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普生-动物学题库.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769942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生-动物学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本文档共19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普通生物学2014复习题(注:重点)1、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各有什么特征,结合实验了解重要的概念:尼氏体、软骨囊、软骨陷窝、哈佛氏系统、闰盘等。答:上皮组织的特点:(1)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2)细胞再生能力强;(3)细胞有极性;(4)无血管,神经末梢多;结缔组织:由分散的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其中细胞间质由液体、胶状体、固体和纤维形成多样化组织。结缔组织常位于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器官之间。特点:形式多样,分布广泛;肌肉组织的特点:骨骼肌(随意肌):主要附在骨骼上;肌细胞长圆柱状;为合胞体,多个核位于肌膜下;细胞质内有大量排列整齐的肌原纤维;有明显的横纹;受躯体神经支配。心肌(不随意肌)

2、为心脏所特有;肌细胞短柱状或有分支;单核或双核,位于细胞中心;有横纹;有闰盘;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有自主节律性。平滑肌(不随意肌):广布于内脏器官;肌细胞呈棱形或具多个突起;单核或双核,位于细胞中心;无横纹;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有自主节律性;神经组织:(1)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2)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对神经元起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尼氏体:尼氏体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光镜下呈斑块状或细粒状散在均匀分布。在一些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尼氏体大而多,宛如虎皮花纹,又称“虎斑”电镜下,尼氏体由大量

3、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软骨囊:软骨细胞位于软骨基质内的软骨陷窝中。在陷窝的周围,有一层染色深的基质,称软骨囊;软骨陷窝:包埋在软骨基质中,软骨细胞所在的基质腔隙称软骨陷窝;哈佛氏系统:哈氏骨板的中心为哈氏管,管内有血管和神经分布。哈氏管和骨的长轴平行并有分支连成网状,称哈佛氏系统;闰盘: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多数有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相邻两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在HE染色体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形或阶梯状粗线;2、比较3类肌细胞的结构特征。3、结缔组织分哪几类?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结缔组织分为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和特化结缔组织(

4、包括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疏松结缔组织的功能:支持,绝缘,储存,营养表皮。脂肪组织的功能:起支持、保护的作用;以及维持体温和贮藏能量、参与能量代谢等作用。致密结缔组织的功能:柔韧且坚固的连接。软骨组织的功能:柔韧的支持作用,缓冲减震,减少硬骨表面摩擦。骨组织的功能:保护内脏器官,为肌肉提供坚固支持。血液的功能:免疫系统通路,各器官之间联系的基本手段。4.理解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的主要区别,了解下列名词的意思: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层、端细胞法、肠体腔囊法、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答:区别:原生动物:单细胞,无分化;后生动物:多细胞,有细胞和组织分化。卵裂:卵裂是指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

5、细胞或细胞核不断地快速分裂,将体积极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较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囊胚:囊胚(blastula)指的是 内部产生囊胚液、囊胚腔的胚胎,囊胚中所有细胞都没有开始分化,这个阶段之后胚胎开始出现分化。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层或三层胚层结构的胚胎,称为原肠胚(或神经胚)。胚层:胚层也叫胚叶。人或高等动物的胚胎,由于细胞迅速分裂,胚胎体内的细胞不断增加,于是分裂成3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总称胚层。端细胞法:在靠近胚孔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有一部分细胞分裂并进入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法称为端细胞法。肠体腔囊法:在某些动物的原

6、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与内胚层分离后扩展成为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式称为体腔囊法。原口动物: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后口动物:后口动物指在胚胎的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为肛门而与之相对的后口形成嘴部的动物总称。5、简述疟原虫的生活史?答:寄生于人体的4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二个宿主。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开始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继而进行孢子增殖。6、刺胞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什么是辐射对称的体制?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答

7、特征:(1)辐射对称,出现了内外胚层的分化。(2)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由胚层分泌形成的中胶层组成。(3)具有用以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4)出现了原始的消化腔,原口兼有口和肛门的双重作用。(5)出现了原始的组织分化。(5)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生活史中世代交替现象。辐射对称:刺泡动物门和栉水母动物门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它们的身体各部分沿一条中央轴排列,任何一个通过这条对称轴的平面都将身体分为大致互成镜像的两部分。分为三纲:(1)水螅纲代表种:桃花水母、水螅、薮枝螅;(2)钵水母纲代表种:霞水母,海蜇等;(3)珊瑚纲代表种:海仙人掌、红珊瑚、纵条矶海葵、鹿角珊瑚、石芝等;7、扁形动物有

8、什么主要特征?什么是两侧对称?何为原肾管?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如何预防?答:特征:(1)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有发达的中胚层。(2)具有皮肤肌肉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共同组成了体壁并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运动功能)。(3)无体腔,消化系统仍不完善,既有消化的功能也有运输养料的功能。(4)有排泄系统:原肾管形式的排泄系统。(5)具原始中枢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并产生了“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又有横神经相连。(6)生殖系统不仅具有固定的生殖腺还有一定的生殖导管和附属腺,有利于生殖细胞通至体外,进行异体交配和体内受精

9、两侧对称:两侧对称就是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具有明显的背腹、前后之分,从而使身体不同部分出现功能分化。原肾管:由身体两侧外胚层内陷形成,通常由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每一分支的末端由焰细胞组成。日本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预防:1.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2.因生产生活不可

10、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3.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8、线形动物有什么特征?人蛔虫的生活史怎样?答:特征:(1)身体大多呈圆柱形,细长,两端略尖,故又称圆虫,但也有极少数为橄榄形或卵形。人蛔虫的生活史:蛔虫的受精卵随感染者粪便产出后,在潮湿环境(泥土)和适宜温度下开始发育。受精卵约经两周,即发育为幼虫(含蚴卵),再过一周,卵内幼虫脱皮一次,成为感染性虫卵。误食后,虫卵在人体十二指肠内孵化,穿过肠壁钻入小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进入心脏,再到肺中。在肺胞内继续发育,脱皮2次,虫体长大,达1mm-2mm,后沿气管至咽,再经食道、胃到

11、达小肠,再脱皮一次,逐渐发育为成虫。人从吞入虫卵至成虫再产卵为止,大约需60-75天。蛔虫的寿命约为一年。9、环节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了解真体腔、后肾管、闭管式循环。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答:特征:(1)身体分节(同律分节);(包括神经系统也按节排列)。(2)具真体腔;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3)闭管式循环系统。(4)多数种类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5)神经系统更为集中,称链状神经系统。包括脑(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及其腹神经节。真体腔:又称次生体腔,由中胚层所包围;具有体壁及肠壁肌肉层;有体腔膜;在器官系统的表面形成系膜。后肾管:是环节动物等真体腔动物的排泄器官。后肾管较

12、原肾管高级。.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闭管式循环: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和心脏里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其循环速度快,运输效能高。此类形式的循环就叫闭管式循环。常见种:沙蚕、蚯蚓、蚂蟥、巴西沙蠋、大沙蚕、日本沙蚕、海毛虫、疣吻沙蚕、蓝磷沙蚕、毛鳃虫、水丝蚓、日本医蛭、宽体蚂蟥、海蛭。10、真体腔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是什么?答:(1)真体腔的出现,使中胚层的肌肉组织参与了肠壁和体壁的构成,使消化道

13、和体壁的运动得以加强,同时由于广阔的体腔存在,使体壁的运动与肠壁的蠕动分开,这就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和消化摄食的能力,也为消化系统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必要条件;(2)真体腔的体腔膜使体内各器官位臵被固定;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各内部器官始终浸浴其中,体腔液可与循环系统一起共同发挥体内运输的作用,并使动物体保持一定的体态(3)消化管与体壁被真体腔隔开,也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原肾进化到后肾管系统,同时也出现了闭管式循环系统。11、软体动物有什么重要特征?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身体划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三部分;一般具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用鳃或肺囊

14、呼吸;真体腔退化,仅存围心腔、生殖腺内腔,假体腔变为血窦。开管式血液循环:排泄系统为肾脏(后肾管型)具4对神经节腹足纲:蜗牛、河螺、虎斑宝贝;瓣鳃纲:河蚌、牡蛎;头足纲:金乌贼、鹦鹉螺、章鱼12、节肢动物有什么重要特征?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具明显的异律分节(heteronomous segmentation)现象,一般可分为头、 胸、腹部分,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 的趋避能力。附肢分节(最大特征是以关节与身体相连,附肢本身 也有关节)体被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出现周期性的蜕皮现象混合体腔(血体腔haemocoel)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具有发达的横纹肌,能作快速的收缩。呼吸系统多样化,既有鳃,又出现了

15、书鳃、书肺和 气管(体壁外突或体壁内陷形成)代表动物:甲壳纲:对虾;肢口纲(6对附肢,无触角):三刺鲎;蛛形纲(6对附肢,基节腺和马氏管排泄):园蛛;原气管纲:栗色栉蚕;多足纲:蜈蚣;昆虫纲:蚊子,蜻蜒13、了解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何为次生性辐射对称?主要特征:次生性辐射对称,常为五辐对称;真体腔发达,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具有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 次生性辐射对称:由两侧对称的幼体发展而来的辐射对称体型,称为次生性辐射对称。14、脊索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分为几个亚门?并分别列举几个代表种类。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特征:1.具脊索(支撑),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是

16、一条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棒状支柱。2.具背神经管,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3.具咽腮裂,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脊索动物门 后口动物/肠体腔动物(动物界中最高等一个门)特征:1.具脊索(支撑),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是一条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棒状支柱。2.具背神经管,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3.具咽腮裂,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分类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尾索动物的代表为海鞘,海洋生活,成体固着生活,幼体脊索只在尾部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的

17、代表为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具有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特征:鳃裂,脊索和背神经管,且终生存在。文昌鱼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 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脊椎动物亚门特征:1.脊柱(成体)代替脊索2.神经管分化成脊髓和复杂的脑,并出现明显头部3.水生腮呼吸,陆生肺呼吸4.收缩功能强大的心脏和构造复杂的肾脏、成对的附肢15、脊椎动物亚门分为几个纲?各有什么主要特征?认识代表种类。16、鱼纲有什么重要特征?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主要特征: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有上,下颌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脊柱代替了脊索。脑分为明显的5部分

18、一对鼻孔和3个半规管的内耳,感觉器官侧线器官)体被鳞片,体形多呈梭形。以鳃进行呼吸,血液循环是单循环(心脏只一心房一心室)营养缺陷: 鱼类不能合成芳香族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 获取。这种功能缺陷被所有脊椎动物的后代所继承。板鳃亚纲、全头亚纲、辐鳍亚纲17、两栖纲有什么重要特征?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两栖纲主要特征:成体用肺呼吸,皮肤是重要的辅助呼吸器官(幼体和个别水生生活种类使用鳃呼吸)成体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为二心室一心房(区别于鱼)具有五肢型附肢表皮出现角质化(角质化比较薄,皮下有发达的腺体)发育中有变态现象鱼螈、蝾螈、日本雨蛙、蟾蜍、黑斑蛙蚓螈目(无足目) 两栖类中最原始种类,外形似蚯

19、蚓,尾短或无 尾,无四肢,营地下穴居生活,如版纳鱼螈。蝾螈目(有尾目)蝾螈目有较长的尾,多数具四肢,主要生 活于潮湿森林和淡水中(角质化比较薄),如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东北小鲵(Hynobiuseechii)、东方蝾螈(Cynopsorientalis)等蛙形目(无尾目)蛙形目是两栖类中最高等的种类,体形宽短,四肢发达,成体无尾。代表为蟾蜍,黑斑蛙等18、爬行纲有什么重要特征?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特征 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具有陆上繁殖能力。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蛇除外)。皮肤角质化。结束了皮肤呼吸,可以防止水分散失。完全用肺呼吸。不完全的双

20、循环,心脏机能增强: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出现室间隔。有机结构和机能进一步完善。如:骨化程度很高,附肢骨与中轴骨联系更紧密。二枚颈椎:寰椎和枢椎。新脑皮出现等。变温动物。分类喙头蜥目、有磷目(蜥蜴亚目和蛇亚目)、龟鳖目和鳄目喙头晰目:为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楔齿蜥)龟鳖目:爬行动物中的特化类群,身体宽短,背腹具背 甲和腹甲,躯干包被在背腹甲内,如平胸龟。有磷目蜥蜴亚目(种类最多)体被 角质鳞片。多数四肢发达,指、趾5枚,具爪。避役,蓝尾石龙子蛇亚目:体呈圆筒形,四肢消失,颈部不明显,肩带和胸骨退化,无活动性眼睑、瞬膜和泪腺,鼓膜、耳咽管消失鳄目:体被大型坚甲。有发达的次生腭,具槽生齿,具

21、双颞窝,趾间具蹼,雄性具有单个交配器。如扬子鳄。19、鸟纲有什么重要特征?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 特征 恒温动物37.044.6心脏为4室,具有完全的双循环。前肢变为翼,具有飞翔能力,能主动迁徙。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各种复杂的行为。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营巢、孵卵、育雏)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分类古鸟亚纲、反鸟亚纲和今鸟亚纲古鸟亚纲为化石种类,如始祖鸟。(反鸟亚纲)反鸟亚纲:原羽鸟,中国鸟、华夏鸟等今鸟亚纲包括企鹅总目、平胸总目和突胸总目平胸总目:走禽,为现存鸟类中体型最大者。胸骨无龙骨突起,前肢退化,羽毛均匀分布,羽枝无羽小钩,雄鸟具有交配器,分布于南半球(非洲鸵鸟)企鹅总目:潜水鸟类

22、现存17种。前肢翼状,羽毛鳞片状,均匀分布, 趾间具蹼,后肢和尾短,直立行走,皮下脂肪发达。(企鹅)突胸总目翼发达,善于飞行。胸骨具有龙骨突起。正羽发达,体表具有裸区和羽区之分。鸳鸯,天鹅,画眉,翠鸟,家燕20、哺乳纲有什么重要特征?认识最基本的代表种类。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脊椎动物特征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分类: 原兽亚纲、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 原兽亚纲:如鸭嘴兽、针鼹,仅分布于澳洲后兽亚纲:如大袋鼠等,主要分布于澳洲及中、南美洲草原地带真兽亚纲胎

23、生,具有真正的胎盘,胎儿发育完善后出生,不具泄殖腔,肩带为单一的肩胛骨构成,乳腺充分发育,具乳头,大脑皮层发达。蝙蝠,刺猬,穿山甲,啮齿类动物:松鼠,小白鼠,水豚, 灵长目:长鼻目:亚洲象和非洲象鲸目:蓝鲸,抹香鲸食肉目:大熊猫,黑熊,猫科的虎和狮21动物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并以具体动物为例分别说明。答: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两种。细胞内消化为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的海绵动物的消化方式。【例如,原生动物的草履虫,由于纤毛的摆动,使水在口沟里形成漩涡,水中细菌等小生物被漩涡送到口沟深处,进入体内(细胞内),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内流动,与溶酶体融合,成为次级溶酶体,食物在次级溶酶体中,被消化为小

24、分子而陆续透过膜,进入细胞质。不能消化的残渣从细胞表面排出(外排作用)。又如,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海绵也进行细胞内消化,食物随水流进入水管系统,领细胞可吞入食物,在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消化,或将食物泡传给变形细胞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由变形细胞排到流出的水流中。】细胞外消化: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都具有细胞外消化。【如涡虫是三胚层动物。消化道分3支,每支又分许多小支,遍布身体各处。消化道既有消化吸收的机能又起着运输的作用。消化道分支越多,消化吸收的面积就越大,运输效率也越高。涡虫为肉食性,食物入肠道后先行细胞外消化,由肠壁的腺细胞分泌肽链内切酶,在肠腔中将食物分解成碎

25、片。再由肠壁细胞吞噬食物碎渣,进行细胞内消化。涡虫的消化道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要从这个开口排出。这是动物界中比较低级的消化系统。如蚯蚓,其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道、吵囊、胃、肠和肛门等部分。其消化道既有口,又有排泄废渣的肛门,这就使食物能按一定的方向运行,从而提高了消化和吸收的效率。蚯蚓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22、简述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消化系统基本结构的变化。原生动物和海绵动物 只有细胞内消化 刺胞动物 以细胞内消化为主,也有细胞外消化 扁形动物 细胞外消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保留细胞内消化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以及其它高等动物 都是在消

26、化道内消化食物,即都是细胞外消化。23、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并指出各部分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关系。人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食物由口经过整个消化道的过程中,完成了食物的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遗等一系列过程。消化道消化腺功能(1)口腔 唾液腺3对:舌下腺、颌下腺、腮腺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为粘性液体,含粘蛋白及唾液淀粉酶。前者起润滑作用,后者能消化淀粉(2)咽(3)食道 没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只是食物从口入胃的通道。胃(分为贲门、胃体和胃底、幽门三部分)(4)胃 胃腺壁细胞分泌胃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凝乳酶等酶。胃壁会分泌黏液层,而防止由胃腺所分泌的蛋白酶及胃酸的消化胃蛋白酶

27、不能使肽链分解为单个氨基酸,只能水解连接某几种氨基酸的肽键,如酪氨酸、苯丙氨酸等。凝乳酶(rennin),能使乳中蛋白质疑聚成块,即乳酪,乳酪易为各种蛋白质酶所消化。所以凝乳酶实际并不是酶,它只是给酶创造条件,提高酶的效率。哺乳类以外的动物很少有凝乳酶的,它们都不吃乳。(5)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有胰脏、小肠腺及小肠绒毛表面的上皮细胞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都能把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刚分泌时都以酶原的形式出现,均需在小肠腺分泌的肠激活酶作用之下,才成为真正的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能将多肽彻底水解为氨基酸,因此该类酶称为肽链外切酶。脂酶由胰腺所分泌,将脂肪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但需要胆

28、汁的帮助之下起作用。核酸酶由胰腺所分泌,把DNA和RNA水解成为核苷酸。二肽酶由小肠腺分泌,能将二肽水解为氨基酸。小肠上皮分泌的双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6)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包括肛管)吸收水分、电解质及形成粪便。(7)肛门24肝脏的重要功能有哪些?a)肝脏在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中起着中心作用,是体内贮存糖的主要器官,能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也可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肝脏也是贮存多种营养物质的器官,如维生素A、D、E、K等等。b)肝脏是体内把糖转化为脂肪的主要器官。c)肝脏是蛋白质代谢中负责转氨及脱氨的器官,也是体内氨生成尿素的主要

29、器官。d)肝脏具有合成许多血浆蛋白及其它物质的功能,胚胎时期是产生红细胞的器官。e)肝脏具有解毒作用。f)肝脏(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25了解反刍类胃的结构。反刍类的胃分为4室,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只有皱胃才是真正的胃,能分泌胃液,水解食物,其它3胃是食道的分化产物。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一般不经充分咀嚼,就匆匆吞咽进入瘤胃和网胃,其中有大量细菌和原生动物,能消化纤维素。通常在休息时,在瘤胃和网胃中没有消化的大块食物又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然后进入皱胃和小肠,在此食物和微生物一齐被消化和吸收。26、什么是内呼吸?什么是外呼吸?内呼吸: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这是动物获得能量的最有效机制。外

30、呼吸:外界氧到达机体内环境的过程。27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分别有哪些呼吸器官,并举例。水生动物鳃、呼吸树、直肠鳃、体表、鳃囊(圆口类)陆生动物气管、书肺、体表、肺28鸟类的呼吸方式有什么特征?鸟类的呼吸系统除肺外,还有气囊。气囊与支气管和肺相通,气囊壁非常薄,可伸入到体腔的内部甚至骨髓腔中。气囊可贮存新鲜空气,吸气时,空气从气管直接进入后面的气囊,然后再进入肺,再从肺进入前面的气囊;呼气时,后面气囊中的空气继续进肺,前面气囊中的气则循气管呼出。新鲜空气总是按照一个方向连续进肺。肺中血液的流动方向和空气流动方向相反,逆流交换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氧气。(双重呼吸)鸟的呼吸系统效率很高。29完整的血液循

31、环系统包括哪几部分?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一套输血的管道(血管)和一个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心脏)。30人类的血液循环包括哪些?包括体循环、肺循环和冠状动脉循环。本能、印痕学习、联系学习、洞察学习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配、孤雌生殖、雌雄同体、世代交替、胚胎发育、体外受精、体内受精、精子获能、顶体反应、皮层反应、31、简述脊椎动物各纲心脏结构的变化及血液循环的异同。鱼类:心脏从后往前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4部分组成。用鳃呼吸,仅体循环,血液循环一次,则经心脏一次。两栖类:出现纵隔将心房分为左心房与右心房。1心室,脱氧血与氧合血在心室有所混合。用肺呼吸,兼具

32、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循环一次,经心脏两次。爬行类:动脉圆锥中出现纵隔,分别将动脉圆锥与大动脉和肺动脉相连。心室出现不完整纵隔,血液在心室中仍有一些混合。高等类群如鳄鱼的纵隔完整,心脏4腔,体、肺循环完全独立。鸟类:心房和心室都完全分为左右2个。肺动脉与大动脉完全分开。肺动脉连右心室,大动脉连左心室,两种血液不混合。有完善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哺乳动物:循环系统与鸟类一样;与鸟类相比,体动脉弓只保留左侧,静脉系统主干血管趋于简化。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压升高,循环效率高32、 简述体循环及肺循环的过程。体循环:血液由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再由左心室流出,经过肺以外的各种器官组织回到右心房的过程。肺循环:血

33、液从右心室流向肺动脉,到达肺,再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的过程。33、 无脊椎动物排泄系统的演化。原始低等的原生动物进行细胞排泄,即伸缩泡;扁形动物、纽形动物、轮形动物、腹毛动物及某些原始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为原肾管;大多数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为后肾管;昆虫和蜘蛛等节肢动物有的排泄管为马氏管。34、 人肾脏的结构与功能。什么是肾单位?尿的形成的基本过程。肾脏:最终要的排泄器官,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肾的功能单位是肾单位。生理功能为形成尿(肾小球超滤,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肾单位:肾单位是由肾小管和与之相联系的血管组成的肾脏的功能单位。尿的形成步骤:超滤:是单纯的物理过程(肾小体);重吸收:重吸收主要发生在

34、近曲小管;(肾小管)分泌和浓缩:(肾小管和收集管)分泌主要发生在远曲小管;浓缩主要由髓拌和集合管完成。髓拌是一个逆流交换装置,其作用是把围绕 髓拌的组织液(管外的体液)造成一个Na+浓度梯度,以使滤出的水渗出、浓缩。35、 什么是动物的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及细胞外液,包括细胞间隙、淋巴或血液36、 试说明典型的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是怎样进行与环境的水盐调节的?海洋鱼类:1、身体被覆鳞片减少水分从体表渗出;2、饮入海水,通过鳃上的盐腺细胞,主动排出高浓度的盐分;3、把氮废物以NH3的形式从鳃拍出,而肾排尿量很少,可防止因排泄废物而失水。淡水鱼类:体液浓度高于海水。体表有发达的粘液层,多

35、数鱼类覆鳞,防止水从体表渗入。尿高度稀释。鳃上有特化的细胞,通过主动转运从水中吸收盐。37、 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周围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和其他淋巴组织。成熟的T、B淋巴细胞定居、增值及发生免疫反应的重要部位。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机体局部免疫功能。38、 免疫应答有什么特点?特异性:即免疫应答具有针对性,只能对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产生免疫效应。回忆性:即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刺激具有记忆性,较长时间后,在同一抗原物质再进入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这种记忆性可持续很久

36、放大性:即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刺激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扩大。39、 简述体液免疫的主要过程。1.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与遇到的抗原的决定子结合,B细胞被活化,并长大和分裂形成有同样免疫能力的细胞群,又继续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群;2.巨噬细胞和助T细胞参与B 细胞的活化,分裂和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3.浆细胞产生抗体;4.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40、简述细胞免疫的主要过程。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初始或记忆T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的过程);(2)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37、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41、助T细胞有哪些主要功能。助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调控或协助其它免疫细胞发挥功能:协助活化B细胞产生抗体;协助杀伤性T细胞发挥免疫功能。42、抗体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结合抗原;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穿过胎盘;激活补体;分泌到粘膜表面及分泌液中。43、简述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调控过程。昆虫变态发育主要是由促前胸腺激素、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和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调控的。促前胸腺激素促进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在高浓度的蜕皮激素存在时,保幼激素量多就进行幼虫蜕皮,量少则幼虫成蛹而进行化蛹蜕皮,没有保幼激素时蛹化成虫进行羽化蜕皮。44、简述下丘脑与垂体的激素调控关系。下丘脑分泌调节

38、腺垂体的激素,腺垂体分泌调节内分泌腺的激素,内分泌腺在腺垂体分泌的激素调节下分泌的激素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腺垂体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抗利尿激素主要在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细胞中合成,催产素主要在下丘脑的室旁核中合成。45、简述血糖的激素调控。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胰岛素由胰岛细胞分泌,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

39、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正常的机体的血糖含量主要是这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46、简述激素的2种作用机制。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的专一受体结合,激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在Mg2+存在的条件下,使ATP转变成cAMP。cAMP激活细胞内的相应的酶,从而引起生理效应。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控核内基因的转录,发生蛋白质(酶)的表达,从而引起生理效应。47、简述脑和脊髓的基本组成结构。脑:前脑(大脑、丘脑、下丘脑),中脑,后脑(小脑、脑桥、延髓)。脊髓:脊神经,灰质,白质。48、简述化

40、学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神经冲动从轴突传递到末端,引发Ca2+大量进入突触前膜,Ca2+的进入使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使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神经冲动发生;乙酰胆碱被突触后膜上的胆碱酯酶破坏失去作用,使神经恢复到静息电位,而胆碱又被突触前膜吸收后重新合成乙酰胆碱。49、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增强,大量钠离子内流,膜内负电性降低,直到新形成的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离子内流。钾离子通道的激活稍迟,通透性增加也较慢,钾离子外流逐渐增多,膜电位逐渐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50、神经

41、冲动传导的特征有哪些?若刺激强度未达到基强度,则不会引起神经冲动;刺激强度一旦超过基强度,冲动将达其最大的高度。(全或无定律)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在同一细胞范围内传播时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动作电位是不能叠加的;绝对不应期决定传导的最高频率,相对不应期限制传导的频率。有髓鞘神经的神经冲动传导是跳跃式的。5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繁殖行为、定向行为、 社群行为与通讯、节律行为52、简述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v 单细胞原生动物中具有多种神经肽存在,它们可以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应激反应,但没有神经胞器,更没有神经系统v 海绵动物已经有神经元,然而神经元之间并无突触性联系

42、也没有接受感觉和支配运动的机能v 腔肠动物,最早出现神经系统的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大部分由神经元疏松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网状构造网状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存在突触传递,尚无神经中枢,神经细胞多是多极神经元,神经传导没有方向性。在棘皮动物和海鞘也属于网状神经构造。v 扁形动物为梯状神经系统。v 蚯蚓和昆虫为链状神经系统。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环节动物更集中。如昆虫,头部最前面的3对神经节愈合而为脑,脑以围食道神经与头部腹面的食道下神经节相连。食道下神经节与胸部和腹部神经节共同组成腹神经索。链状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和外围2个部分,脑和腹神经索属中枢系统,从脑和各神经节伸到身体各部的神

43、经属外围系统。v 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以头足类的较为发达,脑由脑、内脏、足神经节组成,外面有软骨加以保护,这在无脊椎动物中绝无仅有。v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发出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53、简述脊椎动物脑的演化。 在脊椎动物脑的进化中,以大脑和小脑最显著。大脑不断发达,成为进化的主流;中脑变化不大,相对体积减小,重要性降低;小脑逐渐发展。补充:大脑最初只是一对平滑的突起,和脊髓一样,灰质位于内部。嗅叶的感觉神经元经过大脑与后面的神经元联系,大脑本身的协调作用不显著。现代鱼的大脑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 两栖动物从古代鱼发展而

44、来,大脑中的灰质增多,其中的突触数量也大为增加,看来它可以对从嗅感受器传来的冲动和其它感受器传来的冲动加以协调、整合。从两栖动物开始,原来位于大脑内部的灰质逐渐向外转移,最后覆盖在大脑表面,形成大脑皮层。两栖动物和许多爬行动物大脑的机能仍旧是以嗅觉为主。在高等爬行动物的大脑部分出现了新脑皮层,哺乳动物是从这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原脑皮、古脑皮缩小,新脑皮层有更大的发展。在低等哺乳动物,新脑皮层也已几乎盖住了大部分前脑的表面。人类的大脑皮层几乎都是新脑皮层,原来的脑皮被包到新脑皮层内部。大脑皮层体积增大,表面出现沟、回,机能也越来越重要,成为动物体最高调节、控制中心。鸟是从原始的爬行动物发展来的

45、这类原始的爬行动物还没有新脑皮层,所以鸟也没有新脑皮层。鸟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差别很大。鸟大脑表面光滑,没有哺乳动物大脑皮层上的许多褶皱。鸟的嗅觉退化,大脑的顶壁很薄,但底部十分发达,叫做纹状体。纹状体是鸟复杂的本能活动等高级机能的中枢。54、简述乳糖操纵子学说。 E.coli的乳糖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典型例子. 1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含Z、Y及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透酶、乙酰基转移酶,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O、一个启动序列P及一个调节基因。基因编码一种阻遏蛋白,后者与O序列结合,使操纵子受阻遏而处于转录失活状态。在启动序列P上游还有一个分解(代谢)物

46、基因激活蛋白CAP结合位点,由P序列、O序列和CAP结合位点共同构成LAC操纵子的调控区,三个酶的编码基因即由同一调控区调节,实现基因产物的协调表达。 2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 在没有乳糖存在时,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此时,基因列在P启动序列操纵下表达的乳糖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故阻断转录启动。阻遏蛋白的阻遏作用并非绝对,偶有阻遏蛋白与O序列解聚。因此,每个细胞中可能会有寥寥数分子半乳糖苷酶、透酶生成。 当有乳糖存在时,乳糖操纵子即可被诱导。真正的诱导剂并非乳糖本身。乳糖经透酶催化、转运进入细胞,再经原先存在于细胞中的少数-半乳糖苷酶催化,转变为别乳糖。后者作为一种诱导剂分子结合阻遏蛋白,使蛋白

47、构型变化,导致阻遏蛋白与O序列解离、发生转录,使-半乳糖苷酶分子增加 1000倍。 3CAP的正性调节 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P是同二聚体,在其分子内有DNA结合区及cAMP结合位点。当没有葡萄糖及cAMP浓度较高时,cAMP与CAP结合,这时CAP结合在乳糖启动序列附近的CAP位点,可刺激RNA转录活性,使之提高50倍;当葡萄糖存在时,cAMP浓度降低,cAMP与CAP结合受阻,因此乳糖操纵子表达下降。 由此可见,对乳糖操纵子来说 CAP是正性调节因素,乳糖阻遏蛋白是负性调节因素。两种调节机制根据存在的碳源性质及水平协调调节乳糖操纵子的表达。 4对调节机制的解释 大肠杆菌根据碳源性质选择代谢方式。 倘若有葡萄糖存在时,细菌优先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