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岛市中考数学几何综合压轴题模拟专题
一、中考几何压轴题
1.折纸是一种许多人熟悉的活动.近些年,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已经找到了多种将正方形折纸的一边三等分的精确折法,下面探讨其中的一种折法:
(综合与实践)
操作一: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对折,使点A与点D重合,点B与点C重合,再将正方形纸片ABCD展开,得到折痕MN;
操作二:如图2,将正方形纸片ABCD的右上角沿MC折叠,得到点D的对应的点为D′;
操作三:如图3,将正方形纸片ABCD的左上角沿MD′折叠再展开,折痕MD′与边AB交于点P;
(问题解决)
请在图3中解决下列问题:
(1)求证:BP=D′P;
(2)AP:BP= ;
(拓展探究)
(3)在图3的基础上,将正方形纸片ABCD的左下角沿CD′折叠再展开,折痕CD′与边AB交于点Q.再将正方形纸片ABCD过点D′折叠,使点A落在AD边上,点B落在BC边上,然后再将正方形纸片ABCD展开,折痕EF与边AD交于点E,与边BC交于点F,如图4.试探究:点Q与点E分别是边AB,AD的几等分点?请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和均为等腰三角形,AC=BC,DE=AE,将这两个三角形放置在一起.
(1)问题发现:
如图①,当时,点B、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E,则= °,线段BD、C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拓展探究:
如图②,当时,点B、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E,请判断的度数及线段BD、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解决问题:
如图③,,,AE=2,连接CE、BD,在绕点A旋转的过程中,当时,请直接写出EC的长.
3.某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针对图1中所示的“由直角三角形三边向外侧作多边形,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类比探究:
(1)如图2,在中,为斜边,分别以为直径,向外侧作半圆,则面积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
推广验证:
(2)如图3,在中,为斜边,分别以为边向外侧作,,满足,则(1)中所得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拓展应用:
(3)如图4,在五边形中,,点在上,,求五边形的面积.
4.问题探究:
(1)如图①,已知在△ABC中,BC=4,∠BAC=45°,则AB的最大值是 .
(2)如图②,已知在Rt△ABC中,∠ABC=90°,AB=BC,D为△ABC内一点,且AD=2,BD=2.,CD=6,请求出∠ADB的度数.
问题解决:
(3)如图③,某户外拓展基地计划在一处空地上修建一个新的拓展游戏区△ABC,且AB=AC.∠BAC=120°,点A、B、C分别是三个任务点,点P是△ABC内一个打卡点.按照设计要求,CP=30米,打卡点P对任务点A、B的张角为120°,即∠APB=120°.为保证游戏效果,需要A、P的距离与B、P的距离和尽可能大,试求出AP+BP的最大值.
5.(模型构建)如图所示,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中,的顶点,分别在,上(可与点,,重合),且满足.的高线交线段于点(可与,重合),设.
(1)求的值.
(模型拓展)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将条件“边长为1的正方形”改为“长、宽的矩形”(其他条件不变).
(2)判断的值是否改变.若改变,请求出的取值范围;若不改变,请证明.
(深入探究)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设的面积为.
(3)①求的最小值;
②当取到最小值时,直接写出与的数量关系.
6.综合与实践
(问题背景)
如图1,矩形中,.点E为边上一点,沿直线将矩形折叠,使点C落在边的点处.
(问题解决)
(1)填空:的长为______.
(2)如图2,将沿线段向右平移,使点与点B重合,得到与交于点F,与交于点G.求的长;
(拓展探究)
(3)在图2中,连接,则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若是,请予以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7.在与中,且,点D始终在线段AB上(不与A、B重合).
(1)问题发现:如图1,若度,的度数______,______;
(2)类比探究:如图2,若度,试求的度数和的值;
(3)拓展应用:在(2)的条件下,M为DE的中点,当时,BM的最小值为多少?直接写出答案.
8.(1)问题发现
如图1,在Rt△ABC和Rt△DBE中,∠ABC=∠DBE=90°,∠ACB=∠BED=45°,点E是线段AC上一动点,连接DE.
填空:①则的值为______;②∠EAD的度数为_______.
(2)类比探究
如图2,在Rt△ABC和Rt△DBE中,∠ABC=∠DBE=90°,∠ACB=∠BED=60°,点E是线段AC上一动点,连接DE.请求出的值及∠EAD的度数;
(3)拓展延伸
如图3,在(2)的条件下,取线段DE的中点M,连接AM、BM,若BC=4,则当△ABM是直角三角形时,求线段AD的长.
9.(1)(问题发现)
如图①,正方形的两边分别在正方形的边和上,连接.
填空:①线段与的数量关系为______;
②直线与所夹锐角的度数为_______.
(2)(拓展探究)
如图②,将正方形绕点逆时针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利用图②进行说明.
(3)(解决问题)
如图③,在正方形中,,点M为直线上异于B,C的一点,以为边作正方形,点N为正方形的中心,连接,若,直接写出的长.
10.某数学学习小组在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请你帮他们解决:
[数学理解]
(1)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则的值为 ;
[拓展延伸]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点在轴上,且, 则点的坐标为 .
(3)经小组探究发现,如图,延长线段到点,使,以点为因心,长为半径作园,则对于上任一点,都有,请你证明这个结论:
[问题解决]
(4)如图,某人乘船以25千米/时的速度沿一笔直的河从码头到码头,再立即坐车沿一笔直公路以75千米/时的速度回到住处,已知乘船和坐车所用的时间相等请在河边上确定码头的位置.(请画出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
11.如图1,已知直角三角形,,,点是边上一点,过作于点,连接,点是中点,连接,.
(1)发现问题:
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的度数为______;
(2)拓展与探究:
若将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如图2所示,(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拓展与运用:
如图3所示,若绕点旋转的过程中,当点落到边上时,边上另有一点,,,连接,请直接写出的长度.
12.(性质探究)
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E平分∠BAC,交BC于点E.作DF⊥AE于点H,分别交AB,AC于点F,G.
(1)判断△AF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求证:BF=2OG.
(迁移应用)
(3)记△DGO的面积为S1,△DBF的面积为S2,当时,求的值.
(拓展延伸)
(4)若DF交射线AB于点F,(性质探究)中的其余条件不变,连结EF,当△BEF的面积为矩形ABCD面积的时,请直接写出tan∠BAE的值.
13.问题发现:(1)如图1,与同为等边三角形,连接则与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直线与所夹的锐角为_________;
类比探究:(2)与同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他条件同(1),请问(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3)中,为的中位线,将绕点逆时针自由旋转,已知,在自由旋转过程中,当在一条直线上时,请直接写出的值.
14.(1)问题发现
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边BC,AC上,若∠ADE=60°,则AB,CE,BD,D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拓展探究
如图2,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B=α,点D,E分别在边BC,AC上.若∠ADE=α,则(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解决问题
如图3,在ABC中,∠B=30°,AB=AC=4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A→B方向勾速运动,同时点M从点B出发,以cm/s的速度沿B→C方向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运动至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连接PM,在PM右侧作∠PMG=30°,该角的另一边交射线CA于点G,连接PC.设运动时间为t(s),当△APG为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t的值.
15.如图1所示,边长为4的正方形与边长为的正方形的顶点重合,点在对角线上.
(问题发现)如图1所示,与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
(类比探究)如图2所示,将正方形绕点旋转,旋转角为,请问此时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如成立写出推理过程,如不成立,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若点为的中点,且在正方形的旋转过程中,有点、、在一条直线上,直接写出此时线段的长度为________
16.(感知)(1)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中,∠C=∠D=90°,点E在边CD上,∠AEB=90°,求证:=.
(探究)(2)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中,∠C=∠ADC=90°,点E在边CD上,点F在边AD的延长线上,∠FEG=∠AEB=90°,且=,连接BG交CD于点H.求证:BH=GH.
(拓展)(3)如图③,点E在四边形ABCD内,∠AEB+∠DEC=180°,且=,过E作EF交AD于点F,若∠EFA=∠AEB,延长FE交BC于点G.求证:BG=CG.
17.如图(1),在矩形中,,点分别是边的中点,四边形为矩形,连接.
(1)问题发现
在图(1)中,_________;
(2)拓展探究
将图(1)中的矩形绕点旋转一周,在旋转过程中,的大小有无变化?请仅就图(2)的情形给出证明;
(3)问题解决
当矩形旋转至三点共线时,请直接写出线段的长.
18.问题情境:两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中,.连接,,过点作的垂线,分别交线段,于点,(与在直线异侧).
特例分析:
(1)如图1,当时,求证:;
拓展探究:
(2)当,探究下列问题:
①如图2,当时,直接写出线段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
②如图3,当时,猜想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推广应用:
(3)若图3中,,设的面积为,则的面积为 .(用含,的式子表示)
19.[探索发现](1)如图①,△ABC与△ADE为等腰三角形,且两顶角∠ABC=∠ADE,连接BD与CE,则△ABD与△ACE的关系是 ;
[操作探究](2)在△ABC中,AB=AC=3,∠BAC=100°,D是BC的中点,在线段AD上任取一点P,连接PB,将线段PB绕点P按逆时针方向旋转80°,点B的对应点是点E,连接BE,得到△BPE,随着点P在线段AD上位置的变化,点E的位置也在变化,点E可能在直线AD的左侧,也可能在直线AD上,还可能在直线AD的右侧.请你探究,当点E在直线AD上时,如图②所示,连接CE,判断直线CE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拓展应用](3)在(2)的应用下,请在图③中画出△BPE,使得点E在直线AD的右侧,连接CE,试求出点P在线段AD上运动时,AE的最小值.
20.问题提出
(1)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M是B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B、C),连接AM,以AM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MN,连接CN,则∠ACN= °.
类比探究
(2)如图(2),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M是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C),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
(3)如图(3),在等腰三角形ABC中,BA=BC,点M是B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B、C),连接AM,以AM为边作等腰三角形AMN,使AM=MN,连接CN.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C=∠ACN仍成立,写出你所添加的条件,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几何压轴题
1.(1)见解析;(2)2:1;(3)点Q是AB边的四等分点,点E是AD边的五等分点,理由见解析
【分析】
(1)如图1,连接PC,根据正方形的性质、HL定理证明△CD′P≌△CB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
解析:(1)见解析;(2)2:1;(3)点Q是AB边的四等分点,点E是AD边的五等分点,理由见解析
【分析】
(1)如图1,连接PC,根据正方形的性质、HL定理证明△CD′P≌△CB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
(2)设BP=x,根据翻转变换的性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3)如图2,连接QM,证明Rt△AQM≌Rt△D′QM(HL),得到AQ=D′Q,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Q=QD′=y,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详解】
(1)证明:如图1,连接PC.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D=90°,AB=BC=CD=AD,
∴∠MD′C=∠D=90°,
∴∠CD′P=∠B=90°,
在Rt△CD′P和Rt△CBP中,
,
∴Rt△CD′P≌Rt△CBP(HL),
∴BP=D′P;
(2)解: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1.则AM=DM=D′M=.
设BP=x,则MP=MD′+D′P=DM+BP=+x,AP=1﹣x,
在Rt△AMP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M2+AP2=MP2.
∴()2+(1﹣x)2=(+x)2,
解得x=,
∴BP=,AP=,
∴AP:BP=2:1,
故答案为:2:1.
(3)解:点Q是AB边的四等分点,点E是AD边的五等分点.
理由:如图2,连接QM.
∴∠QD′M=180°﹣∠MD′C=90°,
∴∠QD′M=∠A=90°.
在Rt△AQM和Rt△D′QM中,
,
∴Rt△AQM≌Rt△D′QM(HL),
∴AQ=D′Q,
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Q=QD′=y,
则QP=AP﹣AQ=﹣y.
在Rt△QP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QD′2+D′P2=QP2.
∵D′P=BP=,
∴y2+()2=(﹣y)2,
解得y=.
∴AQ:AB=1:4,即点Q是AB边的四等分点,
∵EF∥AB,
∴,即,
解得AE=.
∴点E为AD的五等分点.
【点睛】
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翻转变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及方程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2.(1);(2),理由见解析;(3)CE的长为2或4,理由见解析.
【分析】
(1)证明,得出CE=BD,,即可得出结论;
(2)证明,得出,,即可得出结论;
(3)先判断出,再求出:
①当点E在点D
解析:(1);(2),理由见解析;(3)CE的长为2或4,理由见解析.
【分析】
(1)证明,得出CE=BD,,即可得出结论;
(2)证明,得出,,即可得出结论;
(3)先判断出,再求出:
①当点E在点D上方时,先判断出四边形APDE是矩形,求出AP=DP=AE=2,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P=6,得出BD=4;
②当点E在点D下方时,同①的方法得,AP=DP=AE=1,BP=6,进而得出BD=BP+DP =8,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为等腰三角形,,
∴是等边三角形,
同理可得是等边三角形
故答案为:.
(2),理由如下: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C=BC,,
,
同理,,
,,
,
,
,
,
点B、D、E在同一条直线上:
;
(3)由(2)知,,
,
在中,,
,
①当点E在点D上方时,如图③,
过点A作交BD的延长线于P,
,
,
四边形APDE是矩形,
,
矩形APDE是正方形,
,
在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
;
②当点E在点D下方时,如图④
同①的方法得,AP=DP=AE=2,BP=6,
BD=BP+DP=8,
,
综上CE的长为2或4.
【点睛】
本题是几何变换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出三角形ACE和三角形ABD相似是关键.
3.(1)S1+S2=S3,(2)成立,证明见解析,(3)
【分析】
(1)分别写出三个半圆的面积,再利用勾股定理转化即可.
(2)先证明三个三角形相似,再计算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出结论.
(3)
解析:(1)S1+S2=S3,(2)成立,证明见解析,(3)
【分析】
(1)分别写出三个半圆的面积,再利用勾股定理转化即可.
(2)先证明三个三角形相似,再计算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出结论.
(3)先添加辅助线,在第二问的思路下,先证明三个三角形相似,得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再利用30°、45°的直角三角形计算出相应的边,计算出五边形的面积即可.
【详解】
解:(1)设AB=b,AC=a,BC=c.则有:
所以
在Rt△ABC中,有a2+b2=c2,且
故答案为:S1+S2=S3
(2)∵
∴
设AB、AC、BC边上的高分别为h1,h2,h3
∴,设AB=b,AC=a,BC=c
则
∴
又在Rt△ABC中,有a2+b2=c2
∴
故依然成立
(3)连接PD、BD,作AF⊥BP,EM⊥PD
∵∠ABP=30°,∠BAP=105°
∴∠APB=45°
在Rt△ABF中,AF= AB= , BF=3,在Rt△AFP中,AF=PF=,则AP= ,
∵∠A=∠E,
∴△ABP∽△EDP
∴∠EPD=45°∠EDP=30°
∴∠BPD=90° 又PE=
∴PM=EM=1,MD=
则PD=1+
∴
=
所以五边形的面积为:
【点睛】
本题考查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问题、相似三角形.是中考的常考知识.
4.(1)4(2)135°(3)PA+PB的最大值为米
【分析】
(1)作△ABC的外接圆,连接OA,OB,OC,求出OA=OB=OC=2,可得结论;
(2)将△ABD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CBT
解析:(1)4(2)135°(3)PA+PB的最大值为米
【分析】
(1)作△ABC的外接圆,连接OA,OB,OC,求出OA=OB=OC=2,可得结论;
(2)将△ABD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CBT,连接DT,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CTD=90°,可得结论;
(3)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120°得到△ACK,延长CK交PA延长线于J,作△PJC的外接圆,连接OP,OC,OJ,证明PA+PB =JC,再求出JC的最大值即可求解.
【详解】
(1)如图①,作△ABC的外接圆,连接OA,OB,OC,
∵∠BOC=2∠BAC=90°,OB=OC
∴△O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C=4
∴OB=OC=2=OA
∵AB≤OA+OB
∴AB≤4
∴AB的最大值为4
故答案为:4;
(2)如图②,将△ABD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CBT,连接DT
由题意可得DT=BD=2,CT=AD=2
∵CD=6
∴
∴∠CTD=90°,
∵△BDT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TB=45°
∴∠CTB=45°+90°=135°
∴∠ADB=∠CTB=135°
(3)如图③,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120°得到△ACK,延长CK交PA延长线于J,作△PJC的外接圆,连接OP,OC,OJ
∵∠PAK=120°,∠AKC=∠APB=120°
∴∠JAK=∠JKA=60°
∴∠AJK=60°
∴△JAK是等边三角形
∴AK=KJ
∴∠COP=2∠AJK=120°
∵PC=30
∴OP=OC=OJ=
∵CJ≤OJ+OC
∴CJ≤
∵PA+PB=AK+CK+KJ+KC=JC
∴PA+PB的最大值为米.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旋转的综合运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三角形外接圆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应用.
5.(1)=1;(2)改变, ;(3)①= ;②GB=()DG.
【分析】
(1)利用三点共线,可以求出k=1;
(2)当点G与点E重合时,DG取最小值,当点F与点C重合时,DG取最大值,进而求出k的取
解析:(1)=1;(2)改变, ;(3)①= ;②GB=()DG.
【分析】
(1)利用三点共线,可以求出k=1;
(2)当点G与点E重合时,DG取最小值,当点F与点C重合时,DG取最大值,进而求出k的取值范围;
(3)①设BE=m,BF=n,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和不等式进行求解;
②根据①求出的EF=,由于ΔDEF为等腰三角形,EF为底,所以G为EF中点,易得GB=,进而可以求出GB=()DG.
【详解】
如图1所示,把ΔDAE,ΔDCF分别沿着DE、DF翻折,
在正方形ABCD中,ADC=DAB=DCB=90°’,AD=CD,
ADE+CDF=ADC-EDF=90°-45°=45°,
翻折后,AD,CD重合.
设重合线为AG',则DG'E=DG'F=90°,
DG'EF,且E、G'、F三点共线,则G'在EF上。
又DGEF,
DG'与DG重合,
DG=DG'=AD.
k= =1.
(2)k的值发生改变.
①如图2所示,当点G与点E重合时,DG取最小值,
DEF=90°
又EDF=45°,
Δ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DE=EF.
易证ΔADE ΔBEF,
AD=BE=6,
AE=AB-BE=8-6=2,
在RtΔADE中,由勾股定理,得DE= ,
②如图3所示,当点F与点C重合时,DG取最大值,
EDC=45°,
AB//DF,则AED=EDC=45°,
ΔDA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AD=AE=6,
BE=AB-AE=8-6=2,
在RtΔEBC中,由勾股定理得:CE=,
易证ΔDGC~ΔCBE, ,即DG= ,
,
综上所述,.
(3)①设BE=m,BF=n,
易知ΔBEF的周长为2.
,
一元二次方程 有求根公式:
,,
所以,
,
则m,n是关于x的方程 的两个实数根,
,解得: .
S=DG·EF=EF,
当EF=时,S取最小值.
②ΔDEF为等腰三角形,EF为底,
G为EF中点,易得GB= EF=,
GB=()DG.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矩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一元二次方程的灵活运用,有一定的难度,解题关键是画出正确的图形进行解答.
6.(1)6;(2);(3)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理由见解析.
【分析】
(1)先根据已知条件和矩形的性质可得CD=AB=10,AD=BC=8,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DC'=DC=10,最后运用勾股定理解
解析:(1)6;(2);(3)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理由见解析.
【分析】
(1)先根据已知条件和矩形的性质可得CD=AB=10,AD=BC=8,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DC'=DC=10,最后运用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2)先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求得,进而求得BE、EC,然后连接,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进而说明,最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
(3)先由折叠可得,再根据平移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到,过点作于点H,则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设,则,在中,运用勾股定理求得和DH;然后再在中求得,可以发现即,即可发现四边形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详解】
解:(1)如图:∵矩形中,
∴CD=AB=10,AD=BC=8
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DC'=DC=10
在直角三角形ADC'中,AC'=.
(2)由折叠可知:.
在中,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
∴.
在中,设,根据勾股定理,得,
解得,即.
如图:连接,则由平移可知,,且.
于是可得,
∴,
又∵,
∴.
(3)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
由折叠可知;
又∵平移可知,且,
∴,
∴,即是等腰三角形,
∴.
如图,过点作于点H,则且,
∴ .
设,则,
在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解得,
∴,
∴.
而在中,,
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
∴,即,
故四边形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7.(1)90度;1;(2)的度数为90度,的值为;(3)BM的最小值为1.
【分析】
(1)度,利用SAS证明,即可得出,的值为1;
(2)度,证明,即可得出,;
(3)当CD最小时,即CD垂直于AB
解析:(1)90度;1;(2)的度数为90度,的值为;(3)BM的最小值为1.
【分析】
(1)度,利用SAS证明,即可得出,的值为1;
(2)度,证明,即可得出,;
(3)当CD最小时,即CD垂直于AB时,CD最小,此时DE最小,而BM是直角三角形DBE斜边上的中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详解】
(1)①∵
∴
∴
∵,
∴
∴,
∴
∴,
∴,的值为1;
(2)在中,,令,则,同理令,
∴,
∴①
∵
即
∴②
有①②得
∴,
∴
(3)在中,,
∴,
当CD最小时,即CD垂直于AB时,CD最小,此时DE最小,
而,∴,
而BM是直角三角形DBE斜边上的中线,
∴
【点睛】
本题涉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特殊的三角函数值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要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
8.(1)1,;(2),∠EAD=90°;(3)线段AD的长为(2+6).
【分析】
(1)由题意可得Rt△ABC和Rt△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证明△ABD≌△BCE,可得AD=EC,∠DAB=
解析:(1)1,;(2),∠EAD=90°;(3)线段AD的长为(2+6).
【分析】
(1)由题意可得Rt△ABC和Rt△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证明△ABD≌△BCE,可得AD=EC,∠DAB=∠BCE=45°,从而可得到结论;
(2)通过证明△ABD∽△BCE,可得的值,∠BAD=∠ACB=60°,即可求∠EAD的度数;
(3)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证AM=BM=DE,即可求DE=4,由勾股定理可求CE的长,从而可求出AD的长.
【详解】
(1)∵∠ABC=∠DBE=90°, ∠ACB=∠BED=45°,
∴∠CBE=∠ABD,∠CAB=45°
∴AB=BC,BE=DE,
∴△BCE≌△BAD
∴AD=CE,∠BAD=∠BCE=45°
∴=1,∠EAD=∠CAB+∠BAD=90°
故答案为:1,
(2),∠EAD=90°
理由如下:∵∠ABC=∠DBE=90°,∠ACB=∠BED=60°
∴∠ABD=∠EBC,∠BAC=∠BDE=30°
∴在Rt△ABC中,tan∠ACB==tan60°=
在Rt△DBE中,tan∠BED==tan60°=
∴=
又∵∠ABD=∠EBC
∴△ABD∽△BCE
∴==,∠BAD=∠ACB=60°
∵∠BAC=30°
∴∠EAD=∠BAD+∠BAC=60°+30°=90°,
(3)如图,由(2)知:==,∠EAD=90°
∴AD=CE,
在Rt△ABC中,∠BAC=30°,BC=4,
∴AC=8,AB=4,
∵∠EAD=∠EBD=90°,且点M是DE的中点,
∴AM=BM=DE,
∵△ABM为直角三角形,
∴AM2+BM2=AB2=(4)2=48,
∴AM=BM=2,
∴DE=4,
设EC=x,则AD=x,AE=8-x
Rt△ADE中,AE2+AD2=DE2
∴(8-x)2+(x)2=(4)2,
解之得:x=2+2(负值舍去),
∴EC=2+2,
∴AD=CE=2+6,
∴线段AD的长为(2+6),
【点睛】
本题是相似形综合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
9.(1)①;②;(2)仍然成立,证明见解析;(3)或
【分析】
(1)【问题发现】连接.易证,,三点共线.易知.,推出,从而得出与所夹锐角的度数;
(2)【拓展探究】连接,,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交于点
解析:(1)①;②;(2)仍然成立,证明见解析;(3)或
【分析】
(1)【问题发现】连接.易证,,三点共线.易知.,推出,从而得出与所夹锐角的度数;
(2)【拓展探究】连接,,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交于点,根据四边形的性质得到,根据得到,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需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点M在线段BC上时,连接AB,AN,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ABC=∠BAC=45°,∠MAN=45°,可得∠BAM=∠CAN,根据,可得△ABM∽△CAN,从而得到CN=BM,根据,可得到BM=AC-CM=2,从而可求出CN的值;
②当点M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连接AB,AN,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ABC=∠BAC=45°,∠MAN=45°,可得∠BAM=∠CAN,根据,可得△ABM∽△CAN,从而得到CN=BM,根据,可得到BM=AC+CM=6,从而可求出CN的值.
【详解】
解:(1)【问题发现】如图①中,①线段与的数量关系为;
②直线与所夹锐角的度数为.
理由:如图①中,连接.易证,,三点共线.
∵.,
∴.
故答案为,.
(2)【拓展探究】结论不变.
理由:连接,,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交于点.
∵,
∴,
∵,
∴,
∴,
∴,
∴,
∵,
∴.
(3)【解决问题】
①当点M在线段BC上时,如图,连接AB,AN,
∵四边形ADBC,四边形AMEF为正方形,
∴∠ABC=∠BAC=45°,∠MAN=45°,
∴∠BAC-∠MAC=∠MAN-∠MAC,
即∠BAM=∠CAN,
∵,
∴△ABM∽△CAN,
∴,
∴CN=BM,
∵,
∴BM=AC-CM=2,
∴CN=BM=;
②当点M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连接AB,AN,
∵四边形ADBC,四边形AMEF为正方形,
∴∠ABC=∠BAC=45°,∠MAN=45°,
∴∠BAC+∠MAC=∠MAN+∠MAC,
即∠BAM=∠CAN,
∵,
∴△ABM∽△CAN,
∴,
∴CN=BM,
∵,
∴BM=AC+CM=2=6,
∴CN=BM=.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
10.(1)1;(2)或;(3)见解析;(4)以的中点为圆心,为半径作,则与河边的交点为所求点的位置,画出示意图见解析;简要理由见解析.
【分析】
(1)直接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证明即可;
(2)根据求
解析:(1)1;(2)或;(3)见解析;(4)以的中点为圆心,为半径作,则与河边的交点为所求点的位置,画出示意图见解析;简要理由见解析.
【分析】
(1)直接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证明即可;
(2)根据求出的长,再根据,即可求出点的坐标;
(3)连接,根据推出,从而推出,证明,即可证明;
(4)在线段上作点,使,在线段的延长线上作点,使,以的中点为圆心,为半径作,则与河边的交点为所求点的位置.
同(3)证明即可证明结论.
【详解】
(1)∵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
∴,
∴,
故答案为:1;
(2)∵
∴,
∵,
∴,
∴点的坐标为或,
故答案为:或;
(3)如图,连接,
∵,,
∴,
∵的半径为,
∴,
∴.
∴,
∴.
∵,
∴,
∴.
∴.
(4)如图,在线段上作点,使,
在线段的延长线上作点,使.
以的中点为圆心,为半径作,则与河边的交点为所求点的位置.
简要理由:
由于水路速度为陆路速度的,且时间相等,所以水路的距离必为陆路距离的,即需,连接,同(3)可证,
∵,,
∴,
∴,
∴,
同理可得,
∴
又∵
,
由此,得.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准确的理解题意画出图形和作出正确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1.(1),;(2)结论成立,理由见解析;(3).
【分析】
(1)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求出的度数;
(2)如图(见解析),先根据
解析:(1),;(2)结论成立,理由见解析;(3).
【分析】
(1)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求出的度数;
(2)如图(见解析),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可得,最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的和差即可求出的度数;
(3)如图(见解析),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从而可得,再分别在和中,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可得,从而可得,然后在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
【详解】
(1)在中,,点是中点,
,
同理可得:,
,
在中,,,
,
又,
,
,
,
,
,
,
;
(2)结论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分别取AB的中点为M,取AD的中点为N,连接FM、CM、EN、FN,
,,
又点是中点,
是的中位线,
,
,
同理可得:,
,
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
,
,
,,
,
,
,
同理可得:,
,
在和中,,
,
,
,
是等边三角形,
,
,
,
,
,
,
;
(3)如图,过点G作,交AE延长线于点F,
在中,,
,
,
,
由旋转的性质得:,
在中,,
,
在中,,
,
,
则在中,.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旋转的性质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2),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12.(1)等腰三角形,理由见解析;(2)见解析;(3);(4)或
【分析】
(1)如图1中,△AFG是等腰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
(2)如图2中,过点O作OL∥AB交DF于L,则∠AFG
解析:(1)等腰三角形,理由见解析;(2)见解析;(3);(4)或
【分析】
(1)如图1中,△AFG是等腰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
(2)如图2中,过点O作OL∥AB交DF于L,则∠AFG=∠OLG.首先证明OG=OL,再证明BF=2OL即可解决问题.
(3)如图3中,过点D作DK⊥AC于K,则∠DKA=∠CDA=90°,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4)设OG=a,AG=k.分两种情形:①如图4中,连接EF,当点F在线段AB上时,点G在OA上.②如图5中,当点F在AB的延长线上时,点G在线段OC上,连接EF.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解:如图1中,△AFG是等腰三角形.
理由:∵AE平分∠BAC,
∴∠1=∠2,
∵DF⊥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