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经贸信息信息字107号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印发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告知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已经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深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9月9日 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为贯彻贯彻国务院有关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若干意见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关加紧信息化发展若干意见,处理各部门自建、自管、自用老式模式存在问题,实现全市电子政务统一架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一、指导思想与目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深入贯彻贯彻党十八大精神,大幅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党政机关履职能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走集约、高效、安全可靠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发展道路。目:统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整合运用已经有资源,采用先进可靠信息技术,构建“统建统管”、基于云计算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成基于大数据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立泛在、均等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形成共享、协同、优化、创新全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二、总体框架构成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由一种平台和四个体系构成(“1+4”总体框架),
3、即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在“1+4”总体框架中,公共平台是支撑,信息资源开发运用是主线,公共服务是宗旨,安全和管理是保障。各区、各部门在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构成如下图示: 深圳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三、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由通用软件、应用支撑、云基础设施和政务网络四部分构成,由全市统一规划建设,各部门应在全市统一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之上构建业务应用,防止单独建设、反复建设。(一)通用软件通用软件是各部门业务系统中通用应用软件,如审批系统、网站平
4、台、办公系统、电子公文互换、电子邮箱、短信平台、电子档案管理等。通用软件由全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统一提供应各部门直接使用,各部门不再另行建设。(二)应用支撑应用支撑提供统一身份认证、资源共享互换、数据管理与服务、大数据处理等服务。1.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原则、集约化原则,统一建设全市应用支撑,支撑全市党政机关各部门业务应用。各区应按照本框架规定,分别建设本区应用支撑,并按照统一原则规定,与市级应用支撑保持互联互通互认、资源互换共享。2.市级应用支撑由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统一建设和运行管理,各区应用支撑平台由各区信息化部门建设和运行管理。(三)云基础设施云基础设施由机房、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操作系
5、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支撑软件,以及政务云运行管理系统三部分构成,形成公共、安全可靠、布署灵活、承载各类应用和服务硬软件一体化技术环境。1.充足运用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超算中心、灾备中心以及各部门已经有计算、存储和网络设备,统筹规划建设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全市电子政务云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虚拟化,深入实现池化、服务化和按需交付,为各部门提供虚拟计算、存储、数据库、容器、构件等服务,满足各部门个性化需求。2.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云优先”战略,市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应优先安排全市统一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各部门新建及更新业务系统应依托全市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已经有
6、业务系统应逐渐向云平台迁移。(四)政务网络政务网络包括政务公共网和政务办公网,用于支撑全市党政机关公文传递、业务应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务网络依托全市统一光纤传播骨干网建设,联接各单位、各部门办公场所光纤资源由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统筹提供。网络设备应优先采用支持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国内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各区按照统一原则规范、统一地址和域名,规划、建设、管理区级政务网络平台,并与市级政务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各部门应依托政务网络开展电子政务建设。1.政务公共网(即市党政机关外网)是党政机关非涉密工作业务专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政务公共网是政府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与管理业务专网,向上与广东
7、省政务外网相连并接入国家政务外网,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各部门对公众服务业务信息系统应布署到政务公共网上。在政务公共网中建设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网络,布署全市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以及对信息安全有尤其规定业务和办公系统。资源网通过安全接入区实现与政务公共网其他区域安全数据互换,支撑移动办公等需求。全市电子政务网络互联网出口实行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各单位应通过统一出口接入互联网。 2.政务办公网(即市党政机关内网)是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连接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重要用于承载不适合在市政务公共网运行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等业务信息系统,采用统一
8、安全隔离与信息互换机制实现与政务公共网安全数据互换。政务办公网实行入网审核制度。在政务办公网中,按照国家、省规定采用密码技术构建电子政务内网,并统一布署和管理。3.无线政务网是党政机关专用、安全保障较高无线宽带网络,是政务公共网和政务办公网补充和延伸,用于承载全市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移动数据采集、应急管理、远程视频监控以及基于物联网各类应用。无线政务网由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统筹建设。四、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政务信息资源是政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产生或使用多种信息,为政务公开、政务服务、业务协同和决策分析提供信息支持。政务信息资源由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构成。基础信息资源和主题信息资源由
9、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牵头建设和管理;业务信息资源由各业务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同步,应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和开发运用,挖掘信息资源价值,增进经济社会发展。(一)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信息;主题信息资源包括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信息,波及全市具有共同属性、多部门共建共享数据信息,如商事主体登记、社会信用、市场监管、行政审批证照、行政许可、行政服务事项等信息;业务信息资源指各业务部门根据自身需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建设专业数据信息。(二)基础信息资源和主题信息资源按照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整合全市各类电子政务系统中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在市电子政务资源
10、中心,空间地理基础信息由市空间地理信息中心负责管理与更新,各部门共享使用;各部门负责对有关数据进行采集与更新,保证数据实时性、完整性、精确性和一致性。各部门应基于全市统一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和主题信息资源开展应用。(三)业务信息资源由各业务部门按照全市统筹规划和统一原则,根据自身业务和工作需要建设和管理,并通过市政务资源共享互换平台与基础信息资源和主题信息资源进行数据互换。(四)加强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应用大数据有效支撑管理和决策。制定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开放管理制度和原则规范,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开发运用政务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丰富多样、个性化服务。五、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由公共服务与
11、应用两部分构成。(一)公共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服务需求为导向、公众满意为目,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包括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小区家园网、政府呼喊中心、政务微博/微信等。1.按照服务整合、集约建设、资源共享、整体推进原则,整合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小区家园网、政府呼喊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全市统一公共服务门户,实现顾客身份统一认证、服务事项统一展现、网上办事统一受理、服务成果统一查询。2.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和公共服务联动机制,将按政府部门职能划分提供服务老式模式,转变为按照公众办事需求提供服务新
12、模式,为公众和企业提供真正意义上“一站式”公共服务。3.创新服务模式,充足运用呼喊中心、网站、短信、电子邮箱、政务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应用、广播电视等技术手段,建立多种服务渠道业务联动机制,并采用场景式、交互式、积极推送等多种方式,为公众和企业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且顾客感知度良好公共服务。4.结合深圳市小区服务创新机制,依托小区工作站、小区服务中心、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建立服务站点,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向小区延伸,为公众提供就近服务。(二)应用围绕信息化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服务能力和履职能力目,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增进业务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支持本市经济发展
13、、社会建设和民生服务。应用包括全市性应用、协同应用和部门应用。全市性应用全市统筹建设;协同应用由牵头部门组织建设;部门应用由业务部门组织建设。1.全市性应用是指覆盖市区两级和多种部门应用。全市性应用由市级部门统筹规划建设,实现横向到边,纵向究竟,各级各部门不再单独建设。2.协同应用是指有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牵头,波及同级多种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应用应通过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形成完整、不间断业务处理链条,建成统一业务协同系统。3.部门业务应用应根据职能规定和公众需要,按照资源共享、流程优化原则,充足运用全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通用性应用系统,以模块化方式进行建设和完善。4.对于延伸到区如下各类业务系统和
14、采集系统,应通过统一综合业务处理平台进行整合,统历来下延伸到街道、小区,有效处理系统反复建设和数据反复采集、反复录入、不一致等问题。5.各类应用系统应尽量使用个人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服务对象身份标识。六、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由安全规划、管理制度、网络信任、安全防护、安全监测、应急处理、安全支撑平台和容灾备份等部分构成。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统筹规划和建设。各部门要把信息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充足认识依赖国外产品给网络安全可控带来危害,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一)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全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总体
15、规划,各区和有关重点领域按照总体规划制定本区、本领域信息安全规划,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二)建设、贯彻和监督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网络安全、顾客安全、计算机房及服务器安全、设备和资产管理、信息公布保密审核、安全审计、安全运维、安全应急预案、重要岗位人员管理、机房管理等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宣传和培训工作。(三)推进数字证书“一证通用”,完善电子公共服务数字证书交叉认证综合管理系统,统一党政机关数字证书,推广数字签名应用。(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边界划分、安全域防护设计、安全访问控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劫难备份,以及党政机关互联网统一出口检测监管、计算机
16、终端安全管理等,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五)完善市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拓展监测范围和深度,增长对全市电子政务重要信息系统监测能力和水平。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全市党政机关网络、互联网统一出口、计算机终端,以及使用“”域名政府网站安全监测和管理。(六)加紧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协调中心和应急处理管理平台建设,制定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推进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制定应急处理队伍管理措施。(七)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统筹建设市级安全支撑平台,建立全市统一容灾备份中心、数字证书认证系统、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系统、政务公共网及互联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政务办公网安全支撑体系由内网
17、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区和各重点领域安全支撑系统应按照全市安全规划,由各区、各领域信息化部门负责建设,并做好市与区及重点领域信息安全系统之间安全互信。(八)网络和信息安全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信息系统按照“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进行管理。全市党政机关计算机房应纳入市、区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事件由市、区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负责监管。七、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由管理机制、政策法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运维管理、绩效评估、原则体系和队伍建设等部分构成。(一)完善管理机制。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加强全市电子政务统筹
18、协调、规划建设、规范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工作。建立电子政务工作协调会议机制,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碰到问题,重要问题报领导小组决策。所有全市性应用和协同应用系统建设应通过电子政务工作协调会议统筹协调后开展方案编制、设计和建设工作。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各区、市直各部门应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工作领导机制,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二)健全政策法规。加强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和原则规范宣贯和执行;充足考虑电子政务特点,并根据本市实际制定对应法规、规章、规范性文献;对已公布法规、规章、规范性文献和特区技术规范应按照信息化和资源共享规定进行修订完善。(三)加强统筹规划。市电子政务主管部
19、门根据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各区、各部门应按照本框架统一布署,制定对应工作方案。(四)加强建设管理。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应做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方案指导和论证,加强统筹,推进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和流程优化,充足运用已经有资源,防止反复建设。加强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贯彻竣工验收立案管理制度,电子政务项目须完毕信息安全测评和检测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运行维护经费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未通过安全测评信息系统不得联接互联网。(五)规范运维管理。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和维护实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制。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系
20、统运行、维护、公共服务、安全服务等工作。研究制定购置服务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规范服务,保障安全。建设单位自行运行维护,应制定对应运行管理制度,明确对应服务规范和服务质量,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六)完善绩效评估。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制,将电子政务评估有关指标纳入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对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评估,提高全市电子政务投资效益和应用服务水平。市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会同市监察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贯彻状况。(七)完善原则体系。以国标为主体,充足发挥行业原则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作用,完善深圳市电子政务原则体系。制定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接口、安全架构、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及绩效评估等所需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规范。(八)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电子政务管理和技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建立专业型技术人才和应用型复合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对电子政务技术支撑机制,建立电子政务研究和专家征询机制,形成一支德才兼备、构造合理电子政务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保障电子政务迅速、健康发展。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秘书处9月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