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几何压轴题测试题和答案(一).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881832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几何压轴题测试题和答案(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几何压轴题测试题和答案(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解答题 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且满足,过作轴于. (1)求的面积. (2)若过作交轴于,且分别平分,如图2,求的度数. (3)在轴上存在点使得和的面积相等,请直接写出点坐标. 2.如图1,已知直线CD∥EF,点A,B分别在直线CD与EF上.P为两平行线间一点. (1)若∠DAP=40°,∠FBP=70°,则∠APB=    (2)猜想∠DAP,∠FBP,∠APB之间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3)利用(2)的结论解答: ①如图2,AP1,BP1分别平分∠DAP,∠FBP,请你写出∠P与∠P1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如图3,AP2,BP2分别平分∠CAP,∠EBP,若∠APB=β,求∠AP2B.(用含β的代数式表示) 3.如图,,点A、B分别在直线MN、GH上,点O在直线MN、GH之间,若,. (1)= ; (2)如图2,点C、D是、角平分线上的两点,且,求 的度数; (3)如图3,点F是平面上的一点,连结FA、FB,E是射线FA上的一点,若 ,,且,求n的值. 4.如图1,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上,点在,之间,且满足. (1)证明:; (2)如图2,若,,点在线段上,连接,且,试判断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若(为大于等于的整数),点在线段上,连接,若,则______. 5.直线AB∥CD,点P为平面内一点,连接AP,CP. (1)如图①,点P在直线AB,CD之间,当∠BAP=60°,∠DCP=20°时,求∠APC的度数; (2)如图②,点P在直线AB,CD之间,∠BAP与∠DCP的角平分线相交于K,写出∠AKC与∠AP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③,点P在直线CD下方,当∠BAK=∠BAP,∠DCK=∠DCP时,写出∠AKC与∠AP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6.如图1,已AB∥CD,∠C=∠A. (1)求证:AD∥BC; (2)如图2,若点E是在平行线AB,CD内,AD右侧的任意一点,探究∠BAE,∠CDE,∠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如图3,若∠C=90°,且点E在线段BC上,DF平分∠EDC,射线DF在∠EDC的内部,且交BC于点M,交AE延长线于点F,∠AED+∠AEC=180°, ①直接写出∠AED与∠FDC的数量关系: . ②点P在射线DA上,且满足∠DEP=2∠F,∠DEA﹣∠PEA=∠DEB,补全图形后,求∠EPD的度数 7.规律探究,观察下列等式: 第1个等式: 第2个等式: 第3个等式: 第4个等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以上规律写出第5个等式:=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用含n的式子表示第n个等式:=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n为正整数) (3)求 8.给定一个十进制下的自然数,对于每个数位上的数,求出它除以的余数,再把每一个余数按照原来的数位顺序排列,得到一个新的数,定义这个新数为原数的“模二数”,记为.如.对于“模二数”的加法规定如下:将两数末位对齐,从右往左依次将相应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规定:与相加得;与相加得与相加得,并向左边一位进.如的“模二数”相加的运算过程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1)的值为______ ,的值为_ (2)如果两个自然数的和的“模二数”与它们的“模二数”的和相等,则称这两个数“模二相加不变”.如,因为,所以,即与满足“模二相加不变”. ①判断这三个数中哪些与“模二相加不变”,并说明理由; ②与“模二相加不变”的两位数有______个 9.请观察下列等式,找出规律并回答以下问题. ,,,,…… (1)按照这个规律写下去,第5个等式是:______;第n个等式是:______. (2)①计算:. ②若a为最小的正整数,,求: . 10.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 (a≠0)记作aⓝ,读作“a的圈 n次方”. (初步探究)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③=___,()⑤=___; (2)关于除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 A.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都等于1;           B.对于任何正整数n,1ⓝ=1; C.3④=4③;   D.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结果是正数. (深入思考) 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 (1)试一试: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 (-3)④=___; 5⑥=___;(-)⑩=___. (2)想一想: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的圈n次方写成幂的形式等于___; (3)算一算:÷(−)④×(−2)⑤−(−)⑥÷ 11.对任意一个三位数n,如果n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都不为零,那么称这个数为“梦幻数”,将一个“梦幻数”任意两个数位上的数字对调后可以得到三个不同的新三数,把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与111的商记为K(n),例如,对调百位与十位上的数字得到213,对调百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321,对调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132,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所以. (1)计算:和; (2)若x是“梦幻数”,说明:等于x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3)若x,y都是“梦幻数”,且,猜想:________,并说明你猜想的正确性. 12.已知,在计算: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正整数,使得各个数位均不产生进位,那么称这样的正整数为“本位数”.例如:2和30都是“本位数”,因为没有进位,没有进位;15和91都不是“本位数”,因为,个位产生进位,,十位产生进位.则根据上面给出的材料: (1)下列数中,如果是“本位数”请在后面的括号内打“√”,如果不是“本位数”请在后面的括号内画“×”. 106(   );111(   );400(   );2015(   ). (2)在所有的四位数中,最大的“本位数”是   ,最小的“本位数”是   . (3)在所有三位数中,“本位数”一共有多少个? 1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是x轴正半轴上一点,C是第四象限内一点,CB⊥y轴交y轴负半轴于B(0,b),且|a﹣3|+(b+4)2=0,S四边形AOBC=16. (1)求点C的坐标. (2)如图2,设D为线段OB上一动点,当AD⊥AC时,∠ODA的角平分线与∠CAE的角平分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点P,求∠APD的度数;(点E在x轴的正半轴). (3)如图3,当点D在线段OB上运动时,作DM⊥AD交BC于M点,∠BMD、∠DAO的平分线交于N点,则点D在运动过程中,∠N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化,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14.如图,已知//,点是射线上一动点(与点不重合),分别平分和,分别交射线于点. (1)当时,的度数是_______; (2)当,求的度数(用的代数式表示); (3)当点运动时,与的度数之比是否随点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若不变化,请求出这个比值;若变化,请写出变化规律. (4)当点运动到使时,请直接写出的度数. 1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将线段AB进行平移,使点A刚好落在x轴的负半轴上,点B刚好落在y轴的负半轴上,A,B的对应点分别为,,连接交y轴于点C,交x轴于点D. (1)线段可以由线段AB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并写出,的坐标; (2)求四边形的面积; (3)P为y轴上的一动点(不与点C重合),请探究与的数量关系,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16.如图,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是-1,1,点P是线段AB上一动点,给出如下定义:如果在数轴上存在动点Q,满足|PQ|=2,那么我们把这样的点Q表示的数称为连动数,特别地,当点Q表示的数是整数时我们称为连动整数. (1)在-2.5,0,2,3.5四个数中,连动数有      ;(直接写出结果) (2)若k使得方程组中的x,y均为连动数,求k所有可能的取值; (3)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中恰好有4个连动整数,求这4个连动整数的值及a的取值范围. 17.如图,点A(1,n),B(n,1),我们定义:将点A向下平移1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同时点B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称为一次操作,此时平移后的两点记为A1,B1,t次操作后两点记为At,Bt. (1)直接写出A1,B1,At,Bt的坐标(用含n、t的式子表示); (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经过n次操作,点A,点B位置互换 B.经过(n﹣1)次操作,点A,点B位置互换 C.经过2n次操作,点A,点B位置互换 D.不管几次操作,点A,点B位置都不可能互换 (3)t为何值时,At,B两点位置距离最近? 18.如图1,以直角的直角顶点为原点,以,所在直线为轴和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并且满足. (1)直接写出点,点的坐标; (2)如图1,坐标轴上有两动点,同时出发,点从点出发沿轴负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点从点出发沿轴正方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当点到达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线段的中点的坐标是,设运动时间为秒.是否存在,使得与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若,点是第二象限中一点,并且平分,点是线段上一动点,连接交于点,当点在上运动的过程中,探究,,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19.先阅读下面材料,再完成任务: 有些关于方程组的问题,欲求的结果不是每一个未知数的值,而是关于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值,如以下问题: 已知实数,满足,……①,,……②,求和的值. 本题常规思路是将①②两式联立组成方程组,解得,的值再代入欲求值的代数式得到答案,常规思路运算量比较大.其实,仔细观察两个方程未知数的系数之间的关系,本题还可以通过适当变形整体求得代数式的值,如由①-②可得,由①+②×2可得,这样的解题思想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思想” 解决问题: (1)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则______,______; (2)某班级组织活动购买小奖品,买20支铅笔、3块橡皮、2本日记本共需32元,买39支铅笔、5块橡皮、3本日记木共需58元,则购买5支铅笔、5块橡皮、5本日记本共需多少元? (3)对于实数,,定义新运算:,其中,,是常数,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已知,,那么______. 20.判断下面方程组的解法是否正确,如果全部正确,判断即可;如果有错误,请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解:①×2-②×3,得,解得, 把代入方程①,得,解得. ∴原方程组的解为 21.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保日,为提倡低碳环保,某公司决定购买10台节省能源的新机器,现有甲、乙两种型号的机器可选,其中每台的价格、产量如下表: 甲型机器 乙型机器 价格(万元/台) a b 产量(吨/月) 240 180 经调查:购买一台甲型机器比购买一台乙型机器多12万元,购买2台甲型机器比购买3台乙型机器多6万元. (1) 求a、b的值; (2) 若该公司购买新机器的资金不超过216万元,请问该公司有哪几种购买方案? (3) 在(2)的条件下,若公司要求每月的产量不低于1890吨,请你为该公司设计一 种最省钱的购买方案. 2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点,点. (1)的面积为______; (2)已知点,,那么四边形的面积为______. (3)奥地利数学家皮克发现了一类快速求解格点多边形的方法,被称为皮克定理:如果用m表示格点多边形内的格点数,n表示格点多边形边上的格点数,那么格点多边形的面积S和m与n之间满足一种数量关系.例如刚刚求解的几个多边形面积中,我们可以得到如表中信息: 形内格点数m 边界格点数n 格点多边形面积S 6 11 四边形 8 11 五边形 20 8 根据上述的例子,猜测皮克公式为______(用m,n表示),试计算图②中六边形的面积为______(本大题无需写出解题过程,写出正确答案即可). 23.阅读材料:形如的不等式,我们就称之为双连不等式.求解双连不等式的方法一,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如;方法二,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求解,双连不等式的左、中、右同时减去1,得,然后同时除以2,得. 解决下列问题: (1)请你写一个双连不等式并将它转化为不等式组;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双连不等式; (3)已知,求的整数值. 2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M(a,b).如果存在点N(a′,b′),满足a′=|a+b|,b′=|a﹣b|,则称点N为点M的“控变点”. (1)点A(﹣1,2)的“控变点”B的坐标为    ; (2)已知点C(m,﹣1)的“控变点”D的坐标为(4,n),求m,n的值; (3)长方形EFGH的顶点坐标分别为(1,1),(5,1),(5,4),(1,4).如果点P(x,﹣2x)的“控变点”Q在长方形EFGH的内部,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 25.我们把关于x的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合成一种特殊组合,且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正好也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时,我们把这种组合叫做“有缘组合”;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时,我们把这种组合叫做“无缘组合”. (1)请判断下列组合是“有缘组合”还是“无缘组合”,并说明理由; ①; ②. (2)若关于x的组合是“有缘组合”,求a的取值范围; (3)若关于x的组合是“无缘组合”;求a的取值范围. 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分别为,,,且,满足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 (1)求,的坐标. (2)若点为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动点. ①如图1,当时,与的平分线交于点,求的度数; ②如图2,连接,交轴于点.若成立.设动点的坐标为,求的取值范围. 27.已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 (1)若方程组的解x、y满足,求a的取值范围; (2)求代数式的值. 2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3,0),现同时将点A,B分别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分别得到点A,B的对应点C,D,连接AC,BD. (1)求点C,D的坐标及四边形ABDC的面积S四边形ABDC; (2)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连接PA,PB,使S△PAB=S四边形ABDC?若存在这样一点,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3)点P是直线BD上一个动点,连接PC、PO ,当点P在直线BD上运动时,请直接写出∠OPC与∠PCD、∠POB的数量关系 29.对,定义一种新的运算,规定:(其中). (1)若已知,,则_________. (2)已知,.求,的值; (3)在(2)问的基础上,若关于正数的不等式组恰好有2个整数解,求的取值范围. 30.学校美术组要去商店购买铅笔和橡皮,若购买60支铅笔和30块橡皮,则需按零售价购买,共支付30元;若购买90支铅笔和60块橡皮,则可按批发价购买,共支付40.5元.已知每支铅笔的批发价比零售价低0.05元,每块橡皮的批发价比零售价低0.10元. (1)求每支铅笔和每块橡皮的批发价各是多少元? (2)小亮同学用4元钱在这家商店按零售价买同样的铅笔和橡皮(两样都要买,4元钱恰好用完),共有哪几种购买方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解答题 1.(1)4;(2);(2)或. 【分析】 (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易得,,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 (2)过作,根据平行线性质得,且,,所以;然后把 代入计算即可; (3)分类讨论:设,当在轴正半轴上时,过作轴,轴,轴,利用可得到关于的方程,再解方程求出; 当在轴负半轴上时,运用同样方法可计算出. 【详解】 解:(1), ,, ,, ,,, 的面积; (2)解:轴,, , 又∵, ∴, 过作,如图①, , , , ,分别平分,,即:,, ; (3)或. 解:①当在轴正半轴上时,如图②, 设, 过作轴,轴,轴, , ,解得, ②当在轴负半轴上时,如图③ ,解得, 综上所述:或.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也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构造矩形求三角形面积是解题关键. 2.(1)110°;(2)猜想:∠APB=∠DAP+∠FBP,理由见解析;(3)①∠P=2∠P1,理由见解析;②∠AP2B=. 【分析】 (1)过P作PM∥C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APM=∠DAP,再根据平行公理求出CD∥EF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MPB=∠FBP,最后根据∠APM+∠MPB=∠DAP+∠FBP等量代换即可得证; (2)结论:∠APB=∠DAP+∠FBP. (3)①根据(2)的规律和角平分线定义解答; ②根据①的规律可得∠APB=∠DAP+∠FBP,∠AP2B=∠CAP2+∠EBP2,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角等于180°列式整理即可得解. 【详解】 (1)证明:过P作PM∥CD, ∴∠APM=∠DAP.(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D∥EF(已知), ∴PM∥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MPB=∠FBP.(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PM+∠MPB=∠DAP+∠FBP.(等式性质) 即∠APB=∠DAP+∠FBP=40°+70°=110°. (2)结论:∠APB=∠DAP+∠FBP. 理由:见(1)中证明. (3)①结论:∠P=2∠P1; 理由:由(2)可知:∠P=∠DAP+∠FBP,∠P1=∠DAP1+∠FBP1, ∵∠DAP=2∠DAP1,∠FBP=2∠FBP1, ∴∠P=2∠P1. ②由①得∠APB=∠DAP+∠FBP,∠AP2B=∠CAP2+∠EBP2, ∵AP2、BP2分别平分∠CAP、∠EBP, ∴∠CAP2=∠CAP,∠EBP2=∠EBP, ∴∠AP2B=∠CAP+∠EBP, = (180°-∠DAP)+ (180°-∠FBP), =180°- (∠DAP+∠FBP), =180°- ∠APB, =180°- β.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性质与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此类题目,难点在于过拐点作平行线. 3.(1)100;(2)75°;(3)n=3. 【分析】 (1)如图:过O作OP//MN,由MN//OP//GH得∠NAO+∠POA=180°,∠POB+∠OBH=180°,即∠NAO+∠AOB+∠OBH=360°,即可求出∠AOB; (2)如图:分别延长AC、CD交GH于点E、F,先根据角平分线求得,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进一步求得,,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答即可; (3)设BF交MN于K,由∠NAO=116°,得∠MAO=64°,故∠MAE=,同理∠OBH=144°,∠HBF=n∠OBF,得∠FBH=,从而,又∠FKN=∠F+∠FAK,得,即可求n. 【详解】 解:(1)如图:过O作OP//MN, ∵MN//GHl ∴MN//OP//GH ∴∠NAO+∠POA=180°,∠POB+∠OBH=180° ∴∠NAO+∠AOB+∠OBH=360° ∵∠NAO=116°,∠OBH=144° ∴∠AOB=360°-116°-144°=100°; (2)分别延长AC、CD交GH于点E、F, ∵AC平分且, ∴, 又∵MN//GH, ∴; ∵, ∵BD平分, ∴, 又∵ ∴; ∴; (3)设FB交MN于K, ∵,则; ∴ ∵, ∴,, 在△FAK中,, ∴, ∴.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平行线、再利用平行线性质进行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1)见解析;(2)见解析;(3)n-1 【分析】 (1)连接AB,根据已知证明∠MAB+∠SBA=180°,即可得证; (2)作CF∥ST,设∠CBT=α,表示出∠CAN,∠ACF,∠BCF,根据AD∥BC,得到∠DAC=120°,求出∠CAE即可得到结论; (3)作CF∥ST,设∠CBT=β,得到∠CBT=∠BCF=β,分别表示出∠CAN和∠CAE,即可得到比值. 【详解】 解:(1)如图,连接, , , , , (2), 理由:作,则 如图, 设,则. ,, ,, . 即. (3)作,则 如图,设,则. , , , , ,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关键是角度的灵活转换,构建数量关系式. 5.(1)80°;(2)∠AKC=∠APC,理由见解析;(3)∠AKC=∠APC,理由见解析 【分析】 (1)先过P作PE∥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APE=∠BAP,∠CPE=∠DCP,再根据∠APC=∠APE+∠CPE=∠BAP+∠DCP进行计算即可; (2)过K作KE∥AB,根据KE∥AB∥CD,可得∠AKE=∠BAK,∠CKE=∠DCK,进而得到∠AKC=∠AKE+∠CKE=∠BAK+∠DCK,同理可得,∠APC=∠BAP+∠DCP,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BAK+∠DCK=∠BAP+∠DCP=(∠BAP+∠DCP)=∠APC,进而得到∠AKC=∠APC; (3)过K作KE∥AB,根据KE∥AB∥CD,可得∠BAK=∠AKE,∠DCK=∠CKE,进而得到∠AKC=∠BAK﹣∠DCK,同理可得,∠APC=∠BAP﹣∠DCP,再根据已知得出∠BAK﹣∠DCK=∠BAP﹣∠DCP=∠APC,进而得到∠BAK﹣∠DCK=∠APC. 【详解】 (1)如图1,过P作PE∥AB, ∵AB∥CD, ∴PE∥AB∥CD, ∴∠APE=∠BAP,∠CPE=∠DCP, ∴∠APC=∠APE+∠CPE=∠BAP+∠DCP=60°+20°=80°; (2)∠AKC=∠APC. 理由:如图2,过K作KE∥AB, ∵AB∥CD, ∴KE∥AB∥CD, ∴∠AKE=∠BAK,∠CKE=∠DCK, ∴∠AKC=∠AKE+∠CKE=∠BAK+∠DCK, 过P作PF∥AB, 同理可得,∠APC=∠BAP+∠DCP, ∵∠BAP与∠DCP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K, ∴∠BAK+∠DCK=∠BAP+∠DCP=(∠BAP+∠DCP)=∠APC, ∴∠AKC=∠APC; (3)∠AKC=∠APC 理由:如图3,过K作KE∥AB, ∵AB∥CD, ∴KE∥AB∥CD, ∴∠BAK=∠AKE,∠DCK=∠CKE, ∴∠AKC=∠AKE﹣∠CKE=∠BAK﹣∠DCK, 过P作PF∥AB, 同理可得,∠APC=∠BAP﹣∠DCP, ∵∠BAK=∠BAP,∠DCK=∠DCP, ∴∠BAK﹣∠DCK=∠BAP﹣∠DCP=(∠BAP﹣∠DCP)=∠APC, ∴∠AKC=∠AP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作出平行线构造内错角相等计算. 6.(1)见解析;(2)∠BAE+∠CDE=∠AED,证明见解析;(3)①∠AED-∠FDC=45°,理由见解析;②50°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可得结论; (2)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B∥CD∥EF,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结论; (3)①根据∠AED+∠AEC=180°,∠AED+∠DEC+∠AEB=180°,DF平分∠EDC,可得出2∠AED+(90°-2∠FDC)=180°,即可导出角的关系; ②先根据∠AED=∠F+∠FDE,∠AED-∠FDC=45°得出∠DEP=2∠F=90°,再根据∠DEA-∠PEA=∠DEB,求出∠AED=50°,即可得出∠EPD的度数. 【详解】 解:(1)证明:AB∥CD, ∴∠A+∠D=180°, ∵∠C=∠A, ∴∠C+∠D=180°, ∴AD∥BC; (2)∠BAE+∠CDE=∠AED,理由如下: 如图2,过点E作EF∥AB, ∵AB∥CD ∴AB∥CD∥EF ∴∠BAE=∠AEF,∠CDE=∠DEF 即∠FEA+∠FED=∠CDE+∠BAE ∴∠BAE+∠CDE=∠AED; (3)①∠AED-∠FDC=45°; ∵∠AED+∠AEC=180°,∠AED+∠DEC+∠AEB=180°, ∴∠AEC=∠DEC+∠AEB, ∴∠AED=∠AEB, ∵DF平分∠EDC ∠DEC=2∠FDC ∴∠DEC=90°-2∠FDC, ∴2∠AED+(90°-2∠FDC)=180°, ∴∠AED-∠FDC=45°, 故答案为:∠AED-∠FDC=45°; ②如图3, ∵∠AED=∠F+∠FDE,∠AED-∠FDC=45°, ∴∠F=45°, ∴∠DEP=2∠F=90°, ∵∠DEA-∠PEA=∠DEB=∠DEA, ∴∠PEA=∠AED, ∴∠DEP=∠PEA+∠AED=∠AED=90°, ∴∠AED=70°, ∵∠AED+∠AEC=180°, ∴∠DEC+2∠AED=180°, ∴∠DEC=40°, ∵AD∥BC, ∴∠ADE=∠DEC=40°, 在△PDE中,∠EPD=180°-∠DEP-∠AED=50°, 即∠EPD=5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7.(1);;(2);;(3). 【分析】 (1)观察前4个等式的分母先得出第5个式子的分母,再依照前4个等式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前4个等式归纳类推出一般规律即可; (3)利用题(2)的结论,先写出中各数的值,然后通过提取公因式、有理数加减法、乘法运算计算即可. 【详解】 (1)观察前4个等式的分母可知,第5个式子的分母为 则第5个式子为: 故应填:;; (2)第1个等式的分母为: 第2个等式的分母为: 第3个等式的分母为: 第4个等式的分母为: 归纳类推得,第n个等式的分母为: 则第n个等式为:(n为正整数) 故应填:;; (3)由(2)的结论得: 则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运算的规律类问题,依据已知等式归纳总结出等式的一般规律是解题关键. 8.(1)1011,1101;(2)①12,65,97,见解析,②38 【分析】 (1) 根据“模二数”的定义计算即可; (2) ①根据“模二数”和模二相加不变”的定义,分别计算和12+23,65+23,97+23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②设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根据a、b的奇偶性和“模二数”和模二相加不变”的定义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与“模二相加不变”的两位数的个数 【详解】 解: (1) , 故答案为: ①, , 与满足“模二相加不变”. ,, , 与不满足“模二相加不变”. , , , 与满足“模二相加不变” ②当此两位数小于77时,设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 当a为偶数,b为偶数时, ∴ ∴与满足“模二相加不变”有12个(28、48、68不符合) 当a为偶数,b为奇数时, ∴ ∴与不满足“模二相加不变”.但27、47、67、29、49、69符合共6个 当a为奇数,b为奇数时, ∴ ∴与不满足“模二相加不变”.但17、37、57、19、39、59也不符合 当a为奇数,b为偶数时, ∴ ∴与满足“模二相加不变”有16个,(18、38、58不符合) 当此两位数大于等于77时,符合共有4个 综上所述共有12+6+16+4=38 故答案为:38 【点睛】 本题考查新定义,数字的变化类,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能够理解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9.(1),;(2)①;② 【分析】 (1)根据规律可得第5个算式;根据规律可得第n个算式; (2)①根据运算规律可得结果. ②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与的值,代入原式后拆项变形,抵消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1)根据规律得:第5个等式是,第n个等式是; (2)①, , , ; ②为最小的正整数,, ,, 原式, ,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初步探究:(1),8;(2)C;深入思考:(1),,;(2);(3)-5. 【分析】 初步探究: (1)根据除方运算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除方运算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深入思考: (1)根据除方运算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1)即可总结出(2)中的规律; (3)先按照除方的定义将每个数的圈n次方算出来,再根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初步探究: (1)2③=2÷2÷2= ()⑤= (2)A: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就是两个相同数相除,所以都等于1,故选项A错误; B:因为多少个1相除都是1,所以对于任何正整数n,1ⓝ都等于1,故选项B错误; C:3④=3÷3÷3÷3=,4③=4÷4÷4=,3④≠4③,故选项C正确; D: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相当于奇数个负数相除,则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相当于偶数个负数相除,则结果是正数,故选项D错误; 故答案选择:C. 深入思考: (1)(-3)④=(-3)÷(-3)÷(-3) ÷(-3)=  5⑥=5÷5÷5÷5÷5÷5= (-)⑩= (2)aⓝ=a÷a÷a…÷a= (3)原式= = = =-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除方运算,运用到的知识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1.(1);(2)见解析;(3) 【分析】 (1)根据的定义,可以直接计算得出; (2)设,得到新的三个数分别是:,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可以得到:; (3)根据(2)中的结论,猜想:. 【详解】 解:(1)已知,所以新的三个数分别是:, 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 ; 同样,所以新的三个数分别是:, 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 . (2)设,得到新的三个数分别是:, 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 可得到:,即等于x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3)设,由(2)的结论可以得到: , , , 根据三位数的特点,可知必然有: , , 故答案是:. 【点睛】 此题考查了多位数的数字特征,每个数字是10以内的自然数且不为0,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新定义,可以计算出问题的解,注意把握每个数字都会出现一次的特点,区别数字与多为数的不同. 12.(1)×,√,×,×;(2)3332;1000;(3)(个). 【分析】 (1)根据“本位数”的定义即可判断; (2)要想保证不进位,千位、百位、十位最大只能是3,个位最大只能是2,故最大的四位“本位数”是3332;千位最小为1,百位、十位、个位最小为0,故最小的“本位数”是1000; (3)要想构成“本位数”,百位可以为1,2,3,十位可以为0,1,2,3,个位可以为0,1,2,所有的三位数中,“本位数”一共有(个). 【详解】 解:(1)有进位; 没有进位; 有进位; 有进位; 故答案为:×,√,×,×. (2)要想保证不进位,千位、百位、十位最大只能是3,个位最大只能是2,故最大的四位“本位数”是3332; 千位最小为1,百位、十位、个位最小为0,故最小的“本位数”是1000, 故答案为:3332,1000. (3)要想构成“本位数”,百位可以为1,2,3,十位可以为0,1,2,3,个位可以为0,1,2,所有的三位数中,“本位数”一共有(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计算题,准确理解新定义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13.(1) C(5,﹣4);(2)90°;(3)见解析. 【详解】 分析:(1)利用非负数的和为零,各项分别为零,求出a,b即可; (2)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和角平分线的意义即可; (3)利用角平分线的意义和互余两角的关系简单计算证明即可. 详解:(1)∵(a﹣3)2+|b+4|=0, ∴a﹣3=0,b+4=0, ∴a=3,b=﹣4, ∴A(3,0),B(0,﹣4), ∴OA=3,OB=4, ∵S四边形AOBC=16. ∴0.5(OA+BC)×OB=16, ∴0.5(3+BC)×4=16, ∴BC=5, ∵C是第四象限一点,CB⊥y轴, ∴C(5,﹣4); (2)如图, 延长CA,∵AF是∠CAE的角平分线, ∴∠CAF=0.5∠CAE, ∵∠CAE=∠OAG, ∴∠CAF=0.5∠OAG, ∵AD⊥AC, ∴∠DAO+∠OAG=∠PAD+∠PAG=90°, ∵∠AOD=90°, ∴∠DAO+∠ADO=90°, ∴∠ADO=∠OAG, ∴∠CAF=0.5∠ADO, ∵DP是∠ODA的角平分线, ∴∠ADO=2∠ADP, ∴∠CAF=∠ADP, ∵∠CAF=∠PAG, ∴∠PAG=∠ADP, ∴∠APD=180°﹣(∠ADP+∠PAD)=180°﹣(∠PAG+∠PAD)=180°﹣90°=90° 即:∠APD=90° (3)不变,∠ANM=45°理由:如图, ∵∠AOD=90°, ∴∠ADO+∠DAO=90°, ∵DM⊥AD, ∴∠ADO+∠BDM=90°, ∴∠DAO=∠BDM, ∵NA是∠OAD的平分线, ∴∠DAN=0.5∠DAO=0.5∠BDM, ∵CB⊥y轴, ∴∠BDM+∠BMD=90°, ∴∠DAN=0.5(90°﹣∠BMD), ∵MN是∠BMD的角平分线, ∴∠DMN=0.5∠BMD, ∴∠DAN+∠DMN=0.5(90°﹣∠BMD)+0.5∠BMD=45° 在△DAM中,∠ADM=90°, ∴∠DAM+∠DMA=90°, 在△AMN中, ∠ANM=180°﹣(∠NAM+∠NMA)=180°﹣(∠DAN+∠DAM+∠DMN+∠DMA)=180°﹣[(∠DAN+DMN)+(∠DAM+∠DMA)] =180°﹣(45°+90°)=45°, ∴D点在运动过程中,∠N的大小不变,求出其值为45° 点睛: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角平分线的意义,解本题的关键是用整体的思想解决问题,也是本题的难点. 14.(1)120°;(2)90°-x°;(3)不变,;(4)45° 【分析】 (1)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N=180°-x°,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知∠ABP=2∠CBP、∠PBN=2∠DBP,可得2∠CBP+2∠DBP=180°-x°,即∠CBD=∠CBP+∠DBP=90°-x°; (3)由AM∥BN得∠APB=∠PBN、∠ADB=∠DB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