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题及答案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压榨(zh) 羡慕(m) 折扣(zh) 言行相顾(g)B禅师(chn) 冠冕(min) 骈进(pin) 红装素裹(gu)C佛门(f) 掺杂(cn) 勾当(gu) 舍身求法(sh)D嗤笑(ch) 褴褛(n) 嗔怒(chn) 仓皇逃窜(chun)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B时代广场笔直的旗杆上,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C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
2、,是校草的热门人选。D这个科研所没要国家一分钱,是几个科技人员白手起家建起来的。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身材高大。”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身材”,谓语是“高大”。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船行驶之快
3、。C“我有这么笨吗?”这是一个反问句,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D“家父、舍弟、鄙人、臣、愚、拙著、寒舍、见教”等,这些在古代都是谦辞。6、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前后赤壁赋很好地解决这对矛盾。 “熟”与“俗”是书法艺术里的一对矛盾。 只有多看多写,胸有成竹,下笔时才能挥运自如。 但是,正因为熟练了,容易顺着套路、惯性书写,作品就显得俗气。A B C D7、根据课文默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_,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诗经郑风子衿)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诗经秦
4、风蒹葭)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的两句诗是:“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5、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略有删改)(注)商贾:商人。涵煦:滋润养育。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3)及宋受天命 (4)而孰知上之功德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
6、法不相同的一项( )A处处志之B具答之C用武之地也D渔人甚异之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足为外人道也。(2)圣人出而四海一。4请用自己的话从(甲)、(乙)两文中归纳出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原因。1(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到了的时候 (4)谁2C3(1)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2)圣人一出现,天下就统一了。4甲文: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平等地耕田种地,没有战乱。乙文:朝廷休养生息,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饭。三、现代文阅读。(30分)1、飘逝的风筝徐国平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整个
7、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
8、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
9、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
10、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男孩似懂非懂地点
11、了点头。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我选_句
12、:_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2、筷子春秋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 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
13、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
14、的特征。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作者 李阳波 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 略有删改)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2第段划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第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1(1)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2)对“筷子”
15、这一食器诞生的推测。(3)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4)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2(1)作比较。(2)通过“等”和“匕”(或“匙n)作比较,来说明。“筷子”的使用更方便夹菜。3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著”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4(1)使用方便灵活。(2)可以使进食方式更文明。现代文阅读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四、写作题(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
16、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参考答案:一 BACAA窈窕淑女 微君之躬 子宁不嗣音 欲济无舟楫 宛在水中坻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二 三 1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2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3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4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四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