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企业生命周期诊断与应用.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823759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生命周期诊断与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企业生命周期诊断与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企业生命周期 作者:唐海滨 | 原创 | 2007-11-22 11:57 | 获1票 投票 投票人 标签: 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生命周期特征      企业具有生命力的观点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企业有机体类似于生物有机体存在生命周期的观点也被人们所认识。马歇尔曾以森林中的树木对公司生命周期作过类比:“岁月或迟或早都要对它们发生影响……,它们逐渐地失去活力”。——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中译本,第326页。此观点有两方面含义,在理论上,认为时间的流逝导致企业活力的丧失,这在观念上类似于人的衰老过程。但是各种企业可以具有与个人的生命周期十分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至少在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完整的告诉我们为什么企业会被创立,什么因素决定企业衰退的速度。在实践上,企业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活力缺乏而导致失败,而是被其它企业兼并。美国在本世纪初出现的企业大兼并浪潮,美英两国在80年代中期发生的接管风波,证明了企业死亡的重要意义。这种接管活动虽然十分踊跃,但规模还是小于60年代发生的吞并风波。各国企业发展的不同经历说明,不同的国家,企业平均寿命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产业经济理论认为产业生命周期存在并有一定的规律,那么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在经济界,人们并没有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企业增长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多数对经济增长的正规的新古典分析都假定:生产率增长是外生的。卢卡斯和罗默(1988)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物质资本积累的作用与企业资产,力图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联系起来。现在则需要建立一个关于企业的诞生、成长及死亡的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将产业经济学与企业经济结合起来。从而说明经济增长、产业增长与企业增长的关系。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内涵 在西方,一般认为公司的平均寿命为30年。企业如果生产相同的产品就会衰退。企业如果过了鼎盛时期,就难以焕发出革新的活力。如果没有充分的实力承受住亏损,企业就会落伍。在日本即使基础雄厚的基础材料产业,脱离本行业的比率也在逐年上升。无机化学行业已达66%,有色金属行业为56%,化学合成纤维行业为46%,连“船大调头难”的钢铁行业,也表示要逐步向电子技术、精细陶瓷革新领域发展。甚至涉猎住宅建设及健康设施产业,并积极向新材料及尖端技术新领域开展业务,以求自己的未来生存之路。随着石油危机的到来,日本那些纤维厂家已经进入成熟产业的行列,也开始挺进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领域,脱离正业的比率正在加速扩大。因此,若干企业的成长过程已经显示出企业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正确认识企业生命周期规律和正视这个现实,对于我国理论界和决策阶层意义十分重要。只有承认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对待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才能制定出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政策,而不至于说搞活企业,则是若干大中型企业政策均一样。承认企业生命周期,对于从行政官员刚刚转入企业家阶层的我国的厂长(或经理)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正确分析本身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企业发展做出理智的判断,制定出相应的经营战略和策略。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考察,企业将经历从幼稚、成长到成熟、衰退的发展阶段,从而形成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我们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称为幼稚企业、成长企业、成熟企业和衰退企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其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以及产业生命周期有关。我们先来讨论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一)幼稚期   处于幼稚期的企业我们称为幼稚企业,这一时期主要是指企业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始于两种情况,一是在获得一定专有技术后由个人独资、集体合资或国家投资创建的企业;二是由原有企业接管其它企业而转业的新企业。我们主要讨论前一种企业。这个阶段企业生存性弱,抵抗力很低,所以具有风险性,很容易受到产业中原有企业的威胁。企业处于学习阶段。市场份额低,管理水平低,固定成本大,管理费用高,产品方向尚不稳定,企业增长波动较大,破产率也很高。这是一个由期望时期转变为实际的、有效的产品和服务的时期。幼稚企业也有其特长,具有初生牛犊的创新精神,一般设备先进,产品具有特色和竞争力。幼稚企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建初期的可行性分析,与市场预测和投资决策的关系很大。   我们一般可把企业发展的头十年称为幼稚期,在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小阶段,孕育期(投资建厂1-5年)、开业期(一般1-3年)、成长初期(2-3年)。在孕育期主要是投资建厂过程,一般为1-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搞好投资可行性论证,专有技术的购买和从事建厂工作。这一阶段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创建人必须慎重研究该企业创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厂址的选择,拟采用的专有技术及工艺技术。企业机构设置、职工来源和人员培训。企业建设项目的实施、组织设计。投资估算、成本、效益的研究以及同行业地位及未来国内外市场前景等。开业伊始,生产批量小,固定成本高,广告费用大,销售费用大,销售量小,企业此时很难获利。在开业初期(1-3年)是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企业无盈利,势单力薄,很容易夭折。是企业新生儿阶段。在成长初期(2-3年),企业主要是解决生存问题,如果在产业中能站住脚则会给企业的迅速成长带来动力和希望。所以这一阶段的企业主要是充实自己的实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保证在零增长的基础上适度有所增长。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严格内部管理。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小企业在这一阶段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容易转业和破产。请看下面几个表格。 表1:美国新设企业数等情况的变化 年      新设企业数(10000公司) 企业纯增部分指数(1967=100) 破产企业数 (10000)公司 每10000企业中的破产企业数 1960          18.3 94.5  1.54 57 1965      20.4 99.5 1.35 53 1970     26.4 107.1 1.07  44 1972      31.7 115.5 1.96 38 1973      32.9 115.5 0.93 36 1974      31.9 111.2 0.99 38 1975      32.6 108.9 1.14 43 1976      37.6 117.2 0.96 35 1977     43.6 126.6 0.79  28 1978      47.8 132.9 0.66 24 1979      52.5 131.2 0.76 28 (资料)美国统计摘要(1980) 表2 英国小企业失败率   建筑业的制造业 批发 汽车 零售 清算 8%          19% 8% 15% 停业          2% 6% 5% 9% 被接管          13% 8% 5% 4% 总死亡率        23% 33% 18% 28%   注:这是英国1963年存在的小企业到1970年为止破产、停业或被接管的百分比—即对八年内可能性的估计。   表3 1960年英国公司在十年内生存的可能性 规模类别    资产界限 (百万英磅) 生存可能性 被接管的可能性 清算的可能性 1 657 0.73 0.27 0.00 2 35-65 0.80 0.20 0.00 3 15-35 0.73 0.27 0.00 4 10-15 0.67 0.33 0.00 5 5-10 0.67 0.33 0.00 6 2.5-5 0.50 0.50 0.00 7 1-2.5 0.59 0.41 0.00 8 0.5-1 0.57 0.38 0.05 9 0.25-0.5 0.42 0.48 0.10 10 <0.25 0.42 0.41 0.17 表2、表3资料来源:西里尔·利维基:《西欧小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中译本。   表4 日本各行业中小企业转业情况(1967~1968年)   行业 调查的工厂数 转出的工厂数 转出率 转入的工厂数 转入率 食品         48611 290 0.5 244 0.4 纤维             46362 1112 2.1 885 1.6 衣服            15903 969 5.2 1133  6.1 木材           29152 957  2.9 946  2.9 家俱             15127 909 5.2 908 5.1 纸浆、纸            10419 722 6.1 628  5.0 出版、印刷            17003 509 2.6 570  3.0 化学             4518  273 5.3 276 5.4 石油、煤               556 33 5.3 31 5.0 橡胶制品              2922 252 7.5 294 8.7 皮革              3938 291 6.1 277 5.8 窑业            17631 449 2.2  343 1.7 钢铁              5280 517 9.1 573 16.1 非金属             2758 308 10.1 334 11.0 金属制品            29919 4241 12.4 4232 12.4 一般机械            24809 3340 12.1 3831 13.8 电器机 械        13263     2012 13.4 2099 14.0 运输机械            10526 2331 19.6 1891 15.9 精密机械          5231 768 12.9 720  12.1 武器             12 6 46.2 8 61.5 其它制造业            21669 2216 8.7 2282 9.0  合计         325514 22505 6.0  22505 6.0 资料来源:中小企业厅《中小企业动态分析》,转引自[日]《70年代的日本中小企业》第49页。   表5 战后日本企业的倒闭情况 年份 件数 年份 件数 年份 件数 年份 件数 1955  605 1960 1172 1965  6141 1970 9765 1956  1123 1961 1102 1966 6187 1971 9206 1957  1736 1962 1179 1967 8192 1972 7139 1958  1480 1963 1138 1968 10776 1973 8202 1959  1166 1964 4212 1969 8523 1974 11681 资料来源:[日]市川弘胜编著《现代日本中小企业》,新评论出版社1974年版,第268页。 从上述各国资料反映的情况表明,①企业的创建愈来愈多,特别是中小企业,我国也是这样我国的企业从1985年的35万个增加到1989年的800万个,增长了21倍。1989年大中型企业一年就增加了1500个,城乡个体企业1978年仅0.32万个,1989年增长为612.42万个。②大型企业生存能力较强,而中小型企业则较弱,特别是小企业。英国规模较大企业(如资产在500万英磅以上的),在四年内的生存可能性都在67%以上。破产的几率为零。而小企业10年内总死亡率平均则为25%。在美国1960-1979年中每年平均破产企业约1万家,多数也为小企业。日本80年代以来每年约有1万家小企业破产。在我国,个体工业企业1989年比1988年减少2万多家,村办工业企业减少1万多家,其它类型企业则在增加。③在幼稚期企业转业率较高。从表4可看出,日本中小企业平均转业率为6%左右,高于大企业平均转业率的2.6倍。 (二)成长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企业称为成长企业。企业在幼稚期能够生存下来,会很快转入成长期,我们一般把成长期分为两个时期:迅速成长期(企业寿命在10-15年期间)和稳步成长期(15-20年期间)。企业闯过幼稚期后,一般来说已由小型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中型企业已发展为较大企业。在这一阶段,企业年龄和规模都在增长。这时的企业已经全面成长,经济实力增强,市场份额逐步提高,竞争能力增大,已能在产业中立住脚跟,企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也很强,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配套产品。所以企业进入了青年时期,生命力很强,这一阶段是企业迅速成长时期。主要表现是企业增长速度加快。以我国三资企业为例,改革开放后,三资企业迅速发展,1985年以前,许多三资企业处于投资建厂阶段,现在最早的三资企业已经进入成长初期和迅速成长期。三资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速度在逐年增加,每年与上一年相比1985年为39.5%,1986年为34.2%,1987年为66.4%,1988年为61.5%,1989年为42.7%,1990年为42.8%,1991年1-6月份为42.4%。平均每年以40%速度递增。乡镇企业也是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平均每年以20%速度递增。相比之下全民工业企业(大都是成长后期企业)年平均发展速度为8.4%。美国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麦西金公司1983年提供的研究报告表明,属于美国企业家协会的70家会员公司(均属迅速成长的中型企业)在过去5年里,销售额每年至少增长15%,1982年美国中型企业销售额平均增长为12%,资本的平均回收率为10%,而其中处于迅速成长的中型企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达43%,资本回收率为14%,在这个指标上超过了《幸福》杂志列举的美国发展最快的250家大公司。此外,据日本学者分析,迅速成长期企业转业率比幼稚期要降低60%以上。采用新发明、新技术的几率也高于其它时期的企业。在成长后期,企业进入稳步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企业已接近成熟期,是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在本产业中已经成为“骨干企业”,是中型企业的延伸,但尚未发展为大企业。此时的企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这主要因为生产的重复化进展、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服务的多样化。经有关专家的考察发现,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能进入稳定成长阶段,成为“骨干企业”的。这种类型企业的突出特点是企业由优秀的企业家领导,他们是积极承担风险、开展创造性事业活动的经营者。这些企业具有革新精神。它们介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具有两面性,容易隐蔽企业的实力,使人们不易看出它的势力强弱,从而保持一定的实力。所以它们多以稳定增长速度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根据美国的《最先信息》杂志列举的1980年在股票店头市场(即公开买卖股票的交易所)登记的388家稳定增长企业来看,其存在形态是多样化的。这388家“骨干企业”,销售额都未满一亿美元,5年内平均自有资本的利润率都在15%以上,自有资本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从产业布来看,属第一产业的,仅1家,占0.3%;属第二产业的,有254有,占65.5%;属第三产业的,有133家,占34.3%。在第二产业中,属于制造业的有288家之多。在制造业中电子业方面有39家,计算机方面有13家,精密仪器方面有13家,卫生保健产品方面有9家,特殊化学品方面有7家,宇宙开发方面有6家。这样看来,这些企业半数以上与高科技有关,也是当代“骨干企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骨干企业”大多是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类型,属于生产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应用现有技术来发展的企业较多,而高科技企业较少,这是一个现实差距。同时我国“骨干企业”布局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这种情况很难使我国整个经济进入稳定增长和成熟经济阶段。 (三)成熟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我们称为成熟企业。考察企业的演变史,就可以发现进入成长期的企业就为数不多了,而成长为成熟企业得以留存下来则更是凤毛麟角了。有许许多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被淘汰了。进入这一时期的企业大多都从骨干企业发展为大企业或较大企业。我们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成熟前期(寿命一般在20年以上),第二阶段称为脱成熟化阶段(也叫成熟后期或蜕变期)(一般寿命在30年以上)。如果说这两个阶有什么区别的话,我们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成熟前期,是骨干企业向大型或较大型企业的演变和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内部大多还是单一单位(单厂形式),企业还是企业家式的经营方式。企业内尚未形成经理阶层。在资本主义企业里,企业家仍是企业的所有者——资本家。在经营管理上的突出特点是企业已建立起庞大的采购和销售组织。此时的企业向前延伸结合到销售,向后延伸结合到采购,从采购到销售,取得了原料和销售的控制权。这就是这一时期企业成长的规律。这一阶段的企业,技术装备精良,资金雄厚,人才济济。产品形成系列化,企业处于中速发展,经济效益很高。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一般都是行业骨干。成熟后期则是大企业向现代巨型公司或超级大企业演变的重要时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脱成熟化阶段。它与成熟前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企业内部的多单位和经理阶层的形成。我们称这种企业为经理式企业即是现代高阶层管理的实践和程序,是从经由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成长起来的。此时的企业已走向内部单位的多元化和集团化。企业能更有效地进行日常的产品流程的协调和未来资源的分配,从而促进了企业的低速持续成长,并造成了管理工作的职业化。那么为什么叫脱成熟化呢?在企业成熟后期,原有企业的销售增长已钝化,与企业的规模很不适应,为了使自己企业重新迈入增长的轨道,或者开辟新的事业,或者对原有事业采取新的战略(如经营重点发生战略转变),从而达到新的活性化,这个过程叫做脱成熟化。企业在成熟前期一直按一定比例不断增长,并取得长期好效益的现象称作“增长的经济”。企业进入成熟后期,企业增长的主力事业增长力丧失,增长钝化,这时企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增长的经济不能实现,效益下降,成本开始上升,士气受影响,官僚主义加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企业重新迈入增长轨道,就要采取脱成熟化步骤。一般均采取开发新事业而转换老事业结构和用新产品或新事业体系使成熟事业再活性化。所以我们说企业在成熟期这一期间,在成熟前后期要发生较重大的变化。企业如果很成功地从前期演变到后期,企业将继续生存下去。如果完不成这种转化,该企业就会从此衰退下来直至死亡。 (四)衰退期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称为衰退企业。衰退企业表现为几种情况。一种是在成熟前期的企业未实现后期的演变,即未脱成熟化而衰退下来,这是紧接着成熟前期就衰退下来的。另一种是在脱成熟化后企业自然进入衰退期。还有一种是脱成熟化后企业成长为超级大企业进入该种类型的企业成长阶段。无论那一种情况事实上都说明企业仍遵从自然死亡的规律,有诞生,就有衰落和死亡。但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转化成另一种新形式,这也是一种衰退。关于超级企业的讨论我们将在有关后续文章中专门叙述。其它两种情况的衰退,一方面受产业寿命周期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患了衰退症。如果该产业已到了衰退期,自然影响到企业,使企业跟着衰退。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大都是大企业,因此很容易患大企业病,主要病症有:官职增多,官僚主义横行;妨碍联系的本位主义;企业家精神的泯灭;部门之间责任的推诿;士气低落;满足现状,失去渴求精神;应变能力下降;“名门意识”使人丧失危机感;走过场的会议多;重用唯唯诺诺的人;TQC活动平庸化等等。如果得了并发症就难以救药。其结局是企业解体;卖掉部分资产成为中型企业;被吞并;企业重组焕然一新。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主要特征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生命周期主要是描述单个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是对企业成长的一般概括,具有普遍性。并不能单纯拿某一企业来对号入座。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生命周期具有如下特征: (一)非线性 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演进具有非线性特征。   如果以企业增长和时间作为参数,其生长曲线是S形,S分布上看属偏态分布曲性型。见下图1。 (二)一次性   企业生命周期的周期性呈一次性周期形态。它经历幼稚、成长、成熟直至衰退的过程。 (三)模糊性   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具有模糊性特征。它大致经历孕育、成长、成熟和衰亡的几个阶段,这是真实存在,但其分界又是模糊的。我们不能对其硬性规定,只能是依据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大致有所划分。至于企业何时进入某一阶段,这要依具体情况和不同企业而定。即使是同一时间诞生的同一行业的企业,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周期性特征。 (四) 不规范性   企业生命周期具有不规范性,也就是说各种企业所表现在各个阶段的特点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它们的成长规律和成熟特点存在千差万别。 (五)相关性   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增长存在相关性,但非线性。日本经济学家清成忠男在《企业家革命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译本)一书中曾描绘了企业的发展过程,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请看下图2。 清成忠男以1975-1976年金融市场的各种条件和技术开发状况为前提。考察了一般企业从投资到成熟的过程,认为企业从创业开始的五、六年内,如果销售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就可以公开股份。达到这个阶段,正式组织能够产生,专门的经营者(企业家)有必要存在,作为骨干企业的实体也开始具备。从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增长随企业寿命而增加,尔后平稳发展,成熟后期而递减。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却很难定量加以描述。但是这种周期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规律。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企业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并努力使企业的稳步成长期和成熟期后延,或及时进行蜕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