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4∕T 4539-2023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安徽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487415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47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T 4539-2023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34∕T 4539-2023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34∕T 4539-2023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34∕T 4539-2023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34∕T 4539-2023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29.240.01 CCS F 21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45392023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Medium&Low DC Distribution Network 2023-07-31 发布 2023-08-31 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4/T 4539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基本要求.3 5 技术要求.3 负荷预测分析.3 电压等级.3 直流容载比.4 无功补偿

2、.5 电能质量及其监测.5 电气计算.5 6 一次系统设计.5 网架结构.6 设备选型.6 互联要求.8 7 二次系统设计.8 继电保护.8 通信系统.9 自动化.9 电能计量.9 8 用户及电源接入.9 用户接入.10 分布式电源接入.10 储能系统接入.11 充换电设施接入.11 附录 A(资料性)直流配电网直流侧电网结构示意图.12 A.1 网架结构示意图.12 A.2 直流接线方式示意图.13 A.3 交直流互联典型拓扑结构示意图.14 参考文献.16 DB34/T 4539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3、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能源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安徽众兴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刘柱、张辉、王绪利、吴晓鸣、盛万兴、李蕊、徐旖旎、贾健雄、沈玉明、吴润东、孙博、谢晔源、穆弘、胡斌、程啸、沙广林、郝雨、薛欢、杨兵、马静、段青、连建阳、徐冉、凌孺、曾光、周荣桓、周远科、胡旭东、郭汶璋。DB34/T 45392023 1

4、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确定了中低压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求,规定了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本文件适用于 50 kV 及以下电压等级新建、扩建和改造的直流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804-2017 3.6 kV40.5 kV高压交流负荷开关 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5166.1-2019 高

5、压交流熔断器 第1部分:术语 GB/T 15576 低压成套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GB/T 17215.321 电测量设备(交流)特殊要求 第21部分:静止式有功电能表(A级、B级、C级、D级和E级)GB/T 20298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功能特性 GB/T 29328 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 GB/T 31464 电网运行准则 GB/T 33592 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控制规范 GB/T 35727 中低压直流配电电压导则 GB/T 36547 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GB/T 36558 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38328-2019

6、柔性直流系统用高压直流断路器的共用技术要求 GB/T 40097-2021 能源路由器功能规范和技术要求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T 5006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 50613-2010 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 GB 50797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 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 614 多功能电能表 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 DL/T 814 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 DL/T 5003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 DL/T 5044 电力

7、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B34/T 45392023 2 DL/T 5202 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规程 DL/T 5729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JJG 842 电子式直流电能表检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直流配电网 DC distribution network 从电源侧(输电网、发电设施、分布式电源等)馈入电能,并通过配电设施采用直流就地或逐级向各类用户分配电能的网络。来源:GB 506132010,2.0.1,有修改 直流容载比 capacity-load ratio 直流配电网内承担配电功能的公用变电设备(换流站/变流器)总容量与相应电压等级网供最大负

8、荷的比值。来源:GB 506132010,2.0.8,有修改 换流器 converter 由可关断的器件、相关辅助设备等组成的进行交、直流转换的成套设备。注:包含电压源型换流器及电流源型换流器。直流变压器 DC transformer 采用基于高频隔离变压器或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的 DC/DC 变换器及相关监控设备、辅助设备等,实现直流电压变换的一种成套装置。直流断路器 DC circuit-breaker 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直流系统中的运行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分断直流系统故障电流的设备。来源:GB/T 383282019,3.1,有修改 直流熔断器 DC fuse 当电流超过规

9、定值一定时间后,以它本身产生的热量使熔体熔化而开断电路的开关器件。来源:GB/T 15166.12019,2.1,有修改 直流负荷开关 DC switch 能够在正常回路条件(可能包括规定的过载操作条件)下关合、承载和开断电流,以及在规定的异常回路条件(如短路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承载电流的开关装置。来源:GB/T 38042017,3.4 电能路由器 power router DB34/T 45392023 3 具备三个及以上电能端口,具备不同电气参数的电能之间电能变换、传递和路由功能,可实现电气物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融合,能与上层系统协调,并控制和管理其接入的电源、储能和负荷,是支撑能源互

10、联网的核心装备之一。来源:GB/T 400972021,3.1 4 基本要求 直流配电网适用于含直流型分布式电源、直流型负荷、直流型储能等接入需求较大,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交流扩容改造受限的应用场景。直流配电网应能安全、可靠、灵活、经济地向区域用户供电,具有必备的容量裕度、合理的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一定的负荷转移能力、自愈能力、必备的潮流可控性及与交流配电网协调交互能力。直流配电网应综合考虑不同分区的应用场景、电网发展规划、设备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开展规划设计。直流配电网规划设计应包含电压等级、网架结构、设备选型、互联要求等一次系统内容和系统继电保护、通信系统、自动化、电能计量等二次系统内

11、容。5 技术要求 负荷预测分析 5.1.1 负荷预测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用户类型,确定负荷发展特性,并以此作为规划的依据。5.1.2 负荷预测应按照直流负荷、交流负荷分别预测,并给出总负荷及分压分区网供负荷等预测结果。近期预测结果应逐年预测,中期和远期可列出规划期末预测结果。电压等级 5.2.1 直流配电网直流电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与交流电网的衔接、用户接入的实际需求、供电能力约束、设备发展水平、投资经济性、网架发展需求、电网运行经验、分布式电源及各类负荷接入需求等因素,尽量简化电压层级序列,避免重复降压与反复的交直流功率变换。5.2.2 直流配电网直流电压等级的选择应符合 GB/T 357

12、27 的规定。直流标称电压在 50 kV 及以下时,标称电压应按表 1 的规定确定。中压层级宜选取 12 个直流电压等级,低压层级根据用户、分布式电源等实际接入需求可选取 12 个直流电压等级。表1 中低压直流配电网电压等级序列 电压范围 推荐值/kV 备选值/kV 中压配电电压等级 50 35 20 10 6 3 3(1.5)DB34/T 45392023 4 表 1(续)电压范围 推荐值/kV 备选值/kV 低压配电电压等级 1.5(0.75)1 0.75(0.375)0.4 0.22(0.11)0.11 注1:未标正负号的电压值对应单极性直流线路,标正负号的电压值对应双极性直流线路。注2

13、:建议在未来新建系统中优先采用优选值。5.2.3 不同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网传输容量选择可按表 2 的规定确定。表2 50kV 至0.11kV 直流配电网传输容量 电压等级/kV 传输容量/MW 50 2362 35 1644 20 822 10 412 6 27 3 0.83.5 1.5 0.52 0.75 0.20.8 0.375 0.080.3 0.11 0.020.07 直流容载比 5.3.1 直流容载比的确定应考虑负荷分散系数、平均功率因数、换流站负载率、储备系数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在工程中可按式(1)计算:maxSRP (1)式中:R直流容载比;Pmax该电压等级直流供电区域的年网供最大

14、负荷,单位:MW;S该电压等级供电区域内承担配电功能的公用变电设备(换流站/变流器)总容量,单位:MVA。5.3.2 对于区域较大、负荷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负荷特性差异较大、分区年最大负荷出现在不同季节的地区,可分区计算容载比。5.3.3 应根据规划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合理的容载比取值范围,不同负荷增长DB34/T 45392023 5 情况下容载比建议值按表 3 的规定确定。表3 直流配电网容载比选择范围 负荷增长情况 饱和期 较慢增长 中等增长 较快增长 年直流负荷平均增长率 K K2 2K4 4K7 K7 容载比 1.31.4 1.51.7 1.82.0 2.12.3

15、5.3.4 对处于负荷发展初期及快速发展期的地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开发区或负荷较为分散的地区,可取容载比建议值上限;对于配电网络发展完善(负荷发展已进入饱和期)或规划期内负荷明确的地区,在满足用电需求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可取容载比建议值下限。无功补偿 5.4.1 直流配电网与交流系统的并网点应考虑直流配电网启动及交流系统运行等工况对无功功率的需求。5.4.2 交直流配电网采用电压源型换流器互联,可不配置无功补偿装置。交直流配电网采用电流源型换流器互联时,应配置无功补偿装置,AC/DC 互联拓扑结构所需的无功补偿容量一般为直流传输功率的3050,DC/AC 互联拓扑结构所需的无功补偿容量一般为

16、直流传输功率的 4060。电能质量及其监测 5.5.1 直流配电网运行时,其电压质量需满足负荷用电需求和设备运行要求,应对电压偏差、电压波动、电压纹波等内容进行评估。5.5.2 电压偏差为实际运行电压对系统标称电压的偏差相对值,分布式电源启动不应引起母线电压偏差超过规定范围,直流母线电压允许偏差应符合 GB/T 35727 的规定。5.5.3 电压波动为电压有效值变化曲线上两个相邻极值的差相对于额定值的变化,电压纹波为直流电压中的交流分量,电压波动和纹波应满足直流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5.5.4 10(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的直流配电网可在主要母线安装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电气计算 5

17、.6.1 直流配电网在设计时应针对设计方案进行潮流和短路计算。直流配电网潮流计算的运行方式应包括有代表性的正常运行方式、故障运行方式和各种有代表性的负荷、发电水平。当项目投运后 3 年5 年内有规划投运的分布式电源或负荷时,应进行相应水平年的潮流计算。5.6.2 直流配电网接入交流系统潮流计算,应对设计水平年有代表性的运行方式进行分析,且至少应包含向交流系统输出最大功率、零交换功率/独立运行、从系统吸收最大功率,必要时校核该地区潮流分布情况及上级主变压器和线路的输送能力。5.6.3 直流配电网的短路计算应考虑网络拓扑、运行方式、设备选型,直流系统的接地方式,并分别对单极、双极短路进行计算。5.

18、6.4 交直流互联装置采用电流源型换流器时,应进行换流母线短路电流水平校核,满足换相所需最小短路容量要求;采用电压源型换流器时,必要时可考虑校验换流母线短路电流水平。5.6.5 直流配电网规划方案形成后,宜针对不同运行模式,开展系统稳定性分析,校验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6 一次系统设计 DB34/T 45392023 6 网架结构 6.1.1 直流配电网的网架结构应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具有适当的负荷转移能力、合理的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高可靠性供电区域的直流配电网网架结构还应具有一定的网络重构能力和自愈能力。b)低压直流负载的接入应遵循差异化原则,根据

19、不同供电区域内电源及负荷分布特点确定接入电压等级及接入点位置。c)直流配电网网架的选择应与现有直流设备的制造能力和直流配电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6.1.2 直流配电网网架结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a)中压直流配电网宜根据其负荷特点、重要程度、不同应用场景选择相应网架结构,主干网架结构宜采用单端辐射状结构、单端环状结构等,但不限于以上结构。直流配电网直流侧电网结构参考附录图 A.1图 A.5。b)中压直流配电网的发展初期及过渡期,可根据区域供电安全水平要求,综合考虑区域负荷与分布式电源的发展情况,合理选择单端辐射状等过渡网架结构和接线方式,并考虑向终期接线方式过渡的扩展形式。c)中压直流配电网的直流

20、侧母线结构应根据电网规模、应用场景、所属供电分区,综合考虑供电可靠性、分布式电源接入方式、储能的分布方式、主干线长度、负荷分布情况等因素选择单母线、双母线等不同的母线结构,并合理配置各分段负荷容量。d)低压直流配电网结构应简单安全,宜采用单端辐射状结构,应以换流器供电范围实行分区供电。6.1.3 直流配电网推荐的接线方式有单极结构、双极结构及伪双极结构,典型接线方式参考附录图A.6图 A.8,不同应用场景的选取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a)单极结构形式简单、组网较容易、投资少,适用于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地方;b)双极结构可降低输电线路的绝缘要求,增加供电可靠性,可以对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灵活供电,多

21、用于直流馈出线的母线。c)伪双极结构可以对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灵活供电,适用于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一般的地方。6.1.4 直流配电网接地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配电网接地系统的设计应综合考虑所接入交流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直流与交流互联装置的拓扑结构、直流系统单极接地故障的短路电流值等因素,合理选择接地方案。b)单极和双极直流配电网,接地系统可采用金属回线方式,伪双极系统采用大地回线方式。c)接地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单极运行时接地电流对交流配电系统,邻近的各类管道,以及通信、有线电视和市政等弱电系统的影响。d)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中压直流配网,当上级交流侧为中性点直接接地或大电流接地系统时,直流侧

22、可采用不接地或经电阻接地方式;当交流侧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时,直流侧宜采用经箝位电阻接地的接地方式。e)基于两电平电压源型换流器的中压直流配网,交流侧推荐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接地方式;直流侧推荐采用直流电容中点经电阻接地的接地方式。f)直流配网低压用电侧接地方式的选取应考虑保障人身安全,可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设备选型 6.2.1 直流配电网电气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设备选择应坚持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及差异化原则,采用技术成熟、少(免)维护、低损耗、节能环保、具备可扩展功能的设备,所选设备应通过具备相应资质机构的检测。电能质量要求较高区域宜适当提高设备的配置标准。DB34/T 4539

23、2023 7 b)直流设备及线路容量应留有合理裕度,保证设备在负荷波动或转供时满足运行要求,同时应考虑功率反送的需求。c)电气设备容量配置应综合考虑负荷密度、空间资源条件、上下级电网的协调和整体经济性等因素确定。d)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直流负荷供电时,应配置两台及以上换流器或直流变压器,当任意一台换流器或直流变压器退出运行,其余换流器或直流变压器的容量应满足负荷的供电要求。各级换流器、直流变压器等配电设备宜户内配置。6.2.2 电能路由器选型应符合以下规定:a)电能路由器交流、直流端口参考电压等级应满足电压等级序列要求。b)电能路由器应具备电能质量扰动的双向隔离能力,宜具备电能质量治理与补偿功能

24、。电能路由器在保障基本功能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条件运行于电压补偿、无功补偿、谐波抑制或滤波功能时,宜等效于同等电压等级无功补偿和谐波治理装置的相关功能,其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15576 和 GB/T 20298 的规定。c)电能路由器应监测公用电网必要的运行信息,其端口应具备与公用电网并网、离网运行能力。并、离网运行规范应符合 GB/T 33592 的规定。6.2.3 直流负荷开关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负荷开关最大连续运行电流应不小于 1.1 倍额定电流,1 分钟过负荷能力应不小于 1.5 倍额定电流。最大开断电流不小于 1.1 倍额定电流,具备零至额定分断电流全范围开断能力,至少具

25、备一次重合功能。b)直流负荷开关在直流系统稳态运行工况下,具备耐受直流系统最高运行电压能力,并具备耐受直流系统暂态过电压能力。6.2.4 换流器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配电网换流器的选择应考虑换流器的性能、可靠性、损耗、占地、体积、安装条件、综合造价、功率交换需求等因素。b)换流器的交流侧可配置换流变压器,提供站用电源,实现电压调节和故障隔离。c)应用于并网点的换流器应具备检测并网点的电压功能,电压异常范围及其对应的断开时间响应应符合 GB 50797 的规定,在并网点电压异常范围超出规定时,应能断开与电网的电气连接。6.2.5 直流变压器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变压器的选择应考虑设备

26、的容量、可靠性、损耗、综合造价、功率交换需求等因素。b)综合考虑设备制造能力和技术经济合理性,可装设多台直流变压器并联运行。c)用于接入直流负荷和无功率外送需求的直流配电网宜采用单向直流变压器,用于接入有功率交换需求的直流储能系统和直流配电网宜采用双向直流变压器。6.2.6 直流断路器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断路器最大连续运行电流应不小于 1.1 倍额定电流,系统故障开断时间应不大于 5 毫秒,额定直流电流及以下的开断时间应不大于 400 毫秒。b)连接储能系统的直流断路器额定电流应根据储能充放电电流选择,并按事故初期放电电流校验保护动作的安全性,且应与直流馈线回路保护电器相配合。c)直流

27、断路器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38328 的规定。6.2.7 直流熔断器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回路采用熔断器作为保护电器时,应装设隔离电器,如刀开关,也可采用熔断器和刀开关合一的刀熔开关。DB34/T 45392023 8 b)应用于直流配电网保护的熔断器,应选用直流型且能够毫秒级快速开断的产品,宜考虑作为后备保护设备或应用于拓扑结构简单且对选择性不高而对经济性要求高的场合,与直流断路器保护相配合。c)直流回路中的熔断器,在必要时可带有报警触点。6.2.8 限流器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限流器最大连续运行电流应不小于 1.1 倍额定电流。b)限流器要求具备故障限流功能,故障电流有

28、效值宜限制在 1.151.35 倍的额定电流之间,其限流时间应大于继电保护故障定位所需的故障特征持续时间,并大于断路器脱扣动作时间;c)限流器应具备限流工作模式自动切换功能,当其运行电流超出正常工作电流范围时,限流器自动进入限流工作模式,当其运行电流由故障电流恢复至正常工作电流时,限流器应自动退出限流工作模式。6.2.9 线路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线路可选用电缆或架空线路两种方式。b)直流线路的选型应综合考虑电压等级、载流量、电压偏差、故障运行方式及供电裕度等因素确定导线截面,直流电缆截面选择计算可参考 DL/T 5044 中计算方法。c)针对交流配电网改造区域,在保证安全可靠供电的前提

29、下,直流线路可利用已有交流电缆运行。d)直流电缆的选择和敷设应符合 GB 50217 的规定。互联要求 6.3.1 直流配电网与交流配电网互联应保障交流配电网、直流配电网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降低互联影响,宜遵循电压匹配、传输容量相互适应的原则。6.3.2 综合考虑功率传输需求、互联电压等级、控制功能要求等因素,直流配电网与交流配电网互联典型拓扑结构可选择 AC-DC、DC-AC、AC-DC-AC 三种典型结构及其组合。典型互联拓扑结构参考附录 A图 A.9图 A.11。7 二次系统设计 继电保护 7.1.1 直流配电网区域内的继电保护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要求,反映直流配电网

30、短路故障和异常运行状态,其配置应符合 GB/T 14285、GB 50054 和 GB/T 50062 的规定。7.1.2 保护宜按照下述分区进行配置:a)交流侧保护区域:包括交流侧变电站、配变、线路、母线及各类配电设备。b)交直流互联设备保护区域:包括换流变压器、换流器、联接电抗器等交直流互联设备。c)直流侧保护区域:包括直流变压器、直流母线、直流线路、直流开关设备设施等。7.1.3 不同保护区域的配合应遵循如下原则:a)交流侧发生故障时,应由交流侧保护选择性切除故障,尽量避免交直流互联设备保护动作,且不应引起直流侧保护误动。b)交流线路后备保护应确保线路末端故障时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并应与交

31、直流互联设备保护配合。c)直流配电网保护应与互联电网的保护相协调配合,相邻保护范围之间应重叠,避免保护死区,以确保设备及电网安全。d)交流保护、直流保护与互联装置控制策略间的配合应满足所有运行方式。DB34/T 45392023 9 7.1.4 交流侧保护区域应按 GB/T 14285 的相关要求配置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7.1.5 换流变压器应采用差动保护、本体保护;换流器应配置过流保护,并可根据需要增设桥臂电抗差动保护等。7.1.6 直流配电网内直流变压器及各种类型电源应针对不同特性配置完备的本体保护,保证电源内部故障时可靠切除。7.1.7 直流母线应配置母线差动保护,AC/DC 换流器

32、直流出口可设置断路器,若直流断路器不具备故障限流功能,可根据需要配置限流器,母线故障时由故障母线相连的出线出口断路器隔离。7.1.8 直流配电线路主保护宜选用全线速动的保护元件;实现“全线速动”困难时,可采用阶段式保护,时间定值的确定需考虑互联装置动、热稳定性和故障切除时间对故障恢复过程的影响。10kV 及以上直流线路应配置直流欠压过流保护、直流电压不平衡保护。7.1.9 直流馈线宜单端配置断路器,具备过电流保护功能,对于具有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的馈线还应配置直流方向元件。7.1.10 直流配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应设置断路器等直流开断装置失灵保护。7.1.11 直流配电网宜依据系统运行要求、直流断路

33、器等直流开断装置的技术条件设置自动重合闸功能。7.1.12 直流用户端应配置过电流、低电压保护,并具有绝缘监测功能。7.1.13 直流配电网宜配置故障录波和事件记录仪器。通信系统 7.2.1 通信系统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防止网络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信网络应满足实时性、可靠性等要求。7.2.2 通信系统应与配电网一次网架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在一次网架规划时预留相应位置和通道。7.2.3 通信系统用于在自动化控制主站与各配电设备之间传送控制和保护信息,应采用先进、成熟、适用的通信技术,并保持适度超前。7.2.4 通信资源配置和通信方式选择应符合 DL/T 5729 的规定

34、。自动化 7.3.1 直流配电网自动化装置配置应符合 DL/T 814 和 DL/T 5003 对信息采集的规定。7.3.2 通过 1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的电力电子设备应纳入地区电网调度运行管理,10kV 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的电力电子设备应纳入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监控范围。7.3.3 自动化采集信息包含但不限于设备状态、电压、电流、功率等。通过 1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的电力电子设备本体监控系统应具备接受调度遥控、遥调指令调整设备工作模式的功能。电能计量 7.4.1 直流配电网内部计量装置配置要求应符合 DL/T 448 和 DL/T 5202 的规定,有计费结算要求的分布式电源应安装关口

35、计量装置。7.4.2 计量点应根据负荷、电源性质,选择直流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或单双向计量方式。多功能电能表技术性能应符合 GB/T 17215.321 和 DL/T 614 的规定,直流电能表技术性能应符合 JJG 842 的规定,通信协议应符合 DL/T 645 的规定。7.4.3 用于结算的电能量计量装置,应安装采集设备,接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用电信息远程自动采集。8 用户及电源接入 DB34/T 45392023 10 用户接入 8.1.1 直流型负荷占比超过 50的用户在直流供电区域内宜采用 DC/DC 变换器直接接入直流配电网,用户供电电压等级可参考表 4 初步确定,并根据电网

36、条件、交直流负荷占比、报装容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所接入的电压等级。表4 用户接入容量和供电电压等级参考表 用户接入容量/MW 电压等级/kV 4.649.6 50 3.235.2 35 1.617.6 20 0.89.6 10 0.45.6 6 0.162.8 3 0.11.6 1.5 0.20.8 0.75 0.080.3 0.375 0.08 0.11 8.1.2 用户接入应根据报装容量、供电可靠性等因素,综合选择专线接入、用户综合线接入和分支线接入等方式,可按表 5 的规定确定。表5 用户报装容量和接入方式参考表 报装容量/MW 接入方式 8 专线接入 28 综合线接入 2 分

37、支线接入 8.1.3 重要电力用户接入应符合 GB/T 29328、GB 50052 的规定。8.1.4 重要电力用户应采用双电源或多电源供电,并应配置自备应急电源,电源配置要求应符合 GB/T 29328 的规定。8.1.5 为防止用户侧故障影响配电网,应在用户侧与公共电网的连接点处装设具备相应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并与电网侧保护相互配合。分布式电源接入 8.2.1 直流配电网供区内宜优先满足光伏、风电等电源接入,并根据电源容量、上级电网状况、线路可接纳能力及地区电网状况等因素,综合选择并网方案。8.2.2 分布式电源接入应满足直流配电网整体和局部可靠性要求。8.2.3 分布式电源并网电压等级,

38、根据装机容量,可按表 2 进行初步选择,最终并网电压等级应根据电网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若高、低两级电压均具备接入条件,优先采用低电压等级接入。8.2.4 接入 50kV20kV 中压直流配电网的电源,宜采用专线接入方式;接入 10kV6kV 电DB34/T 45392023 11 网的电源可采用专线接入或 T 接并网;接入3kV 及以下电网的电源宜采用 T 接并网方式。8.2.5 接入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其公共连接点的电压偏差应符合 GB/T 35727 的规定。储能系统接入 8.3.1 直流配电系统可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安装储能系统。电源侧储能直接接入电源侧母线,电网侧储能是

39、直接接入直流配电线路,用户侧储能接入用户侧母线。8.3.2 在直流配电网中承担重要用户供电应急电源功能的储能配置应按 GB/T 29328 的规定执行。8.3.3 储能系统接入直流配电网后公共连接点处的电能质量,在电压波动、电压偏差等方面应符合GB/T 36547 的规定。8.3.4 储能系统应通过双向直流变压器接入直流配电网,其接入电压等级宜根据表 2 确定。其容量配置应综合考虑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配电网支撑能力、经济性等因素,经综合比较后确定,必要时可采用时序仿真模拟方法进行充分论证。8.3.5 储能系统接入直流配电网后,不应导致其所接入直流配电网的短路容量超过该电压等级的允许值。8.3.

40、6 储能系统应满足功率调峰的要求,参与电力系统调峰时储能系统功率爬坡率应符合 GB/T 31464的相关规定。8.3.7 储能系统的安全性能应符合 GB/T 36558 的要求。充换电设施接入 8.4.1 充换电设施所采用的直流标称电压应符合 GB/T 35727 的规定。8.4.2 充换电设施的供电电压等级,应根据充电设备及辅助设备总容量,综合考虑需用系数、同时系数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8.4.3 具有重大政治、经济、安全意义的充换电设施,或中断供电将对公共交通造成较大影响或影响重要单位的正常工作的充换电站应采用双回路供电,并满足如下要求:a)当任何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应能

41、对保安负荷持续供电;b)应配置自备应急电源,电源容量至少应满足全部保安负荷正常供电需求。8.4.4 属一般用户的充换电设施可采用单回线路供电,宜配置自备应急电源,电源容量应满足 80保安负荷正常供电需求。8.4.5 充换电设施接入直流配电网线路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导线截面宜根据充换电设施最终规划容量一次选定。DB34/T 45392023 12 A A 附录A (资料性)直流配电网直流侧电网结构示意图 A.1 网架结构示意图 A.1.1 单端辐射状直流配电网直流侧电网结构拓扑见图A.1。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直流线路直流线路(接)(T接)注1:图中包含了 T接与 接两种接线方式,实际工

42、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注2:图中一路直流线路指同一送电走廊的两极或三极直流导线,当直流系统采用单极(或对称单极)的接线型式时每路直流线路具有两极直流导线,当直流系统采用双极的接线型式时每路直流线路具有三极直流导线。注3:图中电源端直流母线位于电源侧,上级电网/电源通过对应接口装置与其连接,所连上级电网/电源既可以是交流也可以是直流,或两种形式并存。注4:图中单纯直流负荷用单向背向母线的箭头表示,含分布式电源及储能供电区域的负荷用双向箭头表示,该表示方式表现了 2种不同类型的等效负荷。注5:图中为直流断路器或直流负荷开关,正常方式下为闭合状态。图A.1 单端辐射状拓扑示意图 A.1.2 单端环

43、式直流配电网直流侧电网结构拓扑见图A.2。直流线路直流线路(接)(T接)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 注:图中为具备联络功能的直流断路器或直流负荷开关,正常方式下为断开状态。图A.2 单端环状拓扑示意图 A.1.3 双端式直流配电网直流侧电网结构拓扑见图A.3。直流线路直流线路(接)(T接)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 图A.3 双端拓扑示意图 DB34/T 45392023 13 A.1.4 多端式树枝状直流配电网直流侧电网结构拓扑见图A.4。(T接)(接)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 图A.4 多端树枝状拓

44、扑示意图 A.1.5 多端环式直流配电网直流侧电网结构拓扑见图A.5。(T接)(接)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电源端直流母线 图A.5 多端环状拓扑示意图 A.2 直流接线方式示意图 A.2.1 单极结构:直流配电网中仅有一个直流母线电压等级,其结构形式见图A.6。图A.6 单极结构形式示意图 A.2.2 双极结构:直流配电网采取双极供电的方式,直流母线分正负两条,其结构形式见图A.7。DB34/T 45392023 14 双向AC/DC双向AC/DC正极母线负极母线交流大电网并网变压器 图A.7 双极结构形式示意图 A.

45、2.3 伪双极:母线与双极结构相似,直流回路中点通过电容器或其他方式接地,一极故障另一极不能单独运行,其结构形式见图A.8。双向AC/DC正极母线负极母线交流大电网并网变压器 图A.8 伪双极结构形式示意图 A.3 交直流互联典型拓扑结构示意图 A.3.1 AC-DC拓扑结构适用于交流型负荷和分布式电源所占比重较大、且存在一定数量的直流型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的配电区域,典型拓扑结构如图A.9 所示。图A.9 交直流互联 AC-DC 典型拓扑示意图 A.3.2 DC-AC拓扑结构适用于直流型负荷和分布式电源所占比重较大、且存在一定数量的交流型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的配电区域,典型拓扑结构如图A.10 所示

46、。图A.10 交直流互联 DC-AC 典型拓扑示意图 DB34/T 45392023 15 A.3.3 AC-DC-AC拓扑结构可适用于两个交流配电网互联合环运行的配电区域,也可适用于直流型负荷和分布式电源较为集中的高可靠型供电区域,典型拓扑结构如图A.11所示。图A.11 交直流互联 AC-DC-AC 典型拓扑示意图 A.3.4 其他互联的拓扑结构一般是以上AC-DC、DC-AC、AC-DC-AC三种典型结构的组合。DB34/T 45392023 16 参考文献 1 GB/T 12325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偏差 2 GB/T 12326 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 3 GB 50293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4 GB 50613 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 5 T/CEC 167 直流配电网与交流配电网互联技术要求 6 T/CEC 289 10kv直流断路器通用技术要求 7 T/CEC 107 直流配电电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