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单元2.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承接上节课火山喷发原因的探究活动,本课将探究对象由地表引向地球内部。第一部分的引入内容指出了人们能想到的最直接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打通地球内部。 但目前的钻井技术也只能深入到地下十几千米,仍不能解决人们的疑惑。 这就解释了通过其他的方法搜集证据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猜想假设。 既然不能深入到地球内部,借助地表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结构是重要的探究方式之一。 该部分,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哪些地表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相关,教师可提供大量的自然现象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思考。 教材提供了几个方向温泉、磁场、火山,学生
2、可根据相关的自然现象进行合理推测,利用记录单或作图的方式,将假设明确下来,为后续的论证提供明确的方向。第三部分是事实证据。 教材给出了三项科研资料,鼓励我们搜集更多的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部分是根据自然现象进行的合理推测,而非确切证据;第三部分则为科学家勘察后得到的数据资料,是比较准确的证据,可用于证实或证伪我们之前的推测。 最后把科学家现有的对地球的认识呈现给学生,与之前的猜想假设比对,进行反思提升。第四部分是设计制作。 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可通过模型制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地球结构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也使他们加深对地层的了解,例如各层之间的占比、组成成分等。【教学目标
3、】(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2)知道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3)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形成新的认知。(4)能够借助模型将自己对地球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球体暗盒,科学资料卡,彩色橡皮泥等建模材料。(2)活动场地:教室或实验室均可。【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师:怎样能知道老师手里的球内部有什么?生:把它拆开。师:如果我们要研究的是地球,能拆开吗?生:可以挖隧道,一直通向地球里面。师:非常好,这是最直接的方法。 科学家们也曾尝试钻井研究,但目前最深只达到十
4、几千米,距离地心还很远。 是不是看不到地球的内部我们就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了?师:我们来推测一下这个球里面可能有什么。生:我摸了摸很烫,我觉得里面有产热的东西。师:通过观察它表面的现象合理推测内部情况。生:我摇了一下,感受到里面有东西晃动,而且听到了声音,我推测里面有水,似乎还有固体。师:我们感受了它的震动和波动。(2)猜想假设。师:看来,不打开也可以进行探究。 根据刚才的方法,请你对地球的内部结构作出合理的猜想假设。生:我觉得地球内部有岩浆,所以在火山喷发的时候才会冒出来。师:非常好! 通过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进行合理猜想。生 1:我觉得地球内部有火,像太阳一样。 而外面包着厚厚的土和石头。 薄的
5、地方就会很烫,所以会把水烧开,就成了温泉! 加热过头了土和岩石就变成了岩浆。生 2:我觉得这个猜想不正确,为什么大海不是烫的呢?(教师即时板书记录学生观点)生 3:地球的外层还有海洋。生 4:地球内部有核聚变,爆炸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师:借助工具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生 1:我觉得地球内部有磁铁,不然指南针为什么有作用。生 2:可能磁铁处于最中间的位置。 然后岩浆包围着磁铁,最外面是土壤和岩石。生 3:我觉得没这么复杂,可能地球就是实心的石头,只不过有些是磁石,有些是其他类型的石头。师:同学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许多的猜测。 接下来,请作出自己的假设,并将自己的猜想用图画出来。(3)事实
6、证据。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假设。(学生展示自己的示意图)师:到底谁的假设最接近事实呢? 科学家们也和大家一样作出了许多猜想。 他们通过各种科学技术获取到一些事实证据,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说。现在大家就是对信息进行汇总的小科学家。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卡分析、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给出资料卡片,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师:根据大家的分析,哪种假设最接近实际情况?生:师:科学家们和大家猜想出的地球结构模型差不多,并给每一层起了名字。 他们认为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4)设计制作。师:接下来,请你根据自己对地球的新认识,为地球制作一个立体模型。
7、 想一想,做模型需要注意什么呢?生 1:模型的体积大小。生 2:每一层结构的厚度比例。生 3:用不同材料体现不同的圈层。生 4:还要考虑圈层的内外顺序。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到,现在请领取材料开始制作。(学生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教学反思】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就像在解一个暗盒。 给出一个球体暗盒,学生自然有办法去探索里面的未知物。 这个过程和科学家们探知地球内部是类似的。 这样通过类比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从而获取探索地球内部的方法。 尽管我们无法深入地球内部,但可以通过观察地表自然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对于高年级学段的学生来说,画图能更好地表达其内心所想,也能更好地落实猜想假设的能
8、力培养目标。 查阅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资料中找到佐证,完善认识,最后通过建模强化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总结点评】本课利用暗盒导入,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从身边的物品出发,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物体内部结构的方法,再将该方法应用在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上。 暗盒与地球的交错探索,将类比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知道了怎么去探索,为什么这样探索,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第五单元5.斜面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人坐着轮椅上台阶的方法,提出进行斜面的探究。 通过阅读资料,
9、提出问题:斜面的作用是什么? 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爬坡的经历等)和所学知识,对斜面的作用及倾斜角度和用力大小的关系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由于前面几课学生已经进行过多次关于简单机械作用方面的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本课实验可以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探究斜面的作用,而后交流生活中人们对斜面应用实例的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课程最后安排了两个综合探究实践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自选材料,综合运用多种简单机械的知识,组装成一个装置,用最小的力提起重物并将其运送到指定地点。 第二个活动是回顾单元初学生对埃及金字塔建造过程中搬运巨石的思考,鼓励学生将杠杆、滑轮、轮轴
10、和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组合设计,并画出设计图。 这两个活动需要时间的保证和小组的合作,教学时应予以保障。【教学目标】(1)知道斜面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2)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资料收集信息,提出关于斜面作用的问题与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生活中的斜面工具。(3)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
11、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斜面作用实验:斜面装置、测力计、量角器、小车模型、记录单。 生活中的斜面:螺丝钉、斧子、盘山公路图。(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将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和要素进行组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基于经验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迁移应用回归生活。 本课的实验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参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在本课最后的综合探究实践活动中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1)
12、引入活动。师:如果一个人需要靠轮椅的帮助才能行进,那么他在上台阶时会非常费力,我们来帮他想个办法吧。生:在我家楼门口有一个无障碍通道,是专门为坐轮椅的人准备的。师:这个通道是什么样的?生 1:就是一个斜坡,旁边还有铁栏杆。生 2:我也见过这种通道,斜坡还挺长的,有的还拐个弯儿呢。生 3:有的过街天桥的一边是台阶,另一边是斜坡,这是为了方便人们推自行车过桥用的。生 4:其实只要在台阶上搭一块木板也可以。师:其实同学们所说的斜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斜面。(2)提出问题。师:有时为了克服垂直提升重物困难,人们采用搭建一个倾斜的坡去解决,这种倾斜的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斜面。 关于斜面,大家知道些什么
13、? 还有什么想知道的?生 1:斜面有着怎样的作用呢?生 2:无障碍通道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方便。生 3:斜面能帮人解决困难。生 4:斜面是不是也能省力呢?(3)作出假设。生 1:斜面应该不省力。 因为上斜坡的时候比走平地要费力。生 2:我觉得斜面也是不省力,但是方便人们上台阶或者上天桥。师:如果推着自行车沿两个坡度不同的斜面到过街天桥上,这两个斜面一个平缓,一个陡一些,会有什么不同吗?生 1:我认为两个斜面都会费力。生 2:它们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平缓的斜面要省力些。生 3:应该是平缓的斜面费力小些,陡峭的斜面费力大些。生 4:我们组也是这样想的。师:我们在滑轮一课时学过,用滑轮提起重物是否省力,是
14、和谁相比得出的结果?生:是和直接用手提起重物比,看是不是省力的。师:那我们讨论用斜面是否省力,应该和谁比呢?生 1:也应该和不用斜面直接用手提起重物比,就像用绳子直接把自行车拉到天桥上,或者把轮椅直接搬到台阶上。生 2:要是这样比,可能斜面也有省力的作用。 (4)搜集证据:斜面的作用实验。师:斜面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样呢? 我们今天还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不过今天的实验我想交给各小组,由同学们自己设计完成。师:我们要设计两个实验,一个是探究使用斜面提升重物比直接用手提起重物是费力还是省力;一个是探究斜面倾斜的角度和用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分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后汇报)生 1:我们把我们组几个人
15、的字典摞在一起,搭一个高台,就像过街天桥一样,再用一块长木板斜着搭在字典上。 接着找一个小车的模型,用测力计沿木板往上拉小车,并测量拉力的大小。 还要把不用斜面,直接用手提起小车用的力测出来,而后比一比。 如果直接提用的力小,就说明用斜面费力;如果直接提用的力大,说明用斜面省力。生 2:探究第二个问题时要准备两块不一样长的木板,将其都搭在同样高的字典上。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生 1:长木板搭在字典上,斜面倾斜度小,而短木板搭在字典上,斜面倾斜度大。生 2:沿着不同的木板往上拉小车,比一比拉力的大小,看看谁更费力。师:小车哪里去找呢?生:老师,我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做过小车模型。师:还有什么要注意
16、的地方吗?生 1:实验时多做几次,求平均数。生 2:沿着木板拉小车时要注意慢慢地拉,不能忽快忽慢的。师:为什么呢?生:拉小车时忽快忽慢会使测力计的指针晃动,这样就测不准了。师:这个建议很好,科学上这叫匀速拉动。师:我们开始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吧,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得的数据,比一比后分析一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生:我们发现,用斜面拉小车用的力比直接用手提起小车用的力小,这说明用斜面比不用斜面省力。师:其他组呢?生 1:我们组也是这样认为的。生 2:我们组还在小车上放了两个钩码。师:那你们的实验结果呢?生:我们发现也是用斜面省力
17、。师:回忆一下我们实验前的假设,有什么感受或经验呢?生 1:我们的假设错了。生 2:假设不一定正确,要做实验证明才行。师:说得好。师:关于斜面倾斜角度与用力大小关系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生 1:我们的研究结果是斜面倾斜角度小时,所用的拉力小。生 2:我们发现斜面倾斜角度小,费力少。生 3: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就越省力。师:看看我们的成果,使用斜面工作时,斜面可以省力,并且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5)迁移应用。师: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看看身边有没有应用斜面的实例?生 1:我看到过建筑工人沿着斜面推车,车上装着很重的砖。生 2:我们玩的滑滑梯是不是也是斜面呀?生 3:不是吧,我们都是沿斜面往上运动
18、,滑滑梯是往下滑。师:想一想,如果我们沿滑滑梯往上推小车呢?生 1:那就是斜面。生 2:我想不出来还有别的斜面了。师:其实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挺多见的。 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里面都有斜面,请小组观察后分析,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面,它是怎样省力的?(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汇报)【教学反思】学生往往认为斜面的作用是使用方便,想不到斜面还有省力作用。 相反,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斜面是费力的,这是生活中的爬坡经历对其造成了影响,因为爬坡比走平路要费力。 此时,教师不应进行过多干预,而应先借助之前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省力或费力应该和什么情形相比,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用证据说话。【总结点评】教师在本课的
19、教学中应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1)巧妙设计材料和记录单,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先后让学生进行过两次数据收集和一次数据整理,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数据汇总整理成一个大的汇总表,然后指导学生纵向观察每一组的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大量的数据面前,自然而然就能初步得出科学结论来用斜面拉物体可以省力。 那么斜面到底能省多少力呢,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数据。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横向分析,因为每组实验所用的小车都是一样的,这样就能保证被拉物体的重量尽可能相同。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具有相同重量的小车在斜面上拉动时所省
20、的力却是不同的,由此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并马上引发了学生新的猜想,为什么同样重的物体在同样的斜面上拉动时所用的力有所不同呢? 结合各组的材料、高度相同,联想到是否是因倾斜角度的问题,引发了下一步关于斜面倾斜角度与拉力大小关系的研究。(2)指导学生学会做模拟实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斜面背后的科学概念是做功,若想保证做功不变,那么物体拉升的高度就应该是相同的。 因此在本课的实验中,教师几次让学生明确实验时高度不变。 到后面的实验中,学生就知道了要保证已有高度不变,只能通过改变木板的长度来改变斜面倾斜的角度,经历了这样的反复强化,学生的思维就更严谨了。 在严谨的科学
21、操作中学生体验到木板长则倾斜角度小,省力但所用时间长;木板短则倾斜角度大,费力但斜面长度短。 要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就需要教师进行细化研究,包括材料的选择、实验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等。第五单元4.轮轴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产品,如方向盘、辘轳组装作品,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开展分析,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轮轴,以及轮轴的作用,并认识到当轮带动轴转动时,轮越大轴越小就越省力。【教学目标】(1)知道轮轴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轮轴的类型,以及各种轮轴因结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作用。(2)通过阅读资料收集信息并提出关于轮轴作用的问题
22、,基于轮轴的结构与功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生活中的轮轴工具。(3)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生活中的轮轴:竹蜻蜓、水龙头、手摇转笔刀、圆规。 轮轴的作用实验:钩码、轮轴装置、线绳、测力计、记录单。(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将按照科学探究的主
23、要过程和要素进行组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基于经验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迁移应用回归生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参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轮轴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事例有很多,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基础。(1)视频引入。师:我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你们仔细观看并思考:汽车是怎么实现转弯功能的? (视频内容为:司机在转动方向盘时,汽车的前轮也跟着转动起来)生 1:方向盘转动。生 2:方向盘转动,带动车轮转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方向盘转动带动汽车转弯)师:(出示汽车的方向盘)这是汽车的方向盘。 观察并分析它是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
24、 它们是谁带动着谁转动起来的?生 1: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生 2:上面的部分是一个转盘,下面的部分是一个轴。师:这两个部分是连接在一起的吗?生:是连接在一起的,并且只要上面的盘转,下面的杆就跟着转。师:我们把这个握在手中的盘称为轮,盘下面的传动杆称为轴。 这种由固定在一起的轮和轴组成的可以转动的简单机械称为轮轴。(2)提出问题。师: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一般的家用轿车也有一两吨重,而司机却能轻松自如地控制着汽车的方向行驶,这离不开方向盘的作用。 方向盘就是应用了轮轴这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这里是谁带动谁运动的? 人们为什么在方向盘上应用轮轴的原理,有什么好处?(3)作出假设。生 1:方向盘是轮
25、带动轴转动的。生 2:方向盘应该是省力的。生 3:我们同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轮带动轴运动省力)(4)搜集证据。师:方向盘真的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有省力作用吗? 谁带动谁有省力作用呢? 为了便于我们研究,老师给你们制作了一份迷你版的轮轴,就是把轮和轴都给缩小了,轮的直径为 8厘米,轴的长度为 4 厘米。 把它们组装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迷你版的轮轴。 你能找出哪部分相当于汽车方向盘的轮,哪部分相当于汽车方向盘的轴吗?生:直径 8 厘米的部分相当于轮,长度 4 厘米的部分相当于轴。师:我们要做轮带动轴运动是否有省力作用的实验,你们认为重物应该放在谁身上? 测力计挂在谁身上?生:重物挂在轴上,测力
26、计挂在轮上。师:谁来和老师配合演示给其他同学看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师:我先来讲讲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将棉线分别从轮和轴的一侧套在卡槽上,并且用胶固定好,安装时要将棉线分别绕在轮和轴的凹槽内。 轮和轴的绕线方向要相反,避免出现“一顺边”的现象。将重物和测力计分别挂在棉线的环上。 测力时测力计应垂直于物体向上测得所用的力,这样得到的数据会更准确。这个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小组要分工明确,测力、绕线、记录都要有专人负责。 实验过程中要填写记录表,实验后汇报结果。(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交流)(5)得出结论。师: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获得的数据,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生:我们发现直
27、接用手提起重物用的力比用轮轴提起重物用的力大。师:你们是怎么用轮轴提起重物的呢?生:是用轮带着轴转动提起的。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用轮带动轴转动提起重物比直接用手提起重物省力。师:那么要是用轴带动轮转动提起重物呢? 有哪个组做了这个实验?生 1:我们组做了这个实验,三次实验结果都是用轴带动轮提起重物时,所用的力都比直接用手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大。生 2:这说明用轴带动轮转动提起重物比直接用手提起重物费力。师:能把我们的研究成果用一句话说一说吗?生:与直接提起重物相比,用轮带动轴提起重物省力,用轴带动轮费力。(6)拓展研究。师:有的汽车的方向盘设计得比较小,有的则设计得比较大,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
28、猜一猜吧。生:我觉得是不是大汽车的方向盘设计得就大些。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一般汽车越大就越重,所以要更省力才可以,方向盘越大越省力。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自己这样想的。师:我们再来通过实验看看是不是这样。 下面同学们分别利用直径为 10 厘米、20 厘米的轮和长度为 4 厘米的同一根轴来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学生实验并汇报交流数据)师: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收集数据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 1:我们组先测使用 20 厘米的轮,再测使用 10 厘米的轮,发现使用 20 厘米的轮时用的力小。生 2:我们组先测使用 10 厘米的轮,再测使用 20 厘米的轮,也发现使用 20 厘米的轮时用力小。师:
29、这说明什么?生:轮越大越省力。师:应该是对于同样大小的轴,轮越大越省力。(7)迁移应用。师: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轮轴?生:我见过有些水龙头的样子和方向盘很像,也是轮轴,还是省力轮轴。师:它的名字叫阀门。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的轮轴装置,请大家观察后分析,判断一下这些轮轴的类型和作用。生 1:螺丝刀在刀把上用力,是省力轮轴。生 2:风扇是由轴带动轮转动,是费力轮轴。生 3:【教学反思】如实地进行记录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及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活动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记录单记录下来。 因此,在本节课的
30、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记录单也是评价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的良好载体。【总结点评】(1)利用自制教具,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将知识目标定位在帮学生理解轮轴是什么,以及它具有什么特点。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轮轴的作用,教师应设计并制作一些自制教具,例如汽车方向盘模型和不同直径大小的轮轴实验套材。 利用自制教具,学生可通过实验很清楚地认识到当轮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并且对于同样大小的轴,轮越大越省力,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2)从生活引入,感知科学概念。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应用轮轴的地方,并播放一段驾驶员开汽车的视频,让学生知道汽车是靠方向盘实
31、现转弯的。 教师利用自制的方向盘模型,让学生做模拟驾驶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汽车的方向盘相当于轮,而下面的传动轴相当于轴,知道它是由轮带动轴转动的机械,由此推想、认识轮轴有省力作用。 这样就将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很好地迁移到课堂中了。 在探究轮轴的作用时,教师先出示一套轮轴材料,让学生们感知由轮带动轴省力,再给各小组出示直径不同的轮分别与同一根轴组装,经过多次实验,使学生发现由轮带动轴运动时轮越大越省力的特点。(3)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直观体验。在整个活动中,轮轴的作用等知识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亲自体验后自悟自得、自行获取的,实现了知识的真正内化,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也
32、得到了强化与提升。第二单元4.脑的保健教学设计-大象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结合单元探究能力训练重点,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处做主要引导。 提示学生联系前几课中脑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能够探究的问题。 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证据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网络资源、教材等,还可以收集一些大脑开发的益智玩具(五子棋、九连环、华容道等)。 最后可以通过知识竞猜、我来抢答等形式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1)会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2)能够结合脑的功能,提出脑的保健和开发的问题。(3)能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习得
33、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益智玩具、网络资源、PPT 课件等。(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协调指挥人体各系统分工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关于脑,我们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生 1:怎样保护我们的脑?生 2:怎样能让脑变得更聪明?生 3:吃什么可以让脑更健康?(2)搜集证据。师:大家提出的问题不太相同,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自己的初步假设,再去收集相关资料,并用大家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交流。 建议大家可以用思维导图、知识竞猜等形式来介绍你的研究。(学生分小组选题、研
34、究并处理信息。)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用具,我会提供给相关的小组。(3)表达交流与评价。师:在分小组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到各小组参与了研讨,也和大家商量了交流的方式。现在我们就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分享。生 1: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怎样保护脑?”。 我们查找了相关资料,找到了一些保护脑的方法,还把这些保护方法做成了思维导图。 大家跟我看,保护脑需要注意饮食、休息、锻炼、防护、心情以及使用等几个大的方面。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不偏食、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在休息方面,要注意每天保证 910 小时睡眠,白天也要注意交替进行不同的活动;在锻炼方面,要注意多参加体育锻炼、
35、多做益智游戏;在防护方面,要注意戴头盔避免意外损伤,还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在心情方面,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在用脑方面,要注意科学用脑,保证大脑的供血、供氧,感到头晕的时候要注意休息。生 2: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怎样能让脑变得更聪明?”。 我们找到一些大脑开发的方法,长期练习可以促进大脑发展,使我们越来越聪明。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试一试。练习一:我们先做一个左右手协调的练习,双手同时放在桌面上,右手食指画圈,同时左手食指画正方形。 比一比谁画的图形更接近正确图形。练习二:我们还可以进行五子棋游戏,现在谁来挑战一下电脑五子棋的小游戏,看谁对垒的步骤多。练习三:大家也可以玩一些益智的玩具,比如
36、华容道、九连环、鲁班锁等。 老师给我们小组提供了一些玩具,谁来挑战一下?我们小组认为,大脑是需要多使用的,越用越灵活。 懒得用大脑思考,大脑就会越来越迟钝。生 3: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也是“怎样保护脑?”。 我们收集了一些资料,整理成了抢答题,准备举办一场保护大脑知识竞赛。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答对加 10 分,答错减 10 分,基础分 100 分。 我们的具体抢答要求是,听到抢答开始后,能回答的同学迅速起立,最先起的同学代表小组进行答题。 我们的题目用电脑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题目 1:蒙着被子睡觉图片(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2:不吃早饭就上学(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
37、);题目 3:两个同学下围棋(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4:晚上正常时间睡眠(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5:抽烟喝酒(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6:冬天坚持锻炼(这样做利于脑健康吗? 说明原因);题目 7:师:今天,我们了解了保护脑的方法。 希望大家健康用脑,越来越聪明。【教学反思】本课中的教学内容并不难,主要采用的是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表达交流。 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前帮助学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器材,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 避免课堂枯燥、乏味。【总结点评】教师的小组指导在本课尤为重要。 要保证每个小组会有自己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并按照问题去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 本课表达交流的形式比较多样,有思维导图的展示,有游戏活动的带入,还有知识竞赛活动,有效地支持了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