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云大附小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
kù shǔ jiàn ɡé dǎn qiè fǔ chōnɡ xiāo huǐ
chí yán línɡ lónɡ qǐ dí lí mínɡ fán suǒ
2.下面选项中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预记 喵准 摩拳擦掌 B.附庸 端庄 跃跃欲试
C.板凳 飞弛 出谋划册 D.船梢 钮扣 一针见血
3.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D.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路种的都是甘蔗,已经高过人头了,绿油油的,像一堵没有止境的围墙。(夸张)
B.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反问)
C.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设问)
D.森林伸出有力的臂膀,发出欢快的呼啸声。(拟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了。
B.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C.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D.桂林那些奇形怪状的山峰,真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6.按要求完成句子。
①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写成语。
圆明园中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多得数不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要求用“便宜”写句子。
便宜(不应得的利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修改病句。(2处)
我非常特别喜欢读小说,作品中人物命运的牵肠挂肚常常使我悲欢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积累与背诵
(1)我们如果想劝人珍惜时光,可以用上岳飞的名言“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用上葛洪的名言“不饱食以终日,_________________。”
(2)《山居秋暝》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诗中描写动态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用纯的名言“一粥一饭,___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节俭。
(4)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第一要有__________,第二要有__________,第三要有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传统文化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材料三】:匾额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孔庙文化精品的体现。某同学在探访名胜古迹是搜集到以下建筑物的匾额题字:孔庙——万世师表。
11、下列不属于孔子学院必备书籍的是( )
A.《圣经》 B.《论语》 C.《孟子》 D.《三字经》
12、根据以上材料的理解,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所有中小学都已开设国学教育课。
B.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0多所孔子学院。
C.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D.国家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
13、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试着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学校向来访的某孔子学院的外国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两三句推荐语,字数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甲】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心到最急:____________。(2)是知也:____________。
16、把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两则选文都是论述学习方面的事,有论述学习态度,有论述学习方法。【甲】文侧重论述________;【乙】文侧重论述 ________。
18、【甲】文中的“余”指的是宋代理学家________,本学期我们还积累了他的两首《观书有感》,请默写其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子”指的是古代教育家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上天种的花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惊奇地叫起来。
②这绝不是一般的植物。它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
③它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这究竟是什么?没人种植,怎么凭空长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只有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世上还有和肉一样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来糟踏,我们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破碗扣着它,我们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
⑥往日只洒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身上。
⑦后来就格外留意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等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什么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想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他看咱家的孩子乖,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慈祥地笑着。
⑩怪不得只我们家有,我们骄傲地昂起头。母亲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我们欣然接受。是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
⑪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我们再也不争抢。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与身边的每个人相处。
⑫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19、在院子的墙根处,这异样的植物是什么?( )
A.蘑菇 B.灵芝 C.野花 D.“狗尿苔”
20、为了防止鸡、鸭来糟踏,我们姐弟先后做了哪些事?( )
①搭建小篱笆 ②找来破碗扣着 ③日夜严加看守 ④揭开碗看生长的进度
A.①②④③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
21、阅读短文,下列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时候,我们家只有春节才可以尝到肉,日子过得很清苦。
B.第一次品尝到这不一般的植物,没有如母亲说的肉香味,我们感到很失望。
C.文中第②自然段通过描写植物的样子,写出我们对它由衷的喜爱。
D.文章中画线句子是过渡句,突出母亲的话带给我们巨大影响,使我们注意言行,变得乖巧。
22、结合短文,完成下列表格。
事件发展过程
发现蘑菇→( )→( )→品尝蘑菇
人物内心变化
惊奇欣喜→( )→小心翼翼→( )
23、阅读短文,说说第⑨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习作与书写
题目:漫画我的________
提示:和你朝夕相处的家人,如果要给他(她)画漫画,你会选择谁呢?他(她)在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再选择一两件能突出他(她)特点的事情,用文字“画”出来吧!
要求:内容具体,特点鲜明,表达流畅。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酷暑 间隔 胆怯 俯冲 销毁
迟延 玲珑 启迪 黎明 烦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酷暑”容易写成“枯树”,“间隔”容易写成“剑阁”,“胆怯”容易写成“单切”,“俯冲”容易写成“副宠”,“销毁”容易写成“小会”,“延迟”容易写成“盐池”,“玲珑”容易写成“灵龙”,“启迪”容易写成“汽笛”,“黎明”容易写成“李明”,“烦琐”容易写成“反锁”。
2.B
解析:B
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所选词语均是生活中常用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是同音字和形似字。
A.有误,“预记”的“记”应为“计”;“喵准”的“喵”应为“瞄”;
B.全部正确;
C.有误,“飞弛”的“弛”应为“驰”;“出谋划册”的“册”应为“策”;
D.有误,“船梢”的“梢”应为“艄”;“钮扣”的“钮”应为“纽”。
3.B
解析:B
考查诗句感情理解。
A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B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为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C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意为初闻涕泪满衣裳翻译: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表达了作者听闻大捷时的喜悦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D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为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达了作者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A、C、D项都是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B项表达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4.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
A 句中把“甘蔗”比作“围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夸张的修辞。
B 句中由“哪里……?”句式可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C 句中自问自答,是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D 句中描写森林“伸出有力的臂膀”“发出欢快的呼啸声”,赋予了“森林”人的的行为特点,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A。
5.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对病句的理解和辨析。
A.本句搭配错误,“数量”和“提高”不能搭配,应改为: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数量增加了,质量明显提高了。
B.本句语意重复,“由衷”表示发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与“心里”意思重复,应该去掉“在心里”。
C.本句否定不当,“不再”和“避免”双重否定,造成句意混乱,应去掉“不”字。
6. 数不胜数 他是一个爱占别人便宜的人。 我特别喜欢读小说,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我非常喜欢读小说,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详解】①此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形容多得数不过来的成语是“数不胜数”。
②便宜有两种意思,其中一个是价格实惠。第二个意思就是不应得的利益。用第二个意思造句可以造句为:这个人爱占便宜,大家都不愿意和他来往。
③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句子中“非常”和特别语义重复,删去其一即可。第二个病处是语序颠倒,应该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使我牵肠挂肚。把“悲欢离合”和“牵肠挂肚”互换位置。
7.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不弃功于寸阴 王维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当思来处不易 恒念物力维艰 志 识 恒
【详解】(1)本题考查名人名言识记。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的《满江红》,句意: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原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出自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句意:不要整天吃饱喝足不做正事,不要因为懒惰而浪费时间。
(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诗中描写动态景物的诗句。
(3)本题考查名人名言识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用纯的《朱子家训》,句意:一点点衣食都来之不易,应当经常想到物力的艰难而加以珍惜。
(4)本题考查名人名言识记。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出自曾国藩,原文: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A
解析:11、A
12、C
13、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14、《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
【分析】
11、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取。
材料二中“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可知B、C、D项属于孔子学院必备书籍。
A项:《圣经》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共同经典。故A项不属于孔子学院必备书籍。
B项:《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C项:《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D项:《三字经》是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12、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理解。
A项:材料一写道“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并非所有中小学都开设了国学课,故该项说法错误。
B项:材料二写道“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200多所孔子学院数字错误,故该项说法错误。
C项:材料三写道“匾额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该项说法正确。
D项:材料一写道“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并非已经引入,故该项说法错误。
13、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
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可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远播海外,他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选择一部经典作品,说明理由即可。例如:我推荐《三国演义》,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更好地了解历史。
15、 要紧,重要 智慧
16、心既到,眼口必到。
17、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18、 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子
【解析】
15、考查了对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心到最急:心到最重要。急:要紧,重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知之为知之”中第一个“知”的意思是知道;“是知也”中“知”同“智”,意思是智慧。
16、本题主要考查句型转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这是反问句。
去掉“岂……乎”。“不到”改为到。去掉问号。
改为:心既到,眼口必到。
1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对文言文的理解及自己的学习实践说说自己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甲文这篇短文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认真,做到心眼合一,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有收获。
论述了学习方法。
乙文告诉我们: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告诉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论述了学习态度。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者的识记与匹配。
本篇文章是《读书要三到》,是宋代朱熹所写。
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
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是指孔子。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乙】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A
解析:19、A
20、C
21、B
22、 看守蘑菇 采摘蘑菇 紧张喜欢 满足骄傲
23、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慈祥的、用爱的教育感化我们(教育方法巧妙)的母亲。
【解析】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
第③段中写到“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可知这异样的植物是蘑菇。故答案选A。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
文中第④段内容“为了防止鸡、鸭来糟踏,我们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破碗扣着它,我们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根据这段话,按顺序概括一下我们为了防止鸡、鸭来糟踏,都做了哪些事。
21、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⑥段写的就是我们品尝蘑菇的过程,我们的心情是满足骄傲的,而不是因为没有肉香感到失望。故选项B错误。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根据题目中已有答案可知,空白处答案的格式是“xx蘑菇”。
第②段和第③段首先发现蘑菇,人物心情是惊奇欣喜;
第④段中写到我们听了母亲的描述之后开始对蘑菇日夜严加看守蘑菇;人物心情是紧张喜欢。
第⑤段中是蘑菇成熟,我们小心翼翼地采摘蘑菇,人物心情是小心翼翼。
第六段记叙的是我们品尝蘑菇;我们满足骄傲。
2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第⑨自然段中“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抚摸”、“笑”是动作描写,“慈祥”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作用有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等,此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24.例文:
漫画我的老师
我们的数学老师姓曹,他又高又瘦,常常穿着一条黑色的牛仔裤。额头上有几道像小溪般的皱纹,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着慈祥的光芒。曹老师是一位非常温和的人,总是给我们带来春风般的温暖。
假如你突然听见课堂上传出一阵大笑声,那就是曹老师在跟我们上课。曹老师上课的时候很幽默,我们都喜欢上他的数学课。
有一次,曹老师正在认真地评讲作业。他习惯性地扫了我们一眼,突然他的眼睛好像看到了什么似的,眉头微微一皱。接着,他慢条斯理地从讲台走了下来。我很好奇,老师这是要干什么呢?我想着,想着,老师就来到了小雅的身边。同学们的目光唰地一下都看向了他们。小雅抬起头,紧张地看着曹老师。曹老师伸出右手后,对小雅说:“你把东西交给我。”小雅只好把东西交给曹老师。只见曹老师接过一个圆圆的东西,就走回到了黑板前。当他打开手上的东西时,我一看,原来是一面镜子。唉,上课玩镜子,肯定会惹老师大发雷霆了吧?我们也会跟着挨骂。同学们似乎也是这么想的。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曹老师看着镜子,一边用手摸着头一边笑嘻嘻地说:“我捡了个宝贝呀!”同学们长舒了一口气,都大笑起来,只有小雅一脸红彤彤。从此以后,小雅再也不会上数学课开小差了。
这就是认真负责、性格温和的曹老师。在他的课上,我们都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
做题时要先仔细审题看清要求,辨别是写人还是写事还是其他;然后将题目补全再进行习作。
开头: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抛出问题耐人寻味。在介绍人物的外貌时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
中间:用一两件能突出他(她)特点的事情。注意这里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两件事,在描写时候注意选择能够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进行说明。
结尾:扣题或者升华主题,可以再次重申人物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