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省XX县
XX铜矿床详查地质报告
XX县XX铜矿
年 月
XX省xx县xx铜矿床详查地质报告
报告委托单位:xx县xx铜矿
矿 长: xx
报告编写单位:xx省地勘局xx院
院 长:
总 工:
编 写:
报告提交时间: 年 月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工作目的与任务 1
第二节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 1
第三节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1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2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3
第六节 矿权设置情况 3
第二章 区域地质 5
第三章 矿床地质 6
第一节 地 层 6
第二节 构 造 6
第三节 侵入岩 7
第四节 围岩蚀变及矿化带特征 7
第四章 矿体地质 8
第一节 矿体特征 8
第二节 矿石质量 8
第三节 矿体围岩及夹石 11
第四节 矿床成因 12
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3
第六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5
第一节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15
第二节 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简述 16
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18
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18
第二节 地质填图及质量评述 19
第三节 探矿工程质量及地质效果 19
第四节 采样、加工、测试工作及质量评述 21
第八章 资源量估算 24
第一节 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24
第二节 资源量估算对象及范围 24
第三节 资源量估算方法 24
第四节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24
第四节 矿体圈定原则 26
第六节 资源量的分类及块段划分 28
第七节 资源量估算结果 29
第九章 矿床技术经济概略研究 30
第一节 市场分析 30
第二节 建设规模及设计方案 31
第三节 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37
第十章 结 论 43
附 图 类
顺序号 图号 图 名 比例尺
1 1 xx省xx县xx铜矿床地形地质图 1:10000
2 2 xx省xx县xx铜矿床地形地质图 1:2000
3 3 xx省xx县xx铜矿床Ⅰ号矿体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4 4 xx省xx县xx铜矿床第0勘探线剖面图 1:1000
5 5 xx省xx县xx铜矿床第2勘探线剖面图 1:1000
6 6 xx省xx县xx铜矿床PD934坑道平面图 1:500
7 7 xx省xx县xx铜矿床PD870坑道平面图 1:500
8 8 xx省xx县xx铜矿床PD837坑道平面图 1:500
9 9 xx省xx县xx铜矿床Tc0探槽素描图 1:100
附 表 类
附表1 xx省xx县xx铜矿床资源量估算综合表
附表2 xx省xx县xx铜矿床测量成果表
附表3 xx省xx县xx铜矿床普通试样登记表
附表4 xx省xx县xx铜矿床内、外验比较表
附 件 类
1:委托书
2:地质勘查资格证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工作目的与任务
xx省地勘局xx院受xx县xx铜矿委托,于xx年3月对xx铜矿进行了地质详查工作,并根据以往地质工作提供的基础地质资料,于xx年12月对该铜矿床进行了资料收集和详查地质报告编制,为该矿床取得采矿权及后期开发提供资源保证。
第二节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
xx铜矿床位于xx省xx县境内,行政隶属xx省xx县xx乡管辖。
矿区范围为一长方形,具体坐标范围为:东经105°38′15″-105°39′00″,北纬32°53′45″-32°54′45″;拐点直角坐标:①X 3643324,Y 18559644 ,②X 3643324,Y 18560800,③X 3642475,Y 18560800 ,④X 3642474,Y 18559644 ,面积2.16平方千米。
xx县-xx乡乡级公路只达乡政府,距离110千米,到矿区则还需修建约20千米道路;从工作区到xx铁路的燕子砭车站88千米,虽有公路相通,但由于山高坡陡,阴雨天难行,交通条件较差。
本次详查工作范围距离xx-xx的县级公路直线距离约5千米,须修10千米矿山专用道路,交通不便(见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工作区位于南秦岭南缘,地貌为中低山区,地形较复杂,植被发育,海拨高度680-1425米。
工作区水系属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支流柯家河由北向东南自工作区通过,区内水源可满足生活和生产所需。
工作区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水麦、玉米、红薯等,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桦、栎等。
矿区是xx县贫困山区之一,农业以玉米、大豆、小麦等旱地作物为主,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别无特产。
矿区周围矿业开发较为兴旺,周边有砂金采矿点数处、大茅坪铜矿、阳坝铜矿等。生产、生活资料均需由汉中和勉县等地供给。
沿xx-xx公路有高压输电线路通过,矿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用电则须自备。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20世纪60年代地矿局系统对该区域内进行过1/20万地质调查,并填制了1/20万地质图和矿点图,基本查明了区内地层、岩性、构造展布规律,并在该区发现一个较大的铜重砂异常。
70年代中后期,西北冶金地勘局、xx地矿局和xx有色地勘局先后在区内进行了1/5万分散流扫面并发现了一批分散流铜金异常,期间发现了阳坝铜矿床。
2002年,xx矿产开发院对xx县xx铜矿区开展了初步地质预查找矿工作,发现了Ⅰ、Ⅱ、Ⅲ号矿体,并对矿带、矿体进行了稀疏控制,认为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2003年,作为xx县的招商引资项目,xx铜矿进入该区进行地质普查找矿工作。受xx铜矿委托,西北冶金地质勘查局六队和部分其他地质技术人员对该矿进行找矿工作指导,大致了解了矿区的基本地质概况、水文地质概况和矿床开发的工程技术条件。
2004年底,我单位派人对工作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经综合分析认为区内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详查工作从xx年3月至xx年11月,历时约1年,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
xx铜矿床详查工作量统计表 表1
工作项目
单位
比例尺
工作量
矿区地质图
平方千米
1:2000
2.16
槽探
立方米
2300
坑探
米
2500
普通分析
件
187
岩矿鉴定
件
35
内验
件
34
外验
件
30
小体重测试
件
30
岩矿石全分析
件
10
物相分析
件
10
组合样
件
12
选矿样
件
1
本次详查工作由xx铜矿出资,累计投入地质勘查费用331.8万元,基本查明了勘查区内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并进行了矿山开采技术经济分析。
本次详查报告编制人员有:xx等。
第六节 矿权设置情况
xx年9月2日-xx年9月2日xx铜矿获得了“xx省xx县xx铜矿普查” 项目的探矿权人资格,勘查登记证号xx,登记面积2.16平方千米。在登记区的四周为登记空白区,且地质工作程度低,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第二章 区域地质
该区位于摩天岭褶皱带之玉泉坝-平头山复向斜。
区域上地层区划属昆仑秦岭分区,矿区大面积出露元古界碧口群中部的细碧岩、角斑岩及安山凝灰岩、英安凝灰岩等,其中尚夹有具有热水沉积成因的含铁石英岩透镜体等,这些岩层呈交互状态,总厚度达5300-8300米,表明此层成岩环境多变;从区域资料分析,该层岩石中铜的丰度高于世界同类岩石丰度的数倍,可为后期铜的成矿提供丰富的矿质来源。
本区构造区划属秦岭板块南秦岭逆冲推覆系,区内的八海-姚渡断裂不仅控制了区内的地层分区,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其平行的断裂组和其次生的北东向断层及节理组,多为石英脉充填,亦为铜矿体的赋存场所,表明其为含矿热液的通道和赋矿构造。该断裂由大致平行的断层组成,糜棱岩化、角砾岩化强烈;断层面向北倾,还有一系列与之锐角相交构成“入”字型断层组,其走向多为北东-南西向;伴随该断层产生的一组北东向区域性节理组,往往为后期石英脉充填,区内铜矿即赋存于其中。
区内岩浆侵入活动较弱,以分布一些岩株状花岗岩、花岗斑岩及闪长岩等为特征。
区域变质作用较弱,主要为绿泥石化,原岩(细碧岩、角斑岩、凝灰岩等)的组构特征明显。
同处碧口群火山岩中的xx县阳坝铜矿、宁强茅坪铜矿、徐家坝铜矿与本区铜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相同,矿床成因类型近似,可知本区成矿环境良好。
第三章 矿床地质
第一节 地 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碧口群中部岩层,为绢英千枚岩与火山碎屑岩交互层的一套岩系,中夹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含铁石英岩的透镜体,以下部碎屑岩组及顶部假粒状砂质板岩或厚层变质砂岩作为本层标志。主要岩性:绢英千枚岩、安山凝灰岩,夹凝灰砂岩、英安凝灰岩及石英岩透镜体。石英岩及安山凝灰岩往往含铜,矿区的Ⅰ、Ⅱ号矿体就产于安山凝灰岩中。地层倾向一般在155°左右,倾角70°。
第二节 构 造
去内的八海-姚渡断裂不仅控制了区内的地层分区,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其平行的断裂组和其次生的北东向断层及节理组,多为石英脉充填,亦为铜矿体的赋存场所,表明其为含矿热液的通道和赋矿构造。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按照走向可分为北东向断裂组、北东东向断裂组,其它方向的裂隙发育,但规模较小,且对成矿影响不十分明显在此不加描述。
1、北东向断裂组:
为矿区最为发育的一组断裂,其走向基本与地层走向一致,形成宽度不等的破碎带,走向上具有舒缓波状特点;在矿区发现1条,长度大于2000米,倾向南东,倾角75°左右,该组断裂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断裂。其间岩石主要为石英绿泥片岩,片理化较强。
2、北东东向断裂组
该组断裂在矿区内不甚发育,长度大于300米,走向20°-45°,倾向南东,倾角70°左右;该组断裂往往错断北东向断裂,对矿体亦有破坏作用;局部沿断裂有石英脉或充填,与铜矿化关系不大。
第三节 侵入岩
区内岩浆侵入活动较弱,以分布一些岩株状花岗岩、花岗斑岩及闪长岩等为特征;形态多以其侵入时的构造空间形态为其产态,发生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铁碳酸盐化等蚀变。
第四节 围岩蚀变及矿化带特征
一、矿化蚀变带地质特征
区域变质作用较弱,主要为绿泥石化,原岩(细碧岩、角斑岩、凝灰岩等)的组构特征明显。
铜矿化产于北东向断裂中段的xx上一带,矿化蚀变带长大于800米,铜矿体充填于断裂中,上、下盘均为片理化的石英绿泥片岩,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为黄铁矿化、硅化。
二、围岩蚀变特征
主要围岩蚀变为黄铁矿化、硅化、孔雀石化。
1、黄铁矿化:黄铁矿呈它形-半自形微细粒立方体,粒径0.03-0.5毫米,呈星点状或稀疏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
2、硅化:石英呈它形微细粒,粒径0.02-0.7毫米,呈条带状集合体及星散分布。
3、孔雀石化:呈细脉状、薄膜状或团斑状集合体分布于岩石中。
第四章 矿体地质
第一节 矿体特征
通过勘查,在北东向断裂中含铜矿化蚀变带内发现Ⅰ、Ⅱ号两个铜矿体。
Ⅰ号铜矿体,地表分布在3-4线间,由6条探槽和5层坑道控制。矿体出露标高为1063-824米,已有工程控制的最低标高为837米,最高标高为1050米,最大控制高差213米,矿体深部边界尚未完全控制;矿体地表长346米,平均视水平厚度2.37米(真厚度1.20-5.01米),厚度变化系数46.41%,属稳定型;矿体品位一般为1.03-5.60%,平均3.06%,品位变化系数32.79%,属稳定性。
矿体形态为似层状,沿走向和倾向具膨缩变化现象,矿体连续,与地表比较厚度、品位有变厚变富的趋势。
矿体受北东向片理化含铜矿化蚀变带控制,二者的产状大致相同,在走向和倾向上呈同步波状变化;矿体走向65°左右,倾向南东,总体倾角70°左右。
各工程见矿情况见表2。
Ⅱ号铜矿体,由Tc0、Tc2探槽和PD934控制。分布于北东向片理化带中,位于Ⅰ号铜矿体上盘;长150米,厚2.02米,含铜1.37%;矿体呈似层状,产状142°∠70°。由于矿体较小且为完全控制,本次资源量估算不包含该矿体。
第二节 矿石质量
一、矿石的物质组成
1、矿石矿物组成
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磁铁矿,偶见闪锌矿,及少量褐铁矿、孔雀石、蓝铜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绿泥石、石英、白云石。
黄铜矿:呈铜黄色,它形微细粒,粒径0.02-0.3毫米,在矿石中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于非金属矿物粒间或裂隙中;矿物含量一般5-15%。
黄铁矿:呈浅黄色,它形—半自形微细粒,在矿石呈浸染状或沿层理分布,与黄铜矿共生;矿物含量一般1-3%。
磁黄铁矿:浅黄色,他形粒状,星散状分布于黄铁矿、黄铜矿粒间,且与二者共生。
磁铁矿:他形粒状、板状,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绿泥石粒间;一般矿物含量1-2%。
孔雀石与蓝铜矿:仅见于地表氧化矿石中,成薄膜或细脉状分布。
xx铜矿床Ⅰ号矿体工程见矿情况一览表 表2
勘探线号
工程号
见矿标高(米)
剖面视水平厚度(米)
平均品位
(Cu×10-2)
(Au×10-6)
4
Tc4-1
1050
1.62
1.07
0.47
2
Tc2
1005
2.08
0.65
0.36
0
Tc0
940
1.59
0.33
0.20
1
Tc1
850
1.10
3.29
0.40
2
PD1010坑口
1010
2.68
1.99
0.24
PD1010CM1
1010
3.88
2.79
0.36
4
PD1010CM2
1010
3.18
3.31
0.48
PD1010CM3
1010
3.50
3.50
0.49
PD983坑口
983
3.30
2.15
0.22
2
PD983CM1
983
4.26
4.57
0.54
PD983CM2
983
3.28
4.18
0.39
4
PD983CM3
983
3.70
3.52
0.28
PD983CM4
983
2.70
4.41
0.51
PD934CM2
934
5.48
3.62
0.34
2
PD934CM3
934
3.34
5.60
0.60
PD934CM4
934
1.98
4.09
0.39
4
PD934CM5
934
1.60
3.44
0.23
2
PD870CM3
870
2.50
3.20
0.30
PD870CM4
870
1.48
2.95
0.52
PD870CM5
870
1.30
2.74
0.23
4
PD870CM6
870
1.58
3.15
0.43
PD837CM1
837
1.50
2.83
0.45
2
PD837CM2
837
2.25
2.85
0.39
PD837CM3
837
1.43
3.12
0.45
4
PD837CM4
837
1.49
2.93
0.35
0
PD870CM1
870
2.12
2.16
0.32
绿泥石:鳞片-片状,沿长轴方向定向排列,集合体呈纹层状;矿物含量50-55%。
石英:有两种类型,①呈它形微细粒,粒径0.01-0.08毫米,集合体与绿泥石共层或星散状分布于绿泥石间,含量10-15%;②呈它形不等粒状,粒径0.05-0.7×1.2毫米,粒径小于0.1毫米,呈脉状或不规则状集合体沿层理充填,部分较大颗粒具波状消光,含量8-5%。
白云石:呈它形微细粒,分布于金属矿物粒间,含量较少。
2、矿石的化学成份
岩矿石化学全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矿石的矿物成分简单,岩矿石的化学成分也不复杂,主要由硅、钙、铁、硫、镁、铝等元素组成,主要有用元素为铜,伴生有益组份为金,银无论在矿石中还是在围岩中均无太大的变化且含量低,其他伴生金属含量亦低;有害元素锑、砷等含量低,其中砷0.006-0.020%;矿石中硫的含量为4.53-10.27%。
矿石中主要有用组分为铜,伴生有用元素是金和硫。铜品位波动于1.03-11.15%,一般为2.15-6.60%,平均品位为3.06%,品位变化系数32.79%,属均匀型。金品位波动于0.10-0.72×10-6,一般0.20-0.30×10-6。
二、矿石的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
它形粒状变晶结构:石英、黄铁矿和黄铜矿呈粒状集合体,石英的结晶程度低于后两种,这是原生矿石的主要结构。
碎裂结构:为一种动力变质结构,特征是矿石中的矿物颗粒多呈碎裂状或具碎裂纹,但保留矿物的晶形,石英颗粒多具波状消光。它是原生矿石中常见的结构。
交代残留结构、交代蚕蚀结构:主要表现为石英、黄铁矿交代黄铜矿。
2、矿石的构造
块状构造:为硫化物集中产出部位的常见构造,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铁矿)为矿石的主要成分(大于80%),构成块状集合体。
片状构造:为一种具动力变质特征的矿石,早期的脉石矿物石英、绿泥石和白云石等被挤压,定向排列,而后期的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等沿片理面浸染状分布。
细脉浸染状构造:黄铁矿、黄铜矿沿脉石的裂纹充填交代呈细脉状分布,或金属矿物的颗粒于脉石中呈不均匀状集聚。
三、矿石类型
1、矿石自然类型
根据含铜矿物的赋存状态,将矿石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硫化矿石两种类型。
(1) 氧化矿石:上指矿石中90%以上黄铜矿已氧化成孔雀石、蓝铜矿的矿石。该类型矿石仅存在于地表,零星分布,本次计算过程中无法加以划分单独计算。
(2) 原生硫化矿石:是指矿石中黄铜矿处于未氧化的原生状态下的矿石,本次详查的Ⅰ号矿体除地表局部有(氧化深度0-0.2米)少量氧化矿石之外,其余均为原生硫化矿石。因地表局部少量氧化矿无法单独划出,在本次计算中一并作为原生矿石计算。
2、矿石工业类型
根据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和矿石选冶特征,本次详查范围内矿石的自然类型分为一种,即黄铁矿化磁铁矿化黄铜矿化石英绿泥片岩型,其对应的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硫化矿石。
第三节 矿体围岩及夹石
本次详查矿体的围岩大部分为安山质凝灰岩,一般近矿部位则蚀变为石英绿泥片岩;各矿体内均无夹石。
一、围岩特征
1、角斑质凝灰岩:主要分布在矿区的西北部,呈灰白色、灰绿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绿泥石等,呈它形微晶及细粒集合体,其次为它形粒状石英;黄铁矿呈细粒分散状出现,占1-3%。近矿部位有不同程度的交代蚀变、硅化及黄铁矿化。
2、安山质凝灰岩: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东南部,灰绿色,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斑晶和基质均为钠长石和绿泥石,其次为石英、绿帘石;黄铁矿呈半自形-自形立方体和五角十二面体散布在岩石中。
3、石英绿泥片岩:为近矿围岩,灰绿色,他形粒状片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绿泥石、石英,含少量白云石等。
二、围岩与矿体的接触关系
1、断层接触:矿体的上下盘多为此种接触,断面明显,肉眼可分辨矿石与围岩的界线。
2、渐变关系: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的界限,矿体赋存在石英绿泥片岩中,偶见矿石与围岩的界限需靠分析结果区分。
第四节 矿床成因
矿区位于碧口地体中部,出露岩性为变质中基性海相火山岩(原岩为石英角斑岩、细碧岩等),其中含有很高的Cu、Pb、Zn、Au、Ag等成矿物质,特别是凝灰岩中铜含量大大高于地壳平均值;在海底喷流沉积形成的初始矿源层的基础上,晚期强烈构造岩浆活动使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而形成矿床。
该区区域地质背景与阳坝铜矿极其相似,其出露岩石又与白银铜矿类似,故认为该铜矿属火山岩黄铁矿磁铁矿型铜矿床。
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在本次详查过程中,委托辽宁抚顺红透山铜矿选矿厂对矿石进行了加工技术性能的试验工作;因本矿床矿石与xx县阳坝铜矿矿石极其相似,此处亦将两矿床矿石的选冶性能进行比较。
一、矿石特征对比
xx铜矿铜矿石与阳坝铜矿矿石特征见表3。
阳坝铜矿为多年生产矿山,其选矿回收率均保持在90%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xx铜矿与阳坝铜矿铜矿石特征对比表 表3
项目
矿区
矿石类型
结构构造
矿石矿物
品位、厚度
xx
原生硫化铜矿石
它形粒状变晶结构,交代残留结构;片状、细脉浸染状、块状构造
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铁矿、磁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绿泥石、石英、白云石。
平均3.06%;厚度平均2.37米
阳坝
原生硫化铜矿石
它形粒状变晶结构,交代残留结构;细脉浸染状、块状构造
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褐铁矿、孔雀石;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绿泥石、石英、白云石。
平均2.34%;厚度平均2.54米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矿山矿石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预计本矿的选矿回收率可达90%以上。
二、选矿试验结果
本矿床矿石的物相分析结果显示,其自由氧化铜和结合氧化铜含量占1.52%,次生硫化铜和原生硫化铜含量占98.48%,表明矿石具有良好的可选性。
辽宁抚顺红透山铜矿选矿厂进行的小型试验研究结果如下:
矿石量:20千克;矿石品位:铜3%,硫4.5%,含金、银微量。
磨矿细度、药剂用量和浮选时间试验表明,以磨矿细度70%、药剂用量20克/吨、浮选时间8秒、白灰用量2千克/吨为最佳。
综合闭路试验:实验条件:磨矿细度70%,浮选时间8秒,黄孚用量20克/吨,浮选油用量10克/吨,白灰用量2千克/吨;试验流程:采用一粗、二扫、三精闭路试验;试验结果:回收率91%,铜精矿品位25%。
三、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xx铜矿为原生硫化矿石,矿物结晶颗粒较粗,脉石矿物简单,易解离、易磨、易选;矿石可浮性好,浮选流程简单,采用一般流程即可获较满意的选矿指标。
同时,本矿床矿石中含有较多的磁铁矿和磁黄铁矿,在进行工业生产时可考虑增加磁选设备以提高矿石的工业利用价值。
另外,本矿床矿石中有害组分极少,所伴生的Ag、Ni、Pb、Zn等含量低,可暂不考虑综合利用,Au则在铜精矿中计价,更简化了采、选手段,有利于铜矿的回收,可提高铜矿的工业利用价值。
第六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秦岭南缘,嘉陵江流域柯家河下游,地形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山脉走向北西向,区内属沟谷地貌。铜厂坡是区内的最高点,海拔标高1425米,最低侵蚀基准面(柯家河)海拔680米,最大相对高差745米,一般200米左右,属中等切割的低中山区。
矿区属温带潮湿气候区,年降水量532.5-1062毫米,年平均潮湿系数0.51-1.25,气候湿润,降水充沛。
柯家河为矿区最大的河流,位于矿区西南部,它汇集了上游支沟的水量。河流流向由北西向南东,常年流水,可供矿山生产、生活用水;其他沟谷为间歇式流水,平时水量极小,不能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但在雨季,经常出现洪水,威胁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
2、矿区地质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不发育,主要为分布于矿区中部的北东向断裂,以片理化为其主要特征;北东东向的断裂为后期断裂,规模较小。这些断裂发育程度、断裂性质和岩石本身机械性能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岩石的导水、贮水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均一性。因而区内岩石含水性和富水性表现了明显受岩性和构造控制的特征。
3、岩石的含水性
矿区出露地层为元古界碧口群中部岩层,主要岩性安山凝灰岩,夹凝灰砂岩、英安凝灰岩及石英岩透镜体。
(1) 含孔隙水的第四纪堆积物
零星分布于沟谷及山坡低洼处,主要由坡积、残积、冲洪积的粘土、砂、砾组成,厚度极小,此层地下水对矿坑充水意义不大。
(2) 含裂隙水的石英绿泥片岩
分布于矿区中部,为含矿层,厚度约50米,偶见矿坑的滴水即为此层内含水的表现,属含裂隙的弱富水岩层。
(3) 隔水岩层
区内广泛出露的安山质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层,地表局部虽有风化裂隙,但发育深度一般不大于20米,且多受残坡积物充填,层内岩石裂隙不发育,不含水,起隔水作用。
二、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1、矿体分布及埋藏条件
本次详查的矿体分布受矿区中部的片理化带控制。矿化蚀变带长度大于700米,详查的资源量分布于3-4线之间,772米标高以上,位于当地最底侵蚀基准面以上。
2、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如前所述,矿床受北东向的片理化带控制,含矿构造蚀变带宽50米左右,矿体上、下盘岩石均为石英绿泥片岩,矿化蚀变带本身是矿坑充水的主要含水层,该矿化蚀变带分布于北东向的沟谷边部,地表沟谷中仅降雨时有水,可能补给未来矿坑。但矿体出露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该部分水量可以由矿坑自流排出,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
本次详查工作中,针对Ⅰ号矿体在837米标高以上施工了5层水平坑道,坑道中岩石均呈干燥—潮湿状态,局部地段沿构造裂隙有小滴水。
综上所述,本次详查的Ⅰ号矿体产于北东向沟谷边部,矿体上部无大的地表水体流过,矿体埋藏于富水弱的石英绿泥片岩中,详查区段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切割有利于矿坑自然排水,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裂隙类充水矿床,简单型。
三、矿山供水条件
矿区西南部的柯家河常年流水,水量大,可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
第二节 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简述
一、工程地质条件
矿体上、下盘围岩为石英绿泥片岩,矿石一般硅化较强,从已施工的坑道看,围岩结构致密,不需支护;矿床开采条件有利。
矿体为出露地表的陡倾斜矿体,矿体附近侵蚀基准面标高大致为860米,可采用平硐开拓,用留矿法采矿。
本地区属地震活动不强烈地区,近两百年来没有出现大的可感地震,椐陕西省建设厅文件,宁强县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适应修建各种建筑物。
从矿区地形地貌特征来看,新构造运动不强烈,矿区范围内没有明显的滑坡、山体垮塌等地质灾害现象及其隐患存在。
矿床开采范围内,矿体及围岩中砷、锑、铅等有害组分含量很低,对生产安全和环境不会造成危害。
详查工作中施工的5层坑道中没有涌水现象,因此未来矿山生产不会影响附近居民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对探矿坑道进行粉尘测量,符合国家标准。
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一、矿床勘查类型的确定
划分矿床勘查类型,依据主要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
本次勘查的xx铜矿Ⅰ号主矿体规模中等,长度346米,延深大于200米,类型系数0.4;形态简单,呈似层状,类型系数0.6;矿体真厚度1.20-5.01米,平均视水平厚度2.37米,厚度变化系数46.41%,属稳定型,类型系数0.6;矿石品位1.03-6.60%,平均3.06%,品位变化系数32.79%,属均匀型,类型系数0.6;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无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态影响较小,类型系数0.3;上述5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和值为2.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及矿床的具体特点,本矿床的勘查类型可定为Ⅱ类型。
控制的勘查工程参考间距为120×100米(走向×倾向)。推断的勘查工程间距为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放稀一倍,即240×200米(走向×倾向)。
二、手段与方法的选择
地表详查工作,是以地质填图结合槽探揭露进行的,填制了矿区1/2千地质图,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表地质特征和矿化规律,用槽探控制圈定了矿化蚀变带、铜矿体,槽探在矿体出露地段进行了适当的加密,手段与方法的选择是合理的、有效的。Ⅰ号矿体在用5层坑道,以沿脉配以穿脉坑道对矿体进行了控制。详查范围内对矿体的控制和研究程度,基本达到了探求相应级别资源量的要求,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是合理的、有效的。
三、工程布置和工程间距
详查工程以勘探线形式布置,相邻勘探线间距为100米,勘探线以基本垂直矿化蚀变带和矿体方向布设,方向为330°。
Ⅰ号矿体地表以100米间距槽探、局部加密到50米进行了详细控制,深部坑道按地表矿体出露标高落差30-50米布设,以沿脉为主配以50米间距穿脉,实际工程网度为50×30-86米,达到了详查的控制甚至探明的程度。
第二节 地质填图及质量评述
本次详查工作中填制了1/2千矿区地质图,面积2.16平方千米,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对于重要的地质界线配合追索法进行圈定;地质观测点400个,地质点以界限点和构造点为主,占地质点总数的2/3以上,地形底图为实测的矿区地形图,图内工程点和测量控制点较多,地质点参照工程点和测量控制点,采用半仪器和目测定位,误差较小;各种地质界线的连接在野外进行,矿区共施工探槽14条,均由全站仪施测,弥补了地质点位的误差。矿床地质图达详查精度。
该图较详细地反映了矿带地表地质特征,矿化富集规律,准确圈定出了矿化蚀变带和矿体,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
第三节 探矿工程质量及地质效果
一 、槽探工程
矿化蚀变带上共施工探槽14条。基本以100米间距控制了矿化蚀变带和矿体,槽探工程挖到了原岩,质量良好,基本达到预期地质效果。
二、坑探工程
详查工作中,针对Ⅰ号矿体浅部施工了5层坑道,坑道规格为1.80×1.80米,共施工坑道2500米。沿脉坑道局部地段由于矿体走向变化没能严格沿矿体掘进,穿脉坑道均控制到了矿化蚀变带及矿体。总之,坑道工程地质效果良好,经检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三、测量工作
1、矿区坐标系统
矿区采用的平面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中央子午线为105º。投影面高程选至高程抵偿面。
2、完成工作量:⑴控制测量:控制面积2.5平方千米,其中D级GPS点3个,E级GPS点5个,二级导线点7个,且都埋石;⑵地形测量:本矿区共完成1:2000地形测图0.98平方千米,其等高距为2米,采用1988年版图式;⑶工程测量:矿区共测量探槽7条,测量坑道5个。
3、质量评述
⑴ 控制测量:①平面控制测量:矿区首级控制为D级GPS网,采用仪器为Ashtech GPS接收机,D级网是在国家二等点基础上发展而来,观测时间150分钟,D级网的布设采用网连法,从而使多余观测大幅度增加。其最大闭合环为13.3千米,实测闭合差为0.067米,而限差为0.134米,最小闭合环为1.3千米,实测闭合差为0.005米,而限差为0.021米,最大点位中误差为6.4毫米,最小点位中误差为5毫米,均符合规范要求,投影面高程取至1250米处,平差中采用基线协方差,并取双差固定解为最终成果;E级网的布设按边点混合法布设,观测时间为80分钟,最大点位中误差为5毫米,最小点位中误差为2.6毫米,投影面高程为1000米,平差采用基线协方差;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上又布设了两条二级闭合导线,首级控制及二级导线点均埋有水泥桩。两条二级导线按左、右角观测,二测回测定,测角中误差分别为4.2″和4. 4″,各项野外观测限差均符合《规范》的规定。②高程测量:本矿区D级GPS网及E级GPS网其高程均采用GPS高程,拟合高程与等外高程导线相比较,其高程互差在0.05米左右,充分说明GPS拟合高程完全可以作为地质勘查及地形测量的高程基准;二级导线采用三角高程导线,观测中采用三联角架法,垂直角观测两测回,两条二级导线全长分别为2.8千米和4.1千米,其闭合差分别为17毫米和27毫米,野外各项观测限差均符合《规范》的规定。
⑵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采用全站仪配合小平板,分两组实施。两台全站仪分别为拓普xx600和索佳SET2B,地形点主要采用坐标法测定。测图采用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绘图采用1988年版图式,基本等高距为2米。经野外剖面法实际检测,有98%的点位符合规范要求,各种图式符号及综合取舍运用恰当,地形测量质量合格。
⑶ 探槽测量:矿区的探槽测量,全部都是在控制点上,用全站仪一测回测定。因全站仪的精度较高,故探槽坐标的精度符合《规范》的规定。
⑷ 坑道测量:本矿区坑道施工的坑道共5条,总长2500米,用全站仪左右角观测,两测回测定,各项观测限差均符合《规范》要求。坑内导线点均为埋石点。
4、作业执行的规范
矿区执行的是《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工程测量规范》。
第四节 采样、加工、测试工作及质量评述
一、取样
基本分析的样品采取,探槽和坑道中是刻槽取样,样槽断面规格用经验类比法确定为10×3-5厘米,样品长度1-1.6米,个别小于1米。经检查采样质量合乎要求。
岩矿石全分析样品主要从副样中提取或单独采取。
内部和外部验证样分别从副样和正样中提取。
组合样根据矿体和控制中段的不同和矿石类型不同分别从副样中采取。
物相分析样根据矿石类型和矿体的不同部位分别从副样中采取。
矿石小体重样在坑道和探槽中采集后,野外皮纸包裹,矿蜡密封后送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711总队岩矿测试中心进行测试,野外样品的采集充分考虑了矿石类型和代表性。
二、样品的加工
矿区所有化学试样加工均由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711总队岩矿测试中心承担,试样加工过程按切乔特公式进行:
Q=Kd2
Q为缩分后样品重量(千克)。
d为缩分时样品做大粒度(毫米)
K为缩分系数。
试样加工流程见图2。K值取为0.5,经内外验证,取值是合理的,加工质量可靠。
三、测试工作
承担样品测试及内验工作的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711总队岩矿测试中心,是经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2003)量认(陕)字(F0175号)]。承担外验工作的“有色金属西北矿产地质测试中心”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可的实验室[(91)量认(国)字(F0723号)]。详查工作中的基本分析项目为铜、金。
为了检查评价样品加工、测试质量,进行了内部和外部验证,共进行了内、外部验证各1批次,内验总超差率2.94%,总合格率97.06%;外验总超差率3.33%,总合格率96.67%,结果表明分析质量良好,具体见表4、表5、表6。
xx铜矿床试样加工流程图 图2
原 样
粗 碎
中 碎
过 筛
细 碎
过 筛
缩分台
烘 干
棒 磨
暂时留存或抛弃
副 样
保管样
交化验
称重
取K=0.5
粗碎保留16公斤
Q=8公斤 d=4毫米(5目) Q=8公斤(低于16公斤不缩分)
d=4毫米(5目)
Q=8公斤
d=4毫米(5目)
过筛(10目)
拌匀
Q=4公斤 d=2毫米(10目) Q=4公斤
d=2毫米(10目)
Q=2公斤 d=2毫米(10目) Q=2公斤
d=2毫米(10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