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就业与保障 2022.12职业适应力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文/黄健 孙中廷 皇甫大双摘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不仅是职业教育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实然之举,也是职业教育承接时代使命的应然之策。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的深层次动力不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尚未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学生职业能力系统化设计尚未形成有机整体”等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即:以“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为战略选择,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职业适应力“成长逻辑”为突破点,以“聚焦职业适应力培养”为落脚点,笔
2、者对此展开了深入分析。关键词:职业适应力;人才培养;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不仅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置条件和重要保障。如何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成了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思考的问题。一、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实践意义(一)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助于人才培养的“精准供给”作为同产
3、业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联度最高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质决定了其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的不可替代性。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产业链将会越来越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这一变化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新兴职业不断产生,对劳动力市场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人才需求。研究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在应对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竞争态势下主动求变、积极作为,有效实现人才需求的“精准供给”,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二)基于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有助于职业生涯的“精准发展”职业发展兼有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重要求,学生职业能力的生成是一个持续
4、发展、动态跃迁的过程,其能力层级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累积与提升,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重复、迭代,其最终发展结果会越来越丰富。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产业、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也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类教育目标。从这一点来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必须基于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放眼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更大场景和更深层面实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适应性。(三)基于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有助于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不匹配的这一矛盾长期存在,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难点与瓶颈。人才供给结构与岗位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根本症
5、结在职业教育内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准确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何做到精准,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寻找答案。相关研究不仅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杠杆和指挥棒,还能帮助高职院校不断丰富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照,对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适应现状与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适应现状分析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动荡,影响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对整个社会的就业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在长期结构性矛盾和短期需求冲击的双重压力下,包括高职毕业学生在内的青年就业群体受到
6、的冲击较为严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的就业现状”“职业适应情况”“职业生涯发展动力”等指标是衡量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观测点。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了麦可思的就业市场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关结果显示: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总量依然呈现明显的递增基金项目:2019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9SJA1046)。职业技术194就业与保障2022.12趋势,“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加”“劳动力需求转变”“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完全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种种结构性矛盾表现依然明显1。从企业视角来看,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预期,职业发
7、展的后劲略显不足。从就业体验来看,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一般,与学生原有的就业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一年内,选择主动离职的学生超过了 30%,其中有 90%的毕业生主动选择跳槽。学生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岗位和技能不匹配”“岗位在空间上的不匹配”“求职者对岗位和工作机会的信息缺乏了解”等方面。(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1.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的深层次动力不足“产教融合尚未走向深入”“校企合作的协同效能尚未发挥”等问题一直都是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发展瓶颈。近几年,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但高职院校和产业、企业之
8、间“深度融合、密切协同”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协同的理想状态是:针对企业内生需求,将符合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环节靠前,校方借助企业力量迭代升级教学能力、激发教学创新动力,产教之间、校企之间实现从“组合”到“融合”的深层合作关系。但是,由于产教融合的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校企合作的模式、动力和效能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现有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消耗了一部分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却并未获得所期待的利益补偿。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协同的深层次动力不足,实际效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尚未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涉及“基于高职学生认知规律
9、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能力标准的实践能力体系”“基于全人发展目标的职业素养体系”,整体规格要包括“职业目标属性”,还要包括“人的教育目标属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都要瞄准新兴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积极融入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大环境。相较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在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时,多数高职院校一般以专业作为基础单元,分析其对应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基于岗位的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对应的课程体系设计,都没有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的要求,没有紧密对接企业的人才需
10、求。3.学生职业能力系统化设计尚未形成有机整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把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就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确保学生就业时能够做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经济结构转型、产业格局调整、科学技术变迁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设计相对较为滞后,有些甚至面向的是相对过时的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无法及时适应企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情况。工作过程是现代企业的典型工作流程,通过工作过程化、现代企业情境式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但是,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学生职业能力的构建还需要进行系统化设计。如何根据高
11、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从“单项职业能力”到“岗位适应能力”再到“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力体系,这些都是提升学生职业适应力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系统化设计方面的代表案例较少,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设计还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适应力的突破(一)以“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为战略选择作为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主体,高职院校应该加快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进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及时关注相关专业对应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明确办学服务方向及特色定位。通过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机制,不断提升专业
12、设置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2。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转型发展为例,早在 6 年前就明确了传统计算机类专业整体转型升级的目标,提出了从产业情境到教育形态、从专业调整到培养方案、从行动计划到师资队伍、从对标先进到整体转型的工作方案,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与产教协同育人“双轮并行”,整合内外资源强化驱动,按下了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快进键”。在计算机类专业转型升级的改革方案中,学院对行业、企业的岗位群进行了调研,总结了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对照计算机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基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拓展和再造,将若干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3、结合,将企业实践项目与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依据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基于学生职业适应力提升的需要,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内涵,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高度。(二)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作为人才的需求方,企业不仅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遴选合适的人才,会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下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否考虑到了“多样化的企业人才需求”“复杂社会系统下的工作过程”“具体工作情境中的结果要求”,直接影响着企业对学校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快速
14、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校企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瓶颈和难点在于人才195就业与保障 2022.12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市场实际情况。高职院校要制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开展综合性学业评价。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紧密对接行业能力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不断提升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确保实践类课程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此外,学校和产业之间、企业之间还要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确保行业内优秀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能够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
15、合。(三)以职业适应力“成长逻辑”为突破点在经济结构转型、产业格局调整、科学技术变迁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学生职业适应力的提升,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持,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3。技能型社会下,职业教育更应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呈现出终身性、发展性等特点,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贯通与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学生如果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兼具知识的再生和迁移能力,就能在不同岗位上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还要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享受到人力资本增值带来的附加效
16、益。以笔者所在学院“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按照“职业认知与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专业项目设计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四阶段锻炼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充分考虑到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发展性目标要求,专业教学充分融入行业应用的新技术,教学形式也鼓励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习”充分结合,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提升的良好学习习惯。近三年,该专业被评为市级特需专业建设项目,专业排名上升至全国第五。毕业生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潜力、能发展”受到企业青睐。2021 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超过 90%,薪资水平比同类院校毕业生的平均水平高 500 多元,8
17、5%的毕业生对自己当前的薪资表示满意。毕业生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和离职率四项指标,相比同类院校该专业毕业生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四)以“聚焦职业适应力培养”为落脚点作为与工作世界紧密互动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尽早预见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以此培养适应新技术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直接相关,其目标是效益最大化4。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真实情境下的动手实践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核心元素人力,必须充分融入企业的工作情境,适应现代企业的特点5。学校
18、的教学过程必须将岗位意识、工作意识融入每门课程,针对每一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把实践教学结构与工作过程对应,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有机结合。例如,依托“工匠工坊”开展“实境真做”的职业能力养成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协同,根据项目需求,校企师资组成跨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任务分析生产准备生产实施效果评价”的工作流程开展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教师的课程教学不再是以往的讲授型教学,而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做项目、练技能”,培养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实战能力。这一聚焦职业适应力培养的育人模式,在笔者所在学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仅“信息安全技术应用”重点专业群的学生,已连续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省
19、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20 余项。四、结语作为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重视和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对释放职业教育类型优势的最大效能,增强职业教育“物尽其用”的适应能力、实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共赢”的目标、增进人民福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参考文献:王兰红.“二对接、三提升、一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7):246-247.张宝玉.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长春大学学报,2020(8):29-32.方晶.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6):183-184.宁方美,李露.基于就业导向的“四对接”高职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构建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35):48-49.祝静静.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效运行机制研究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8):95-97.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