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3宋代耀州窑解析.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831127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3.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宋代耀州窑解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3宋代耀州窑解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3宋代耀州窑解析.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3宋代耀州窑解析.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3宋代耀州窑解析.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耀州窑耀州窑一.发展历程二.特征三.类型四.名窑遗址五.藏品欣赏六.鉴定一一.发展历程发展历程1.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旧称同官,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2.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宋代六大窑系,终于民国。,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

2、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二二.特征特征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

3、。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耀州窑青瓷的主要特点:纹饰刻的非常清晰,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

4、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至今,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陈炉镇11个村庄几乎家家烧瓷,被誉为陈炉不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镇作坊并为国营陶瓷厂。20世纪70年代,在李国桢等专家的帮助下,恢复了耀州窑的传统技艺,生产出耀州青瓷

5、、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三三.类型类型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等,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四四.名窑遗址名窑遗址唐宋瓷窑遗址,1984年在耀州窑遗址发掘出土了一处唐宋时期烧造瓷唐宋瓷器的作坊和窑炉遗迹。保留较为完好的有宋代制瓷作坊一组,内有粉碎原料工具石臼、练泥池、安装转轮的轴坑、烘干坯件的火炕、施釉用的陶缸及沉淀的釉药等遗物、遗迹。作坊外有与生产相联系的堆料场、晾坯场、烧成窑炉等重要生产设施遗迹。还保存有发展有序叠压关系清晰的多座宋代烧瓷窑炉,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宋代耀州窑陶瓷生产工艺的各个环

6、节,在中国同类瓷窑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五五.鉴定鉴定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其青瓷产品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2)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3)器型丰富,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其中力士炉颇具特色,炉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唐代唐代1、器胎特征:早中期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铁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器表

7、多不见唐器中常见的黑点状铁斑。白胎器为稍晚期,质地相当纯净,色相当白,呈洁白或白中略灰色调致密度和均匀度与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妆土。2、器釉特征:黑胎的青釉瓷,釉色为,暗蓝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常有开片,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透明度好,亦有开片,较黑胎器少,为该窑历代青瓷中最为淡雅的瓷器。3、造型特征: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较大。4、装饰手法:划花、剔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极少见到)。5、装烧工艺特征:早期采用一器一支垫(三足支垫)一匣钵进行单件支烧烧成后盘

8、碗满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点支烧痕,后来又发展为三点或一大堆托珠法,烧成后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烧痕或底足粘满砂粒;晚期采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6、施釉特征:通体施釉到底,多饰裹足釉。7、底足特征:器物底仍较大,做玉环底,足多外撇。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数黑釉、酱釉及白釉褐绿彩瓷。宋代宋代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

9、,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小颗粒和气孔;中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和淡青色;中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度好,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

10、,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6、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

11、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7.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金代金代 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莲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1、胎釉特征:前期胎呈浅灰色且略显偏褐,此时很少见到宋橄榄色,多见豆青和翠青色,还烧有月白釉瓷;后期改为专为大众烧造的大路货,胎呈土白色、浅黄色、白中微黄、白中微棕黄等色,致密度和精细度略差,青釉呈青黄、黄青、姜黄等色。盘碗内底

12、有涩圈。2、造型特征:造型浑圆厚重,碗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于腹壁,呈倒柱式造型。3、装饰手法:刻花、印花。4、装烧工艺特征:金元明各时期,所使用的窑炉结构及燃料均与宋代相同类,但金后期至元明,通风和炉体日渐增大,炉内气氛的变化也不在认真控制,所产青瓷几乎都具有姜黄色特点。5、施釉特征:器内外施釉,足底露胎。6、底足特征:玉环底,器底多饰釉,但底足多不经二次修整,足内墙外斜,外底多呈鸡心状,纹样多层次分布。月白釉创烧于宋代晚期,成熟于金代,胎于同期青瓷相似,宋晚期月白釉,青度大,白度小,近似淡青色,釉层亦薄,还常在盘晚内壁或内心加饰印花装饰;到了金代,青色大大减弱,而白度明显增强,一般器物往往呈

13、灰白或月白色,上乘者往往呈青白色,以白中隐隐透出青色为特点,多为素面,浑圆敦厚,釉层加厚,透光性差,如蜡似玉。7、产品特征:前期以烧制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为主,后期烧姜黄釉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元明元明元代产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 状凸起。1、胎釉特征:前期胎呈土白、土黄、黄白色,底足露胎部位呈土黄色、棕黄色或棕红色,釉多呈姜黄色,少数为青黄色,器内满釉,多数有瑟圈,器外姜黄釉施釉部位,初期与金代相似,为通体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随后改为外底和器足无釉露胎,还烧黑釉、酱釉、茶叶沫釉、白釉及少数白地黑花瓷。后期和明代变化很大,姜黄釉瓷已降为少数,胎釉更为衰落,胎多呈土白、土黄色,底足露胎部位往往为棕红、棕褐色;青釉除姜黄色外,还见黄色、黄褐色、青褐色等;器外少见满釉。多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现象;此时,多见白地黑花瓷,还有白釉、黑釉、酱釉和茶叶沫釉瓷,器物施釉部位,大体与同时期姜黄釉瓷相似。2、造型特征:元代时,最流行敛口圆腹大碗。造型趋简单。3、底足特征:玉环底特征为加宽,足内墙外斜,并演变为宽直圈足,挖足较深过肩,宽圈足加高。4、产品特征:前期以烧姜黄釉青瓷为主,后期以烧白地黑花为主,同时兼烧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六六.藏品欣赏藏品欣赏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