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深圳市语文新初一分班试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881765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深圳市语文新初一分班试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深圳市语文新初一分班试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深圳市语文新初一分班试卷含答案 书写展示。 请你将下面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要求规范、端正、整洁。 书香润泽童年,阅读丰富人生。愿我们课余时间都能捧起书本,领略文字的魅力、汲取成长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稍(sāo)微   幽(yōu)雅   衣襟(jìn)   过渡(dū) B.弹(dán)琴   裁(cái)判   熄(xī)灭   揭(jié)露 C.蹦(bèng)跳   滥(làn)用   日寇(kòu)   爆(bào)发 D.纯(chún)熟   瘦削(xuē)   投掷(zhèng)   毡(zhàn)帽 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撼          理睬          斑斓          迫不及待 B.书藉          恳切          摇篮          门庭若市 C.萧索          松弛          沧桑          万籁俱寂 D.轻捷          皎洁          急躁          充耳不闻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雨来牺牲了吗?没有,他早就从水底游到别处去了。 ②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打乒乓球,玩得真开心。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④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A.①反问 ②排比 ③比喻 ④拟人 B.①设问 ②排比 ③拟人 ④比喻 C.①设问 ②排比 ③比喻 ④拟人 D.①反问 ②排比 ③比喻 ④比喻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育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规模与速度。 B.深受人民喜爱的曲艺名家苏文茂先生,是苏派相声的杰出代表。 C.随着对各区县的实地调查,使专家组对当地义务教育达标状况有了全面了解。 D.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 读句子,下列标点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快来呀!”杰克冲我大喊:“你退缩就是胆小鬼!” B.春天空气清爽,阳光明媚,故有青阳的美称。 C.“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放弃 ,不管有多困难,你需要努力向前迈一步。” D.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民俗散文,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十五,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B.《两小儿辩日》选自《孔子·告子》,是记录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名著。 C.《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分别是笛福和马克·吐温。 D.《十六年前的回忆》运用了首尾呼应、插叙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连贯的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②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③著名语文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④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 (2)、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 (3)、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 (4)、我们失去了一个奖杯,但收获了同学的友谊,收获了宝贵的真情。(仿写) 我们失去了_________,但收获了_________,收获了_________ 我们失去了_________,但收获了_________,收获了_________ 根据积累填写名言或诗句。 (1)达·芬奇早年求学于著名画家韦罗基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很快就超过了名扬四海的老师,这真是“青,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当爷爷看到我浪费食物的时候,总是用“常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教育我。 (3)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的诗句,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 (4)《竹石》一诗中,说明竹子“坚劲”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如读到杜牧《江南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象。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请你参加“走进名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相关练习。 (1)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名人语录,请写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另外一种节目形式。 ①课本剧      ②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天下午,班级将开展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课本剧演出活动,由你去邀请班主任林老师,你会怎样对林老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1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仕于南方        仕:___________ ②席上啖菱        啖:___________ ③其人护其短     短:__________ ④欲以去热也     去: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横线画出北人闹笑话的地方。 1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6、【材料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7、【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____________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有些人 张晓风(台湾) (1)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2)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 (3)“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4)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5)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6)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7)那以后,我遇见无语文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的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8)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9)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10)“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11)“能。”那个胖女人说。 (12)“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13)“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14)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15)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16)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17)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黎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18)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19)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20)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21)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22)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23)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24)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25)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 (26)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27)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丽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28)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29)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国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20、文中写了哪些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我”能清晰地记得“有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第七段说“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的多”,你认为女老师教给了我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 23、认真阅读(9)-(15)段,说说米店的胖女人敬畏的到底是什么?而米店胖女人的一声“不敢”,让作者感慨“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请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那种“无所畏惧”的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写了“我”遇到路边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的事,看起来和上下文内容似乎不一致,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对几个人物的描写三言两语,各具特色。请你任选两个人物,谈谈她们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将其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与交流。 生活有许多滋味:难过的、愤怒的、愧疚的……请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写清楚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这样的感受的,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书香润泽童年,阅读丰富人生。愿我们课余时间都能捧起书本,领略文字的魅力、汲取成长的力量。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书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句子,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润、愿、捧、魅、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C 解析: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 错误。稍微,拼音:shāo wēi,意思是表示数量少或程度不深。衣襟,拼音:yī jīn,意思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过渡,读音为guò dù,释义为横越江河;指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 B 错误。弹琴,拼音: tán qín。揭露,读音为jiē lù,指揭发隐蔽的事,使之暴露。 C 正确。 D 错误。投掷,拼音:tóu zhì。毡帽,拼音:zhān mào,毡制的帽子。 3.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B.“书藉”的“藉”改为“籍”。籍:书,书册:古籍。书籍;藉:践踏,凌辱,狼藉。 4.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 。 ①自问,自答,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②三个“有的”构成一样的句式,是排比修辞手法。 ③把“芦花”比作“白雪”是比喻。 ④“架子十足”“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赋予鹅人的行态、想法,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5.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项:“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育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规模与速度。”动宾搭配不当,“加快”和“规模”不能搭配,改为“育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速度,扩大创建文明校园的规模”; C项:“随着对各区县的实地调查,使专家组对当地义务教育达标状况有了全面了解。”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使”; D项:“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此句中“看到的”与“第一眼”语序颠倒,,应该为:我一进教室,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幅很大的地图。 6.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标点符号包括点号和标号两大类。常见的点号有七种: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常见的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A.有误,“杰克冲我大喊”在句子中间,后面加逗号。 B.有误,“青阳”是称呼,加引号。 C.正确。 D.有误,“孔子曰”在引语之前,后面加冒号。 7.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A项,《北京的春节》除了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十五,还详写了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描绘的是“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B项,《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记录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名著是《论语》。 C项,正确。 D项,《十六年前的回忆》属于回忆式文章,运用了首尾呼应、倒叙和对比的写作手法。不是“插叙”。 8.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句子排序题就是把排列混乱、条理不清的几句话整理成排列有序、条理清楚的一段话。这类题型是对句子和句子之间内在逻辑的考查。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步骤是: ①先阅读所有句子,粗略了解大意; ②根据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首尾句; ③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 ④根据句子间的关系进行排序; ⑤再读排列后的语段,检查确定。 根据上述方法,认真阅读句子分析可知,“著名语文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这句话是总起句,要放在第一位;“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这句话内容紧承上一句,放在第二位;“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这句话中“他就是这样来读……”紧接上一句中“他读书时……”,因此放在第三位,由此即可知本题答案。 9.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在腊八那天,没有一家不熬腊八粥。     童年     经验     成熟     冬天的雪花     春的气息     夏的果实 【详解】1.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 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 即: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两个句子间是条件关系,可以用“只要……就……”相连。 即: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3)、本题考查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句子中要有两个否定词,如:“……非……不可”“没有……不……”“……不能不……”“……不得不……”,变换前一定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要求把肯定词改写为双重否定词,并注意改变末尾的标点符号。 即:在腊八那天,没有一家不熬腊八粥。 (4)、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题干中失去了“奖杯”,收获了“同学的友谊”收获了“宝贵的真情。”失去和收获是相对的。 10.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有日思无日     莫把无时当有时     西出阳关无故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详解】本题考查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俗语的理解记忆能力。 (1)先秦荀子的《劝学(节选)》,原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出自《名贤集》。 (3)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原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4)清代郑燮的《竹石》,原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5)唐代杜牧的《江南春》,原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演讲     李老师您好!同学们明天下午要开展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课本剧演出活动,您有时间来观看吗?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人名言的积累和掌握。 根据题干要求,要求学生写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 如: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本题考查综合能力。 本题需要同学们为这次“走进名著”活动设计一个活动内容,可以是:(1)开展课本剧;(2)开展一次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读后感评选比赛;(2)开展一次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要求和老师进行对话,首先要注意多使用敬称,如:您,然后注意语言的简练,不要讲废话。 如:明天下午,我们班要开展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课本剧活动,诚挚邀请您来参加。 12.12、     做官     吃     短处     除掉、去掉 13、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 14、并壳入口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15、不懂装懂是会闹笑话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我们所不知道的,求知是一种美德。 【分析】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2、本题需要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这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本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13、本题需要解释整句话的意思,需要着重注意的点是“而非”和“此……也”,学生不太清楚什么是判断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做笔记。 14、本题在原文找到并划线即可。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文章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析。这类题型为开放性题型,学生只要围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中心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13.16、     地位     历史     文化内涵 17、     默默奉献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18、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     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分析】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一首先介绍了筷子的地位,它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接着介绍了筷子的来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然后介绍了筷子蕴含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1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识记。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这首诗的意思是筷子被频繁的使用,先尝到各种或甜或苦的味道,但真正的滋味确实由人来品尝,筷子到头来白忙活了一场。热情歌颂了筷子默默奉献的精神。 罗隐的《蜂》,全诗为: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意思是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歌颂了蜜蜂勤劳无私、甘于奉献的品格。 1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可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可知,此海报的目的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由海报图片可知,此海报倡导大家在饭桌上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这句话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四个“通过……”的句式,将小孩、老人、孤独的人、相守的人通过筷子诉说着的人生和情感写出来,这样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14.20、1.小学女老师挖掘出我的自信;2.米店老板对诚信的敬畏;3.我对街边路人的冷漠;4.代数老师蹲在泥地上为我讲题。 21、因为“有些人”触动了“我”的灵魂,给与“我”真善美的启迪,对“我” 解析:20、1.小学女老师挖掘出我的自信;2.米店老板对诚信的敬畏;3.我对街边路人的冷漠;4.代数老师蹲在泥地上为我讲题。 21、因为“有些人”触动了“我”的灵魂,给与“我”真善美的启迪,对“我”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22、小学女老师不仅教给我书本上的知识,她更教会我谦逊、对人毫不吝惜的称赞,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她敬畏的是诚信和良知。生活中这种“无所畏惧”的人指的是在利益面前缺乏良知,没有诚信的人,举例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4、不能。用我对路人的冷漠反衬(或对比)小学女老师、米店胖女人以及代数老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真诚、热情,通过和上下文的对比,表现了那些人对我产生的影响,表现了人应当追求真善美的主题。 25、小学女教师:谦逊、善于理解、称赞、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 米店老板:诚信。通过神态描写来表现; 街边中暑的男人:困苦、无助。通过肖像描写来表现; 代数老师:尽职尽责、对学生高度负责。通过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来表现。 【分析】 20、此题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全文,可见作者写到了四个人,其中有小学老师、米店老板、中暑的男人和代数老师。 本文记叙了小学老师坦言“不会写‘挖’字并适时鼓励我”,她以谦逊和毫不吝惜的称赞,挖掘出“我“心中的自信;米店老板交易不敢欺诈;她对诚信、良知的敬畏令我肃然;代数老师临考前耐心地给作者讲解行列式;他对学生负责、真心为学生好的行为四件事。 21、“有些人”的行为强烈地震撼着作者的心灵,作者在教师的一句话中建立了自信,认识到建立他人自信的重要;从米店老板对诚信的敬畏神情领悟到诚信的重要,同时透露出社会还有许多人诚信的现象,发人深省;自己对无助男人的漠然折射社会的黑暗,唤醒自己的恻隐之心;从语文教师为学生奔波中领悟了生命力的热情与敬业乐业的品质。 他们用自己的真实的、淳朴的、有爱的一面感动了作者,通过一些小事授予了她人生的道理,使她对他们印象深刻。作者的散文写的都生活小事,却挖掘出促人深省的深意。 22、此题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那以后,我遇见无语文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的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来作答。 23、本题考查评价和表达能力。此题首先要了解语句中“无所畏惧”的人是怎样一种人,与胖女人对比,“无所畏惧”的人是指没有诚信、缺乏良知的人,回答时表达出对这类人批判的观点,呼吁人们应注重诚信、拥有良知,树立良好品德等内容。 24、此题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用我对路人的冷漠反衬(或对比)小学女老师、米店胖女人以及代数老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真诚、热情,通过和上下文的对比,表现了那些人对我产生的影响,表现了人应当追求真善美的主题。 25、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题干已经明确要求,抓住描写方法及作用来回答。 15.范文: 失败的滋味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尝试过失败的滋味。 失败,是否是个令人讨厌的字眼?不是的。但是,为什么有人见到它就会哭,会感到害怕,会感到恐惧,会感到不知所措…… “人生的挫折是难免 解析:范文: 失败的滋味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尝试过失败的滋味。 失败,是否是个令人讨厌的字眼?不是的。但是,为什么有人见到它就会哭,会感到害怕,会感到恐惧,会感到不知所措…… “人生的挫折是难免的”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失败,怕什么?有它的存在,你一样要生活,为何要为一次的失败便一蹶不振?这样的话不如你开开心心地生活,勤勤奋奋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件事。为何要为失败而感到害怕?感到忧愁呢?忧愁有用吗。?忧愁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让我们一事无成,如果是这样不如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勇敢地站起来,重新开始。正所谓:忧愁无补于事,还是面对一切吧! 虽然你失败了,只要你勇敢地站起来,胜利还是属于你的。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你永远的失败。失败固然让人伤心,让人难过,但是只要你懂得怎样从失败中走出,懂得怎样拿出百倍的信心战胜失败,让失败因你而害怕,不是让你因失败而害怕,我相信胜利还是属于你的。 有时,失败也是一种动力,一种不可多得的动力。记得一次,我因语文考试失败了,当时的我总觉得很无助,很没有用,也哭过很多次。回到家里,体会到父母对我的好,突然间有种心痛的感觉,我发现父母的脸上添加了几道皱纹,头上的头发也多了几根白发,那刻让我感到心痛又自责。从此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地学习,绝对不再让父母失望。后来,自己静下来总结上次的教训,把这些失败的原因牢记在心,警告自己不能重新再犯这种的错误。经过下半学期的努力,在期末试我终于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没错,这次我应该要感谢失败,是它让我再次充满信心,战胜一切的困难;是它让我体会到自己曾经的不足;是它让我自己再次战胜自我,创造自我……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 我们在写作时,首先要写清楚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这样的感受的,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1)、审题指导: 什么叫“滋味”? “滋味”本义是“味道”,比喻义是“某种感受”。如果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来写,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等。 (2)、力求新颖,发挥补题创意在半命题写作中,要使得自己的补题富有新颖,一是要善于拓展思维,让思考者的触角伸向不同层面。 我们要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要写真实具体的事例,要表达真实感受,在写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细节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