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我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有一位小女生,让我记忆非常深。那是一张曾经扭曲、变形的脸,眼里喷射出异常可怕的仇恨目光。真难以相信,这样敌视目光的主人正处在金色的童年,年仅九岁的女孩小云,而她的“仇人”则是初次与她见面,想方设法帮助她的老师和朋友。那是在开学的第一天,为了阻止母亲出差,小云不肯到校读书。母亲和外婆好不容易把她哄到教室门口,结果她却在校园里上演了一场生死离别般的“哭闹剧”,对前来劝解她的老师又踢又咬,俨然一头发狂的小狮子。我本以为,把小云带到办公室稍加冷静,加以安慰,就能劝其进教室照常上课。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么小的女孩浑身竟然有使不完的劲,好像要把心中所有的愤怒发泄出来。僵持了一个小时,她仍然“狂性”不减,丝毫没有商榷的余地,眼里那一道道仇恨的目光使人不寒而栗。最后,所有劝解她的教师都败下阵来,我的手上、腿上还留下了令人心寒的印记。那一天,我的工作计划被打乱,情绪也差极了,委屈与恼火交织在一起,真是身心俱累。可这样的场面,在极度震撼之余,也促使我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云如此抓狂?她的身上有着怎样的经历?虽然内心极度不喜欢这个发狂的女孩,可教师的天职提醒我:不能感情用事,因为一切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此后的一段时间,在校园的晨光下、夕阳里,都有我与小云交谈的身影。原本,小云与大部分同龄的女孩一样享受着阳光,沐浴着雨露。可父母的“离异战争”,让她纯净的心受到了侵害。父亲违背对她许下的承诺,远赴国外之举,更像一把利刃把她的心一刀一刀地割裂。从那一刻起,她对亲人的信任感轰然倒塌,“抑郁症女孩”成为了她的代名词,常常表现出缺乏信任、安全感,容易情绪失控,不太愿意接受他人真心的帮助。因为父亲已经离开了她,她现在最害怕母亲也会抛弃自己。走进她的世界,去重新开启她的心窗,让她变得开朗起来,成长为一个快乐女生。我给自己下了任务。为了解开小云的心结,出差在外的小云母亲按我的方法,每天等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就打电话给她。让她感受到虽然妈妈在遥远的新疆,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刻牵挂着她。在办公室里,我手把手地教小云写信。写下自己学习的乐趣,写学校举行的活动,再写出自己对妈妈深深的思念与祝福。当小云兴奋地把妈妈写给她的回信拿来给我看时,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母亲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孩子永远是她心中的最爱。母亲出差回来后,母女间再也没有隔阂,彼此的心都向对方敞开,她感受到母爱真情,脸上逐渐出现了久违的笑容。有了收获,更添我的喜悦与信心。一个初秋的下午,阳光明媚,在班队活动课上。我设计了朋友一课,我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感受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我教学生用彩纸折千纸鹤,伴随着永远是朋友的旋律,孩子们写上对朋友的祝愿并亲手送出。一只只千纸鹤,承载着希望和祝福,带来了一份份温情,幸福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果然,小云迟迟没有动笔,也没有收到同学的祝福。这时,我示意全班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因为有一位幸运儿将得到我的祝福。在五十双期盼的眼神中,我双手捧起红色的千纸鹤,故意经过过每一位学生的身边,最后在小云身旁站定,微笑着牵起她的手,把千纸鹤轻轻地放到她手心。在同学们惊异的表情中,小云也疑惑不解,不知所措起来。“能把你的千纸鹤也送给我吗?”等小云写上祝福语,激动地把千纸鹤递到我手里时,我握住她的手,说道:“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在我的感染下,班里十几位学生,又纷纷折了纸鹤送到小云手中。第一次感受到友谊美好的小云,感动得哭了。在老师、母亲、同学的真情滋润下,她不再封闭自己,重新快乐地融入了班级大家庭。当她信心满怀,走上“班干部竞选”的演讲台,班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当她在全校师生面前,接过校长手中的“惠子奖学金”证书,快乐女生灿烂绽放的笑容,定格在红润的小脸蛋上,好美好美-小学生“男女交往”叙事教育 内容:今年学校(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小学)安排我接五年级的一个班,说实话,心里有说不出的担心,毕竟这个班不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经过 2 个月与孩子们的亲身接触,发现他们其实真的很天真、很可爱。同时近期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低级层次上,也使我更加用心地去关注学生。记得是五月的一个周三上午,第二节是我的语文课,我拿着教材匆匆走进教室,似乎一切和往常一样。在当课程进行到 20 分钟的时候,我发现坐在第 3 排的男生张*和第 4 排的女生李*(两个孩子成绩只在班里算中等),正相互传着一张手掌大的便签。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一般的走神,所以没有太大重视,只是用眼神提醒了他们,他们也就此作罢。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事情还在继续 第二天的语文课,我发现他们又在传递纸条,而且是在刚刚上课不到 5 分钟的时候。我再也按捺不住,随即停止了授课,对他们厉声道:“拿来!快!”而张*却收起纸条随意扔进了书桌。我气急败坏的从他书桌里找出了那张“通讯录”。“不爱学习的人就是这样,上课不认真听讲,你们的前途就像这黑板一样的黑!”我指着黑板骂道。下课后,我仔细看了那张纸条:张*:诶!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啊?李*:当然要长得帅!还要对我好!呵呵!张*:哦那我算不算你喜欢的那类呢?李*:第一条算满足了(_)张*:哦,我会对你好的!放学了我请你吃冰激凌 李*:还是我请你吧 张*:我是男生当然要我请啦!李*:那好,我要吃 xx 的。张*:ok!拉钩!李*:拉钩!这一切都让我难以置信,五年级的孩子思想居然这样。放学后我把他们留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头低的很深,脸泛着微微红晕)张*:“没什么啊,我不就是想请李*吃冰激凌吗。”此刻李 x 只是红着脸一句话也没有说。“这还真是合适的理由。”那天的谈话就这样草草结束了,因为我确实找不到教育说服他们的理由。放学后,我告知了家长此事,他们十分重视。但我同时嘱咐家长不要直接跟孩子说,还是做些间接的引导。随后我又致电给一位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朋友。从朋友那里我才明白,两个孩子只是较同龄孩子先进入青春期,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开始关注异性,并希望了解异性,得到异性的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不必过于担心。今天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比之身为父母的我们,他们的课桌上早已没了“楚河汉界”,异性间的交往多半都坦率大方,是一件再自然、普通不过的事情。听了朋友的话,我放下心来,也告诉了家长。作为班主任,第二天我再次找来了张*和李*。“我昨天不应该对你们发火,不过上课的时候就要有上课的样子,你们应该在学习上多帮助。”此时他们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随即向我认了错。此后的日子,我发现他们交往似乎更密切了,但学习效果出乎我想象,期末考试一个考了全班第 3 名,一个第 7。而且他们一有什么心理话都会主动找我谈心,这让我倍感欣慰!故事虽然至此结束。但我开始把“呵护那一点点光,我们一起努力!”当作我的班主任万能定律。让“呵护那一点点光”永存心中,作为教育行为的准则。我们应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严历的目光会切断学生的思维,冰冷的面孔会熄灭学生心中的热情。微笑的教育是人类最美丽,最友善的语言,用微笑、理解、尊重去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每当我给学生一个真切的微笑时,他们也总会回报我一个更加灿烂的笑脸。只有坦诚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宋某某:女,12 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我在教育心理健康课时,一直没有对她有深刻的印象,当时刚刚开设这门学科,毕意要教学很多个学年班级,她在六年二班,也不是一个很突出的学生,所以一直我对于她的个人家庭问题都不是很了解,可是在逐渐的熟悉和教学中我发现她很喜欢一个人,起初,我并没有在意,毕意经验少。这个班是毕业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对美的要求开始表现。宋某某长的不太出众,而其他的女生都有气质,很精神,也很在乎自己的衣着,我用这个发现添满了心中的疑惑。可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发现的事,却真的让我断定一定有事。那天是在活动室上的,为了加强学生班级凝聚力,我设计了活动“突破重围”。可在活动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宋某某拉手,这一现象印在我心中,但我及时给宋某某解了围,邀请同学和我与她拉手,她会心的给我一个浅浅的微笑,那微笑浅的似乎都无法被查觉。但职业的原因,我体会到了,一直到下课我都没提及此事,我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她的自尊心。课后我沉思许久,该如何了解她的情况,帮助她又不会伤害她,为此我找到了班主任,听了班主任对她的家庭的讲述,我的心为之一振。她的父母是本地人,家里有姐姐和爸妈,爸爸喜欢儿子,生她时爸爸很生气,一直对她不理不问。父亲长年在外做些偷窃之事,本地的人对她的父亲恨之入骨。去年,她的父亲因偷窃罪被判刑三年。虽然父亲不喜欢她,可是有父母在,还是一个健全的家,自从父亲被判入狱以来,她变了,不爱和同学交往,常常独来独往,在同学面前也很自卑,抬不起头来。更伤心的是,父亲入狱后一年,母亲与父亲离了婚,嫁给了别人。层层的打击,使弱小的心灵失去了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焦虑不定,感到孤立无助,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为了逃避,她意然想到了死。班主任说几次在日记中发现她有这种心理,老师找她谈话,同学们知道了她有寻死的念头,对她开始疏远,她遭到了同学们的排斥、冷淡,各种压力聚在一起,导致了宋某某同学现在的状况。听了班主任对宋某某同学的一番讲述,我好自责,做为心健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是我的责任。于是我马上做出对他的辅导计划:首先:我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架起爱的桥,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里平衡。有了上一次我们的心灵会意,我感觉到她开始不排斥我,我在每节课上都装作一切都没发生,有时还邀她做游戏。其实对于这样家庭中的她,是多么需要被爱的,只是自尊心使她产生了强烈的防御心理,怕别人看出她有一个坐牢的爸爸,她也想和大家一样在班级里快乐的学习着,可她.慢慢的我主动和她接近,时不时让她为我做些工作,缩短心理距离,我还特意把她的故事偷偷讲给了同学们,告诉同学们,她其实好想和大家一样学习,快乐地游戏,同学们听了我的话,都为自己曾经的行为很难过、后悔,打算以后一定主动找她学习,参加学习活动,我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每天都有同学和她一起写作业,一起活动,虽然开始她还是默默地接受,慢慢的我发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了,时不时流露一丝微笑。为了让她完全融入班级,在一次心理健康课上,由于活动课准备的东西多,我一个人又忙不过来,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请她当我的小助手,她涨红了脸,用疑虑的眼神望着我,我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在以后的课中,她每次都会做好我布置的工作,我也常在同学面前让她体验被需要的感受,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了自闭心理,激发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失落的心,使她重新回到班集体。二、展开心理辅导,走进内心世界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开朗了,学习上用功了,对同学们友好了,脸上也展开了微笑,可是我知道她真正的心结还没有打开,通过教学,工作中我和她的接触,我们之间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但我并不紧于剥开她的外壳,把她心底深藏的心事表露出来,这样将会是对她一次深深的打击,因为每回忆一次难过的事,回忆者都要承受这份痛苦,我侍机以待,果然一天,她到我办公室送活动记录,我借机会请她坐下,和她谈了起来,谈如何准确活动,谈同学们的课后反应,最后我问她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吗?需要我的帮助吗?她警觉地看了我一眼,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但我并没有回避她,我看着她的眼睛,告诉她,如果有什么心事,我愿意做她的听众,说到这,我发现她的眼圈红了,眼睛湿润了,说出了心中深藏许久的秘密,其实倾诉心底的秘密这本身就是减少心理压力的好方法,其实她的情况我早已了解,我就是想让她从自己心底表达出来,因为当着别人的面说出自己心中的事本身就是一种面对,我适时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让她懂得,大家不会因为她的父亲而对她有看法,让她懂得同学们还是很关心她的,等她离开我的办公室时。她紧锁的眉头已经展开,我能感觉她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三、根源在家庭,加强与父母的联系,使她摆脱心理困倦 我通过这一段时间对她的辅导发现,造成她的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了与她家庭的联系,让她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凡事只顾想着自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伤害。作为心理健康老师,我只能疏导孩子的心理,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学生的家庭事,不便直接涉入家庭内部,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之间的问题只能他们自己来解决,所以我与她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希望她母亲能配合我的工作,来辅导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她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宋某某的案例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家庭环境的因素,导致了她的脱离集体,导致了社会对她家庭的偏见,而且缺乏爱、温暖,使她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王,女,12 岁,七年级学生,开学初还正常上学,但是从四月末就经常缺课,后来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逃避别人。经过了解,她的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该生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对她期望值相当高,周围的亲朋好友的子女都考上了重点中学,这就更坚定了要考上重点中学的愿望。但是几次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突出。心情很不好。强烈的好胜心理驱使她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通过了解,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几次考试失利,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经过分析整理,我特作了一个详细的辅导方案: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着下地干活,教育孩子简单粗暴。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与他们沟通,做她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第二步: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有时还不接我电话。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我还每天都让班主任安排两名同学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有一天,在我的课堂上看到了她,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我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有道理,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班主任还加以协助,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第三步:组织各种活动激发起她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组织了各种活动。比如,雷锋故事会,张海迪事迹,学校先进人物的二三事,“十三岁决不轻言放弃”主题班会,以及她最擅长的英语知识竞赛等。我还适时给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这样写到“成功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自己不去追求梦想,不会有人帮你。只要你有强烈的愿望,你有永不放弃的信念,你有不懈的努力,不管你的梦想多么遥不可及,都一定能实现。当我们面对遥不可及的梦想摇头叹息时,其实梦想成真就近在咫尺,只要我们继续努力,诚恳、冷静、塌实地做好积累,说不定,只需再向前跨一小步,你的神话就会变成现实。梦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则是起跑时的枪声,行动犹如跑者全力的奔驰,惟有坚持到最后一秒,才能夺取成功的桂冠。”后来她主动到辅导室来找我,郑重地告诉我,她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这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通过这些努力,这个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能正确的面对自己了,能够摆脱心理的困境了,提高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十分热爱生活。这个孩子和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一、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样做,将使我们的工作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二、我们要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来重视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提供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应该提上日程,让孩子懂得获得生命是一种福气。同时要帮孩子处理好各种关系。记得我曾在课堂上讲起生命只有一次,要学生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可是有一个学生却举手说出惊人之语:“命没有了,补点血就行了!”现在的孩子都很孤独,在没有朋友的世界里,会误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应确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引导地位,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孩子安全地度过青少年“躁动期”。三、我们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