片甲骨惊世界”是指哪一种文字?
材料二.(晋)时海内大乱,独江东(江南)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向南)渡江。
——《资治通鉴》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当时该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一点即可)
材料三.该著作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该著作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该著作”是指哪一历史巨著?据材料指出它创造了哪一体例?
材料四.
(4)图中说唱俑表情生动活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生活气息,此文物极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治世局面时期?
(5)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北京人考古发现包括“骨头和树枝等,灰烬中有很多石头、有厚的灰烬”,可见,北京人会用火有遗址发掘,故D符合题意;北京人时期没有文字记载故A不符合题意; 北京人时期没有神话传说,故B不符合题意; 北京人会使用火有考古实物证实而非大胆猜测,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A
解析.A
【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是水稻,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故A符合题意;大汶口遗址原始居民种植粟,而非水稻,故B不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而非水稻,故C不符合题意;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红山原始居民没有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河流域有几个较大的部落,由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B正确;ACD不是人文始祖,排除;故选B。
4.B
解析.B
【详解】
根据“助武王灭掉商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年,在吕尚的辅佐下,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B符合题意;相传黄帝时期伶伦制作音律,仓颉发明文字,AC排除;管仲协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D排除。故选择B。
5.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正确;利簋这是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A排除;毛公鼎铸有文字,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数量最多的意一件,C排除;四羊方尊以造型奇特著称。D排除;故选B。
6.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各诸侯国掀起变法运动,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故D正确;春秋时期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故AB错误;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故C错误;故选D。
7.B
解析.B
【详解】
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变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上,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A;C项是唐朝,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关系,排除D。
8.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巨变的时代,此时期兼并战争频繁,铁器牛耕出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思想学术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变革也比较明显,由此可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ABC三项都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
9.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秦,虽死犹存”是指秦朝统一及创立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焚书坑儒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D项也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不是主要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A
【详解】
考查点.秦朝的法律。解题思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在秦朝统一前,各国有各自的法律,而在商夏时期,法律非常的不完善。在秦统一后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所以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由此可见,秦朝法律影响后世。故A符合题意;法治思想始于秦朝的说法错误,排除B;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排除D。故选A。
11.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中材料“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C项正确;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卖,题干中并未提及实行盐铁专卖,排除B项;汉武帝为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军队先后北击匈奴,题干中并未涉及匈奴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法中,如果是公元前,百倍数字加一所得数字是公元前多少世纪;在前期、中期、末期的计算中,倒着划分前、中、后期;故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登基后,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因而,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符合“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故D正确;“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的是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依据所学,商纣是夏商周时期的著名暴君,因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故AB错误;依据所学,周厉王是夏商周时期的著名暴君,因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故C错误;故选D。
14.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官渡之战中涉及的地名与材料信息进行匹配。
15.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平整、轻便、造价低廉、利于书写和携带,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6.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D项正确;西洋一般都是指外国,排除A项;天竺指的是印度,排除B项;是藏族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故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C
解析.C
【详解】
根据图1“制作蒸馍和烙饼”、图2“食用烧烤食品”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图中反映当时汉人胡食生活习俗的砖画可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C正确;材料看不出江南地区开发,排除A;图示所体现的是饮食文化,不能反映民族政权并立,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大一统政权的内容, D。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
19.D
解析.D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北魏孝文帝统一了北方,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图片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B不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兰亭集序》创作于东晋,不是创作于唐朝,所以D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酷爱《兰亭集序》,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21.(1)他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秦始皇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2)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全面而辩证。
(4)秦
解析.(1)他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秦始皇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2)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全面而辩证。
(4)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秦始皇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他又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他对人民实行暴政,采用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走向灭亡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所以说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可知,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是全面而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认为秦始皇有功有过。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其功表现在.秦始皇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其过表现在.他又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他对人民实行暴政,采用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走向灭亡。
22.(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①实行分封制。②建立郡县制。作用.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统治。
(3)统一度量衡。统一了车轨;统一文字。意义.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
解析.(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①实行分封制。②建立郡县制。作用.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统治。
(3)统一度量衡。统一了车轨;统一文字。意义.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4)秦始皇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通过这些措施,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税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
(2)根据所学知识,周朝在地方上采取分封制。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统治。
(3)根据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可得出包含措施统一度量衡。根据材料“车同轨”可得出措施.统一车轨;根据材料“书同文字”可得出包含的措施.统一文字。根据所学知识,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4)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通过这些措施,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税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所以翦伯赞教授认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
23.(1)老子;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
(2)医学成就.③⑤;农学成就.②;《大明历》。
(3)(A)把贾思勰改为王羲之;(B)把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C)把祖冲之改为顾恺之。
【详解】
(1)根据
解析.(1)老子;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
(2)医学成就.③⑤;农学成就.②;《大明历》。
(3)(A)把贾思勰改为王羲之;(B)把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C)把祖冲之改为顾恺之。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道家之学”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根据材料一“中国社会,速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结合所学可知,可知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
(2)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华佗和麻沸散都属于医学成就,故填③⑤。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属于农学成就,故填②。根据所学可知,清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测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故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是创制《大明历》。
(3)根据所学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A)把贾思勰改为王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弘扬佛教,开早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故(B)把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故(C)把祖冲之改为顾恺之。
24.(1)商朝;甲骨文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任意一点)
(3)《史记》;纪传体
(4)光武中兴
(5)书籍、网络、博物馆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
解析.(1)商朝;甲骨文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任意一点)
(3)《史记》;纪传体
(4)光武中兴
(5)书籍、网络、博物馆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受战乱、环境变法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商朝又称殷朝;“一片甲骨惊世界”指的是甲骨文。据所学,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依据材料二“(晋)时海内大乱,独江东(江南)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向南)渡江”,意思是,西晋是北方战乱,只有江南地区局势稍微安定,大量北方避乱者南迁。由此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该著作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可知反映的是《史记》。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
(4)依据材料四“东汉说唱佣”,可知题干中“治世局面”是东汉时期的局面。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5)依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照片、老人述说、博物馆等途径搜集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