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中和之美...天水碧》和《艳》为探究对象_梁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5470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中和之美...天水碧》和《艳》为探究对象_梁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中和之美...天水碧》和《艳》为探究对象_梁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中和之美...天水碧》和《艳》为探究对象_梁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8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中和之美”以天水碧和艳为探究对象梁 梁摘 要:本文以探究中国风歌曲为主导主题,以天水碧和艳两首歌曲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演唱、五声性、歌词创作、旋律创作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究,致力以立体的角度对这两首歌的“中和之美”进行探究。天水碧是由笔者亲自参与了创作、演唱、制作等环节,所以对这首乐曲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从而在本文中做较为详细的解读与探索。除了从旋律、演唱等方面,笔者也从纵向构架方面探讨了艳这首歌曲的配器及音色。关键词:“中和之美”;演唱;歌词;旋律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梁梁(1991-),男,曼谷古武里大学音乐教育方向博士在读,星海音

2、乐学院教师。引 言由于中国风歌曲是以五声亦或是六声音阶为旋律的主要创作音阶,它们少了首调演唱中 fa 和 si 的尖锐性,虽然这是西方音乐当中确定一个调调性的方式,如果没有这两个音,在西方音乐当中似乎就没有办法确定一个调的调性。所以,以自然大调为例,在西方音乐当中的典型进行“-V7-I”,这表现出确定调性的作用,这似乎有表现某些德奥体系音乐的一种“极端性”。而我们中国人对一些事物的态度是重情味的,讲究阴阳调和的,以及“中和”的。在我们的五声、六声音阶等中国风音阶中,虽然缺少了这样的大二度,然而在审美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海纳百川以及包容性。笔者认为,这样的审美是优于西方的。而在歌词的写作方面,中国的

3、歌词运用了寓情于景、明喻、暗喻等手法,这是西方的文法不具备的,文化的优势性使我们华语流行歌曲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就像我们大气磅礴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海纳百川,其流行歌曲极具包容性,作为唱作人的我们应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一、天水碧作品中的“中和之美”天水碧为笔者创作并演唱的音乐作品,其以中国传统色“天水碧”为创作灵感,用天空的浅绿色比喻淡淡地相思的情感,以民族性旋律为创作基调,在创作中在五声性旋律上加入偏音,其避免了歌曲的套路化,增加了作品的新意。以电子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结合的方式加强了音乐的流行度。在和声中运用大量的民族化和声、乐器方面也有民族乐器的加入。加入了古筝的摇指、

4、扫弦等手法加强了乐曲的气势,然而在演唱方式上运用了民族化的转音与流行唱法的结合,运用带有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相结合的方式用最自然类似“说话”的方式演唱,在高音的演唱当中运用腰腹力量稳定的控制气息的慢输出,让高音坚实、稳定。在歌词的创作上,利用白话文与古诗词结合的方式进行大胆的创作。使得乐曲在具有古风韵味上也让听众不觉得晦涩难懂。(一)天水碧旋律的五声“中和之美”在上文提及五声音阶少了 fa 和 si,那么导致级进的方式少了小二度,而变为大三度和大二度,笔者认为小二度这种在十二平均律中最小单位的音程带来了极端的尖锐性,而中国人喜欢“中和之美”,所以在五声性的旋律当中运用了小三度去中和尖锐的音乐效果

5、,以此得到了一种“中和之美”。以天水碧的副歌第一个五声性动机为例(见谱例 1-1)。第一个弱起小节里的“让我”第一个“让”是小三度的连音,是借鉴戏曲的演唱方式,从动机上来讲,避开了清角。而后续的两个带加强音的动机都是从这个动机延伸出来的,属于一个动机的变化再现,而“那不像我”是这个副歌主题句中的第二动机,总的“不像”也是避开了变宫的大三度级进,从旋律的内部动力来说,避开了五声音阶的偏音,而旋律的第一小节(包括弱起)是第一个动机加它的变化重复。谱例的最后一小节是第二动机。这个动机前面三个音承接了之前的动机,歌词“默那”的演唱是大二度,整个乐句只有“像我”是五度的跳进,这样的跳进中和了之前五声性级

6、进的平稳性,加强了戏剧性。这个乐句在此作品中,尤其是笔者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天水碧 中不断重复,动听且优美正与“中和之美”相互呼应,DOI:10.19340/ki.hhzs.2022.24.03559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由此可见,此主题句中的旋律把握了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和之美”。谱例 1-1 选自梁梁的歌曲天水碧整首歌曲以五声性的级进为主干音,副歌以“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在合句的时候有一个小六度的跳进“不到”这两个字。正句是“我做不到”,从歌词上来看是为了配合旋律引入第一人称的视角,是整个副歌感情最浓烈的段落,这个小六度之间有着“巨大能量”(见谱例 1-2),如

7、果把人声看作是一种乐器,那么这个像是弦乐器的滑音抑或是键盘乐器的快速半音上行,而从声乐的角度来说即是气息从头腔到鼻咽腔再到胸腔最后到达丹田,需要保持通道通畅,丹田向里收缩、腰部向外扩张以支撑高音,也要保持通道的共鸣,最高音ba2属于男生的高音区,需要肺部与腹部的“力量对抗”,用“面罩”的方式将音支撑。这样巨大的能量是一种创造高潮的方式,然而它不能够一开始毫无预兆地出现,而是在副歌的黄金分割点也就是大概四分之三处中和之前太过于温和的级进音程,在和声上也是运用了一个不和谐的重属性的和弦,这样的利调也是配合这样的大能量。最后回归合句,用普通的终止式配以级进。由此可见,这也是另一种“中和之美”的表达方

8、式。谱例 1-2 选自梁梁的歌曲天水碧(二)天水碧演唱之“中和之美”流行歌曲在演唱的时候对气息的把控是有技巧的,由于歌曲在男生比较高的音域。在演唱上切忌太过用力,这首歌曲也要运用“中和”的演唱方式进行演唱,由于编曲,在音升高的时候会加大纵向的和声丰满性,以配合旋律。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候表演者容易抢拍。由于内心的激动,容易抢拍子,导致高音提前出现。那么笔者在演唱的时候要保持住不让气息泄漏,运用腹式呼吸。声音从头腔经过鼻咽壁,最后到达丹田。在高音演唱的时候要用胸声和头声共鸣结合的方式,利用丹田力量给一个下沉后向头腔输送的反作用力,然而高保持高位置的时候,丹田要撑住,这是一种高位置与丹田结

9、合的“中和之美”,不能因为高位置而丢了丹田的支撑力,要结合丹田力量,属于“高音低唱”。同时要有胸腔共鸣,内口腔纵向打开使得高音集中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使用胸声,声音就会饱满、立体。保持声音“管道”输出通畅的情况下,也要内心保持一定的“冷静”。曲子情绪越是激动,越是要保持控制力。有时候,越激动越想控制,反倒控制不住。这就要运用科学的控制方式,在淡定、冷静的状况下表达情绪的激动。其实唱歌并不是要完全的释放自己所有的情绪。有一些业余的演唱者,唱歌的时候会“倾尽情感”,这会导致气息往上浮。太多的气往外喷会导致丹田失去控制力。唱歌是一个需要“中和之美”的艺术,在声乐教学当中有时候笔者会让学生用很少的气去吹

10、纸片,使纸片固定在墙上,也就是为了练习气息的稳定使气息不要散开。在演唱的时候演唱者应该自我控制,而不是盲目的“有感情”。笔者在演唱副歌的时候运用了带有“中和之美”的控制方式,使得歌曲得到完美的呈现。(三)天水碧歌词内涵的“中和之美”这首歌曲的词曲唱以及制作均是由笔者自己完成的,由于对中国风歌曲的热爱,使得在创作歌曲时,经常将中国风的音乐元素与色彩融入流行歌曲的创作之中。中国风的旋律并非一定配上古诗词,为了让听众能够明白歌词的内涵,笔者运用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结合民族乐器的配器,从而达到歌词与配器的“中和之美”。歌词是感情的催化剂,笔者在写词的时候常用的方式,将人称代词带入,最终达到歌曲不是那么

11、空洞。例如“窗外的花枯萎”的下一句“纪念我的伤痕累累”。第一句是托物言志,描绘了凄凉的秋日的凄美场景,下一句利用“中和”的手段,将景拉回到“人”,把歌词变得有血有肉。这当中体现了人称带入的中和之美。这种既是“综合”也是“中和”,将人与音乐纽带紧紧相扣,凸显“中和之美”的价值与意义。把场景虚实结合,如果只60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是有“花”而没有人,只是有景没有情,就会造成不知所云。所以为了综合主歌的景色,副歌用了大量的“我”。是为了点题,既是为了突出中和,也是为了使得歌词在赋予诗意美的同时,不过分地写虚,而是回归到人的感情的抒发,通过这样专业的写词手法进一步加深了“中和之美”中人的文化内涵。(四)

12、天水碧律动的“中和之美”唱歌是一门需要极高领悟力的艺术,其表现在看不到、摸不着,在唱歌里面有一个极为难的技巧就是律动,律动并不完全等于节拍。谱子记的 4/4 拍、6/8 拍等那只是对节拍的基本描述,并不是律动,千人对同一首歌的理解有千种,那就导致每个人对律动的理解不一样。那么天水碧这首带有中国风、嘻哈风的情歌,在律动上的处理就会比较柔软。这首歌在演唱的时候可以找吞咽水的感觉,每一次“吞咽”可以想做是一个大拍,而在大拍里又有许多小拍,而“吞咽”则是发音律动的弧度。这就需要心领神会,文章亦或是教程,只能是用文字亦或是图片等表达,领悟始终是要看个人悟性。然而,在演唱天水碧时,“中和之美”的律动表现中

13、,在“吞咽”时候的弧度不能过分夸张,由于乐曲有些地方需要唱十六分音符的小拍,越是到十六分音符时,我们唱的弧度越不应因为快而变得夸张,牙关应该保持打开,又不能过分地变动,然而为了咬字清晰度也不能完全不动。在律动上,要根据感情去小幅度的、在保持稳定的律动弧度上做表情。突然的强音、突然的弱音都会破坏歌曲的律动,在这首歌曲的演唱中是不允许的。所以这首歌曲在演唱上、律动上体现演绎的“中和之美”。另外,在声音的音质方面,这首歌曲中也是尽量保持统一,需要演唱者不仅对声音有敏锐的音质反应,也要有很高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审美。二、艳作品中的“中和之美”(一)演唱部分中的“中和之美”在演唱的部分体现的中国音乐的“中

14、和之美”,从中可以发现:刚开始的音域在比较低的部分,而为了化解歌曲在男生的低音区比较温和的感觉,演唱者在唱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按照谱面,而是在很多地方加进了自己二度创作处理。例如“宫阙”“明月”的后一个字采用了 R&B 的“甩字”唱法结合中国风,这样的方式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灵活性,是创作者和演唱者的中和,也是演唱和创作的中和,更是演唱者与歌曲内涵的中和。而在副歌部分为了避免之前的温和状态,演唱者在这个位置运用头腔共鸣,演唱状态积极,运用哼鸣结合电子风格的编曲把歌曲推到高潮。然而,一般在副歌节奏密集鼓点密集的状态下,容易抢拍。而在这个时候演唱者内心要更加淡定,利用丹田力量控制节奏和音准,这时候演唱者积

15、极而不慌乱,运用腹式呼吸与在腰腹部形成支撑力。运用外松内紧的演唱方式,既表现了歌曲的戏剧冲突性又坚固了音准,这就表现了中国流行歌曲中结合的谱例 2-1 选自艳“中和之美”。(二)创作部分的“中和之美”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这个音乐片段属于 a2,属于变化重复(见谱例 2-2),第一段刚进来的时候的a1 运用的是羽调式的一级和弦带有 bE(仅表示音名),那么在 a2 的时候用 F(仅表示音名)代替了 bE(仅表示音名),这种用商代替宫的形式形成了主和弦的挂留和弦形式。“中和之美”在于,虽然是变化重复。但是我们中国的音乐并不像西方那样“极端”。有时候某一些西方音乐的动力性再现,导致本身的旋律模糊,

16、导致看不到第一主题动机的影子。而 a2(见谱例 2-2)则是运用由宫变商的方式,但是保持羽调式的特征性的巧妙手法,使得旋律保持神,而变化形,这种神不变形变的变奏手法在中国的传统音乐 二泉映月 中也有见到,二泉映月就是由一个主题而变化出“无穷大”的其他主题。这是中国流行歌曲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而不过分地使用“动力再现”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可以说是一种中国的道教文化在音乐中的发展和贯穿,道教里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的思想强烈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这就导致中国听众在音乐听觉上喜欢重复、有记忆点的旋律,反观二泉映月和艳,虽然曲式结构也许有区别,但是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都

17、是段落反复的中间加入一定的连接,有意思的是,道教音乐当中以级进为主,四、五度跳进为辅的旋法在这两首作品中都得以体现。上文所说的协调、合61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一等理念,让笔者想到与八卦图中周而复始、保持本心、万物相生相克以及阴阳等中国哲学思想有关联。由此可以说,“中和之美”的创作理念在中国流行歌曲创作当中影响着许多创作者的潜意识。艳 用了一个背景和声,后面的段落只是加以变化。使得每一个段落其实都可以作“头尾”就像八卦图一样可以周而复始。这种不过分强调某个段落的手法也是中国音乐常用的,这个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和”的思想。谱例 2-2 选自艳在流行歌曲艳中,虽然有电

18、声乐器以及 program中很常用的电声音色效果,然而,主部主题中的核心音依然是五声性很强的(见谱例 2-2)。在谱例中框出来的部分的四度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大跳,而每次大跳后下接一个大二度音阶。这说明了中国音乐里具备很强的中和性,在激烈的大跳以后会给一个缓冲。而在这个纯四度的两端,则是两个大二度,第一个大二度作为“起跳”,第二个大二度作为缓冲,在戏剧性地跳进后进入缓冲式动机,在一种很常用的中国风动机中制造惊喜。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与西方作曲家不同之处是,中国很多作曲家自己本身也是演奏者或演唱者,设计出来的旋律都由作曲家自己亲自演唱过,所以旋律更符合中国人的声音习惯特点,记谱

19、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很少出现演唱者难演唱的情况。这种紧密的链接性也体现了中国音乐的重情味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之美”。这首艳是电子中国风歌曲,运用了EDM 风格,其中的 Drop 段落是运用唢呐和电子乐器以及人声的结合并不是完全西化,甚至把乐器之王“钢琴”变成了一种“中国乐器”。里面的音形的弹法并不是西洋乐的和弦弹法,里面有许多的五行性叠置的和弦。这样的“中和”既中和了中国风和电子风,也化解了电子风格歌曲的尖锐性和激烈性。使得音乐既不那么激烈,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戏剧性。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首曲子运用古筝摇指来代替弦乐、用唢呐代替电吉他的激烈。这种创新也是一种中和,至少是把市场上有一段时

20、间,因为某些过于商业的节目或者综艺把审美完全西化风潮往国风拉了一些。作为唱作人,我们应该多多运用中国音乐的元素来创作流行歌曲,加强我们的文化传承。(三)情景感中的“中和之美”在艳当中唱到“浊酒可解风尘,将军可须尽欢”的时候与人声形成互为补充的复调式旋律的是唢呐,从专业民族音乐配器角度来说,唢呐是西域传入中国的乐器,这样凄凉的音效配合这两句歌词,完美地展现了一位将军出征西域凯旋,在半路安营扎寨的场景。而在乐曲结束的“唔”哼鸣演唱的时候编曲运用了中国镲,似乎是一群观众在下面看着将军的这段故事,有“千古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意味,似乎是一个悲剧。歌曲里的歌词表现的“求红尘签”“将军过家门不入”“痴心

21、化云烟”等悲凉的场景,也说明了歌曲悲凉的基调。而乐曲运用了朗朗上口的曲调,甚至是上文提及的唢呐进入,运用电子音乐和民族乐器结合使得曲调听起来并非完全悲凉,运用将军凯旋的胜利喜悦“中和”了曲子悲凉的遗憾,也体现了中国风流行歌曲表达悲喜特点的“中和之美”。结 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两首动听的中国风作品,探究中国风流行歌曲当中的“中和之美”。笔者将自己在教学、演唱、创作等方面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总结层面。以不同的视角主要探究这两首作品中的“中和之美”。笔者作为中国风音乐的唱作人,例如笔者的碎银几两 雨诗等歌曲,重奏、交响诗等作品都思考并融入中国风的“中和之美”。笔者的朋友新锐作词人刘愉露老师创作的歌词故宫,你好吗是将流行歌曲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歌词结合,笔者的朋友资深制作人翁乙仁老师参与创作的我是来揍你的这首电影歌曲也是将戏腔等中国风元素结合摇滚乐,这些融合都属于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中和之美”的发展体现。本文主要从“中和之美”的角度,举出谱例加以分析。作为一个“乐评人”,通过多维立体的角度,对自己以及别人的作品加以深度剖析,总结了中国风歌曲关于“中和之美”的音乐特征,并撰写了本文。参考文献1代小浩.中国风通俗歌曲的创作特征研究 J.黄河之声,2017,(23):112.2孟禹彤.21 世纪初期“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艺术特征 J.当代音乐,2017,(13):74-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