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报告表编号:
年
编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改性塑料和新型助剂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广州科皓新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6年06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制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改性塑料和新型助剂项目
建设单位
广州科皓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李东阵
联系人
吴林珊
通讯地址
增城区增江街西山村(东区高科技工业园)
联系电话
13825180828
传 真
邮政编码
511300
建设地点
增城区增江街西山村(东区高科技工业园)
立项审批
部门
/
批准文号
/
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
N 轻工--22、塑料制品制造
占地面积
(平方米)
12631.4
建筑面积
(平方米)
8627
总投资
(万元)
5000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50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1.0%
评价经费
(万元)
3.0
预期投产
日期
2016年12月
一、工程内容及规模
广州科皓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拟在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西山村(东区高科技工业园)投资建设改性塑料和新型助剂项目,现已取得国土和规划用地证明。项目总用地面积12631.4m2,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0982.6m2,总建筑面积为8627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2栋2层的厂房(厂房A、厂房E)、2栋1层的厂房(厂房B、厂房C)、1栋3层的厂房(厂房D)、1栋3层的宿舍楼以及附属配套设施(设备房、配电间、门卫房)等。项目主要从事改性塑料和新型助剂的研发制造,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50万元,建成后预计年产纳米注塑聚酯材料2000吨、无卤PBT3000吨、PC/PBT合金2000吨、高温尼龙PPA1000吨。
项目主要建设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
表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 目
单位
数 值
总用地面积
m2
12631.4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m2
10982.6
总建筑面积
m2
8627
其中
工业
m2
7224
职工宿舍
m2
851
后勤服务
m2
389
附属设施
m2
163
建筑密度
%
36.55
绿地率
%
20.00
容积率
/
0.69
停车位
个
20
表2 项目建筑面积明细表
编号
建筑名称
使用功能
总建筑面积(m2)
层数
备注
1
厂房A
生产
研发
2563
2层
/
2
厂房B
991
1层
/
3
厂房C
190
1层
/
4
厂房D
2437
3层
5
厂房E
1044
2层
6
宿舍楼
宿舍
851
3层
1层为食堂,2~3层为宿舍
食堂
389
7
附属设施
设备房
163
1层
/
合计
8627
/
二、与本项目相关技术指标
1、 生产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主要从事改性塑料和新型助剂的研发制造,产品名称及产量见下表:
表3 产品名称及年产量
序号
产品名称
年生产量
主要用途(功能)
1
纳米注塑聚酯材料
2000吨
解决金属塑胶粘接问题
2
无卤PBT
3000吨
电子电器阻燃无卤化,高CTI指数
3
PC/PBT合金
2000吨
电动工具外壳、汽车车门把手
4
高温尼龙PPA
1000吨
汽车前灯反光器、轴承座、皮带轮、传感器壳体、燃料管线元件和电气元件
2、 生产原辅材料
本项目生产所需原辅材料见表4
表4 项目生产主要原辅材料
序号
原辅料名称
年用量(吨)
1
PBT树脂
4800
2
玻璃纤维
2400
3
增韧剂
400
4
填充剂
200
5
抗氧剂
100
6
其他助剂
100
3、 工作人员及工作制度:
本项目共有员工90人,其中30人在厂内住宿,全部员工在厂内用餐,年工作220天,每天2班工作制;厂区设有专门的员工食堂,食堂设置炉头2个。
4、 主要生产设备:
表5 主要生产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计量单位
数量
功能(工序)
1
双螺杆挤出机
台
5
熔融挤出
2
高速混合机
台
5
物料混合
3
切粒机
台
5
将挤出的半成品切粒
4
失重式自动喂料装置
台
15
自动喂料
5
振动筛
台
5
振动筛选不同粒径产品
6
雷蒙磨粉机
台
1
将部分原材料磨成粉状,以便充分混合
7
自动称重与缝包系统
台
5
称量打包
8
均混机
台
5
混拌工序
9
除尘、除废气系统
套
1
除尘、除废气
10
空压机
台
1
/
11
冷却水塔
台
3
冷却工序
5、 给排水系统:
本项目用水全部由市政自来水管网供给。根据增城区水务局出具的《关于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条件的复函》(穗增水排设咨字[2016]03号),项目所在位置属于荔城污水处理厂的纳污范围,外排生活污水经预处理达标后接入经三路市政污水管网排入荔城污水处理厂集中净化处理后排入增江初溪水利枢纽河段下游河段。项目生产过程中冷却工艺采用水冷的形式,设有循环水池和冷却水塔,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只需定期补充蒸发损失用水。
6、 能源系统:
本项目用电由市政电网变压后直接供应,年用电量约为100万度;厂区不设备用发电机组、中央空调机组和锅炉。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源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项目选址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西山村(东区高科技工业园),所在地南面为高迪新型建材广州有限公司;东面为空地;北面为广州金志电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面隔经三路为广州丽盈塑料有限公司,项目所在位置现为空地,不存在原有的污染问题,周围主要环境问题为东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工厂排放的废气和噪声。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一、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西山村东区高科技工业园(地理位置见图1),项目所在地南面为高迪新型建材广州有限公司;东面为空地;北面为广州金志电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面隔经三路为广州丽盈塑料有限公司(四至情况见图2)。
增城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边缘,东南与博罗县相邻,西面与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接壤,南面与东莞市隔东江相望,西北与从化相联,东北与龙门县相接。
二、地形、地貌与地质
增城境内是广东古老陆地之一。前寒武系地层分布荔城附近以及南部雅瑶、新塘等地。寒武系分布在正果、派潭、福和等地。泥盆系发育较好,分布零散,以北部为多;西北部高滩、北部龙潭埔是滨海相碎屑砂页岩沉积。石炭系零散分布在西北部高滩等地河谷边缘,是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侏罗系在西北部大尖山与高滩等地可以见到。主要岩性是灰色致密块状流纹岩、安山玢岩等酸性或中性喷发形成的火山岩。第三系分布于新塘地区及三江的金兰寺,属于上第三系,而缺少下第三系。第四系在市内有广泛的分布,以河谷平原为主。其中上全新统分布在东江下游两岸平原地区以及增江、西福河等河谷平原。其下部为砂砾石,中部为粗砂,上部为细砂、粘土,厚度为7~15米。这一时期海浸遗迹有新塘镇西半公里的海蚀洞,洞长20米,高2.5米,呈圆形,是海陆变迁的重要证据。中部是大海浸时期形成的海相沉积物,主要分布在三江金兰寺等地,由牡蛎贝壳与灰褐色粉沙、粘土组成,厚约2米,覆盖在紫红色砂砾岩之上。贝壳的14C年龄距今为4035±95年。这一层贝壳之上,有贝丘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下全新统以陆相沉积物为主,分布在仙村、石滩及荔城附近,大致沿增江、东江两岸。特征是下部为灰砂质粘土,深灰色淤泥和黄色含粘土粗沙,上部为浅黄色粘土、灰白、黄色含粘土粗沙,厚约2米。
三、气候、气象
增城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经过北部派潭镇附近,气候特征是“炎热多雨,长夏无冬”。多年平均气温为21.6℃,平均最低气温为 12.1℃,平均最高气温为28.5 ℃。春季,由于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天气多变,阴雨多,阳光少,空气潮湿,气温在 12.7℃-21.7℃之间。夏季,热带海洋风增强,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极端高温为38.2℃,平均为27℃。4-6月多季风雨、占全年降雨量46.7%。7-9月多台风雨,占全年降雨量36.27%。秋季,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最低为 12.l℃。 12-1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极端低温-1.9℃。按照气候学低于10℃为冬季的划分标准,增城没有冬季,但人们仍将天气较凉的11-1月称为冬天。
增城地区平均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和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平均风速为1.8m/s,次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其风向频率分别为16%和9%,静风频率达29%。
四、水文
增城境内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资源相当丰富;城区内主要河流为增江,是区内最主要河流。增江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经从化、龙门在增城区东北角流入区内,自北向南纵贯全区东部地区,至石滩镇官海口汇入东江,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5.9亿立方米。增江在境内河长66公里,河宽90~220米,流域面积97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53%。增江在市内最大支流为派潭河,此河发源于南昆山马坑嶂,流经派潭圩于小楼附近与二龙河汇合流入增江,河长36公里。流域面积35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次为二龙河,河长22.5公里,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增江过去是增龙两县内主要交通动脉(50年代后期,逐渐改以公路为主)。
五、土壤植被
增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年均气温21.6℃,年均降雨量2278mm,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市区青山环抱,绿水绕城。南部属于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8%,拥有蕉石岭、大封门、南香山等8个森林公园和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广州东翼的“绿肺”,也是珠江三角洲大工业圈中的绿洲。它的地带性土壤类型为赤红土,境内陆生动植物丰富,有陆生植物380科1406属2890种,有陆生脊椎动物61科137属185种。
增城属于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牛牯嶂(海拔1084m)位于北部;中部丘陵广布,有宽广的河谷平原,南部主要为冲积平原。主要森林类型包括次生阔叶林和人工林,人工林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南洋楹、马占相思、尾叶桉等,通常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台地;次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分布在增城区中北部至北部海拔400-800m的低地、高丘地带,是在原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遭破坏后,近20年天然更新而成,优势科有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等。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属性见下表6:
表6 环境功能属性一览表
编 号
项 目
环境功能属性
1
水环境功能区
非饮用水源保护区,增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2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属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3
声环境功能区
属2类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类标准
4
是否基本农田保护区
否
5
是否风景保护区
否
6
是否水库库区
否
7
是否污水处理厂集水范围
是(荔城污水处理厂)
8
是否管道煤气管网区
是
9
是否必须使用预搅拌混凝土区
否
10
是否敏感区
否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
1、行政区域
2014年2月1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将《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门行政区划的批复》转发至广州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同意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增城区的行政区域,增城区人民政府驻荔城街惠民路1号。2015年5月29日,增城正式撤市设区。全区总面积1616.4平方公里,人口90万,旅居港澳及海外的乡亲近约30万人。
2、社会经济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5.6亿元,同比增长7.5%,是“十一五”期末的1.59倍,五年平均增长9.67%;实现工业总产值1649.71亿元,增长5.38%,是2010年的1.69倍;实现农业总产值91.63亿元,增长2.23%,是2010年的1.27倍;全口径财政总收入224.65亿元,增长7.61%,是2010年的1.42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11亿元,增长10.02%,是2010年的1.79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5.58亿元,增长18.5%,是2010年的2.42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78亿元,增长11.3%,是2010年的2.03倍;完成外贸出口总额36.2亿美元,增长3%,是2010年的1.5倍,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增城区变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不失时机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国家级侨商产业集聚区“侨梦苑”和广本销售公司成功落户,广本第三工厂、北汽华南生产基地两大整车项目和江铜铜材、珠江钢琴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牛仔服装等传统产业逐步转型,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329.63亿元,增长7.05%。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工信部电子五所、低碳总部园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投入运营。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增城成功创建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和锦绣香江、三英温泉等一批星级酒店建成运营,2015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2188.64万人次,旅游业收入75.5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42倍和2.28倍。五年来,投入农田标准化建设资金2.1亿元,建设标准化农田7.92万亩,创建国家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基地2个、蔬菜和水果标准示范基地5个,4种农产品获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共办理扩大产能、智能化改造等技术改造项目备案171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市级技术中心17家;专利申请量4788件,专利授权量3305件。培育国家驰名商标9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1件、广州市著名商标29件,企业品牌经营意识明显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共引进优质项目311个,总投资1108.23亿元。
3、城乡环境建设
按照广州城市副中心的新定位、新要求、新标准,高起点谋划“一核三区”。确定了挂绿湖8平方公里水面、52平方公里主景区、110平方公里综合保护区。挂绿新城、增城开发区、增江高新技术产业区、中新—朱村科教生活新区等重点区域抓紧规划编制、征地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推进以挂绿湖为重点的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挂绿湖一期工程、甘泉花园等三大主题公园建设,启动增江—挂绿湖—增塘水库—西福河—东江—增江水系连通规划和综合整治;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和北回归线绿道加快建设,启动西福河生态景观林带规划建设。加快完善大交通网络。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被确定为广州铁路枢纽重要辅助站,穗莞深城际轨道、广州地铁13号线、21号线等一批轨道交通动工建设。启动增城广场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新型有轨电车规划。广河、增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惠高速西延线动工建设。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规范整治“散小乱”养猪场,共规范整治养猪场4623家,清拆面积268.94万平方米,完成清拆量的63.1%,引进1家现代化养猪场并动工建设。加大“两违”查处力度,清拆违法建设23.2万平方米。健全卫生考核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派潭、小楼成为“广东省卫生镇”;广州第六资源热力电厂已明确选址和建设方案,抓紧推进征地工作。大力整治增江流域非法采砂行为,建立政府主导的河砂疏浚机制,建成增江河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确保增江河堤安全、市民饮水安全。以泥砖房分类改造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霞迳村等首批10个美丽乡村试点规划建设顺利推进。
实施“千园计划”,五年来,共建成绿道488公里、生态公园1004个,森林覆盖率达到55.88%,创建了2个全国重点镇、1个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建成8条市级美丽乡村和20个幸福社区。推进垃圾分类和城乡卫生保洁,启动广州第六资源热力电厂建设,全区11个镇街均创建为广东省卫生镇,成为广州市首个全面普及省级卫生镇的地区;派潭镇创建国家级卫生镇通过技术评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关停300多家洗漂印染、电镀等污染耗能企业,完成7288家“散小乱”养猪场规范整治,拆除违法建设3088宗、76.92万平方米;投入21.8亿元推进水环境治理,建成6个城镇污水处理系统、393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铺设污水管网639公里,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5%和45.88%;实施供水企业水质达标改造,全区13家水厂供水水质106项指标全部达标;开展12宗河涌综合整治,完成286条、684公里河道的清淤疏浚。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1、水环境质量现状
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荔城污水处理厂的纳污范围,外排污水经预处理后由市政污水管网排入荔城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纳污水体是增江初溪水利枢纽下游河段。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粤府函[2011]29号)和《广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穗府[93]59号)以及《关于同意调整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的批复》(粤府函[2011]162号),增江河的梁屋至观海口河段规划为饮用工农业功能,属Ⅲ类水环境功能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增江河现状监测数据引用《广州丽格打印耗材有限公司3D打印机及耗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委托广州化工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于2014年3月20~22日对增江(梁屋--观海口)段的现状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监测结果见下表。
表7 地表水现状监测结果及评价标准 单位: mg/L
监测日期
河流
监测断面
pH
DO
CODCr
BOD5
氨氮
总磷
石油类
2014.03.20
增江
梁屋--观海口
6.8
6.8
12.5
2.5
0.67
0.09
0.01(L)
2014.03.21
6.9
6.7
12.8
2.6
0.69
0.10
0.01(L)
2014.03.22
6.9
6.7
12.7
2.6
0.70
0.10
0.01(L)
Ⅲ类
6~9
≥5
≤20
≤4
≤1.0
≤0.2
≤0.05
从以上监测数据可知,增江(梁屋--观海口)的各项监测指标(pH值、DO、BOD5、CODCr、NH3-N、TP、石油类)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可见增江的水质现状较好。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环境空气功能区区划(修订)的通知》(穗府(2013)17号文),项目所在地属二类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本项目监测数据引用增城区环境监理所提供的常规监测点(监测点位于增城环保局)2015年8月1日~7日的监测数据,分析评价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具体数据如表8所示:
表8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及评价标准 单位:mg/m3
监测因子
SO2
NO2
PM10
日均值
0.009~0.022
0.023~0.044
0.056~0.1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0.15
0.08
0.15
从以上监测数据可知,项目所在区域内主要环境空气质量指标SO2、NO2、PM10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表明该项目附近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
3、声环境质量现状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适用区域划分的规定,项目所在区域属2类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
委托广州市环量环境监测服务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25日在项目厂区边界进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见下表:
表9 噪声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dB(A)
监测点
位置
昼间dB(A)
夜间dB(A)
噪声值
标准
测值
标准
1#
项目东边界
58.4
≤60
48.1
≤50
2#
项目南边界
57.1
≤60
47.2
≤50
3#
项目西边界
57.4
≤60
47.5
≤50
4#
项目北边界
58.8
≤60
48.9
≤50
从以上监测结果可知,项目各边界噪声测点的昼夜间噪声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的要求,表明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良好。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本项目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尽可能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受到明显的影响。
1、水环境保护目标
水环境保护目标是使纳污水体水质不因本项目的建成而受明显的影响,特别是纳污河段的水质,保护该区域水环境质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2、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是周围的生活环境在本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后不受明显影响,保护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
3、声环境保护目标
声环境保护目标是确保该建设项目建成后其周围地区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居住和工作环境,确保项目周围的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的要求。
4、固体废物
控制生活垃圾、生产废物等固体废物的排放,保护项目周围的环境卫生状况不因本项目的建成而产生明显影响。
经调查,项目周围主要环境敏感目标见下表:
表8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保护敏感点
序号
敏感点名称
性质
影响因素
相对项目位置
距项目边界距离(m)
1
碧桂园·荔园
小区
废气
西北
700
2
金时花园
小区
废气
东北
260
评价适用标准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3、声环境质量标准: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营运期:
1、污水:执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排放标准,即(CODcr≤500mg/L、BOD5≤300mg/L、SS≤400mg/L、动植物油≤100mg/L、LAS≤20mg/L);由于三级标准对氨氮无限值规定,故氨氮参考执行《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标准,NH3-N≤35mg/L。
2、废气:非甲烷总烃、粉尘排放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二级排放标准(第二时段)(即:非甲烷总烃≤120mg/m3、颗粒物≤120mg/m³、排放速率≤2.9kg/h);
食堂油烟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小型规模规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mg/m3,净化设施油烟去除效率≥60%);
3、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即各边界昼间≤60dB(A),夜间≤50dB(A);
4、固废: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2013年修正版)。
施工期:
1、废水:执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排放标准;
2、废气: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
3、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总
量
控
制
指
标
本项目建成后外排污水排入荔城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无需对本项目下达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本项目主要从事改性塑料和新型助剂的研发制造,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噪声
噪声
不合格产品
废边料
粉尘
冷却水
有机废气
工艺流程说明:
将塑胶原料和助剂经高速混合机预混,然后经自动喂料系统加料进入双螺杆挤出机,在270℃高温下加热熔融挤出后牵条,水冷切粒,经筛选、混拌后即包装入库。
冷却采用水冷的形式,设有循环水池和冷却水塔,循环水量约为17m3/h,冷却水循环使用,视使用情况补水。
主要污染工序:
一、施工期主要污染源
施工期间的污染物源强与施工队的人数、施工土方工程规模、机械设备、施工水平、施工期限等密切相关,对此,本评价拟根据类比调查和查阅参考资料进行定性分析。
1、施工期废水
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本项目施工期高峰期施工人员约50人,施工人员住宿租赁附近村民住宅解决。施工期产生的污水水质参照同类型项目指标,工作用水定额按0.1m3/人·d计,其污水排放系数取0.9,则本项目建设施工污水排放量为4.5m3/d。
2、施工期噪声
噪声主要来自各类建筑施工机械以及来往车辆的交通噪声。不同的施工阶段,噪声有不同的特性。
在土方工程阶段,主要噪声源是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和各种运输车辆等。这些主要为移动性噪声源,挖掘机、推土机等移动的范围较小,而各种车辆移动的范围较大。一般这些噪声源和声功率级在90dB (A)左右, 均无明显的指向性。
在基础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是打桩机、风镐和空压机等。这些噪声源基本上属于固定源,其中打桩机为最主要的噪声源,其时间特征为周期性脉冲噪声,最高噪声级可达到105dB (A),并且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如采用静力液压打桩时,则噪声源强将大大降低。
在结构施工阶段,使用的施工设备较多,主要噪声源有混凝土运输车、振捣棒、各式吊车、运输平台、施工电梯、电锯、砂轮锯以及运输车辆等。这一施工阶段持续的时间最长,噪声以撞击声为主,噪声级一般在90~100dB (A)。
在装修阶段,噪声源的数量较少,主要有砂轮机、电钻、电梯、吊车和切割机等。这一阶段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大多数噪声源的噪声级较低,一般在80dB (A)~90dB (A)左右。虽然有些声源的声功率较高,但一般使用的时间较短,有些还是室内使用。
3、施工期废气
施工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生源有:施工开挖及运输车辆、施工机械行走车道所带来的扬尘;施工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砂石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以及开挖弃土的堆砌、运输过程中造成扬起和洒落;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扬尘的起尘量与物料性质、道路平整情况、风速、施工强度、车流量、地面湿润度有关,情况较为复杂,机动车辆及施工机械废气的产生与燃料油、工况、施工强度等有关,该大气污染为无组织排放。
施工过程中粉尘污染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浮于空气中的粉尘被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吸入,不但会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粉尘夹带大量的病原菌,传染各种疾病,严重影响施工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粉尘飘扬,降低能见度,易引发交通事故。粉尘飘落在各种建筑物和树木枝叶上,影响景观。
4、施工期固体废物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地表开挖的泥土、渣土、施工剩余废物料等。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伴随整个施工期的全过程,其成分为有机物较多。
二、营运期主要污染源
1、 废 水
根据建设单位所提供的资料和以上生产工艺流程分析可知,生产过程中无需用水对生产设备和产品进行清洗,无清洗废水产生;冷却采用水冷的形式,设有循环水池,循环水量约为17m3/h,冷却水循环使用,视使用情况补水。项目外排污水主要为员工日常生活污水。项目建成后共有员工90人,其中30人在厂内住宿,全部员工在厂内用餐,年工作日为220天,生活污水排放定额参照《广东省用水定额》(DB44/T1461-2014)的用水情况,厂内食宿员工生活用水量取0.2m3/人·日,不在厂内住宿员工生活用水量取0.1m3/人·日,排水系数取用水系数的90%,则本项目员工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0.8m3/d,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有CODcr、BOD5、SS、NH3-N、动植物油等。废水污染物产生情况见下表:
表10 生活污水水质及污染物产生情况
废水名称
废水量
污染物
浓度(mg/L)
产生量(t/a)
生活污水
10.8m3/d
CODcr
250
0.59
BOD5
120
0.29
NH3-N
20
0.048
动植物油
30
0.071
注:污水经预处理后交由荔城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2、 废 气
根据建设单位所提供的资料和从以上工艺流程分析可知,主要大气污染物为雷蒙磨粉机将部分原材料磨成粉状产生的粉尘、粉状原材料配料产生的粉尘、熔融挤出工序中PBT树脂受热裂解的挥发的少量有机废气以及员工食堂厨房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油烟。
(1)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雷蒙磨粉机将部分原材料磨成粉状,以便充分混合,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粉状物料的使用量约为原材料总量的20%,项目PBT树脂、玻璃纤维、增韧剂等原材料总用量为8000吨,则需磨成粉状的物料约为1600吨,根据查阅《环境工程手册 废气卷》,粉尘的产生量约占原料的0.10%左右,项目需磨成粉状的原材料约为1600吨,则粉尘产生量为1.6t/a,产生的粉尘经磨粉机配套岗位集气罩统一收集后经布袋除尘装置处理后达标排放,布袋除尘处理规模约为5000m3/h,生产部门每天按2班16小时运转,年工作天数220天,经计算,粉尘的产生浓度约为91.0mg/m3,布袋除尘装置除尘率高达97%以上,则经处理后粉尘排放浓度为2.7mg/m3,粉尘排放量为0.048t/a。
(2)项目粉末物料用量约为1600t/a,粒径大部分在5µm左右,粉尘主要来源是粉末物料配料投加时飘浮于空气中的粉尘,具有时段性,每天加料10~12个批次,每批次投料时间约5min,根据查阅《环境工程手册 废气卷》,粉尘产生量约占粉末原料总量的0.1%,则项目粉尘产生量1.6t/a。通过配置专门的岗位集气罩,将投料产生的大部分粉尘有效收集后经布袋除尘器处理,集尘机抽风量为5000m3/h,基本上能够将投料过程中产生的粉末收集,项目生产部门每天按2班16小时运转,年工作天数220天,经计算,粉尘的产生浓度约为91.0mg/m3,布袋除尘装置除尘率高达97%以上,则经处理后粉尘排放浓度为2.7mg/m3,粉尘排放量为0.048t/a。
(3)项目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在高温下加热熔融塑胶基材挤出后造粒,由于熔融挤出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塑胶基材允许的范围内,且加热在封闭的容器内进行,产生的气体仅有少量排出,污染物可按非甲烷总烃计算,产生的废气经岗位集气罩收集后进入活性炭净化器,利用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然后由风管引至车间楼顶高空排放。非甲烷总烃产生量根据《空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手册》(美国国家环保局)中推荐的公式,该手册认为在无控制措施时,非甲烷总烃排放系数为0.35kg/t原料,项目塑胶基材(PBT树脂)用量为4800t/a,则非甲烷总烃产生量为1.68t/a,项目车间抽排风量约10000m3/h,生产部门每天按2班16小时运转,年工作天数220天,经计算,非甲烷总烃废气的产生浓度为47.7mg/m3,废气采用活性炭处理后排放,活性炭吸附处理效率约90%以上,则非甲烷总烃的排放浓度为4.8mg/m3,排放量为0.168t/a。
(4)本项目员工食堂厨房设有炉头2台,每天烹饪时间约3小时,炒炉油烟产生量按2500m3/h计算,则厨房产生的油烟量为15000m3/d;废气的主要成分是动植物油遇热挥发、裂解的产物等,根据类比,员工食堂油烟产生浓度约为12mg/m3,则油烟污染物产生量为0.18kg/d,年工作日为250天,则油烟产生量为45kg/a。
项目厨房炉灶采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为燃料,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洁净、污染物含量很少的能源,在使用和消耗能源的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甚少,故外排的燃料废气可不加考虑。
3、 噪声
本项目所产生的噪声主要为双螺杆挤出机、高速混合机、切粒机、均混机等生产设备、辅助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噪声强度在65~90dB(A)之间,另外各类机械通风设备产生的噪声,其噪声级为70~85dB(A)。
4、 固体废弃物
本项目固体废物来源主要为①员工的生活垃圾,②生产过程产生的废边料、不合格产品,③产品包装产生的废包装物料,④粉尘处理过程中布袋除尘器收集的粉尘,⑤非甲烷总烃处理过程中定期更换的废活性炭。
1)生活垃圾:项目建成后共有员工9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平均0.5kg/d·人计,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5kg/d,年工作时间为220天,则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9.9吨。
2)一般工业固废:
①生产过程中筛选工序筛选出的不合格产品,切粒工序产生的废边料,根据建设单位所提供的资料,此类固废产生量约为5.0t/a,全部交由专门的回收商回收处理。
②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包装及原材料拆包装过程中将产生少量的废包装物料,主要为尼龙袋、纸箱等,年产生量约为10吨,应分类堆放,交由专门的公司回收处理。
③粉尘处理过程中布袋除尘器收集的粉尘,约3.1t/a,全部为生产用粉状原材料,经严格收集后回用于生产。
3)危险废物:有机废气非甲烷总烃处理过程中定期更换的废活性炭,活性炭每3个月更换一次,每次约0.05t,共0.2t/a,属HW06危险废物,应委托有资质单位回收处理。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名称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浓度
产生量
浓度
产生量
大
气
污
染
物
磨粉工序
粉尘
91mg/m3
1.6t/a
2.7mg/m3
0.048t/a
配料工序
粉尘
91mg/m3
1.6t/a
2.7mg/m3
0.048t/a
挤出工序
非甲烷总烃
47.7mg/m3
1.68t/a
4.8mg/m3
0.168t/a
厨房烹调
油烟
12mg/m3
45kg/a
2mg/m3
7.5kg/a
水 污 染 物
生活污水
10.8m3/d
CODcr
250mg/L
0.59t/a
250mg/L
0.59t/a
BOD5
120mg/L
0.29t/a
120mg/L
0.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