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科学活动反思小班科学活动反思一:小班科学活动请你摸一摸反思请你摸一摸这是一节小班的科学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不同的特性。难点是引导幼儿去摸一摸各种东西,大胆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掌握了活动的重难点,开展活动时心中就有了目的,能更好的引导幼儿去思考、探索。以下就说说活动中的一些得失。一方面,在活动前我做了充足的准备。知识经验方面,为了更好的将“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词汇介绍给幼儿,活动前我上网查找含义,并将这些特性性词含义简朴化,即转变成幼儿所能理解的词语。在物质准备方面,我遵循纲要的规定,“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尝试。”“
2、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活动前,我收集了许多生活中具有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不同特性的东西,并分组摆放。这些准备工作,为幼儿探索提供了条件,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不同,开展活动时侧重点不同。如:在介绍冷热特性的东西时,出示一些准备好的东西,幼儿一触摸就能很好的说出来,还能说出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冷热的东西,我发现幼儿对于冷热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因此,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将幼儿的一些经验进行了提高。而对于软硬的东西,在幼儿触摸过这些东西以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幼儿说不出,我看出幼
3、儿不知道用如何的语言来表述。因此,我重点进行了介绍,并且边示范边向幼儿讲解软硬的不同“软的东西我们用手摆弄可以让它变形,而硬的东西我们用手怎么摆弄它都不会变形”,边说边把软硬的词语教给幼儿。为了检查我的方法是否有效,我又出示了几种物品,请幼儿去摸,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幼儿按照老师的样子去触摸东西,一会幼儿就说出了哪些是硬的的,哪些是软的。通过这种方法,幼儿不久就分清了软和硬。在介绍粗糙和光滑的时候,发现幼儿对粗糙的东西的结识经验比较少,摸完以后也是说不出,因此,我向有介绍了粗糙和光滑东西的特点,如:“粗糙的东西,手摸在上面给人不舒适的感觉,而光滑的东西摸上去,手就很舒适,有种滑滑的感觉。
4、”为了丰富幼儿这方面的经验,我还准备了许多具有这些特性的物品,让幼儿去触摸,给幼儿更多感受的机会,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整个活动中,我采用带问题去探索,先分散,再集中讲解,再分散探索的形式。这样幼儿就会从无意识的触摸转为故意识的触摸,幼儿记忆得会更牢。其三,活动中也有一些局限性的地方,如:最后的在活动室里摸一摸,由于人数较多,可以改为游戏时个别幼儿分组进行。便于老师指导和观测,而更利于幼儿扩大探索的空间。对于刚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来说,在科学探索方面,幼儿的知识经验还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欠缺,对一些科学活动的操作规则缺少经验。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活动中注意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丰富幼儿的知识
5、经验,不断完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班科学活动反思二:小班科学活动落叶案例反思(1863字)我们幼儿园座落在美丽的玉渊潭公园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每到秋季来临,各种花草树木的种子、果实、叶子随处可见,光园内就有石榴树、松树、柿子树等多种植物。这些都是孩子们操作的好材料,结合课程组推荐的培养儿童好奇心89个科学活动一书,我开展了落叶这一科学活动。通过这次活动的实践,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幼儿园科学教育应当是一种如何的启蒙教育。一、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爱好从幼儿周边生活中取材,给幼儿提供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幼儿一定很投入。所以我以落叶为材料,开展了一次有关落叶的科学活动。由于园内植物
6、很多,落叶随处可见,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总是被地上的落叶吸引,经常有孩子捡来颜色鲜艳的叶子送给我,班里的桌椅下,孩子们的口袋里也时常出现落叶的身影,它们都是孩子们偷偷带回来的,孩子们对落叶有着浓厚的爱好。活动准备阶段我与家长链接,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在公园里、家周边、来园的路上,收集落叶,种类尽量多一些,然后把收集到的落叶带到幼儿园投放到科学角。这样材料得到了丰富。收集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过程,使幼儿对落叶有了初步的认知。二、创设宽松的氛围,将幼儿摆在主体的位置,引发幼儿积极探索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来到公园里捡各种落叶。面对草地上厚厚的落叶,他们兴奋无比,有的跑上去踩一踩,有的摸一摸,有的踢一踢,更有
7、的直接躺在了上面感受落叶的松软,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观测、探索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姿。也收集了大量落叶。面对我们一起收集的落叶,大家开始了观测、讨论,以往我会把每一个环节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等等考虑的特别细致,可现在通过对培养儿童好奇心89个科学活动一书的学习,我会思考出大体几个环节,几个问题,每一个环节具体要做什么,要看孩子们的反映,灵活应对,要让孩子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减少一直是老师牵着孩子走的现象。现在孩子们使用自己找来的材料进行探索,他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而此刻作为教师要做的是观测他们的行为,聆听他们的想法,跟随他们的思绪,适时的抛出引导他们的
8、问题。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没有压力,敢说,敢做,能将自己的认知毫无保存的表达出来,孩子们发现了落叶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并能根据这些特性进行分类。 三、做幼儿的帮助者,根据实际随机调整教育方案和孩子们一起到公园捡落叶,可当孩子们面对草地上那厚厚的,松软的落叶时,他们都跑到草地上跑啊,跳啊,踢啊,忘掉了自己来的目的,他们此刻感爱好的不是捡落叶。我赶紧变换教学形式,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的感受满地的落叶,把捡落叶推迟,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
9、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爱好,试探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当随时随地的观测幼儿的爱好,以幼儿爱好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四、允许“儿童的科学”中包含不科学的成分,保护幼儿绝妙的想法在活动中,孩子们讨论到了“树叶为什么从树上落下来”,有的孩子说,是被风爷爷吹下来的,有的孩子说,小树叶太顽皮了,它们想跑去别的地方玩。很显然它们的理解是不科学的,他们不知道树叶落下来的真正因素。我们应允许幼儿去想象,猜测落叶的秘密,这样也许会导致幼儿一些“错误”结识,但
10、是它作为幼儿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要故意义得多。我们应允许“儿童的科学” 中包含某些不那么科学的成分,即泛灵论,实在论,人为论等思想。帮助幼儿产生绝妙的想法并对拥有这些想法充满信心,具有证据。这不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所期待的吗?在这次活动中,通过科学启智的理念,我比以往进步了很多,孩子们不单单在落叶的活动中结识了落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结识到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活动的过程中我总是紧张“我不讲,他们会知道吗?”,“再放纵下去会不会偏离了主题?”等等。对自己角色作用把握的还不是很好,还不是十分放的开。在此后的活动中要将主权真
11、正的交给孩子们,教师根据幼儿探索的需要灵活的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成为幼儿学习的帮助者。最后,非常荣幸可以参与本次课题,感谢课题组的培训,感谢我们园领导的大力支持,“科学启智”这条道路,我会坚持走下去!走好!小班科学活动反思三:小班科学活动大的和小的教学反思(1700字)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运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重在激发幼儿的结识爱好与探究欲望”。小班幼儿在生活中开始不断接触大小不一的事物,但他们对于事物的大小关系尚未形成清楚的概念。科学活动大的和小的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易于
12、引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的爱好和探究欲望。所以我认为此活动适合在小班开展。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一、活动目的:1.能从三个同类物体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2.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3.乐意用简朴的句子表述自己的操作。二、活动重点:比较三个物体的大小。活动难点:乐意用语言来表述。三、活动准备:布口袋、幼儿画册(三)、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物品实物及图片四、活动过程:1导入:.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爱好。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谁想来摸一摸里面装着什么?(幼儿摸出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茶杯)点评:用“神奇的口袋”的形式导入,充满了神秘感,让幼儿感觉到好奇,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13、2区别大小,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1)引导幼儿观测,区别大小。师出示大茶杯和小茶杯,提问:看,它们是什么呀(茶杯)?它们同样吗?哪里不同? 师总结:(指着茶杯)“这是大茶杯,这是小茶杯”。(2)幼儿学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要说完整哦。请个别幼儿学说后,请幼儿一起说一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点评:教具的运用恰当与否也关系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恰当的教具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本环节中,教具的选择很重要。应控制好物品的变量,选择形状颜色等特性相同或相似,大小不一的物品,避免给幼儿导致误导。(3)在教室里找大小。(师事先要布置好一些大小不一的物品及图片)师
14、:小朋友们,尚有一些大、小不同样的东西藏在我们的教室里了,我们来看一看谁能把它们找出来?引导幼儿仔细观测教室环境,并请幼儿介绍找到的物品,注意要说出“这是大的,这是小的”。规定要说完整。点评: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运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环节通过引导幼儿观测其所熟悉的教室环境,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大小关系的理解,贴近幼儿生活,使得幼儿既感爱好又易于接受。在观测时,幼儿观测得很仔细。我们班幼儿找到了老师的大椅子和小朋友的小椅子;教室里大的日光灯和小的消毒灯以及老师墙饰中大的泡泡和小的泡泡等等。但表述时,幼儿易表达不完整,需要老师提醒后才用完整的语句表达。3区别
15、同类型中3个大小不同的物体的大小,学说“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1)再次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爱好师:小朋友们从布口袋里摸出了什么呀?(颜色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气球图片)读:1440次 大小:2KB(共2页)(2)幼儿比较三个物体大小,并学习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师: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样?(大小不同)谁能告诉我,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请幼儿指出最大和最小的气球并用语言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点评:本环节较之上一环节的难度有所增长,但幼儿操作起来仍然比较简朴。4幼儿练习,完毕画册。(1)分发幼儿画册,在老师指导下做相关练习。(2)请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述练习
16、的内容。课后反思:由于课前各方面的准备比较充足,本节课进行得很顺利。再加上本节课的各环节层层相扣,难度逐渐加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通过环境的创设和运用,引导幼儿观测身边的事物来拓展幼儿经验,使得幼儿的学习过程轻松而愉悦。纲要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次接触小班的幼儿,对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不具有直观的感受,因而在目的制定期对于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的掌握有所欠缺。再加上现在幼儿的视野相对开阔,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本次活动目的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偏向简朴,挑战性较小。因此,对于本次活动的目的我认为,在制定期可以再适当增长一些难度
17、,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现有水平,促进幼儿的发展。小班科学活动反思四:小班科学:罐子的声音活动反思(1066字)又有小朋友来过生日啦!爸爸、妈妈不光拎来了一个大蛋糕,还拿来了每人一瓶旺 牛奶,孩子们兴奋的摇摆着罐子,“老师,罐子里有水的声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足运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刚巧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在无锡公开了一个小班科学:罐子的声音,看完她的活动实录感触颇深,本来科学活动还可以这样上,我也曾有幸现场观摩过她的教学活动,应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自然、风趣风趣,令我非常佩服。在幼儿园组织的科学通关活动中,我很想对这一活动
18、进行尝试。小班科学:罐子的声音此活动的重要设计意图是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我根据我班幼儿的特点,制定了以上目的,并以以下环节进行:一、 一听摇一摇。这一环节重要是通过摇摇空罐子、找找有物体的罐子, 让 幼儿区分不同,幼儿初步得出结论:没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没有物体;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有物体。二、 一听猜一猜。为自己罐子宝宝里面的东西找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提成三组坐下。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知道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三、 听一听玩一玩。结合幸福拍手歌的音乐,让幼
19、儿玩红绿灯游戏,通过音乐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四、 延伸活动。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从活动设计来看,层次清楚,步步第进,目的层层贯彻,但从我当天活动的感觉来看,觉得有几点做的不是很好。一方面准备工作不充足,因三位老师共用一份材料,罐子从上一位老师拿过来以后我没数个数,没检查盖子是否有破损,导致罐子多而分组不便,所以开始部分发现这一情况后,有点紧张,语言不够规范,语速较快。另一方面:各环节时间的把握不恰当。重点没有突出,如第二环节应设为难点与重点处,时间应稍长一些,让幼儿充足体验不同物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最佳再加以验证。在第三环节
20、,听一听玩一玩中,我用的时间长了些,虽本意是想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但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进行节奏活动。也许观念的不同吧。(我认为是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感受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快乐。)最后,应老师能做到教育无痕,应老师能做到收放自如,而我却,这就是特级教师与我们的距离吧!我想,如有时间进行试上,或许问题就能及时暴露,及时调整,及时解决了。虽活动不是很成功,可我不后悔进行尝试,但在此后的活动中还是要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思想。小班科学活动反思五: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学反思(1626字)教材分析: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从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和模仿性学习入手,通过听声音、猜声音、学声音、
21、发明声音等活动,增强孩子对声音的敏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和可变性。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以科学为主导,巧妙地将生活、语言、音乐等领域有机渗透,互相整合。把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引入活动,把酸奶瓶变为形象生动的“瓶宝宝”来吸引幼儿,激发爱好,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贯穿各个环节,让幼儿通听一听、猜一猜、摇一摇、试一试等环节在玩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玩,体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发现“瓶宝宝”唱歌的秘密,探索用力大小不同能使“瓶宝宝”唱出不同声音的歌,不同的东西装进“瓶宝宝”肚子里,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萌发幼儿好奇、好问、乐于尝试、喜欢探索、敢于表达的学习品质。活动过程:第一环节请幼儿尝试匹
22、配瓶盖,这一过程重要是锻炼孩子旋瓶盖的小肌肉动作和学会观测挑选大小合适的瓶盖(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用有趣的提问吸引孩子进入活动:“天气冷了,瓶宝宝的帽子找不到了,我们帮它找一找,找到大小合适的帽子给它戴上吧,要带紧哦,假如用小手摇一摇帽子掉下来的话瓶宝宝就要感冒了。”第二环节是请幼儿装豆豆,摇一摇,探索制造声音的方法。教师先提问“瓶宝宝会唱歌吗?”然后将装好“豆豆”的瓶宝宝摇一摇,让幼儿发现瓶子里装进东西会发出声音,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接着,请幼儿操作装“豆豆”,考虑到真实的豆豆颗粒较小不方便操作,由于第一次活动用区域材料中喂小动物的串珠颗粒代替豆豆,请幼儿装。他们都很享受装和摇的乐趣,装
23、进去以后摇一摇能发出声音,都乐此不疲。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操作,我还自编了儿歌“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吃好拧紧小帽子。”幼儿操作的时候,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加以提醒引导,他们都操作地很有效。第三环节是摇瓶宝宝,感知用力大小和声音轻响的关系。我先示范用力摇和轻轻摇的时候瓶宝宝发出的声音轻重不同样,用形象的语言提醒“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请幼儿感知。再请幼儿跟着老师为改编的歌曲大鼓小鼓伴奏,教师边唱边摇:我是一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我是一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结束环节是一个延伸活动的提问:“是不是瓶宝宝肚子里装东西就会发出
24、声音了呢?”引发幼儿的思考。为他们在自由时间或区域活动时,进一步探索“放不同的材料到瓶子里发出的声音是不同样的”做好铺垫。活动反思:1、科学活动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寻找生活中最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材料,很容易吸引孩子进入幼儿,同时也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衔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活动中的酸奶瓶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以收集的,这次是请家长和孩子一同搜集带到幼儿园的,因此在出现瓶子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很“自豪”地说:“这个是我带来的!”教师在选择让瓶宝宝唱歌的材料时,也考虑到是幼儿平常生活中常见的、随处可取的,教室里现成有的材料,幼儿也很熟悉。2、托小班科学活动应以形象的游戏贯穿,有个具体的形象会让幼儿不久进行
25、探索的情景。比如一开始给瓶子找瓶盖,我就说成给“瓶宝宝找帽子”,他们立即就积极地投入,并且告诉幼儿“要把帽子戴紧,要不然会感冒”,他们就都把盖子拧紧了。活动过程中,孩子难免会不断地摇瓶子,但我在提醒的时候会说:“瓶宝宝唱累了,请它躺在你的小腿上休息一下吧!”而不是简朴直接地说“不要摇瓶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探索爱好),孩子们就会安静地管好瓶子听老师讲再操作。3、科学活动不是一次集体活动就结束了,要引发幼儿后续的探索。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摇瓶子发出的声音就不同样;装数量不同的相同东西,摇瓶子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样;不是所有的东西装进瓶子里都有声音,比如:棉花、纸片等。所以,最后的提问,能引发孩子继续探索,将这些材料投放进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由地再尝试操作。4、改善之处:瓶子上面可以适当装饰,将瓶宝宝的形象变得可爱些,更容易让孩子有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