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元节历史中元节历史【篇一:中元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历、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中元节与除夕、
2、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有在七月十四的。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
3、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
4、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
5、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
6、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篇二: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
7、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8、。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
9、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
10、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篇三:中元节文化知多少】 中元节文化知多少 中元节来历与时间 中国古代以正月、七月、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中国的“鬼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 ? 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 ? 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
11、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我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道教是我们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
12、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
13、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说起地狱,叫人不寒而栗,且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中国“鬼文化”中,人之“死”是肉体凡胎的死亡和消灭,其灵魂将根据生前的修为或罪孽的不同而进入不同的境界,或进入不同的轮回。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
14、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七月十五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
15、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
16、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命各种“鬼差”把守地狱之门。传说七月初十至十五日这几天,地官赦罪,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鬼魂纷纷回到人间俗语说“七月半,鬼乱串”也。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在七月初十设置牌位,迎请先人(对逝者老人特称“先人”)的“鬼魂”。 迎请先人一是要设置牌位或在神龛前设置供桌迎请,否则,门神可能不会让他们进家;二是要在大门处点烛、点香、焚纸,既要请门神放先人进家,也要请门神把好家门,不要让孤魂野鬼混进家来。迎请先人后,每天早中晚均要祭奠供奉,直到送走先人
17、为止。 至于中元节的具体日期,传统认为是七月十五日,但民间则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等多种类型。北方一般以十五日位中元节,南方则基本是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 南方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为中元节,与古代大移民有关。古人认为,先人们在领取后人给他们的孝敬钱后,均要去赶集“扬州大会”或“酆都大会”,备办他们日后的生活所需。这些大会在七月十五日夜亥时结束前,而且,十五日亥时结束即十六日子时到来前,地狱的大门将会关闭。古人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马及马车,千里迢迢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南方普遍以七月十三日为“中元节”。正如正月元宵节(上元节)“苗十三汉十四傩十五”一样,“湖广籍”、“江西籍”分别以十三、十四为中元节,特别
18、是贵州地区基本如此。 经过几天的供奉,到了十三或十四日,要做晚餐时,要做最后一次供奉,到天黑后就把要给先人的孝敬钱按照礼仪焚烧给先人,送他们返回该去的地方。 但在迎请和奉送先人的时候,如果是新故不满3年的先人,则要提前一天迎请或奉送。 中元节烧纸禁忌 中元节烧纸有很多讲究,各地民俗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笔者仅以贵州贵阳地区为例简介而已: 1、买纸时间:如果是要迎请供奉先人的,则要在初九或初十之前被办好香蜡纸烛;即使不设置牌位等供奉的,也要尽量在烧纸奉送先人前被办好。写包的,则要提前写好包。 2、购买香蜡纸烛的要求:现在的人似乎很与时俱进,印制了很多五十元、百元、千万元的人民币、美元、欧元等仿制“冥币”,写包的封皮印制了现代化的飞机、轮船、小车等运输工具乃至各种家用电器。这些看起来很时髦,但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因此,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现代货币仿制印刷品。这些烧纸,一张就是成千上万亿的,但那钱不实,在冥界没有意义,犹如人间的空头支票。 要买黄草纸,而且要戳子眼多的,烧纸的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打上去的,一般五排或七排,至少一排七个眼,多的九个眼、十一个眼或更多,越多越好;排数和戳子数都是单数(奇数)。这样的烧纸在冥界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先人们揣在兜里才有用处。 香最好是檀香;蜡烛一般是不带文字的红烛。 香蜡纸烛的数量根据自己的财力和迎请先人的多少等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