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_马成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4134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_马成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_马成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_马成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9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1.002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五位一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成明崔莉 摘要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能否实现和保持健康发展在整个中国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中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重要性。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视角展开论述,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平等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前提,互补共生、共同发展的

2、经济基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核,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社会机制,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生态屏障,这些相互联系的层面共同决定着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民族地区与国家、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均是局部与整体的有机关系,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五位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1 0009 09作者简介:马成明(1991 ),男,宁夏西吉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区域社会研究;崔莉(19

3、89 ),女,贵州沿河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区域社会研究。北京 10008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征程,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贡献着中国经验和智慧。作为一个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形成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最终发展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和社会实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地域分布生活着多个民族。习惯上将一些少数民族居住较

4、为集中、人口较多、文化特征较为明显的地方统称为“民族地区”。由于人口多元、文化多样、历史形成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等特征,民族地区一直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民族地区能否实现健康发展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中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要性,关系着新发展格局中的区域平衡发展质量。正如费孝通基于长期在边区和民族地区实地考察后认为“没有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就谈不到中国的现代化,在振兴中华的共同事业中,各民族都将作出自己的贡献。”1 在 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就已经指出要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

5、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重视关怀,也为推动新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10展指明方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推进,十八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布局的“五位一体”,即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发展道路。在二十大报告中,对此进一步进行阐述,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6、、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由相互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不同民族人口构成的社会有机体,由此也将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细化为不同层面的若干要素,宏观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这些不同层面及相互之间的平衡、和谐与否成为我们衡量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正因如此,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就专门提出“推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该规划主要侧重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系列宏观愿景,包括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等。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

7、程,近些年来学界围绕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关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相关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就“健康发展”命题的直接讨论却较少见。将“健康”概念从身体机理层面引入对社会发展层面的讨论,从 20 世纪中期已经出现,改革开放后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增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有序的健康发展无疑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发展是永恒的,但健康是有衡量标准的。健康发展,既是一种结果状态,更是一种过程导向,它意味着一个有机体能够较好地应对来自内外部不良因素的干扰,通过有机体自身的系统机制化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危机。有学者通过“发展、生态、制度、低碳、代际、区际”等层

8、面的共生因子探索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耦合动力机制,提出民族地区的共生发展理论,使民族地区成为一个具有协作功能的整体和系统,从而推动发展2。但其在讨论中通过数据分析认为文化共生、和谐共生与民生共生等的重要性介于“没所谓 重要”,进而认为这几个因素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影响最弱,这显然是从纯粹经济学视角出发去认识问题出现的偏差。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意味着在各种机制层面的保障下,能够保持社会发展稳定有序、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各民族优秀文化充分绽放,人们能够有尊严的、有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地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时代、新格局背景下提出的重大使命,也是

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程的重要推进。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是一个”理念不断深入生活在中国大地上每个民族大众中。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争取解放和主权独立,到改革开放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土地革命、包产到户、取消农业税、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兴边富民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的每一步发展都以全国各族人民为本,以改善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充实各族人民精神生活为目标。新中国历代国家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立足于当时国情实际先后提出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体系。全国各族人民也都享受到国家迅速发展、中华民族快速崛起带来的福利

10、,并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征程中。在此期间,我们清醒地看到,民族地区健康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体系发展对于国家健康发展的保障。同时也在一系列的曲折挫败事实中看到,民族地区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问题,对于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带来的消极影响。随着全民文化教育素质的提升和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实上不仅是国家层面提出的一种导向,而早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心所向。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衡量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文立足于当前新时代背景,结合党的二十代相关精神论述,从政治、经济、文化

11、、社会、生态五个层面展开论述,通过对相关田野材料分析和学者讨论观点梳理,认为平等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前提,互补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1共生、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核,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社会机制,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生态屏障,这些相互联系的层面共同决定着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保障。一、“五位一体”: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五个有机层面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总体上仍然是由国家主导、市场参与来推动的,由国家主导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的调控和配置进而

12、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但一些学者认为还要重视提高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种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反映一个区域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情况下,区域将完成它所期望的功能和实现某种更好结果的程度与可能性,包括个人、组织和系统等层面3。笔者认为,这种自我发展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一个有机体的自我发展和修复机制,它可以帮助有机体积极地应对各种内外部问题,维护有机体的健康状态。对于民族地区而言,这一机制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相互紧密关联的环节层面,它们之间的有机和谐共同影响和推动着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对“五位一体”进行强调表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

13、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也是解答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发展、怎么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对于我们思考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一)平等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前提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华政治文明经过几千年内生性演化,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经历近代的内忧外患后,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政治形态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向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百年探索、奋斗

14、实践,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地位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创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认为是发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抉择4,同时也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政治制度优势,体现的是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各级民族区域自治行政制度的成立,保障了区域内各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的政治权利。通过这种政治权利的保障,实际上也为建立各民族之间平等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政治权利的事实平等是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大众间平等团结的前提。因此,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开

15、发、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如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等问题5。牢牢地把握和贯彻好这一治国理政经验,让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心同向同行的舆论环境和现实平台,增强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维持和推动民族地区的政治健康发展。学者们也认识到,同一区域内不同民族之间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共同生活之后,由于生活方式的趋同、生活习俗的宽容互纳和精神文化的相通,带来的和谐民族关系也促进地域内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6。尤其要让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大众认识到,基于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国家制定的其他民族政治平等权利保障制度的发展政策,不是某个民族的特权,也并非对其他民族的不公

16、平,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间在权利和发展方面的事实不平等,以此促进人们对于国家民族政策和政治制度的理解,用更加和睦友爱的心态去呵护与自己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其他民族同胞。其重要目的还在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关系的平等化、民主化,使不同人群都能够获得自由发展的权力和机会。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基于政治权利的自治和照顾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7。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不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大众,都更加努力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局面,进而使得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得到根本保障。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更需要从这些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为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构JOUN

17、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12建良好的政治环境。(二)互补共生、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发展经济,促进民生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成为国家对中华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郑重承诺和发展实践指导思想,意味着在当前中国国家政治体制保障基础之上,国内各民族要走向一条共同繁荣发展、富裕幸福生活的道路。民族地区的多民族格局不仅意味着文化多样性,也意味着偏好多样性和需求多样性,有学者认为这种多样性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8。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

18、进程的大多数时期里,尤其是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间,在经济生活上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互补共生状态,相互之间离不开。例如在西北一些农牧交界地区,历史上成为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进行物资交换的重要贸易走廊。即使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到每个地方角落,在大多数民族地区由于生活着具有不同生计传统的民族人口,仍然在社会经济上呈现出群体性的互补特征,这种经济互补使得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离不开。例如一些学者针对甘南地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这里生活着汉、藏、回等多民族群体,回族人由于传统的商贸生计特征和语言优势,使其成为藏区人民和外界进行商贸交换的重

19、要“中间人”9,藏民将山中的一些特产销售给回族人,回族人再转销到外地,同时将外地的各种藏民需要的生活物资带到这里,从而实现商贸利润收益。笔者在西北一些回汉民族共居的乡镇调研时也发现类似的经济特征,回汉善经商、汉族善务农,所以在镇集上做生意的主要是回族人,汉族人将自己的农产品出售给回族人,同时又从回族商户中买回所需的其它生活物资。由于经济上的这种共生共存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各民族群体间一直保持着较为紧密联系,通过经济往来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内地人口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居住、生活、工作,因此一个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并不等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发展,这里还涉及到不同民族因为从事传统经济活动而

20、出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分工,但如果这种分工会造成民族人口间收入差距扩大,则需要对该地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进行调整10。近几年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和快递行业的迅速发展上对于原来不同民族间紧密的传统生计互补状态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一些新的特征,需要去关注和深入研究。进入新时期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当前总体上存在“经济现代化发展对产业提出高效优质发展要求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仍处于低端的现实状况不相适应”11 等问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既有独特自然资源优势,也有相对明显的技术后发劣势。实践研究证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巩固和推进民族团结的有力抓手,有助于提升当地生产力水平、增强民族经济内生动力和

21、外在动力12。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统筹规划下,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以使民族地区人口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与此同时,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要重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对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并认识到市场经济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局限性,在发展模式上,不能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模式照搬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并不一定越快越好13。在对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讨论时,开始提倡包容性发展14 等发展方式和理念的转变。经济是地区发展基础和重要衡量标准,但要考虑到不同民族传统经济模式及其在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包括市场经济对民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经济观念带来的冲击,既帮助

22、各少数民族群体推动经济发展,也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在自身经济发展中的内在动力和生存智慧。需要推动区域间平衡发展,从国家层面给予民族地区更多发展惠利政策和资源配置,减少区域发展贫富差距扩大问题,这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也是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要求,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有着更为重要意义。(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核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共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发展的精神指导。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涉及三个层面内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3涵,首先是每个民族自身文化的传承发展,其次是不同民族之间文

23、化互动发展,在此基础上还有个体的民族文化与共同体的中华文化之间的共生认同发展。百花齐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文化多种多样,作为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内核,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关涉到其存在延续的支柱。因此,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应该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状态,每个民族都有传承、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权力和自由,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绽放其文化之美;与此同时不同民族间由于生活环境、历史传承等不同造成的文化形式差异和心理差异,需要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尊重、理解和接纳,实现美美与共,共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繁荣和进步贡献各自精神文明力量。事实上,在大量田野调研成果中可以看到,民族杂居地区各

24、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从衣食住行、节日、人生礼仪到信仰、语言、通婚等方面都存在着文化交流交融现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精神、情感保障15。再如,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中,人们有机会接触和选择越来越多的原本存在于其他族群与社会中的风味饮食,通过共餐走进和“品尝”他者的文化,通过日常饮食生活实践走进彼此,理解并接纳彼此,实现地方共同体社会的和合共生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中华文化应该是尊重各民族优秀文化差异的同时汇聚共性的结果,是汲取百家之长,代表着人类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化共享结晶。各民族间在文化层面实现交往交流交融,是提升中华民

25、族文化凝聚力的最关键所在。要让各民族尤其是生活在传统民族地区的人们意识到,中华文化不是某个具体民族的文化,避免在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建设中出现文化排外以及自我中心主义心理。而经验事实已经证明,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恰恰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统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需注意的是,在推动经济现代化发展中,要尊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文化既能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实现传承与实用的双重目标,将一些物质文化通过产业形式进行创新性转化,为当地人更好地生活发展服务,同时要防止民族文化过度市场化造成低俗化、资本化,使其失去文化的本真。在有些地方也出现随着旅游业开发和网络传播影响,当地民众对本

26、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度和各种外来文化接纳度的同步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这应该是一种好的现象。新的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对于人文发展的关注和考量,民族地区也应如此,它意味着发展能够通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政策制定使所有人受益,人们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从事生产、生活的能力和选择,以及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选择又不至于丧失别人的尊重而遭受排斥17。文化是各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核,民族地区文化健康发展要以保护为主,保护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在保护这个民族的生存尊严。在保护基础上,立足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和发现文化共性,以文化润心,树立各民族共享的精神文化符号,同心同德,使之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

27、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价值体系。(四)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社会机制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鼓励共同奋斗创作美好生活。相比其它方面,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是一个更为系统而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等诸多内容,某些方面与政治、经济、文化又有着密切交叉。从当前来看,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整体上已经不可避免地也要走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是一系列具体社会实践体制机制。民族地区社会健康发展需要在国家发展全局下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实践模式。显然,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发展其实是存在很多现实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同民族传统的社会发展理念根深蒂固,其中也不免会存在与

28、现代化理念不相适应之处。比如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开始不断出台的各种社会民生保障制度,本是为建立更牢固的风险防范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人们的生活生存福利,但一些地区的民众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接受度较低,当真出现需求后又很难通过现有保障制度得以妥善解决。所以,首先还是要从思想观念上逐渐引导各族民众对现代化社会体制的理解、接纳,让需求与制度相适应。其次,国家在民生保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14障政策制定方面要结合不同民族地区实际,进行创新和适应性调整,使之更好适合民族地区实际,满足少数民族的特殊需求1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

29、改善民生。社会治理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学者对不同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治理问题进行过研究。例如有学者对青海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机制分析,认为在青海这样一个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多元民族文化共生格局的地区,解决多元文化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各民族间的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包括各民族的利益协调、民族文化协调、经济协调及权力协调19。民族地区社会健康发展,除了前述谈及的,要因时因地地创新,使现代化国家社会管理体系能够与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协调,同时还要走向更加开放和共享。开放的主体,当然主要还在于或者面向当地各族人民,开放的路径在于引导,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或许是最有效也最根本的引

30、导途径。只有开放,才能走向共享,也只有不同群体达成共享发展成果的共识,一个地区内部的社会机制才能维持健康状态。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国家,有着形态各异的社会机制,不同地区之间也需要探索出一条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社会发展机制,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才能朝着健康方向持续发展。(五)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生态屏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二十大报告指出的生态理念。中国民族地区大都处于边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地域广袤、地形复杂、生态多样、资源多样,是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障。民族地区生态健康具有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直接价值一方面在于广阔的土地和草原成为典型的传统农耕经济和牧业经济区;另一方面

31、在于这里有着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如果进行开发,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而其间接价值一方面从地理上作为整个国家的生态屏障,另一方面是从能源角度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储备区。在现代化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一直有意或刻意忽视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但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辟论述中早就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0。正因为民族地区作为国家生态屏障所具有的间接价值,使得对于它的保护尤为重要。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仅仅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处理问题,就很容易造成这些地区广大人口难以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经济发展角度

32、而言,又造成新的不平等公正。有学者提出通过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长期的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价值转移21。事实上,从本世纪初期就开始实行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到近几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系列环保政策,国家已经针对民族地区生态健康问题治理做了大量努力。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使得民族地区大量山地居民和传统牧业人口失去了所依赖维持的生计来源,某种程度上他们以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换取整个共同体的健康发展,由此国家对于这些地区进行的生态补偿政策是基于公平发展的制度性安排,这一点既需要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大众接受,也需要其他地区人们的理解,基于这一制度的财政转移支付更多是共同体内部的协调平衡,而非一

33、般性质的扶贫,因为民族地区本身是拥有大量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态资本。当民族地区的人们意识到自己所保护的绿水青山不仅仅是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更是全国各兄弟民族同胞共有生态家园时,无疑会增加其责任感和集体感。此外,当前民族地区生态健康要重视不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观,各民族在长期与所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共生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自然生态观,甚至在很多民族中存在着各种各样自然崇拜现象,充分体现着这些民族人口对于自然生态的敬畏之情。比如水在一些民族文化中是清洁和生命的高贵象征,对于自然之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山在一些民族中具有万物之灵的象征,将对山的破坏视为对生命和神灵的大不敬。这就需要在

34、民族地区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这些民族人口的自然生态观,不能一刀切式盲目搞建设,破坏了当地人的生态系统或伤害到其生态文明价值观,也就是破坏了其健康发展的根基,进而影响到其对共同体价值观的认同。本世纪初,世界瞩目的青藏高原铁路工程中环保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5投入就达二十多亿元,成为我国政府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建设项目,包括为野生动物开辟迁徙通道,以保护当地的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活生存,这样的国家举措不仅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也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地少数民族生态文明的尊重和保护。二、新时

35、代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保障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殊国情之一便是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把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比拟为一个有机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重要性分别就像有机体的各重要器官。发展的主体归根结底还是人,地区的健康发展意味着一个人口群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民族地区能否健康发展,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成功的关键。反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二者是相互离不开的共生共存关系。民族地区政治健康发展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

36、能够长期稳定维持存在的根本前提,政治意识上的高度认同感同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和实现复兴的基础,在经济上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的动力;民族地区文化健康发展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在文化上实现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使得各民族大众能够有尊严地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精神支柱;民族地区社会健康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既与前述方面有交叉之处,但同时也侧重于社会治理和运行的有序性,作为一个地方发展的润滑剂,能够防止失序的社会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次生影响;民族地区生态健康发展是中华民族能够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环

37、境保障,生态健康意味着各民族的传统自然生态观受到尊重,在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生共存意识。这几方面相辅相成,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才能构成一个健康发展的民族地区有机体。对民族地区健康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事实上也是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的一部分,既关涉宏观顶层设计理念,也需要结合微观地方实际举措。民族地区取得的发展成绩,也体现着国家意志的存在和时代的精神价值22。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之间是“五位一体”关系,民族地区健康发展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与生活在民族地区的这些具体不同民族人口群体的日常生活切身关联。与此同时,发展是过程性的,民族地区

38、的发展因其特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背景,发展过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也要避免同质化。对民族地区既要适度开发,也要积极保护;既要有国家主导,也要发挥当地各族人民能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把握动态平衡原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人们对于“健康”的认知和需求是会随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而变化的,这也意味着不能始终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发展。例如有学者关于滇西北和贵州等地少数民族发展的个案研究中,向我们描述了许多颇具反思性的故事,要减缓少数民族地区因发展不足存在的贫困,同时还要避免发展带来新贫困,走出所谓现代和传统的二元对立发展思维局限。当地人在面对外来的各种发展机遇时,其实也会反思自身,以及

39、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到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中去。23 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其实在很多学者尤其是民族学、人类学学者有关民族地区发展的研究中,都提醒人们要关注发展的主体性问题,即是谁的发展。发展主体性问题反思的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告诉人们,不能试图通过简单的国家和市场为主导的政策干预来实现民族地区发展,而是尊重当地人的智慧,变被动为主动,让发展主体能够切实地参与到发展中来,包括对关涉自身发展利益的重要决策。只有这样,民族地区的发展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它的进步改善才是彻底的而非表象的、朝向健康的而非存在隐患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地区与国家、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都是局部与整

40、体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全体各族人民,当民族地区各族大众切身地感受到国家发展与自身发展是一体的,感受到自己是有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16尊严地生活和改变时,才能更深刻理解个人、家庭、民族、地区与整个国家、中华民族的骨肉亲情,树立起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铸牢。同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必然要求通过积极健康的发展实践,来惠及全国各族人民,使人们获得发展带来的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和尊严感。某种程度上也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和体现。尤其对于既是边陲又是多民族聚居

41、的地区,各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较为复杂,但这些地方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重镇,需要通过多方机制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互助,既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义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体制特征。民族地区“五位一体”发展建设各方面的大量数据也充分说明,随着国家政策统筹与地方努力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已经取得卓越成绩,在面临各种严峻挑战的同时仍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发展势头24。例如前述所提到的青藏高原铁路工程,它的伟大意义正如藏族歌唱家韩红的歌词所表达的“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这便是国家意志与地区发展完美结合的典型,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一切

42、为了人民的具体体现。民族地区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体在近百年来不断取得的发展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要实现共同富裕本质的体现,未来还应该继续总结经验,更好前行。三、结 语正是因为认识到民族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历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指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都会根据全国发展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民族地区的发展规划进行突出强调。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一如既往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十八大以来,全党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就本文所关注的现代化背景下民族

43、地区健康发展而言,至少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全方位系统着手,认识到平等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健康是前提,互补共生、共同发展的经济健康是基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健康是内核,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社会健康是润滑剂,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生态健康是屏障。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与其他地区兄弟民族一样,都有着对更加美好的生活期待和追求,民族地区也存在着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问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有历史因素积淀、也有现实因素制约。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意味着各民族之间是谁都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

44、想,从宏观到微观,从长远到当下,对于新时代的发展道路包括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指导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只有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制宜,当有机体的每个部位和环节才能是健康的、和谐的,只有当各民族大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得到提升,作为部分的民族地区与整个中华民族才能持久健康,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参考文献:1 费孝通 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 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12 20+129 2 黄小勇 民族地区共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 3 郑长德 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 J 民

45、族研究,2011(04):15 24+107 4 本刊记者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同步实现小康 访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J 紫光阁,2017(09):51 53 5 周平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几个政治问题 J 政治学研究,2002(01):82 89 6 赵杰 民族和谐与民族发展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 罗康隆,黄贻修 发展的代价 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13 8 郑长德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前沿丛书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7 9 敏俊卿 中间人:流动与交换 D 中

46、央民族大学,2009 10 马戎 民族与社会发展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47 349 11 徐江虹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J 广西民族研究,2019(03):145 150 12 李曦辉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44 53 13 杨圣敏 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一定越快越好 J 民族论坛,2014(06):99 105 14 郑长德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研究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120 127 15满珂,蒋亭亭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

47、成发展探析 以西北地区为例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50 59 16 马成明 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日常饮食实践与群体共生 基于宁夏银川的人类学考察 J 贵州民族研究,2021(03):133 141 17 徐家林“人文发展”:维度及其评价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8 安华 社会保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理研究 兼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129 133 19 骆桂花 青海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机制分析J 青海社会科学,2011(06):113 118 2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48、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1 张金鹏 社会学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5 9 22 马成明 民族地区移民脱贫攻坚的过程呈现与文本叙事 以宁夏闽宁镇题材的文学作品为例 J 回族研究,2021(02):68 73 23 王晓毅 反思的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 基于滇西北和贵州的案例研究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514 24 王延中,宁亚芳 加强民族工作与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J 兰州学刊,2017(04):5 21收稿日期:2022

49、10 24责任编辑:王珏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142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of Healthy Developmentof Ethnic Areas and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Ma Chengming,Cui Li(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50、100081,China)JOUNAL OF ETHNOLOGY,VOL 13,NO 11,09 17,2022(CN51 1731/C,in Chinese)DOI:10 3969/j issn 1674 9391 2022 11 002Abstract:Based on the new points,new as-sertions,and new ideas proposed in the report of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CPC),this paper discusses a purpos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