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米-3分米=( )厘米 2时15分=( )分
3吨-400千克=( )千克
2.晨晨每天6:55从家里出发,他从家走到学校需要20分钟,晨晨到校的时间是( )。
3.每箱苹果48元,买这样的4箱,估计一下,带______元肯定够了。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欣的身高128( ),体重30( ),她跑50米需要12( )。
数学课本厚度大约是6( )。
小华立定跳远跳了15( )。
一辆卡车载重量5( ),卡车每小时行驶80( )。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老师给同学们买奖品,如果买18本笔记本和5支圆珠笔要花87元,买10本笔记本和5支圆珠笔要花55元。那么一本笔记本( )元,一支圆珠笔( )元。
7.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是( )位数或( )位数。
8.在得数大于300的算式后面的括号里画“√”。
152+114( ) 1000-687( ) 5×64( )
9.三班的同学都订阅了课外书,其中42人订阅了《趣味数学》,31人订阅了《开心作文》,有18人两种刊物都订阅了,三(1)班一共有( )人。
10.40个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 )。
A.千米 B.千克 C.克 D.吨
二、选择题
11.刘明上午9:00上班,下午5:00下班,他一天工作( )小时。
A.5 B.7 C.8 D.9
12.一张长方形纸对折1次,得到的图形大小是整张纸的( );如果连续对折4次,得到的图形大小是整张纸的( )。
13.有3捆毛巾,每捆12包,每包8条,要求共有毛巾多少条,正确的是( )。
A.3×8÷12 B.12×3×8 C.8×(3+12)
14.同样多的一杯水,甲喝了一杯的,乙喝了一杯的,( )剩的多。
A.甲 B.乙 C.一样多
15.学校举行拔河和跳绳比赛,三(2)班一共有32人参加了比赛,其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20人,有18人参加了拔河比赛。只参加拔河比赛的有( )人。
A.12 B.6 C.14
16.爷爷用篱笆围了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鸡舍(一面靠墙),篱笆至少长( )米。
A.14米 B.20米 C.22米 D.28米
三、解答题
17.直接写出得数。
37×2= 80×7= 29×3= 400×4= 54÷9=
90-28= 62+19= 150×5= -= +=
18.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469+771= 650-338= ★388+579=
309×6= 459×7= ★900-625=
19.脱式计算。
(373-358)×3 182×(35÷7) 243+700-573
20.涂一涂:看分数,涂颜色。
21.红火小学三年级有210名学生,四年级有170名学生。大家都打了疫苗,两个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打了疫苗?
22.彭家河小学组织植树活动,三年级植树152棵,四年级植树185棵,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植树的总和少89棵,六年级植树的棵数比四、五年级植树的总数少79棵,三、四、五、六四个年级共植树多少棵?
23.贝贝家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4层,每层可放38本书。贝贝家一共有多少本书?
(1)奇思列式:2×4×38=304(本)
他先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妙想列式:38×4×2=304(本)
她先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同学们去春游,三年级去了60人,六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一共去了多少人?
25.三(2)班45名师生到社区养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
(1)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有多少名?
2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是80米,长比宽多20米。如果长和宽分别增加40米,增加后操场的周长是多少?
27.长征小学三(1)班参加合唱兴趣小组的有36人,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有32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14人,若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则三(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70 135 2600
【解析】
(1)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依此将1米、3分米化成厘米后再计算;
(2)1时=60分,依此将2时化成分后再加15分即可;
(3)1吨=1000千克,依此将3吨化成千克后再计算。
(1)1米=100厘米,3分米=30厘米,即1米-3分米=70厘米;
(2)2时=120分,120分+15分=135分,即2时15分=135分;
(3)3吨=3000千克,3000千克-400千克=2600千克,即3吨-400千克=2600千克。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单位之间的换算,熟记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15
【解析】
根据题意,用晨晨从家出发的时间加上路上需要的20分钟,即可推算出晨晨到校的时间。
6时55分+20分
=6时75分
=7时15分
所以,晨晨每天6:55从家里出发,他从家走到学校需要20分钟,晨晨到校的时间是7:1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时、分、秒的推算,注意用出发的时间加上路上需要的时间即可解题。
3.200
【解析】
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买4箱需要48×4元。将48估成50,再进行计算。
48×4
≈50×4
=200(元)
则带200元肯定够了。
【点睛】
整数乘法估算时,将因数估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再进行计算。
4. 厘米##cm 千克##kg 秒##s 毫米##mm 分米##dm 吨##t 千米##km
【解析】
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
计量小欣的身高,结合数据128可知:应用“厘米”做单位,计量她体重,结合数据30可知:应用“千克”做单位,计量她跑50米需要的时间,结合数据12可知:应用“秒”做单位。
计量数学课本厚度,结合数据6可知:应用“毫米”做单位。
计量小华立定跳远跳了多远,结合数据15可知:应用“分米”做单位。
计量一辆卡车载重量,结合数据5可知:应用“吨”做单位,计量卡车每小时行驶的距离,结合数据80可知:应用“千米”做单位。
小欣的身高128(厘米),体重30(千克),她跑50米需要12(秒)。
数学课本厚度大约是6(毫米)。
小华立定跳远跳了15(分米)。
一辆卡车载重量5(吨),卡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
【点睛】
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5.见详解
【解析】
(1)5加3等于8,所以第1个加数个位上是5;6加4等于10,所以第2个加数十位上的数是4;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1加1等于2,2加3等于5,所以第1个加数百位上是3;
(2)2减0等于2,所以被减数个位上是2;13减6等于7,所以减数十位上是6;被减数百位被借1后,再减4等于0,所以被减数百位上是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6. 4 3
【解析】
“买18本笔记本和5支圆珠笔”比“买10本笔记本和5支圆珠笔”多了(18-10)本笔记本,“买18本笔记本和5支圆珠笔”比“买10本笔记本和5支圆珠笔”多了(87-55)元,用多出的钱除以多出的笔记本,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用55减去10本笔记本的价钱的差再除以5,求出一支圆珠笔的价钱。
87-55=32(元)
18-10=8(本)
32÷8=4(元)
55-10×4
=55-40
=15(元)
15÷5=3(元)
则一本笔记本4元,一支圆珠笔3元。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再进一步解答。
7. 三 四
【解析】
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用最大的三位数同最大的一位数相乘,最小的三位数同最小的一位数相乘,看它们的积是几位数,据此解答。
999×9=8991,积是四位数;
100×1=100,积是三位数;
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求出最大的三位数同最大的一位数相乘,最小的三位数同最小的一位数相乘的积。
8.( )(√)(√)
【解析】
根据整数加减法及乘法计算方法,分别求出各个算式的得数,再看哪个得数大于300,就在括号里面画“√”。
152+114=266,266<300
1000-687=313,313>300
5×64=320,320>300( )
则152+114( ) 1000-687(√) 5×64(√)
【点睛】
本题关键是求出各个算式的得数,旨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9.55
【解析】
订阅《趣味数学》的人数加订阅《开心作文》的人数,减去两种刊物都订阅的人数即可解答。
42+31-18
=73-18
=55(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10.D
解析:D
【解析】
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质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40个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用“吨”作单位。
40个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故答案为:D
【点睛】
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二、选择题
11.C
解析:C
【解析】
根据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分别求出上午9:00到中午12:00,以及中午12:00到下午5:00工作的时间,再将两个时间相加,求出一天工作的时间。
上午工作时间:12时-9时=3小时
下午工作时间:5小时
3+5=8(小时)
则他一天工作8小时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经过时间的计算,灵活运用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解答。
12.
【解析】
一张长方形纸对折1次,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得到的图形大小是整张纸的;
要求把一张长方形的纸连续对折4次,得到的图形大小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要先求出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因为每对折一次份数就扩大到原来的2倍,对折4次,份数变为2×2×2×2;据此解答。
一张长方形纸对折1次,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得到的图形大小是整张纸的;
当把一张长方形的纸连续对折4次时,总份数是:2×2×2×2=16(份),得到的图形大小是整张纸的。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数的意义,解答的关键是先求出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1次、把一张长方形的纸连续对折4次的总份数。
13.B
解析:B
【解析】
每捆毛巾12包,3捆毛巾就是3个12包,即一共是12×3=36包;每包8条,36包共有36个8条,列式是36×8=288条,这两步列综合算式是12×3×8,据此即可解答。
由分析得:
要求共有毛巾多少条列式为12×3×8。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用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理解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4.A
解析:A
【解析】
要求出谁剩的多,也就是求谁喝的少;甲、乙喝的是同样多的一杯水,所以比较和的大小即可解答。
<,甲喝的少,则甲剩的多。
故答案为:A
【点睛】
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15.A
解析:A
【解析】
结合题意,可先求出参加跳绳比赛、参加拔河比赛的人数和,再用人数和减去全班的人数就是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拔河比赛的人数;再用参加拔河比赛的人数减去两项都参加的人数,就是只参加拔河比赛的人数。
20+18-32
=38-32
=6(人)
18-6=12(人)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是典型的容斥问题,解答规律是:既A又B=A+B-总数量(两种情况)。
16.B
解析:B
【解析】
根据题意,一面靠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需要的篱笆最少,也就是长边靠墙,需要篱笆的长度等于这个长方形的一条长加上两条宽。据此解答。
8+6×2
=8+12
=20(米)
所以,篱笆至少长20米。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重点明确:要使需要的篱笆最少,也就是长边靠墙。
三、解答题
17.74;560;87;1600;6
62;81;750;;
【解析】
略。
18.1240;312;967
1854;3213;275
【解析】
整数加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加法验算时,用和减去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整数减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减法验算时,用减数加上差,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上相应的积。
469+771=1240 650-338=312
★388+579=967
验算:
309×6=1854 459×7=3213
★900-625=275
验算:
19.45;910;370
【解析】
(1)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
(2)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除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
(3)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73-358)×3
=15×3
=45
182×(35÷7)
=182×5
=910
243+700-573
=943-573
=370
20.见详解
【解析】
图一,把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涂色部分占其中4份,用分数表示为;
图二,把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它的,涂色部分占其中4份,用分数表示为;
图三,把平行四边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它的,涂色部分占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为;
图四,把这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涂色部分占其中3份,用分数表示为;
图五,把这些笑脸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它的,涂色部分占其中4份,用分数表示为;
图六,把这些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涂色部分占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为。
如图所示:
(答案不唯一)
【点睛】
此题通过图形考查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与运用。
21.380名
【解析】
用三年级的人数加上四年级的人数,求出两个年级的总人数即可。
210+170=380(名)
答:两个年级共有380名学生打了疫苗。
【点睛】
解决本题根据加法的意义直接列式求解即可。
22.939棵
【解析】
五年级植树棵树=三年级植树棵树+四年级植树棵树-89棵;六年级植树棵树=四年级植树棵树+五年级植树棵树-79棵;三年级植树棵树+四年级植树棵树+五年级植树棵树+六年级植树棵树=四个年级共植树棵树。
五年级:152+185-89=248(棵)
六年级:185+248-79=354(棵)
四个年级:152+185+248+354=939(棵)
答:三、四、五、六四个年级共植树939棵
23.(1)两个书柜的总层数;
(2)每个书柜放书的数量
【解析】
这道题是连乘应用题,(1)、(2)分别是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1)是先求书柜的总层数,再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2)是先求出一个书柜放
解析:(1)两个书柜的总层数;
(2)每个书柜放书的数量
【解析】
这道题是连乘应用题,(1)、(2)分别是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1)是先求书柜的总层数,再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2)是先求出一个书柜放的本书,再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1)
2×4×38=304(本),他先解决的问题是:书柜的总层数。
(2)
38×4×2=304(本)他先解决的问题是:每个书柜放书的数量。
【点睛】
这一题考查的是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方法,关键是列式前要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列式。
24.180人
【解析】
根据题意,已知三年级去了60人,六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要求一共去了多少人,先求2个6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再加上60即可解答。
2×60+60
=120+60
=180(
解析:180人
【解析】
根据题意,已知三年级去了60人,六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要求一共去了多少人,先求2个6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再加上60即可解答。
2×60+60
=120+60
=180(人)
答:一共去了180人。
【点睛】
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1);
(2)10人。
【解析】
(1)将参加义务劳动的师生看作单位“1”,用单位“1”减去男生占总人数的分数再减去女生占总人数的分数即可得到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根据第一
解析:(1);
(2)10人。
【解析】
(1)将参加义务劳动的师生看作单位“1”,用单位“1”减去男生占总人数的分数再减去女生占总人数的分数即可得到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根据第一问的结果,将45平均分成9份,乘上老师占总人数的份数即可得解。
(1)1--
=-
=
答: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占总人数的。
(2)45÷9×2
=5×2
=10(人)
答: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有10名。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分数的意义,分母表示的是将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分子表示的是取其中的几份。
26.440米
【解析】
先用长方形原来的长减去20米,求出原来的长方形的宽,再把长和宽分别加上40米,求出后来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求解。
80-20=60(米)
80+40=120(
解析:440米
【解析】
先用长方形原来的长减去20米,求出原来的长方形的宽,再把长和宽分别加上40米,求出后来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求解。
80-20=60(米)
80+40=120(米)
60+40=100(米)
(120+100)×2
=220×2
=440(米)
答:增加后操场的周长是440米。
【点睛】
本题先求出后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进行求解。
27.54人
【解析】
用参加合唱兴趣小组的人数加上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再减去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求出三(1)班学生总人数。
36+32-14
=68-14
=54(人)
答:三(1)班共有学生54
解析:54人
【解析】
用参加合唱兴趣小组的人数加上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再减去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求出三(1)班学生总人数。
36+32-14
=68-14
=54(人)
答:三(1)班共有学生54人。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问题,各部分的总和减去重叠部分,即可求出实际总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