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探索与实践_孙杰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80756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探索与实践_孙杰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探索与实践_孙杰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探索与实践_孙杰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探索与实践孙杰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21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 22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双重规定:一是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从落后国家走向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为更高形态社会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实现生产关系及其建立其总和之上的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总之,中国式现

2、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现代化。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既有利于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理解,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不仅率先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程。因此,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探索与实践,对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定位与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或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人口大国条件下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性,又具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为我们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指针

4、,也为我们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方法论依据。这一论断,是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既反映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现代化的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拓展与新的飞跃。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炯然相异,是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范围内从未有过的“新现代性”建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 22 24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这一新现代性将“人口规模巨大”和“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首要旨归,是对“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

5、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当代阐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高度凝练。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体现了新现代性的总体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现代化所遵循路径的重点指引。“走和平发展道路”则是站在全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视角,开辟出以尊重各国发展权益为前提的新型大国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为中国经济长足发展和现代化行稳致远注

6、32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入持久动力。在现代化的层次与领域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包括但不限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并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提到最高位置。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东北探索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就在前期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率先开启了通过农业积累建设现代化工业的探索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以苏联援建的 56 个重大项目为核心,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形成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创造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模式,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空间位势在我国经济中的空间位势降低。东北空间位势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空间格局,也反映了东北地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模式的必然性。这一空间位势呈现的基本路径是:发源于东北东北领跑沿海领跑区域扩散均衡的过程,因此东北地区角色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必然性。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为世界范围内工业增长最快的区域,相应地其经济地位也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逐步取代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引领者。上述工业化空间进程的变化,导致了

8、东北 GDP 地位的不断降低。国家调控的“大东北”与地方运作的“小东北”交织在一起,是东北地区体制机制转变迟缓的主要原因。虽然 21 世纪以来实施的东北振兴战略使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有待解决的空间。所以,东北地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和现代经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彰显了东北地区现代化建设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由此,展开了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振兴东北的序幕,开启了东北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2003 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的实施,标志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正式

9、启动。国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先行先试了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养老保险并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取得突破、积累经验后推向全国,为全国发挥了重要试点示范作用,产生了全局性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振兴进入新的十年。东北振兴和现代化建设开始由“解贫脱困,卸掉历史包袱”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突出“四化”同步发展,突出创新驱动,打造“东北振兴”竞争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振兴进入新的十年。东北振兴和现代化建设开始由“解贫脱困,卸掉历史包袱”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东北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促进

1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视角下,突出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突出“四化”同步发展,突出创新驱动,打造“东北振兴”竞争新优势。新时代,东北地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点、以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为方向、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路径,以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为旨归,全面推进东北的全方位振兴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诸多突破。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串联式”现代化与“并联式”现代化的典型范例,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也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三、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全面振兴取

11、得新突破与全面现代化的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在 2022 年 8 月视察辽宁时又进一步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新422023 年第 2 期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体现了中央对东北地区的

12、战略定位,也明确了东北地区全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这主要关涉发展定位与政策指向两个方面。一是现代化新征程中东北的发展定位。新时代新征程中东北的发展定位包括三个层面:在时代定位上,东北的现代化建设和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现代化,关涉到国家的“五大安全”,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这个定位对于东北是时代要求,更具使命意味;在关系定位上,东北全面振兴与现代化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多要素综合性的体现,不是单向突进,而是系统工程,应着眼于整体推进;在空间定位上,东北振兴与现代化建设,要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格局中成为

13、主力和先锋,要在东北亚地缘战略的视野下发挥经济稳定、军事平衡、文化交流的支撑作用,更要在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实现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和交流合作,成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区域板块。二是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政策定向。新时代新征程中东北走向全面振兴与现代化的政策定向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在问题定向上,应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东北地区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振兴发展动力活力,解决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在发展区域优势上,要适应东北现代化的特殊性,粮食生产、生态资源、寒地冰雪经济是东北地区的独特优势,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如何把认识的成果变成改革的成果,如何把绿色变成特色,是摆

14、在东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发展动力定向上,要聚焦创新驱动,要把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破除思想束缚和障碍。真正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抓好以科技人才、企业家人才、实用型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引进、留住领军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最为关键的是,激发企业家创业热情,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从具体层面来看,围绕国家对东北的战略定位,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东北应在如下环节加大建设的推进力度:一是以黑土地保护为突破,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

15、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二是坚持走好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为维护国防安全奠定物质基础;三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四是深化多轮驱动能源供给体系,坚决扛起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政治责任,守住能源安全底线,筑牢社会经济发展之基;五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维护好国家产业安全;六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七是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

16、好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推进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合作;八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 EB/OL (2022 07 27)2023 01 13 http:/www gov cn/xinwen/2022 07/27/content_5703131 htm(孙杰光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专栏责编:孙立冰52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