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科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
第1课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我们完成一项活动所使用的物品都可以称之为工具,工具一般能够使我们省力或方便。
2.采用不同的方式取出核桃仁
(1) 注意:使用工具时,要十分小心,防止手被砸伤或压伤。
(2)不使用工具时,很费劲而且很难取出核桃仁;使用锤子、砖块等工具时,能取出核桃仁,但基本上都是碎块、碎渣。使用核桃夹时,既省时又省力,熟练后还可以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3.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2)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
(3)同一种工具,使用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会不同。
(4)费力、难做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
4.我们在活动中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技术。
5.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通信工具:手机、电话、电脑等。
(2)测量工具:温度计、刻度尺、秒表等。
(3)机械工具:螺丝刀、钳子、扳手、羊角锤等。
(4)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
6.不同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
第2课 斜面
1.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斜坡了。他们利用斜坡将巨石从低处推到高处,这样可以省力。斜坡就是一种斜面,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可以省力。
2.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不需要人为施加力。
3. 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4.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以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刀、斧等;你还能在许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盘山公路、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
5.人们利用斜面和其他技术修建了运河、水坝、水渠、水沟等设施,组成水利系统。
第3课 不简单的杠杆
1.很久以前,人类就学会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兽骨、植物纤维等来制造工具。人们知道,单纯依靠自己肌肉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制造一些工具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2.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杠杆。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或者将植物粗壮的根撬出来。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3.杠杆上三个重要的位置
(1)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2)支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
(3)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4.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撬动一块大石块时,支点距离阻力点越近,距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
5.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撬棍、启瓶器、钳子、羊角锤等。
(2)扩展力的作用范围:打捞网、筷子、船桨、钓鱼竿等。
(3)改变力的作用方向:锄头、撬棍等。
第4课 改变运输的车轮
1.在车轮发明之前,人们大多通过双脚行走去探索自然,也依靠人力或畜力运输物品。
2.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明了马车、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
还发展了交通图、桥梁、铁轨等技术,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快捷和高效。
3. 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在操场沿直线、曲线运送物品,可以总结出车轮的作用: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等。实验中使用秒表进行计时。
4. 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5.轮轴可以省力,而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轮轴越省力。
6.生活中常见的水龙头、扳手、滑轮、螺丝刀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
第5课 灵活巧妙的剪刀
1.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利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成为可能。大多数金属不仅坚硬耐用,更难得的是它们的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形和再成形,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
2. 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
3.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通过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
5. 模拟医生做外科手术。用普通剪刀剪开组织时容易将开口开得太大,使用解剖剪会更方便。
6.三种剪刀
(1) 裁衣剪刀为了获得更大的裁剪距离,剪刀的结构都会设计成等臂杠杆甚至是费力杠杆,但我们使用时并不觉得有多费力,这是得益于刀刃是斜面,刀刃越锋利,裁剪起来就越省力。
(2) 理发剪刀(牙剪)也多为费力杠杆,刀刃是梳齿形状,可以用来打薄头发。
(3)解剖剪刀的刀柄很长,刀刃很短,可以很省力。
第6课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进着工具和技术,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印刷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我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
3.模拟活字印刷
(1)检字:把字模按照顺序排列整齐。
(2)刷墨: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
(3)拓印: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
(4)晾制: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
4.估量活字印刷的时间(印刷多次时只需检字一次)
(1) 印刷一本书的时间=检字一本书的时间+刷墨一本书的时间+拓印一本书的时间+晾制一页的时间(可以同时晾制,所以晾制花费的时间很少,可以忽略)
(2)印刷100本同样书的时间=检字一本书的时间+(刷墨一本书
的时间+拓印一本书的时间)x100
5.评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
(1)制作少量的书时,如制作一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手工抄写。制作大量的书时,如制作100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活字印刷。
(2)手工抄写很容易有错误,而活字印刷可以在检字阶段多检查几次,能大大降低错误率。
6.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印刷术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第7课 信息的交流传播
1.印刷革命带来了书籍报刊的大量普及。
2.现在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便捷和准确。
3.书籍、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都是人类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4.比较不同的传播工具
(1)书本主要为我们提供文字、图像等形式的信息,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书籍所承载的信息。
(2)电脑可以提供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更多形式的信息。电脑承载的信息更加多元,人们可以通过看、听的方式获取它所承载的信息。
5.比较阅读图文和观看视频的传播效果
方式
获取信息的速度
获取信息的效果
阅读图文
快
抽象、不易理解
观察视频
慢
直观生动、易理解
6.独轮车的模型中,车轮是轮轴的应用,绕轴转动的车架是杠杆的应用。在制作的过程中,技术的运用也很多,比如,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用吸管来减小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力,竹棍连接的捆扎技术等。
7.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传播就像是一个齿轮,驱动着它们共同发展。
六上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小科默默
(适合默写的知识点,答案见小科背背)
第1课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我们完成一项活动所使用的物品都可以称之为_____,工具一般能够使我们_____或_____。
4.我们在活动中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称为_____。
5.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通信工具:_____、电话、电脑等。
(2)测量工具:______、刻度尺、秒表等。
(3)机械工具:______、钳子、扳手、羊角锤等。
(4)交通工具:_____、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
6.不同工具有不同的使用_____,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_____。
第2课 斜面
1.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斜坡了。他们利用斜坡将巨石从低处推到高处,这样可以省力。斜坡就是一种____,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可以____。
2.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____,不需要人为施加力。
3.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____。
4.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以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__、__等;你还能在许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________、____、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
第3课 不简单的杠杆
2.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____。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或者将植物粗壮的根撬出来。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________。
3.杠杆上三个重要的位置
(1)______: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2)____: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
(3)______: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4.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撬动一块大石块时,支点距离阻力点____,距离用力点____,就越____。
第4课 改变运输的车轮
4.车轮是一种____,由半径较大的__和半径较小的__组成。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5.轮轴可以____,而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__,轮轴越____。
6.生活中常见的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
第5课 灵活巧妙的剪刀
2.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____和____的结构特点。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____,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____。
3.____________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6.三种剪刀
(1)裁衣剪刀为了获得更大的裁剪距离,剪刀的结构都会设计成等臂杠杆甚至是____杠杆,但我们使用时并不觉得有多费力,这是得益于刀刃是____,刀刃越锋利,裁剪起来就越省力。
(2)理发剪刀(牙剪)也多为____杠杆,刀刃是梳齿形状,可以用来打薄头发。
(3)解剖剪刀的刀柄很长,刀刃很短,可以很____。
第6课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2.我国的四大发明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模拟活字印刷
(1)____:把字模按照顺序排列整齐。
(2)____: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
(3)____: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
(4)____: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
5.评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
(1)制作少量的书时,如制作一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________。制作大量的书时,如制作100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________。
(2)手工抄写很容易有错误,而活字印刷可以在检字阶段多检查几次,能大大降低______。
6.______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印刷术本身也在不断地____。
第7课 信息的交流传播
1.________带来了书籍报刊的大量普及。
2.现在我们身处________,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便捷和准确。
6.独轮车的模型中,车轮是____的应用,绕轴转动的车架是____的应用。在制作的过程中,技术的运用也很多,比如,车架运用了____
__________,用吸管来减小车轮与车轴之间的______,竹棍连接的________等。
7.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______________就像是一个齿轮,驱动着它们共同发展。
一、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选择题
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 )大小的微小物体。
A. 毫米 B. 毫米 C. 毫米
【答案】 A
【解析】【解答】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是人的最高视力看清楚的大小。
故答案为:A。
【分析】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们平时发面用的酵母菌是对人体有害的 B. 我们得病时的病菌可以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C. 放大镜可以想把物体放大多少倍就放大多少倍 D. 我们得病时的病菌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答案】 D
【解析】【解答】A 、酵母菌是无害的,可以酿酒、发面 。不符合题意。
B、病菌是微生物,放大镜看不到,只能使用显微镜。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凸起程度有关,但是也有极限 。不符合题意。
D、病菌是微生物,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3.用眼睛和放大镜分别看树叶和报纸,获得信息较多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察获得的信息多 B. 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多 C. 二者获得的信息一样多
【答案】 A
【解析】【解答】肉眼只能看到昆虫等大小般的物体,无法看到更多的东西,而放大镜能够放大物体,让人们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在同样的环境下,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更多。
【分析】肉眼最多只能观察到虫子左右大小的物体,放大镜能够观察到毫米级别的物体。
4.用放大倍数较大的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图像,看到的是( )。
A. 较清晰的图像 B. 许多点状物质 C. 许多条状物质
【答案】 C
【解析】【解答】用放大镜去观察电视机或者是电脑的屏幕,会看到很多条状的物质,是物体的三基色造成的散装光束。
【分析】放大镜对物体具有放大作用,能够观察到肉眼看不清的很多微小物质。
5.制作一些浓的食盐水,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等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看到的是( )。
A. 粉末状物质 B. 具有晶体结构的物质 C. 液体 D. 什么也看不到
【答案】 B
【解析】【解答】盐是晶体,能溶解在水中,也能用蒸发的方法把盐从水中析出来。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结晶。B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分析】盐能溶解在水中,也能用蒸发的方法把盐从水中析出来。
。
6.如图所示是李老师拍摄的一种水晶制品,该水晶的晶体结构形状像( )。
A. 金字塔 B. 立方体 C. 一簇簇的针
【答案】 A
【解析】【解答】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如黄铜矿,维生素C的晶体像一簇簇的针。水晶的的形状 像金字塔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人们把它们称为晶体。
7.如图所示是用( )观察到的大肠杆菌。
A. 电子显微镜 B. 光学显微镜 C. 放大镜
【答案】 A
【解析】【解答】大肠杆菌属于微生物,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光学显微镜能够看清细胞和微生物,但是大肠杆菌体型极小,需要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分析】肉眼仅仅能看清昆虫等物体,放大镜能看清毫米长的物体,显微镜能够看到细胞和微生物。
8.下列方法中,观察到的图像放得最大的是( )。
A. 移动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问的距离
B. 移动放大镜与观察者眼睛之间的距离
C. 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答案】 C
【解析】【解答】当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增大时,放大倍数远远超过移动放大镜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分析】当肉眼无法观察到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当放大镜无法观察到时,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9.看图回答问题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 )。
A. 细胞核 B. 细胞膜 C. 液泡 D. 细胞质
【答案】 A
【解析】【解答】洋葱表皮细胞形态类似于一间间房子,只能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中细胞核最大,所以黑点是细胞核
【分析】细胞核存在于细胞质中,体积较大,控制着生物的遗传性状。
10.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观察蜗牛爬行用到的工具分别是( )。
A. 显微镜、放大镜 B. 放大镜、放大镜 C. 显微镜、显微镜 D. 放大镜、显微镜
【答案】 A
【解析】【解答】洋葱表皮细胞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只能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蜗牛爬行可以用放大镜观察。
【分析】细胞、微生物等微小生物只能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
11.使用显微镜时的正确步骤是( )。
①调节准焦螺旋和光线,看清标本.②把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③将显微镜向着光摆在平坦的桌面上。④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⑤调节反光镜,能从目镜内看到一个亮的光圈。
A. ③⑤②①④ B. ③②⑤④① C. ③②④⑤① D. ③⑤④①②
【答案】 A
【解析】【解答】使用显微镜时,首先把显微镜放在平面上,然后调解反光镜控制光线的进出。其次把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调节粗、细准焦螺旋,看清标本。最后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
【分析】使用显微镜时要保证显微镜的安全,不要将显微镜放置于不平滑的表面。
12.草履虫、变形虫等原生动物都是由( )细胞组成。
A. 一个 B. 多个 C. 无数个
【答案】 A
【解析】【解答】草履虫、变形虫等都属于单细胞生物,也就是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分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13.下列生物形状像草鞋的是( )。
A. 草履虫 B. 变形虫 C. 鼓藻
【答案】 A
【解析】【解答】草履虫形状类似草鞋,变形虫形态不固定,变换形状来适应环境的需要。鼓藻是圆形状。
【分析】微生物的形态多种多样,它们的形状一般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发展。
14.春天,池塘里的水常常发绿,其原因是( )。
A. 绿色工业废水大量流入池塘 B. 绿地上的绿草、绿树倒映在水中
C. 水中绿色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D. 水中苔藓植物大量繁殖
【答案】 C
【解析】【解答】A. 绿色工业废水流入池塘不会使池塘全部发绿,不符合题意;
B. 倒影在水中 只会是一小部分 水还是清澈的,不符合题意;
C. 水中绿色藻类生长在水中 大量繁殖 经久不衰 会使池塘保持绿色,符合题意;
D. 苔藓植物大量繁殖 只会停留在水底 不会使水色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春季藻类会大量繁殖导致池水发绿。
15.微生物对人类是( )。
A. 有害的 B. 有益的 C. 有的有害,有的有益
【答案】 C
【解析】【解答】微生物对人类的作用有好有坏,比如利用酵母菌进行面团发酵。但是也有细菌对人类生活产生危害,比如病毒生物。
【分析】考察人类生活和生物活动的关系。微小生物对人类有好有坏。
16.常见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 )。
A. 两块都是凸透镜 B. 两块都是凹透镜 C. 一块是凸透镜,一块是凹透镜
【答案】 A
【解析】【解答】光学显微镜中的镜片是两块凸透镜。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弯月形)等形式,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用,这与透镜的厚度有关。
17.下列物品中,没有放大功能的是( )。
A. 老花镜 B. 一滴水珠 C. 近视镜
【答案】 C
【解析】【解答】老花眼镜和一滴水珠都有放大功能。而近视镜是缩小的凹透镜,无放大作用。
故答案为:C。
【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18.在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控制微生物运动正确的做法是( )。
A. 吸掉一些水 B. 滴上一些水 C. 用夹子夹住
【答案】 A
【解析】【解答】在显微镜上面放少量的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里的水或者用吸水纸吸去周边多余的水分,可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故答案为:A。
【分析】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9.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 糖、碱、盐 B. 水晶、雪花、玻璃 C. 盐、味精、珍珠
【答案】 A
【解析】【解答】A、糖、碱、盐都是晶体,符合题意。
B、水晶、雪花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不符合题意。
C、盐、味精是晶体。珍珠是非晶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0.我们在课堂上制作晶体的方法是( )。
A. 搅拌 B. 过滤 C. 蒸发
【答案】 C
【解析】【解答】可以降温结晶,也可以蒸发溶剂结晶。
故答案为:C。
【分析】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1.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②准备两个放大镜
③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④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问的距离
A. ②③④①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③①
【答案】 C
【解析】【解答】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准备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问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放大倍数比较大的一种实验室器材。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
22.使用显微镜时,对光的正确方法和顺序是( )。
①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②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③调节反光镜,看到白亮的视野;④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A. ①②③ B. ④②③ C. ②④③ D. ②①③
【答案】 B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分为:安放、对光、观察和整理四部。对光时有四转: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二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四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中对光的方法。
23.下列物品中,没有放大功能的是( )。
A. 老花眼镜 B. 一滴水珠 C. 平玻璃片
【答案】 C
【解析】【解答】老花眼镜和一滴水珠都有放大功能。而玻璃片是平面透镜,无放大作用。
故答案为:C。
【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4.在下列观察中,适合用放大镜观察的是( )。
A. 细菌 B. 蚜虫 C. 叶子表面气孔
【答案】 B
【解析】【解答】细菌和叶子表面气孔需要用显微镜观察,蚜虫可以用放大镜观察。
故答案为:B。
【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5.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需要( )。
A. 用小勺把水倒在载玻片上 B. 用滴管把水滴在载玻片上 C. 用滴管把水滴在载物台上
【答案】 B
【解析】【解答】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需要用滴管将水滴在载玻片上,这样可以使微生物保持活性,还不会运动过快影响观察效果。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时的正确操作。
26.倍数大的放大镜,其视野( )。
A. 大 B. 小 C. 一样
【答案】 B
【解析】【解答】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放大镜中的视野就越小。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具有中间厚两边薄的结构,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
27.把印有英文字母b的薄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图像是英文字母( )。
A. d B. b C. q D. p
【答案】 D
【解析】【解答】显微镜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像,所以“b”经过显微镜得到的是“p”,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28.讲一个5×放大镜和一个10×的放大镜组合起来,得到的是实际物体( )的成像。
A. 2 B. 50 C. 5 D. 10
【答案】 B
【解析】【解答】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之积。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29.载玻片上的图像是“39”,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里看到的图像是( )
A. 93 B. 63 C. 6ε
【答案】 C
【解析】【解答】显微镜中形成的图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30.下列( )不属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成果的领域。
A. 医药 B. 食品 C. 克隆 D. 重工业
【答案】 D
【解析】【解答】医学,食品以及克隆都会利用到细胞等微小生物的作用,重工业属于大型加工产业,不属于微生物的利用。
【分析】重工业不属于微笑生活探索的领域,重工业属于加工产业。
二、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选择题
31.观察如图所示的地球结构模型剖面,地球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A
3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答案:C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托勒密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B.哥白尼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C.科学探索需要不断寻找新证据,来排除或修正观点
答案:C
34.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这是因为(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B
35.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
A.太阳 B.地球 C.地球公转轨道
答案:B
36.我们用塑料小球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来进行实验,探究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这种实验称为( )。
A.对比实验 B.演示实验 C.模拟实验
答案:C
37.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观察到周围的景物是( )运动的。
A.逆时针 B.顺时针 C.自北向南
答案:A
38.5月8日下午2时,状状的爸爸坐飞机前往美国纽约出差,飞行约12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此时美国机场显示的时间竟然还是5月8日下午2时。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地球在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
B.美国机场的时钟在12小时之前停止了工作
C.美国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2小时
答案:C
39.猫头鹰在夜晚活动,郁金香在白天开放,都是受( )的影响。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太阳热量
答案:A
40.下列动物中不需要冬眠的是( )。
A.刺猬 B.熊猫 C.乌龟
答案:B
三、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选择题
41.选择题。
(1)下面几个斜面中,省力效果最好的是( )。
A.
B.
C.
(2)( )没有应用斜面省力的原理。
A.盘山公路
B.开瓶器
C.螺母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杠杆、轮轴、动滑轮、斜面都可以省力
B.坡度为90。的斜面最省力
C.沿斜面提升重物一定是费力的
【答案】 (1)C
(2)B
(3)A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大,重力沿着斜面向下的分子就越大,越容易省力。所以对于斜面,坡度越大,越省力。
【分析】重点掌握坡度越大,越省力。
42.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其形似汉字“金”字,故称“金字塔”。古代埃及、西亚和墨西哥等都有金字塔,以埃及的最著名。埃及金字塔共70余座。金宇塔是用石块砌成的,其中最重的石块达15吨,那么古埃及人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巨石搬上去的呢?考古学家有很多种“学说”,其中一种认为古埃及人使用盘旋的斜坡帮助他们建造金字塔等建筑物。他们也用树干做成的滚轴来搬运这些大石块。古埃及人可能利用( )的原理把巨石搬到高处来建造金字塔。
A. 轮轴省力 B. 滑轮省力 C. 斜面省力
【答案】 C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大,重力沿着斜面向下的分子就越大,越费力。所以对于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
【分析】滑轮、斜面以及轮轴是三个不一样的概念,要注意用概念去理解生活的事物。
43.如图所示,小明和爸爸两个人玩跷跷板。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跷跷板可以看作一种( )。
A.杠杆
B.斜面
C.轮轴
(2)如果把爸爸的位置看成是阻力点,那么小明的位置是( )。
A.支点
B.用力点
C.阻力点
(3)现在跷跷板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小明要想将跷跷板压下去,应该让( )。
A.爸爸离支点更近些
B.小明离支点更近些
C.爸爸离支点更远些
(4)如果爸爸的质量是小明的两倍,爸爸坐的位置离支点的距离是30厘米,小明坐的位置离支点的距离大于( )厘米时,才能把跷跷板压下去。
A.30
B.60
C.45
(5)如图所示,用两根蜡烛和一个支架做成了一个 “跷跷板”,两根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重量减轻的速度相同,两分钟后,蜡烛的位置怎么变化?( )。
A.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