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模板.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860541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以石化产业为例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资源与环境约束强化条件下的重化工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资源替代的视角( 07BJY083) ”项目资助。费文博于立宏 作者简介: 费文博( 1982, 1) , 男, 云南省曲靖市人, 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就职于上海市闵行区统计局, 研究方向: 集聚经济、 产业生态化。于立宏( 1965, 3) , 女, 黑龙江省伊春市人, 经济学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 经济规制、 能源经济。( 上海市闵行区统计局, 上

2、海 00;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37) 摘要: 开展循环经济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产业集聚是开展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 而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招商也能促进产业园区升级。本文以石化产业为例, 研究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自1990年以来, 中国石化产业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这种趋势确实为循环经济的应用与推广创造了必要条件。但另一方面, 循环经济对园区升级的作用并未显现, 这要求政府采取激励、 政策和法律等多方面的支持。关键词: 产业集聚、 循环经济、 石化产业StudyontheInteractiv

3、eDevelopmentbetween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CircularEconomy:ACasefromPetrochemicalIndustryFEIWen-bo,YULihong(MinhangBureauofStatistics,Shanghai, 00;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 37)Abstract:Asanimportantmeans,carryingoutcirculareconomy,foronehand,contributestochangingthepatter

4、nofeconomicgrowth,savingenergyconsumption,reducingpollutionandsustainingdevelopment.Foranother,industrialagglomerationprovidesamaterialcarrierincirculareconomy.Thispaper,takingpetrochemicalindustryasacase,discussesthemechanismsofinteractionbetween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circulareconomy,andteststhe

5、irrelationsbasedonGrangerCausalitytest.Resultsshowthatsince1990,theagglomerationdegreeofChinapetrochemicalindustryhasenhancedgradually,whichcreatesnecessaryconditionsforcirculareconomysapplication.However,circulareconomycannotperformwelltoupgradeindustrialagglomeration,whichrequiresgovernmenttotakee

6、ffectivemeasuresincludingincentives,policiesandlaws.Keyword:industrialagglomeration;circulareconomy;petrochemicalindustry作者联系方式: 费文博, 上海市沪闵路6258号闵行区统计局, 00E-mail:, 电话: 02164121587,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以石化产业为例一、 引言开展循环经济是中国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能够从企业、 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 其中, 发展产业层面的循环经济需要企业在地理上相对

7、邻近的布局, 物化的物质流动通道, 以及组织化的生产等必备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讲, 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 特别是产业园区便成为开发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反之, 开展循环经济也可促进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 加快产业园区生态化的建设步伐。自21世纪初始, 中国进入工业重型化发展阶段。据赵晓( ) 计算, , 工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64%, 其中贡献最大的六个产业分别是电子、 冶金、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电力、 化工和电气机械。然而, 这些产业对资源的消耗量大, 而环境污染重, 其中尤以石化产业 当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对石化产业规范化的界定标准。为合理界定该产业, 需要对其产业链和产品线进行分析。石化

8、产业的基础原料是原油。经过炼油, 生产汽油、 柴油和煤油等燃料。炼油厂生产的石脑油是乙烯的原料, 乙烯项目又生产出乙烯、 丙烯、 丁烯等烯烃类产品, 这些产品是合成橡胶、 合成树脂、 合成纤维等三大合成材料的主要原料。同时, 烯烃产品又是各种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经过对石化产业链的判断和分析, 考虑到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仅公布行业中类的统计数据, 本文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 ) , 把石化产业界定为4个行业中类, 即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最为典型。 , 中国石化产业实现总产值57070

9、.53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09%。而与此同时, 该产业的废气排放量、 固体废物产生量、 废水排放量以及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2.07%、 8.97%、 20.66%和24%( 见表1) 。表1 石化产业”三废”排放及能源消耗情况行业废气排放量(亿标立方米)固体废物产生量( 万吨) 废水排放总量( 万吨)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准煤) 石化产业46841.814730.545609745653.2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81.4184.299883677.49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187.92407.17312613176.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0591.61

10、1784.532402627245.27化学纤维制造业3080.9354.7489571553.97占全国工业比重12.07%8.97%20.66%24.00%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统计出版社,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个大型石化项目往往能够衍生出几十个, 甚至上百个中小型石化企业, 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由于具有产业关联度高、 产业链条长、 产品线丰富等特性, 加之其发展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 足够的淡水资源以及充分的环境容量等条件, 石化产业较之其它产业更具有先天的空间可集聚性。近几年来, 中国水资源丰富的沿海沿江地区掀起了一股”石化热

11、”, 各类石化项目纷纷涌入, 众多石化工业园区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然而, 不少地方的石化产业不是”集聚”而是”堆积”, 园区建设仍延续粗放型发展模式, ”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数量的增长而无暇顾及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 赵延东、 张文霞:集群还是堆积对地方工业园区建设的反思, 中国工业经济, 第1期, 第131页。, 更没有引进循环经济模式, 向生态型园区方向发展。在能源与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强化的条件下, 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大力发展以”减量化、 再利用、 再循环”为基本原则的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步是产业向园区集中, 从这一意义上,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是中国

12、石化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最优选择。本文以石化产业为例, 研究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之间所具有的互动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论文的逻辑思路如下: 首先, 对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 其次, 从专业化和非均衡分布两个角度, 测算1990年以来中国石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第三, 使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对石化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判断; 最后, 给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二、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所谓产业集聚, 是指在产品或原材料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的大量企业( 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向相近地理区域集中的一种现象。产业集聚既可能由政府主导推动, 形

13、成组织化的产业园区; 也可能由主导企业牵头而自发形成。另一方面,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基于3R原则实现物质流的重复循环利用, 具体可在三个层次上加以实施: 企业层次、 ( 产业) 园区层次和区域层次。其中, 园区层次的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地理上集中, 以便实现资源的统一供给, 废弃物的统一排放, 以及副产品的就近交易。而这往往意味着需要政府主导, 一般难以经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关于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 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对于两者之间逻辑关系的基本认识是, 一般在产业园区或集群中, 会因企业之间存在物质交换而呈现共生状态, 即一个产业的副产品变成另一个产业的有价值的投入, 一个过

14、程的输出会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 由此能量流、 物质流与废物流得以闭环优化, 从而使产业生态化, 实现了资源总投入的节约和废弃物排放的减少。从这一角度看, 生态型工业园区同时实现了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两方面的有效结合, 从而保证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见Graedel, 1996; Lowe, 1997; Erkman, 1997; Enrenfeld, 1997, ; Chertow, ; Cohen-Rosental, ; Rennings和Wiggering, 1997; Sterr和Ott, ; Baas和Boons, , 等等) 。国内学者从本世纪初开始关注在产业园区中开展循环经济, 形

15、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一些学者阐述了产业生态化作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选择的必然性( 王创造, ; 冯云, ; 祝爱民, ; 陈柳钦, ) , 并具体探讨了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网络的运作模式( 王兆华和尹建华, ; 王兆华, ; 齐振宏, ) ; 孔令丞和谢家平( , , ) 以及冯薇( ) 等认识到循环经济与产业集聚之间具有互动关系, 循环经济的载体是工业园区, 而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创新能力, 使园区具有”资源消耗减量化”、 ”扩充环境容量”等生态型特性。总体来看, 以上研究形成两点共识: 一是产业在园区内集聚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开展;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是现有产业集聚区的现实选

16、择和升级路径。相对而言, 这实际上仅仅探讨了两者关系的一个方面, 而对于其另一个方面, 即循环经济对产业集聚效应的推动则鲜有深入论述。这说明, 尽管学界对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的关系有了初步研究, 但还主要集中于单向关系以及一般性的描述性分析, 理论深度, 特别是针对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本文认为, 建立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的互动机制和传导机制, 有利于推进园区向生态化方向升级。理论上, 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园区建设是互为促进的关系, 即产业集聚于园区有利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 即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原因; 反之, 在产业园区推进循环经济也有利于提高集聚效率, 推动产业升级, 进而向更高层

17、次的循环经济迈进, 并充分享受外部规模经济性。本节我们对此进行简要的理论阐述, 后文将已石化产业为对象进行实证检验。首先, 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形式, 产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和空间载体,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产业集群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规模、 产业链和空间集聚( 马元柱, ) 。以此为标准分析, 就可发现中国大多数产业园区还只是”集”而不”聚”, 物质流”开”而不”闭”, 资源利用率低, 环境污染大, 还远没有摆脱粗放型发展的模式, 急需引进循环经济模式加以提升。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 本文将产业园区区分为初级型与高级型。初级型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大, 彼此之间不存在基于产业链的

18、物质流, 但经过水、 电、 道路、 通讯、 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共享, 以及废水、 废气、 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排放, 避免重复建设, 能够实现以园区为单位的资源投入总量的减少。同时, 借助于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 普及和推广绿色环保、 节约资源的新技术, 促进园区内企业的节能减排, 也可从技术层面达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要求。高级型产业园区是真正的循环经济载体, 不但共享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 而且区内企业基于产业链相连, 以原材料投入、 能源消耗、 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经过物质流和能量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企业或产业集聚起来, 形成资源共享和交换剩余物质或副产品的代谢关系与产业

19、共生体, 从而使”分散型产业过渡到以一个集体途径获取竞争优势”( Chertow, ) 。一般而言, 循环利用资源必须在废弃物排放量达到规模化时, 才具有实施的经济可行性。这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不现实的。因此, 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往往在企业集团层面或产业集群层面来实现, 或者说经过构建企业之间的共生网络来实现零排放。其次, 经过补链招商、 绿色招商, 园区内产业链将更长更完整, 副产品交易更多, 集聚效应更强, 可使科技或产业园区向循环经济型园区升级。产业( 企业) 因追求交易成本最小、 规模经济性最大、 资源可获得性而集聚在特定区域, 成为一个以化石燃料和矿物为主要能量来源及原料的线性的、 开放

20、的物质流动系统。这样的集聚无疑会加剧对能源、 土地、 水、 劳动力等资源的需求强度, 并可能逼近该区域环境的承载极限。园区组织者能够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 经过”补链”招商、 ”绿色”招商引入以现有园区副产品或废弃物为投入品的企业或”分解者”进入, 在副产品或废气、 废热、 废水、 废渣还没有排向环境之前, 利用各种设施对其进行集中运输或回收处理, 使之成为下一个产业链的投入, 从而降低系统的总资源消耗, 遏制环境恶化态势, 提升集聚的效率, 推动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换句话说, 循环经济能够经过上下游产业的产品或副产品交易部分地解决园区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循环经济应该且能够为中国产业集聚系

21、统的跃升和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 冯薇, ) 。三、 中国石化产业集聚程度的定量测算相关的实证检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定量测算中国石化产业是否存在集聚现象, 以及集聚程度如何; 二是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因果关系, 是集聚导致循环经济的开展, 还是循环经济催生了更多的产业集聚, 或者两者都是。本节首先测算中国石化产业集聚程度, 下一节检验因果关系。产业集聚程度的高低往往受制于资源禀赋、 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调控力度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罗勇和曹丽莉( )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研究表明, 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 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石化产业是关联性广、 带动

22、性强的基础产业, 又是资金密集、 技术密集的支柱产业, 因而具有先天的可集聚性。有关中国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文献大多以工业或制造业整体为研究对象, 石化产业则作为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测算和分析( 梁琦, ; 吴学花和杨蕙馨, ; 罗勇和曹丽莉, ; 路江涌和陶志刚, ; 张明倩, ; 范剑勇, ; 冯薇, ) , 其中仅有徐瑜( ) 对1992、 1997和 的中国石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 刘玥等( ) 则对石油产业链上下游空间分布作了测算。但以行业大类为研究对象, 可能就忽视了行业中类或小类之间存在的技术特性差异, 从而难以分析由此导致的不同集聚模式和形成机制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从专业

23、化和非均衡分布两个角度, 对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定量测算。1.产业集聚程度测算指标设计产业集聚程度的衡量指标有很多, 如专业化程度、 产业基尼系数、 产业集中度等, 各个指数从不同角度衡量了产业集聚, 各有侧重点。因而, 本文选择两组指标, 从多个角度共同测算, 以求获得更完整的信息。( 1) 专业化度量指标一般来说, 产业在特定地区集聚程度越高, 其专业化程度也就越高。本文使用Krugman( 1991) 专业化指标, 衡量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以表示年地区的产业的总产值, 表示年地区石化产业的总产值, 表示年全国产业的总产值, 表示年全国石化产业的总产值, 则可定义产业份额指标为:

24、 ( 1) 其中, 表示年地区的产业占地区石化产业的份额; 则表示年全国的产业占全国石化产业的份额。那么, Krugman专业化指标为: ( 2) 该指标的取值范围为0, 2。当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时, 取值为0; 完全不同时, 取值为2。该指标数值越高, 表明产业在某一地区专业化程度越高。如果将产业份额指标定义为, 则根据公式( 2) 得到衡量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的Krugman专业化指标: ( ) ( 2) 非均衡分布度量指标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实质上是产业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集聚水平越高, 产业布局越不均匀; 反之, 则布局越均匀。本文选取产业基尼系数( Industria

25、lGiniCoeffient) 作为衡量非均衡程度的度量指标。它经过某一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相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偏离程度来界定该产业的区域集中状况。Krugman( 1991) 利用该指数考察了美国3位数行业在50个州的不均衡分布情况。以表示某一石化产业在地区的产值在全国该产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 表示地区石化产业产值在全国石化产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 则产业基尼系数定义为: ( 3) 其中: , 。该指数一般介于01之间, 系数越接近于1, 说明该产业越具有区域集中性。该指数对产业集聚有更严谨的界定, 即只有该产业的集中状况相对超过整体经济活动的集中状况时, 才被认定为存在了集中现象, 由此控制了

26、区域规模的不同对产业集中程度的影响。2.数据说明本文使用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公布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数据。由于指标计算的时间跨度长达 , 在此期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已从( GB/4754-1994) 调整为( GB/4754- ) 。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本文采用最新的行业分类标准对有关石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另外, 考虑到区划调整的问题, 所列的四川省数据包括了现四川省和重庆市。3.石化产业集聚程度的测算结果( 1) 专业化程度根据公式( 1) 和( 2) , 表3给出了1990 中国各地区石化产业Krugman专业化指数以及其变动情况。从指标的绝对值来看, 西部地区

27、的专业化程度普遍高于东部和中部, 这与石化产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不无关系。在地域广袤的西部地区, 石油、 天然气资源丰富, 为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新疆、 陕西、 内蒙古、 四川等地, 都是中国重要的石油或天然气产地。从指标的相对值来看, 天津、 辽宁、 江苏、 浙江等东部地区, 山西、 吉林等中部地区, 以及四川、 陕西、 甘肃等西部地区石化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在近20年来获得明显提高( 表3中的E-A列) 。从纵向变动来看, 在20世纪90年代,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经历了石化产业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的过程( 表3中的B-A列和C-B列) 。但进入 之后, 东部石化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保

28、持着持续上升的势头, 而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则趋于下降( 表3中的D-C列和E-D列) 。而根据公式( ) 计算的东、 中、 西部石化产业Krugman专业化指数则表明, 在1990年, 东、 中、 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石化产业结构较为接近, 且各地区专业化程度较低。自1995年以来, 东西部地区之间石化产业的结构差异性明显增大, 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结构差异性却显著减小, 东中部地区之间的结构差异性略有下降( 表4中E-A列) 。如何解释中国三大区域石化产业专业化指数的变化趋势及产业间结构差异的变化趋势呢? 我们认为, 这与各地区石化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不无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 一些经济相对

29、发达或区位优势相对明显的地区, 掀起了一股建设石化工业园区的热潮。在长江沿线, 下游有江苏的南京、 常州、 苏州, 上游有四川的泸州和重庆的长寿等各具特色的石化工业园区。另有广东的惠州和茂名、 福建的泉州以大型石化企业为龙头设立的园区, 浙江的嘉兴、 上虞和宁波则建设以新型材料加工、 精细化工为主的不同特色的石化工业园区。 以后,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对石油和化学品需求旺盛, 掀起了石化工业园区又一轮发展的高潮。石化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向华北、 东北以及环渤海等地区拓展, 使东部地区石化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稳步提升, 也致使东西部地区间石化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增大。而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依托园

30、区开发, 石化产业均获得较快发展, 两大区域之间石化产业的结构差异度明显降低。表3中国各地区石化产业Krugman专业化指数( 1990 ) 年份19901995 变化地区ABCDEB-AC-BD-CE-DE-A东部北京0.7280.6150.7150.7580.644-0.1130.1000.043-0.114-0.084天津0.1790.2750.1980.4570.5350.096-0.0770.2590.0790.356河北0.1440.2020.1860.1150.1520.058-0.016-0.0710.0380.009辽宁0.3950.4460.4700.6220.5800.0

31、520.0240.152-0.0420.185上海0.3960.5180.5410.4070.3420.1220.023-0.134-0.065-0.055江苏0.4730.5560.6960.6920.6550.0830.139-0.004-0.0360.182浙江0.3430.4180.4300.5230.5280.0740.0120.0930.0050.185福建0.6900.3530.4300.5600.514-0.3370.0770.130-0.046-0.176山东0.4350.2890.1630.1890.199-0.146-0.1260.0260.011-0.236广东0.41

32、10.1450.0480.1640.135-0.266-0.0970.116-0.029-0.276海南1.2810.8530.8170.5650.942-0.428-0.036-0.2520.377-0.339东部平均0.4980.4250.4270.4590.475-0.0730.0020.0320.016-0.023中部山西0.6630.4670.5480.7750.767-0.1960.0810.227-0.0080.104吉林0.1990.3920.5450.5140.4890.1930.153-0.031-0.0250.290黑龙江1.0960.9510.9260.9320.951

33、-0.145-0.0250.0060.019-0.146安徽0.4240.4540.4500.3860.3940.030-0.003-0.0640.008-0.030江西0.3170.3530.4700.3380.2910.0360.116-0.132-0.047-0.027河南0.1870.1750.0940.1230.165-0.011-0.0820.0290.042-0.022湖北0.3140.2490.3170.2360.191-0.0650.068-0.081-0.045-0.123湖南0.3950.4610.4810.3980.3820.0660.020-0.083-0.016-0

34、.013中部平均0.4490.4380.4790.4630.454-0.0120.041-0.016-0.0090.004西部内蒙古0.7180.1940.1910.2050.295-0.524-0.0020.0140.090-0.423广西0.6740.7050.8220.7910.6500.0310.118-0.032-0.141-0.024四川0.4520.5340.6230.5190.6510.0820.089-0.1050.1320.199贵州0.7980.9581.1850.9780.8280.1600.227-0.207-0.1500.030云南0.7900.7791.0950.

35、8150.599-0.0100.316-0.280-0.217-0.191西藏0.0000.0001.0391.1221.0610.0001.0390.083-0.0611.061陕西0.4190.2580.7520.7970.840-0.1610.4940.0450.0430.421甘肃0.3780.4520.3590.7790.8060.074-0.0930.4200.0270.428青海0.5371.1021.1941.1080.9220.5640.092-0.085-0.1860.385宁夏0.3660.2960.6060.4540.406-0.0700.310-0.152-0.049

36、0.040新疆1.1161.1660.8860.9160.9200.050-0.2800.0300.004-0.195西部平均0.5680.5860.7960.7710.7250.0180.210-0.024-0.0460.157全国平均0.5050.4830.5670.5640.551-0.0220.084-0.003-0.0130.046注: 考虑到行政区划调整的因素, 表中的四川包括了现四川和重庆。表4东、 中、 西部石化产业Krugman专业化指数( 1990 ) 年份19901995 变化地区ABCDEB-AC-BD-CE-DE-A东部-中部0.3760.2950.3760.3850

37、.337-0.0810.0810.010-0.049-0.039东部-西部0.3670.4420.4880.4690.5080.0750.046-0.0190.0390.141中部-西部0.3660.2570.2310.1460.172-0.109-0.025-0.0850.025-0.194( 2) 非均衡分布程度为说明石化产业空间分布的非均衡程度, 首先来看产业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图1显示, 在1990 期间,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产业基尼系数明显提高, 分别上升了40.31%和37.72%, 这也说明两个产业, 特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布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而石油加

38、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基尼系数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从1990年的0.77下降为0.443, 即该产业集中程度在近20年来明显下降。由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 来的产业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8以上, 显现高度集聚的状态。图1石化产业各行业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1990 ) 从表5能够发现, 在1990 间,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三大集聚地均为黑龙江、 新疆和山东, 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集聚地的位置, 在1995年之后则由山东、 广东、 江苏和辽宁等省稳固地占据。而对化学纤维制造业而言, 其主要集聚区始终在变换, 但浙江和江苏两省

39、始终是该产业最为重要的省份, 两省该产业的产值之和已占到全国的近七成。上述测算结果表明, ( 1) 资源禀赋是决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集聚程度的关键因素, 因此该产业的集聚区域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 ( 2) 伴随近些年来成品油旺盛的需求和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 许多有条件的地区都加大了对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投入与发展, 这使得该产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下降; ( 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重要的原材料行业, 受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 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该产业的基尼系数明显提高, 但考虑到当前中国化工产品技术含量和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等因素,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集

40、聚程度仍有提升空间; ( 4) 由于受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化学纤维制造业更加趋向于集聚到具有传统产业优势的浙江、 江苏和福建等地。表5主要年份的石化产业集聚区行业年份19901995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龙江黑龙江黑龙江黑龙江黑龙江山东山东山东山东新疆新疆新疆新疆新疆山东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辽宁辽宁辽宁辽宁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辽宁黑龙江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江苏江苏江苏江苏江苏上海广东广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广东广东化学纤维制造业江苏江苏江苏浙江浙江上海上海上海江苏江苏广东广东浙江山东福建石化产业江苏江苏江苏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江苏江苏黑龙江辽宁广东广东广东四、

41、 石化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关系的实证检验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 并提出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具有自增强机制的假设; 在第四部分, 又对中国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多角度的测算。在此基础上, 本节将采用协整分析( Co-integrationAnalysis) 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CausalityTest) 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1.指标及数据说明本文选取产业集中度CR5指数代表产业集聚度, 表示石化产业产值排名前5位的省市之和占全国的比重。由于”减量化、 再利用、 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三项基本原则, 故选取石化产业单位产值能耗( S1)

42、 代表”减量化”原则, 而用该产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 S2) 代表”再利用、 再循环”原则。相关指标在1995 的数据见表6。为了避免数据的自相关性和剧烈波动, 本文对三指标分别取其平方根, 记为CR、 S1和S2。表6实证检验相关指标数据( 1995 ) 年份CR5( %) S1( 万吨标准煤/亿元) S2( %) 19951996199719981999 46.2347.00*45.9149.00*49.00*51.4252.2653.5054.9254.6554.8654.5150.073.15093.02402.80102.70002.34251.77121.

43、73851.82421.60591.31711.06540.90690.79990.00860.00690.00870.00800.00750.00630.00700.00560.00330.00430.00390.00420.0037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年度数据计算而得。由于国家统计局未公布1996、 1998和1999年各地区分行业的产值情况, 故表中打”*”号的CR5指数利用SPSS13.0软件中的”ReplaceMissingValues”功能进行缺失值填补。2.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关系分析本文首先采用ADF( AugmentedDickey-Fuller

44、) 方法, 检验上述三个变量的平稳性, 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表7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检验变量检验类型ADF检验值1%显著性水平临界值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10%显著性水平临界值结论CRCR*S1S1*S2S2*(c,t,o)(c,t,o)(c,0,k)(c,0,k)(c,t,o)(c,t,o)-1.449240-4.079201-0.338121-3.981503-2.764015-4.514364-4.9893-5.1152-4.2207-4.3260-4.9893-5.1152-3.8730-3.9271-3.1801-3.2195-3.8730-3.9271-3.3820-3.4104-2.7349-2.7557-3.3820-3.4104不平稳平稳不平稳平稳不平稳平稳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单位根假设; 表示一阶差分, 检验类型中的c表示带有常数项, t表示带有趋势项, k表示采用的滞后阶数, 根据AIC、 SC最优信息准则确定。当ADF检验值的绝对值超过临界值的绝对值时, 则拒绝原假设, 表明时间序列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