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枣庄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细则69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枣庄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细则二OO六年四月目 录前言目标任务篇第一章 编制依据和指导思想.(3)第二章 总体目标.(3)第三章 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5)机构建设篇 第四章 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24)第五章 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27)第六章 计量技术机构建设.(30)第七章 特种设备机构建设.(33)金质工程篇 第八章 构建安全快捷的“金质工程”信息网络系统.(35)第九章 推广普及金质工程“五大系统”.(36)结束语前 言“十一五”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质
2、监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十一五”期间,枣庄质监事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一二三四五”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结合质监工作实际,全力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站在新起点,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为推进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对质监工作的总体部署,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依据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
3、了本实施细则,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以期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引领未来,将经过年度计划、专项计划,努力保证规划的实施和完成,促进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全面履行职能、提高工作水平。第一篇 目标任务篇第一章 编制依据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依据。立足全市经济发展和质监工作实际,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宗旨
4、,贯彻科技兴检、人才强检的方针,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强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各项工作,全面履行行政执法和综合管理两大职能。“十一五”期间枣庄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两个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推进三大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名牌带动战略、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战略),强化四大基础(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技术基础、区域监管、金质工程、质量兴市)、建设五大系统(标准信息、计量检测、质量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纤维检验),不断增强质监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第二章 总体目标一、质量水平目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强省、服务业强省和农业强省的宏伟目
5、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名牌带动战略。大力贯彻落实区域监管、金质工程和枣庄市名牌发展规划( ),使我市的质量总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较大提高。二、工作体系目标建立健全适合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质监工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机制创新,提升能力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大致系,将所有人员纳入目标管理之中,将所有事项纳入执行责任之中,将所有奖惩纳入考核监督之中,使三个体系建设成为贯穿全市系统上下、带动整体工作的总抓手。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制度,形成配置合理、管理有序、快捷高效的工作格局。进一
6、步发挥标准化、计量和认证认可在经济社会中的技术基础作用。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较为完善的适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体系。贯彻实施重要技术标准,重点突出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服务业发展的标准,用标准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建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量值传递体系,完善计量技术保障体系,建立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部分计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完善认证认可工作,使认证认可工作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相协调,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强化认证市场的监管,创新监管模式,
7、提高认证认可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山东省特种设备事故分析应急预警中心建设,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检测能力,构建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安全评价、动态监管和事故应急救援四个工作体系。建立生产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把关责任、各级监察管理部门的监督责任的特种设备三方安全责任制。三、能力建设目标不断提升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依法行政、严格把关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妥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和规划,以及省局对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的思路和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可持续发展、
8、注重效益”,以经济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依托科技进步,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市场化进程,建设以“一流装备、一流队伍、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国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主干、覆盖枣庄地区的质监系统实验室集群网络,全面提升我市质监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我市区域性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以煤炭、水泥两大基础支柱产业和煤焦化、建材、化工、机械、造纸、纺织、食品七大主导产品结构为依托,重点完成国家级煤及煤化工质检中心、省级水泥质量检测中心、省级旋转接头金属软管检测中心建设工作;完成一批省级实验室建设和通用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市局建设综合检
9、测中心大楼。五年内将逐年更新现有车辆,装备先进通讯和摄像设备,适应执法和工作需要。各分(市)局在完成办公大楼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区域监管分局建设,改进办公条件。“十一五”末,全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到八千万元以上。大力实施“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加强计量和标准信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完成一批标准、规程的制(修)定和检测方法的研究。培养、引进一定数量的市场开拓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起一支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使全市质监系统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第三章 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一、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活动,全面提升总体质
10、量水平(一)主要任务按照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 )和山东省政府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实施意见(1998 )的要求,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名牌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落实产品免检制度,从根本上提高我市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水平。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建立和完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把质量兴市活动和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城市、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行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引导广大企业坚持质量第一,走质量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到 ,培育3个企业获山东省质
11、量管理奖,力争1个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组织认定3个以上降废减损、质量改进成果。主要行业90%以上的产品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以上经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出口产品的出厂合格率达100%,大中型企业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机械、食品、化工、电子、纺织等支柱产业产品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围绕枣庄市产业特点,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重点培育中国名牌,促进形成名牌企业和名牌产业。突出抓好电子信息、化工、建材、机械、造纸、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的名牌培育工作,培育中国名牌产品3个,山东名牌产品以每年3-4个的速度递增,到 底山东名牌产品争取
12、达到50个以上。大力推动农产品创名牌,围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培育3个具有地方经济特点、在全国享有美誉的农产品名牌,使全市名牌农产品的品种数量、基地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有较大提高,推动我市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积极推进服务名牌的推荐、培育工作,争创2个服务名牌,提高全市服务质量水平,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发挥名牌的带动作用,改造提升煤炭、建材、煤化工、机械、轻工、纺织六大传统行业,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培育一批名牌企业、产生一批名牌产业、形成一批名牌区域。大力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特有区域性农产品的竞争力,到 争取2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积极实施产品免检制度。根据我市优
13、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发展情况,制定免检产品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免检制度的作用。加大对假冒名优产品和免检产品的打击力度,为免检产品生产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引导力度,扶持企业争创更多的国家免检产品,增强其市场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免检产品的监督管理,进一步维护免检产品的声誉和权威性。到 ,我市国家免检产品达到12个。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电子质量档案,积极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金质工程”为平台,建立实时动态企业电子质量档案。积极配合省局开展企业质量信誉评价工作,加快建立企业质量信誉体系。加强质量信誉监管,建立和加强信用监督及失信惩戒制度。实现质量档案数据的共享,充分发挥企业质量档案的作用,进行
14、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与应用,及时掌握质量发展动态。(二)实施步骤 至 ,在全面启动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活动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继续对全市生产企业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电子质量档案。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山东名牌产品12个。围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培育1个具有地方经济特点、在全国享有美誉的农产品名牌。争创1个服务名牌,提高全市服务质量水平。争取1个产品获地理标志。国家免检产品达到8个。培育1家企业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组织认定1个降废减损、质量改进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以上经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出口产品的出厂合格率和大中型企业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步提高。
15、 至 ,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活动,建立比较完善的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在比较完善的企业质量档案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山东名牌产品7个。围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培育1个具有地方经济特点、在全国享有美誉的农产品名牌。争创1个服务名牌,提高全市服务质量水平。国家免检产品达到11个。培育1家企业获国家质量管理奖,组织认定1个降废减损、质量改进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以上经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出口产品的出厂合格率和大中型企业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提高。 ,结合工作实际,继续完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建成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质量诚信体系。建立实时动态企
16、业电子质量档案,实现质量档案数据的共享,充分发挥企业质量档案的作用,进行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与应用,及时掌握企业质量发展动态。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山东名牌产品3个。围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培育1个具有地方经济特点、在全国享有美誉的农产品名牌。国家免检产品达到12个。争取1个产品获地理标志。培育1家企业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组织认定1个降废减损、质量改进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以上经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出口产品的出厂合格率达100%,大中型企业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机械、食品、化工、电子、纺织等支柱产业产品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水平。(三)保障措施一是政策引导,扶
17、优治劣。建立质量兴市奖励制度,安排一定的专项奖励资金,对取得名牌产品、质量奖的企业进行奖励,每年评选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对质量兴市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曝光力度和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推动我市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二是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规章制度。各单位研究制定质量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本地产品的质量监管,把工作重点从注重具体事务管理、具体项目审批转移到宏观管理、研究制定规划和政策、加强日常质量监管上来,从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转移到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上来。建立质量管理应急预案制度,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理各
18、种突发性质量事故,力争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建立质量工作问责制度,严厉查处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三是突出主体,加强自律。企业是质量兴市的主体,引导广大企业按照质量兴市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行业自律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经营理念,实施名牌战略,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研究、开拓市场,主动接受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的监督;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和质量兴业等活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益,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四是加强宣传,全民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普及质量法律、
19、法规知识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抓好各级领导、职工和人民群众的质量意识教育。每年结合开展“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知识。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对质量兴市工作的导向作用,积极和市内新闻媒体合作,对质量兴市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引导全社会重视质量,支持质量工作。对国家、省政府和市政府表彰的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个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大力宣传,及时总结、推广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二、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一)主要任务认真贯彻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食品生
20、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作,加大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力度,使全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更加完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更加科学有效,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安全责任和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食品检测网络,充分借助山东省食品安全分析检测预警中心的预警作用,有效预防和应对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到 底,制定食品标准达到200个,食品标准化示范项目达到8个,食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二)实施步骤从基础工作入手,摸清全市食
21、品生产加工企业真实的质量状况,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企业情况普查,定人定点到企业摸底调查。填写专项调查表,做到普查登记不留死角,不漏过一家企业。 上半年以前,将全市所有食品企业质量情况普查一遍。在食品企业质量情况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根据食品企业的性质、规模、主导产品,执行标准、产品包装标识等,建立食品企业电子档案,初步探索实行动态监管。集中清理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标准,对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企业标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市场准入相关标准的企业标准,通知企业进行及时修订;对无标生产经营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经过引导、整改、帮扶,制定适合企业产品特色的产品标准,坚决杜绝无标生产;对逾期不进行
22、修订或确认而继续使用的企业标准,坚决予以撤销备案。同时加快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改,积极引导食品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提高企业生产的规范化水平和产品质量。 底,完成食品企业标准清理工作,制定食品标准达到160个。在继续完善食品企业电子档案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动态监控,认真落实打假责任制,构筑执法打假长效机制。采取集中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监督检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工艺、成品检验、标志、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有效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在扶优打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质监部门在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等综合管理上的
23、职能优势和技术优势,为食品企业加强食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加强对获证食品企业的帮扶工作,成立帮扶企业领导组,制定帮扶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使企业的安全责任和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强与政府沟通,经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食品市场全面规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底,完成食品企业的“扶优打劣”工作,切实使食品企业提高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深入研究食品安全监管规律,完善监管体系和政策法规,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整合监管资源、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到 ,真正建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快捷高效的食品安全网络,食品标准
24、达到200个,食品标准化示范项目达到8个,食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有效预防和应对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做到“机构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保障食品安全。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进货验收和出厂检验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和有关操作规程,及时消除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和风险,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二是加快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改
25、,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对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投入,创新食品标准制定、修改工作机制,吸收有条件的社团、企业和专家参加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企业实质性参与食品标准化活动。加大对标准化行政管理人员和食品企业负责人、标准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人员素质。三是增加对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集中力量提高市级检测机构的装备水平和技术能力。推动大中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生鲜食品超市和餐饮食堂建立健全内部检测制度,推广快速检测技术。科学制定监测计划,开展食品安全评价性抽验工作,逐步分类设立食品安全检测评估
26、与预警机构。四是经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以法制和道德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继续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和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建立起适合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实际的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披露、信用管理、档案管理、信用奖惩等制度,并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和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推进我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五是加快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建设,完善预防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预案。完善信息收集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有效传递。在网络以及有关主流媒体
27、及时发布食品检测结果、安全预警等食品安全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监管模式,提高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和效率。广泛发动群众,建立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建立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广辟执法监督部门的信息来源,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完善枣庄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导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救援组织工作,健全我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处理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灵敏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六是严格责任追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企业,并加强对已取得证、照企业的监督管理。每年要经过自查、抽查等形式,
28、对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重点督查履行监管责任的情况。严厉打击食品生产销售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查处食品安全事故,要以案追责,问责到底,对失职、渎职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要将一批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人员,调整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岗位上来,不断充实执法力量。加强食品监管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七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不断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和食品放心工程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并经过实施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同时,多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
29、行为,加强舆论监督。鼓励经过电话、网络等多种途径举报和投诉,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和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建立运行高效、装备精良的安全监察网络,确保特种设备安全(一)主要任务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建设,提升安全监察机构的人员、装备水平,建立运行高效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好以质监部门区域监管人员、地方政府协管员和企业联络员为主的安全监察基层组织网络。经过金质网络,实施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动态监管;以检验技术机构为基础,建立特种设备新产品、在用设备定期检验电子档案。到 实现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和事故结案率均
30、达到100%。(二)实施步骤 至 ,大力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安全监察能力,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安全监察机构的人员、装备水平。继续完善以质监部门区域监管人员、地方政府协管员和企业联络员为主的安全监察基层组织网络。探索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和特种设备安全的动态监管;实现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达到100%,定期检验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事故结案率达到100%。 至 ,在安全监察机构人员和装备水平较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安全监察机构监察能力建设。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做好各级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监管队伍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安全监察能力,建立高效快捷的安全监察基层组织网络。建立健全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和特
31、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体系,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监察水平。确保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事故结案率均保持在100%水平。(三)保障措施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做好特种设备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紧迫性,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统一,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处理好特种设备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种设备安全与质监事业发展的同步协调发展。二是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要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作为我局各项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定期分析特种设备安全形势,认真研究和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做到
32、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责任到位。针对特种设备安全每一项重点工作,要提出具体的安排落实意见,明确进度要求和考核标准,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学习理解,增强落实有关政策的可操作性;定期进行总结,找出薄弱环节,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加强督导,严肃纪律。坚决执行国家和省局做出的决定,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工作,对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对事故隐患进行不折不扣的治理。市局每年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对检查督导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及时向当地政府和省局报告,确保各项工作在每个企业得到切实落实。严格按照督导内容,严格考核,狠抓落实,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落实
33、情况按照计划扎实有序的向前推进。四是广泛动员,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动员,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想落实,人人抓落实”的氛围,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弘扬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强化各级干部职工和全社会的安全责任意识,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职工群众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四、大力加强标准化、计量基础工作,推进认证认可工作(一)主要任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
34、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质量技术监督基础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作用。以保障人身健康、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规范化为重点,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到 底,修订国家标准数量达到15个,地方标准总量达到26个,标准覆盖率达到98%,重要工农业产品国家标准采标率达到80%,标准馆藏达到5万册。按照省局山东省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发展计划的要求,突出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鲜冻畜肉、水产加工品、淀粉及淀粉糖、酒精、加工蔬菜、芦笋罐头、花生制品、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食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到 底,争取制定食品标准达到200个,食品标准化项目
35、达到8个。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标准”的示范区建设新模式,以示范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工作,用标准化规范农产品流通,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奠定基础。到 底,争取制定农业标准达到16个、农业地方标准达到1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16个。收集并完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积极宣贯并实施主要耗能行业节能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标准、新能源和新资源利用标准、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标准。组织
36、工业企业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达到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要求。重点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抓好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A级达到8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A级达到15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达到8家,我市主要工业企业均达到1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水平;工业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达到16家。全面推行服务标准化。健全服务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并组织实施,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全市设立6个各类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并产生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二是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以计量法为依据,建立符合
37、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量值传递和技术保障体系,使全市计量工作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建立市、县二级计量监管网络,加强计量监督管理,建立全市在用强检计量器具电子档案,提高强检覆盖率,使我市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率达到96%以上。加大对电力、电信、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领域和加油机、出租车计价器、民用四表、衡器等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大对生产、流通领域商品量的计量监督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做好进口计量器具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指导,引导和帮助一批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加强能源计量工作,落实国家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标准
38、,帮助我市重点耗能企业率先达到标准要求。鼓励生产企业申请“C”标志。到 底,将全市现有的5家计量机构整合为3家,将现有3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整合为2家,计量标准达到240个,计量检定人员达到310名,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130个,法制计量监管的制造计量器具的企业达到32家,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生产企业达到16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达到1100家,经过国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的企业数达到20家。三是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加强认证认可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认证认可贴近百姓需求。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认证的有效性。强化认证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强制性产品
39、认证监管和执法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在保护生命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食品安全认证,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开展环保产品认证、环境标志认证和节能产品认证工作。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社会检测资源共享平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到 底,经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565家,经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达到39个,经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达到3个。(二)实施步骤一是标准化工作:逐步完善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标准馆藏数量,探索主要食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新模式,收集节能降耗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信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企业服务行为。
40、底,修订国家标准数量达到9个,地方标准总量达到20个,标准覆盖率达到94%,工农业产品国家标准采标率达到66%;标准馆藏达到3.4万册;制定食品标准达到130个,食品标准化项目到6个;制定农业标准达到10个、农业地方标准达到8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6个;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A级达到6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A级达到10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达到4家;工业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达到10家;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达到3家。继续完善标准化基础工作,开始筹备我市主要食品的标准体系建设,能够为我市主要食品企业提供较好的服务,进一步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积极推行“龙头企
41、业+基地+标准”的示范区建设新模式,积极宣贯并实施主要耗能行业节能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标准、新能源和新资源利用标准、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标准。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重点抓好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推行服务标准化。 底,修订国家标准数量达到13个,地方标准总量达到24个,标准覆盖率达到96%,工农业产品国家标准采标率达到76%;标准馆藏达到4万册;制定食品标准达到160个,食品标准化项目达到7个;农业标准达到12个、农业地方标准达到12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16个;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A级达到8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A级达到15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
42、达到6家;工业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达到10家;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达到6家。建立完善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完善我市主要食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为我市主要食品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推行“龙头企业+基地+标准”的示范区建设新模式,并真正取得实效。确保在主要耗能行业严格实施节能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标准、新能源和新资源利用标准、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标准。确保我市主要工业企业均达到1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水平。全面推行服务标准化,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底,修订国家标准数量达到15个,地方标准总量达到26个,标准覆
43、盖率达到98%,工农业产品国家标准采标率达到80%;标准馆藏达到5万册;制定食品标准达到200个,食品标准化项目到8个;农业标准达到16个、农业地方标准达到1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16个;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A级达到8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A级达到15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达到8家,我市主要工业企业均达到1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水平;工业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达到16家;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达到6家。二是计量工作:加大投资力度,促进计量检验检测仪器的更新换代,加快计量实验室建设步伐。全面调查全市内的计量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计量器具生产、使用企业的现状,初步建立全市在用计量器具电子档案。加大对
44、电力、电信、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领域和加油机、出租车计价器、民用四表、衡器等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加强对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指导,鼓励生产企业申请“C”标志。 底,计量标准达到200个,计量检定人员达到280名,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105个,法制计量监管的制造计量器具的企业达到23家,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生产企业达到10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达到800家,经过国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的企业数达到8家。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新上一批“高、精、尖”的计量仪器设备,提升全市计量实验室检验检测水平。继续调查全市内的计量检验检测
45、技术机构、计量器具生产、使用企业计量情况,在健全全市在用计量器具电子档案的基础上,初步探索计量企业电子动态监管模式。继续加大对电力、电信、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领域和加油机、出租车计价器、民用四表、衡器等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力度。继续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加强对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指导。鼓励生产企业申请“C”标志。 底,将全市计量技术机构有效整合,计量标准达到230个,计量检定人员达到300名,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120个,法制计量监管的制造计量器具的企业达到29家,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生产企业达到14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达到1000家,经过国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得的企业数
46、达到16家。在完善计量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量值传递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全市在用计量器具动态监管网络,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使全市计量工作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继续加大对电力、电信、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领域和加油机、出租车计价器、民用四表、衡器等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大对生产、流通领域商品量的计量监督管理,做好进口计量器具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在继续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和加强对工业企业计量工作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一批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鼓励生产企业申请“C”标志。 底,我市强检计量器具
47、的检定率达到96%以上。计量标准达到240个,计量检定人员达到310名,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130个,法制计量监管的制造计量器具的企业达到32家,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生产企业达到16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达到1100家,经过国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的企业数达到20家。三是认证认可工作:加大认证认可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经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方式,贴近百姓和消费者,使全社会普及认证认可知识。重点开展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认证,初步探索认证体系。 底,经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301家,经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达到36个,经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实验室1个。在全社会普及认证认可知识的基础
48、上,建立和完善认证认可监管制度,大力加强认证认可执法力度,强化认证认可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重点开展环保产品认证、环境标志认证和节能产品认证工作。加大投入,初步建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 底,经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470家,经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达到38个,经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达到2个。继续完善认证认可监管制度,大力加强认证认可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认证认可长效监管机制和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社会检测资源共享平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到 底,经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565家,经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达到39个,经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达到3个。(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发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是基础性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落实。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法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