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丰佳伟(2001-),男,在读学生,研究方向:民族体育与农村体育。通讯作者:汪如锋(1979-),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体育康养旅游。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民族体育资源促进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GMH-005。2023 年 2 月安徽体育科技Feb.2023第 44 卷 第 1 期(总第 215 期)Journal of Anhui Sports Science Vol.44 No.1(Total No.215)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我国新农村体育振兴策略Strategie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
2、f Sports in NewRural Area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New Development Concept丰佳伟Feng Jiawei汪如锋Wang Rufeng(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新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特征、时代价值内涵和面临挑战,认为目前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存在政府治理能力
3、不足、居民健身场地设施投入不够、运动健康服务理念亟待更新、农村居民健身观念及行为落后、农村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欠缺等问题。研究结论:以 5 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提高新农村体育治理动力与能力、促进县域城乡体育平衡发展、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关系、健康中国引领村民健身观念、整合多方资源充实新农村体育工作者队伍。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新农村体育 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field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th
4、is paper analyz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stage,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and thechallenges faced,and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sports,such asinsufficient government governance capacity,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resident
5、s fitness venues and facilities,urgent need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sports and health services,backward rural residents fitness concepts andbehaviors,and lack of rural professional sports instructors.Research conclusion:With the five developmentconcept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improve the power and
6、 ability of sports governance in the new countryside,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orts in the county,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sports facilities in lin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lead the villagers fitness concept in ahealthy China,and integrate mu
7、ltiple resources to fill the new rural sports workers.Keywordsnew development conceptnew rural sportsrural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rural sportspublic service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农村体育振兴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部分,应当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国家的整体布局,有序推进新农村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1。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民健身更加精准渗透及11覆盖乡村城镇。2021 年 6 月颁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要大力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新农村体育振兴是不应忽略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农民幸福感、完善乡村经济结构、发展乡村体育文化、实现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等均有巨大意义2。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体育现代化建设逐步开展,城乡体育互动和“1 体化”思想深入人极大地带动带动了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国家对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稳步提升3,农民的体育权益得到一定保障,但新农村体育事业还存在资源整合不充分、资源利用率偏低、管理要素结合不足等挑战4。在体育
9、锻炼人数减少和体育人才流失、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流失、相关管理体制缺位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5,鉴于此,推动新农村体育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宣传科学健身和终身体育观念,推动新农村体育精神文明建设。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体育事业的历史阶段特征,厘清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时代内涵,剖析当前我国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与不足,提出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新农村体育事业创新发展路径与策略。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体育事业的历史阶段特征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在不同历史时期,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存在不同的任务、
10、形式、要求和阶段性特征。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特征,将其划分为 4 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如下:第 1 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49-1977 年),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体育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资源十分匮乏,农民的体育锻炼意识较为淡薄。1952 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时代号召,确立其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方针6。3 大改造完成之后,1956 年国家体委组织召开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上,提出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生产计划,举办拔河、游泳、举重、摔跤、登山等,提高农民的生产
11、积极性和身体素质。1965 年召开的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为群众体育发展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提供契机,大批城市知青在农村插队,为农村体育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体育发展模式。“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农村体育发展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体育活动举办单一化,学校体育课程转变为以劳动代替,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体育积极性。在初步发展阶段,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在摸索中前进,发展中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停滞徘徊,为后期的稳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 2 阶段: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1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从混乱中逐步走向正轨。1978 年国家体委在
12、湖北召开县体育工作调查会,为乡镇体育发展的工作思想、方法、任务和作风等方面作出明确的指示。1982 年我国体委等部门在福建省联合召开了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我国新时期农村体育工作的任务、方法和指导方针7。1984 年我国召开了全国县体委主任会议,广泛征求县域体育发展意见,研究如何加强县域体育治理能力8,为 1985 年开始在我国开展先进体育县评比活动奠定基础。1988 年我国举行了第 1 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同时 1000 多民农村体育积极分子和80 多个先进体育县受到表彰,说明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全面化、系统化、组织化的发展方式,推动了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迈入新时
13、期。在此阶段,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追求稳中求进,不断总结先前发展的经验,纠正文革时期的错误思想,为我国农村体育市场化发展提供必要准备。第 3 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2-2011 年),1992 年我国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农村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9。1995 年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国第1 部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群众体育建设受到法制保障,全民健身事业得到初步发展10。“全民健身工程”和“雪碳工程”的出台,不仅贯彻了全民健身的精神,而且更好地满足了乡村贫困地区的体育健身需求。2004 年,是我国的“农
14、村体育年”,开展以“体育 3 下乡”为主题的农村体育活动,提高了农民对体育健身内生性的精神需求。2006 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对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在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虽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存在发展质量的欠缺和政策规划有待细化等问题,难以实现农村体育建设精准化。第 4 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2014 年我国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政策指出在乡镇地区实现体育公共服务设施 100%全面覆盖1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15、,我国针对农村体育发展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这些政策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和全民体育服务公共化的重要保证12,标志着农村体育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体育事业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21 年 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方面,规划聚焦农村体育事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放管服”,推动农村体育融合发展。规划同时对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更具体的谋划,任务和责任更加明确,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体育部门的指导性,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13。21安 徽 体 育 科 技2 新农村体育建设的
16、时代内涵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时代要求下,农村体育事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赋予了不同的历史任务。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体育事业建设在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权、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乡村体育精准扶贫等方面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唯有把握好时代的脉搏,才能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繁荣。2.1 以人为本,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是由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组成,农村体育事业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基础,而体育锻炼是人们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最本质的方法,对保障农民健康权具有重要意义。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17、以下简称计划)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构建更高层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14。”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身需求越来越强烈,与计划的建设理念不谋而合。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为了贯彻计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格局。计划提出,在农村体育基建上,实施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盘活农村空闲土地,全面挖掘农村存量建设土地潜力,发挥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最大功效。在乡风体育文化建设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引进城市先进体育项目,努力激发农村体
18、育组织的活力,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综上,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要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对农村体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建设,为健康生活提供保障。2.2 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加强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是实现农村体育振兴的全局观念。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城乡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为了使改革的成果更充分地惠及每 1 个人,我国开始重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城乡一体化思想最早应用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领域,在体育方面还没有得到应有关注,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乡体育之间的差距制约着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协调发展是缩小城乡体育差距的核心
19、思想,同时还应该贯彻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体育发展快的城市为体育发展落后的农村提供人力、物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打破城乡体育相互分割的壁垒,带动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是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15。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在由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要着重加强农村的体育建设,扩大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数量,加强对农村体育促进健康观念的宣传。城乡体育一体化是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体育强国理念的传播。2.3 因地制宜,挖掘体育的经济价值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
20、部分,是第 3 产业,有着广阔的未来前景。在扶贫的道路上,许多贫困乡村是依靠体育企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实现脱贫致富的。因地制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之一,它的优点在于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道路,发挥地域优势,解决地区短板问题16。如重庆市綦江区关坝镇凉风村曾经是国家级贫困村,由于地处渝黔交界处,耕地面积稀少,森林覆盖面积达到 70%以上。全村共有 11 个合作社,467 户中有 79 户是贫困户,贫困人口有263 人,占全村总人数的 15.3%左右,是著名的“贫困村”和“空心村”。从 2016 年起,关坝镇凉风村因地制宜,依据本地特色的风光打造自己的运动休闲村庄,虽然本地耕地面积较少,但是湖泊河
21、流丰富,建设钓鱼台国际基地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在关坝镇凉山村脱贫过程中,有 172 户发展体育旅游微型企业,解决当地 1200 余人的就业问题,荣获 2018 年中国“精准扶贫典范奖”,入选全国特色旅游小镇名单,全村实现了小康生活的目标。体育助力乡村脱贫不仅高效地利用了当地的资源,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格局的形成,而且极大地发挥了体育的经济价值,是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县域旅游经济的创新之举。3 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3.1 政府对农村体育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与体育助力精准扶贫具有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内在逻辑关系17。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体育健康锻炼是新时代各阶层共同的需求目标,农村体育振
22、兴离不开政府当地体育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受到诸多现实困境的制约。第 1,农村体育治理碎片化导致治理效果差强人意。我国农村体育的各种优惠政策与实际帮扶手段为农村体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农村体育碎片化治理仍然是现代化治理的阻碍。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主体之间能动性不足,治理政策是顶层设计,应该是多部门之间联合研究设计、共同实施,但是现实中大部分仍是体育部门主导,并且相关部门处于碎片化孤立状态,缺乏交流和协调联动。第 2,农村体育治理代替式催生治理内卷化现象,不利于农村体育持续健康发展。乡镇地方政府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工程虽然取得
23、一定成绩,但是因目实施和考核便利化而采取统一标准,忽视了农民多元化的体育需求18。长期以来乡镇体育文化站的主体治理职能被代替,不利于农村体育事业多元化发展。第 3,由于体育文化站依附于乡镇人民政府,导致文化站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同构”化,作为行为主体的村民参与度不足。3.2 农村“空心化”阻碍农村体育现代化建设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村“空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31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我国新农村体育振兴策略第 1 期然产物19。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持续推进农村全面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依然存在,对农村体育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农村体育现代化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
24、的重要一环,目前,农村“空心化”问题制约乡村体育现代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人口、产业 2个方面20。第 1,农村人口空心化,意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外流失,农村人口数量下降,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体育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人才,然而农村人口空心化造成了人才缺失,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农村体育建设人才。第 2,农村体育产业空心化。农村体育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具备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生产和销售能力、现代化管理制度和劳动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务工,在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力后大都在外租房或购房定居,导致农村贫困化和老龄化,人口、资金、政策等重要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失21,农村体育产业生产能力逐渐衰退。3.3 农村体育基础
25、设施建设亟待更新随着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任务因此发生改变,由单一的完成农村体育设施覆盖程度转变为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体育需求22。此外,农村体育建设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面子工程”和“缺乏科学性”等诸多弊端。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供给主体单一化,阻碍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我国农村体育多元供给路径应由政府市场社会,但是现实中政府长期处于体育设施供给的垄断地位,导致多元主体协调供给受阻,不利于有效发挥供给合力的作用,延缓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进程23。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存在“面子工程”,不利于发挥健身设施的最大功效。在过去的农村体育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
26、问题令我们不得不重视,有的地区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农民的体育健身思想跟不上体育发展速度;有的地区建设只重其表而不重其里,比如建设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只有球架子却没有专业的场地和相关配套措施。部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运动场地规划不科学,部分体育场馆建设与居民住宅区相分离,无法调动村民健身积极性;有的地区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占用农村耕地或者开辟林地,场馆建设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存在安全性隐患,如健身器材陈旧,缺乏定期保养,健身步道与车道混用等,村民在从事体育健身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3.4 农村居民体育健身观念及行为有待引导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观念较为落后,认为体
27、育锻炼活动是有钱、有闲这类人进行的。通俗来讲,他们认为从事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的事,干农活就是体育锻炼;还有部分农村居民认为体育健身是城里比较富足的人进行的活动,与他们的身份和行为举止不匹配。这些不符合时代潮流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有城乡二元结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缺失和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够等24。部分乡镇的体育基础工程建设较为完备,但是居民的使用程度却普遍较低,他们认为新型的健身工具是年轻人和城里人使用的,部分健身设施器材使用起来有一定难度或者不会使用,仍然进行徒手健身活动,如农村道路上散步等。农村居民的科学健身行为有待提高,许多农村地区的人民因健康观念的提升而迫切追求体育锻炼,但不同程度具有盲目性
28、,运动强度把控不当和不规范的健身动作导致运动性损伤。造成乡村居民“科学健身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乡镇基层科学健身指导宣传及开展途径没有与农民实际锻炼情况结合。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健身锻炼的保护意识较弱,无法精准掌握健身最大负荷以及高强度运动后间歇的时间;农村居民健身锻炼的随意性较大,在进行复杂健身动作时抱着尝试的心态,容易造成运动性损伤。3.5 农村居民健身工作缺乏专业性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健身工作开展仍然受到体育人才短缺的影响,居民进一步从事体育健身运动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25。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就是从事体育健身锻炼的思想观念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农村体育宣传工作未能与时俱进,将农村居民的健身理念进一
29、步优化。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每万人拥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仍然低于城市平均水平26。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短缺,对农村居民能否进行科学健身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自发性的民众健身团体是大多数农村居民坚持长期锻炼的动力来源,但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管理的疏忽,导致许多民众健身团体的消失。农村体育社团的建设仅仅依靠村民的自身管理,很容易产生利益纠纷和权力滥用等问题,需要农村体育工作者进一步干预,领导和建设农村体育社团。农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难主要体现在:第 1,农村体育人才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体育工作者美好生活需要;第 2,农村体育管理制度无法适应现代管理要求;第 3,农村
30、体育人才岗位的认同感不强,难以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第 4,政府对农村人才建设的投资不足,难以实现再教育目标。4 新农村体育事业振兴策略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 5大新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对总则第 4 条所遵循的原则进行研究,将新农村体育事业建设与新发展理念创新融合,旨在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新农村体育事业需要的振兴策略。4.1 创新发展理念:提升新农村体育治理动力与能力创新发展理念,注重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动力问题,新时代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 20 字方针”引领农村体育治理,协调体制机制来促进农村体育多元化治
31、理,激发农村体育治理动力27。政府作为体育治理的主导者,其内部关系的优化和外部关系的调整对促进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应打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协同化的体育治理体制机制。首先,农村体育治理体制要做到分41安 徽 体 育 科 技工明确、权责分明,强化政府的主体作用,多元发挥市场机构、社会团体等其他组织的治理能力。发挥治理机制多边互动、协调推进的作用,高效利用治理过程中的人、物、财、技术以及信息等多元要素,充分实现资源的整合。在提升治理动力的基础上,以互联网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智慧,有效利用“互联网+体育”多业态发展模式促进农村体育治理全面化推进。互联网在农村体育建设中的意义在于及时实现
32、信息共享、体育管理信息化、产业发展数据化和公开化、农村体育产品销售利益最大化。“互联网+”打破传统的治理思维,降低农村体育治理成本,推动农村体育治理精准化。4.2 协调发展理念:政策保障促进城乡体育事业均衡发展农民是否能享受到体育健身带来的满足感,关键在于体育政策是否切实在当地实施,需要当地的领导者和政策的享受者协同参与。政策的实施者要准确把握政策的核心目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榜样引领,领导下沉,农体互融”的基本原则,组织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基本权利,实现农民身心健康目标,形成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局面28。政策落实的满意程度最终需要由人民来决
33、定,体育场馆的建设面积是否达到规定面积,体育设备的质量是否符合人们的预期,体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否达到要求,都是衡量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的评测标准。农民作为乡村体育政策的享受者,是有义务监督政策实施者和评测体育建设满意度的,他们的反馈是对政策缺陷的弥补。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体育平衡发展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国家政策的颁布具有针对性,注重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地方政策执行部门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落实体育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体育政策的最大效能,推动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4.3 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体育建设规划要遵循节约利用资源
34、、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原则,避免贪大求全、滥用资源29。”我们应当确保体育设施是优质化、集约化、生态化、人文化一体的精品体育工程,配套体育设施应当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当地发展,保障村民的体育权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农村体育建设中应以农民为本,充分了解群众的建设意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建设的过程中来。农民的健身思想观念滞后是制约农村体育振兴的拦路石,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加强宣传,促进农民工作观念和健身观念的协调发展。政府要精准施策,不偏不倚,既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过度开发体育资源,也不能只做面子工程而缺乏体育设施建设实质性的作用,做到统筹兼顾,适度发展。体育场馆的建设要遵循与自然和谐共生价
35、值观念,不能一味追求体育设施建设规模而破坏当地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只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0,才能建设美丽农村,实现农村体育振兴。4.4 开放发展理念:注重科教融合发展完善村民健身观念乡村体育振兴,不仅仅体现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还体现在体育观念的建设与传播。科学和教育融入农村体育建设是着重加强乡村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科学侧重于科学健身,教育侧重于传播终身体育观。合理的运动促进身心健康,不合理的运动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倡导科学健身,是农民能够长期锻炼的重要保障。加强对农村地区科学健身的科普能力建设,优化科普方式,引导农民形成“适度健身、动作规范、因人而异”的科学健身观
36、念31。新时代多媒体传播影响下,特别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再1 次点燃国民健身热情的背景下,农民体育观念应与时俱进,树立体育是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手段理念,践行体育生活化。传播终身体育观是对运动意识、兴趣、能力、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农民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要素的健康,坚持科教融合发展助力农村体育精神文化建设。4.5 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新农村人才兴体战略人才是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农村体育振兴、国家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农村体育人才要包括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者、农村体育教育者、农村体育指导员以及农村体育管理者,农村体育事业的繁荣与他们密切相关。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
37、意见为破解当前农村体育人才建设的困境提供借鉴经验,需要政府、社会和体育工作者 3 方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坚定对农村体育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农村体育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农村体育工作者的收入,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做到分工明确、落实到位、专业对口、引导建设32。其次,社会要支持农村体育建设者的工作,认同农村体育工作者的价值和地位。最后,农村体育工作者要加强价值引领,提升对体育建设工作的使命感,同时调整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提高农村体育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参考文献1马德浩.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6):6-152李龙.以
38、5 大发展理念引领体育强国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8):1-73任海.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特色城乡体育融合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84周铭扬,谢正阳,张樱,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提升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1):79-845杨小明,夏成前.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机遇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1):60-646李凤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12):185-1967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体育大事记J.体育教学,2021,41(6
39、):84-888冯琦.契机与前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的51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我国新农村体育振兴策略第 1 期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4):436-4409董红刚,孙晋海.体育产业:以关键词为视角的学术观念史叙事J.体育与科学,2021,42(5):37-45+6510李相如.全民健身研究新视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1311何国民,沈克印.区域体育公共服务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1,57(11):88-95+11312于巍,胡佳哲,崔力文.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11)
40、:73-7713杨桦,仇军,陈琦,等.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院发展规划调研分析J.体育科学,2020,40(8):3-2614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3):19-2215樊云.城乡一体化下川东北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J.体育科技,2020,41(1):42-4316郑芳,黄炜逸.乡村振兴战略下体育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 基于可持续发展五要素视角J.体育科学,2021,41(5):44-5217周铭扬,谢正阳,缪律,等.体育助力精准扶贫: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推进研究J
41、.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1):64-7118陈丛刊.乡村体育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意蕴、困境与推进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39(6):10-1619刘杰.乡村社会“空心化”:成因、特质及社会风险 以 J 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人口学刊,2014,36(3):85-9420李绍华,欧阳玉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农村空心化及其治理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0(6):61-6621尤传豹,高亮.乡村振兴与乡村体育发展J.体育学研究,2022,36(1):222刘望,王政,谢正阳,等.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0,34(2):73
42、-8023杨驰,陈刚,章仪.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2):294-29924谢正阳,周铭扬,汤际澜.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的内在逻辑、模式选择与优化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2,36(1):12-2325邱希,杜振巍.“健康中国 2030”背景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11):41-4926朱焱,陈文佳,徐鑫.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空间集聚格局与发展特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1):107-11627田媛,肖伟,马永明.新发展理念下我国乡
43、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方向与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0(6):47-5228杨向军,郭修金.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内在机理及路径选择J.体育学研究,2022(1):1-1829朱洪军.我国体育赛事绿色发展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5):565-57030张宪昌,刘学侠.习近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观的辩证思维J.山东社会科学,2021(9):13-2131丰佳佳.乡村振兴路体育赋新能N.中国体育报,2021-12-14(06)32董鹏,程传银,赵富学,等.体育新乡贤:概念厘定、时代价值与发展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9):32-38声明为扩大本刊创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加强知识信息推广力度,本刊已许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 CNKI 中国知网等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著作权使用费及相关稿酬,本刊均用作文稿审稿、编排、出版、推广交流(含信息网络)以及赠送样刊之用途,即不再另行向作者支付。凡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安徽体育科技编辑部61安 徽 体 育 科 技